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東醫氣機導引第171期電子報 / 永不止息的成長企圖


永不止息的成長企圖

◎編輯部






在疫情最嚴峻,全世界都停滯不前的時候,東醫家族前進的腳步,卻比往常的速度更快了。這當然是因為領頭羊張老師的跨距,本來就超前於整個時代,所以,他的佈局非但不受時勢風雲影響,反而能敏感抓住時機,因時而興,乘勢而起。這股動能來自一種永不止息的熱情,而這個熱情,又根源於對全體生命的美好嚮往與堅持。就像季節來臨,萬物生長,生命成長的企圖,誰也無法阻擋。各位可以從〈東醫家族十年計畫〉約略看到張老師是如何帶領大家,將一個遙遠的夢想步步落實。而在實踐的道路上,又不斷地從自己的身體去印證經典,並推出足以引領時代風潮的創見。〈體證道德經〉以及〈心下行成物,上行接靈〉兩文談的都是實踐法則;〈圖靈集〉簡介打破太極格局的無極思想,也許要幾個世代以後的人,才能領會。

過去常有人笑稱張老師帶領的團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倖存的老弱殘兵」,現在,這批老弱殘兵,即使到了八十歲,照樣精神抖擻,勇猛向前。不過,對比於張老師,我們的速度還是太慢了!對張老師這樣一個俠者來說,他本來就要在廣土眾民的僕僕風塵裡孤獨地完成自己的天命,只是我們有緣、有幸與他同行,如果不能加緊腳步跟上去,然後也走出自己的道路,那就真是枉費了這幾世修得的緣分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淬鍊出具前瞻性的生命維度與力量

◎文稿彙整/劉雅君







病毒之後的未來大趨勢—在自然中與天、地、人合一

冠狀病毒疫情險峻,全球陷入前所未見的內在恐慌與無力感,紛紛採取鎖國的防堵之道。在病毒危機重挫下,即使往後疫情趨緩恢復平靜,未來人類心中,仍將留下恐懼與惡夢的後遺症。人與人之間失去互相信任的安全感,保持社交距離,成為不自覺的選擇。人們將更有理由宅在家,遠離群聚之處,不再到傳統市場採購生鮮食物、也不到公司上班,改採居家遠距工作。實體店面、企業營運等,將全面走向網路化。這將是未來三年快速形成的生活面貌。這些巨大的改變,將促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減少,與外界關係漸形疏遠。

宅居之後,與日常生活、工作環境、與人之間,形成慣常的疏離感,將驅使人們心中升起另一種連結的渴望:希望在空曠的、足以保持安全距離之處,與人們做有意義的接觸。能提供這種環境的,就是大自然。這將是人們未來唯一會走出宅居的理由。

未來的大趨勢,將使得具足大自然生態條件之處,成為人們聚集的寶礦。人類渴望在大自然中,重新尋回與生命的關係。因此,可預見的是,做好在大自然中養生、學習的擘畫,會是未來重要的發展區塊。

三十年前,氣機導引即已預測此趨勢,並啟動長達數十年之規劃,在軟硬體上,做好全面性準備。硬體上,包括尋找具有大自然生態條件的靈氣之地、並有系統性的收藏大自然的珍寶——沉香。軟體上,全力培養具國際視野與深厚內蘊的氣機導引教練、香道師、以及各項專業人才。在在都是為了實現讓眾生在大自然中提升自我的夢想。


在自然中,開啟身心靈的深層對話,體悟天地之心

在氣機導引中的你,有甚麼力量,可以引領人們走進大自然,做有意義的接觸和學習?答案是,融入大自然中,展現動作、呼吸、身心靈的深層對話,綻放生命的意義。

無極內息導引的境界,是要讓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期許: 與大自然合而為一。氣機導引的功法,作為人和自然之間的連結媒介,或在河邊與流水對話,或在森林與樹木一起呼吸,不受場域限制;在人的身上就能自在展現,裸足也好、著鞋亦可,不受工具的限制。無處而不自得。這套身體語言,將在世界的眼光中光彩奪目。

另一個力量是香道。沉香蘊藏著歷史、大自然、和人之間的密碼。一生有機會聞好香、燒好香,與阿賴耶識積累的宿世因緣有直接關係,意即和天地之心有關。沉香為天地之心所創,是與人心結合之道,而非一般以健康休閒文化的態度等閒待之。這是與生命、人為有關的悟道方法,至關重要。因此,這也是氣機導引的重心。沉香對淨化環境磁場的功效無與倫比,在疫情險峻之際,多點香、聞香,可以隔絕瘟疫。平時常聞香,感染的機率較低。有多少機會燒好香、聞好香,就有多少福報,因為這是天地跟人之間的密碼。

目前導引香道師的培訓計畫已積極展開,其技術與內涵已達水準之上,不僅有完整的沉香當教材,兼具氣機導引身心靈內涵的加持,爐香呈現出來的氣質與涵養,非外界所能比擬。想像這樣的畫面:未來,氣機導引將走入大自然中。先於大石板上坐下品香,再以與外境交融的動作呈現天地人合一之美。全台灣有瀑布、流水、森林之處皆可進行,同時可擴展到全世界的自然美景中進行。








具國際視野、慈悲胸懷的人才,為成就未來之關鍵

一個病毒,一個人,就能傳染、改變全世界,那麼,群體的力量就更不可限量。每個人都擁有龐大的能量,只要方向正確,就能無限發揮。

人才是未來的資產,是決勝的關鍵,將是各國著重之焦點。未來的邏輯是,只要你有價值,全世界都會投資你。因此,人才為氣機導引的核心資產,全力投資、培養可站上國際舞台的人才,是早年即確定的方向。目前的學員有學習心,但尚缺乏充滿動能的成就心。學員該隨時做好準備,以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風潮。


人才形成的要件: 具備苦、愛、緣之德行

除了功法的精進,香道的內蘊養成,內在心性的修為亦至關重要。人才的形成要件是: 能吃苦耐勞,能產生愛,能真正創造緣份的人 (苦、愛、緣), 具備這樣的德行,才足以解決現今人類的問題。


普世價值的盲與忙

現今社會的普世價值,多為夢想做為成功的企業家,追逐金錢。大腦忙碌專注在賺錢、管理的邏輯上,內心不斷衍生對金錢、人脈關係的計較。於是,人成為工具,只在意人能創造多少可見的效益,而非人與人之間的整體關係。因此,人活一輩子就是勞心勞力,為金錢勞碌。這樣的生活匆匆過了三四十年,最後得到的,就是乾枯的身體、茫然的心靈。退休之後,再汲汲營營追求各種維繫健康的方法,可是很快就垂垂老矣、前路茫茫,這才驚覺好不容易來一趟的生命有何意義。於是就投資社會企業,出錢讓別人去什麼幫助社會更好,希望藉此找回心跟腦,與人之間關係的意義。其實這是沒有看到問題根源的作法。

金錢最終的意義,是順應自然之道,用一塊錢創造一千塊的獲利能力,並以眾生的幸福為最大利益。財富累積的真實意義,是帶動人類的幸福。往後我們可大膽預見,金融財富投資,不會再孤注一擲於經濟發展中,而會發生在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保護大自然、以及提供生命意義的議題上。人終將回歸大自然,尋回自然之道、天地之心。而這有賴於上述在大自然的擘畫、具苦、愛、緣的人才來引領執行。








氣機導引人才培養之觀

現今人才培養上,力量尚未全然發揮。普遍學員還處在利己思維,尚未具足利他之心,成就之力。往後資源會放在有志成為,可以成就的人上面,這才是天道。

同時鼓勵大家走入香道師行列,未來將評鑑出一百名香道師,以傳承台灣香文化。

現在要積極進行的是,歡迎各位學員的子女,凡25歲到35之間,不分男女,對香文化,對提倡心靈有追求,對社會有關懷力,願意為社會傳承者,由香道師教授所有張老師教導的一切知識,每日開課,不論人數。由香道師教導成為種子,讓台灣香爐的火種得以傳承。

大家都不做的事,我們反而要做;最凶險的日子,就是最有希望的日子;最絕望的時候,就是生機將要重新展開的時候。此為永恆的天之法則。結束,就一定是開始。而這個開始,不一定會在原來結束的道路上;而是走向另一條道路,形成新的生機。此為演進、超越之道。走過的道路,雖然結束了,但是會帶著舊有的經驗,重新超越,走出更新、更廣、更具內涵的道路。

所以人必須持續不斷繼續學習,人因此而偉大,這才是生命最莊嚴的意義。


走向生命的價值擴展之路

迎向未來十年的時空環境,氣機導引已有充足的準備,現在人才尚缺臨門一腳,但也不用悲觀。氣機導引的老人們,老不是罪。老,是還沒在身體上創造目標,所以沒有產生價值。若能在身體,對自己有所期許,隨時重新出發,那就形成價值。人才會像爆米花般,持續爆開。未來十年,到2030年時將會有大轉機。屆時即使已達80歲,若能在大自然中展現功法,將是最大的價值。

雖說自然就是美,但自然也是有醜的,萬不可誤認維持現況就是自然美。必須設法讓自己全方位裡裡外外都更好,這才是所謂的自然美。如此才會照亮你的阿賴耶識。不管活多久,都是要說實話。人不一定要成就,活到那個歲數,就是成就;80幾歲在生命中產生的實力,就是說服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文字彙整/鄭雅靜









第四章  不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人的單純是大腦和內心的共同存在,前提是大腦清靜,心念安定的本體狀態。上丹田是哲學、智慧,教人思考如何從單純到智慧的過程。想是念頭,思考是在自然法則中讀取虛的作用力。《道德經》經文如同《易經》的卦序,一路鋪排,演繹有序。第一章「觀玅」開宗明義,說明天地間存在一個有、無的法則,此二者「同出而異名」,為「衆妙之門」。

第二章「觀徼」談內心的二分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出現所謂美醜的判別後,人便起了分別心。若將大道分成有、無,那麼「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就是必然的現象。因此,事物的相對性互相結構出二元對立的世界。第三章「安民」提到聖人從身體學習到「弱其志」、「強其骨」。「實其腹」是下丹田,「虛其心」為中丹田。



第四章「道冲」為丹田論述之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氣在空間的狀態。
「冲」。氣的容器、氣的狀態。
「冲」之所在,包括:以腹為道囊的下丹田,需要「實其腹」;中丹田則要「虛其心」
「道冲」。氣是一種中和的存在,空間中存在無形的虛。虛是空中的有,以其看不見、摸不著,因中和而得氣。道是不偏不倚、不強不弱、不陰不陽的中和狀態,故稱為「道冲」



「不盈」。就是不能太強、太滿。
「盈」就是強、滿,故需「冲氣以為和」。身體的中和存在陰陽之間。陽為強,陰為弱。無論是氣的強弱或氣的陰陽,都不是中和之道。所以,練氣便是練中和之道。



亦可讀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或不盈」。用不盡之意。
道在「為無為」中,與氣的和順是互相的結構,所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用之不盡。

氣的存在就是「冲」,一種中和的狀態。練功的中和狀態就是外呼吸與內息。中和狀態介於陰陽之間,以無所不在的瀰漫方式,隨時調節身體的陰陽;使陰陽保持動態的平衡。

練功時,內部空間、外在呼吸如海綿浸潤般和緩進行,沒有出現風、喘、氣的息相。過程中,動作隨中和頻率而動,開闔亦呈中和之相。吸氣時,背部自然拓開;吐氣時,也不刻意使氣前降,而是徐徐而下。氣機和順,在法則之中自然運作,故能用之不竭。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是萬物起源之處,無形之氣的空間狀態。
「淵兮似萬物之宗」。亦即「道冲」的存在狀態。
萬物為「有」,有從「無」中生。萬物從其本源——「宗」而出。所以,練功的螺旋、旋轉是為了要深入空間之中。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是練氣的方法。


挫其銳。削磨其稜角、稜線。

練功不要執著尖銳面或陰陽對立,而要讓身體保持對空的覺知。如果用力讓動作顯露身體的稜角稜線,就只是在表現動作的技巧或形制,這是用拙力勞役身體。所以,動作應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游離在全身無所不在的空間之中。

解其紛。能夠循著道的法則生活,內心的糾結紛亂自然消解,處在人群中,也不會顯露鋒芒。因為內在有一套清晰的法則,所以含光內歛,不會與人爭執。


和其光。光是火氣,使生命的火氣流動。
練功時,體溫自然升高,氣血流暢,推動身體的代謝與排毒機制,免疫系統的作戰力強、修復性高。除此,常常接觸大自然的青山綠水,回到細胞認識的作業環境,抒解怒恨怨惱煩等情緒所產生的毒素,讓身心的生態環境清靜。


同其塵
跟著自己的感覺走。一個人的生命現象指數,是其對萬事萬物的感覺力;正向的感覺越深,生命就越光明圓滿善良。人一定有感覺,感覺是由身體當下所形成,而非出自大腦的冥想。練功最終是感覺感覺,讓細胞感受生命主人的方向,並與之對話。所以,練功時如果還想著身體的感覺,就只是大腦的冥想,跟當下的存在是不相干的。


湛兮似或存

「湛兮」。清楚的感覺,但好像不存在。
「似或存」。好像存在,又像是不存在。
「湛兮似或存」
練功的狀態是很清楚的感覺,但像不存在的狀態。內心安靜,靜中似有靜,卻又彷彿無靜。身體如流水,雖然無法看見吸氣、吐氣,但都是具體發生的存在。身體空間的遙遠深處存在著某種混沌,是「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訊息、波動。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誰之子」。我不知道氣的根源為何、來自何處。
「象帝之先」。他是先天性的存在,超越後天的狀態,即為內息,即為「無極內息導引」的內息狀態。內息為先天,外息是後天。氣在身體還沒發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初論無極圖

◎文稿彙整/阿充



上一期的圖靈集「太極圖與當前人類困境」我們提到了知識網和宗教網形成了人類的腦內外膜,束縛了人類的想法,也隔絕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接觸。我們又提到了太極圖中間的S,長期以來讓人類的思想陷入了對立的二元論,強迫人類選擇「立場」的結果是無盡的災難。所以我們說太極圖不夠用了,我們要從知識回到「道」的本體,今天就初步介紹「無極圖」如何來圓滿這一切。








拿掉太極圖的兩層膜:打破自己的內部疆界和大自然的外部疆界,陰陽也就相通了

無極圖把太極圖的兩層膜拿掉,S的兩邊就相通了,也就沒有對立,沒有對錯了,因為對在錯裡,錯在對裡,是在相同的空間裡。太極圖運轉了一千多年以後,讓人類一直擺在對立的心態裡面,試圖不斷在對立中產生雙贏的遊戲規則。所謂將心比心,那個心是怎麼來的?永遠是偏的,看到人家偏左,想一想自己是偏右,所以就說互相包容,互相忍耐,其實就是互相吃虧,互相壓抑自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人怎麼可能會快樂?忍耐、包容、將心比心都是多餘的,因為把太極圖的兩層膜拿掉後,對立完全不存在,本來就是同一顆心。



補上對稱的S:人心不再偏左或偏右

拿掉兩層膜後,剩下的一條線S是人心,但是人心不夠完整,要添上另一個反面的太極,一條對稱的S,就是補上人心不能偏,這才完整。最終是人心看見的時候,而不是知識,人心如何看見,就是圓滿。太極圖的正面跟反面重疊的話,那就是無極,就不需要知識網了,因為心所繞出來的地方,都是宇宙,沒有一個圈圈圍住,兩心相繞的時候內心所感受到的就是那個空間,就是當下。太極圖它永遠在大腦轉,心永遠偏。心有時候得倒過來看,兩顆心不同的朝向倒過來看,有時候你這樣看事情,有時候那樣看事情,裡面沒有一個腦,沒有思想,沒有對立,接通的是外面的大自然。

形成8字:上面的圈是天心,下面的心是地心,8的軌跡是人心、是道。8也可以橫著擺,數學符號(∞)是無限大,哲學上是無極。

當人心不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天心、看見地心了。無極圖形成的8就是兩顆心,一個是天心,一個是地心,筆畫永遠在天地間繞,軌跡就叫做人心,天地是靠人心連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字的三橫分別是天、人、地,中間那一豎就是法。人心一定要順,不能衝突,順著8走一定會回到原點,不管從哪一個點出發,始點就是終點。因果只能往一個方向走,「因」會走向「果」,不可能從「果」走回到「因」,因為這不合天道。所以人不能倒著走,不能報復,不能以牙還牙,一個受傷的「果」,就不應該再去創造一個受傷的「因」。8字的軌跡就是道,法大自然的一切,永遠在大自然裡運行;或是說只要在大自然中運行,就會形成8字的軌跡。無極圖是螺旋的平面投影,螺旋可以「以心生心」,一顆心又會誕生一顆心,將無限的心串連在一起,這叫「緣」,也如同人類的DNA,能夠無限延伸人類的生命,生生不息。

「極」就會淪為制式,「極」就會有一個樣子,「極」就是有想法、有認定,「極」就是不變的;「無極」就是沒有一個樣子,「無極」就是要變,變不是變對、變好,而是變得可以,我們要成為可變的,可變就是「無極」。無極圖的兩顆心可以從正面變成顛倒面,這就是可變的,而且沒有分哪一顆心是好心或壞心。天地本無概念,天地沒有制式,天地沒有執著,人憑什麼執著?天那麼大都沒有執著了,一個人憑什麼有執著?一個真正大自然的存在,是不需要有對錯,也沒有吉凶這種東西,所以當你掌握了無極圖,看吉或凶這些認知,就會很清楚,馬上就會知道結果,因此生命會變得十分坦然而精彩。無極是沒有定義的,人類要如何成為時空中全然的自我,就必須有一顆無極的腦,不會和六根衝突的腦,讓六根完全自由,找回六根的自性。

「道」就是無極,不要再道是非對錯了,「道可道,非常道」,什麼事情叫對?什麼事情又叫錯?要用內心活著,因為無極一來,大腦就沒意義了,大腦只是用來裝知識的,來製造對立、論定對錯的。學醫學的人會用醫學根據,學科學的人用的是科學根據,任何一種專業的人都會用自己的專業根據,所以你只要在那個地方就會形成那種邏輯。我們是不用根據的,所以當你到達無極的時候要用什麼?用你心所定之境,叫心境之間。心境會道出覺,覺以後叫受,「覺受」會跑到腦,就形成一個腦的迴路。覺就是運動神經系統、感覺神經系統,是腦的系統,受是心的系統,這兩個系統連結起來就是真正的無極,大腦都不用想,只有覺受。我們不是不用腦,而是不用那個裝知識的腦。當我們用「身」體來練功,就是創造當下的境,進行「眼、耳、鼻、舌」的導引,最後進入「意」的狀態,就是無極。無極就是讓你的知識大腦離開,讓你的知識框架離開,重新由你來感受當下的境、內心的覺受,這個時候的大腦就是覺,不會帶著知識出來。知識就像電腦一樣,電腦只是輸入更多的知識、數據而已,它沒有覺的能力,沒有能量。

無極不能有尊嚴,無極只要在當下覺受;無極不能裝得自以為是,這樣會有許多知識來障礙自己。只要有尊嚴,就會有障礙,人不需要有尊嚴,因為尊嚴只是你自己顛倒夢想、貪生怕死而產生的一種錯覺,假如你這一生能夠把尊嚴拿掉,能夠真心認錯,你就會無往不利,這是重要的天機。不要去定義無極,那只是在另外尋找知識,學問要做在身體上,在身體上歷練,只要你去感受、覺受,不用知識解釋,那就會超越科學,科學也已經在裡面了。

接下來還會有進階版的無極圖,屆時再跟各位分享!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下行成物,上行接靈

◎文稿彙整/鄭雅靜







在有的過程中,創見無的覺知

心屬氣,中丹田和下丹田的起點都在心,是有形與無形的轉介器。下丹田訓練心往下接身,是身體漸悟,褪盡肉體的執著,創造身體的空間。所以,心下行成物。身體練到某種程度,就會碰觸到心的空間。練功如果只在用心與力之勞,生命會對焦在有形物質的汲汲營營,終非究竟。中丹田訓練心往上行,連接無形的靈性,而靈性本空無,是意識的存在。所以,心上行接靈是精神性,連結天、宇宙的狀態。

中丹田的爐在心,心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對應著腦,想法和心會產生關連,心包反射大腦的能量變化。我們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攝入的資訊會通往大腦,大腦分析後,大腦會用記憶資料庫將其處理;如果無法順利解決,便下載至心,變成心的罣礙。我們只能說,罣礙是一種看不見的關係,來自於大腦的訊息。如果任憑罣礙而不處理,罣礙並不會自動消失;經年累月會潛藏入骨髓,形成心中痞塊,更難化解。所以,必須透過對心波的閱讀,從身體來清理罣礙,讓身體處在氣的狀態,才能連結到內分泌的變化,擴展心量。

道家思想提到「當其無,有器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空間闡釋,是很實際的應用。因為心沒有實體可以牽線搭橋,只能練息,以對焦到氣。所以,要練沒有實體的心,須先轉到氣,先有氣的感覺,再練空間的作用。練功是在看見有的過程中,創見無的覺知,感知無的變化。

身體約在膻中到肚臍的區域昔稱為黃庭,包括五臟六腑的整體氣機,是運作外氣轉換為內氣之所。橫隔膜每一回的上、下作用,形成腹壓和胸壓的轉換過程;往下放鬆壓縮為吸氣,放鬆恢復是吐氣。吸氣、吐氣之間稱為一息。「心息相依」,息是自心,練心在氣,透過橫隔膜往下的壓縮與恢復放鬆,才能訓練身體的空間。空間的作用就是息。

要讓心上行到精神的層次,無法一蹴而就,因為物質性身體很容易讓人向下沉淪。練動功時,動作會落入外形、表象。動作快時,內在的軌跡須相對的慢。所以,平時可以用走靜和靜坐來自我訓練,滅除我執[1]。


走靜是行走腳的認知

走靜不是泛泛的散步或飯後百步走,而是透過行走時對腳的認知,淨空心的思維,訓練腦波的安靜。每天走靜一個小時,走時心無旁鶩,腦袋放空。動作是自然的提腳,向前挪步,腳再放下的輪番操作。

安靜走路會讓人感受活在當下的方向性。行進間不受大腦意向主導,完全依靠腳下的專注覺知,安住行腳的方向性,人會愈走愈安靜,走到自己真的靜下來,自律神經的作用平衡,內分泌的運作正常。


靜坐是定靜自在的觀察

靜坐是擺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干擾的訓練,從實坐到虛,又從虛坐到實。剛開始靜坐,肉體會感覺到僵、痛、麻、廢時,會有一種實相來誘惑自己放棄,等到跨越那個實相,人就跨越一個境界。一旦越過肉體的痛苦難捱,超越和自己對抗卻又難以抗衡的須臾之間,就又進入另一番虛實、實虛的境界。此時,身體的感受是鬆、緊差異的感覺反覆交錯,心與腦在倏忽的深、淺之間起伏,人在定靜之間擺盪,從中探索自己的內心。

練習心波會讓人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但練心要超越陰陽。因為超越陰陽,站上中庸之道的結合點,才能連結道體。「中」是目標,「庸」為萬物,中庸之道意指在核心語言之中,而不侈言空談,落入禮教的俗套。人生亦復如是。認知不要陷入是非、對錯的對立或執著,也不需想方設法的解決問題。而是發現一切都是定靜自在,其中本就存在各種不同的差異。一個人在定靜自在狀態下的觀察,發現一切規則的根源都是道的變化,將會決定他的層次。


精簡的表達自己到氣狀態

中丹田練心要停止內心的活動,讓肉體和神識合而為一。所以,練功是剝落自己,讓身體的物質脫盡之後形成一個精神性的存在,用形而上的功能取代形而下,單純的表達自己,精簡到氣狀態的過程。

所謂的剝落,是空間洞見的過程。練功就是持續進行感覺身體無形存在,能夠洞見空間,感覺到身體功能的無形作用,就能感覺到氣之所在。此處以道家的思想說明練功做動作的層次狀態。[2]



第一等是「太上」,「不知有之」。

「太」為極。「太上」,指至高無上的主宰、創生力、能量。當能量處在最高狀態的存在時,無形且無跡可循。所以,練功做動作時,完全都不知道自己為何存在。


第二等是「太中」,「親而譽之」。

做動作時,大腦很專注、用心做到空的過程,在過程中觸及空的覺知,想讓自己接觸空、親近空,想在合宜位置執行空,想讓空呈現某種狀態。


第三等是「太中下」,「畏之」。

練功時,用盡心力想讓動作做好,就遠離了悠然自在,反而是處在恐懼自己,強迫自己的狀態。


最末等是「太下」,「侮之」。

「侮」是輕慢,看輕、不信任自己。找藉口說自己的練功條件有多差,所以不可能練成。這是侮辱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表現。

人要「信足焉」,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不會得到他人的信任感。只有對自己有信心,才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悠兮其貴言」,「貴言」是精準、中庸之道,而非罕言語、不說話。練功所有的動作、表白,都要在最精準的狀態下,讓身體自體運行其先後次序,自己在任何時間、位置、狀態下,都可以從容到位。動作要做出重點,一個動作就是一種語言,人生才能悠然而見精華。



[1] 我執,佛教用語。此處用以描述人認為有一個真實存在自我的心態,包括思想、觀念、慣性…等。
[2] 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超齡陽光少女一側寫洪明美師姐

◎素非






在東醫的展演台上,在三天兩夜的人群裡,你會看到一位笑容可掬青春洋溢的面孔,那就是80歲的武林盟主代表明美師姐。她溫婉堅強,給人安定的力量。她認真學習而能身體力行,是真正有智慧、有執行力的長者。

我納悶,是什麼因素讓她可以笑得如此燦爛?明美師姐說:「17年安寧病房志工生涯,讓我看淡無常了脫生死,再面對日常生活瑣碎,也就往往能夠甘之如飴了!」

是什麼原因會想到去醫院當志工?她說:「媽媽生前得癌症,我是家中老大,白天上班晚上得在媽媽病床下睡覺,累到身心疲憊差點鬱鬱成疾。所以退休後一個因緣際會我就當了榮總的志工,將心比心,希望能為病人家屬服務,減輕病人的痛苦和家人的哀傷,但是真正能讓我脫胎換骨笑意盎然,是我進了東醫家族的大門。」

媽媽忙著作生意,七個弟妹有三個是她背大的,小小年紀背到腰挺不起來,看到背巾會害怕!所以腰酸背痛長年跟著她,幸好遇到了氣機導引,剛開始在中正紀念堂上課,常讚歎什麼樣的老師,能教導出如此不同,卻又一樣有愛心和耐性的教練,內心深感佩服。尤其在會員大會上,看到師兄姐們展演螳螂捕蟬等功法,被他們肢體動作展現的力和美所震撼!於是積極爭取到本舘加上一堂老師的課!

在張老師的教導下,不但練功時學會覺察、專注,動作做得更到位,多年的腰酸背痛竟獲得緩解,體力也變得比較強壯,靈活度更超越同儕,兩年前還和女兒到葡萄牙自助旅行,腳力一點都不輸年輕人!更重要的是認識三丹田,知道如何修煉身心靈,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更改變了她的人生觀和處世態度。幾年前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能為眾生做什麼?」那念頭一起,找教室、參考老師的著作,模擬如何教學等,發覺有目標方向時,精神抖擻連細胞都活躍起來。雖然最後因為年齡、家庭而放棄,但是服務大眾的心,一直都沒變。

她又感慨的說「去年底我先生住院,由於我們都年事已高,我的情緒大受影響,但是想到老師教導我們的「練覺修受」,面對親人的病痛該用什麼態度去承受,很慶幸自己還有能力去照顧他,讓他活得更好,而且自己也不會陷在焦慮不安的情緒裡!尤其當下全球疫情蔓延,更讓人體會健康的重要。在此特別呼籲,希望大家珍惜退休後的寶貴時間,發揮所長回饋社會。我也會在有生之年,用心的把氣機導引練入生活中,繼續當助教貢獻所學,讓自己和別人更好,作一個退而不休健康快樂的老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醫氣機導引「防疫系列功法」公益分享


時間:每日上午7:30~8:30至五月底
     (如遇下雨天,則當日活動停止)

地點:國父紀念館戶外廣場
     (仁愛路入口直行,近噴水池東側)

參加對象:一般民眾及學員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練功
~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是防疫最根本的辦法~



防疫系列功法是

「捍衛人體免疫系統單元」,

為東醫氣機導引的基本功法,
旨在強化人體整體體質,
提升及平衡身體的免疫系統。

免疫力的提升就導引養生保健而言,
是一種整體免疫系統平衡過程的鍛鍊,

首應重視七項要素:

1.情緒管理;
2.淋巴腺體;
3.脊髓幹細胞(俗稱B細胞);
4.胸腺(T細胞);
5.強化體內真氣提升氣能量;
6.強化肺活量;
7.鍛鍊體力,提升體適能。

就以上要素,若欲從氣機導引運動著手提升整體免疫功能的平衡,正確關鍵在於功法必須涵蓋靜心、延伸、旋轉、開闔、壓縮等五項本體運動原理,才能促動人體機能整合、形成共振,發揮整體機制協調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