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第109期 / 就從感覺自己的感覺開始……




◎范家豪

 



 

自覺,就是感覺自己的感覺。感覺自己「身體」的感覺,感覺自己「心」的感覺,感覺自己「大腦」的感覺。


人體,從大腦延伸而下至脊髓,有一主要神經線,稱為中樞神經,由中樞神經往身體各部位延伸,稱為周邊神經。此神經網絡中,有三個神經系統在運作著,也就是體神經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以及自律神經。

動作的學習,是透過動作「經歷」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身體對話指的就是「身」、「心」、「靈」的統合。大腦所想的事情,心可以與之連結,而身體可以確實的實踐執行。也就是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與自律神經的整合連結。


在道家思想的氣功學中,將人體的身、心、靈,解構為「下丹田」、「中丹田」與「上丹田」。下丹田主「精」,屬「身」,強調肢體的孕養;中丹田主「氣」,屬「心」,著重心氣格局的拓展;上丹田主「神」,屬「靈」,是靈性的開啟。透過身體開發的「百日築基」與「練精化氣」後,進入心理層次的「練氣化神」,進而昇華大腦結構的「練神還虛」,於虛中「練虛合道」。以肢體的開發,做為練養心氣格局的基石,下、中二丹田的整合,將成就上丹田靈性智慧的開啟。


氣機導引的功法學習中,以「動功」、「靜功」、「禪定」為三大法門,透過“動作”、“呼吸”、“意識”,實踐 身、心、靈 三個空間的整合。「動功」是指透過不同的動作,拓開身體空間,讓身體得以鬆開、放『鬆』;「靜功」是指拓開的身體空間,再以慢云細長的呼吸,讓心得以平『靜』;放鬆的身體與平靜的心,才能讓大腦念頭逐漸減少、消亡、進入『空』無,入「禪定」。

 
「悟」,就是親自用心去經歷的意思。由身體「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通暢身理的機能 與 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持續修練,用身的「漸悟」與心的「頓悟」來開啟大腦的「智慧」。透過身體、心理、靈性共同去參與、經歷、實踐的過程,古人稱之為『悟道』,暢旺身體、蛻變心理、靈性躍升,三個空間的超越,洞見「宇宙運行的道」。


人體三大神經系統中,有可以意識控制的體神經,以及無法以意識操控的自律神經。體神經系統中又有以將大腦所下達的指令,通過小腦,在脊髓做整理,然後透過運動神經,傳遞至全身,讓身體可以確實執行的運動神經;以及將全身訊息延脊髓而上,回傳至大腦的感覺神經。

細胞中的細胞膜上有10萬支天線(接受器),司職載運、離子通道、管制進出細胞的化學物質、標誌作為免疫系統辨識機制的依據,以及接受細胞溝通的電子信號與化學物質等功能。細胞膜由蛋白質分子鑲嵌在其中的雙層磷質組成,其為流動性質,目的在於隨時偵測及調整,讓身體機能維持高度、精準的運行。流動性越好,細胞間的訊號傳遞與物質進出管理越精準,身體機能越理想。造成身體機能的老化與沾黏,就是氧化,氧化就是細胞膜氧化變硬,進而導致組織間隙的空間變形,影響氣機能量的運行。不同的動作刺激、活動身體,就是為了打開組織間隙的空間,促進細胞膜的流動性,使細胞間的訊息傳遞更加精準、快速,回傳大腦的資訊確實,這就是身體感覺的 「覺知能力」。

身體的結構,有有形的骨骼、肌肉、結締組織、臟腑功能等生理機能外,尚有一無形的氣機在運行。身體的氣機大部份蓄藏於骨縫間,身體有空間,才能有氣。體由骨骼、肌肉、結締組織等結構組成各種腔體,大如體腔(四大腔體為:骨盆腔、腹腔、胸腔以及顱腔)、關節腔,小至細胞與細胞間的組織間隙,大大小小的腔體空間相互連結,鋪設出體內經絡的分布,而其空間,便成為氣機流動的管道。若組織沾黏、肌肉僵硬、肢體不正,便會造成腔體空間的改變,空間的改變也就影響了氣機的運行,氣機運行不暢,臟體與組織間的濁氣也就無法順暢排除,進而產生各種內臟疾病,乃至肢體的疼痛。肢體的鍛鍊,拓開身體的空間,活絡腔體的連結,就能消弭大部份生理的不適,而身體的空間一開,氣機自然湧現。


 



氣機導引功法中,依屬性分為「引體功法」、「內臟功法」與「導氣功法」。引體功法是透過「螺旋」、「延伸」的原理,改變組織沾黏,增強肢體韌性,協調骨骼、肌肉及關節間的平衡,開發身體的空間,將身體的氣道鋪設妥當。而內臟功法,則是透過「開闔」、「絞轉」活絡腔體,按摩內臟,養護臟體,平衡內分泌系統,使心性得以趨於平穩。所謂百日築基,就是一次次拓開身體空間,不斷地活絡臟腑機能,強化生理機能,鞏固下丹田(精)的根基。


而引體功法另有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由肢體開發的過程,藉由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訓練「覺知能力」。動作練習初期,動到哪裡,感覺到哪裡,專注「肉體的覺知」,也就是意念專注在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體神經系統)的作用上;以運動神經指揮肢體動作,並清楚地接受感覺神經回傳的訊息,大腦再根據回傳的訊息,再次下達運動神經指令來修正動作的正確性,不斷的來回修正使動作更加準確,動作也越趨熟練。各個不同角度的動作,透過感覺神經去帶運動領神經,從淺層越往身體內部深層探索,讓感覺神經觸及的領域越發寬廣,從大結構連結到小結構,覺受到的感覺更加確切、細膩,回傳到腦,連結出骨骼、肌肉、結締組織的結構,建構出腔體的空間後,再以慢云細長的呼吸,由「腔體的開闔」主導呼吸,身體內部的氣機隨肢體空間的開拓而活絡,肢體慣性逐漸養成,大腦不再需要下指令給運動神經,運動神經自主地執行動作,此時意念專注於覺受感覺神經回傳的訊息,覺受到的將不再是肉體本身,而是肢體與脈絡間氣機流動的感覺;覺知的不再是有形的肉體,而是無形的氣機,進入「空間中能量運行」的氣功態,也就是氣的功能運行狀態。


氣,是由「气」和「米」組成。「气」,指的便是由「天」而來的空氣,經鼻入肺功能吸收的氧;「米」指的是由「地」生產出的五穀蔬果乃至禽肉魚鮮,經口入脾胃消化系統後的營養,經過肝門靜脈入肝過濾後,再與肺功能產生的氧結合,由血液運行至全身,滋養臟器,孕養出肉身的「精」。呼吸,就是透過慢云細長,引動「精」產生出的「无」,再以「灬」(意識)的作用,形成「炁」,也就是真氣;再經過壓縮,就可成日後的「真種子」。藉由「精」轉化出的「真氣」運行,「練精化氣」。

「空間中能量的運行」。道家思想闡述的「處虛」哲學,「虛」不是「空」,而是在「空」中存在一種能量的作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製作器皿時,造出納物的空間(空),器皿才可發揮盛物的功用(虛)。將腔體與脈絡中的空間視為「空」,而運行其中的氣機正為「虛」的體現。引體與內臟功法,使肉身的精的機能飽滿而能鬆,專注,由有形的肉體過渡為無形的氣機,氣機足而能柔時,宛如嬰兒般,「專氣至柔,能嬰兒乎」。

 
綜觀身體內部的結構,臟腑機能以至四肢百骸,如以一小宇宙比喻,那天地間大自然生機的運行,就為一大宇宙。天的外氣與地的營養,入身體內部後,經轉化吸收,再將不需要的二氧化碳與營養轉還於天地。二氧化碳成為植物的養分,吸收後經光合作用,產生出氧;糞歸於大地,成為土壤的養分,孕育萬物,人體與天地間,如此生生不息循環著。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過多,植物來不及轉化,地的養分又挾帶過多的毒素,人體內的臟器縱然有轉化及減毒功能,也無法全然代謝,濁氣因而產生,若再加上不當的生活習慣,壓力、不運動,濁氣也就日益增加,造成臟器的負擔,臟腑功能無法順利運行,免疫系統隨之下降,諸多疼痛及疾病隨之而生。身體的疼痛與疾病,連動影響心 (中丹田) 的作用,引發不安、緊張、焦慮、煩躁,而心(情緒)的作用又會引動臟氣,影響內分泌,內分泌再牽動大腦,左右大腦的思維。因此身體與心和大腦彼此之間存在著「回饋機制」的運行。而身體小宇宙又通天地大宇宙,形成大回饋。


練身在鬆,鬆開,鬆開身體的空間,鬆化組織間的沾黏,鬆去肌肉的僵硬,打開腔體的空間,重新調整骨骼、肌肉、組織間隙的平衡,通暢脈絡,促進組織間隙的濁氣代謝,讓內臟的分泌得以準確,提供身理機能的滋養,穩固的身理機能帶領心的平靜;心的平靜,引發內分泌的穩定,回傳給大腦,大腦得到充分的養分,加上心的平靜,大腦才能清澈、清晰,打開身體的覺性 : 「覺察」與「專注」。內覺身體內部氣機的運行、心的波動;外察天地間的變化,明白天地與人的關係。大腦不再是念頭的「有」產生的「為」(行為),而是大腦的「無」(空),順應天地造化產生的「為」。

人與天地間,既有著回饋機制的存在,生命是一個整體,假如以紛亂的心與雜亂念頭產生的「有為」,而不是洞見自身觀照天地而行的「無為」,破壞與建設隨之而來,破壞與建設如同身體內的組織沾黏、肌肉僵硬,形成濁氣,天地間的濁氣愈重,回饋於人的能量也無法純化,身體無法得到純化的養分,進而影響大腦思維結構的躍昇,形成負向回饋循環。

氣機導引的學習,就是由「正其身」而後「正其氣」,「正其氣」而後「正其心」,讓身體進入正向回饋機制,開啟大腦的洞見力。修「性」(心),養其「命」(行為),實踐人與天地間正向回饋機制的運行。




十一月第109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