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第111期 / 從「凌波微步」體會「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陳文建





「凌波微步」的功能作用



「凌波微步」功法最簡要的概念就是「用身體走路」,而不是「用腿走路」,因此動作必須動到兩肩胛、兩胯四個點。一開始放鬆全身肌肉、鬆開各個關節,以碎步原地踏步,兩手前後甩動時,以坐腕、突掌的變換,形成手的一陰一陽變化。配合兩腳跟的一提一放,使身體原地走四步蹲下、四步站起,身體高度一上一下,提腳跟時,腳底與地面垂直。保持自然呼吸,動作節拍可快可慢,調整身體的靈活度與平衡。

凌波微步原地走時,膝蓋必須抬到肚臍的高度,方能動到腹肌與腰肌,以命門、肚臍、會陰之間的收縮開闔使兩腳一起一落。肚臍主腿的能量,引動能量推氣至腳趾及湧泉穴。兩手甩動時須高至肩膀,以牽動夾脊,兩手儘量往前、往後甩動,透過夾脊拉動膻中,膻中主手的能量,再推氣至指尖及勞宮穴。掌握這個原則,就可以走到脊椎鬆開、身體鬆開,最後動作中只有吸氣吐氣的變化而已。

「凌波微步」是手、腳的單向性動作,牽動命門、夾脊,行乎勞宮、行乎湧泉,定位在百會,頂天立地;從命門、肚臍到湧泉,從夾脊、膻中到勞宮。因為「凌波微步」是原地不移動地走,將往前走的能量轉換成往上走,轉換成氣循環的動能。腳踩萬遍神情自現,氣下湧泉,走到十二經脈,促進任督循環。  

筋的末梢就是手指跟腳趾,必須走到筋的末梢,才能推動氣血的循環更新。肝主筋,肝臟有肝血,身體才會健康。肝腎同源,所以說腎氣要足,必須肝臟功能要好。腎臟排毒,肝臟解毒。腎臟過濾後,由靜脈將缺氧血帶回到肝門靜脈再到肝臟重新製造營養的血,進行「肺循環」、「體循環」,如此循環不已。「肺循環」是心血管系統中,肺動脈攜帶的缺氧血離開心臟進入肺臟,進行氣體交換,肺靜脈將含氧血帶回心臟的過程。「體循環」是動脈攜帶含氧血離開心臟進入體內各組織器官,再透過靜脈將缺氧血帶回心臟的過程。所謂『龍虎還丹,心腎相交』就是『肺循環』『體循環』。因為心臟是龍的所在位置,虎就是腎臟,就是動脈與靜脈互動循環不已,能量不斷地傳鏈,身體機能運作順暢。


建立身體的恆定能力


「凌波微步」不是在練體力腿力,而是訓練建立身體的恆定(維持體內作業系統於穩態範圍)能力。「凌波微步」剛開始走時,腳一定要抬到肚臍的高度,會很累。走到第2趟(一趟20分鐘為訓練基本單位)時,腳已經會自己走了。因身體在重覆的肢體動作中,肌肉及骨骼神經細胞會記憶由中樞神經傳導到四肢的運動指令,即運動神經會記憶動作的慣性,這是第一個身體的恆定。因能量的運用更有效率,身體愈來愈應付自如,呼吸就會很自然,心跳不會加速,不會氣喘,自律神經系統(交感、副交感神經) 平衡,內分泌不再變化,自然就平靜了,這是第二個心理的恆定。因大腦不再下運動神經的指令,由感覺神經主導,內分泌平和,心安定,進入深層專注,大腦就會放空,這是第三個大腦的恆定。

「凌波微步」維持動作的速度弧度一致,走萬步如同一步,所以心跳、呼吸都沒受影響。連續走三趟一個小時,愈走愈好走,第二趟比第一趟來得輕快,第三趟又比第二趟輕快。這不是體力變好,體力不可能在短短時間內就提升,而是由於身體「恆定」能力的建立。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莊子養生主篇「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無聽之以耳,耳是指肉體物質,身體有感覺神經、運動神經。不要受身體的覺知控制,因其帶著主見。要往上移動,聽之以心,心是自律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但也不要聽內分泌的情緒感覺,因為你的感覺是很人性、很習性的,所以無聽之以心,還要提到更高的層次,聽之以氣。心氣相依,氣就是感應,易經咸卦是講感應的卦,無心之感是謂「咸」。心與腦合起來就是感覺,超越心到腦,無心的感覺就是感應。所以是一個一個往上超越,身心靜下來,大腦就可以放空安靜,就能聽到身體氣的狀態。

「聽之以耳」,感覺走時很酸、很痛苦、很累,只感覺到肉體的負荷。「無聽之以耳」,在走時不會被身體酸痛控制,自己會走,變成自動控制系統,不覺得累,像靜坐一樣不會腰痠背痛,不覺得痛苦。

「無聽之以心」,走的時候不要受呼吸氣喘、心跳,交感神經的恐懼所控制。要心平氣和,不能喘,保持心跳一致不能快的內分泌平和作用狀態。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因為心平靜了,大腦放空安定,就能感應能量與氣的變化。


身體一直「恆定」在這個速度,會感覺到溫度一直上升,這熱會從督脈頸部玉枕開始發熱流汗。熱(遠紅外線)能推動氣在跑,氣必定增強,氣沿督脈而上行。所以,要去感覺恆定何時出現?諸如,抬腿甩手的最適力道,呼吸何時平穩,心跳何時變慢,督脈如何上行,任督如何運轉等等,去感覺這些細微變化。


身、心、靈的整合


人基本上是由身、心、靈三個自我所構成,即是肉體(體神經,即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心內分泌(自律神經系統,即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大腦思考(腦神經)三方面所構成。這三個部份,往往會形成我們對世界,以及對任何事物的反應與認知。道家養生將人身分為三個丹田,也就是身、心、靈。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是一個人從肉體到心理到精神逐步超越的過程,最後還虛到融入大自然的面貌之中。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為身心靈互相整合的狀態。「凌波微步」身體負荷會不舒服,卻想走,願意逼著自己做。是因為自我設定它是健康的。所以是身體被腦袋綁架去做,即使痛苦也願意做,然而心態卻亂七八糟。所以人時常處在正負價值觀的拉扯中,身心靈互相綁架、互相壓迫,因而造成不安、痛苦。

但透過「凌波微步」動作一致、心理平靜、大腦放空,身心靈三者保持恆定,也就是宗教上所謂的禪定狀態,就不會有身心靈互相綁架、互相壓迫的現象。維持在這種身心靈互相整合的狀態,充滿力量,這不是腿變得有力、體力變好而已,它是經由內分泌改變身體狀態,呈現鬆、慢狀態,非交感神經的快,而創造出這種(安靜,不累、心不煩、氣不躁)的狀態,這就是活在當下,能無為而無所不為,處於一種專注、處虛的禪定狀態。

空間是以長寬高立體的體現,一度就是長,二度就是寬,三度就是高。身體生命求其長度,為一度空間,心理求其寬度,心要寬,心寬體胖,心與寬度一樣,為二度空間。高就是智慧靈性要高,為三度空間。所以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身、心、靈分別為一度、二度、三度。一度、二度、三度表示不同形式的能量,彼此能相互轉換。

身體只要一直重複執行一種動作(速度、弧度都一樣)就會進入身心靈恆定(禪定),由感覺神經影響自律神經就會改變內分泌狀態、大腦神經就會起變化。動作的禪定,從身體(一度空間)的能量(體能,物質能量),經過心 (二度空間、內分泌)的轉換(心能),到達大腦(三度空間) 的能量(智能,精神能量)。腦愈安靜,其能量愈強,亦化成心能、體能,彼此相互轉換,能量不斷地傳鏈,增進作用。

「凌波微步」是原地不移動地走,凌於波,因為波呈上下運動,將往前走的能量轉換成往上走,轉換成氣循環的動能。先從一度空間下丹田的體能超越,維持肉體的恆定,再維持二度空間呼吸、心跳的恆定,則內分泌就會設定恆定,身心安靜下來,大腦就可以專注處虛。也就是說,身心靈的整合,一定由下丹田(物質性)的恆定來促進中丹田(心、內分泌)的恆定,大腦也才能專注恆定。恆定就會起身體的變化,讓人的身心靈處在一種特殊狀況,不勞不累、不恐不驚、不煩不躁。日行千里,臉不紅氣不喘,心臟跳動比平常人低,處在內分泌平穩的作用狀態。

另有關身心靈恆定之後,進入禪定,如何清楚「觀察」,將此恆定的能力運用於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當下,請參閱下期『楊慧敏撰寫:凌波微步-走徑、走勁、走淨、走靜、走境』 一文。




十一月第111期電子報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第110期 / 2015年屏東大路觀戶外教學記




◎台北學員



今年的戶外教學活動號召北部學員展開南向之旅,百三十人各自從南或北,齊聚於屏東大路觀主題樂園。隨著氣機學員所展現的默契,會館的活動愈來愈不拘泥形式,而在過程中凝聚無形力量,感受自我身心靈的變化,成為提升功法層次的關鍵。







訊息表參道


 初到屏東大路觀,張老師一如往常,不按牌理出牌,隨場地、天氣和周遭的環境來安排活動時程。參觀園區後,傍晚進行靜坐活動。引體功法修煉有形,容易體會。平常人只要願意從坐而立,起而行,很容易覺察身體肌肉漸漸放鬆,關節的空間趨於開展,深層的汗水充滿了阿摩尼亞味道。對氣機學員而言,習慣搖筋骨、動肢體,動功過後,乾淨開水成為身體的渴望,收引體之效已屬自然。然而,中丹田有別於下丹田的動功修為,盤腿靜坐成為學習六根共振,會見六根自性的首當要務。

老師萬般叮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身心靈的影響至深。修習靜坐的人或許認為只要練就安靜的表情,即收靜坐之效,其實不然。「相」純屬安靜的表象,或可稱為靜心。然而,所謂相由心生,相因心而存在,仍屬有心;倘若心不在,試問何相可生?

真正的安靜,是「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自性不是人云亦云的清醒睡眠,而是清明的專注。靜坐亦非達成典範移轉的教育訓練,而是通往探究自我本心的階段性參道。心的感覺匯集了各種內分泌腺體的生理變化,及腦相關貪嗔癡慢疑的無謂念想。人性的盲點類似大客車轉彎時所造成的視覺死角,使人無法窺知心的執拗,剛強難化;腦的造作,偏頗而固執。盲點就是自己和萬物之間所存在的隔閡,包括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衝突,如既定的價值觀、執著、猜忌等種種障礙,此皆由於身心靈的訊息不通,或各自為政,無法整合的緣故。






修煉之道在於化解身心靈的衝突,學習包容與愛。平日裡盡量感覺心的慈悲、愛的感覺,遇事則如風過林梢葉搖曳,穿透無形不著跡。世間慣常設定典範式的教育訓練,的確可以存養忍耐的修為之心,卻不經易地刻鑿下身心靈的潛藏衝突,終有爆發的燃點,此非自性之道。靜坐必須以身體的動功修煉為前提,引體和內臟功法為鍛鍊的基礎,循序架構中丹田功法的邏輯認知,以文字印心,實為按圖索驥,提升身心靈層次的良方。

六根振動和盤腿靜坐的集體參與,共六十分鐘,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學員們經年累月習練靜坐,觀陰火,雖已胸有成竹,但過程中難免因腰腿的酸痛脹麻等感覺,使交感神經作用干擾了內分泌變化,大腦產生一連串紛亂的念想。在老師帶領下,隨著周圍的共修力,慢慢協調產生一致性訊息作用,身心漸漸專注,體神經、自律神經和腦神經等訊息按部就班到位,身安而心靜。在心、腦同步之際,感知集眾人專注力的啊聲、嗯聲,始而微,繼而沈,聲音低頻而綿密,形成波潮接續之勢,直至磬聲告終。

靜坐過程中,始終以意守丹田為原則,舌抵上顎,不刻意操作鼻吸或吐的呼吸作用而至身體發熱,產生共振效應。人體經長期靜坐,意念專注,身心靈的訊息隨波動而巡行,經脈運作則依循天氣下降、地氣上升而循環,周而復始。人的大腦最後會呈現極度安靜時,顯現出神現象,類似道家意謂的「出神」,屬練神還虛的境界,回歸道體範疇。中丹田修煉自有一系列的章程,囿於場地和時間因素,僅能言簡意賅的略述一二,進階課程不再贅述。初學者畢竟仍須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的修煉歷程,循序漸進,在老師提攜指導下,靜待日久功深的火候程度,方能有所成就。









涼山論氣


連續幾年,老師慷慨提供沈香大獎作為抽獎禮物,今年更是歡喜加碼大放送,勉勵學員積極參與。本次活動前即已昭告,凡撰寫刊登於電子報的心得兩篇以上的學員,都獲贈土沈立香半斤。寫最多的人所獲得的禮物更是不在話下,不僅立香加倍,還包括二管線香、念珠、獨家的肖楠瘤項鍊藝術創作。眾所周知,大地瑰寶沈香不僅物以稀為貴,難得之處更在於爐煙乍爇香德滿,然世間仍可待價而沽。老師藉有形物質而拈花微笑,轉化為無形的心能量,推播訊息之威,無價。







上過涂老師教授自然醫學課程的學員,都能瞭解水分子在生物演化的重要性。對練氣的人來說,親近山水更成為身心回歸自然的重要途徑。在阿懋師兄和屏東長治分會學員的熱心安排下,大夥兒前往位於茂林國家風景區內,以「涼山情歌」而聞名的涼山瀑布景觀。沿途的木製步道平緩,連登高的階梯也不算多,卻可直觀三層,落差達五十公尺的瀑布。即使南台灣的冬季乾旱,遠遠便可聽見水聲澎湃,靠近則水簾似景,遠紅外線、臭氧(O3)、負離子等能量環繞水岸,學員們享受難得的親水樂趣。

大路觀主題樂園環山而建,包含山水樂園、仙人掌等熱帶植物園區,住宿房間結構成ㄇ字形,每間客房都配備專屬陽台。晨起,遙望前方陽台的靜坐身影,靜默安定,除了崑宗兄,難有學員具備這般定力。會館的學員來自四面八方,視個人狀況而出席不同班別,各班亦在班長帶領下,衍生出風格殊異的班風。學員們出席的課堂有別,來去匆匆,唯有一年一度的戶外教學活動能使大家齊聚一堂,遍覽眾多學員的身心表徵。北部學員讚嘆屏東食材的原始美味,慶廣兄熱情分享的可可、咖啡,阿琴果園的有機番石榴,春盛兄還是那麼瀟灑浪漫…,屏東人的熱情讓台北人重新喚起細胞記憶中的天然滋味。

不少同學趁此機會和同學深入切磋,接收並傳遞各種交錯的訊息,疏觀身心以論氣。我也向同學請益許多平日無法體會的功法奧秘,獲益良多。學員們臨晚靜坐,赤足踏朝露而行,覺知於晨曦之中。夜晚則三五成群,小眾分享,或煮茶品酒,或盡享唱歌、游水之樂。在各種活動中,參與老師釋放的訊息波動,適時閱讀、驗證自我的身心層次,三天兩夜戶外教學終成踏查本心的表參道。最後,藉亞玲記錄2011年戶外教學,張老師在龍潭渴望會館的幾句話與今日同參共勉。



「…所以,結構人性要從感恩開始,感恩則從參與開始,參與則從機動性開始。人要有智慧做對的事,營造一個樸素不簡陋的環境。這群朋友不需灌溉澆水,他就會準時出現,跟你一起切磋,這是華山論劍之友。這群朋友不需要過年過節維持關係,但時間到了,他們都會來。這群朋友對你們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你們一定要記住我這些話。」




十一月第110期電子報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第109期 / 就從感覺自己的感覺開始……




◎范家豪

 



 

自覺,就是感覺自己的感覺。感覺自己「身體」的感覺,感覺自己「心」的感覺,感覺自己「大腦」的感覺。


人體,從大腦延伸而下至脊髓,有一主要神經線,稱為中樞神經,由中樞神經往身體各部位延伸,稱為周邊神經。此神經網絡中,有三個神經系統在運作著,也就是體神經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以及自律神經。

動作的學習,是透過動作「經歷」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身體對話指的就是「身」、「心」、「靈」的統合。大腦所想的事情,心可以與之連結,而身體可以確實的實踐執行。也就是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與自律神經的整合連結。


在道家思想的氣功學中,將人體的身、心、靈,解構為「下丹田」、「中丹田」與「上丹田」。下丹田主「精」,屬「身」,強調肢體的孕養;中丹田主「氣」,屬「心」,著重心氣格局的拓展;上丹田主「神」,屬「靈」,是靈性的開啟。透過身體開發的「百日築基」與「練精化氣」後,進入心理層次的「練氣化神」,進而昇華大腦結構的「練神還虛」,於虛中「練虛合道」。以肢體的開發,做為練養心氣格局的基石,下、中二丹田的整合,將成就上丹田靈性智慧的開啟。


氣機導引的功法學習中,以「動功」、「靜功」、「禪定」為三大法門,透過“動作”、“呼吸”、“意識”,實踐 身、心、靈 三個空間的整合。「動功」是指透過不同的動作,拓開身體空間,讓身體得以鬆開、放『鬆』;「靜功」是指拓開的身體空間,再以慢云細長的呼吸,讓心得以平『靜』;放鬆的身體與平靜的心,才能讓大腦念頭逐漸減少、消亡、進入『空』無,入「禪定」。

 
「悟」,就是親自用心去經歷的意思。由身體「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通暢身理的機能 與 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持續修練,用身的「漸悟」與心的「頓悟」來開啟大腦的「智慧」。透過身體、心理、靈性共同去參與、經歷、實踐的過程,古人稱之為『悟道』,暢旺身體、蛻變心理、靈性躍升,三個空間的超越,洞見「宇宙運行的道」。


人體三大神經系統中,有可以意識控制的體神經,以及無法以意識操控的自律神經。體神經系統中又有以將大腦所下達的指令,通過小腦,在脊髓做整理,然後透過運動神經,傳遞至全身,讓身體可以確實執行的運動神經;以及將全身訊息延脊髓而上,回傳至大腦的感覺神經。

細胞中的細胞膜上有10萬支天線(接受器),司職載運、離子通道、管制進出細胞的化學物質、標誌作為免疫系統辨識機制的依據,以及接受細胞溝通的電子信號與化學物質等功能。細胞膜由蛋白質分子鑲嵌在其中的雙層磷質組成,其為流動性質,目的在於隨時偵測及調整,讓身體機能維持高度、精準的運行。流動性越好,細胞間的訊號傳遞與物質進出管理越精準,身體機能越理想。造成身體機能的老化與沾黏,就是氧化,氧化就是細胞膜氧化變硬,進而導致組織間隙的空間變形,影響氣機能量的運行。不同的動作刺激、活動身體,就是為了打開組織間隙的空間,促進細胞膜的流動性,使細胞間的訊息傳遞更加精準、快速,回傳大腦的資訊確實,這就是身體感覺的 「覺知能力」。

身體的結構,有有形的骨骼、肌肉、結締組織、臟腑功能等生理機能外,尚有一無形的氣機在運行。身體的氣機大部份蓄藏於骨縫間,身體有空間,才能有氣。體由骨骼、肌肉、結締組織等結構組成各種腔體,大如體腔(四大腔體為:骨盆腔、腹腔、胸腔以及顱腔)、關節腔,小至細胞與細胞間的組織間隙,大大小小的腔體空間相互連結,鋪設出體內經絡的分布,而其空間,便成為氣機流動的管道。若組織沾黏、肌肉僵硬、肢體不正,便會造成腔體空間的改變,空間的改變也就影響了氣機的運行,氣機運行不暢,臟體與組織間的濁氣也就無法順暢排除,進而產生各種內臟疾病,乃至肢體的疼痛。肢體的鍛鍊,拓開身體的空間,活絡腔體的連結,就能消弭大部份生理的不適,而身體的空間一開,氣機自然湧現。


 



氣機導引功法中,依屬性分為「引體功法」、「內臟功法」與「導氣功法」。引體功法是透過「螺旋」、「延伸」的原理,改變組織沾黏,增強肢體韌性,協調骨骼、肌肉及關節間的平衡,開發身體的空間,將身體的氣道鋪設妥當。而內臟功法,則是透過「開闔」、「絞轉」活絡腔體,按摩內臟,養護臟體,平衡內分泌系統,使心性得以趨於平穩。所謂百日築基,就是一次次拓開身體空間,不斷地活絡臟腑機能,強化生理機能,鞏固下丹田(精)的根基。


而引體功法另有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由肢體開發的過程,藉由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訓練「覺知能力」。動作練習初期,動到哪裡,感覺到哪裡,專注「肉體的覺知」,也就是意念專注在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體神經系統)的作用上;以運動神經指揮肢體動作,並清楚地接受感覺神經回傳的訊息,大腦再根據回傳的訊息,再次下達運動神經指令來修正動作的正確性,不斷的來回修正使動作更加準確,動作也越趨熟練。各個不同角度的動作,透過感覺神經去帶運動領神經,從淺層越往身體內部深層探索,讓感覺神經觸及的領域越發寬廣,從大結構連結到小結構,覺受到的感覺更加確切、細膩,回傳到腦,連結出骨骼、肌肉、結締組織的結構,建構出腔體的空間後,再以慢云細長的呼吸,由「腔體的開闔」主導呼吸,身體內部的氣機隨肢體空間的開拓而活絡,肢體慣性逐漸養成,大腦不再需要下指令給運動神經,運動神經自主地執行動作,此時意念專注於覺受感覺神經回傳的訊息,覺受到的將不再是肉體本身,而是肢體與脈絡間氣機流動的感覺;覺知的不再是有形的肉體,而是無形的氣機,進入「空間中能量運行」的氣功態,也就是氣的功能運行狀態。


氣,是由「气」和「米」組成。「气」,指的便是由「天」而來的空氣,經鼻入肺功能吸收的氧;「米」指的是由「地」生產出的五穀蔬果乃至禽肉魚鮮,經口入脾胃消化系統後的營養,經過肝門靜脈入肝過濾後,再與肺功能產生的氧結合,由血液運行至全身,滋養臟器,孕養出肉身的「精」。呼吸,就是透過慢云細長,引動「精」產生出的「无」,再以「灬」(意識)的作用,形成「炁」,也就是真氣;再經過壓縮,就可成日後的「真種子」。藉由「精」轉化出的「真氣」運行,「練精化氣」。

「空間中能量的運行」。道家思想闡述的「處虛」哲學,「虛」不是「空」,而是在「空」中存在一種能量的作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製作器皿時,造出納物的空間(空),器皿才可發揮盛物的功用(虛)。將腔體與脈絡中的空間視為「空」,而運行其中的氣機正為「虛」的體現。引體與內臟功法,使肉身的精的機能飽滿而能鬆,專注,由有形的肉體過渡為無形的氣機,氣機足而能柔時,宛如嬰兒般,「專氣至柔,能嬰兒乎」。

 
綜觀身體內部的結構,臟腑機能以至四肢百骸,如以一小宇宙比喻,那天地間大自然生機的運行,就為一大宇宙。天的外氣與地的營養,入身體內部後,經轉化吸收,再將不需要的二氧化碳與營養轉還於天地。二氧化碳成為植物的養分,吸收後經光合作用,產生出氧;糞歸於大地,成為土壤的養分,孕育萬物,人體與天地間,如此生生不息循環著。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過多,植物來不及轉化,地的養分又挾帶過多的毒素,人體內的臟器縱然有轉化及減毒功能,也無法全然代謝,濁氣因而產生,若再加上不當的生活習慣,壓力、不運動,濁氣也就日益增加,造成臟器的負擔,臟腑功能無法順利運行,免疫系統隨之下降,諸多疼痛及疾病隨之而生。身體的疼痛與疾病,連動影響心 (中丹田) 的作用,引發不安、緊張、焦慮、煩躁,而心(情緒)的作用又會引動臟氣,影響內分泌,內分泌再牽動大腦,左右大腦的思維。因此身體與心和大腦彼此之間存在著「回饋機制」的運行。而身體小宇宙又通天地大宇宙,形成大回饋。


練身在鬆,鬆開,鬆開身體的空間,鬆化組織間的沾黏,鬆去肌肉的僵硬,打開腔體的空間,重新調整骨骼、肌肉、組織間隙的平衡,通暢脈絡,促進組織間隙的濁氣代謝,讓內臟的分泌得以準確,提供身理機能的滋養,穩固的身理機能帶領心的平靜;心的平靜,引發內分泌的穩定,回傳給大腦,大腦得到充分的養分,加上心的平靜,大腦才能清澈、清晰,打開身體的覺性 : 「覺察」與「專注」。內覺身體內部氣機的運行、心的波動;外察天地間的變化,明白天地與人的關係。大腦不再是念頭的「有」產生的「為」(行為),而是大腦的「無」(空),順應天地造化產生的「為」。

人與天地間,既有著回饋機制的存在,生命是一個整體,假如以紛亂的心與雜亂念頭產生的「有為」,而不是洞見自身觀照天地而行的「無為」,破壞與建設隨之而來,破壞與建設如同身體內的組織沾黏、肌肉僵硬,形成濁氣,天地間的濁氣愈重,回饋於人的能量也無法純化,身體無法得到純化的養分,進而影響大腦思維結構的躍昇,形成負向回饋循環。

氣機導引的學習,就是由「正其身」而後「正其氣」,「正其氣」而後「正其心」,讓身體進入正向回饋機制,開啟大腦的洞見力。修「性」(心),養其「命」(行為),實踐人與天地間正向回饋機制的運行。




十一月第109期電子報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第108期 / 清洗六根,清楚的活著




◎朱芮瑩




身心靈裡面,大腦的範圍叫上丹田、也叫做靈。籠統來分,靈受眼耳鼻舌四根影響,中丹田受意根影響,下丹田則受身根作用。這六根必須被開發,我們才能清楚的活在世上。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被世塵污染的六根清洗乾淨,把根性找回來。


身根的開發


身根最難,因為身體已經遲鈍了,所以要設法恢復他原本的靈敏化,訓練感覺神經的準確度、靈敏度。要開發身根,也就是修練下丹田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體神經,體神經包含了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

做動作的時候一開始由腦神經下指令給運動神經,動的時候要放鬆的動,透過螺旋、延伸、開闔、絞轉,讓身體空間放鬆。空間就是腔體,最多的腔體就是關節腔,還有骨盆腔、腹腔、胸腔、顱腔、耳腔、鼻腔、口腔…等等,這些腔體的運動非常重要。動的過程中要配合呼吸、意識,不斷的去做自我接觸,訓練專注,專注的覺受它、感覺它;專注的將身體的感覺由感覺神經回傳給腦神經,這感覺是真實存在的,實實在在,不是虛無縹緲,也不是冥想。


以有形練無形,引體能量轉化心能量


藉由身體動作的恆定改變內分泌,讓身體處於副交感神經作用的狀態,接下來在任何動作的時候都不要思考,不要下運動指令,就像走路一樣自然而然。因此,當你在做任何一個動作,都只是在做不同空間結構的改變,就像一團雲霧被氣流吹動時,在慢慢地變化形狀。然後去聆聽眼睛的功能在表現什麼?是純粹的看,還是帶著識識?耳朵的功能在表現什麼?有沒有影響到心的波動?心的波動很抽象,可以鎖定在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也就是說心跳有沒有很快?呼吸是不是很急促?你的身體在做什麼?有沒有佷痠?大腦有沒有很亂,有沒有離開你自己的心?有沒有放空不要給產生太多想法?你的舌頭頂住上顎,口水有沒有不斷的冒出來?你的呼吸到底是用鼻子還是用丹田?……必須在這些地方逐一檢視自己,問問自己在幹什麼?但也不能問得很複雜,只是一種觀照,照看著一切都在協調運作當中。最後要超越看得見的骨頭、肉體而到達氣的空間狀態,感覺它已經到達內分泌,連結到心裡面來;我一動就開心,我的心(內分泌)在變化,它已經從運動神經到內分泌,這就會從下丹田過渡到中丹田。在下丹田練肉體必須練到這樣的程度,才能往上躍進。


 





 中丹田的開發


練中丹田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自律神經,從自律神經慢慢學會觀察,就像從下丹田過渡到中丹田的時候,要觀察身體裡面的氣,而不是觀察關節、肌肉;然後是觀察心,而不只是自律神經;最後必須可以清楚感受到內分泌的變化。內分泌就是氣,從物質到非物質的空間感受,所以要營造身體空間,從身體空間的氣的作用,提升到心氣的作用,才能感受到內分泌的反應;否則,當你沒辦法感受到內分泌的變化,你就沒辦法掌控情緒的作用力,因為你拿不到打開這扇門的鑰匙。

中丹田以後,我們開了身根和意根,意就是你已經知道自律神經會影響內分泌,內分泌大概是怎麼變化,等到你能夠了解身意以後,這意已經在變化身體的空間。當身體進入禪定狀態,身體能夠控制,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能夠控制,都能夠明明白白時,最後干擾會你的心的,就在眼耳鼻舌,所以進而再開發眼耳鼻舌的根性。因為要安身根、意根以後,才能夠作用眼耳鼻舌四根。


根性的記憶


我們所有的根性都會記憶,因為它記憶了,所以它會直覺反應到內分泌,影響心的變化跟你看世界的角度。所以你必須先把儲存在腦袋裡面的記憶釋放掉,否則這些記憶會形成頑固的罣礙執著,跟眼耳鼻舌身意裡應外合,阻礙你,讓你沒辦法到達一個空的、氣的狀態。你的疼痛會永遠存在,因為你不肯放開疼痛背後的那個故事。所以身根要還原到空相,心也要還原到自律神經自我調整的空相。


生命是單純的存在


生命是很單純的存在,但是我們人類一出生就把它變得很複雜,所以六根的開發訓練,其實都在剝落你的認知,對假設性的、定義性的、自我的執著認知,把那些認知抛開,你看世界才會是立體的,否則你永遠只能看到被你的知識望遠鏡框限的範圍。

當六根的根性都已經開發出來,這個會干擾心的根源就完全被控制了。六個窗口都被控制,你的心才能靜坐在那個地方,你才能真正定下來,不受干擾,而世界繼續運行,你都聽得到、看得到,但都是以松果體的無為狀態在聽、在看,而不是用認知的細胞在看,所以看到的是沒有是非對錯的真相,是喜悅、平靜,是宇宙的平和、寧靜,是大地的和弦。當我們能進入這樣的狀態時,你就真的能定在那裡。

那時候你的智慧開展是三千大千世界的開展,你的智慧是很高很高的,因為你聽到的是很高很遠的聲音,是宇宙的和弦、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總和弦。你眼睛看到的是包括一次元到六次元不同次元的同時存在,你看到的是一種立體的生態,被不同的生命狀態、能量狀態的結構包圍著。那時,你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你看到的世界已經改變了,你所在意的東西也改變了,你的感覺,你的一切都會改變,但是你還是你,你還站在那裡,只是你看到的世界跟人家不一樣,因為那是在一種「觀」的狀態看見,是全身本能性的看見。而不是身體看見、心看見,或者一種感覺性的看見。


 





感恩、修練、超越


人生的努力,就是為了生命的不斷演進,名利權情慾食睡都只是基本生存條件的配備,依本分、夠就好,因為它們是帶不走的,帶走的只有那些寫在莫那識的生命記憶。我們要在每一世的當下修練自己,要感恩那些給你機會修正、可以寫在莫那識的生命記憶,使你導向光明的所有人。不斷的修正,不斷的超越自己,讓自己發光,最終發出像太陽一樣的金色光輝。



十一月第108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