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東醫氣機導引第214期電子報 / 潤物細無聲

 【 編輯小語 】   

潤物細無聲


編輯部




詩聖杜甫震古鑠今的好詩無數,但個人覺得他寫得最溫柔、也最渾厚、開闊的是〈春夜喜雨〉裡面的這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上星期台灣北部連下了幾天雨,臉書上看到朋友種的蘿蔔剛要抽芽長大,卻因為抽不開身去澆水,那場及時雨真就是老天賜給他的甘霖。但另一位安排了出遊行程的朋友,卻頻頻抱怨雨來得不是時候。


最近張老師的授課要點是「柔以成勢,力藏於虛」,身心靈修煉,皆可以此為準則。柔所以能成「勢」,是因為柔中有剛,而剛,卻早已化為無形;也因為剛「化」了,所以人們看不到剛,只感覺到春風拂面、若有還無的柔,而它就有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勢」與「力」,天地萬物都受到它的滋養運化,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只是,天什麼都沒說,它只用四時運行,萬物生生不息展現它的「勢」和「力」,可惜我們卻一代一代的照樣把剛硬如鐵的個性、知見、我執築成堡壘,連踏出一步都重如千鈞。


算我們有福報,至少,多年下來,我們這批人的腳鏈卸下了,堡壘的高牆也坍了一大塊,而我們身上的「剛」,也漸漸有望化成繞指柔。


看看本期電子報,大家不約而同,都朝著這個方向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是我聞 】   

柔以成勢,力藏於虛


文稿彙整/楊慧敏




練功要內三合及外三合,練到本能而合


練功必須要做到內三合及外三合,外三合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腕與踝合,守候丹田這中心點而合,將自己包覆其中而有對稱性,做到外三合,動作就不會張牙舞爪亂來,最後一場空;再來內三合是形與氣合、氣與意合、意與虛合。練功不是一直想著要內三合、外三合,而是練到自然而然、不想、本能而合。


外三合是由上而下的思考,內三合是由下而上的思考。外三合牽涉到能否內三合。形——就是動作的樣子,要與氣合;氣就是呼吸。做動作時不能沒有氣能量的配合,要能順著氣,在氣的作用下達成全身協調一致。動作一出就有端點性,張力自然出現,這個能量稱為「勢」。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此時肉體的觸覺不停留在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傳導的層次,而是直接達到內分泌作用下氣的情感狀態,透過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道法自然的體悟不斷昇華,隨時保持在覺性中。

 


柔以成勢,力藏於虛


「柔以成勢,力藏於虛」這兩句話可以貫串內三合、外三合,身體是由內到外,動作是氣勢,動作裡面要有個所以然。柔不是像舞者一樣看起來很柔,是要做到每一個空間都能滲透、穿透進去。所以,柔來自鬆透,因為透而柔,鬆透了,勢就在柔中。力不藏於實,而藏於虛,虛就是空間,力在虛中,不用力,卻又很有力,因為是空間形成的力量,就如同長鞭一揮產生出來的力量,是端點性及張力在空間爆發。虛在空裡,把肉體看淡後,才能在物質上超越,一切盡在虛空中得之。


「勢」、「力」已得,一切必成,在無極中學習身體的一切機能、功能還有維度,透過五感的整合,形成的不是大腦的聰明,而是六根的覺知,六根自性就自然顯現。「功成於性」,練功是在練性命雙修,命是身體,性是知能、覺知、覺性,是以命練性,修煉是為了自性的看見,也為了性的堅持、性的張力,但人常常都把自己放在外面,看不見自己,所以見命不見性,窮一生之力形於外,結果形不合於氣、氣不合於意、意不合於虛。


一般人都自認知識豐富、經驗老到,所以放不開許多執著。殊不知一切皆從虛來。如果將自己釘死在執著這一面,就永遠無法看見另一面的人生。但人的個性很難改,只能虛化,雖然還在,卻不會把個性擺在人生面前,而是藏在身後,成為虛有的存在,這就是練神還虛,此時即可得造化,重新得到變幻莫測的法則之心,就是道心。



透過無極進行高維度系統性邏輯訓練,在人生中得「勢」、「力」


偉大的力量藏在簡單裡,就像老子道德經都是白話文,簡單的文字最有力量,無極的動作簡單,全都來自人生觀察,透過排序將八卦方位蘊含其中,以斜角、左右、前後建構成一個「米」字,就是「八索」,八個繩索、八個索引,將八索透過身體不同關節,將螺旋等八大原理融會其中。我們練功房中劉雲樵贈匾寫到的「識妙理精通八索」。無極的動作簡單,不需要翻跟斗、劈腿、打滾、疊岔等等高難度動作,不管年紀多大都能做到,隨時可以透過無極與自己對話。


無極的動作只是表現出你的樣子而已,每個人都因為執著而各有各的樣子,人的本質才是真正要面對的部分。到底是什麼因素、哪些原因造就今天的你?那些才是根源所在。無極一定要讓五感參與、時空統一,創造一個境、一個方向,純然在境界裡。若只定位為學習肢體動作,就是停留在低維度。要定位為身心靈整合、五感訓練,從虛到空、人心到道心、人為到自然等等都經過造化的系統性邏輯訓練,我們練的就是這套邏輯。


鬆透能柔,柔才能成勢,力藏於虛,因為力是從虛中來,掌握實相思考不會產生真正的力量,可別以為執著越大、力量越強,真正的力量是藏在虛裡面,是造化產生的法則之力。勢要創造,力要潛藏、醞釀,人生就是要得「勢」、「力」,只要掌握這兩個字,就可以完成天下所有的事。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勢」!時勢造英雄,人生練的就是這個。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筆記 】   

不清不楚,卻持續進步中


​黃惠如





最近看到十多年前在阿里山田野調查的照片,驚覺自己早忘了當時的模樣,照片裡的人雖然年輕,卻滿臉愁容,蒼白瘦弱,駝背又水腫,頹廢又病懨懨的。回想那時受到武俠小說的影響,總覺得應該去練個氣功什麼的來強身健體。好友慧敏那時已經練了十年氣機導引,但她老實跟我說,她不知她練的是不是我想像中的氣功,但她還是建議我來練功。我在心裡嘀咕:聽起來似乎有點像公園裡的晨間功,反正要我早起也做不到,就再看看。直到一次出遊,同樣騎自行車,怎麼努力踩都只能看到慧敏一百公尺前的背影,當下決定就來練功吧。


初始報名周三晚上新開的班,由師姊帶領教導練功,懵懂過了一年,轉入日早張老師親授的種子班,老實說一開始還是盡量拖著晚到,每次上課就先對練半小時,連怎麼站都不會,壓力超大。上課張老師帶練大鵬展翅功法,我是當時全班年紀最輕的族群,但是當著全班師兄姐面前,就我一人蹲不下去。老師調整時直按我的肩膀說:再低一點,再低一點…….膝蓋大腿痛到欲哭無淚,想要直接癱軟倒地,祈求老師高抬貴手快放過我吧!


就這樣,雖然備覺「辛苦」,但是時間拉長,身體卻慢慢地有了變化,外型看起來越來越像健康寶寶,功法操作雖然還是亂七八糟,但每週老師講的話都打中當週個人生活事件的衝擊點,其中富含哲理的開示都是前所未聞的,漸漸地每週定期的練功,已成了自己身心洗滌不可或缺的生命環節了。


平心而論,練功應該是個人有史以來做過最困難的事。第一個難點就是記不住。動作記不住,功法名稱記不住,老師講的話記不住。前幾年視力還行時,很努力記筆記,但是記了就忘,翻了筆記都只看到片段,還是想不起、湊不出老師談話的全貌…..。剛練功那幾年,動作記不住,雁行顧盼每次展翅開闔都轉錯邊,練過十八套功法的好幾套,沒有一套記全。曾經練過螳螂捕蟬,但是現在也全忘了;到了練無極的時候更誇張,每一式的功法名稱隨著每月的自主複習週,由師兄姐帶練,一次一次複習,但是….就是記不起來。常常做到第五式直接接到二十式,接得超順,渾然不覺。最扯的一次在雪山坑,師姐們再次給我全套的功法名稱,也耳提面命在旁盯著要記起來,功法名稱和動作要確實配合! 乖乖記完後,隔天馬上忘記,現在還是想不起來,要看小抄才能說全。


但是就是特別要感恩這個大腦的記不住,幫我開啟了「識」以外的本能。這種本能的運作,不須經過大腦費力理解或詳細計算動作操作過程,僅僅是生理直接反射動作,跟生理語言的習得(不是學習喔! 學習是特意去教,刻意去記)很像,都是日積月累,相關的人體系統運作多次後自然執行出來的。練功初始,因自己個性凡事緊張,隨時警戒,造成全身肌肉不自覺保持僵硬的狀態,完全無感鬆為何物。耳中聽著功法陌生的術語名詞,自己明白反正就是不懂,做就對了,然後跟著張老師一次次的上課,參加一次次的活動,只要有課就上,有活動就參加,也去入門班當助教同時跟練,傻傻做了五六年,受到幾位師兄姐的指導,終於抓到落胯的竅門,更精確地說,初步體會什麼是鬆,開始找到各個關節的動法,初探呼吸與功法的搭配,驚覺每套功法不僅僅是相關肌肉筋膜肢體的原力與協調性鍛鍊,也是由意支配,最省力、最有效率的身體操作模式。慢慢的在一次次的練功中,用身體去感覺,找出動作的力學支點,感覺如何在動中達到身體動作的極限,這是我體會到的覺察身體的動態,也是以時間換取身體空間的向外擴張及向內聚合,感覺身體的感覺,也印證了老師說的,功法書上寫的,都是正確的;身體做得出來,才是真正體會老師說的話。


理想很夢幻,現實很讓人沮喪。練功第二個難點就是,以為自己進步了,回頭卻發現其實還是遠得不得了。以為自己懂了,卻是大錯特錯。越是用力,越是用盡心機,就越到不了。這些大腦想的自以為是的懂,趕不上身體感覺、原力和空間的成長,卻還是影響著讓身體達不到真正的鬆;無法全然的專注,還在為生活芝麻綠豆小事汲汲營營。歷年來,幾度人生高山低谷,總是參不透老師移爐換鼎,練心合道,練神還虛為何物。然而就在經歷一次次道場的活動,受到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生命中遭遇的一些糾結困頓,冥冥中徐徐的紓解開來。記得很多年前第一次參與會館活動規劃討論,張老師正專心跟大家解釋活動如何進行,忽地轉頭直視我的眼睛,說了一句:「要自在!」然後又馬上轉頭回去繼續講話。自此明確覺得張老師隨時都在護持著大家。因為安心,期許自己上課更專心聽講,聽不懂就問,也免不得因受到老師針對性的直抵人心的評論而動氣,然而事後都覺得老師講的真對,練習調整自己的心態。隨著時間經過,心裡的空間應該也比以前開展許多,因為眼前生活感覺順遂多了。


說不清練心跟靈的部分到底成長幾分,但是我很清楚,如果沒在氣機導引,如果張老師沒分享他的哲學觀,我的人生肯定因為我的沒智慧過得亂七八糟。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艱險路途,但是有練功,肯定真能助我生出能量,好好面對。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  體證道德經 】   

以至柔馳騁至堅


​文稿彙整/李明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所謂「天下之至柔」,就是指水,《老子》七十八章也說:「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至柔的水,可以承載、可以駕馭天下所有有形的物質,所以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的每一篇都可以從身體解讀,天下,就是全身,氣流動全身,連骨頭都能駕馭。


莊子講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無厚就是很薄,有間就是空隙。會宰牛的人,他的刀幾十年不用磨,因為他總是以無厚入有間,心神專一,隨順找空隙而走,不對抗,如水的隨波逐流。因為一抗爭,刀子砍到骨頭就容易鈍。

 

而老子說「以無有入無間」,無有就是沒有,是一種空的存在,無間就是有,是看起來沒有間隙、黏在一起的固體。只有無形的東西可以穿越過有形,所以讓所有空間產生的無,進入你的有形肉體中,到肌肉、骨骼裡。千萬不要去動肌肉、骨骼,那就變成以無間入有間,那你的空間一定被扭得亂七八招,韌帶受傷,肌肉僵硬。


無形在那裡?無形就在身體空間裡,氣就是空間,它會穿越四肢百骸這些有形的肉體。你只要四肢百骸放鬆就好了。我們練功是以無有入無間,無間就是沒有空隙的形體物質,無有是身體空間。它會因為壓縮,讓氣流佈到全身四肢百骸。這就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身體的至柔馳騁身體的至堅。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做事情一定會有一個結果,假如你「有」了,選擇了好壞,想要一個「好」的結果,當結果不符合你的想法,就是得到一個壞結果,於是你的內心就會痛苦。如果你內心「空」了,在道的狀態裡沒有好壞,那麼不論結果如何,你都不會被刺痛,好壞於你沒有分別。


萬物自生自滅,老天不會對誰另眼看待。下一場大雨,為的只是給大地滋潤,有些動物可能會淹死,有些植物會卻會茁壯。假如天綁手綁腳,顧慮到公不公平,雨下太多怕這個淹死,不下雨又怕哪裡鬧旱災,這些念頭想法一出現,「天」馬上就毀了。所以人的慈悲心未必都是對的,因為不一定合道。


不要以為你沈默寡言,唯唯諾諾,就代表你是道家思想,誤會了。道家說無為,無為裡面是無所不為,為無為則無不為,不是消極。只要你活得合於道體,一定能聚萬物,就像一棵生機盎然的大樹,一定會有鳥去那裡築巢。不用去追求、爭取什麼。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二章也提到「不言之教」:「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行不言之教」,所有有形的教條都是有限的,只有無形的道的運作法則,才能無限的存在,只要在道的法則中,做就對了,不需說太多。「不辭」就是不缺席,萬物在那個地方生生不息,各自在自然規範中進行生命的過程,人只要活在其中,不需要太多定義,太多做作。


為什麼不言之教、無為之益那麼重要,卻「天下希及之」?天下很少人真正明白、更何況去做到呢?大家渾渾噩噩,讀了很多知識來行「多言之教」,講得頭頭是道,還以為自己能力很強,但都做不到。其實做跟學是兩回事,「百姓日用而不知,眾人皆謂我自然」,有時候做了就是一種說明,何必講?先去托缽十年,再來談怎麼當和尚?先讓自己傾家蕩產救濟困厄之人,再來談布施是什麼。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之學者學道理,是為了把自己放在執行道理的路上,只要執行了,就不再講道理了,因為已經完全做到了。今之學者為人,他所學的知識自己都不做,只是為了當商品販賣,讓別人來買這個知識。


「不言之教」就是不要想那麼多、說那麼多。沒做有什麼用?如果你已經在做了,已經在持續練功了,「無為之益」就產生了,很少練功的人能夠到達這個層次。我們的做法不只是身體的做法,只在練功的時候用;它是在你生命中放諸四海而皆準,做事做人的價值觀都在其中。



/



【 專欄二 導引按蹻 】   

治療學就是人生學


文稿彙整/賴鈺晶




結構判讀是有效治療的關鍵


治療時,孰悉身體肌理的解剖知識能夠幫助治療疼痛,雖然這點與手療技術無關,也非治好疼痛的關鍵,但更深入判讀疼痛的結構至關重要。一個人的疼痛有許多不同層次,可能來自於內臟的問題、肌理肌脈的問題、內心想法產生的糾結等。疼痛的結構性原因因人而異,因此有效治療並非僅僅是治好單一痛點的問題。若繼續往更大的層面追問,人往往是痛在大腦,自己覺得不快樂;痛在條件不好,因為生命中沒有令自己快樂起來的事情;因此將生理的疼痛視為生命中唯一正在發生的大事。尤其當人生邁向高齡,工作、朋友、兒女……漸漸從生命中褪去,讓過去生命精彩的部份消失了。如果沒有結識新朋友、新興趣的管道,沒有創造新的發生,就會把自己逼到牆角,讓生命中只剩下病苦的疼痛。生命沒有創造新希望,疼痛怎會治好?換言之,人會痛都是源於大腦、心理整體環境的不滿足。因此,真正了解治療學不是了解按蹻哪裡,而是要知道能量,給予身體新的感覺!將人的死路變成活路。



生命的治療學:給予造化,啟動鴻蒙紫氣


生命的治療學就是給予信心,給人對的東西,令之覺得舒服,創造喜悅,就是給予造化。


宇宙中有一種鴻蒙紫氣。宇宙之初,在混沌之先是造化,混沌是道,是無極;道生一,一是混沌統一之處,是道要分開之前的最後身影,謂之德,此即為鴻蒙紫氣;其屬性是循環、生生不息,不能令之停止。一生二,二為陰陽,是識。陰陽合和生三,三為萬物。造化之前是虛,虛是沒有,是空,是宇宙最根本的存在。每一個人從虛空中得到一種造化,造化後出現混沌,混沌形成物,再形成陰陽。人在虛的狀態已是七維,脫離八識,是空。當有造化時,是在無限的狀態裡,即阿賴耶識,有過去、現在、未來,是造化之源;因此混沌成精成卵,最後成陰陽,而誕生生命。阿賴耶識在虛中運行,飽含作用力,覺即藏在阿賴耶識之中。


從維度了解物質生成的過程,治療學即其中之總和。所謂治療就是人對自己的根本態度,人為了讓自己變好的作為就是治療。醫生治療病人的觀點把治療狹隘了、微觀了。學治療的人要學會體諒人,學會知道生命到底需要什麼?因為疼痛有時在腦,有時在心。人最主要就是要有一股氣,那股氣就是造化。造化由虛來,是可以感受的作用力,不需要任何根據。造化沒有認知,是生生不息的動能,不是物質。到混沌時,謂之鴻蒙紫氣,要得鴻蒙紫氣必先得造化。鴻蒙紫氣是萬物創生的一股力量,是人的生命能量。造化才能混沌,讓鴻蒙紫氣運轉起來。


造化很重要,要改變體質不是從體開始,改變鴻蒙紫氣沒有用,只要增加鴻蒙紫氣的循環即可,就是元氣。元氣得到循環就是鴻蒙紫氣,所以鴻蒙紫氣就是不斷創生循環的功能。當人的細胞不動就死了,人就癡呆了。故人要令之動,動而生。動不是做運動,練無極是練動,不是做運動,故作無極時不要想才是最大的動。想太多,識太強,鴻蒙紫氣就死了,不敢動了。鴻蒙紫氣的動不受任何制約,被制約的氣無法自由,是濁氣。鴻蒙紫氣在混沌之中,在陰陽之前,不被制約、不分好壞,不是太極之氣。陰不好、陽不好,過陰過陽皆不好。而鴻蒙紫氣再怎麼都不會太過,因為它是循環,很自然。


一個人要讓大腦、心、身體都在鴻蒙紫氣的作用下,沒有好壞,只有不斷的動(action)的本質。鴻蒙紫氣在大腦最大的動就是覺,要能覺到痛是怎麼來的?痛以後會怎樣?學治療學在肉體上也要學習此部分,而不是查資料、看醫生的診斷,那是識在運作。只有覺,用鴻蒙紫氣、用造化,才不會被後天發生的事情傷到。因為能作弄人的都是造化。猶如信仰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造化,因為你相信。



格物致知:以造化之物協助造化,給人造化


人需要造化之物來創造造化,例如對生命能量產生造化的是陽光、空氣、水、食物,它們協助運轉,沉香亦然。在物質中超越物質的金錢價值,能從任何東西看見它對人的造化,昇華物質的價值。有如此的學習、認知與素養,給人的都是造化,就能如同神一樣。神只創造人,神只要令人不痛就好了。令人不痛不是按那裡,因為痛看不見。所以治療不只是關注疼痛而已,是要動起來,讓新的元素進入生命,令人有造化,才是真正的治療。單純之人才是神醫。



/



【 專欄三  心田集 】   

練功的境界與氣數


​文稿彙整/鄭雅靜







練功的境界

 

身體練功的層次是境界,境界即為火候。練功有三種火候,分別是弱火境、真火境、心火境。三種練功的境界都根植在身體且同時存在,練下丹田提高能量,中丹田鍛鍊心性,上丹田是增長智慧。丹田是身體無所不在的空間,三個丹田各有不同的運作重點,彼此互為成長。


第一是「弱火境」。練功已經知道動作的基本法則-螺旋、延伸、開闔、絞轉等循序漸進,如同練書法已經記住永字八法的筆勢和運筆方法,對輕、鬆、綿、透的認知似乎懂了,但仍不理解心法的內涵,火候微弱,屬於層次低的物質界。




真火境

 

「弱火境」層次提升後就是「真火境」。「練精化氣」是做動作時專注且能依循心法,已經明白動作的重點和心法,通過身體動作燒煉大腦的專注並注入內涵,做動作要藏住力學的軌跡,用身體練「藏」,進入「移爐換鼎」。


所謂真意往來無間斷,知而不守是工夫。大腦不要想,意到則氣到,意念有就有,引導內心守候而不起心動念。內心的各種覺受都不脫離自律神經作用,心腦相依,中丹田練氣的化生就是體內無數內分泌的運作過程。



心火境

 

通過「真火境」是「心火境」,進入更高的「移鼎換爐」境界。心火指太陽能,大腦空了,神魂是我。「心火境」是無心,隨境而遷,隨物而生滅。人在小我現象中超越,自己的存在等同於世間的大我,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但感覺仍在身上,來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投影。


身體動作如「弱火境」般的永字八法,再次進入動作中會發現字裡行間隨「意」書寫的點、橫、豎、鉤、挑、彎、撇、捺都未留下永字的蛛絲馬跡,筆意已經醇化,身體書寫是無心而能藏,每一筆開始都回到字的本身,一切皆由意,半點不由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境界,力藏於內叫心,藏於外為氣,精神和物質都屬於空間的狀態。時間維度之上沒有物質,是精神狀態;時間維度之下則是具象物質的投影,時間存在過去、未來,也涵蓋無數個當下。練功從有到無,物質到精神,空間到虛的作用力,身體動作示現了時間狀態,要進入精氣神的抽象存在必須提高自己的維度,重點在於氣數——氣機的量化。



補氣數

 

練功不是為了身體健康或長命百歲,而在延緩肉體的退化時間,多些時間來提升自己的境界,對決與宇宙一切存在的關係。「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宇」是空間,「宙」是時間。時間有過去未來,是橫向發展的單行道,生命想要超越,只能在當下拉出高度朝空間發展,進入「宇」的世界。


氣數本就存在於天地法則之中。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的歷練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天地配予的氣數,天機不可預測的變化則是眾生無可掌握的未來,讓人得以在氣數中創造更大的造化與氣數。所謂「造化」是人可能的機會、發展或成就,如神魂因經歷而生,是一個人內在的成就;又如在「心火境」書寫永字,八法的形已經蕩然無存,但烙印了當下藏入字裡的自己。


人的氣數是種超越,超越無常在「空」,超越時間在「常」。境界屬於精神層次,如果氣數夠機緣就多,會有造化相繼出現發展成境界,境界越高看見的造化就越大,對世界的解讀也會因境界而有所不同。每個人的氣數存量得靠自己的努力,氣數無法招之即來,舉凡自私、生氣或思慮過甚等負面情緒最消耗氣數。如果遇到無法突破的境界,藉助適當的儀軌如八字、沉香、風水堪輿學等來補天地氣數也是可能的方法,補氣數可以創造機緣。


但無論是創造氣數或補氣數,自己都要有接收氣數的頻道,如果境界太低,即便氣數來到面前,也會因為缺少高維度作用力而拒氣數於門外。所以做人要正向,有德,練功要努力學習到形成造化,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在高維度中創造更多的氣數。



/



【  專欄四  觀.行.錄 】   

Awareness


Richard Moh 莫仁維

Translated by Bob Chang 張尊堡 翻譯





覺 Awareness

 

Looking back since my youth, the education I received is often times based on the pursual of excellence, getting good grades, going to a good college, and getting a so called dream job.  However, I had often times, wonder is that what I want?  And often times I feel what I learning wasn’t just enough.  There was something more that I would like to pursue, and it wasn’t about economy, math, science, etc.  It was something that can bring a holistic learning and well-being.

 

There ar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way for such teachings, and each person has a way that fits best to him/her.   In Daoyin, the teachings are one such methods.  In simple terms, it is a set of movemen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具身認知觀.   In all the movements we train one step at a time to revive our ability to 覺.  With 覺 we may awake some time contemplate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生活學 versus 生命學, which sooner or later we will walk the path of 修行.  We walk the path of 修行 not in the form of seclusion to monastery, but one of practicing it in normal daily life.  Below are some of my understandings and by no means are the descriptions based on academic preciseness nor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es, but instead are based on my experiences as a 行著 walker in daily life. 


 

具身認知觀  Self-awareness

 

In literal translation, 具身 (jù shēn) refers to the human body.  認知 (rèn zhī) means understanding and 觀 (guān) is observation, self contemplation, awareness, self-awareness,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self-introspection, looking, and reflection.   Putting the words together, 具身認知觀 refers to the self-awarenes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body wholistically or the embodiment of the  person wholistically. The wholistic body refers to oneness (一致性) of the 三丹田 (three Dan-Tien) or in other terms 精氣神 (Jin, Chi, Shen) or 身心靈 (body, heart, spirit).


The various sets of Qiji Daoyin movements, opens up and strengthens the different parts of our body.  A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peated practices and mixed sequences, we start to learn about our body.


 

覺 Awareness


For those who has practiced for several years, we have started to learn not only about the limits of our body, but also have started to learn about the forgotten abilities of our body.  Throughout multiple practices over years, we nurture the abilities of focus, persistence, being at ease, courage, etc (refer to the May 2023 issue) and hence begin to learn the 覺or awareness ability.  



感覺感覺 Feeling our Feelings

 

With the busy schedules of the modern world, have we slowed down to be aware of our body conditions?  Have we slow down to hear what our body has been telling us?  Are we able to hear the pain of different parts of our body?  Do we know how our joints function?  Do we know our own habits may influence our body conditions?  Do we realize how our emotions may affect our physical body?  Do we know the limitations of our body or do we know the potentials of our body?   It is a beautiful process to slow down, take things steadily and give yourself a few hours per week to be aware of our conditions.



無預設立場的覺 Feeling without presumptions


When we do movement, we feel the dynamics of the body and the interlinks of the nine joints (ankle, knee, hipjoint, lower spine, mid spine, neck spine, shoulder, elbow and wrist) through the eight principles of movements ( 螺旋 Spiraling, 延伸 Extension, 開合  Expansion & Contraction, 絞轉 Twisting (Wringing), 靜心 Meditative, 旋轉 Rotation, 壓縮 Compression, 共振 Resonance).  As we practice the movements of the different forms, we take one step at a time to feel and avoid presumptions of the dynamics.   It is easy to presume that we understand.  However, during each practice, we try our best effort to feel (being aware of) the dynamics instead of use what we were taught to search for understanding.  Take the process slowly and be at ease.



覺在當下 Awareness is at-the-moment, at-the-present


Awareness is not thinking, but rather feeling.  When we do daoyin, we feel our feelings at-the-moment we do our movements.   From this practice, we learn what at the present means.  Zen teachings teach us to work at-the-present.  For any task on hand, we practice to focus the task on hand at your best effort.   Zen is the at-the-moment 覺 awareness.



放慢腳步創造自我放鬆的空間 Slow down and create your space to relax

 

With the busy schedules and constant information, we strive to slow down, take things one step at a time and find ways to allow our spirit to settle down.  Minimize line groups, detach from unnecessary information.   Find a quiet place at home, tidy it clean, and let the place be where you can sit, contemplate and relax.  These actions are more allow to help us unwind, settle down and thereby allow us to slowly practice our abilities of 覺 awareness, and as such we to have the “dialogue with our body” ( 與身體對話 ).



------------------------------------------------------------------------------------------------------------------



回顧我的青春,我所受的教育往往要我們追求卓越、取得好成績、進入一所好的大學,並獲得所謂夢想中的工作。但是我經常在想,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常常感覺所學的並不足夠,應該有更深的東西可以追求,與經濟、數學、科學等無關,而是一種可以帶來全然的學習和幸福感。


教學的方法有千千百百種,每個人都有一種最適合他/她的方式,而導引也是其中一種。簡單來說,導引是基於「具身認知觀」概念的一套動作,在每一個動作中一步一步地培養我們「覺」的能力。透過「覺」,我們可能在某個時間點開始思考「生活學」與「生命學」之間的區別,進而使我們走上「修行」的道路;「修行」的道路並非要在僻靜的寺廟中,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分享,不具學術準確性或科學研究,而是做為一個行者(Walker)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經驗。


 

具身認知觀

 

「具身」是具體的意思。指的是身體和自身的體現,而「認知」意味著理解,「觀」則包括觀察、自我沉思、意識、自我意識、全面觀察、自我內省、注視和反思。把這些詞組合在一起,「具身認知觀」 指的是透過對身體整體的理解而實現的自我意識。整體指的是「三丹田」、也稱作「精氣神」或「身心靈」(身體、心靈、靈魂)。氣機導引中的各種動作套路能夠開啟和強化我們身體的不同部分,透過反覆練習和組合動作的過程,我們才能開始了解我們的身體。

 



對於那些已經練習了幾年的人來說,我們不僅開始了解身體的極限,同時也重新認識了身體被遺忘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即正在學習「覺」 或意識的能力。



感覺感覺

 

在現代繁忙的生活中,我們是否緩下步伐去意識到身體的狀況?我們是否放慢腳步去聆聽身體訴說了些什麼?我們是否能聽到身體不同部位所發出的疼痛訊號?我們是否知道關節是如何運作?我們是否知道習慣會影響身體狀況?我們是否意識到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我們是否知道身體的極限或身體的潛力?


只要每週花一點時間去關注自己,感受將自己慢下來、穩定的面對生活的美好過程。



無預設立場的覺

 

當我們做動作時,我們通過八大原理(螺旋、延伸、開合、絞轉、靜心、旋轉、壓縮、共振)感受到身體的動態以及九個關節(踝、膝、跨、腰、胸、頸、肩、肘、腕)之間的相互聯繫,每當練習不同的動作時,我們試著避免一切覺知的預設立場,只是跟隨著身體一步一步感受,並且緩慢、輕鬆地進行這個過程。

 


覺在當下

 

覺知不是思考,而是感受,當練習氣機導引時,我們感受在動作時當下的感受。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們學會了「當下」的意涵。禪宗教導我們要處在當下,執行任務時,練習將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任務上,並盡最大的努力,禪宗即是在當下「覺」的意識。


 

放慢腳步創造自我放鬆的空間

 

在繁忙的日程和持續不斷的資訊中,我們試圖放慢步伐,一次只處理一件事,且找到方法讓我們的心神安定下來。減少社交媒體社群,遠離不必要的資訊。在家中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好好地整理一番,這些行動更有可能幫助我們放鬆、安定下來,讓我們逐漸練習我們的身體「覺」的能力,並從而讓我們得以展開「與身體對話」。



/



【 專欄五  股海人生逍遙遊 】   

​來去相因 成中道義


蔡育展




不知不覺又到了年底,這樣胡謅瞎說居然也過了兩年。其實有一次寫到了「本來就這樣」,後面也不知道要再寫什麼。本來就這樣那還需要寫什麼?就是這樣啊。理解遊戲規則,知道錢是從空氣中變出來的,美國人怎麼操弄這個體系但也搞死自己,那又如何呢?每個人還是會根據自己的因緣,也許參與這場遊戲,也許進到別的遊戲。可能這樣玩,可能那樣玩。你看他窮酸,他看你瞎忙。你說他傻這樣會套牢、賠錢,他笑你笨看不懂那在玩什麼。本來就這樣,就沒什麼好說。每個人都要成為股神,那誰來扮演韭菜的角色?就像這世界如果只有人類這種頂級掠食動物,沒有螻蟻、細菌、微生物,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人類可以活幾天?以後看到蟑螂,殺了它之前要先衷心的說聲感恩。


巴菲特做的事,跟我們家小狗子沉溺於原神這款遊戲,真要論本質沒太大差別。他一直累積財富,在過程中取得滿足感,花錢不是他的目的,因此他買短期美債存錢。我家小狗子拿錢買摩拉,升級角色、裝備,持續探索地圖解任務,他把錢換成摩拉再換成一個爽字,錢沒了但是心理滿足感有了。巴菲特是錢變多了,但是也爽到了。只是以社會價值觀來說,人家是股神,我們家的就變成狗子了!但是以生命的豐富性、經驗多樣性來說,我們家狗子的多元性會比巴菲特少嗎?欸,其實也難說喔,起碼他沒玩過原神!沒事去拉低巴菲特水平,當不成股神就酸人家,爽!


佛法中講不二,鮮少出現陰、陽的概念,在《壇經・付囑品》中提出了「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這八個字。原文是這樣的「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晦,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這跟陰陽對立但是互根對稱,推移消長而後轉化,概念是一樣的嗎?原神是遊戲,股票投資、交易是遊戲,人從出娘胎到燒成灰,也是遊戲。打電玩如果只能玩單一角色、單一模式,幾分鐘後就膩了。但是如果在股市交易都一直賺錢,就像玩馬俐歐時無敵星星模式外加飛天遁地外掛,一路贏到底,會不會膩?這輩子還沒這樣膩過一次,好想這樣膩個幾次吧,怎麼都沒這種機會!


沒有虧錢顯不出獲利時的滿足感,一直獲利時,生命中其他部分勢必會出現缺憾,說是缺憾嗎,錯位後的不同體驗,必然的。功成名就的背後,家庭、健康、時間換來的。一個母親一輩子沒有事業成就,換來家庭的穩定與發展。孰強孰弱,格局誰高誰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每個角色都圓滿,本來就這樣。本來就這樣,有覺知也能看到各種不同角色、行為,給自己與周圍的人帶來的不同作用與體驗,可以隨心所欲,但是不會肆無忌憚。逍遙遊中有來去,來去之中本逍遙,讓他跑,讓他流動,不只玩一種就玩得開心囉!


/



【 專欄六/山腳下的蘆葦 】   

加州的灰熊  


傅冶中





加州原來是加州灰熊的家鄉,但現在加州只剩下一隻灰熊了,就是在加州州旗上的那隻灰熊。

 

西班牙探險隊在1769年第一次進入加州,北上到舊金山灣區的時候,他們估計單是舊金山灣區一地就有3000到5000隻灰熊,數量十分龐大。灰熊最大可以長到400公斤左右、高2公尺半,脾氣暴躁,是一種很危險的動物。


他們也發現灣區原住民吃的很好,甚至比歐洲人吃的還好。原住民的主食是橡實。加州有四種橡木,每種橡實味道不同。原住民撿拾橡實磨成粉、做成麵包,其中工序相當複雜。另外的主食就是鮑魚,其次是鮭魚、鱒魚。在環境特別惡劣的年份他們也吃一些鴨子。原住民也吃大型動物,但是吃得不多,對待大型動物的態度也很謹慎。


後來的研究發現,在近一萬年的歷史裏,灣區原住民沒有飢餓和戰爭的痕跡。舊金山灣區的原住民的族群相當複雜,灣區原住民有100多種語言,所以探險隊大致學一種語言,再走幾十里之後就沒人聽得懂了,必須再學另外一種語言。各族之間有小型衝突,但可能因為天然資源豐富,並沒有真正的戰爭。原住民對探險隊十分友善,通常見面時,原住民都送他們伴手禮。


探險隊還發現舊金山灣區的氣候很潮濕,濕地範圍很大,這和現在的加州氣候幾乎完全相反。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有大量的水獺,水獺會建築小水壩,大量小水壩改善了本地的氣候,但是因為後來農夫們不喜歡水獺,用槍和陷阱消滅了絕大部分的水獺。


原住民是不耕種土地的,他們對土地和生態有很高的敬意,他們自認是土地的守護者,所以不去改變地貌、耕種土地,他們也守護原始的生態,所以在他們曾經存在的一萬年時間裡,保護了大量的加州灰熊,還與大量的美洲野牛、灰狼和美洲獅的族群共存。如今美洲野牛和灰狼在加州已不復存在,美洲獅可能還有小量族群。


西班牙人在1769年的探險之後,傳教士進入加州,原住民漸漸改信天主教,教會開始了第一波建設,使用原住民的人力修建教堂和人工水道,加州中谷地區漸漸成為世界農業生產的重地。在1820年代,墨西哥獨立,教會失去西班牙國王賦予的權力,原住民又漸漸回到原本的生活方式。


原住民和灰熊們的厄運終於在1850年來到,美墨戰爭後,墨西哥失去加州,同時北加州的淘金熱興起,東岸的白人大量的移民。原住民說白人是一種瘋了的人,為了黃色的石頭(黃金),把山都炸掉了。新來淘金的白人,並不向原住民傳教,而是直接把他們消滅,從1850年到1890年的幾十年間,原住民和灰熊就一起從北加州消失了。


西岸的原住民和灰熊在加拿大境內還有分佈,為了維護物種的多樣性,加拿大政府已經把國土的四分之一劃成保護區,並請原住民管理。經過多年的實驗發現,原來住民管理土地的成效最好,甚至超過了擁有現代化科學知識的聯邦政府。 至於加州的灰熊,已經和原住民及其文化遺產一去不復返了。



/



【 專欄七  導引采風錄 】   

另類牙醫,斜槓設計師

程文政  


​黃坤瑛




開心這次有機會至程文政的牙科診所採訪,來到他的診所彷彿踏進不同時空,展開一段奇妙的五感體驗之旅!很難想像這是間牙科診所,文政的診所活像禪風書院,裡面擺設他經年累月的各式佛像及古董文物收藏,空間瀰漫著一股茶香及沉香,而非藥水味!更難想像他已年屆70,穿著打扮卻很潮,不像牙醫,更像型男設計師!



起心動念,造就氣機緣

 

學習導引功法之前,程文政本來就對中國文化、古董文物、沉香及茶道等多所涉獵,也跟靈鷲山師父學習靜坐及禪修。但修習靜功6、7年後,他覺得只有打坐及練氣是不夠的,心想應該也要練練動功,除了心靈層次,也要加強身體的鍛鍊。原來他想去練瑜珈或太極,因緣際會,有次周日去書店看到張老師《身體自覺》那本書,當下即被書上內容吸引,買回家後當晚一氣呵成讀完,他覺得這就是他想學的動功。看到書後的免費體驗券,隔天一早馬上打電話至會館詢問,立即報名入門班課程。


上了一期入門班,那時張老師正好開始種子班招生,入門班教練問他要不要也上種子班的課?自此開啟他自2000年迄今跟張老師學習的機緣,不知不覺已超過20年了!



身體自由,心就會自由


文政涉獵很多,多靠自學,不喜歡找老師,他雖比張老師年長,卻甘拜張老師為師,他認為張老師這套功法博大精深,是世界唯一的頂級養身及養生功法,能真正深入動到全身關節、肌肉、筋膜及五臟六腑!他很訝異張老師對身體結構、神經組織及分泌系統的深入了解,他雖學醫,在學校唸過相關科目,對張老師能記住這麼多與身體相關的知識自嘆弗如。


會持續跟張老師學習二十多年,除了覺得18套功法真的是千變萬化外,另外上心法課時,張老師不時會提出另類觀點,可以提昇視野。他更敬佩張老師可說是用一生很有耐心及系統地從「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一步一步帶領我們提昇境界,有時張老師到他那裡看牙,會閒聊一下他下一步的教學計劃,他看著張老師真的是逐步實踐他的規劃。例如最近張老師跟他聊到要教我們如何靜定及在虛中練空,因之前禪修經驗,他在靜坐過程曾體會那身心虛無的覺受,但他懷疑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張老師提及的「身體自由,心就會自由」境界?



練出丹田及自信

 

程文政坦言從小就很想學中國功夫及武術,但礙於深度近視戴個大眼鏡,無奈棄武習醫。但沒想到加入東醫家族練功,經過時間發酵,他現在可以做到比外家拳更深入的氣機運作而不只是動作比劃,無形中也更加有自信!文政強調這套功法主要在練丹田、練氣在身體空間的流動,而不只是肢體動作的比劃,如果只是肌肉在動作,跟練體操或其他運動沒什麼差別。他建議練好基本功最重要,尤其是引體功法,要深入體會什麼是氣沉湧泉,氣的自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還有練出丹田及氣可以如何隨丹田流轉!牙醫工作很耗體力,需長時間坐著及四肢出力,所以文政雖年近70,工作仍游刃有餘,也比其他同期牙醫看起來年輕,這要感謝長期練功的成效!






斜槓禪風設計,國際大奬肯定

 

文政說他原本想唸建築,但那個年代建築師執照很難考,祖父為他的前/錢途著想,希望他讀醫。考上北醫牙科,雖歷經醫院牙科專業訓練及洗禮,但年少愛動腦的設計夢仍在,待自己開業時間比較自由後,找空檔至台北設計師協會開設的短期進修班,上了一期三個月的室內設計課程,學到一些基本空間製圖及專業設計概念後,就開始他的斜槓設計人生。


文政牙醫工作本來就很忙,通常他1-2年間才會接一個設計案,多是原來就認識的朋友且認同他的設計理念。雖未刻意追求營造,但因文政原本就喜歡中式文物及禪修,形成他獨特的禪風設計風格。雖得到不少朋友的讚賞,他認為這樣不夠,所以報名參加國際設計比賽,希望透過國際大奬肯定,證明他雖非科班出身,斜槓設計生涯,仍具國際專業設計水準!


2017他以自己設計、重新裝璜的住家參賽,榮獲美國 IDA 國際設計銀獎及英國Design 100金獎、義大利A’design鐵獎等三個國際大奬肯定。另外,除了空間設計,文政的生涯規劃也包括住家空間相關產品設計。2019以他設計的「靈魂之椅」參賽,榮獲德國柏林Design100 單椅設計金奬、法國NDA單椅設計銀奬及其他11個國際設計大奬肯定!


 

負責設計氣機導引會館

 

問文政如何開始設計東醫氣機會館?他說也是因緣巧合!之前因有好友要慶祝五十歲生日,不得不打電話至會館請假,平常都是行政人員接電話,那天不知為何正好是張老師親自接電話。那時張老師剛買下漢口會館,文政跟張老師提及自己也懂一些空間設計,若有需要,可以幫忙。當時並未跟張老師或其他同學提及他有斜槓做設計的事,沒想到下次上課時,張老師就跟大家說:「我們新會館的設計師來了!」讓文政當場愣住,就這樣他開始漢口會館的操刀設計,及後續八德會館及雪山坑的裝修設計重任。


三個會所都可以看到文政禪風設計的風格,加上張老師的字畫、肖楠、沉香等收藏,更增添畫龍點睛之效。因為自己是東醫家族學員,比較能掌控會館空間使用及氛圍營造,他說設計前張老師也沒提出特別的需求,完全由他自由發揮。



做自己,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從習醫、空間設計到產品設計,都在文政的生涯規劃中,他的下一步希望設計更多「靈魂之椅」系列及配套產品,如桌子及茶几,並可以量產,讓大家感受到中式傢俱的質美與舒適。另外他對未來的期望,希望修身養性做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品茶、品香及禪修,還有完成他的收藏工作室,幫經年累月的收藏品找到好的家!



採訪後記:


程文政因工作忙,回家很少有時間練功,但他每次上課都很認真,期許在上課的當下,可以學到張老師的精髓,並一次比一次進步。這次有幸因為採訪,看到他在西門町隨著街頭藝人的音樂,享受當下,做起「無極」的影片,還有示範如何氣在丹田及身體空間流轉,讓我感受到他「身若自由,心即自由」的境界!另外他還給我看他練出流線型身材的照片,原來如果無極練到位,氣會在全身流轉,每條肌肉都會平均練到,也可以修飾身體線條,讓我更有動力練好無極功法!


 

附註:

若想進一步了解文政得奬空間設計,可參考以下獲選作品連結:     

https://idesignawards.com/winners/zoom2.php?eid=9-13299-16

 

靈魂之椅」得奬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