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東醫氣機導引第218期電子報 / 練神還虛

 【 編輯小語 】   

練神還虛


編輯部






展讀這一期電子報,各位可能都有一種卡卡的感覺吧?卡在哪?說不上來,但就是卡。


卡,就是不通,文章有點不通,看了等於沒看。讀者會問,那就把它改成通了,讓大家都看得懂吧?


不行!咱們說過很多次了,電子報,就是如實展現我們大家的狀況。通了,自然就通;卡住了,就是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其根本,就是寫作者自己也不太清楚明白。


最近種子班的同學都被「道的周天運轉」追著跑,除了圖示不斷更新,老師上課也會隨機讓同學上台闡述自己的理解。主動的同學固然沒什麼壓力,反正講的不到位,老師會幫忙導正,公開的私授課程,求之不得也!


不過,畢竟大多數同學都覺得頗有壓力——媽呀!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道法自然,跟我有什麼關係啊?就有同學說:「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我還有點感覺,煉神還虛是要怎麼虛啊?」


據說,人之將死,四大分散,如蟬蛻皮、龜脫殼一般極其痛苦,非大修行人不能淡然處之。煉神還虛,要把身體的、神識的「我」化掉,哪可能輕鬆!不過,張老師的訓練就是有辦法讓大家不知不覺就到達了、會了、通了。


所以,煉神還虛,也不用火燒油煎,只要跟上,一定可以。因為,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能」——就像一個母親會為了孩子「忘我」。人只要還有一絲絲能力想到別人、維護、成全他人,就有了「還虛」的基因。「還虛」就是把自己消融;消融了自己,同時也放大了自己,一切是自己,自己是一切。


現在還會卡住,本應如此,因為我們「還虛」的本能還沒有完全醒過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筆記之一 】   

轉換眼耳鼻舌身意的期待


鄭雅靜





五蘊形成識的運作

 

每個人有根性、識性和自性。「根性」來自與生俱來的DNA,是未受教育之前的我。「識性」是感官神經綜合區與大腦各部區域的認知,如習慣、感覺。「自性」則是放下根性與識性的感受。練功不能只為身根的養護,還需讓眼耳鼻舌意身意六根同時獲得解脫,因為眼耳鼻舌身五感無時無刻都在投射我們的內心狀態。


「五蘊」是佛教的術語,指色、受、想、行、識五種心的生成。五感各有自身的識,如眼識、耳識,第六感的意是意識,可以分別五感的不同狀態。除了嗅覺之外,其他感官的感覺訊息都會通過丘腦的「受」,再送往大腦去想、運算。如果說「色受想行」如同一面鏡子,所照見之物就叫做「識」。


人腦約有約1,00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的軸突會連接其他神經元的樹突,軸突與樹突一連結就形成突觸,形成神經元網絡。大腦皮質的額葉、枕葉、顳葉和頂葉各部一接收到丘腦轉傳遞的感官訊息後,隨即展開不同的運算,運算結果會賦予不同「識」的意義。比方,額葉影響一個人的辨識、思考、意志、人格。枕葉是視覺功能中樞。顳葉處理影響聽覺、味覺、嗅覺,並能將聲音轉譯成語言的理解。頂葉處理各種感覺訊息、語言功能和空間感受等。各種不同神經元職司不同的功能任務,而且仍持續演化中。


五蘊可說是「色受想行識」的整體運作,形成「識」的運作方法。大腦的「想」主要來自一個人的DNA資料庫,以及五感與外在世界投影的境合。大腦一有意圖,意念生成,作意後就產出了「識」。


比方說,眼根具備了DNA賦予看的功能,眼睛接觸到色境的萬物後,在「所」(「所」是具備該種功能的感官所在,或稱為「能所」)起了覺受。這個過程是眼睛的自性看見了萬物,到丘腦做轉譯處理,抓到「受」之後再到大腦去想、計算這個訊息的意義,然後到各個區塊腦去提取資料,運算彙整成一個結果,叫做「行」。繼而產生一個「識」的答案。



用身感歸納其他識感

 

所以「識」是人的一種認知,從而演繹出各種不同的執著,形成妄心。若一再重複色受想行識的連鎖反應,將會讓「識」的認知更形執著,認知越深,人的執著就越強固。


如果「識」已經成形,就很難將其翦滅,但我們可以通過修練來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要練「不要想」,一直練到「轉識成智」。練無極的動作時不用想——斷想。斷想後,「行」、「識」自然會斷掉,只存在「色」、「受」。此時的「受」是感受。「色受」是眼耳鼻舌的色受在一個空性的心中,叫做「意」;沒有作意的「意」就存在色、受的作用狀態裡。此時的「意」是空心狀態,在意中看見五感的投影,心則在受中。色、受是簡單的看了就好、受了就好,這是本心,也是真意。


所以我們練無極是用第五感的身感來歸納其他的識感,但最終仍由第六感的「意」來做出各種區別和抉擇。轉換關鍵在於回到眼耳鼻舌身的本能覺知,也就是轉換眼耳鼻舌身意的期待,產生當下的感覺。



/



【 練功筆記之二 】   

五感作用力的關鍵


鄭雅靜






換力、換氣與換意


在道的周天循環中有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炁化神、練神還虛,乃至練虛合道、道法自然六個階段,同時也會經歷換力期、換氣期和換意期。鼎、爐概念在此可視為行為論。通過身體做動作,從體神經系統鍛鍊專注到影響腦神經;腦神經系統注視著體神經,指令體神經做出動作讓大腦追逐,繼續練習專注至於極致。


所謂「換」是指轉換,而非取代。「換力期」是空間與肌肉的交換。力量雖在物質性的肉體肌肉,但要鍛鍊力量將其轉換成空間的存在。也就是在肉體上要脫離硬力、蠻力的硬幹,從物質昇華到精神層面,轉換剛強的心性,因為柔弱勝剛強。


再來是「換氣期」。心氣相依,氣就是心,就是人心換道心,要能轉得了念,轉換心態。


最後是「換意期」是將「識」轉成「覺」。意有兩面,一個是識,另一個是覺。覺與識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量,價值在識性,感覺在覺性。我們內心的覺來自意識的轉投影,這是意的「識性」,而非意的「覺」。所以轉識成覺後將有一連串覺的應用:覺察、覺知、覺醒、覺悟等。


 

覺與識決定五感的作用力


人的認知來源是知識,識性來自認知,但認知也需要覺的功能運作。所以「去識性」是希望人不要過於倚賴自我認知的邏輯作用力,因為「識」只分布在大腦的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而「覺」卻遍布全身約60兆個細胞。覺是一種性,一種內心的感受,全身幾乎無所不在。


人有人性,有覺,但要學會控制、平衡覺性的運用。無論是怒恨怨惱煩或苦樂的感覺都是覺性的表徵,它們無法被翦除,但可以轉化。因為我們的大腦同時存在覺與識的邏輯,覺是精神能量,識是物質能量;覺、識相容,互不抵觸。所以,五感作用力的關鍵就在大腦的覺與識的能量。


覺性是指大腦的意在進行神經網絡運作時,接收到身體感覺神經的回饋,透過感覺神經遞質將身體的訊息,如激素經由內分泌腺體回饋到腦下垂腺、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等,進而影響人體。像內臟平滑肌不受意志主導,它們表現緩慢而規律的放鬆或收縮律動,都仰賴它們自己的覺受。


又如身體最重要的對話工具-筋膜,並不受大腦指揮,而依靠機械性受器來反應人體的物理性刺激和空間位移。像位在肌腱相鄰處的高爾基氏察覺動作的刺激;巴氏小體察覺快速度的震動刺激與壓力變化;路氏小體負責接收緩慢而持續的刺激;間質細胞則和自律神經系統連結,接收到溫度與痛覺的刺激。筋膜的不同受器都會主導不同的覺性,筋膜的覺性開發既是五感的身感,由於感覺受器的接收與傳導會經由腦脊髓液,受器訊息則依靠腦神經傳遞,所以也和眼耳鼻舌有所關聯。



處虛是識性轉覺性


我們帶著六根投影到世間,經歷一場人生的識覺大夢。所謂「人心」是意的投影,在認知中推往極限,即為專注。所以,「不用想」不是反對或消除知識,而是去除紛亂的念頭、認知的執著,讓人持續的思考。當萬念集中成一念時,思考就是專注,唯有專注於一的思考到成為本能,出現覺性,並以此護衛我們全身所有的覺性。到最後,連思考都需摒棄,專注到大腦空掉,人才能處虛。


「處虛」是識性轉覺性的過程,虛在想法,虛在處於任何撞擊點或發生的當下,自己的當下是氣平而順,靜而定。我們通過無極的動作來自身體內在的虛空的醞釀。過程中,身體放鬆、大腦不用想,動作在持續變動中跟著感覺走,依規矩而擺脫規矩,在有形中化為無形,由內在產生外在,外形是在恰恰好、剛剛好的落點上。然而,每個動作都有力學的軌跡,手掌、手肘都有擺盪的空間,每一招都在鬆柔中留下準備反擊的餘地。因為身體全身遍布覺性,每一個動作都會有感覺,只要能夠跳脫背誦式的動作記憶,不受大腦的認知-識性所控制,就能通過身體整合其他感覺的覺受,演繹出不同的共振頻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守住內心而不執於識想


文稿彙整/賴鈺晶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守心不出,能知天下事

 

「不出戶」指人的內心而言,「戶」是心門、心房,一個人的心不能如野馬般外放,心猿意馬,難以安定。此處延續道德經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下有道」,是指人生有規劃、有目標的人,猶如好馬不用在外奔跑,只要在家裡耕田,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天下無道」,是說假如內心無道,猶如會打戰、有能力的馬,每天在外狂奔,衝鋒陷陣,生活忙碌到最後只能在荒郊野外產下小馬。因為內心盲目的人,往往執著於現實,為現實所操弄而終日奔忙,沒有真正清醒的自我。這就是「其心在戶外」——在身體之外。故「不出戶,知天下」,一個人只要內心能守住自己,守護其心,洞見其明,深諳身體的一切機制作用,也知道自己與生活之間的一切關係,對外界的一切變化,內心很清楚,這就是「不出戶而知天下」。所以一個人要自己本身去修練、去面對,而不是把外面的世界當作第一順位去搶奪,否則就迷失在這些追逐中,自己不見了,丟了自己,握住的都是帶不走、一場空的東西。

 


不以識想,天機始明現

 

「不窺牖」,「牖」是窗戶,從窗戶開的小縫去看外面廣大的世界,這是「窺」,想用小縫來看天的道理、天的旨意,是看不到天道的,只能看到狹隘的天空。這樣的看法如獐頭鼠目、躡手躡腳、格局很小,代表一個人的執著。換言之,一個人帶著想法與執著看天道、看萬物,所看到的都是自己大腦中的認知觀念,並沒有看到萬物本身,看不到天機,這就是「窺牖」。所以「不窺牖,見天道」,就是不要用自己的執著去看、去聽,自然就能夠看到天下萬物的一切道理。「見」就是現,不見可欲,不自見,故明。「明」就是知道所有一切的定義。不要用自己的觀念去界定應該要怎樣;要知認為什麼是合理,其實就已經不合理了。所有的發生都是必須的,不要有做人的的原則、做人的道理。所以不要去創造自己的法則、自己的認為,那樣天道就離你很遠,因為你自己就在當天道。



不為識迷,以覺探根源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事物的根本很簡單,而大腦想太多,就是「其出彌遠」,所以一個人的內心走得愈遠,能感受的就愈少;在知識氾濫的世界裏,愈往知識裏鑽,愈模糊迷惘,愈看不清楚,所知越少。大腦胡思亂想,想太多,離根本愈遠。練功亦然,回到自己內在才重要,不是往外建構自己的樣子,要往內探索根源的變化與價值。


 

守心戶不遠行,去名牖不自見,成為超越有為的行者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聖人」是指正在修行的人,一個永遠往好的地方努力的人,不是努力變成大家認為的好人,不是演一個別人心目中的我,是到達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一個好人要能夠為自己好,且能夠讓好的自己可以去幫別人。「不行而知」,聖人不必有為,更不會往外追求太多而讓心走得太遠。不為虛榮、慾望而忙碌,就是「不出戶」,內心可以穩穩地守住自己,不會慌亂。「不見而名」,不會動用想法觀念去明白什麼,「見」就是自以為是。「不自見故明」,不會自以爲是,卻能知道一切的存在,這就是「名」。「名可名,非常名」,「名」後面的「可名」就是「見」,也就是被某種觀念定義、綁架了你。沒有自己的想法,反而聽得清楚,能看到物質真正的定義及世界的真相。


聖人不自現,不會表現出自己的聰明,不用自己的聰明,才能看見萬物的道理。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有做過什麼?上帝有做過什麼?四季不斷的更迭,天地沒有任何作為,但四季依時變化,萬物自然生長。道不用做什麼,就叫「無為而成」。前面一章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常足」就是本自俱足,「知足之足」就是本然俱在,不欠不餘,圓滿自在。人不需要追求什麼,一切都已俱存於生命之中。



練功與為人的心態在於守住內心而不執著於識的想法

 

總而言之,老子告訴我們,怎樣能夠知天下、見天道?首先就是心不外放,不盲目追求;回到內心,讓自己強大。當一切都可以,就做到了。其次就是放開自己的執著,打破自己的生活慣性,這就擺脫煩惱的命運。煩惱不只是身體的問題,還有外來的無常,只有把自己的模式打破,讓無常找不到你;不是改名字,是改掉自己的動能。當上帝不認識你,苦就滅了。


老子所言很具體,以上指出行者的心態:練功的心態,與做人的心態。要進入生活,擺脫種種糾纏,深入到神識裡去。在練功時,不行而知,單純掌握根源:就以腕肘肩的鬆身為例,從旋腕開始,腕怎麼帶動全身?腕帶動肘,再由肘帶動全身;肘帶動肩,肩帶動全身,全身無所不到。以此再變化出無極,這裡面一步一步的邏輯,了然而知,可不是一套拳變化再變化。故「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一個人一生來是學生命的動能,要成長的是可以帶著走的,下輩子還可以用的東西。



/



【 專欄二/導引按蹻 】   

因禍得福 珍惜因緣 創造造化


​李秀娥






因緣和合


一切是因緣和合,張老師因車禍引發椎孔狹窄的劇痛,當所有醫生宣布只有風險未定的手術一條路,老師選擇以自身疼痛為教材,拿出多年所學的導引按蹻,整脊推拿的各種本事,帶著我們接觸治療學。只要你願意學習,都能從中挖寶,也見證老師以身體疼痛創造學習園地的造化。在這人心惟危的社會中,老師用心傳燈之情,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因禍得福、自助助人


我因為跌倒髖關節受傷開刀,幸運地搭上治療的便車,雖然很多同學礙於我的傷口,不敢動手幫我治療,但還是有幾位膽大心細的夥伴,避開手術部位紓解我的疼痛,讓我倍感溫暖。我也聽從老師指示,在患處附近順著肌理,推開氣滯的結節,很欣慰年後力道開始慢慢恢復,也把握機會出手練習,耄耋之年還能夠利用所學自助助人,這是我受傷後始料未及的。



敏銳覺受力,對患者感同身受


治療學必須培養敏銳的覺受力,才能面對患者複雜的身心狀況。醫者父母心,醫生如果誠懇看病、病人相信醫生,病情就好了一半,就能事半功倍,產生更大的作用力。治療時必須從患者身上的痛去了解這個人,針對痛改變他。疼痛的原因來自各個部位,譬如有的深層疼痛來自骨盆底肌,靠近鼠蹊的私密敏感處,除了悉心告知外,也要採取隔著毛巾或適當遮蓋的方式治療,讓患者有安全感。治療手法固然重要,但能夠對患者感同身受而體貼,所產生的療癒效果,有時更勝於手法。

 


找到疼痛關鍵


人是神經構成的,出現問題時不是痛就是痠,不然就是保持平衡的問題,治療的人,要非常了解成因,找出問題所在。以頸部治療來說,鬆就是爽,緊就是痛,所以怎麼找出鬆緊部位,並出手讓緊的地方放鬆,讓鬆的地方爽,就能產生療效。治療最重要的是敢出手,疼痛的原因來自各個部位,疼痛的地方有拮抗,會再產生另一個併發痛點,要梳理結構及系統關聯性,釐清如何誘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再者,對於骨骼結構空間要很淸楚,各個肌肉的起點、終點、有幾個接頭也很重要,它關係著不同的力學,借力使力,就會產生不同角度的牽引力,一定要找到關鍵是什麼,而不是盲目按摩。



五感清明,精準傳達訊息


學治療是訓練觸感的覺性,也會帶動我們其餘感官的靈敏度,治療者五感都要清明,要像修行一樣明明白白。身體跟身體本身有感情,所有的治療在接觸的剎那都是表達訊息,除了眼睛和嘴巴,再來就是手,手是可以傳達訊息的,每個疼痛點關鍵是哪幾條肌肉,要熟悉到形成本能,手法輕重也要因爲部位、肌肉深淺、厚薄而不同。手跟意念一定要同步,因為你有的不是想法,而是必須全然相信,每一根手指所到達的範圍產生的結果。手撥的力量,要分毫不差,手的觸感要練出來,要精準才能傳達訊息,手上的感覺要傳遞給對方,讓對方接收到你的感覺,才會有實質的效果。



珍惜因緣、創造造化


如果練功的百日築基是練一輩子,那麼治療學也非要百日築基不可,都要經年累月鍥而不捨的練習,練感覺、練精準、練身體、練心、練大腦,練五感,缺一不可。治療學是要創造造化,造化是治療學最大的探索和期待,造化就是因緣,我因跌倒受傷而參與治療學學習,這個緣讓我有機會重新造化自己,也期許自己持續這股動能,帶給他人變好的觀念,給出覺的造化。



/



    【 專欄三  股海人生逍遙遊 】   

​桂林仔的卡通錶


蔡育展






前幾天看了阮經天主演的《周處除三害》,近期的台灣電影佳作,情感張力都拉得剛好不會太過。劇中最搶眼的一個道具應該就是桂林仔阿嬤留下來的那一隻粉紅色小豬卡通錶,看得我也想去買一隻來戴!


前兩次主題聊到百達翡麗,講到以氣化質,那誰來決定有形物質的氣長什麼樣子,要化成什麼質?像電影中尊者告訴你什麼是對的?老天爺決定氣是什麼樣子?還是你自己?這些是問句喔,答案都自己決定。


回到這部電影,換個場景,如果有人拿一隻百達翡麗三問錶,要跟陳桂林換手上那隻粉紅卡通錶,你們覺得陳桂林會不會換?三問錶欸!有錢還要有關係有時間排隊才能戴得上,一隻300元卡通錶怎麼比?你不是陳桂林,你會換他不一定會換!正常人擁有百達翡麗代表一種身分、品味,陳桂林一個被通緝的槍擊要犯,靠著阿嬤留下來的錶才能讓他有一種活過、被在乎過的感覺。身分?品味?用不上。百達翡麗與卡通錶對比似乎是光譜的兩端,然而在各自的位階產生有效、長養的作用。


人是這樣活著的,有一個思維出現,透過物質的創造,產生五感、產生體驗後讓思維成為一種存在,而非只是概念、形式而已。在經過體驗後,在那種存在後,思維會更前進,才能創造新的物質、新的體驗與存在,再去創造新的思維,生命因此更豐富。這種模式超越高下、好壞,不是一個去此取彼,停留在某一極點的模式。如果只看到百達翡麗,只能感受到精緻極致,這時候還能感受到一隻300元卡通錶背後的情分嗎?百達翡麗是條件下的產物,以一般人的認知來說要積幾輩子的福德才能戴得到,三問錶戴了會不會有煩惱?陳桂林大概以前造孽這輩子成了亡命之徒,跑路過程中錢就是個工具,談不上享受,這時候反而情這個字感受特別深刻。但是要說戴百達翡麗的人煩惱多,還是陳桂林的煩惱多,這還真的難講!有錢但是扛不住的人可能煩惱多些,選擇多了不知道怎麼辦。一個人只能決定要因為癌症而死,還是被槍決而死,煩惱更多?更少?福德還是造孽?


一個物質要產生什麼樣的氣與質,什麼樣的情感與思維,有一個絕對標準在,或是因緣和合下的結果,有看過《周處除三害》的人可以把百達翡麗跟陳桂林疊起來,自己去感受一下過程中內在的發生。字面上去解釋處虛、不二,容易進入各自表述的詭辯。在生活中的許多發生,如果先如實的去感知、體驗,暫時不要因為對錯高下否定某些發生,那會是什麼場景?來去相因成中道義。看到自己、別人的處境時會不會有會心的一笑呢?有了這些內在過程,回頭來看貴賤、漲跌、盈虧,會有一種不同的視野,台積電一股800貴不貴?也貴也便宜,都好,本來就這樣。是不是泡沫?沒那麼重要,你如果參與了台積電的這些發生,要體驗到什麼、要超越什麼思維?

 

沒看過《周處除三害》的人怎麼辦?現在Netflix上面還有,趕快去看。如果連Netflix都沒有怎麼辦?找朋友、同學有Netflix帳號的人,約個時間一起看,人多比較好看!



/



【 專欄四  導引采風錄 】   

泰然自若,寧靜致遠

- 呂麗卿


​黃坤瑛






最近日早班多了一位新同學呂麗卿,她是四晚班長,因工作繁忙缺課,偶而來日早補課,沒想到正式成為日早班一員,因她女兒大學畢業,才剛出國留學,周末多出時間不用照顧她。女兒是老天賜她度過人生低潮期的最佳禮物,那時她面臨喪兄的悲痛,當下感到非常無助,女兒出生分散她悲傷的注意力,自小女兒跟她很親,幾乎未曾一天離開家裡,現不在身邊,聽從其她同學建議,趁空巢期多上些課,不僅可以精進功法,還可避免周末沒事胡思亂想!



富邦東醫氣機導引


民國94年左右,呂麗卿的同事看到張老師在中國時報的專欄文章,邀請他至公司演講,當下覺得張老師講得很精采,就徵詢可否至富邦產險開班授課。她是迷迷糊糊中被同事找去湊人數,但因當時就在公司上課,下班不必舟車勞頓趕去練功,又可跟同事多些別於公事的互動,她也好奇這套功法與瑜珈或太極的異同,加上張老師對他們要求沒那麼高,上課幽默風趣,感覺輕鬆又紓壓。因為她的投入,她後來在公司成立氣機導引社團,偶爾辦講座,每年向公司申請社團經費補助等。她曾買過張老師特製的「東醫傷痛膏」作為年度贈禮,實用又大方。社團活躍時,連他們集團總裁夫人也是富邦氣機導引社社員!


只可惜這個班持續7-8年後,公司場地改為辦公室,同學各自轉戰會館各班,剛開始還有7-8位同事一起轉到會館,後來只剩她跟柯紳美持續至今。



持續及漸進的作用力


呂麗卿從小就是體育健將,學校賽跑及游泳選手,原來體質就不錯,練功後更加健康,除了定期洗牙,沒用過健保卡,看起來也比其他同齢同事或朋友年輕。身為公司會計部門主管及產險公會財會委員會主委,雖然工作很忙,她會儘量找時間積極參與會館的課程及活動。她說張老師的教學其實是很有系統,並且循序漸進,一步步帶領我們往「道的周天運轉」方向前進,可能當下不一定清楚明白或覺得有收穫,但時間久了,會逐漸感受到那股作用力的發酵!


她舉例如長期聽張老師針對「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心識作用力的心法,面對外在紛擾的環境,工作或家庭的壓力,比較能夠找到方法讓內心平靜,情緒穩定,再也不會動不動就對同事發飆或跟老板耍帥說:「老娘不幹了!」


她擔任產險公會財會委員主任委員,要溝通協調主管單位及同業等不同單位,通常各有各的堅持及立場!練功及心法聽久了,無形中,她的心理空間變大、容忍度變高,溝通協調能力、EQ及工作態度持續增進,常能圓融解決各式問題!另外,看問題或處理危機的維度也提升了,比較能從前因後果及長期影響層面分析,不再急功近利或事不關己!她舉例如去年公司因防疫險鉅額虧損,她就不會想反正是公司又不是她的錢,她會進一步去想,這事件對公司財務及資金周轉的長期影響,提前部署規劃因應方案,並取得董事會支持!



無感及五感開發


呂麗卿形容自己是感覺比較遲鈍的人,早在民國95年就開始接觸沉香,當時一起練功的同事跟她分享戴上沉香可以讓心情愉悅,她開始感到好奇,雖她只能聞到沉香的香味而非作用力,她卻眼光獨到挑了二塊極品,一塊像護身符般隨身戴著,哪天沒戴會覺得怪怪的,像是少了什麼;另一塊比較大,不方便隨身攜帶又怕弄丟,她放置在辦公室,除了造福同事,無形中沉香的作用力也慢慢改變了辦公室的氛圍。她很開心張老師在多年後開始上「識香課」,除了在識的層面,對沉香的種類及香味等有更多認識;在覺的層面,慢慢學習開發鼻根及統整自己的五感,期許哪天可以同張老師般,除了香味還可聞到沉香的時空作用力!


她說上課時她不記筆記,很專注聽張老師講課及當下對自己產生的作用力,記住那個感覺但非內容,如何應用在其他工作或生活層面,讓自己少點「我認為」,一切的發生平常心看待!



 愚公移山的練功精神


在這求新求快的時空環境,大家變得沒有耐性去慢火煎熬!呂麗卿給入門班學員的建議是,不要一開始練功就從識的層面來看我們在學什麼,或跟其他運動或功法比較,光靠一次或半年的練功體驗,很難感受到氣機導引的好處,至少給自己三年時間練好「百日築基」的基本功法,練功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時間久了自會感覺到「身心靈」整體提升之奇妙,不然怎會有這麼多種子班學員跟張老師一學就是十幾二十年呢!


平常在家除了無極,之前比較常練凌波微步。練功久了,除了記住動作,呂麗卿期許自己更精進,能將張老師「道的周天運轉」融會貫通,內化到無極的動作,產生內勁,並可以去掉自己的死樣子!





採訪後記


開心這次有機會訪問呂麗卿,之前對她的認識是她很能掌握股市脈動,是張老師的理財顧問之一。或許是機緣未到,呂麗卿雖有帶兩個孩子參加過三天二夜研習活動,他們的識性還是比較能接受其他快速且耗能的運動。但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她老公或在羅東的爸媽,平時若有朋友筋骨疼痛或身體有問題,她回羅東老家時,都要她指導那些朋友幾招動作,看是否可以舒緩筋骨或保養身體,可見家人還是頗為認同她在氣機導引的學習成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