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東醫氣機導引第191期電子報 / 虎變如龍,寧靜致遠

 【編輯小語】   

​虎變如龍,寧靜致遠

​編輯部






《易經・革卦》談翻天覆地的變革,是下經指涉人間世事的34卦中,唯一元、亨、利、貞四德俱全的卦,意味著人為的變革,可配天地創造萬物之德。人為的變革,又因不同的維度,而有不同的影響層面。其中,君位五爻的「大人虎變」,因其時、位得中且正,又居於高層樞紐,不僅俯瞰全局,而且動靜隨時,如猛虎出山的爆發力和影響力,自然無可匹敵。

天地變化的本質,是在變的形狀中,有其不變的軸心。而變動的核心動能,其實是絕對的靜;有絕大的靜能,才能掀起絕大的動能。氣機導引的習練進入「無極內息導引」時,我們的目標,就是動靜一如的觀-行-空。

本期電子報開始處理這些議題。幾位同學的投稿和專欄都有涉及,較資深的幾個班級平時在Line群組的討論,也都圍繞著這個話題。同學的討論觸及面很廣,也很深刻,更標記著此時此刻大家所能探觸的層面,我們覺得分外珍貴。因為line的對話稍縱即逝,所以我們刻意集結這些隻言片語的對話發言,一個主題一個片段刊登出來,一方面鼓勵更多討論,一方面也互相提醒:時時刻刻,往這個方向觀-行-空。

我們都是帶著業力與願力來到此生,肉骨凡胎,有難以擺脫的煩惱執著,所以,迥脱根塵、一靈獨耀的虎變之功不會在一夕之間到來,日日勤拂拭,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有願就有力,只要方向不差,做,就對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題  / 疑義相與析・之一】   

在跟自己相反的地方

​六早班




A:週五晚有同學問:如何拉大個人「頻寬」?老師回答說:「在跟自己相反的地方,看到『道』在那裡。」有哪位同學可以說說自己的體會?這跟老師講的「同人於野」又有什麼關係呢?

B:不要只在自我,只在天龍國,只在同溫層裡轉吧!

C:早上里辦公室舉辦新春揮毫,風雨交加。未乾的字滴到兩滴雨水就糊了!現場除了揮毫的老師同學之外,有人焦躁有人爭執。我被指責處理不當,剛要開口反駁⋯⋯深深地吐一口氣,我開始專注的吹乾墨汁,跳脫外境對我的干擾,慢慢地民眾才隨著吹風機在自己對明年期許的字句上安住下來。

活動圓滿結束,原來只要我願意靜心轉念,擴大自己的頻寬,怎樣都OK!雨天也可以是好日子!


D:觀:感覺自己的感覺。

   行:做就對了。

   空:螺旋到細胞「其小無內」存在之處。

   螺旋:N次方趨於無限大的維度。

   守一:回到道,道生一。


A:謝謝!可以再引申到生活嗎?其他同學呢?

D:我對空和維度沒有太多體會,「觀」比較可以練習。「觀」不是轉移注意力或轉念,就是看著,觀察著。與此同時,自己會有一種抽離感,感覺自己是旁觀者,就像看戲一樣。如果一起心動念,自己就入境了,剛開始也看得見自己的態度,眼耳口舌一參與,自己就模糊了;眼中所見淨是他人,看不見自己。也許當下一過就會立刻後悔,但悔之已晚,該發生的就承擔吧,有時候就是要一遭遭走過才學得會。

謝謝A的push。老師現在教的上丹田其實很難,完全無從想像,不像身體或心很容易捕捉。身體越來越老,靈性卻越來越渴求,可以感覺到意識想聽,才會如春風拂面,卻一晃即過。這種空靈雖然很難捕捉,但靜下來多思維,多省心觀察,好像真的會進步。雖然我搞不清什麼是進步,但是知道自己短短時間就有些微不一樣,雖然感覺有點莫名其妙。如果發現自己想去補課,其實就是意有欲求,想聽。大家的動作也都比以前更輕了些,難道有多練習很多次嗎?我猜應該沒有。所以,即使被逼,在所剩無幾的歲月裡,這也算是某種自主的優閒吧!

A:老師說過,我們要像西藏僧人的「辯經」一樣互相「逼問」。靈性雖本自俱足,但常隱而難遇,常會在「逼問」之下,靈光一閃。禪宗的「逼拶」也是這樣。大家都練這麼久了,臨門一腳,真的要很不客氣,狠狠的互相逼問啦!拜託拜託!

禪宗大慧宗杲的參禪法門,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參話頭」。而「話頭」,不是一句話,而是「話的根源」,也就是意念發動、甚至是將動未動時。要對自己的念頭這麼敏銳,就要「如貓撲鼠」,念一萌動,就逮住它,然後問「是誰?」

因為六根之意只是「識性」,「識性」會成為阿賴耶識訊息資料庫的「訊息」。念一啟動,就成為「識識」,形成了阿賴耶識的種子,再經過莫那識的確認——「那就是我!」這執著就如毒瘤般很難去除了。所以要在莫那識出動前,用「是誰?」快刀立斬,切斷它再繼續蔓生滋長的生機。

這個方法,就得在日常生活中用分分秒秒的覺察來練習了。老師最近講的,就是這個理、這個法。

以上所述純屬個人心得,請大家指教、討論。

A:我一直懷疑人類社會(甚至地球)是一個被設定的「實驗室」,有一群外星或高維靈體在觀測我們會怎麼進化發展,或自我毀滅。大約在2010年我就曾夢見外星人為我演示了一場「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情節。夢醒後我跟好友提及此事,她給了我一本「外星人寫給地球人」的書,書上就有夢中的情節。

所以,我們的念頭、想法,甚至生理反應,很有可能是實驗室制約反應的設定。老師那天提到我們很難超越「介面風暴」——也就是物質界對我們的影響。唯一的超越可能,是我們的松果體!

哇!真是讓人又緊張又興奮的課程啊!

E:聽過,也相信物質界對我們的影響。



/



【 專題/疑義相與析・之二 】   

在最低處找到真正的著落

六早班




A:人藏的是根,是把一切藏在根裏面,只有根才能通天地之氣。我們要接地氣,在最低的地方,找到一個人真正的著落。老師說,好好去參。

B:請問這裡的「根」,是玄牝之門的天地根嗎?「藏」是以有練無嗎?還是六根收攝?或者「根」是湧泉,接天地之氣⋯⋯?

A:妳覺得呢?也請大家一起想,一起參。

A:所有討論都要回到生活來驗收。如果妳覺得是「玄牝之門」的「天地根」,在實際的生活應用,應該是什麼?沒有人會反對「藏」是「以有練無」吧?(我們體會到什麼就是什麼),可否舉個實際的例子(生活或動作)來說明「以有練無」的「藏」是怎麼「藏」?六根收攝又是什麼狀態?怎樣在生活中練習?一切經典皆要婉轉歸於自己,否則就變成口頭禪了。

B:我曾想過,人一出生就開始被教育,一路下來就是在過著被教出來的人生。而這一生,一舉手一投足你覺察了,你會懷疑你的「藏」或「無」是被教出來的。

當然,這個藏和無,我還沒辦法說明。

C:天地根,生生不息的根源在身體裡面,只要我們保持虛靜,就擁有足夠的能量,對應生活中的一切困難!以有練無,動作中摒除雜念妄想罣礙,從外形的比劃,往內讓身體如流水般流動。

D:收攝六根,隨時保持靜心。神不外馳,對境無心!

A:對境有心的時候怎麼辦?

A:怎樣「保持虛靜」?

D:殺了自己。

D:多到山裡面走走。

A: 「藏」或「無」是被教出來的。也許妳理解的「藏」和「無」跟老師講的不一樣吧?滿清遺老毓鋆說他母親教他「肉要藏在飯裡面吃」,一方面不要引起別人羨慕忌妒爭奪之心,一方面是別讓比自己窮的人有不如人的感覺。這個藏確實是被教出來的。但老師講的應該不是這樣。

A:「殺掉自己!」怎麼殺?「到山裡走走」,那只是轉移,萬一沒有山裡可以逃避怎麼辦?

D:靜坐

D:走路

A:老師昨天說靜坐沒用喔!

D:煎一爐香。

A:做什麼應該不是重點,擒賊擒王,應該是在六根下手吧?老師說的「在最低的地方找到真正的著落」,跟六根有什麼關係?

D:最低的地方應該是湧泉,和六根什麼關係?不知耶!

A:其他同學怎麼看呢?

E:我沒有太多想法。只知道水往低處流, 但抽刀斷水水更流,我們既是物質,也是介面,在精神面前,能彰顯「我」曾經存在的,只有感官。到現在我都以為我仍在練物質層面,只是層次不同而已。

F:有心即有念(想法),清楚知道自己有念,便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作為(專注)。

A:我們一定是從物質開始練,但物質會牽動心,所以從物質練到心。比方說練功練到身體鬆開,感覺很舒服。這個感覺,我們是要沉浸其中,還是看著,看它還有什麼變化?感覺自己的感覺,最後還是要跳出自己的感覺。這應該是練心的不同層次吧!

A:「在最低處」,要解釋成湧泉當然可以。湧泉無根,所有動作就沒有著落了。但我會把這個「最低處」看成是「處眾人之所惡」的最低處。我們一方面很在意「自尊」,一方面又無法真正看重「自性」,這個分裂,讓我們時常被各種莫名的情緒勒索。自性完滿,是不需要自尊的。

A:這都要在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微細念頭太多、太亂了,一句話進來,心有波動,念隨起,吐氣,馬上放掉。會有念,因為還有「我」。我是用這個方法來「殺掉自己」,當然不容易。但至少有落手處。

A:我的看法未必是對的,只是我目前可以操作、練習的方法。期盼有師兄姐可以給我指引。

G:專注成為「習慣」,念頭會減少,就算對境紛亂,也容易觀照而攝心。

A:專注是很重要的入手處,但專注到某個程度,也會成為一種「執著」喔!會陷入一種類似「輕安」的感覺裡。想起來了,那個狀態叫做「無記空」。

A:六根六塵六識,形成自己所理解及認為的,執著及無明往往自己不自知,經常需要別人當頭棒喝。就像上識香課,看到好的沈香就起貪念想要擁有它。

六根本有覺性,聽覺、視覺、嗅覺、味覺,想知道覺性是自性,還是本性?

自性老師說是屬於物質界。

H:我的理解,自性本空,物質界是有了自性才能見,見了物質來,返覺自性,這邏輯來看,物質其實也是自性所投射顯現的,所謂空有不二,真的看穿了的話,自性完滿,自尊不算什麽了,練習在每個當下覺,在那裡都清清楚楚。

H:只是習性執著,著境黏相,怎辦呢?老師說改不了了,不用改,練無極,覺那個動感。最近處理事情時覺得不想說話的,咦,忍不住一直呱呱呱的講,違背心裡的意願,習性使然,有察覺到,就是停不下來,還好不會在意,但離究竟太遠了。

J:早上泡杯即溶咖啡,開罐已久,聞來無味,棄之可惜,最後還是放棄。果然鼻子還是貪著香氣,心理「想」飲的是氣,身體「想」入的是味。

K:在不斷參之下,會莫名哭起來⋯

H:不在意需要練習,先接受自己的習性執著改不了,來吧就來吧,迎接當下的事件,嗯!這就是我的樣子,也因為它讓自己有覺醒,呀!緣影緣相,感謝啊!慢慢的每個當下能處於中立,都好,一切世間的好壞都好,趨近中道,練習中。

A:「在不斷參之下,會莫名哭起來⋯」,我覺得是觸動到深層的自己了,有遊子回到故鄉的情難自已。



/



【 專題/疑義相與析・之三】   

如何拉大個人的「頻寬」?

一晚班





A:週五晚班有同學問:如何拉大個人「頻寬」?老師回答說:「在跟自己相反的地方,看到「道」在那裡。」有哪位同學可以說說自己的體會嗎?

B:多站在他人的狀態思考。也就是同理心 (empathy)。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勇敢踏出面對不習慣的事與人。願意以圓滿的方式處理事情。這樣就開始周全的思考,也就會更接近看到道。

C:同意B所說的原則,以下是我想到的生活片段:從家人關係、與親近之人的關係,起情緒之處,也可以是加大頻寬的入口。譬如,你是一個努力求學上進的人,偏偏你的小孩放學回家後,就是愛打線上遊戲、沈在網路世界不理你,你就是看這樣的他不順眼、認為這樣做是浪費生命、經常冒火想揍人。你能否在小孩打遊戲的過程,看見網路世界對他來說是成就感、歸屬感的來源,明白你成長的環境跟他現在生存環境的差異。接著你或許會有點意願去了解網路世界裡的他。

B:很貼切!

D:頻寬要大才能與大自然共振,如何加大頻寬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行,從眼耳鼻舌身五感進來的訊息去看自己不認同的相,尤其是持相反的相,例如遇到被自己厭惡的、鄙棄的人事物時,就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感受,看出對方的道,進而同意對方的道,不去分別對錯。習慣這樣的思維方式,漸漸的就可放大自己的頻寬,維度才可以提高。

B:對。因環境不同了。他們學習方式不一樣了。我們能否了解現在的科技如何衝擊到小朋友的學習環境?我發現當年我也是這樣!

A:好棒棒!其他同學呢?

E:道是全息,自己是道,不在自己身上的也是道。

F:觀全息,感覺全息,來去隨緣嗎?還是...

E:全息是指開天闢地以來所有的訊息,每一個人都本自具有,想辦法再打開(找回來)就是了。去哪裡找?跟自己相反的地方找。

A:道理很簡單,難在自然而然,沒有計較、考量的實踐。比如說,跟一群政治或宗教立場完全不同的人一起生活,談到敏感話題時,一次兩次可以忍耐不發作,一旦碰觸底線,會不會生氣呢?發覺自己心動了、快要生氣了,怎麼辦?然後,什麼時候可以練習到不管人家說什麼,都碰不到我們的底線,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底線!甚至連心動一下的感覺都沒有。光這一點,就是漫漫長路了。

A:多年前班上有位同學在課堂上怒氣沖沖地當眾駁斥老師的觀點。緊繃的氣氛一觸即發,沒想到老師笑咪咪的四兩撥千斤,把那人的怒氣平息下來。老師說:你們只看到他的怒氣,我卻可以看到他的急切,所以我不會被他激怒,反而會感謝他。

C:A所提的議題本身就有複雜性,是憂國憂民的路徑,討論自然有其困難度,拿來修自己,真的很不容易!

A:哇!跟憂國憂民無關吧!只是舉例啊!就像C以孩子為例,孩子讓你處處看不順眼,你心裡急,明知道他們有自己的時代要面對,明知道我們無法干預什麼,還是會忍不住要念幾句。從「擔心」的念發動,到「碎碎念」,這段路,怎麼修到連「擔心」的念都不起?我看老師也忍不住要罵暐婷阿堡「兩隻兔崽子」!可知其難。

A:「理論」很容易,在生活裡的「實修」是每天的碰撞,而這個碰撞,都會勾動我們的心,所以要「每況愈下」,一直往生活裡看,而不是理論的清談。

F:往生活裡看真的不容易!

C:哈,歹勢,我常覺得A有憂國憂民的情懷。

A:這是我的毛病!

C:我想到自己剛到種子班時,覺得練功修行要有某種樣子,怎麼旁邊的人多在喇低賽,一點都不靜!(到底是誰不靜?)有好長一段時間有格格不入感,後來看到對自我的殘酷,時而放掉,時而又來,我也還在這之間來來回回。

E:「我的毛病」就是跟自己相反的地方,佩服!

A:見笑了!

G:以前看見了別人覺得好不順眼,就會跟自己說這都是假的,假在讓我不順眼的別人,而不是假在自己的情緒營造出的情境,因此有時有這世界是真心換絕情的感受!

G:一次上課老師說,我是真相在自己,而我們卻以假亂真,在假中痛苦。若我是真,你是假,我就污衊你們!我看你們,共振你們,你們是真而我是假的。

G:那一刻的我看見了自己邏輯上的混亂和迷失

G:每個人都帶著全息而來,每一位來到你眼前的人給了你去感受他的機會,跟家人尤其是這樣,嘴上掛著尊重二字,但真的了解他所處的環境,他的感受和邏輯嗎?還是被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淹沒而錯過,迷失了。

G:帶著好奇從新出發,感受自己和萬事萬物本自具足,法爾如是的共通性,世界變得很不一樣。

A:了解很容易,講道理大家都是洋洋灑灑一大篇。最要緊的還是,時時刻刻把自己拉回基本面:我做到了嗎?我們在行為上,想法上,非常容易「被打回原形」,一不留意,就犯規越界,從彼岸打回此岸。若沒這點對自己的警覺,很容易變成「自我感覺良好」而「以天下蒼生為苦」的大魔王。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沒有人會願意成為「邪師」,但就是這年頭「修行」成為「流行的行業」,大家都覺得自己充滿光充滿愛。所以老師再三提醒我們「學會跪下,從內心跪下,學會認輸!服輸!」

A:大家互相提醒!

H:真的需要時時覺察自己,到底怎麼又打回原形,大家互相提醒也很重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題/練功筆記・之一 】   

那一夜,「怒目金剛」——低眉慈目

​沈紅玫

 




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

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為啥在酒足飯飽之際,老師要跳出來,把小時候的玩樂無拘,鉅細靡遺地說與我們聽?是黃湯落肚,情不自禁,還是飯後餘興,沒他不行?

說到年少天真,拔毛作樂,口沫橫飛,其樂不減當年。憶起老友不可一世的「曾經」:坎坷世途,卻也叱吒風雲。當一切外在的可恃衰敗毀壞,再回首牽起當初的當初,讓情深緣淺的彼此,相伴走完最後一程⋯⋯;老師喉頭的不捨,用自己的「一口真氣足」輕輕帶過。就這樣,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把「穿開襠褲朋友的一生」放在「平步青雲的願念」一旁,老師語重心長地作了結語:同樣的貧瘠,同樣的環境,端看念力願力把你帶向哪裡。

說到底,人的神魂就是一個「質」,一個「器」,一個「格」,演一場,幹一架,誰的天地能比誰的大?質、器、能量、氣場或是格局都需要時間,有過什麼樣的「曾經」,就能結出什麼樣的香韻。而「曾經」的滋味是天堂抑或地獄,人的成敗是在江湖或在廟堂,如人飲水。而吃瓜的我們,何緣置喙,又何須置喙?

「天下第一」,不是那第一的榮耀,而是那第一的膽識跟過程。有那種信心,懂,出手,才會登上巔峰。人的神魂要為自己承擔過,登一個山頭,一定有同等的壓力,人要在那個壓力中承擔自己。沒有那個膽識,沒有那個承擔,怎能成就?

願力這個東西,不是你喜歡不喜歡,而是你有多少的願意。高度這個東西,你沒有那個高度就看不到,夏蟲不可語冰,但你要,就會看到!

一切沒有好壞,端看你是不是因甘願被上帝安排而不能回到上帝的高度,因為人一定要在那個地方當自己。我們是站在上帝的高度、眼光看自己,還是站在「被安排」的角落揣度一切?

或許是習慣吧,我們總是言必稱聖賢,永遠都是老師說,老師說。但老師一路用「自我毀容」,上課也總用信手拈來不拘一格似的辦法,期許我們跳脫「如是我聞」的孺慕之情,進化到「如是我行」的自性自渡。

虎年來了,人人都望虎虎生風,但事實與想像的距離並非裝腔作勢所能填補。這時候,不斷內求,一口香驚天動地,五分鐘入定的路是不是反顯真實?




/



【 專題/練功筆記・之二 】   

如來在人間

​陳美伶





我們生活在四維時空,但我們只能看到三維。一般是看不到自己所處的維度,只能看到以下的維度。所以我們看不到時間的流動。

以數學角度:點是零維,線是一維,面積是二維,體積是三維,加上時間是四維;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往上推五、六…維度。但確實有此分類或真相如何?其實都只是人類腦袋集體制約的說法,越說就越形成我們被制約至眼前實相。

真正的我們是如來(佛、上帝、道、愛心、生命…)。這全部也都是方便說,讓我們稍能沾到邊而理解我們本來的面目。可以想像,最初可能因一時的閃光,風吹草動而產生了第一念。於是有了個別靈性,有了佛教說的識(第八識-阿賴耶識=記憶體)。於是我們的靈性帶著記憶卡,開始展開因果關係的生命旅程。又匯聚眾生的心念,產生我們大腦建構的二元世界,越來越堅實。在漫長旅程中,我們不知不覺用框架制約自己,越走越入死胡同,忘了原來很簡單,只要時時將注意力反轉到自心,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我是一切,不是微小而單一只擁有的身體,是五感的覺受、念頭、情緒而已。站在如來一體的角度,所有這些都只是來來去去的訊號,沒有任何意義,就像是穿在身上的衣服、配件全部隨時都會被更換,而我們卻一直把這些當成自己,將身體當成我。

我們認為生活財富,全都是自己奮鬥努力得來的,站在人間的維度看是這樣,但不知道這只是靈性過去記憶卡裡的因果與習氣的連接運作的結果,我們只有一個唯一: 「就是選擇反轉到心、反璞歸真,醒覺活出真正的自己。」



/


 

【 專題/練功筆記・之三 】  


a n   維度思考

​李宗演





維度(Dimension)又稱為次元,一維是線,線有長度。二維是一個平面,由長度和寬度而形成面積。三維是由長度和寬度再加上高度形成體積面,我們生活所處的就是三維空間。我們練功就是希望能身心靈的平衡與協調,更需要提升生命的維度。張老師每周在種子班花了很多時間來教導學員,因著大家的體會不同,彼此可以在班上群組或在電子報上分享與討論,我個人的體會非常有限,僅分享an維度思考的粗淺心得。

最近張老師提出維度的數學符號如式(1)所示,引起學員們熱烈的討論。

 
a n     (1)

其中:

a表示三維度下所有事情,1 < a < ∞。
n表示四維度下之作用力,1 ≤ n ≤ ∞。


若我們努力的事物都是在三維度上,例如a項中包含專業、家庭、興趣等。但是在四維度中只有n = 1,則成果仍然是有所限制,即使勞苦一生追求a的項目再多,在次方上也只有1(即n= 1),因此我們應該在高維度上做努力,提升n 的值,舉例來說:


1. 努力在三維度的值為a = 1000,但在四維度只有n = 1則成果是:

a n = 1000 1 = 1000。


2. 若在三維度之下專精兩項,即a = 2,在四維度下,若n = 10則成果是:
a n    = 2 10      = 1024。(很容易超過三維度)

由以上討論,可以發現:我們要思考自己是否為了追求更好的成果,在三維度下忙得團團轉,終其一生勞苦,而忘了提升自己的維度,在更高的維度之下,可以很容易解決我們所要的一切。
 

您會問:「怎麼提高維度啊?」問題問得很好,也問到了關鍵,表示您離成功近了一步。

那就讓我們從身體的練功開始,在身體的螺旋中,不要想著動作本身,由身上去感覺,放空去感覺就好,專注在空當中。其次要能正心、守一與悟性,不受大腦的認知影響,用上帝(神)的維度來看自己。

提高維度思考是一段漫長的路要經歷,或許需要突然的頓悟,但如果不跨出第一步,永遠是到不了終點,所以一直走就對了。期許自己聽著聽著張老師的課,有一天就在生活中頓悟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 / 導引香道 】   

眾香平等

​文稿彙整 / 識香課整理小組





沉香中的某些成份會促進血清素與多巴胺的分泌,引發自律神經、與內分泌變化,帶動正向的情緒,讓人處於快樂、奮發的狀態,可稱之為正頻正向。不過相應於沉香於長期苦難中結香,有時沉香啟動的是一種屬於感慨、酸楚、憐憫的感覺,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稱之為負頻正向。這兩種情緒都屬於很有力量的狀態,也都是正向的,能產生富有生命力的創造性。

習慣品香的人常會在不知不覺中「上癮」,每當壓力大或感到疲累,就很想回家聞香,在取香煎香的過程中,紓解壓力與疲累。和其他令人上癮的東西不同,沉香只有正作用,沒有不好的副作用,在沉香裡,你的六根可以整合,可以讓自己更好。

沉香木本身是無香味的白木,受傷之後怎樣結香,要看大自然如何造化,每塊香就是不同的大地合香。在沉香這個總概念下,又可細分為莞香、星洲、惠安等等不同產區,各有不同的樹種與味系,各有其氣味在人生界面對應的層次。就如同道投影為德,作為對道體的捕捉跟描繪,而德有仁、義、禮、智、信五個分支,對應不同的事物,各有適合的分支:對眾生講仁,做事講義,做人講信…。不同情境各有合宜的呈現,並沒有低俗或高貴之分,只是維度不同而已。

每一種香都有它的特殊味道,當它的氣味分子經過嗅球傳至嗅覺皮質,如果你覺得這個味道有正向感覺,大腦分泌大量多巴胺,代表你喜歡它。但品香時去比較味道,這個比較喜歡,那個比較不喜歡,這樣的區別心會形成主觀的執著,喜歡的就認為好,不喜歡的就覺得不好,因為先入為主,很難真正看到層次。你一定要在這裡超越,不要在味中掉入了區別心,才能夠聞到味中的氣,對每種味道都能抓住它的意義。以不同香味所引動的氣,去研究沉香跟你之間的關係,讓它在你身體運作系統中產生不同的作用力。

學會眾香平等,只得其氣,不分味道的貴賤,讓鼻子知道我們就是在聞一個道,不分類,沒有好惡,只是啟動自己去設定氣的運作。我們借其味而練其氣,作用身體的變化。當所有氣味都可喜的時候,你就已經接近天堂了。

眼耳鼻舌身,透過鼻子自然呼吸來主導,以隨呼吸而生的嗅覺統一其他四感。不起念頭,所有感官的訊息都堆疊到丘腦,直接產生綜合的丘覺,由意識直接讀取,這叫「觀」。如此不再有念頭對焦到大腦皮質,運算出最後的想法,產生色受想行識的「識」。丘覺是眼耳鼻舌身作用在一起的綜合覺知,它不運算,只「觀自在」,看到五種感官的自在,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照」是由內心出來,而人的維度從內心才投影得出去。所有維度都在內心中產生,因為內心是覺性,能生萬法,能投影出一切萬物。

觀在丘腦,照在內心,《心經》精華也就在觀、照兩字。觀就是覺,照就是察,當你觀了以後,你察到什麼就是什麼,那叫維度。不論品香或練功,都在統一丘覺,回到自性,所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覺察到最後,維度不斷提升,終能轉識成智,得大圓鏡智。

沉香是高維度物質,可通天地人三界。沉香之氣可打開你的如來心,引高能量的存在前來,與你身體的波動頻率相應,帶你提升高度,看清三維空間的迷宮,找到人生出路。

在即將來臨的腦聯網、雲端時代,人類可以直接透過腦神經的交集、連結,結構新的想法,演變成更大的腦。這與現在的六根運作時代完全不一樣,依循身體覺知而產生的大腦運作狀態大為減少,人的六根也會愈來愈遲鈍。各類搜尋都可在大數據法則下運算出來,但是它的答案都是數據化的,缺乏人文,沒有靈魂。只要想想,我們可能根據五官輪廓、身材等種種數據,判定人的美醜嗎?美女散發的性感魅力或靈秀氣質,是儀器閱讀不出來的。

面對這樣的時代,如何用沉香來練鼻嗅覺的功夫,以闡揚沉香真正的精神和功效,或許更能突顯它的價值,也是未來香文化應努力的方向。



/



 【 專欄二・體證道德經 】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文稿彙整/劉雅君






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孔德」是太上——即「道」的形體狀態。以人來說,就是擁有超越存在的心。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假如把「道」作為一種有形體的東西,它會是什麼樣子呢?惟恍惟惚,亦即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沒有東西的象,僅僅是波動而已。看起來是粒子、是象,其實是無物質型態的波包。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它可能在一瞬間之間被看到、或感知到,如同打瞌睡時忽然醒覺了一下。「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雖然看不到,其中卻有東西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不斷的向內覺察、探索,達到深不可測的內在感受,就會看到波包和粒子。在此無形中,又感到氣的具體存在。「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氣的具體凝聚體,叫做波包,是真實的存在。如果去測量,它是有波動的。

物質到了最小最小的存在,呈現為一種超越存在的存在,以純物質性存在的一種無象存在,非常具體而不可懷疑,正所謂「其中有信」。你無法看到如此微小的具體存在,就以為沒有這個存在。其實是你看不到那波動、看不到氣,所以沒有感受,不信任它,執意而行,依然故我。

對這麼一個最真象的源頭,你信不足焉,反而去相信源頭轉化之後的無常表象。以此態度看人,往往也只能看到表象,不懂得他人的用心,也看不到後面的不得已。這就是離道太遠。信,是一個很重要的停頓點,讓你去想想對一切的態度。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從古到今,從小到現在,你有沒有真的去看看自己?這法則、太上、信,一直存在你身上。名,就是大,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姑且以「名」稱之。自古至今,「名」就沒有離開過你。萬物的形成,生命的變化無常,都是從波動而來。從波動看到一切,根據你身上的亙古法則,來觀性格及身體即為「閱」。閱萬物的生命本源,根本的出發點,也就是「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如何知道自己一切的變化?又要如何知道別人一切的變化?不要在別人的結果上論定,此人可能善良過,但因善良遭致侮辱,結果變成這樣。人生際遇不同,其源頭或有未知而不得已之處。該如何看到原始的發生?依循眾甫的法則,去看見眾人與眾物的源頭、初心,也就是信。

當內化到對信有覺知,去看到信,要以此,讓信存在。亦如同西方哲學的邏輯論述:此在。讓自己在那裡,代表很重要的意涵,等同「以此」。「以此」就在這裡了,就到達了。雖然還不近,亦不遠矣。接下來,就是親而譽之的階段。親就是去執行、親密、互動、往來。


/



【 專欄三・心田集 】   

寬頻的邏輯:觀、行、空

文稿彙整 / 鄭雅靜





人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宇宙是高寬頻的全息,生命帶著全息而來,全息指生命的DNA有無限訊息的存在,對無窮宇宙的頻寬開放。《易經・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和合為一,一分成二,陰、陽都是訊息。若以a、b代表陰陽,a、b兩個訊息互相干擾,形成波動。亦即,當a訊息與b訊息交會,互相在同一頻率中產生干擾,頻率相同才能進行共振。在物理學的波粒二象論,波是一種頻率,波與波包就是陰、陽,兩者和合就形成一種象。

科學可以通過實驗來測試邏輯,當粒子穿越介面會形成一個波,波和波會互相疊加,也會互相抵消,如果在波包的範圍看到暗面,在波的範圍就會看到明面,陰陽互相干擾而產生象。兩儀生四象,演繹成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種能量。四象生八卦,進而形成八卦,再衍伸出《易經》的六十四個卦象,就是天地人全息,包括人的訊息,全部的圓滿。

生命是全息,我們本就具足全息,只是太久沒有使用,忘了自身就有此空間頻率,以為只有三度寬頻的自由度。維度就是次元,時間是維度,感官的看、聽、聞、味、觸都發生在三維度空間。你我帶著各自腦波的想法來看全息,你的意識、我的意識,你的訊息、我的訊息又形成另一個訊息去干擾全息。訊息會疊加,持續疊加形成所有的頻率,如果頻率相同,就會共振出一個訊息。如果二個訊息來自不同的頻率,互為干擾,疊加成不同的影像,即使共振相同的事情,但導致你我的有不同看法。

越高維度的改變在於思想,所以要顛覆時間和生命之間的意義,停止三維空間的一切想法,才能看見四維、智慧。智慧沒有定論,只是感受,既是全息性,也是如來心。
 

寬頻的邏輯—觀行空

宇宙法則有一定的序,同樣的寬頻才有辦法產生共振,類似廣播電台要使用相同頻率才能傳送與接收訊號,讓聽眾接收電台發出的訊息。武術的動作設計主要是攻擊、防守,缺少介面交換,趨向耗能。但無極內息導引的設計,如螺旋、開闔、壓縮、共振等,都是介面交換,維度的變化。在無極內息導引,共同的寬頻就是邏輯,也就是觀、行、空的法則。

人所有覺知都為了滿足60兆個細胞本身,包括感官作用,用這個感覺去感覺體內DNA的螺旋,到達其小無內的細胞核。當啟動一個細胞運作時,大腦的想法就會朝此而去,意念會與之共振。對人而言,全息是眼耳鼻舌身五感與第六意識的訊息同化,讓五感訊息都匯聚在丘腦,六根同時在覺,而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單獨的想法,形成丘腦的覺——觀自在。

丘覺是眼耳鼻舌身訊息的整體判斷,五感和第六意識同在,形成第六意識「觀」。因為五感會同時進入,大腦不要對焦到人為的詮釋、選擇,不要使其到大腦思維的皮質區進行運算而形成「想」。譬如,把手舉起時,神經系統反應控制肌肉,牽引骨骼系統產生活動;與此同時,感覺神經也會傳遞感覺訊息,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嗅覺…,腿一抬起,股四頭肌一收縮,大腦的想法,第六根意就對焦到眼前,讓感官加入作用。

 
身體用螺旋修「行」

修行不是指行為,而在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修你所看、聽、說、想的運算,但前提是大腦不要想。因為「想」是依據自身的利益而產生的運算,而修行是直接修大腦的運算法,從而找到自己的本性,提高生命維度,但從「行」做起,並且要「觀」著做。

身體用螺旋修「行」,螺旋充滿無限的變化,是身體三度空間的極大值,是阻力最小的運動路徑,蘊含能量最大的運動功能。無限力學的總和是最大總能,單一的圓有360度切面,螺旋是一個圓加上一個圓,再加疊一個圓,當順著物體的軸心線方向而進行曲線運動時,無數圓的切面,如慣性的離心力、垂直切力,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巨大能量。

螺旋的前提要動作輕到不轉肉體,持續往內螺旋、感受,無限的螺旋在身體內不斷變化的當下,隨時都處於最多切面的能量狀態,讓數不清的螺旋在身體開展,找到不同切面的力,持續實現身體全身細胞的螺旋力。能夠感覺、實現多少螺旋,就表示能夠溝通多少細胞,找到物理學所講的波包與波動。

在身體上創造無限寬頻,做出螺旋,而後看著(不用想)螺旋,讓螺旋成為感覺本身,而不是去感覺螺旋,只是感覺自己的感覺,用螺旋去感覺「空」。同樣的寬頻才能產生共振,深入到達60兆個細胞的DNA螺旋,讓每一個細胞都在旋轉狀態,叫做同頻共振。


觀自在,看著六根的當下

「觀」是往內觀察,看著自己六根的當下,而不往外看,往外,是眼耳六根的工作。「觀」之於身體,就是感覺感覺,感覺自己的一切感覺。「觀」是看著自己的看見(眼)、聽見(耳)、味覺(鼻)、說話(舌)、想(意),觀六根的一切看見,以及為何如此看見,自己只是行動,做就對了,因為只有做,才能不用想。

「觀」是眼耳鼻舌身的五感去觀這個運算的「行」,在日常生活裡,當眼睛看見一個人,如果起了心、動了念去運算,就「觀」著這個運算(行),看見自己的五感換算,以及隨後產生的受、想、行、識。

人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可從自己內心去探索宇宙的寬頻,但要提升維度,使趨於無限大N維。觀自在菩薩就是維度高到在N維度上「觀」,N維趨近於無限大,看見無限大螺旋,但「觀」要回到自己的內在,隨時練習,慢慢觀得透徹、準確,觀出自己為何運算這些換算的方法,愈自在愈好。當能夠「觀」到內心自在,便是觀自在。

 
照見五蘊皆「空」

練無極內息導引是身體自己做的,不用大腦想,用感覺自己的感覺,如此去「行」觀自在菩薩。

當螺旋動作深入細胞的幽深致遠,做到「其小無內」,自會打開全身細胞DNA的共振,因為螺旋永遠趨於一,讓螺旋轉到「守一」的存在,N維趨於無限大。全身60兆個細胞DNA的同寬頻訊息同步,產生互相共振的全寬頻,「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之「觀」才會出現反射性,「照見五蘊皆空」,進入最高的空相中,最後才能無為。

內心是「守一」狀態,「一」沒有陰陽之分,便是無極。「守一」是回到一,沒有二元對立,因為想了,就會產生陰陽二元;想了,就做不了。
 

讓願力大於業力

但人為何做不到?因為願力太小。人配載而來的願力與業力並不相等,願力必須要大於或等於業力。每個人的業力來自上輩子賦予身體的一切態度,如見聞的態度、想法的態度。每個人的人生劇本都因業力而編排了劇情,上帝安排了那些人、那些事,讓每個人來實踐自己的願力。

當一件事情來到自己面前,如果能發出「我願意」的願力,就會學會、pass。如果你願意接受,願力夠,在你面前發生的那件事就不會成為障礙;但若不情願,障礙就形成。當業造成障礙時,就叫業障。但如果任何事都能抱持願意的態度,讓業力等於願力,甚至願力大於業力,人一生會過得很自在、快樂。

所謂業力,就是一切出現在你面前,譬如六根的看、聽、聞、吃、言語、感受,以及意念生出的無明等。業的力度有大小之分,因自己上輩子的執著而來;執著大者業力大,執著小者業力小。業也有好壞之分,好的叫福報,壞的稱為業力、報應。今生有多少業力,就擁有多少願力。願力就是承受業力的力量。換言之,你會發生多少事,就會有多少承受的體質。如果業障太重,業力來了,就會壓過願力。如果業力來了,自己充滿感恩,便是願力大於或等於業力,業的結果就會沒事。

如果你相信60兆個細胞,每一個細胞核內還有一個真實的自己,還會需要外在知識嗎?願力低、能量少的人,今生會累積很多的業。但如果願力夠大,便有機會消掉前世、過去世,甚至無量阿僧祇劫的業,但必須有很大很大的願力才能大過業力,也才有多餘能量來消掉累劫累世的業力。所以,一個人內心最大的寬廣就是打從內心跪下來聆聽天下事,在所有人面前認輸。如此願力就會大於業力。如果仍感覺「行」路難,是因為自己的願力小於業力,還未走上這條大道。



/



【 專欄之四/股海人生逍遙遊 】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蔡育展






這段時間我在想,也許之前的文字感覺上有點離題了,主題是股市、財經,怎麼盡扯些不相干的貨殖列傳、范子計然,最後連孔明借東風都出來了,跟股市有何相干啊?股市不就是買啊賣的,盡扯這些幹嘛呢?

人類相信方法,相信理性分析與成功經驗,認為建立起一個勝利方程式方能無往不利。在股市裡的勝利方程式就是買進有良好基本面的好股票,等待股價上漲。良好基本面是有成長潛力?股價合理?還是配息夠高?一旦開始分析的過程,會產生許多問題。

成長20%、30% 還是50%才能算成長股?明年成長,那後年呢?大後年呢?太遠的事情其實說不準。每次循環的成長股都不斷更替,真正難的部分在於,物壯則老,交臂非故,事物總是在不斷的推移變化中。業績強勁成長訂單滿手的時候,常常反而是股價見高點的時候,回首過去幾年的被動元件、5G/半導體設備、防疫概念、航海王,都有類似模式。

公司業績成長依舊,但是市場預期早已反應,利多反變成出貨點。

股價不高估的話,那本益比5倍算低嗎?20-30倍算高嗎?為何長榮獲利爆發而本益比只有5倍時股價可以跌五成?獲利大幅成長,本益比又這麼低總該是個好機會吧,沒承想跌到半山腰。IC設計公司本益比20多倍了,輕輕鬆鬆可以再漲一倍!

高配息股票波動小配息高,碰到結構性的基本面改變,一樣可以跌個兩三成…………台塑化股息殖利率可以從超過5%降到接近0。

怎麼金融市場像是個整人的地方,安全的地方危險,危險的時候可能反而沒事呢?

市場贏家是建立在資訊不對稱與資金優勢上,不論是主力或是法人都在追求其他人所不知道的獨家資訊,並藉由資金優勢在市場反向點逐步累積部位,等待獨家資訊發揮作用。作為散戶的一般韭菜、大蔥們,如果想在「已公開」的資訊、分析上有勝算,其實難如登天。我們看到新聞媒體吹捧某一檔個股時,其實早已有人悄悄布局一段時間,我們的新聞對某些人來說已是舊聞。5-6倍本益比看起來很低,但是內部人早已知道運價階段到頂。20-30倍本益比看起來高,如果有人提早知道後面會有大單,還是會製造題材勇敢買進。難道韭菜大蔥面對資訊、資金、速度的優勢,只能束手就擒接受自己就是天生被割的命運嗎?

回到貨殖列傳,兩千多年前當范蠡離開越國以一個普通人的身分經商時,資訊、資金、速度這些優勢他一個都沒有,那他怎麼活下來並且開始了「擇人而任時,時用而知物」的過程?白圭樂觀時變也是相同道理。有了「時」這個主軸,就不得不提「位」這另一個主軸,什麼時機價格產生什麼作用,整個才算完整。這時再來看「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會開始有一些體會。價格變動有一循環法則在,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如果這個法則存在,市場贏家就算擁有再強大的優勢,是不是也要遵循這個法則?散戶從這一個法則開始,先擱置資訊上多空好壞二分法,也許能免於總是以下駟對上駟。

法則虛無縹緲,展現在理象數中,象、數比較容易觀察、感覺到的,大概就是春夏秋冬,以及二十四節氣的循環當中吧。孔明借東風,藉由陰陽推移這個法則,在冬至陰極生陽時推估出東風何時會起。季節、節氣變化,依循著五、十五、六十這幾個大的數字,類似的數字、轉折是否能用於金融市場價格波動上?台灣市場常用的五日線、二十日線(月線)、六十日線(季線)的搭配,大致上與這概念有相似之處。雖不完美,但是可以避開重大虧損與長期套牢。

轉折與順勢並非百戰百勝,只是讓我們從多空、好壞、對錯當中先抽離出來,先單純觀察價格與環境的互動,在利多充斥時能有一個退場機制,在利空環伺下能有一個進場時機。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這是一個互動對話的過程,市場集體想法透過法則來呈現,缺一不可。這裡只是先利用數來處理進退的問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在資訊流暴增的現代,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市場吧!



/



【 專欄之五/身體書寫 】   

放輕鬆和不用力

高袖桐





「不用力」要身、心、靈都不能用力。每一個無極動作的定點可以為一個樁步,在這一個樁步中每一塊肌肉不能用力,身體的不用力是希望力量不要跑到肌肉。心裡不要有情緒作用力,大腦的神識也回到不用力想狀態,只專注於身體的感覺中。

「放」全身每一塊骨頭依序擺好。

「輕」讓走過的每個空間互不驚擾,像游刃有餘般刀不碰骨,起手墜足也能輕到猶如踩在冰上而冰不會破裂,一種體呼吸狀態,全面觀照著。

「鬆」是氣機導引練功要訣的六字真言「輕、鬆、綿、透、虛、定」其中之一。

鬆需先沉肩。「沉肩」指上橫隔膜往下放,加上胸口大氣——心中波濤情緒要安穩住,也就是心氣(又稱日線)也要往下,此時肩膀才能真正鬆。

「落胯」意指下橫隔膜(海底線又叫月線)與腰腿鬆落像冰霜一樣溶化。全面到達。

練功的身體無時無刻在所有變動中維持恆定。老師的心法中,「體正神寧虛入髓」。「體正」是身體的中軸線不能跑掉,唯有肌骨處於正位時,身體最能放鬆;身體任何一處的沾黏緊繃會由全身分擔力量,到力量全部卸掉,達到身淨的狀態。

「虛入髓」:練無極時身體在無限螺旋中推氣入髓,整個脊髓神經、中樞神經、自律神經處於動態平衡中,心氣相依,心慢慢可以放空,在虛空中,大腦腦脊髓液與脊椎的脊髓液會經由脊椎代謝廢物,跟睡覺時大腦處於阿發波一樣,全身進行修復。

「神寧」元神在「觀」的覺察中,全身都照見,感受到全身每一個細胞在身體空間的流動,「內相不出,外相不入」身淨、心空、神覺而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