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東醫氣機導引第195期電子報 / 道=到了!

 【 編輯小語 】   

​道=到了!


​編輯部




我們學道求道,道,到底是圓的扁的方的?古今以來,瞎子摸象的說法汗牛充棟。老子說得妙:道可道,非常道。嗯!有道理!可是,不懂的還是不懂啊!

張老師在「無極」課堂上是這麼說的——

人世間只有「到了」,沒有對錯。很多人喜歡吃牛麵,但他也不是三餐都吃牛肉麵,剛好有一天「到了」,就去吃一餐,就這麼自然。任何事都一樣,不必分什麼才是對的,人生會折磨痛苦,都來自這裡。所以入我道者,即神即魔,神魔不分;不成魔不成神,只有成「道」。也不用因為接受牛肉麵,就餐餐牛肉麵,要從欲,欲無欲。「到了」就去欲一下,不要罣礙在那個欲上,這叫「道」。所以它是一個循環,不斷在變換,不執著、也不會停下來。因為「道」永遠是進行式,只有更高沒有最高,而且最高點就在最低處。它只有不斷的「到了」、又「走了」,沒有吉凶悔吝——

這樣夠清楚了吧?從此學道人可以鬆一口氣了。原來,道,就是「到了」!夏天到了,就吃瓜、泡溪水;疫情緊張,我們就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病毒總會有一天就走了。

我們也是這樣,被老師一路趕著推著拖著拉著,一個個不知不覺都到了!這一期電子報,就各自呈現他們的「到了」!至於各位讀者讀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就看您「到哪裡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題  / 疑義相與析・之一 】   

略說身心靈修練次第

一晚班的討論與分享
​彙整紀錄/范家豪









一趟累世的修行

氣機導引的練功階段,「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道法自然」,以三個區塊環環相扣,分屬下丹田的「身」、中丹田的「心」、上丹田的「腦」,過程中包含「爐」、「鼎」的變化,更蘊含著解剖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學的交替運用。


百日築基

築基,意指一步步紮實的實踐,建立基礎,打好基底,除了築「身」的基,亦是築「心」的基,築「腦」的基,每一階段的精進,有著不同時間性的發酵,百日,意指要花很長的時間,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輩子的修行,修行「身」、「心」、「腦」的精進及整合。


練精

起初的「身」,在肉體上是僵硬的、心是不安定的、腦是充滿雜念胡思亂想的,這一階段的修煉以肉體為主,將僵硬的肉體放鬆,在「引體功法」的動作中「螺旋、延伸」,所作用到的部位,透過運動神經帶領感覺神經的拓展,藉由感覺神經回傳的訊息,探索肉體的領域,了解身體的基本結構,肌、骨、筋、膜、腔,九大關節,踝、膝、胯、腕、肘、肩、腰、胸、頸,從肌肉、骨骼的鍛鍊到與之連結,再進而探索到筋膜、腔體的「空間」。

此時的心是不安定的,腦是充滿雜念的,所以我們試著在大腦下一個指令,「專注」,以專注這一念來替代紛亂的思緒,專注在感覺肉體上,肉體為「爐」,腦為「鼎」,藉由爐與鼎的「專注,感覺你的感覺」,腦袋不再胡思亂想,慢慢也減緩了心的浮躁,此階段為「有形」的肉體修煉,所能看到的是肉體這座「山」,「見山是山」。


化氣

當「身」的修煉,肉體不再那麼僵硬,身體動作的協調穩定度有一定的程度後,接著,我們開始探索「呼吸」,發現身體除了肌肉、骨骼、筋膜外,呼吸與肉體有密切關聯性,呼吸急促時與平緩的呼吸是截然不同的作用。而影響呼吸的變化,一是物理性作用,如激烈的、快速的運動,另一就是情緒造就的化學變化。不同的情緒,身體會產生不同的張力作用,這張力作用背後,就是「內分泌系統」的作用變化,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觸發的樞紐——「心」。所謂「心息相依」,心的起伏狀態,影響了呼吸的變化。


練氣

那「心」是什麼?有次慧可請達摩祖師安他的心,達摩祖師只說:那你把心拿出來。它摸不著又看不見,我們要怎麼練呢?「觀心波」,「  F’∝ F x N123... x X123.. 」,是張老師提出藉以檢閱當下本心的方程式, F’為當下本心,F為心理空間(原始心理空間/心事佔用空間),N為情緒反應(情緒的種類及強度),X為心事經由大腦向外連結的強度。F’當下的本心,由大腦進入的訊息,事件的不同,牽動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不同情緒反應(N1、N2⋯)及不同的情緒強度(N值大小),不同的事件所形成的心事,將會透過大腦往外連結尋找消弭事件對心理造成的壓力(X1、X2⋯不同的事件,X值大小為連結強度)。也就是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訊息,經過腦,再往下download 到心時,我們起了什麼反應,激起了多少的震盪?心理空間的大小決定了心能量的強弱。

觸發自律神經作用的樞紐點在「心」的起伏,但要啟動哪一自律神經系統運作的開啟點在「腦」。自律神經的控制中心,在「下視丘」,位於視丘下方,通過腦垂腺連結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

外界的訊息進入先到大腦前額葉皮質區制約處理,若無法破解,大腦便將事件下載到心裡,成為心事,期待日後加以解決,便日思夜想,往外尋找消弭心事的可能。心事多,大腦的念頭也多。心的起伏影響自律神經系統,由身到心在動作上的訓練,當「身」的階段,鬆開了肉體干擾,由「內臟」功法的「開闔、絞轉」,活絡腔體,按摩內臟,平衡了內分泌系統,透過「慢、勻、細、長」的呼吸,穩定呼吸的頻率,平穩心性。此時操作功法時,搭配的音樂曲目,目的是訓練隨著音樂的旋律起伏,但只是感受其節奏頻率,而不是被音樂情緒帶著走。當你出現情緒反應時,不用壓抑,一方面是讓你看到情緒的存在,就只是觀著,然後在鬆開的身體「空間」中,把情緒轉化掉,一次次,心的起伏也就消停了。


化神

當心不再劇烈起伏,也就不再透過大腦向外連結,尋找消弭心波起伏的法門,大腦便能慢慢的「空」掉。這個階段,我們將原本修煉肉體的「爐」,移到心的位置,主要在修煉「心」;將原本在腦的「鼎」,將專注換掉,換個演算法,換成「空」的腦,這是「移爐換鼎」。

以「有形的肉體」訓練「無形的心的作用」,「以有練無」。而心這座山,是肉眼看不見的,此時的訓練,是「見山不是山」。


練神

腦中的意,有幾輩子累積的訊息,加上後天的教育、社會規範,形成了「識」,也就產生了定義、設定。有了「識」,對應到六根,形成了「識識眼、識識耳⋯」,我們往外看或吸收就不再純粹,也成為形成執著,產生妄想的關鍵所在。把「識」破除了,「轉識成智」,才能還原出其本來的「性」。

初期,在「導氣」功法時,經由「靜心」,氣在其中才能「旋轉」,再透過空間的「壓縮」,進而將氣機「共振」至全身。至後期,動作已經熟稔,不再依記憶及指令執行,大腦就不再忙碌;動作流暢,也就不會使心產生波瀾,始而進入參悟「無極」的階段。

肉體「鬆」開,有了空間,心不再起伏,是「靜」的,腦中是「空」的,心即是腦時,動作中一切只「覺受」,覺受無中之有——「無中生妙有」的運行。還是肉體這座山,卻已經可以覺受到「空間」的運行,「見山還是山」。


還虛

當不再是肉體、關節的鍛鍊,透過「精、氣、神」階段性的修煉,修煉出「元精、元氣、元神」,回歸到四象之氣「天、地、玄、黃」,「黃」,是子午周天卯酉周天,也就是下丹田的結丹,「元真之氣」,屬「有」,元氣會耗損,所以需要一股在空間中運行的真氣運行補氣。「玄真之氣」屬「無」,兩者為「有無相生」,「天」就是靈氣,屬「陽」,由靈魂帶來的氣,是何其自性本自俱足的存在,「地」是心氣,屬陰,虛靜之氣。靈氣投影了心氣,練神還虛,不用想了,迥脫根塵,一靈獨耀,自性出來,還虛了。靜是了解內心是虛的,心若無事境自遷,心若有事境自困,外境隨心而變。我們現在做不到,是因為我們還有種種妄想,身體沾黏,所以我們才要從練精化氣開始修煉,逐步把元真之氣、玄真之氣、心氣、靈氣找回來。

從身體開始不斷往上精進,若以「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來表述肉體的修煉,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心的本然狀態的寫照。心就像一面鏡子,經過什麼,它就照映什麼,原本就是一個「虛靜」的狀態。

識的存在,讓我們看到對方時,在腦中運算出一個對方,進而以為這個運算出的他,就是真的他,殊不知所運算出來的他是「幻」,當腦中沒有識,返還出了「性」,一切只有「覺」,覺對方的存在,是真,我腦中的是幻,才能「覺真」。


界域之主

每個人都能成為「界域之主」。我們原本看待事情會有主觀,不斷修煉,慢慢沒有了主觀,可以用更高的維度,看到「域」的境界,才能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領域,做出最適合的行動。到了高階維度才會知道,不能太有想法,不需要每件事情我都要去接觸。場域是個生態,就觀著,覺察到該出手時才出手。

在練「無極」時,沒有在想手要怎麼動,也不會設計好等一下要怎麼動。當你沒有想要怎麼動時,身體這個域怎麼動?我們就是在觀這個部分。

疫情教我們的,不就是「他人安全了,你才安全」,假如周圍的人都染疫,你是慶幸自己沒有染疫,還是反思著自己又能有多好?人與人的場域中,他人好,環境好,我也才能好。


一層層的投影

眼耳鼻舌身,第六識是「意」,再往上,還有第七識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們試著以電子訊息來看,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像是雲端硬碟,是虛無的存在;第七識莫那識像從雲端輸出的訊號IP,這輩子的肉身只是載體。

當莫那識從阿賴耶識輸出lP值,這IP進入肉身這載體,便開啟了第六識「意」,並開展了這輩子的一切行為模式;反之,當我們從這載體逐步往上修改時,脫離了肉體的IP值也隨之修改,回到阿賴耶識。到了下輩子,修改過的阿賴耶識,輸出修改過的IP,再進入另一載體,便再次踏上修煉的旅程,另一個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輩子,進行累世的修行。


修「當下」

下輩子,聽起來好遙遠、很難產生連結,而又如何知道自己在什麼功力階段呢?我們在「法界」悟道,終要回到「世界」,離開了動作功法的修煉,生活才是根本的修煉。即使平時多麼理智,當事件到來時,剎那間,真正的根性,表露無遺,張牙舞爪。有段時間在照顧家人,本來是很痛苦的應對,但有次突然感應到對方的苦難,也純粹回應出我此時能做什麼使其更舒適,當回頭覺察「我怎麼了」,發現到「啊!原來我的功夫還不夠!」我們付出修行,檢視身的狀態,心起了什麼反應,大腦裡的迴路,三個區塊的一統江湖,最後對決的是「當下」剎那的功夫。




/

 


【 專題  / 疑義相與析・之二 】   

煉什麼?化什麼?

莊朝傑





作者聲明:本文觀念不一定正確,請斟酌參考。

 
修行的次第由具相的身體,無實質的精神,以至於虛、空,繼而達道、自然。道與自然層級太高,我難以體會,連個方向的蛛絲馬跡都無從得知。今謹將前三部分依老師上課內容,自己加以臆測,自湊成一個構圖,分享如下。

「煉、爐」好像是指動力的源頭,我們操作的部分。「化」應該是要被消減;要被解除作用力的部分。「鼎」大約是要被改變的標的物。

 

一、煉精化氣:
 
爐在身體,鼎在腦、意識,要變化的是中丹田心的整合。身體做動作的時候(煉精),我們的意識(神、腦)常受到心的干擾(因痠痛而囫圇混過動作、動作不熟一直在回想、覺得配樂喜歡或不喜歡、掛念下課後將要做的事⋯),而不能專注在身體的各個小空間裏。這階段就是要消除心(氣)的障礙,把腦意識「煮」成「專注」。這時心的作用是存在的,但必須存在於「不干擾意識專注」之條件下,此階段煉的是「專注」。

 

二、煉氣化神:
 
爐在中丹田(心),鼎在意識、腦(神),要化的是意識的分別。我們無法讓五根(眼耳鼻舌身)不接收訊息,接收到的訊息(五塵;色聲香味觸)總會刺激意識(第六識),依累世而來的先天意識或後天學習與經驗而成的後天意識,做出種種分別,藉由神經和內分泌系統下指令給心及身體,產生怒恨怨惱煩⋯。「煉氣化神」從字面上粗看,好像是先「煉氣」再「化神」,其實是先「化神」以「煉氣」。心氣乃自主神經與內分泌系統,主管心跳、血壓、呼吸、臟腑的活動、⋯,具有獨立作用性,它是配合意識而表現,而不被意識操控,所以無法單獨地只煉氣,而是藉由改變意識(化神)以減低心氣的反應(煉氣)。例如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考量,或告訴自己所認為的不一定是真相。說服自己,讓意識被訊息(境、五塵)刺激的程度降低甚至轉成正面的意念,以逐漸減少後續對心及身體的影響力,以上是化神的「化」,化掉意識的力量,使它成「空」。另也可同時從「心」著手、當「心」受到自主神經與內分泌的作用時,意識會刻意新生另一意念警告自己:如此衝動會讓情況更糟——而試著壓抑衝動;如:深呼吸、等待幾分鐘或幾天,盡量消減心的力道,此是「煉氣」、「爐在心」。這階段心的作用也是存在的,但只存在於「讓意識不造成影響」的條件下,煉的是「空」,把腦意識煮成「空」,面對世間的人事物互動,提高維度、擴大心量,以達「意識空」、「不要想」;但是想要「不要想」也是一種「想」,仍然是意識的作用,所以不要奢求直接就要到達「不要想」,仍然要從「有想」開始,要練習「換個角度想」、「站在對方想」、「可能自己是錯的」,搭配三思而後行,漸漸再轉成「一旦發現有想,立即脫離那意念」,亦即斷絕該意念的養分,讓它枯萎,無法下指令作用於心。日積月累,希望逐漸可以到達「不想」的境界。

 

三、煉神還虛:
 
在第二階段已將腦意識(神)煉空了,只剩下身體(精)和中丹田(心、氣),所以爐回到身體,鼎下移到心。腦意識仍然存在但已經煉空了;訊息依舊進入,意識卻不起作用,只有「覺受」沒有「分別」,就不會下指令給心,即不會產生自主神經與內分泌的變化,當然不會引起心的波動,達到「中丹田心的空」,內心是安靜(空)的,腦意識也是空,心空、靈空即是處虛(還虛)。此階段的心是不起作用的,是要將鼎內的「心」煮「空」。階段三實際上就是階段二的終極狀態。


「道、自然」我無法體會,「意空」、「心空」也無法被人立意直接到達,所以我決定放棄以「不要想」、「空」為目標,退而求其次,單求動作的「嫺熟與專注」,藉著做動作或日常事物中逐漸培養專注的能力,希望隨著專注力的提升,使得專注的地方消減以「趨近於空」。另外,若一味地講求專注,可能會走偏到執著,所以只能講求當下的專注,亦即「當下的覺察」,過了就放走,嚴守自己與內、外境的接觸點只在當下的那一剎那,就如同鏡子呈像一般,物來則受之而顯像,物去就捨離而不留痕跡。目前我只向「專注」和「當下的覺察」努力,「空」、「不空」不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根本無從下手。


 


作者附註:

累世永存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猶如宇宙雲端大資料庫,含藏我們累世以來的習氣、果因、⋯等種子,其中因緣成熟的種子於受胎時發起第七識(末那識),以類似潛意識的形態發展成初步的第六識(先天意識)。先天意識於出生後再經後天當世的教育、自修、風俗文化、環境變遷、生活經驗⋯等影響,隨時做改變而形成個人完整的第六識(意識),它直接對五根所接收的訊息(色聲香味觸;五塵)做認知與分別(好壞喜惡),決定我們的思想與行為。這些思想行為和意識之間,隨時互相影響而變化,並經由第七識上傳第八識留下記錄,即所謂的「種子」,如此循環地影響我們未來每一世。



/

 


【 專題/練功筆記 】   

從覺察到「不用想」

陳宜



 

原本和同學們一起複習「無極」的自主練功時段,近期轉變成討論張老師一直以來在課堂上所教的心法,也藉此機緣回顧自己練功十多年的一些體悟與收穫。「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進程,現階段還是懵懵懂懂有待參透,但從身體的覺察開始,到「不要想」讓心自由,體悟到氣機導引功法不僅是與身體的對話,更是與心的對話。

回想起練功初期,張老師總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一些「難題」讓我們的身體去經歷。剛開始來練功,回家總是上下樓梯都要哀嚎,等到身體好不容易習慣了,老師又換別的考題了!如今回想起來也不知是如何熬過那段時間,但卻明白了,老師透過讓身體承受巨大的強度與面對陌生的情境動作來喚醒我們身體的覺知能力,來感受體內的筋膜,感受身體的空間,感受氣的流動。

由身體出發鍛鍊覺知力,最大的震撼是:自己原來身心既不協調,也不統一!經常心裡想要做的動作,身體卻無法做到;動作熟練了,身體在動,心卻飛到其他地方、腦袋在想其他的事情。延伸到生活中對於自己的觀察,其實也經常是想得容易卻做不到,更經常是心不在焉,活得不深入、不透徹。

近幾年張老師給我們出的題目,從動作、肢體上的,漸漸進階到「心」的層面。張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透過言語表達傳遞出強大的震波,跳脫邏輯思維、約定俗成與社會規範的舒適圈,經常讓坐在底下聽課的我們,感到坐立難安。挺過不耐煩、想辯解、覺得委屈……總總內心曾出現的OS,如今雖然有時還是會出現,但漸漸地,越來越常覺察到:波濤般的起伏哪裡來?是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張老師所講的話。話聽進腦袋就自然進入慣性的辨別方式,套入過往的經驗模式,開始想東想西,對號入座,然後產生了情緒的反應。當能夠覺察得越細微,對於訊息進入感官如何被接收以及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也能夠更加細膩與清楚,便越能在這個過程中做出與以往不一樣的選擇,離開想法,讓心自由,不再被外在的情境所困住。

從身到心,張老師說接下來要帶我們經歷「靈」的修練。從我們的維度自然不會知道老師下一步要出的題目,反正也不用想,就去經歷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 / 體證道德經 】   

為道者惡作之,神靈自現守則六條通
管窺老子在身體的道與德


文稿彙整/賴鈺晶




第24章 不處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只有螺旋沒有多餘

生命的練養是一輩子的人生大業,所謂百日築基,就是以身體為基礎,以身體為生命練養的起手處,透過下丹田的空間開發,修練身體的觸,轉身體的動能、動覺,通往上丹田的靈覺,出神入化,返還自性,最後聖人抱一,修練者自現無分別、無二分、無對立的道體,如明鏡通透,融自然一體,讓與生本有的神性、佛性,不因大腦的認知,第六識意識的想法、觀念、知識的綑綁繫縛,弱化了神靈之力,遮掩了佛性之明。

如何練成大腦不認知,不要進入大腦皮質區作用,不落於六根訊息皆為第六意識主導對焦的無明呢?透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轉化「覺」的層次,從感覺由動作帶動肌肉產生的痠痛麻…的有相,去看到看不見的存在,以靈覺洞見恍惚之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氣的波動(波粒二象的波包)的無相。透過無極啟動靈覺,故當身體在無極中時,身體處在螺旋的宇宙基本能量狀態下,氣泛流於百脈竄行,身體不斷流動,一氣運行,於是超越了任督陰陽。螺旋之外,都是多餘。故老子說「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對道來說,一切的慾望、知識、複雜的心念…都是執著,都蓋住了生命的核心、本體,都是畫蛇添足,多餘的,有智慧者、有道者會嫌惡遠離,損之又損,不會犯這種錯誤,而掉入那樣的陷阱,迷蒙了自性。



呼吸動作不企不跨,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皆是障道陷阱

會遮掩神靈自現的「餘食贅行」有六,是練功要避免的陷阱。

 

一「企者不立」。

人踮腳尖,乃是為求高度。因為企是強力的呼吸喘息,腳跟是踵息,故從養生的角度,不能常常為之,身體要保持平衡。人不可以每次都想著看高看遠,人類已經把自己站起來了,不要因為自私而提腳跟,貪圖方便。


二「跨者不行」。

跨是速,追求快。呼吸強力、動作快速都是無法長久的,對人沒有太大好處,有道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23章)。


三「自見者不明」。

練功時切勿ㄧ直想讓自己的外形顯得鮮明、流利、好看,想要透過身體表現什麼,有目的。那反而看不到內心真正的目的,反而離開了功法的意義(明)。所以老子在道德經29章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所以愛表現自己,強調動作的外在感覺,即是求外形。求外形者就是企者、跨者。人一直追求外在就無法看到裡面的自我,所以要修掉,修掉浮誇。練功的每一個步伐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讓每一個動作都是在找尋內在之存在。


四「自是者不彰」。

練功時不能執著,不能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已經是如何,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看法就是這樣。以為自己最聰明,自己已經足夠,那就永遠沒出息。要不斷的學習、改變,我不是這樣,要更好。


五「自伐者無功」。

自伐就是自誇,很有定見,做動作覺得優雅、美麗、很酷、很快。加油添醋,很誇張,故意很有樣子,明明是「大」有為,卻裝著是「無為」,這就無法進步。外形誇張,內在無有東西。老子講無為講處虛,講以退為進。要不斷的退、藏、隱、沒,心得要藏在裡面,外面要一團混沌。有方法就不好,有想法就學不會。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高的高度是深度,要湧泉生根,多深就多高,但是看不見高度。人求高,最有用的是有多深,深是藏出來的,越藏越深才有功。自伐者自誇,不藏不深,就無功。


六「自矜者不長」。

驕傲者以為自己很高,不能長久。因為不會改變,所學就無用。

「其於道也,餘食贅行。」以道的觀點,企、跨都是多餘的,是畫蛇添足。最後自己也不像自己。人、身體、一切的邏輯都是如此。「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所有知道「道」的人物,有智慧的人,有道者都不會犯以上的六種錯誤陷阱。所以練功做動作,不要過度。或行或隨,跟著做,呼吸慢勻細長,不要企不要跨。直通內在虛空的存在,所有的贅為都是知識,都是人的認為。人的認為要滅掉。因為眾多的知識、欲望只會搶走人真正核心的東西。客搶主位。人核心的神靈,人性本質的東西,自性的東西就會顯現不出來。故老子已同時在第22章反語面命:「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長。」語重心長!

 



/



 【 專欄二 / 心田集 】   

道的應用,行道分陰陽

文稿彙整/鄭雅靜





修道是為了行道

世間的福報、報應都是自然的天道,道的應用在分陰陽,讓自己選擇定義何為陰,何為陽,繼而決定自己的態度,前提是必須保持清明的覺知。

道是最初始的投影源,統攝的法則,德是道的樣子。數是道的計算,作用萬物的平衡。道透過數的不同計算,投影形成天域、地域、人域、自然。道投影在天,有天文、天象、四時節氣運算的天數,結構成善惡吉凶。道投影在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風水堪輿的地數,形成陰陽寒熱。道投影在人,則有命理、八字、紫微斗數的人數,體現了一個人的個性、外型,甚至執著。

道在人域,前有古人所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有個人法理、家庭倫理、工作倫理、人際、社會關係等。道中有理。天有天理,地有地理,家有家規,公司團體也有不同的規章倫理,使其成員受到有形、無形的理的罣礙或制約,讓人在慾望下進行思考,選擇計算,卻無法超越人性的慾望,造成心的不自由。道的應用是行道,修道是為了行道,讓人回到沒有陰陽的道體,自己決定分陰陽,不受理的規矩或牽絆,才能本心自在。


數是道的計算

道在數的計算中,行道必須懂得分陰陽,陰陽變化反映出萬物生命過程的能量消長。人處道的時候,不分陰陽,自會客觀,但遇到事情的時候要能分清陰陽,而要分陰陽,必須能鬆,鬆是對空間的掌握感。所以要學習數,數是計算,不是計較,目的在讓自己脫離理的罣礙與制約,最終以量化來表達。

數的計算涵蓋有形與無形,有形計算是物質數量的數值運算,無形量化是感覺、陰陽、道的作用。每個人的天賦秉性都不同,性與質都不一樣,但所用的道的公式與盤算籌碼,卻決定了生命的維度。

我們的人生常常都輸在計算上,內心有罣礙,腦有想法,侷限在理中用個性去計算,往往無法計算出真相。原因有二:第一,拿不定主意要用哪種計算公式,算不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價值。譬如,汲汲營營追求金錢的背後,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尊嚴;經營感情的背後,看不清自己的想正是人性的貪念。第二,計算的內容錯誤。每個人在意的東西都不一樣,如果在意之物越趨於物質,計算量化的內容就越物質化。如果在意的越趨近精神,計算量化的內容就會越抽象。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得有失,問題在於無法調整自己內心的狀態。若不用想而能分陰陽,量化出「失」的價值,人生自有另一番光景。以新冠疫情為例,如果只衡量新冠疫情的物質性,執著在理上,如計算每日的確診數、死亡率,量化的結果自然是凶。如果能換算到疫情的精神性,思考大自然可能在暗示人類要學習與自然和平共處的自律模式,養成自我生活規範,體會到旁人好自己才會變好,人才能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維持精氣神的良好狀態。


從人算到天算,道理由人心而定

道的計算要清楚知道用哪個界域,域有不同界面與級別,如天道、地道、人道、物道,不同級別各有不同的籌碼,是天算、地算還是人算?重點在於覺知自己靈魂存在的狀態,不能使其受到意念或想法所包裹阻礙。人的靈氣遍布全身,總主宰在上丹田。靈魂是沒有想法時的腦的狀態。

所謂「人心惟危」,不同的維度,有不同的計算內容。不同的關係,也有不同價值認同的算法。「善數不用籌策」數的計算要客觀,就不能一味地計算自己的條件和立場,但盡人事後,有時還得計算無形之數。天算是人的業力、精神力。地算是心算,心定與否。人算則是人性慾望的一切數據。

從人算、天算,算到人心,將心比心、初衷,都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算中有算,叫做「玄算」。有時算有,有時算無。有時算陰,有時算陽。有生萬物,無生變化。真空生妙有,一切都從虛無中誕生,有從無中來。

天道之心是天心,地道之心是地心,人道之心叫做人心。行道算到人心後,才能轉換成人間各種道理。道的一切算法,最後都在道心中。道的理,不受天理、地理而定,而由人心決定。

人有道心,內心清明,心「厚德載物」,會形成各種不同的天意,自然浮現道的理(非大腦所想),即為陰陽之道。「道法自然」指道把自己算成各種不同的樣貌,不管是有情或無情眾生,動物、植物、蟲魚鳥獸,我們都是道計算而形成的樣子。如此,人要執著於認識自己樣子的那個你,還是回歸生命的計算,道的應用去認識道?




/



【 專欄三 / 觀.行.錄 】   

痛與病  其一

莫仁維、張尊堡






痛 – 苦澀卻真實的身體語言

痛而苦
苦而覺
覺而悟
悟而修
修而行


 

痛,是來自身體最真實的訊息,在我們透過動作感受九大關節的同時,這樣的訊息便會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身體部位呈現;不論是脹痛、刺痛、絞痛甚至埋藏在深層的隱隱作痛,每一種痛,都夾帶著我們在生活中累積的疲憊與壓力而來,忠實地反映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損耗。這些各式各樣的痛,會在每一次反覆的練習中不斷翻攪而出,使我們必須在體內赤手空拳地自我感受、忍受與承受每一處疼痛所帶來的苦,是我們學會在面對苦時保持平常心,學會和平共存,並且努力找出這些痛與苦的根源所在。

伴隨著痛的持續發生,隨之而來的「苦」是我們都需要獨自面對的關卡;這些苦不論是來自身體或內心,都反映著我們生命中的執著,阻擋著我們的自我覺察。雖然看似障礙,卻也揭開了我們最深的痛處,讓我們看見發生在身體上、生活上乃至生命中的一切無常,其實都是因自己而起。只要我們願意用平常心細細經歷與體悟這些痛苦,在痛苦中學會慚愧,學會懺悔,學會包容,直到懂得感恩這些痛與苦為我們照亮一條走向更高、更寬、更深的領悟之路。


病 – 迫切而真實的生命檢討

我們的一生中,免不了大大小小的病痛,輕者傷風感冒,重者慢性疾病纏身甚至癌症,都有可能隨時隨地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生;尤其這場持續超過兩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讓疾病隨時警告著我們對身體保持關注,不論是大是小,只要有病情發生,影響的往往不僅是個人;親朋好友的擔憂、同儕的關懷、照顧者的辛勞,或是被迫停下的任務,周遭的環境與人際關係也會隨之轉動。

過去數個月來,疫情再次升溫到人心惶惶的地步,每日破新高的確診人數加上輿論對疫情的拉扯,使我們身心俱疲,即使做足防備,還是有數位師兄姐不慎確診,雖然都安然康復,但也讓有幸尚未染疫的我們重新檢討自己對健康的把關是否有所鬆懈,讓我們能重新上緊發條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此外,這幾個月裡也在課堂中聽聞幾位師兄姐診斷出癌症的消息,即便在課堂中的身形依舊硬朗,面容也開朗堅定,但內心的惶恐卻也彷彿在我們身上產生強大的作用力,讓整間教室陷入哀悼的沉默;然而,在共同經歷數十年磨練的導引教室裡,這陣沉默很快便轉化為一股正面的溫暖力量,同學紛紛提供所知的最佳諮詢管道,甚至立刻撥打電話聯繫,其他人也各自獻上最溫暖的擁抱與祝福,讓原本的愁雲慘霧煙消雲散,也讓身在病痛中的人得到最真誠的支持。

我想,如果「痛」是屬於各自的內在體會,那「病」就是用自己遭遇的無常,作為給予旁人的叮嚀與祝福,對於自己,面對病痛無庸置疑是一場自我的考驗與修行,但除了自己,也同樣能讓周遭的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執著與疏忽,重新看待自己的身體與生活,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病痛都能在導引的教室裡,看見彼此最溫暖的光。






【 專欄五/導引采風錄 】   

從瑜珈轉氣機,南北通勤20年
陳碧玉看見自己的「我認為」

​黃坤瑛





看碧玉師姊的身形及神情,很難想像她已接近「從心所欲而不逾距」之年,也是三個孩子的媽。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雖住雲林虎尾,卻台中、台北持續南北通勤上課逾二十年。現她每周四北上,除了上周四下午種子班的課,還上周四晚、周六早種子班的課,周六下午又跟老師一起南下去台中會館上課,周五在八德會館當一日館長及莫仁維教練的入門班助教。周一至周三在雲林也開班授課,幾乎每天都有練功,難怪她看起來如此年輕及神清氣爽!

 
從瑜珈轉與氣機結緣

與氣機結緣前,碧玉師姊練習瑜珈已十幾年,也是瑜珈老師。有次回高雄「達心瑜珈」參與師資研習,正好他們請張老師去上授課,那時她看到張老師的功法及肢體動作就驚為天人,覺得太奇妙了,並決定不能錯過與張老師進一步學習的機會,打聽到張老師也在台中授課,就與其他二名瑜珈老師,一起結伴開車從雲林去台中會館上課至今。

問她已身為瑜珈教練,比較瑜珈與氣機的主要不同是什麼?她認為二者是平面與立體不同維度的肢體動作。氣機導引是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的修真之道。瑜珈縱使有八步功法修行之道,卻只著重在肢體及肌肉拉伸的體位法上。但人的肌肉就像橡皮筋一樣,必須保持彈性;拉伸久了,很容易失去彈性。而氣機功法卻是立體的,是全方位的身體開發訓練,八大功法原理統攝所有的肢體運動,又以引體、內臟、導氣等18套功法,強化關節骨骼並開發身體空間,活化臟腑的傳鏈機制,從內分泌的調理到心性的改變,從大腦不想到迥脫根塵一靈獨耀。另外張老師教授的功法及心法,從道教煉丹術、易經、老子、進而融入太極、瑜珈、導引、武術、禪宗、解剖學、心理學、哲學等等,可謂集各家大成,漸漸她就將教學及生活重心由瑜珈轉至氣機導引。


不要想,做就對了

退休前,碧玉師姊除了白天在銀行上班,每晚下班又開班教授瑜珈,周六還到台北上張老師的課,光想都覺得累,她卻說,白天上班的疲累,剛好藉由晚上練功紓解,反而不累。她深刻體會到想跟做的不同,空想沒用,要實際做了才知道結果,與張老師上課常提醒要我們「不要想,做就對了」不謀而合。

問她為何會上這麼多班的課又持續這麼長的時間?她答說,既有的知識讓人變執著,對張老師的說法,大腦經常打結,只好多聽幾次。好在張老師會依各班學生屬性及程度,上課內容或詮釋方式有所不同,尤其現在講上丹田的心法,第一次聽可能不太明白,透過上不同班的課及筆記,去揣摩張老師為什麼這樣講,試著去感覺及去做,漸漸就愈聽愈明白。更能體會張老師如何透過不同方式訓練及整合我們的六根,或為什麼要我們不要想,因為想多了,心就會亂,無法定,也無法鬆!

 
看到「我認為」並應用在與老公的相處

上課這麼多年,碧玉師姊直稱自己最大的收穫,是看到自己的「我認為」!也比較能從容看待生活發生的大小事,不會輕易生氣。問她有沒有什麼具體的例子,她提到與老公的相處。她事先幫老公規劃好退休生活,因為老公不愛動,怕老公退休後每天坐在沙發前看電視,剛好長輩有塊地,就安排老公去上修剪盆栽等相關課程,讓他活動筋骨預防老人癡呆。但後來發現老公的做法與她當初的規劃想法不同,她「認為」老公有點本末倒置,不是以種植或修剪盆栽樹為主,卻隨性種起不同的果樹,她因及時覺察到自己的「我認為」,轉而想只要老公高興就好,不要把那麼多的「我認為」加在老公身上,反而可以留給彼此更多的空間及自由度。

 
建議從站樁開始,更深刻體會無極功法

碧玉師姊建議初學者要認真學好「站樁」,站椿是一切功法的根本,透過站樁收攝六根,覺察自己的身體是否中正,透過關節把骨骼肌肉的力量傳導到腳底,真的做到氣下湧泉,身體就鬆了。整個站樁的過程不只是與身體對話,也是與心及腦對話,訓練自己不用想,不起心動念。

碧玉師姊每天會練無極功法,天旋地轉及腕肘肩鬆開的動作,她認為只要每天好好做這幾個動作,就可以避免筋膜沾黏,並可深刻體會九大關節之間的環環相扣,很多人對身體及關節間的連結不是那麼清楚,以為自己有放鬆,其實沒有,如果那裡沒鬆,用力硬轉就會痛。如同張老師常提及,為何我們學不好無極,學無極不只是學會肢體的動作,故意做得很鬆的樣子,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心法,學會真正的鬆是對身心靈空間的掌握與控制,她期許自己哪天可以真正做到什麼都不要想,只要去感覺身體及感受當下的起心動念就好了!


 


採訪後記:

人生的機緣真是很奇妙,學氣機之前,原來我已準備去上瑜珈課,因為那時一起學阿根廷Tango的朋友,很多也同時在學瑜珈。但有個朋友當時正好有學過瑜珈及氣機,她跟我分析,覺得學氣機比較好,我因此而踏入氣機之門,至今也十多年了。我們有不少同學遠從新竹、台中、甚至台東,舟車勞頓前來台北會館上課,想想我們在台北的同學,應該要更珍惜這份可以就近上課的因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