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東醫氣機導引第187期電子報 / 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姓皆謂我自然


​編輯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經典著作。然而,《道德經》所涵蓋的思想範疇,與它的實踐層面,至今並未全然被理解,至於普遍的實踐,恐怕就更難企及了。又或者說,真正的成就者不會有任何的「成就」能被看見或感知,他的作用力,是隨著日落月升、四季更迭而出入人間,於是,儘管我們總是慨嘆世道人心如江河日下,地球暖化、災禍頻傳,末日傳說從未止息的今日,我們仍然堅信,這個世界將以一種巧妙的平衡,持續下去。


所以,也許真的不必急切探問該如何匡濟天下、挽救時弊,這個世界的原始設定,本就是對立兩方的調和融會,所以,黑白雌雄榮辱的對立相,只是道的試探,就看你執取了哪一面?而在執取不放的過程中,能不能從身心顯現的各種跡象中,豁然領悟到另一面的存在意義?


想當年老子倒騎水牛出函谷關時,勉強留下了《道德經》五千言,或許根本就是洩漏考題——其實連答案也一起洩漏了!


只是,大道至簡,複雜的人類頭腦反而陷在自己設計的迷宮裡,越繞越迷。


氣機導引其實也是在洩漏考題吧,只是,我們的所有話語、作為,也必然會隱沒在不可見之處。見與不見,就全憑各自的信心與願力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導引香道】   


越南沉香導覽


文稿彙整/​識香課整理小組






傳統上對沉香一直沒有系統化的分類方式,較常被引用的是《香乘》中提到的「熟結、生結、脫落、蟲漏」等四類,但這樣的分類並不周延。因為所謂熟結指的是樹木自然病變結香,生結是因刀斧外力所傷而結香,蟲漏則因蟲蟻咬噬結香,三者均為結香的「原因」。至於脫落,則是指樹木結香後自然腐朽倒下,自死木取香,也就是所謂的熟香,與自活木取香的生木成對比。脫落按埋在土中時間長短,又可再區分為土沉與倒架。因此土沉/倒架/生木,屬於按時間的分類方式。﹝有關生香(生木)與熟香(土沉、倒架)以及生結與熟結的定義,可參考《大地瑰寶沉香》卷二167頁。﹞


越南是沉香生態最豐富、品相也最多元的產區,主要可分土沉、棋楠、殼沉三大類。「越南殼沉」其實是統稱,如果要對其作較周延的系統化分類,或可採取三項主要指標:首先是產區,二是年份(結油時間),三是外形或結油部位。舉例而言,順化生木香菇頭、芽莊螺殼倒架,其中順化與芽莊是產區,生木與倒架是指年份,而香菇頭與螺殼則是指外形。透過產區/年份/外形這三項指標,我們就可大致掌握每塊殼沉的主要特性。


以產區而言,要注意沉香買賣地點未必代表其產地。在越南買到的沉香,未必都是越南國內所產。如傳說北越也產沉香,但其中很多是從雲南過去的,因為價格較好,當作越南香在順化買賣。透過雲南賣到越南的沉香,也未必都是雲南香,有的來自寮國、緬甸,因為當地嚴禁私人買賣沉香。另因地理位置相連,越南也可直接買到很多來自柬埔寨的香。還有大量馬來的香料也運到峴港販售,因為峴港是大城市,有機場,交通便利,宛如香材集散的聯合國。


攤開越南的沉香地圖,從北到南有數十個產區,越往南走產地愈密集。即使越南國內的沉香,因為通常是集中在少數幾個較大城市買賣,真正的產地很容易混淆。如峴港本身產香很少,但較北的廣平所產沉香通常會運至峴港,以求賣到好價格。順化與會安也是沉香主要集散地,再往南還有芽莊。像一般所謂芽莊虎斑,很多產自林同,只是在芽莊買賣。還有越南很多最好的香來自嘉萊、綏和、歸仁、奔胡、寧山及大樂等緯度相近的南部山頭,也多是在芽莊買賣。


外形是收藏沉香時重要的考量因素,這常與結油部位有關。所謂「一木五香」,不同部位因結油方式不同,外形與香氣便有不同。以越南殼沉而言,按形狀分有螺殼、香菇頭、斧頭沉、根部、樹心油等。螺殼是粗的樹枝斷裂受傷凹入,由樹裡結油,形成像螺殼的錐形,時間越久會越實心化。如果受傷部位包起來,就變成香菇狀的包頭。同樣是螺殼,只看外表很難分辨來自芽莊或順化,還是要靠聞香氣確認。樹心油結油是因內部蟲傷或本身病變,而樹節油結油是因是外力造成枝幹斷裂,傷口由韌皮部往內結,二者香味不同。


至於蟲漏,既代表結油的原因,也與結香形狀有關,一些較大型的芽莊蟲漏倒架,具有鬼斧神工的獨特造型。類似的還有啄木鳥沉香(又稱吊頭),是沉香樹受蟲蟻啃咬,被啄木鳥啄開樹洞捕食蟲蟻,因而順著啄傷方向癒傷結油,形成尖銳如刺的特殊形狀,有些宛如立體山水。


越南殼沉中最為獨特的是虎斑或鷓斑,紋路呈現黑白相間的斑點,這是因越南多為蜜香樹結油,多有活性木質纖維夾雜其中所形成 。斑點較大且顏色對比分明者稱虎斑,斑點較小且對比較模糊者稱鷓斑。由於星洲鷹木類通常由四面結油,木質纖維被包裹在中間,故多為較大的圓柱狀,而莞香樹多由韌皮往內層木質部結油,整塊是油,因此不見虎斑與鷓斑,只有印尼馬尼撈沉香有類似斑點。虎斑沉香可分為黑油、紅油、黃油三種,香氣各有細微差異。黑油屬生香,甜氣清揚,紅油的質地較鬆軟,但結油時間較長,香氣醇化濃甜,黃油多取自枯木倒架,甜氣沉穩,擴散慢。


要認識各產區的沉香,只看一兩塊不行,一定要看過一堆高品質的好香,留下記憶,才算是完整的學習。目前越南即使產區也已難見好香,近二十年找到的都是來自深山意外發現。幸運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沉香仍有生產的最後二十年,台灣因電子業興起,資金充裕,而同時大陸尚未崛起,日本則經濟陷入不景氣,加上以前已買了很多香,所以才給了台灣買到許多越南好香的機緣。萬物莫強求,只待有緣人,我們抓住了時代最後的機會,今天才有機緣進行品類完整的識香學習,大家切莫等閒視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體證道德經】


悠兮其貴言


文稿彙整/​劉雅君





《道德經》第17、21章這兩章的重點涉及到:一、氣是怎樣存在?二、至高無上的「生命本源」,是怎樣的存在?這跟物理學所發現的「波粒二相論」所探討的內容十分相近,也就是萬物的根源,物質界最小的存在為何?我們先來看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為何不直接稱「國君」,而是「太上」? 太,就是極,所謂「太極」,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用在政治,即代表國君,用在人格的表現,即指聖人。《道德經》的文字具有高度的延展性,你可以將「太上」視為一個廣大悉備的軟體,也可以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作用無窮,但人們卻看不到、聽不到,只能隱約感覺到它似有若無的存在。如老子所說「大音希聲」。大到看不見、聽不見、不可聞、不可視,這才是所謂的大。若看得見,就不夠大了。老子論大,是廣闊無邊的,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第25章)「太上」就是這樣的大。「不知有之」,上知不知,只有下等的知,才會被看到、知道。對太上這個道體而言,大到都看不到、不知道了,才是上知。


還有一種「下知」是,我知道,但只能用身體去知道,卻無法全然地知道。如果一個人有無限廣闊的用心,而別人卻只能觀察到部分,這是他套路有限,只能到達到那裡。所以,不能小看了他人的用心,否則就是小看了世界,亦小看了自己,你的世界就變小了。這個世界就等於你那麼小。


「其次,親而譽之」,不去論斷道是什麼,也不去描述道是怎麼的大,只去親近、讚譽道的大;對它嘆為觀止,並永無止境地服從道。


「其次,畏之」,再其次,敬畏道,不靠近,如看到鬼神、靈骨塔、墳墓一樣,不敢靠近。也不實踐它,因為根本就做不到。「其次,侮之」,再下一個層次是把道視為形而上的、抽象的,沒什麼了不起,不屑一顧。


這些態度,就是「信不足焉」,對道沒有信心。「有不信焉」,你面對一切,就沒什麼好信的。「信」是最基本的態度,如果跟道、太上如此至高無上的存在都無法建構充分的「信」,那麼,天下還有什麼是你可以信的?別人又如何能相信你呢?


「悠兮其貴言」。不可說的謂之「悠兮」。陽光照耀,天空下雨,大地產生養分,令萬物自然發展。這樣悠悠的循環力量,是太上本來就有的法則。對於這套法則,要很謹慎地描述它,不可妄言。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5章),守在這個太上之中,守在這個不知有之的存在裡。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讓萬物依其生態去成就自己,百姓就會順從自然的法則,而不會妄作妄為。就政治的角度來詮釋,以國君施政的層次為例,堯舜時代施行無為,雖然治國優秀,人民卻不知道他們做了什麼。其次是施行仁義的國君,人民感受到仁義,而去親近、讚譽。再其次是施行嚴刑峻法的國君,人民就會畏懼。再再其次者,本身不遵守法令及遊戲規則,反覆推翻自己定的法則,使人民怨恨他,侮辱他。在上者誠信不足,在下者就無法相信他。知「道」的領導者懂得「悠兮其貴言」,謹慎執行法令,「功成事遂」,使百姓生活美滿如意,而且都說,我很自然的就活得很快樂,豐衣足食。但其實是有一位太上的無為國君,讓百姓自然而然就過得很好,絲毫不感覺國君的存在。


若是從做人的角度,又有不同的詮釋。因此,《道德經》是可以運用在各方面的工具,重點是要知道怎麼做。


若以身體的角度來探究,「太上,不知有之」,萬物的存在,都是波動,就如同「氣」一樣,我們都在用,卻不知道氣的存在。假如看到氣在動,那就是下知。「其次,親而譽之」,去靠近氣的感覺,重視氣的運作,感恩氣的好處。再其次者,會覺得氣很難學,沒辦法感受到氣,覺得很困難,這樣的態度就是畏之。更其次者,覺得氣是騙人的。社會上很多教氣功者對氣誤解,追求外形招式,就是下知,就是侮之。


氣是一種看不見的,無法對它說什麼的,正所謂「悠兮其貴言」。氣在身體廣泛存在,循環不已。應抱持少說、少在動作中刻意表現的態度,也就是貫徹「悠兮其貴言」。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是內部跟氣的一個認知過程,假如你以為身體是肉、是骨、是手腳,不相信氣的存在,覺得氣虛玄,不信身體有空間,不覺得身體裡面就是氣,那如何練出空間?不知道氣的話,氣也不會讓你感知到,離你遠遠的。練功時不相信身體中有虛空處,不守氣,不守住虛空的存在,會越練越僵硬。做動作時,讓一切悠活自在,不要刻意表現氣感、表現外形,內化再內化,正所謂「悠兮其貴言」。


悠兮,悠悠地存在,是出於能夠少說話,少表達,少做動作。打坐是學坐靜,並非坐「形」。練氣,不是練肉,並非練外,而是練內。打坐時自以為很安靜,其實內心混亂,那麼你只是坐在那裡,與原來的自己一樣。別以為裝著打坐的樣子,坐在那裡就得道了,等到張開眼睛,回到生活中,你一點都沒變。打坐之後捫心自問,是否做到法天地般創生萬物,養育萬物?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仁爲之,而無以爲。」(第38章)。以為外形的表現很有樣子,裡面卻沒有。外形表現,就是身體的語言,過多表現就是沒有執行「貴言」。在做動作與靜坐上,道理都一樣。


靜坐是練習「靜」,讓天下都靜下來。若覺得心亂,就停止打坐。因為越坐心越亂,反而是在偽裝。靜的意義,不只是內心靜下來,是讓生活很安靜,不起波浪,什麼都可以。即使別人亂、外境亂,仍能安靜不擾動。在一片混亂當中,不去攪和、抗辯或參與意見。意見越多,環境越亂。放下意見,使其清澈,透過內靜的力量,使混亂得以靜下來。這是打坐中學習「靜」的意義,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靈集】   


練功這檔事


​阿充






上一期的圖靈集,我們談到了練功的次第,那是從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軸來看,會有哪幾個階段的進展。假如每一次的練功只有20分鐘,那20分鐘內有沒有什麼樣的次第呢?那又是什麼樣的過程呢?張老師最近在視訊課上一再強調,如果不理解他所說的,尤其是《道德經》的意涵,那麼練功就等於是白練,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今天就更深入來探討練功這檔事。



「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


那天有學員問到:「 練功的過程究竟是『受』在主導,還是『識』在主導?」老師回答:「兩者皆是,而且相互影響」。我不禁又想到了氣功學的定義「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受就是心的作用,心與識的相互影響是陰陽,六根與宇宙的互動是陰陽,一次又一次的身心靈微循環也是陰陽。有趣的是,氣功學的定義中竟然沒有出現「身」這個字,明明在動身體,但練的卻不是身。資深的學員都已經慢慢地理解,身體是平台,我們在這個平台上,練的是心識。身體動作受意識控制,感受是身體狀態尤其是內分泌的呈現,而感受又影響著意識,形成一種回饋循環,但身心靈究竟會朝什麼方向變化,這就是功夫所在。


 

精煉、純化


既然是回饋循環,就有可能是正循環,也可能是負循環。所謂正循環就是意識越來越單純,負循環就是意識越來越複雜,所以練功的過程就是精煉、純化意識的過程,最終把意識空掉。「受」是被動的,所以關鍵是在「識」,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識」開始?「識」又將如何的變化?你練功的「識」就是法門,你用什麼樣的法門練功,這法門就會把你帶向不同的地方。簡單地說,你練功的時候腦袋到底在想什麼?想著是跟著老師做?想著是如何在台上表演?想著是把角度做到位?想著是甚麼聲音那麼吵?其實光要處理內心的紛亂、外部的干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何況要安定在一個法門。如果走錯了法門,就像走進了迷宮,不知何處是終點;如果走對了法門,內心越來越清明,可以看見前方清楚的道路。


 

追求身心靈一致的過程


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都會影響意識,而意識主導著動作,動作又會改變內在環境,這其中大小多少的關鍵就在於身心靈的一致性。動作做得舒服了,就不會有負面情緒,就不需要有想法去處理,就不會有意識去主導動作,然後怎麼舒服怎麼做,怎麼自在怎麼做。人會有想法就是為了處理問題,什麼是問題?身心靈不一致了就會產生問題,就要透過想法、透過行動來解決。如果練功的方法對了,透過一次次的動作執行,身心靈的差異性就會逐漸縮小;反之,若是方法錯了,情緒會越來越多,就會走上痛苦的不歸路,要不了多久也就放棄了。


 

收斂法門


數學上指一數列或級數,當其項數增至無限大,而它的值趨近於某數時,稱此數列或級數為「收斂」。翻成白話來說,我們一次一次做動作,當做到無限多次時,我們腦袋裡的想法要趨近於零。如果你採用的法門不具有收斂性,請你當機立斷,換一個法門,以免耽誤一生。為什麼說不要記動作,因為「記動作」法門不具有收斂性;為什麼說不要學人家,因為「學人家」法門也不具有收斂性。什麼才是具有收斂性的法門?像是「原理法門」、「自然法門」,唯有如此法門才能引導進入身心靈的一致性,當達到完全一致的階段,就是丟掉法門的時候,腦袋完全淨空。


 

以「螺旋法門」為例


「螺旋」是氣機導引的八大原理之一,當我們這次練功以螺旋為意識的主軸出發,時時觀照身體有沒有依照螺旋的原理而動,或是發現其實身體只能依螺旋而動,當進入這樣的狀態時,軌跡會自然產生,力量也會自然到位,腦袋完全不用再去思考動作,肌肉不需用力,筋膜通道暢通,氣機自然流動,身心愉悅。這就是一種收斂的過程,否則,六根的干擾繼續存在,剩下的只有手忙腳亂。除非你的功夫已經到家了,不然練功總有個開始,你這回練功要從哪裡開始?不是動作從哪裡開始,而是腦袋從哪裡開始,想著模仿別人的動作是沒辦法收斂的,因為從頭到尾都要比較,腦袋會很累的。只有過程中不斷地內化、純化,不受外境的干擾,剩下的是自我超越,這才是我們要的法門。與其做個優秀的人,不如做個獨一無二的人;優秀是比較出來的,獨一無二是自己發現、創造出來的。每一次練功,就是創造一個當下獨一無二的自己,是一種很私密的內化過程,什麼也干擾不了你,形成一種超越,一種維度的提升。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田集】   


當導引遇上口罩


​文稿彙整/鄭雅靜




COVID-19流行期間,口罩是個人的基本防護,可幫助降低上呼吸道疾病感染性或萬一染病的嚴重程度。但戴上口罩也會讓人感到不適,增加呼吸阻力,莫名的心理壓力或導致身體局部過敏等。練氣機導引需要結合動作、呼吸與意識,如果練功戴上口罩會是何光景?


 




呼吸的生理觀


身體活動時通過吸氣、吐氣,以調節體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平衡。進行快速度或高強度運動時,乳酸迅速產生,體內PH值下降,產生過多二氧化碳。此時,呼吸受器會主動偵測濃度的變化,吸納更多氧以燃燒葡萄糖,幫助身體做出反應。譬如,橫膈肌與肋間肌舒張,肺腔壓力大,排出氣體即為吐氣;肺腔壓力變小時,轉為吸氣。


呼吸作用影響氣體交換、心跳、代謝、心臟功能,乃至全身的酸鹼平衡。延腦、橋腦共同調控人體的呼吸節律,大腦皮質會短暫影響呼吸的深度、速率。呼吸也受到來自邊緣系統、下視丘傳遞至腦幹內呼吸神經元的刺激,情緒、動作、呼吸狀態相互影響,呈現不同因果關係。


我們的小腦也攸關運動與平衡,負責動作的修正和回饋。小腦接收脊髓感覺系統及腦部的訊號,通過視丘相關迴路連結至大腦皮質,參與大腦的認知功能,整合多方訊息,藉以調控身體運動的精準度、協調性與連貫性,如身體站立時的平衡感與穩定度,走路時出腳、落腳的精準時機。


如果戴上口罩進行高強度運動,在過程中出現換氣不及現象,即使能夠持續做動作,也可能產生副作用,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小腦缺氧。所以,在運動過程中感覺頭暈、胸悶、腳步踉蹌、身體姿勢失衡,此時最好馬上暫停身體活動,調整呼吸的狀態。


 

筋膜運動通過卸力,帶動身體動態平衡


氣機導引是低耗氧量的運動,完全不同於其他運動,除了強化心臟功能的「左右開弓」系列,功法動作都處於筋膜的結構變化中;做動作時,肌肉處在延伸放鬆,而非收縮用力狀態。即使如強化氣血循環的「凌波微步」功法,只要掌握學習方法,有充分時間適度練習,進行中也不會氣喘吁吁,心跳維持平穩運作,血液或內臟器溫度的中心體溫上升,增強身體的體溫調節能力。


這是因為功法動作主要透過結構連結系統,即筋膜,由肌肉帶動筋膜的結構力學,通過身體空間結構改變,形成筋膜、組織間隙的壓力,產生內部生態的流動,以及全身的訊息傳遞,幫助氣血自然發動循環而產生熱量。


人體的肌肉具有拮抗性,當一方收縮時,反向一方則會自然延伸。譬如,動作時要讓身體往右側落,只需右側鬆沉、卸力即可。所謂卸力,指通過身體產生微妙的高低上下,或左右傾斜的落差,進而帶動身體連續的動態平衡。無論是身體的高低、上下、前後、左右,既是相互結構、相對作用力,都存在筋膜結構網絡,也是身體的維度空間。



呼吸的吸、閉、吐狀態


古人把一次吸、一次吐統稱為「息」,呼吸狀態細分為:有聲為風,無聲為氣,氣出入不盡為喘,氣出入綿綿才是慢、勻、細、長的呼吸相。如果吸氣過短,氣尚未完全納入肺腔就被倉促推出體外,可能是肺活量欠缺,或橫膈肌往下壓縮的活動力不夠,導致肺部存氣的動能不足,呼吸才會急促、短淺。


呼吸有吸、閉、吐三種狀態,需經過骨盤的鍛鍊方能納氣。練氣最忌憋氣。憋氣是指氣已吸滿,還在強制繼續吸氣,過度吸氣而導致胸悶現象。吸氣、吐氣容易理解,但閉氣不是游泳時的憋氣。所謂停閉,指吸氣或吐氣到八分滿時的停閉狀態,即不吸也不吐,讓氣徐緩暫留體內少許時間,氧氣和二氧化碳在肺腔內進行徹底的氣機交換,強化肺部功能作用。[1]



三三六呼吸法


呼吸訓練包括吸氣、閉氣和吐氣過程。進行呼吸練習,人要靜下來。先吸氣少許、閉息,再微微吸氣,再閉息。如此試做幾次後,便可察覺肺部是否出現吐氣的動能,之後再慢慢練習體會呼吸的慢勻細長。


剛開始練習的方法是吸氣三秒,閉氣三秒,再吐氣六秒,一息為十二秒。等到前述方法都操作熟練後,再慢慢延長呼吸的時間到二倍、三倍,甚至十倍,到吸氣三十秒、凝念閉氣三十秒[2]、吐氣六十秒,如此二分鐘一息,已接近道家所謂的胎息、龜息。等到三分鐘一息,才是止息、胎息、龜息的氣功態。[3]



從呼吸的慢勻細長到止息


如果戴上口罩做動作,對呼吸的覺察訓練會有加分成效。口罩的構造會自然產生氣阻作用,可幫助肺活量的吐氣量,在慢、勻、細、長的過程中產生深呼吸,即腹式呼吸狀態。


在身體的動態平衡中做動作,重點在察覺動作是否連續、維持相同速度,感覺動作遊走於筋膜結構體中。如果動作忽快忽慢,表示吸氣、吐氣已有所勉強;又如果出現喘息或憋氣,表示呼吸已經嚴重干擾到動作的連續性。所以,鼻息要細微,藉口罩之助以提升呼吸量,盡量維持慢、勻、細、長的自然腹式呼吸,才能排除二氧化碳和體內濁氣,吸納氧氣,吐故納新,促進全身氣血循環。


畢竟,練呼吸主要為的是止息,停止鼻息相,轉為內部丹田壓縮,到達丹田的開闔之相,形成體呼吸作用。如同練心,為的是停止紛亂的心思,所以得先降伏內心,才能調伏氣。動作時,形體出現的高低上下、前後相隨的表態,都是身體不同狀態的相合過程,氣與血相合,呼吸與內心相合,能感受到氣息綿綿的吸、吐,才能體會何謂慢、勻、細、長的呼吸。


 


[1] 張良維(2010)。托掌旋腰腎臟功法,初版。臺北市: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2010年,頁102-103。

[2] 凝念指元神緊念著氣,不刻意連結或磨合。神是注意力的境界,從形而下的專注慢慢提升到形而上。

[3] 張良維(2014)。引體功法四,甩手踢腿,初版。臺北市: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2014年,頁100-102。





                                                -   -   -   -   -   -   -   -   -   -   -   -   -   -   -   -   -   -   -   -   -   





【香之物語】   


雲霞滿紙  金瓶梅香觀


王亞玲






張愛玲曾經在〈中國人的宗教〉一文中寫到:「就因為對一切都懷疑,中國文學裡瀰漫著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質的細節上,它得到歡悅——因此《金瓶梅》、《紅樓夢》仔仔細細開出整桌的菜單,毫無倦意,不為什麼,就因為喜歡——細節往往是和美暢快,引人入勝的,而主題永遠悲觀。一切對於人生的籠統觀察都指向虛無。」


觀看這兩部巨著時,關於物質的細節上,堆砌出更高的意境,小說裡的物與景,人物的裝飾與用器,其所呈現的訊息,是心智的昇華。在《金瓶梅》裡,關於女人的金銀首飾、男人的衣冠官帶、豪門與市井的飲食、明代的傢俱與園林,其實描述得都相當細微。香的部分也算相當豐富,上篇《活色生香—愛慾金瓶梅》從嗅覺上引動小說人物的情色與物慾,這次在香的器物上,呈現明代人生活藝術的風雅。小說本身整個畫面感細緻如電影,因此《金瓶梅》在當時真可謂是前衛性的小說。難怪明人袁宏道(字中郎)曾寫信給董其昌極力讚頌《金瓶梅》「雲霞滿紙」,因為他是用畫家的眼光來觀看,而非文字的眼光來閱讀。不同維度的觀看,讓《金瓶梅》從平面變化為立體空間,實是通達。


相對於《紅樓夢》比較具體的爐瓶三事是文王鼎,在《金瓶梅》裡提到的是博山爐,但這博山爐出現在青樓,古代文人墨客的詩情常藉青樓女子抒發,足見這也是文人的浪漫與靈感。第五十九回〈西門慶摔死雪獅子,李瓶兒痛哭官哥兒〉西門慶進粉頭(妓女)房「正面黑漆金床,床上帳懸繡錦,旁設緹紅小几,博山小篆,香靄沈檀,樓鼻壁下….西門慶坐下,但覺異香襲人,極其清雅,真所謂神仙洞府,人跡不可到者也。」這是多麼夢幻的意境啊!客人進青樓如入幻境啊!既風雅又高招。


博山小篆,指的就是博山爐的篆香。從明人文震亨的《長物志》裡,看出明人生活的藝術,它集中國式審美觀樸、雅、幽之大全,其涉及明人食衣住行賞鑒游等領域,也因明人生活非常提倡復古,對於承襲自前朝的經典很重視,同時又發展出獨特的明人美學。博山爐源於西漢,香爐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的造型,他分蓋子和爐座兩部分。爐座是翻湧的波浪,層層疊疊地圍繞著中央,蓋子就像大海中升起的一座仙山,山巒中隱藏著山洞,樹林與各種靈異的動物如猴子、神鳥等,裡面放沉香或檀香,煙靄從山洞冉冉升起,有如仙境。






這香爐的創意與傳說,的確與仙山有關,秦始皇和漢武帝這兩位強盛的君王,他們對神仙世界的長生不老傳說有著熱切的嚮往與渴望。戰國時期的著作《列子》的〈湯問〉篇有提到五座神山,分是岱輿、員嶠、方壼、瀛洲和蓬萊,前兩座沒了,僅剩後面三個。即便如此,山上的景象仍是奇觀,「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意思是說山上皆是金玉,動物皆純白色,山上樹木的果實可令人長生不老,山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據說神山底下有「巨鼇」馱著,在海上飄浮不致於沈沒。後來這三座仙山統稱為博山,可見博山爐體現了古人的美好想像,也表達了凡人對神仙神山降臨人間的渴望。


有關於香爐的論述,最早見於漢代的《漢官儀》,「給尚書郎指使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執香爐、香囊,從入台,護衣服。…..」強大的漢武帝曾出兵平南越國,國力曾到達越南、海南島等地,當時獲得南海的多種香料,包括沉香、龍涎香等,因此激發工匠靈感與傳說創作這迷你版的仙山爐。所以根據文獻記載,漢代的諸侯貴族墓葬出土了許多精美的博山爐與雁爐,他們多用來薰燒香料除穢與淨化空間,也代表著當時上層社會的精神追求。漢後期經濟陷困境,大部分銅料都拿去鑄銅錢,所以東漢以後博山爐多是陶瓷,但顯然失去神韻與宛如仙境的神仙法力,相對的問題是真正的博山爐在世間已是少之又少,市場多彷冒品。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就藏有漢代的博山銅爐和雁爐,由此看出香爐與用香文化在兩漢的發展。至於篆香是唐代時由印度傳入,本是禮佛計時用,到了宋代更是筵席必備。《金瓶梅》假宋朝之託,寫的是晚明生活,明代的用香承襲自宋代,因此把博山爐和篆香融合成香几台上的爐瓶三事。






明人文化生活精緻,擅於經營藝術氣息的空間,如書齋、畫坊、茶、園林、藏書閣等,香無所不在,藉此培養清靈之氣。西門慶雖是土豪,但書房翡翠軒也有雅趣。第三十四回「書童兒因寵攬事,平安兒含憤戳舌」花園書房裡有雲南瑪瑙漆減金釘絲甸矮東坡椅,天青衢花綾裱白綾邊名人山水,大理石璧畫的幫桌兒,「桌兒上安放古銅爐(香爐),鎏金仙鶴(香燭)。……聯上寫著:『風靜槐陰清院宇,日長香篆散簾櫳。』」第七十四回裡,他的大廳高掛古畫,「正面螺鈿屏風,屏風前安著一座八仙捧壽的流金鼎,約數尺高,甚是做得奇巧。見爐內焚著沉檀香,煙從龜鶴鹿口中吐出。」銅爐,流金鼎,皆是明人最愛。小說裡還有男男女女拿銅絲火爐,其常做袖爐用,暖手又薰香,暗香盈袖之意便來自此。


不論是明高濂的《遵生八箋》,還是文震亨的《長物志》裡,在香爐的部分都特別提到,平日用宣銅彝爐最為適用。高濂在〈焚香七要〉裡提到「官、哥、定窯所製之爐為珍品豈可用之?平日,爐應該用宣銅、潘銅、彝爐、乳爐,如茶杯式大者,終日可用。」文震亨在卷七〈器具〉的香爐裡也提到,「三代、秦、漢鼎彝,及官、哥、定窯,龍泉、宣窯,皆以備賞鑒,非日用所宜。惟宣銅彝爐稍大者,最為適用。」






由此可見明人日常用的香爐多是銅爐,而明代的宣德銅爐,也寫下了中國銅製技術的歷史工藝扉頁。光是研究宣德銅爐就足以寫好幾篇論文,今不細談,簡而言之,銅爐與香道文化密不可分,銅爐有分香爐、薰爐、暖爐(袖爐和腳爐)之分。隨著元末明初銅製造業的迅速發展,銅爐在明清時代備受重視,尤以宣德爐為世人推祟,情有獨鍾。


為何如此?宣德銅爐是由明宣宗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它是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其用料佳,冶煉精,需經六到十二次瀝煉和提煉,密度高,比重大,皮色如珠光寶色,造型參考《宣和博古圖》《玩古圖》,以及宋元名窯的名瓷。以銅的材質去追求宋瓷的質感,呈現出古樸典雅,細膩如膚的銅爐,當時大部分的銅爐留做宮廷使用,少部分賞賜皇親國戚、顯赫近臣、達官貴人和香火鼎盛的廟宇。數百年下來,其實真正的宣德爐極少,因為從明清到如今,彷製宣德爐的活動從未斷過,留下的傳說也不少。


有人稱其銅材是暹羅進貢良銅,銅含金量極高,所以特別沈重且有珠光寶色。事實上這是銅鋅合金的表現,甚至後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提出《宣德鼎彝譜》有誤,因為作者呂震實逝於宣德元年,不可能參與鑄銅一事,而鄭和下西洋加上暹羅進貢含金良銅之傳說,是藉以增添宣德爐是海外珍寶集鑄而成的想像。與博山爐一般,古人美好的想像成就豐盛的香爐文化,一樣成為香道文化裡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明代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活用具,就是漆盒。從先秦到明清,漆盒是日常生活中很多功能的器具,其主要用途有,放置自家常用物品,另是相互遞送往復人情。大如抽屜箱盒,小如胭脂香盒。這漆盒在《金瓶梅》裡出現是日常,用來盛裝果子、食物、玩牌與筆墨等什麼都有。第五十二回「應伯爵山洞戲春嬌,潘金蓮花園看蘑菇」,潘金蓮到西門慶的翡翠軒,「旁邊鎏金小篆,焚著一縷龍涎。綠窗半掩,窗外芭蕉低映。潘金蓮且在桌上,掀弄他的香盒兒。」這香盒兒指的便是雕漆香盒。


明清時代,漆盒使用更為普遍。明人編纂日用小百科《世事通考》中的漆器一項裡,箱盒就占據大半。漆盒有各式造型,圓、橢圓、四方、八方、長方,也有肖形如瓜、桃、石榴、柿子等。用宋元人的說法是「像生」。漆盒尺寸大的盛物、盛食,小的盛香。《長物志》論香合裡「宋剔合色如珊瑚者為上。古有一劍環、二花草、三人物之說,又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者次之。」足見宋極精巧的雕漆香合,明人尤其祟尚。


明代文學家沉德符於明人筆記《萬曆野獲編》中寫道:「玩好之物,以古為貴。惟本朝則不然,永樂之剔紅,宣德之銅,成化之窯,其價遂與古敵。蓋北宋以雕漆擅名,今已不可多得。…」於是我從台北故宮博物院,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院中國館,明代的爐瓶三事,宣德銅爐與雕漆香盒便是代表明代用香文化的最佳拍檔。





                                                -   -   -   -   -   -   -   -   -   -   -   -   -   -   -   -   -   -   -   -   -   





【身體書寫】   


意志力與感知力


​鄧美玲






張老師在視訊課提到「如果我再否定別人的意見,我罰一萬元。如果你們,罰一千元。」


別小看這個功夫,它可是經過綿綿密密的修煉之後才能自然抵達的一步。打從心底不否定別人,就是看到,也承認別人之所以會有這種看法、行為,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無法抗拒、無法覺察和跳脫的生活或信念結構。你不可能改變它,因為它自有因果,所以,連起心動念都不會浪費分毫去回應。


道理很簡單,但要做到,並不容易。而且,要真的練過了才會知道,真的不容易。


莊子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來談人生在世一定會遇到無可奈何的「結構性處境」。就像,我天生的身體僵硬,可能是客家人的「硬頸」基因,不爭就沒得活。但如果我拼了命要練到跟孟君老師一樣身體柔軟,我就必須調動大量的意志力來硬幹,結果,柔軟度確實略有進步了,但離孟君老師卻還有一大段距離。最失算的是,我的意志力雖然贏了,但我的感知力卻大大被削弱了。因為,我沒有能力「感知」到:一、我的「結構性限制」再怎麼拼也拼不過她;二、練功是為了要從身體「藉假修真」,而不是要拼出一個膚淺的樣子。


要知道,「意志力」是靠「人類頭腦/識神」驅動的程式,「感知力」卻是「道心/元神」的作用。


而我們練功,就是要漸漸弱化意志力,啟動「感知力」和「表現力」。


可是,若沒有「意志力」,我們怎麼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啊?我們一路過關斬將考大學找工作,不都是靠「意志力」忍著、撐著過來的嗎?


大概全人類都嚴重搞錯了,人生幸福的密碼,不是「意志力」,而是「愛」——也就是莊子的達人哲學——我熱愛數學,為了解開數學難題,我可以茶不思飯不想、不眠不休。或者,賣麵的小廚師為了達到「一麵入魂」的境界,吃再多苦也心甘情願。這種「愛」,就是憑藉著純粹通透的「感知力」回應「靈魂的呼喚」,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天命」。


可是,人類社會不知為何設了很多障礙來阻攔我們踐履「天命」,用成功、失敗、是非、對錯的標準,從幼兒期開始,就要我們習慣忽視天生的「感知力」,勉強培養「意志力」,結果,這個世界就從「充滿刺激挑戰」的遊戲場,變成讓人噓累累的「三界火宅」、「五濁惡世」。


所以,大家練氣機導引,要開筋拔骨、面對痠痛,如果你是一路都要咬緊牙根苦撐,你是熬不久的,必定是你在「撐」的時候,身體把你引到「不必撐」、放鬆就好的秘徑上,你就會像我一樣,25年,樂此不疲,而且越來越好玩,對於自己的「天然僵」,再也不在意。


至於要怎樣「放鬆」,「不必撐」,而且每個動作都「到位」,這種具有高維度視角的「感知力」和「表現力」,還是得「得於手而應於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動作中,模索、等待、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