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第94期 / 簡介生死陰陽學 / 淺談周天運行之原理




簡介生死陰陽學


◎高南榮



「陰陽學」是什麼學問?是科學、玄學、還是宗教學?天覆地載,萬物悉備,人類生長於
天地之間,而天地就是最具象的陰陽,所以廣義而言,探究天地之間萬物的道理或學問, 包括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陰陽學。宇宙原是混沌一片的無極狀態,無極而太極,太極 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兩儀之外是無所不在的空間,是六度空間,也就是無極。宇宙一 直到產生陰陽兩氣的作用,才開始運作起來,而且生生不息。

老祖宗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又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所以陰陽同時存在, 就人的生命而言,人有一個陽的生命(如下圖下半圓),也會有一個陰的生命(如下圖上半圓);或者說人有一個生的存在,也有一個死的存在,這就是生死陰陽的概念。陰陽還有相互對立、相互依靠、轉化、消長的特性。


 



太極是個循環,而且循環不已。陰陽由太極而生,所以陰陽也是個循環,並且循環不已,而陰與陽相互對立、依靠、轉化、消長,所以陰陽可以如上圖用圈圈表示,陰陽同向循環而且相互相對作用著。因為陰陽循環不已,所以生命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圓、或者說是圓滿,也就是說生與死不斷的循環交換。這個交換不已的現象,就生命而言,就是輪迴的概念。

 



人生在世,有六度空間並作、記錄著人生(包括因果、智慧、陰德)。人如果死了,死了 的靈(心魂、靈魂)都會到第五度空間(上半圓);原來在第五度空間的死的存在(陰命), 則帶著第五度空間(包括前世陰德)和第六度空間(包括前世智慧)的能量所形成的新命 盤,轉世投胎。

如果生之始(紅點)帶著一個單位的能量來,那麼這一輩子運作的能量基礎就是一個單位。
如果這一輩子努力到死的時候,能量儲存成五個單位,那麼下輩子再來時,就將帶著五個單位的能量來,這些都會記錄在六度空間裡,等著輪迴投胎時下載到新命盤裡,形成該輩子的命。

人死後,陽命經人間49天到“死”的始點(黃點),開始輪迴,同時陰命經相當於天上7 天到“生”的始點,然後投胎。這個過程是生的能量轉成死的能量、死的能量轉成生的能量, 等於是生死能量的極度轉換,然後帶著結合(前世所成就的)智慧與(前世所累積的有形) 陰德的命盤,等於換個新命盤,又投胎重新來過。這就是「生死陰陽學」。

所有的生命,都在這個概念裡面。六道輪迴只是佛學的說法,既然眾生平等,則何來六道? 所以老子只講”道“,一個字而已,道一也,只有一道,天地之道。人因為分別心作用以後,這個“一”分開變成陰陽,陰陽生三,三生萬物。

在人世間,行善是付出能量;這樣的付出,有一種情形會轉換成公德,另一種則轉換成陰 德。公德是在陽間(下半圓)時,就已被回報了,互不相欠。陰德是為善無人知,所以沒 有被回報、沒有人還,而能量不滅,所以會被記錄、報應在陰的生命裡(上半圓)。所以 不是不報,也不是時候未到,而是報在陰命裡、看不到而已。這是因為能量不滅,所以如 果沒有在陽命時回報(下半圓),就會回報到陰的生命(上半圓)裡。

陰德有兩種形成方式。上輩子累積的命盤已經決定了這一輩子可用的資材總量,如果資材用不完也不拿進來,勢必在別人手上使用,那也是一種陰德,是該取不取而形成的陰德。如果資材夠多又不行善,則馬齒徒長,智慧也不會長。雖然沒用完的資材會轉成下輩子的福報,但如果是拿進來又能割捨,這是另外一種智慧更高、道行更高的陰德;因為暗中佈施出去(若被人知道就變成公德了)就是陰德,那個佈施的心也積了陰德,這樣的想法、智慧都高,等於身心靈三度空間的陰德都同時累積到了,所以累積陰德的效果更加成。

能量不滅,能量會轉換。所有的事情,都會得到一個合理的能量,假如這個能量當下沒有 被回報,它通常會被回報到陰的生命裡(上半圓),那麼因為公德人還、陰德天還,所以 天會來還,這就是明裡施捨、暗裡天還的意思。而且天還的效果更大。物質的、有形的東 西,偷偷給人家,則無形的空間象度會還給你,所以都有報(應),報(應)隨時在發生, 一個是報在看得見的生命裡(下半圓、四度空間),一個是報在看不見的生命裡(上半圓、 五度空間),都會在生命中發生,因為能量會轉換、但不會消滅。

生命因為有缺憾,所以跟宇宙能不同、跟宇宙能的本心、天地之心不同,所以生命是來修
煉的。一旦修煉成本心,這個生命的能量回到宇宙能,那麼就不再回到人間輪迴。所以生 命如果再來,都會用不同的修法而來,直到修煉成本心。

所以人要多積陰德,它會被記錄而影響宇宙能,當然也就影響輪迴;它結合智慧,共同影 響命盤,當然也就影響命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淺談周天運行之原理


◎賴承鴻



「湧泉起運大周天,提肛升氣三關間,百會懸頂降陰穴,二道分別到舌尖,自胸至腹入丹竅,直下陰蹻返湧泉。」

周天運行需要許多基本功夫作為基礎,包括肢體空間的開發、橐籥開闔的呼吸訓練、意識的凝念專注等。而且每一種功夫都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待時日成熟,修煉周天運行才能水到渠成;否則揠苗助長、徒增空幻想像,反而不利功夫的持續進化!

探討周天運行之前,我們先來看大腦與脊椎的供氧循環運作方式,主要依靠的是脊髓液(CSF)的循環(見圖二)!腦脊髓液是一種無色無味,像水一樣清澈透明的液體,是供給腦與脊髓的營養液體,就如血液循環於身體,供給組織養分一般,它的成分大約是血漿所含的三分之二物質,包括葡萄糖、蛋白質、電解質等等物質。可知脊髓液的循環直接與大腦的供氧及活化有關,缺氧的大腦只會煩躁、混沌,離入靜入定越遙遠!

周天運行就在活化脊髓液入腦、運行一周回歸大地,以養靈、安心、潤身的機制!

首先來看周天運行的方法:

第一階段:虛靈頂勁、尾閭中正,身正氣正,先把整付脊椎擺置中正。鬆腰落胯意念起於湧泉,吸氣而橫膈膜下移(日線下),提海底(月線上)而尾椎下拉前勾(見圖一)。這個操作讓整付S型的脊椎拉直、命門開闔,有利脊髓液循環。日月相合、腹壓升高,促使腦脊髓液壓力也隨之升高,如此腦脊髓液的循環也會受到激勵(註一)。因為脊髓液上行入腦,所以感覺到後腦有微熱微漲感,這就是氣聚於命門循督脈而上闖三關!

第二階段:意念專注純一、心無旁鶩、將聚於百會之氣存意觀想至顏面至舌尖,海底放鬆(月線下)、吐氣(日線上)入胸腹、入丹田,最終歸於湧泉。

那麼要問,為什麼日月線(註二)的控制,先「日下月上」後「月下日上」呢?順序反過來有甚麼不對嗎?因為吸氣時先降日線、再升月線,有利導氣入體,使日線有更大的下移空間,如果月線先升會發現氣吸入的幅度會減少許多,並且有礙於腹壓的增加。吐氣時氣要歸於湧泉,若月線不落下,等到意念由胸腹下降時,很容易就會卡在胯。所以,張老師教導的操作要領是很合理的!

由上觀之可知,第一階段側重在下丹田的動作訓練,反覆操練橐籥的開闔,使腹壓增、並促進腦壓增加,氣機自然貫透督脈上行。第二階段側重在中丹田的意念專注守一,以意導氣、身心合一,達到以身練氣、以氣養心的目的!

註一:腦脊髓液是由位於側腦室與第三腦室中,由微血管形成的脈絡叢裡滲透出來。先從側腦室分泌產生,經室間孔流出到第三腦室,大腦導水管,第四腦室,通過正中孔,側邊孔流入脊髓,向下流注到馬尾處再向上回流,再經脊髓、腦,最後回到頭顱裡,由硬腦膜形成的矢狀溝或橫狀溝中的蜘蛛膜粒裡的微血管叢,再流回靜脈。但是有一小部分的腦脊髓液會經由顱神經與脊髓神經周圍的小管,進入淋巴液回到靜脈。腦脊髓液在成人的腦與脊髓中大約有150-180CC。事實上每天有400-550CC脊髓液可以從脈絡膜叢濾出,循環於腦、脊髓。

正常的腦脊髓液壓力為80-180mm柱,當腹壓升高時可以增加20-60mm水柱,橐籥開闔操作有如幫浦推送,促使腦脊髓液循環增加!

 


 

註二:日線指橫膈膜,月線指骨盆底肌。


 


 



東醫氣機導引第94期電子報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第93期 / 在不斷實踐中促成身心靈的整合




◎ 余蕾瓊




為何練功


我們學習氣機導引,就是開始學習如何閱讀個人生命的無窮變化。生命與道同在,如果能夠看見生命無窮的變化狀態,就能真正瞭解自己所有的一切,覺悟到此生的終點還是一個人孤獨面對死亡,迎向生命的終點與本源。老子所謂的「聖」,指的就是用智慧過生活的人。「智」是指標,當標竿不存在的時候,任何的對照也就無由而生。因此,生命的哲學在於超越一般認知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層次,回歸大自然運作法則的生態圈。


明白如何練功



練功必須要先明白中丹田的結構與層次,在練功中慢慢探索、體驗,將認知與功法的層次漸漸鋪陳,最後再重新集結成丹田的認知,如此才有機會拼湊出丹田的輪廓。如果只想憑自己的聰明或直覺,以為就可以判斷,甚至切割出自己認知的「精華」,以致無法接受他人的建議,反而容易受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造成的六識左右,如眼睛產生偏視,耳朵生就偏聽,因而造成個人的執著(我執), 導致無法看見真相。萬物都是能量的轉化,若要有所得,必定有所付出,練功更是如此。張老師在書中也提到「只有傻傻的練」這句話,所有想要抄捷徑直取其功的想法,都是執著,都無法成就。

練功就是要用身體來闡明老子的理念,奉老子哲學為依歸。人有身心靈三種結構,身為地,身要安住,地靈要安,才能降伏身體的魔障。心要安住,起心動念一定要保持中庸之道。試以「滌除玄覽」對應的身心靈為例,便包括降魔、除妖、去我執的過程。

1、降 魔、除妖
首先要克服有形肉體的痠、痛、麻等等的障礙(除妖),降服無形情志的怒、恨、怨、惱、煩(降魔)。

2、我 執
再來是洞察身心的情、慾作用,斬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大腦產生的連結,去除六識。

宇宙萬物皆有相 對的兩面,「我執」亦是如此。人存在自我和邏輯二種層面,一種是我執的自我及他執的自我;另一種是自我的邏輯,另一種則是他人的邏輯。然而,必須要將二種 概念並存、整合才是完整的邏輯。第三種「他」的立場較為超然,採空間性的相對論點,藉對方觀點的存在而凸顯出既有存在的立場。



中丹田的訓練


氣機導引的學思歷程按部就班,源自對身的認知與鍛鍊,並學習控制身體所有的覺知,以身體的六根為工具,經過練功的過程來讓生命演進。演進就是超越當下此身,終結身的慾(慾望),心的情(認知),不斷地超越,超越感覺,超越身心的忍耐、控制和態度。透過練功,經年累月地從下丹田的修為築基,漸漸進入中丹田功法,藉六根為工具,透過靜坐訓練,滅除靜坐時盤腿的酸、痛、麻等感覺。練習掌握心的起心動念,心能量雖起,但不生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的情緒,啟蒙心的覺知,認知空間的存在,掌握自律神經系統的作用。每當身體能夠承受各個階段的痠、痛,且能管束六根所引起的六識霜塵時,就表示心的認知又有了些微的提升,生命進化後的訊息將會傳遞至各系統的細胞,轉化成不同於以往的內分泌作用,漸漸提升整體的生命態度。









淨化生命的品質


人生旅程,始終都會有事件出現,事件沒有對錯、好壞或善惡,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面對人的身心靈所產生的感覺。例如,大家或許有過遭遇一次又一次的類似事件而引起心的波動、情緒的起伏,造成干擾內分泌的運作,卻又無法突破類似事件的循環,長期下來影響身心靈的健康至深。但經由練功,每個人都有做出選擇的機會。因為人有心機,心具備了重新計算的能力,得以淨化生命的品質。一旦突破瓶頸,這個演進歷程將會被寫入並記錄於DNA密碼資料庫,使心獲得重生的機會。日後,當身心靈再度遭遇類似事件的時候,身體將會搜尋新增的方程式,採取不同以往的因應方式,生命的精進或演化至此啟動, 並將藉細胞的化學分子溝通,啟蒙和自身血緣密切相關的世代。

人的身心靈是一個整體,當身體在進行一件事情的時候,心和大腦必須使之合乎邏輯。氣機導引要鍛鍊的就是導引類似事件的因果關係,讓心有重新選擇的機會。因此,在練習功法的過程中,身心靈的整合是第一關,必須處於沒有任何人為的制式或藩籬的真相之中,人才能獲得完全自在的身心。藉由練功,軀體神經相關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自律神經都必須整合,從電流的傳導中,改變細胞鈣離子的作用,使肌肉接收到訊息而得以準確。緊接著,認識身體內部的空間,使身體處於正確的空間狀態,空間正確,內分泌系統就能正常運作。腦神經必須知道如何放鬆,下達正確的作用指令。最後,它就能能夠掌握神經系統的運作,內分泌就會改變,日久功深,內部各系統的功能作用會慢慢提升,產生層次的躍進,身體內部將會產生質變。身體所有的神經系統錯綜複雜但卻合作無間,大腦經由中樞神經系統正確無誤地下達指令給周邊神經系統,運動神經將會觸及無形卻存在的領域。一旦身的層次提升後,往上躍進至心能量的領域,進入中丹田。等待自律神經系統和軀體神經系統發展出新的神經連結,神經的觸點將更繁複,脈絡更密集,自律神經系統的作用效能會更佳,內分泌的反應更迅速,恆定性將更敏捷,間接影響大腦的思考,提高智慧而 邁進靈性的成長。

身的功法訓練必須紮實,心的視野必須寬廣,連結道家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核心精神,對參悟事件本源有其深刻之道,使奉道之心有所依歸。



努力實踐


練功修行都不是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更不是說教,而是努力去實踐,從自我做起,從此刻當下做起,不亂方寸,微笑前行,學會當下承擔,才能找回那顆散亂的心。這個時候誰也不能幫到你,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唯有心安才能理得。




七月第93期電子報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第92期 / 再論四大我執 / 轉「識識」為「識性」的重要性




再論四大我執




◎謝神助



李明同學在2014.11.15發刊的東醫氣機導引第77期電子報上的《生命進化的幾個階段法則》一文中,其中有一段談到對《老子》廿四章的析義,該段僅簡明扼要的說出張老師的解析,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本文是2014.11.08的如是我聞,將進一步敘述張老師闡述《老子》在此章中對於人的我執的看法。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人的四大執著 —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老子所闡釋的人的四大執著,老子指出這是人類無法擺脫的四種執著,因此經常被這四種執著困住。這四種執著就好像是各種不同的宗教如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些宗教的創教者他們各自看到的宇宙能的樣貌,一個看到宇宙能是自現,一個看到的宇宙能是自是,一個看到宇宙能是自伐,一個看到宇宙能是自矜。所以你怎樣定義上帝、佛、阿拉,這四個態度就是宇宙能的全部。每一個人都會有這四個部分,肉體、心理、價值觀跟宇宙能,當我們掉入這四種執著時,你用身體看到的世界,可能看到的境界叫作上帝;用心理看到的世界可能看到的是佛;用價值觀看世界的,可能看到的是阿拉。以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觀察到的就會是不同的世界。老子說用這四種執著去追求明、彰、功、長這些世俗的名、利,並不會持久,而人類卻用盡一生的力氣去追求這些,其實是不切實際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首先釋義的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說,假如躺著看不到,那就坐起來看;如果坐著還是看不見,那就站起來看;若站起來還是看不見,那就千萬不要踮著腳尖去看,因為這樣你會站不穩、也無法持久,這就是「企者不立」,不要過度,不要造作,那樣反而會揠苗助長。「跨者不行」,走路時用過大的步伐跨步走,反而走不快,你只要按部就班,左腳走了換右腳,右腳走了換左腳,這樣叫作「就班」;按部,就按照自己的步伐速度跟自然狀態走,所以要按部就班才能走得久。「企」跟「跨」都是一種執著,你認為跨大步才走得快,踮著腳尖才看得遠,這都是你自己認為的,宇宙能並不是這樣,愛拼並不一定會贏,雖然說你也很拼,但再怎麼拚也贏不了郭台銘。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說,這個「企者」跟「跨者」就是那個愛拼的人,你不用拚到要踮著腳尖看,也不需要跨大步走路,沒必要。

 
你的執著是什麼?
 
老子破天荒跟大家講,執著反而走不快、站不穩。那麼你的執著是什麼?「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一段的字義用很膚淺、表面的解釋是:
自見者不明,自我表現的人反而讓人看不清楚你的長處;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容易彰顯自己;
自伐者無功,自己誇耀功勞的人,反而沒有功勞;
自矜者不長,自負、驕傲的人,反而不會長久。

你覺得老子會教你如何彰顯自己、讓人看見、然後讓你得到功勞嗎?老子的見識層次絕對沒有這麼低。所以,大家如果僅僅是看市面上那些翻譯《老子》的書籍,絕對無法透過《老子》瞭解道家真正的意涵。因為,《道德經》是經,聖經、佛經也是經,在研讀理解所有的經典時,不同程度的人,會有不同層次的解讀與領悟。過去,大家在練下丹田練精化氣的時候,就是在解讀肉體,這是最表面、淺層的解讀,層次很低。現在,在練中丹田的練氣化神階段,在練心的層次,就不是這樣解讀。你真正的執著是什麼?《老子》的這段文字,還有更深刻的參思性值得體會。

 
自見者不明
 
自見者不明,老子說有一種執著的人總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事情。這種只站在自己立場的「自見者」,他看任何事情都不會很清楚,包括看自己。他們看事情,只看對自己有沒有利益,這樣當然無法看清事物的全貌。

 
自是者不彰
 
「自是者」是指一個人心中已經認定某個價值標準,當別人再怎麼建議他也沒用,因為他一意孤行,已經決定要那樣做了。因此,我們盡量不要規勸別人,因為你的建議,對方頂多當作參考,他自己要做什麼,早已經被自己的思維蒙蔽了。這就是「自是者」,這也是一種執著。

有些人有婆媳、夫妻之間的問題,希望尋求別人的心理諮商與協助,當她跟你吐了一大堆苦水,可是在你給她建議之後,她的行為並沒有改變,婆媳、夫妻關係也從未改善。其實她會來跟你說,只是需要跟你喝咖啡、發牢騷,抒發情緒而已。你的意見她絕對聽不進去。因為她「自是」。否則就不會有這些人際關係的衝突,一個衝突者必然帶著「自是性格」。所以,你想用你的方法去改變她的觀念、她的作法,那是不可能的,你多說無益。

所以說,假如有人對你抱怨他的人際關係、他的家庭、公婆……,你聽聽就好,因為不管你怎麼說,都沒有用;而且你講了,就變成「自見」,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一個「自見」,一個「自是」,一個執著加上另一個執著,有可能負負得正嗎?

 
自伐者無功
 
自伐者無功,按照字義解釋,「自伐」就是誇耀自己的功勞。這是低層次、一般的說法。一般人跟悟道的人見識不同,解讀到的經義層次就不一樣。在「練氣化神」,練中丹田階段的解讀,「自伐」就是過與不及,都不對。這是我們的另一種執著,常常過度強調事實、小題大作;過度解釋、誇張,或者故意忽略。一件事來,一般人不是誇張其事,就是抱持著「這沒什麼」的輕忽態度。其實一件事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恰如其分、剛剛好就好,不要輕忽、也不要誇大,否則,過與不及都叫「伐」,無法命中重點、有效解決事情。「功」就是重點,無法達成目標、得到成就,做不到《中庸》的「中」。

 
自矜者不長
 
自矜者不長,什麼是「自矜」,一般字面的解釋為自誇、自滿,這也是低層次的看法。「自矜」就是堅持一種唯一的觀點,「自見」是站在自私的立場想事情。譬如你要買車,現在有四種同樣價錢的車型讓你選,你若特別堅持其中一種,這叫作「自矜」。這跟「自是」、「自見」,站在自己的立場想事情有所區別。人有好惡選擇、有區別心,那也是一種執著。這四種車款其實沒什麼差別,都一樣。如果能夠不起分別,遇到什麼都是好的,都可以如常面對,不堅持什麼,也沒有矜持甚麼,那就叫「不自矜」了。

 
自是、自見、自伐、自矜,你的我執是哪一個?
 
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者,就是人生許多衝突的引爆點,也可說是一個人與眾不同的分界點。你喜歡這個,他喜歡那個,那就有衝突了。其實,絕大部分的人都活在這種混亂的狀態中,毫無所覺。站在自己的既定立場想事情,不肯接受新的想法;對於當下發生的各種事件,不是過度表現,就是輕忽怠慢,錯過時機,然後對某些事情堅持自己的好惡分別。

假設家裡要買一輛車,你先生選一種款式,妳想要另一款車,那怎麼辦?這就是衝突。你決定要買什麼款式的車,這就是「自見」。換一個說法,你決定要買車,妳先生覺得不需要,因為妳是為了自己的立場買車,這是「自見」;堅持一定要買車,不買車就要離婚,這就是「自伐」。為了買一輛車,搞到要離婚,太嚴重了!你看看,人世間不都是在這四種變化中。

在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變化中,我們就會掉入不明、不彰、無功、不長這四種狀態。在這四個我執狀態下,老子將我們拉回到「道」體來說,在「道」的狀態,這些都是「餘食贅形」。「餘食贅形」就像廚餘,如果不處理,就會發臭、發酸。「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自是、自見、自伐、自矜都是多餘的「物」。「或」就是也會、必定的意思。多餘的食物到最後都會自然發臭。宇宙間任何多餘的東西都是廢物,這些自是、自見、自伐、自矜也是我們發展智性過程中的多餘之物。所以,「有道者不處」,修道人會像吐出飯菜裡的蒼蠅一樣,想也不想就把這些髒東西丟掉。

 
超越我執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就是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的人的四大我執,黃怡萱同學在《論我執》一文中說到,人類的我執大抵脫離不了「權」、「利」、「名」、「情」、「慾」、「食」、「睡」七大迷障,老子所指出的這四種我執,就是在追求那七大迷障時所產生的慣性迴圈。要如何滅掉老子所說的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我執,就像《論我執》一文所說的,要誠實分析、理解自己在這如無端之環的四大我執當中,到底是在哪個環節陷進去了?釐清自己真正的目的。經過剖析之後,雖然還是無法跳脫,但你已了然於胸,該怎樣就怎樣,你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活著,不再受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我執約束。

這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我執是人性的根性,其實是很難消滅的,只能超越它。要如何超越,就是要好好練功,從百日築基、練精化氣(下丹田的練養)乃至練氣化神(中丹田的練養),透過有形的身法、無形的心法訓練,破除身體的執著,當根基漸進再深入心理,在觀念(靈)上超越身心的執著,當價值觀與心理超越我執之後,又再回來以身體執行,如此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一步步的將身、心、靈整合,這樣三者相輔相成、不斷推升,才能將生命推升到更高的層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識識」為「識性」的重要性



◎何秋玲




了解六根、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稱為「六根」,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觸覺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六根的根就是源頭,神經的根。根的功用為識。六根接觸物件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例如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狀,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產生的則稱為法,指的是極微極遠、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來說,稱為「六識」。「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是六根所緣的外境,因能染污人們的心靈,所以叫六塵。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和合而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何謂「識識」

六根所得之識受到記憶與知識主導,就稱為「識識」。500萬年來人類的演進過程中,為了滿足身的欲和心的情,在名、利、權、情、慾、食、睡等人性基本需求作用下,大腦只開發了百分之5的腦細胞,其它百分之95的腦細胞尚未開發,則逐漸封閉退化。所以人類的思考侷限在百分5種類的腦細胞間、罣礙都在六識中,六識附著連結著大腦而產生執著、干擾,寫入人的DNA裡的集體習性,我執成為個人的人格特質,人被後天所學得的知識、經歷、感受,及種種記憶所制約、影響,形成出生以後點滴累積的執著偏見。人類DNA裡面,那些面對環境變化的內分泌反應、態度,如果帶著眼、耳、鼻、舌、身、意的習性進來產生干擾,那就亂掉了,耳朵就不明了、眼睛就看不清楚了。

    眼睛的功能假如是透過5%的腦細胞去認知,所得到的是知識,眼睛所看到的、投射出來只是知識,不是真正的眼性的投射,看到的只是用自己的認知立場所看到的面目,那是自以為是的「自是」;只肯定自己的看法、否定他人的看法;拼命陳述自己所見的立場,這是我執的作用。

    「識識」主宰著六根,終其一生為名、利、權、情、慾、食、睡奔波。始終透過我執的遮蔽解讀世界,所看到的未必是世界的真相。所以「識識」產生「六塵」時,無法透過六識看見生命的真相和自性,也感受不到宇宙能量轉換或人體內氣運行的功能性、作用性的存在。






何謂「識性」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其本然具備的功能作用,如眼睛有眼睛的性,鼻子有鼻子的性…,稱為「識性」。如嬰兒因為尚未有後天社會化的作用,看到的世界就比成人保留了更完整的「識性」。

 「識性」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不產生價值判斷,也沒有因循舊習的分別心。當開始判別某一個經驗是好是壞時,過去盲目反應的經驗,會使我們以扭曲角度來看事情,為了讓心從各種束縛中解脫,必須學習不經由習性反應來判斷事情,只是保持覺知,不作價值連結,不起習性反應。

 要恢復「識性」,去掉「識識」,要降低5%的腦細胞的慣性作用,這就要心能靜下來。若能不受百分之5的腦細胞蒙蔽,轉化六識,看見萬物本體自性裡面的變化;當六識都能超越、放空,執著、習性也滅掉了,那就可以回到本然的識性,打開百分5的腦細胞限制,因為我執就是因為只開發了5%的大腦,卻以為這就是全部,殊不知還有95%的大腦尚未開發,還有95%的世界還沒看到,所以會用5%的大腦去看世界。因此把這「5%的大腦」放開,讓它不要產生執見,讓習性斷連,六根清淨,自然就六塵不生,止念靜心,返還六根的本來「識性」,看到宇宙萬物原有的自性。

 道德經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五色、五音、五味,為什麼老子只講了「五」?人類是用六根、用色聲香味觸法認識世界的呀!這裡面少了一個「氣」,「氣」也就是感應力。老子認為到了氣的層次就能洞見自性,你自然可以看到一切。不用自性的人,給你再多的選擇,你反而不會看,也無從選擇,等於目盲。所以說:「 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如「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用身體不斷去追逐,最後心是瘋狂的。老子講的五音、五色、五味都屬眼、耳、鼻、舌的認知,「識性」是當你看時,就只是看,當你聽時,就只是聽,當你聞、嚐、觸時,就只是聞、嚐、觸,當你認知時,就只是認知。

 我執是輪廓分明,不管有甚麼好的壞的執著都沒關係,只要征服牠,不是消滅牠;是抓住牠,不被牠控制,那就不一樣了。抓住知識,是你控制這個知識,而不是被知識控制變成自矜,你將擁有清明客觀的識性,而不是識識,所以看事情的時候,是用眼性在看,不只是用知識在看。




東醫氣機導引第92期電子報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第91期 / 初識生命的六度空間




◎高南榮









在物理世界中,要認識一個物體,有很多面向與方法,其中一種面向就是它的外形。為了容易理解,假設一個物體的形狀是規規矩矩的矩形體,那麼它就有清楚的長寬高,就能藉由它的長寬高而認識它。這也是一般所理解的,所謂的三度空間的呈現:也就是說它有一個量測的起始點(即坐標原點),往長的方向量,量到長度;往寬的方向量,量到寬度;往高的方向量,則量到高度;而且這三個方向相互垂直,從而形成一個三度空間的坐標系統,可以用來度量或認識各式各樣的物體。所以空間象度間的關係是相互垂直的(數學表示法),或者說是各自有著運動或作用的獨立性(物理表示法)。

那麼有沒有四度、五度、六度等更高度空間呢?科學家說有、科幻迷當然也說有。
記得李連杰的電影「救世主」裡面就提到128度平行運作的空間!如果有的話,是不是要能夠在前述的坐標系統裡面,能畫出第四條、第五條、還有第六條,相互都能夠垂直的方向?顯然,即便只要能畫第四條,就已經有困難了。難道這是存在多度空間的反證嗎?

其實不然。因為在三度空間的世界中,使用三度空間的坐標系,要定義三度以上的世界或空間,已經是自我設限在先了,最多只能處理三度空間內的議題而已。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度空間(線)沒法理解二度空間(兩條垂直線所形成的面);二度空間(面)沒法理解三度空間(三條相互垂直線所形成的體);所以在三度空間(體)裡也沒法理解更高度的空間。如果生命是六度的,而執意只從三度去看、如果還要眼見為憑,那麼終究能理解多少?

那麼是不是存在一種多度空間的坐標系,比如六度空間坐標系,它可以用來理解多達六度空間的世界?如果有的話,它在哪裡?能不能也眼見為憑?顯然,如果持續只是站在三度空間裡探討,恐怕永遠找不到答案。

空間象度是相互垂直的,這樣的數學概念,到了四度或更高空間象度就反生困擾。如果改用物理概念來理解,相互垂直也就是運動或作用有著獨立性,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不同的空間象度,本來就是各自存在、各自發展、各自作用著。

話說回來,生命是什麼?是一吸一呼之間的週而復始、還是吃喝拉撒的循環?是生老病死現象、還是生老病死過程?是貪嗔癡慢疑種種習性、還是怒恨怨惱煩種種情緒波動?生命只是有形的物質性存在,還是也有無形的波動性、能量存在?生命有天堂、地獄、命盤嗎?生命有前世今生嗎?如果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麼生命是不是應該多做點有靈性的事?生命真的什麼都沒帶來,也什麼都不帶走嗎?生命跟大自然、跟宇宙有什麼關係嗎?

不同背景學識的人所看到、認知或相信的生命,都有他專業學識的角度,可能都對,但可能都不完整。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或者坐標系,可以用來整體性的認識生命的本質、學問?而且是可以操作而昇華生命層次的?

生命的呈現可以是身心靈所結構而成的,身心靈各自作用著生命的部分功能,而因為各自作用著,所以身心靈是個三度空間的結構與關係。具體而言,時間作用著肉體,肉體隨著時間成長發展,所以身是長度的空間象度;心魂在廣大的人心中,心量也可以廣大無邊,所以心是寬度的空間象度;靈性則在於智慧的高低,所以靈是高度的空間象度。老祖宗也發展了下中上丹田的三丹田論,分別對應著身心靈,提供了可以操作而提升生命層次的修煉次第與方法。這樣的修煉裡面,身求動、心求靜、腦求空以生靈性,並且逐步整合起來、自我超越而開悟、開智慧。

科學上第四度空間是時間。身體求動,這個動是有形的變化,就呼應著時間的概念。身體會生老病死就是身體在時間這一空間象度裡發展的現象。所以第四度空間(時間)與第一度空間(身體)相呼應。

第五度空間是無形的能量,它影響著心,還帶著命盤。命盤是第六度空間帶著前世的智慧而形成的。心求靜,但心與內分泌系統相互影響,而內分泌系統則受執著影響;執著越大,則內分泌系統偏性越大,越不能健康地反應外在環境事件,心就越像是處在地獄之中;反之則像是處在天堂之中而能靜、能轉化能量。心只要安靜,它就會像在天堂。所以第五度空間的能量,會感應第二度空間的心的狀態,而轉移天堂或地獄般的能量進入身體而影響著心。所以第五度空間(能量)與第二度空間(心)相呼應。

第六度空間是宇宙能。當心安靜下來,觀察力敏銳後,意識力提高,就能產生可以跟宇宙能對話的靈性。因此,宇宙能的連結,是靠第三度空間的靈性;第六度空間(宇宙能)與第三度空間(靈)相呼應。

難怪古人說身體是個小宇宙,小宇宙呼應大宇宙。原來生命不是只有身心靈作用,生命存在著六度空間的作用,真的是小宇宙,也跟無形能量、宇宙能息息相關,隨時呼應大宇宙。





 ​東醫氣機導引第91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