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東醫氣機導引第185期電子報 / 藉疫修心





 藉疫修心


​編輯部




從5月15進入疫情三級警戒至今,疫情的變化加上越理越亂的社會氛圍,真是試煉人心的大鍋爐啊。訊息滿天飛,真假難辨。互相對立的意識形態,水火難容。我們的心整天泡在這裡面,怎麼安住?是不是就捂耳矇眼、不聽不看,宅在家裡焚香練功,君子以蹇德避難呢?可是張老師提醒大家,隨時隨地「眼裡心裡,都要看到世間萬物」!練功是為了入世而非避世,如果在這種人心震盪的時候,我們不能深體人心而反照己心,那過去練的功,不都打水漂了嗎?


所以,看人惶惶不安、看人互相撕咬謾罵、看人假作獨立清高,我們的心又在哪呢?其實啊,眾生心即我心,即便你偶開天眼覷凡塵,可憐你還是此中之人!這個世界的一切一切,我們都有份!每一顆心的起心動念,都是我們一起撩撥搔動的!


當這個世界亂成一團、吵成一團的時候,我們真的一句話也沒得說,只能摸摸鼻子,該幹什麼幹什麼。居家練功、視訊教學,有幾分力氣就做幾分事,別再東想西想給世界添亂了。網路熱傳的勵志語不說了嗎?「自助是一種能力,助人是一種格局。弱者互撕,寸步難行。強者搭橋,利人利己。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就是彼此成就。」怎麼搭橋?用什麼搭橋?本期文章正可借鏡。




                                                   -   -   -   -   -   -   -   -   -   -   -   -   -   -   -   -   -   -   -   -   -   





【藉疫修心/之一】  

80 老人,安住在一爐香、一縷煙⋯⋯


洪明美






有人問我:為什麼年過八十還能身體硬朗耳聰目明?

當她知道我除了打理一家老小生活起居,還能每週挪出四、五個時段練功、品香及畫畫,直呼不可思議。這個年齡不是都窩在家看電視嗎?仔細想想,除了和我成長背景有關之外,還因為我是東醫老人。


其實戰火中出生的女孩,注定了要比別人更堅強,所以我從小就養成堅忍耐勞的個性。早年爸媽忙著做生意,7個弟妹有3個是我背大的,小小年紀背到腰挺不起來,看到背巾會害怕,腰酸背痛就成了我無法根治的毛病。加上身為家中老大,從小被教導要照顧弟妹,要溫良恭儉讓當他們的榜樣,遵守「沉默是金」的教條,從此養成與人相處不善辭令,不愛交際的態度,平時除了看書只有聽聽音樂等靜態活動。


進入社會工作兩年後,發現媽媽得了癌症,我是家中老大,義不容辭需要擔負更多的責任,經常白天上班晚上就在媽媽病床下打盹,累到身心疲憊差點鬱鬱成疾,幸好有醫院志工偶而穿梭病房給予鼓勵和慰藉。媽媽出院後漫長的化療、電療過程,還造成血栓、無法說話及行動不便的情形。幸好老天保佑,媽媽慢慢痊癒了!


雖然她老人家在我大女兒出生前走完她的一生,但是臨終看著我們姊弟幾乎都已成年,也了無遺憾了!接著二女兒還在強褓之中,我先生就開始到國外工作,留下我工作、家庭兩頭忙,幾乎難以支撐。到孩子讀小學,他才改為半年回來一次陪伴孩子成長。那段時間有苦有樂,孩子們也慢慢長大,我雖然經常痠痛纏身,但是心情還算穩定,只是難免會感慨生命無常。


所以當我39年職場生活告一段落,便參與了醫院志工的行列,將心比心,希望能為病人家屬服務,減輕病人的痛苦和家人的悲傷。我也因為17年志工生涯,讓我看淡世俗了脫生死,再面對日常生活的瑣碎,也就往往能夠甘之如飴了!


但是真正能讓我脫胎換骨、怡然自得,是我進了東醫家族的大門,那也是我人生的轉捩點。剛開始在中正紀念堂上課,常讚嘆什麼樣的老師,能教導出如此不同,卻有同樣愛心和耐心的教練,內心深感佩服。尤其在會員大會上,看到師兄姐們展演螳螂捕蟬等功法,被他們肢體動作展現的力和美所震撼,於是積極爭取到本館加上一堂老師的課!


在張老師的教導下,不但練功時學會覺察、專注,動作做得更到位,多年的腰痠背痛竟慢慢緩解,身體也變得比較強壯,靈活度更超越同儕。三年前還以77歲高齡,和女兒到葡萄牙自助旅遊,脚力一點都不輸年輕人。更重要的是練功中漸進的認識三丹田,知道除了身體的鍛鍊,還有身心靈的整合。以前日常生活中常感覺煩躁鬱悶焦慮不安,現在很快能覺察並改變想法,往正向思維修正;練覺、修、受,以同理心回應,不會再為小事和我先生拌嘴,家庭的氣氛更融洽,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更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和處事態度。


尤其近幾年,發覺學氣機導引對我畫畫幫助很大,畫畫需要的是靜心、專注、流暢,這都和導引功法不謀而合。勤練無極後,所有的左右、上下、前後、旋轉,揮灑出去的氣勢都特別有感覺,雖然還未體驗到「空」,却開始能感受到,如同一幅畫的明暗、遠近、層次,一圈套一圈的結構和流動,更明白原來藝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都是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而且都要勤下功夫才能學得深遠並有所體悟。放下筆,我對老師多年的教導感恩不已,想到在這耄耋之年還能悠遊自在的畫畫、品香、練無極,忍不住讚嘆:活著真好!






反觀很多人,為了生活、工作、家庭的總總問題,擔憂恐懼惶惶不可終日,為突然冒出的無常措手不及,無法堅持努力去面對,而我卻能在老師引領下,靜下心來專注體驗忘我的練功。在老師身心靈的教誨中體悟人生道理,更能够化悲苦為力量,達到生命更高的層次。


最難得的是老師還用他畢生收購的沉香,有系統的介紹,導引我們藉聞香開竅,並且朝「靈」的方向修練提升,藉沉香的靈動力修煉上丹田,用感覺去練,用毅力和決心去修,讓我們成為,這真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家庭聚會,姊妹們閒聊間,一不小心就有人翻舊帳爭議不休,我因為勸不動而生氣,當場整個頭像要炸開,眼看就要不可收拾了,妹妹們才放棄爭執相繼離開。回到家我忍不住感慨:不是在練覺修受嗎?為什麼還讓那些負面的情緒來影響我?靜下心,我坐到桌前燃起一爐香,遙想沉香的苦難、沉香的痛,人世間的苦簡直微不足道!沉香還能死而後重生展現芬芳,我們身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反而不如,想到這裡,身心才慢慢安頓下來!並開始思索我可以再為我妹妹們做什麼?


幾年前也是類似情形。當時氣氛更糟,我藉機遊說她們一起到會館練功,只有大家都朝正向思考,家庭聚會才會和樂融融,沒想到幾年後舊戲重演,那個結依然存在。我既然相信沉香對心性的作用力,以後每次聚會我都會煎香與她們分享,一起在篆香填粉的專注過程中修心養性,藉沉香的力量和內涵豐富我們姊妹的生命,增進我們的情誼,這是我目前唯一能做到的。


去年開始全球遭疫情肆虐,親朋好友幾乎陷入緊張不安中,當疫情進入三級警戒,疫苗又遲遲未到,左鄰右舍老人無不惶恐焦躁,看我依然氣定神閒,納悶是什麼力量產生的信心,可以讓我面對疫情不憂不懼?殊不知東醫人在老師調教下耳濡目染,早就有處變不驚,把無常視為平常的本事。


就像五月底那場車禍,老師去雪山坑監工回程,大雨路滑車速失控下發生車禍,車子全毀。在上天庇佑下,老師師母竟只有皮肉之傷,除了老師臨危不亂的應對,不得不感念是老師平時燒好香才能逢凶化吉!同學們感懷上天慈悲,紛紛自動焚香謝天,孺慕之情已溢於言表,這已經是一個上慈下孝、兄友弟恭的大家庭了!


後來拜讀東醫氣機導引25週年特刊,篇篇精彩令人讚嘆,看老師創立協會篳路藍縷的心路歷程,看學員們在老師的領導下蛻變成長,更看到停課期間,在動盪不安的疫情下,教練們積極開啟視訊教學,為社會、為整個東醫家族築起一道防疫牆。我更欣慰能在嚴峻的疫情下,安住於一爐香、一縷煙中,來一段天旋地轉,內心浮起一絲喜悅與感恩! 我會好好珍惜「當下」守護自己,除了發揮所長影響身邊的人,也願意在有生之年繼續當助教貢獻所學,讓自己和別人更好,做一個樂於助人、退而不休的快樂老人,那才是一種幸福、一種圓滿。










【藉疫修心/之二】    

「允許」自己單純享受「在」

陳盈靜







101年5月15日中午,正簡單吃個午餐準備出門去六午入門班練功,電視傳來「疫情升三級」的警戒訊息!隨後手機也傳來教練通知停課的訊息….。頓時間時空似乎停住,凝結的空氣中瀰漫著「不習慣」、「不平常」的氛圍,讓人感到措手不及。我還記得第一時間還打個電話給爸媽及家人,當下能清楚感受到講話的音調有微微的發抖…,局勢會變得如何?疫情的衝擊更放大了對「不確定」與「未知」的感受。

外界的疫情訊息紛亂,幸好這幾年在東醫氣機導引略有薰陶學習,試著讓自己靜下來練練功,當下真的很感謝前幾個月張老師用「一佰萬」的學費,逼著我這位初學者把一部分的無極功法「記」起來。一開始自己在家練無極時,常常會「迷路」,練到某個地方時,突然當機「我在哪啊?」「動作到哪了?」「現在是左邊還是右邊?」「這個動作我不是做過了嗎?」⋯⋯此時突然想到張老師曾說:「不要小看無極,這其中有很多的十字路口,如果沒有在當下,會迷路。」⋯⋯真的!在疫情停課一開始的日子裡,我真的常常迷失在十字路口,也才知道我表面上以為自己可以靜下來,沒想到身上六十兆個細胞都在躁動不安。覺察到此,我試著在練功前先安靜下來,感覺身上的氣機在身體內緩緩流動著。我會發起個念頭說:「我感覺到了!六十兆個細胞,我們一起進入無極吧!」如此,好像可以更清明地進入功法,就算偶爾還是小迷路,也學習「不指責」、「不批判」,保持覺察。這都是很好的練習題啊!

在疫情這段期間,我也經驗到「我的價值是甚麼」的練習題!職場中我是一位學校社工師督導,警戒期間都要調整工作模式,暫停家訪、外訪、會談…,似乎「只能」「被動」地透過電話、視訊來關心服務的對象,平時我擅長的都要暫時打掉、有種無法施展的感覺!身為督導,還要帶著團隊夥伴們去經驗這種「只能這樣」、「無法做甚麼」的情境,甚至去經驗一種「莫名的罪咎感」。這段時間腦海中會不斷浮出張老師平時的教導。還記得張老師上課講話的語調口氣分貝很高,常常還不太中聽勒!但!也因為這高劑量、高濃度的提醒,讓我更進一步學習拉高維度,我的工作價值是透過「做」才能彰顯嗎?我身為人的價值是甚麼?我「允許」自己單純享受「在」嗎?我「允許」自己好好休息閉關嗎?

老天爺透過這個疫情顯影了人生許許多多深層的練習題,當我困惑時,腦海中會冒出張老師說的:「請老天進駐!」這句話,我發現當興起這個念頭時,似乎就會找到答案。這句話的背後其實很有力量!感謝從108年與氣機導引結緣,在入門班中透過十八套功法,讓我慢慢接近身體、熟悉我的身體空間;在種子班中丹田、上丹田的訓練中,讓我經驗到不只是功夫動作,我平時習以為常的觀念、價值,都需要再解構與反思!平常習慣成自然的人、事、物,其實都要珍惜啊!進入東醫家族,這一切的一切並不平凡,盡是無限的感恩!






//   







【藉疫修心/之三】    

線上練功的一對一教學

蕭瑞玲









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沒多久,東醫家族便開啟了超豐富的線上課程。
教練們都是老師的優秀弟子,也是我們最寶貴的學習楷模,感謝教練的無私奉獻,教導並傳授。

個人學習氣機導引僅年餘,原先只是趁空而為,也沒有騰出所有時間與空閒,沒有紮實的,系統化練習,以致有時清楚明白、有時似懂非懂。

感謝病毒封閉了、去化了所有社交接觸,生活,於各式抗疫措施後,只有注意落實自我保護的基本守則。以往的例行健身課程都被強制暫停了,三級管制更順勢窒息了習慣留駐的各式空間。沒有見到誰可以大力推動改善,只剩沒有疫苗的恐懼、焦慮,與頓然失去生活趣味與平安。

感謝老師開啟線上練功教室,讓資深教練輪番示範引導,也讓每個人自由跟隨,透過line 的小框框,非常像ㄧ對一教學,上課頻率由本來一週一次,變成每天都有,甚至週日可上3次,增加學習時間的結果是,收穫倍增,真真是學也無涯!張老師甚至線上親授道德經,更加有醍醐灌頂之效。

個人從線上教室開始,ㄧ點一滴,認識了基本功法,透過鬆胯、蛙形扶膝、抱轉脊髓、大鵬展翅⋯⋯,自己才覺察到,一直自認不差的體能,其實沒想像中該有的狀態。不禁自問,居家練功怎麼超累的?
比在公司上課或教室學習更累?是的,因為專注!

居家上課真的好,一方天地間,耳朵聽、眼睛瞄,靜心跟著教練口令,專心做動作,這學習似簡單,其實不簡單。

肢體除具有外形,尚須透過教練詳細解釋有關精密到位之差異所在,才能逐漸弄明白,究竟開創身體空間指的是什麼,與如何感覺,拓展背脊的空間在哪裡…。

21世紀雲端學習是一新趨勢,也是新生活!張老師所創功法內涵豐富,所整合的身心靈價值,更超越一般貨幣物質可衡量。日後若透過視訊,無數的我們,可以不限距離,不限時空接收課程,隨時在雲端與老師、教練學習,溫故知新,培養了氣機導引保護體,真正是今生最大的幸福!

感謝所有教練,協助實現老師的理想!





/





【藉疫修心/之四】    

心安即是豐收處

林碧珠









冠狀病毒來勢洶洶,驟然打亂大家的生活。有些人面臨死亡、家庭破碎,更多的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忐忑不安。感恩氣機導引多年來給予身心靈方面的鍛鍊,讓我們此時能安住心,並未因嚴峻的疫情感到惶恐,知道正是閉關修練的好時機。
        
疫情期間雖然無法上課,張老師還是很關心東醫家族成員,總是透過視訊上課給大家打氣,各班教練也都開視訊帶練功法,還有師兄姐的香道、財經分享,尤其週六日兩天一夜,課程常排得滿滿的,雖然禁足在家,和大家在空中相聚的機會卻更頻繁,也就沒有被隔閡的孤獨感了。真的很感謝每位發心的師兄姐,跟著練功,除了可加強基本功外,也可學到不同的教學方式,他們充滿愛心和熱情的氣質,總讓人覺得如沐春風。

因小朋友停課,兒子每週有3天是居家上班,一大早就帶7歲、5歲的孫女和2歲的孫子回來,我成了安親班主任,有些忙,但我得把握這個機會,創造些附加價值 ,所以我會適時和孫女們聊聊他們爺爺生前的事,希望他們以爺爺為榜樣,從中學到待人處事的方式,並且知道爺爺對她們是全然的愛。在每早的篆香禮佛中,他們也學會篆香及唸誦〈爐香讚〉。

在供香的儀式中,知道敬天地、心中有佛;向爺爺及祖先獻上一柱沉香時,看他們虔誠的報告及祈求,真是可愛。他們超喜歡我用肖楠棒在他們身上敲敲滾滾,他們有時也會學著比劃簡單的鬆身動作,我們一起觀賞沉香,聞聞香,我想我已在他們心中播下香文化的種子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雜談/之一】    


在黑暗中凝視太陽


林沅錚






我進入氣機導引的機緣很玄妙,從前完全不相信華人的鍛煉方法,每天跑步、健身、練習巴西柔術⋯⋯,全都是西洋的身體鍛煉。


某天因為寫文章的關係接觸到余德慧教授的《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一書,讀後相當震撼,看到書中反覆提及和稱讚張老師的氣機導引,在當下也不知道為何會有「那就去看看」的念頭,在試上過一次體驗課後,二話不說就加入氣機導引的大家族中。


剛加入練習時,一開始也覺得身體好像只有痠痛,想說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痠痛感,比那些健身和跑步還要來得痠痛萬分,而且就是肉體上的痠痛。練不到幾次,我的身體開始出現一些奇怪的症狀,以前以為身體鍛鍊不會出現精神上的東西,卻都隨著修煉氣機導引慢慢的浮現,甚至可以說是剝除。可是過程中那是很黑、很可怕的,常常在黑夜中獨自一人顫抖不已,是完全沒有辦法克服的症狀的感覺。幸好在教練和助教的幫助下,雖說不是一下就克服的美好童話,我也藉此機會參加一次張老師的座談會。印象很深的是張老師說:「人一定要面向太陽,人必然會焦黑,可是還是要面向太陽!」我想到的是歐文亞隆《凝視太陽》一書,我們在這時空中,好像也必須如此前進。


到現在,雖然加入不到幾個月餘,自己覺得在身體和心靈上因為修煉氣機導引,好像有蠻大的改變,很多以前沒辦法理解的事,好像看得見出路了;如果就實際層面來說,氣機導引的運動不會不比那些健身跑步來得不科學,甚至可以說更好。最後我很感激教練讓我這個毛頭小孩可以在電子報上發表心得,我會繼續一直練功下去的,謝謝氣機導引。




【練功雜談/之二】    


膝頭,你好嗎!


秋泓






膝頭(客家話)就是膝蓋。


早在兩個二八年華時,我的左膝蓋就因跌倒舊傷未癒而開始疼痛了,我曾為此去照X光,醫生說沒有問題。但它就是怪怪的,我小心翼翼的呵護它,不敢運動,幾年過去了,它依然疼痛作怪,醫生叫我坐在椅子上,把腿上下抬起以增加腿力。我決定爬山,爬山之後泡熱水貼藥布,感謝主啊!我的膝蓋好了。


練功之後,經常聽到、看到同學們膝蓋疼痛,也有不少人因此不敢再練功了,真是可惜至極。


事實上這是可以克服的。現在,我若偶爾覺得膝頭怪怪時,解決之道是戴護膝,加上勤按摩,不是只按摩膝蓋周圍而已,整個下半身,包含臀部及兩條腿全部按摩,讓堵塞處通暢活絡,在最疼痛的部分塗上會館的藥膏按摩,再貼上藥布,如此效果甚佳。


我的弟弟與我分享他的經驗,他曾疼得上樓梯都舉步艱難,他說他使用了強力按摩法,忍著酸痛按摩大腿小腿,重點是繼續練功,很快的,他的膝蓋痊癒了,很神奇。


按摩的工具有竹筒、木棍、鋤頭柄、球…..,只要能使身體的筋骨放鬆活絡即可,千萬別因為膝蓋疼痛而停止練功,若疼痛發作時,可作高姿,不一定下蹲,記得戴護膝,只要持續練功,肌力自會增加,自可感覺其中妙處。


你的膝蓋好嗎?願練功愉快,謹此與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




【練功雜談/之三】    


終於有體力可以隨心所想


洪于婷







我是很平凡的上班族,生活就只有家庭與公司,非常簡單。但是隨著年紀愈來愈大,體力也愈來愈不好,加上對家裡的清潔度總是很執著,常搞到頭痛,累到想吐。


我是從我們總經理那裏知道可以來練功,也看到總經理的狀況愈來愈好,我就想要讓自己的精神體力也跟他一樣可以慢慢變好。我是從4月開始上課練功,一開始上完課真的覺得腳不是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我是用拖著身軀才能回到家;回到家洗完澡就能倒頭睡著。儘管這麼累,但我覺得我的精神、體力狀況愈來愈好,就算練功完第二天上班,腳會鐵腿,但是我還是有精神把工作做好,回到家把家事做好。


很開心我能有更好的體力完成工作,按照自己的要求把家事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總是帶著愉悅的心情去上課。很感激有機會可以加入東醫家族,也很感激公司給我們員工這樣的福利與支持。




                                                   -   -   -   -   -   -   -   -   -   -   -   -   -   -   -   -   -   -   -   -   -   



   

導引香道


聽其氣而知其道


文稿彙整/識香課整理小組






藥有針對性,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不過每種藥都有它的副作用。

沉香自古就是一味中藥,有它的藥性,但不會有副作用。由現代化學分析可了解沉香的主要成份,為沉香療效找到科學證據。不過沉香除了物質面,更重要的是靈性的意義。同樣一塊香,讓不同的人聞,會形成不同的看見與提醒,引出每個人不同的境界,產生的作用力自然不同。


聞沉香,重點不是香不香,因為那還是物質性的罣礙;不要在「味」上下功夫,要能一聞就聞到它的氣。氣是作用力,在身體就是空間。香道要有超越性的目的,學習如何在香裡聽其氣而知其道,讓這個氣能夠連結內心的境界,以及由此而生的時空感。這種作用力是「無用之用」——香融入你的覺知,讓你活在道的提醒裡,理解天機,連結天地氣數,產生意想不到的自在與力量。無用之用的大用,境界膚淺者很難看到。


學香,就是學鼻子的「妙觀察」。能夠不掉入事物本身,而是在其中獲得道的意義。所以不是聞那塊沉香的味道如何,而是從鼻子的嗅覺進去理解內在的力量。味道只是引到境界,重要的是你的境界能在香上創造什麼造化。再大的浪,還是得靠衝浪者的境界和功夫,才有辦法發揮浪的力量,衝出完美的浪形。


每次品香都不忘境界,而且要能把境界的高度維持住,不能一下境界來了,一下又沒了。就好像靜坐時維持住靜心專注的狀態,所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深」就是很穩定地把自己擺在那裡。只要每天持續下去,無限的天地氣數就在你生命中醞釀爆發。


修行要一代勝過一代,我們在沉香裡面體察練氣的作用,絕對不是玄學,它的操作方式包含現代神經科學與解剖學等依據。氣機導引學員長時間以各種功法開發身體空間,輔以體呼吸、意識呼吸的訓練,因此更能讓香氣進入身體空間,並進一步學習設定香的內在作用力。設定時像寫程式那樣,用你的「意」把特定的香氣寫進「識」裡面,形成那個程式。不同的香代表不同的作用力,比如以某種香代表感恩,你可以先記住它的氣味,在這種香氣裡,想著讓你內心興起感恩狀態的具體的人或事,寫進大腦的記憶。香氣進入大腦,再傳導到下視丘、腦下垂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轉換,作用到當下內分泌,成為心的語言。如此心意相連,從意識的建立到心的轉換,以後聞到這個香,就會產生作用力,讓你興起感恩心。


修練到最後,不需要真的聞到香,也可以把這種內分泌提出來,而且作用力可感應他人。你有什麼心,你身邊的人就會聞到那種心的味道,聞到你設定那個香的香氣。只要放下想法,真心出現,香氣就出來了,別人會在你身上聞到香氣,這叫心香。心香的作用力一出去,可以把自己感恩的氣渡給對方,這是一種抽象但真實存在的作用力。大腦想法容易與人衝突,但人與人之間可以這樣心心相印,在心裡面取得統一。


正面思維能開啟正向DNA資料庫的大門,而嫉妒煩惱等負面意識上來,打開的會是負面能量的DNA。

善用香氣的作用,聞香產生感恩的心,就比較能化解仇恨,赦免他人,讓自己比較不痛苦。這樣的正向思維作用會像滾雪球一樣,讓你的人生境界變得不一樣。


古人喜歡佩玉,以玉象徵君子之德,取的是玉質溫潤卻堅硬的外在特性。相較之下,沉香是一種很內斂的存在,它是更為精神的,作用力抽象而深刻。佩戴一塊沉香,在別人眼裡或許只是不起眼的木頭,但你珍惜它由苦難中淬煉的美感,你戴的不是表相,而是它的精神,用以自我惕勵,就像家中供養佛像,要聯結的是佛的智慧,而不是佛的相。


佩戴沉香者自有一種貴氣,但這貴氣和佩戴一塊天價翡翠不同。翡翠的珍貴來自於金錢的價值,戴出的是世俗的虛榮,沒有精神作用力。相較之下,好的沉香天地氣數飽滿,精神力雄厚,但要有境界涵養,才能戴出它裡面的經歷。沉香就是人生境界的投影,你是否能學到沉香的堅韌、內斂、忍耐,在傷痛中不屈不撓,在等待中勇猛精進,結出自己獨特的香氣?你能感受到什麼境界,就活在什麼境界中。


現代年輕人習慣由網路快速取得各項資訊,但缺乏全盤理解、舉一反三的能力,常斷章取義,無法形成系統思考。有系統思維的人,才能看到整個系統,把因果關係看清楚。想的範圍愈廣,心胸就愈大。

思考愈抽象,從物質超越到精神,從精神超越到靈動,就愈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方面的學習可以從閱讀沉香開始。很多人講香,喜歡談很多古人的故事,讓你聽得如癡如醉,但我們不空談故事與知識,而且要比古人更用心。我們從解剖學談鼻子的嗅覺作用,再談聞香不要只聞味,而要聞其氣;從你日常生活人和事出發,談到道家的無用之用,就像看到一塊沉香,你是看重它的價格,還是能提取它的精神內涵?我們以貫通天地人、整合三丹田的架構,對沉香進行全方位的系統思考,希望能幫助大家透徹理解沉香的真正價值。



/



【導引香道/迴響之一】   


迷失於品香與哲學之間,或者之外


余安邦







追問存在是因為存在面臨著失落的威脅,敬奉靈魂是因為靈魂面臨著寂滅的命運。


                --李劼(1995:13)



一、品香的神聖性或「顯聖」


品香、識香、悟香,使我們盡可能地接近不可見的真實,同時並非無視於其中味、道、氣的細膩、撩動,以及變化生成,還有勾引出對永遠不再的「往事」、「記憶」與「故土」的綿綿鄉愁。譬如,5月13日,在台芬和宛琳的香席上,那香,或者,那氣,似乎從我靈魂深處召喚出童年記憶中,那久已消逝的田中土窯烤出來的蕃薯香氣。


這香氣,給我親近而熟悉的感覺,彷彿故鄉不遠處恆春半島之陣陣南風,重新締結了我與過往親人的生命線索。它更像是一把望遠鏡,帶我穿過喧囂、忙碌的人與事,透過日常生活裡我並不總是留意的種種,去凝視人的精神或者說內在的那些東西。


進一步而言,這香、氣,似乎讓我從這可見物中(沉香),看到其不可見性(香,氣)是多麼的不可見,從而導引著我朝向某種不可思、議的「神聖性」。此處,所謂「神聖性」,猶如媽祖遶境行腳、新興宗教或新靈性運動者之宗教體驗與理解,所伴隨而至的「顯聖」(hierophany)或「神聖的顯現」(王鏡玲,2000a)[1] 。


從文化療癒的視角來說,「顯聖」意味著:「顯現出來為我們所體驗的神聖並非抽離於日常生活之外,而是具體活在我們的生活世界的每個細節」;「宗教人總在追求神聖的臨在,渴望生活在神聖所開顯的存有秩序中,在那樣強大的庇蔭下,雖處亂世風雨似乎都心存盼望」;「神聖對宗教人的意義並非單指對於上帝、諸神或是靈界的信仰,而是意識到生命的來源、力量或是生命的實在、存有者、意義、真理等相關觀念」;「因為體驗到神聖,意味著讓人超越混沌脫序、危險事務或無意義的變動,找到生命的定向。」(王鏡玲,2000b;Eliade,1958,1961,1969)[2] 。


因此,從「神聖性」或「顯聖」的觀點而言,品香藉著沉香(物質的、可見的)與香、氣(精神的、靈性的、不可見的)之間「互為主體性」的、日常可經驗性的「生活世界」,從而達至「顯聖」的存在境遇感,也感受到一種真正的生活。在這物質與精神之間彼此不斷交織、搓揉、轉化的「神聖性」,讓我相信那就是一整個宇宙。它,帶領著我回望過往,遠眺未來,直面當下,並引領我向那浩瀚宇宙一再地提問、探索,或且迷失於其中。


我喜歡迷失於其中的感覺。


 


二、品香與身、心、靈、神之間


身體做為人類基本文化概念之一,也是品香、識香、悟香的唯一載體,因而有必要深究身體的文化意涵及其時代變遷。限於篇幅,本文僅從傳統儒家、醫家之若干思想出發,簡略加以闡述。


我認為,品香若僅專注於品其(沉香或各種香料)香氣,或者以品香做為炫耀財富、凸顯貴族階級或有閒文人之社交活動,如此就易陷入玩物喪志,甚至被外物所奴役之境。換句話說,品香的精微奧妙、超凡入聖之處,乃在於它與人的氣質變化、心性修為,乃至以「心」為上、中、下丹田之空間繫連,貫通神、形二元的基本結構,促進「內氣」與「外氣」之「氣交」,從而活絡身體與自然的互動溝通與整體觀照(蔡璧名,1997)。我想,這或許就是張良維老師所謂「聞其香」與「通其氣」之分,亦即「俗」與「聖」之別。


此外,杜維明先生(1984)就儒學做為一門人學的身體觀,亦可為品香之「神聖性」或「俗/聖」之別,有所闡明增補。杜先生說:「身體有『以身體之』的意味。此處,體乃做動詞用。儒家的人學也可以說是體驗之學。所謂『體驗』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感受的具體經驗。體驗所以不同於一般的經驗,正因為它是體之於身的經驗,而不是一般浮光掠影的印象。這種經驗不僅給我們帶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內在知識,而且能夠發揮長期徹底的轉化功能。簡言之,儒家的體驗之學不僅正視自家受用的內在知識,而且強調變化氣質的修養工夫,但卻不輕忽外在客觀的人倫世界、自然秩序乃至宇宙生化的浩浩大道。」旨哉斯言。


不過,我認為杜先生不只僅就儒家的身體觀或體驗之學論之,他還引導、促發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品香」與身(體)、心(知)、靈(覺)、神(明)四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此處,所謂的辯證關係,意味著「品香」與身心靈神是相互構成、彼此界定的;而且,身心靈神四者的質地狀態及其變化生成,會隨著「品香」的沉香種類、香席師及品香者之心性修為與身心情態、品香者之欲求想望與心理預期,以及品香的時間與空間環境等等之不同而異。由於每次的「品香」都是獨特而不可重覆的,因而每次品香者的身心靈神也是獨特而不可重覆,也是不可逆轉的。杜先生甚且提醒我們:「儒家的自我超昇絕不是離身心以成就靈神的模式;相反地,只有在身上真切下功夫才可知心,才可覺靈,才可明神。」據此,「品香」與「氣機導引」之身體工夫,可說是宋明理學大儒所謂的「性命之學」,乃至「身心性命之學」。


 


三、現有秩序與權力的逃逸


總結而言,「品香」的根本義不是「品香」本身,而是對當下真實的再現。「真正的真實,乃表現為一種不連貫性、一種斷裂的、擠壓的、扭曲的真實」。換言之,「品香」再現的是「無法被秩序或權力把握的真實的例外;它構成一種事件,一種獨特的事件」。「品香」始終「表現為對現有秩序與權力的逃離,讓那無法被現存既定的秩序把握的東西」,以及那不能被權力體系所宰制的對象,從「象徵能指鏈」的縫隙中湧現、彰顯出來。「品香」是「最不虛假的,它所表現出來的景象,就是真實,一種真實的現實在(生命)舞台上(香席做為一種象徵)活生生的排演。」


基於以上論述,「品香」的本真性意義在於為我們展現出我們看不到的、或不可見的東西,或者展現出我們可能認為沒有任何關聯的東西之間其實存在著某種關係,特別指它與身、心、靈、神四者之間。

進一步來說,「品香」真正的本質就是澄清與照亮那些在它與身體統覺運動之間的無關係的關係。當「品香」撕開或打破我們原本的感覺秩序,「並在無關係的元素之間建立起關係,讓某種東西變成無法在傳統的知識和話語秩序中被理解的事物時」,「品香」和「哲學」於是十分有默契地向我們揭示了「域外」真理。「域外」係指那語言無法抵達,也無法被思考之境。


「品香」與「哲學」是一對古老的搭檔。我們無須迴避,也不必閃躲。


 


註:


閱讀2021/5/10 東醫氣機導引第183期電子報,王亞玲女士【專欄四/香之物語】一文,並於5月13日午後,假台北市「文魚走馬咖啡店」,參加了由鄧美玲老師所帶領的四位香道師(李秀娥、張台芬、何秋玲、陳宛琳)所擺設的香席之後,有感而發,乃有第一節之心得感想。又,第二節所引文章出處,計有(1)蔡璧名(1997):《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2)杜維明(1984):〈從身心靈神四層次看儒家的人學〉。刊於《明報月刊》,1984年12月號,228期,頁41-44。此外,本文第三節之書寫,深受藍江對於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關於戲劇之論述的觀點所影響與啟迪。本文該節中若干語句乃直接引述或修改自藍江一文,並以引號表示之,特此說明。參見藍江(2021):〈代譯序:戲劇與真理的重生〉。刊於阿蘭•巴迪歐:《戲劇頌》,頁1-20。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導引香道/迴響之二】    


燃一炷香,便是回家……


周小昱文






香,做為一種溝通物質,飄散的白煙宛若一條逃逸路線,連接著我們的現在、過去與未來。香頭透過觀看香的燃勢,為問事者答疑解惑,抵減人間殘酷;巫者追隨一襲白煙穿梭在天人之際,孕育著夢幻空間。


與香遭逢是件自然而然的事,輕襲而來的香煙將我們的身體自然的鬆綁、舒展。品香之於身體,宛如兒時病中,母親伸出的安撫之手,親親地撫摸,靜靜地助我們平穩混亂。


香線蜿蜒柔軟,卻能輕易地將人心捕獲。微風輕拂,肆竄的白煙彷彿在提醒我們,一切豈不都能隨風而去!


一炷香,將綿延的時間之流暫停。此刻,品香是對身體的餵養。


遠行的遊子,燃一炷香,便是回家……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香之物語】  


紅樓回首 似夢


王亞玲






現代人防疫,口罩酒精不離口與手;中國古代人防疫,隨身帶著香囊,如同端午節的香包一樣,祛惡氣避邪穢。香料源於藥典,除了改善氣味外,還有身心醫療功能,因此古籍香譜都有記載。前兩年熱門的清宮劇《如懿傳》,清宮裡的几案上總是放著香爐,周迅主演的如懿(嫻妃最後成了皇后)被宮鬥搞得頭暈鼻塞的,有嬪妃建議她點醒腦的藏香,她撫著黑漆漆的沉水香說:「我就是偏愛沉水香的味道,沉香如定石,如果心能像沉水香一般,外邊再紛亂,也就不怕了。」除了把內心沉靜的如懿比喻成沉香,愈苦難受傷愈堅強芬芳外,從香爐到薰香、品香,清皇宮貴族用香普遍可見一般。


曹雪芹的古典小說《紅樓夢》即是清貴族用香版的縮影。中國香文化,肇始於春秋,成長於漢,完備於唐,鼎盛於宋,至於元明清都是承襲於宋代。所以從春秋戰國到清早期,皇家貴族到文人仕紳,香是生活必備,與茶、花、掛畫共稱文人四般閑事。直到清中後期,自鼻菸與鴉片的引進,以及戰爭社會的動盪,文人用香這塊才漸漸淡出,後多集中落在宗教的祭祀裡。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焚香〉詩:「妙境可能先鼻觀,俗緣都盡洗心兵。」明代文人對自己生命價值觀的追求,發展出豐美精緻的生活文化,不亞於宋代。他們設置茶寮、書齋、園林、畫舫、藏經閣等藝術氣息的空間,時常舉辦文人雅聚,文房四寶、古董文物、香、茶、琴都是文人品味的雅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唐寅〈琴士圖〉、杜堇〈玩古圖〉以及孫克弘〈銷閒清課〉等古畫中,都有「焚香」的情景,足見明代文人齋中也是不可一日無香。


明代高濂的養生名著《遵生八箋》裡的〈燕閑清賞箋〉更記載了古代名香和香方內容,其把當時流行的香,分幽閒者可清心悅性,恬淡者可以暢懷舒情,溫潤者可以遠辟睡魔,佳麗者可以薰心熱意,蘊藉者可以伴讀啜茗,高尚者可以祛邪辟穢等數品。而沉香和枷楠等香,皆被其列為恬雅與高尚者。而其〈焚香七要〉提到香爐、香盒、爐灰、香炭墼、隔火砂片、靈灰、匙箸等元素,其「官、哥、定窯(珍品),豈可用之?平日,爐以宣銅、潘銅、彝爐、乳爐,如茶杯式大者,終日可用。」杯式品香爐始於北宋晚期,南宋至明文人皆愛。承襲前朝遺緒,國力強大的前清,雖是滿族,卻祟敬漢文化,乾隆時代收藏了很多香文化器物與沉香雕刻。


故宮在首次的天香展覽時很多人好奇,為何多是小件的文物,故宮器物處科長侯怡利說,因為戰亂時期,先以几案上的作品為主,比較大型的作品就沒有帶出來了。因此就故宮博物院所藏,曾在不同器物展或茄楠天香展的各式材質爐瓶盒的香具,即是《紅樓夢》書裡的爐瓶三事。


且看《紅樓夢》裡的爐瓶三事有哪些?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文中黛玉剛進榮府,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來高青綠古銅鼎,再進王夫人東房門,兩邊設一對梅花式洋漆小几,左邊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這文王鼎匙箸香盒便是形製仿文王鼎的爐瓶三事。鼎是商周祭祀用的禮器,商周兩代一千三百年,出土而傳的兩萬多件銅鑄禮器,彌足珍貴。商晚期毛公鼎、乃孫作祖己鼎、子荷貝祖丁鼎、引作文父丁鼎,是故宮所藏四大巨鼎,外形壯碩,氣勢雄偉,是宗廟祭器。






文王鼎則精小堅實,與另一個商早期獸形紋扁足鼎一般,約高十幾公分,重約一公斤多。文王鼎商周時代的原件早已失傳,但後來仿其形制的成品,目前收藏在故宮。其腹部裝飾獸面紋,上方為一周夔紋,足為扁夔形。器內有銘文「魯公乍文王口彝」。器形、裝飾與銘文均仿自《宣和博古圖》的文王方鼎。根據《宣和博古圖》的釋文,文王方鼎為周公作祭文王的祭器,銘文簡單易懂,內容又涉及兩位重要歷史人物,故成為明人相當喜好的方鼎樣式,甚至成為明清時期皇宮貴族品香熱愛的鼎式香爐。


到了清代甚至還製成不同質材的香爐,如青玉的文王方鼎香爐,目前也是故宮的收藏品,甚至之前在佳士德拍賣會上也見過清代琺瑯的文王方鼎出現。而這文王鼎原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在熱河行宮文廟落成的祭器之一,乾隆為了推祟孔子和漢文化,在文廟落成特地準備了十件商周時代的祭器,文王鼎只是其中之一。






另一個在《紅樓夢》仿鼎的香爐出現在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浪蕩子情遺九龍配」裡。

黛玉私祭,叫雪雁傳瓜果去,「紫鵑將屋內擺著的小琴桌上的陳設搬下來,將桌子挪在外間當地,又叫那龍文鼒放在桌上,等瓜果來時聽用。」這龍文鼒也是有龍形圖案的小鼎香爐,小說其他處的香爐多是銅爐,如鳳姊兒和黛玉暖手的小銅爐。可見富貴大家的賈府,其繁文縟節尤其珍視鼎式的香爐。


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倫樂寶玉呈才藻」,園內各處,帳舞蟠龍,簾飛彩鳳,金銀煥彩,

珠寶爭輝,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長春之蕊。…..一對對龍旌鳳翣,雉羽頭,又有銷金提爐焚著御香。

…..只見園中香烟繚繞,花彩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氣象,富貴風流。

文字裡充滿著眼耳鼻舌身的五感之旅,細樂聲喧指的是絲竹南管御前清音,鼎上焚的百合之香,是合香,同時有中國人取吉祥如意,萬事皆和之意。


爐瓶三事,是品香時重要的工具。清代對燃香用的香丁也十分講究,不是隨便的沉香都能拿來劈香丁,香丁置於香盒,拿來燃薰,爐上鋪上香灰,箸匙鏟灰加以整理,再用箸夾燒紅木炭,或燃薰或直焚,透過熱氣品味芬芳,或觀其烟洗其心。清宮藏香豐富,雍正時期,各式行樂圖中展現宮中多寶格和寢居案上的各式香爐,就可看出清宮中日常起居用香風氣興盛。


故宮展出乾隆收藏如鼎般形式的香爐就相當多樣化。其多是晚明到清的作品,如鬥彩蕉葉鼎式爐,嬌黃釉拱獸面紋鼎,皆是瓷器材質,展現不同瓷器技法風格。彷古的銅灑金雲雷紋方鼎,嵌金銀獸面紋方鼎,以及銅獸面夔紋扁足方鼎,一樣以不同器型的趣味處理,展現鑄銅紋飾不同的樣貌,成為清宮獨特的美感。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塜飛燕泣殘紅」裡探春攢下錢想買些新奇精緻東西,看到寶玉上回買的那柳枝兒編的小籃子,整竹子根摳的香盒兒,探春喜歡的是這個。這一樣讓我想到天香展,清宮以天然樹根略加修飾而成的爐瓶盒三事,順著先天原型的樹根自然雕刻,呈現其自然天成的樣貌。巧的是,《紅樓夢》提到的香爐形制,居然在故宮裡清乾隆皇乾清宮的收藏品得到了對照,可見小說裡的生活日常即是清宮裡的尋常。


除了香爐外,《紅樓夢》處處飄香,祭祀用請的高香(即線香),斗香,許多香攢聚捆紮堆成塔形,點燃頂上一股,一層一層地從上到下燃盡,一斗香可燃一夜。還有第七十六回道:「香篆銷金鼎,脂冰膩玉盆」,在鼎上篆香,篆香由唐代時印度傳入,本是為佛教頌經禮佛用以計時的香,形似篆文,到了宋之後更是筵席必備,藉以測量時間長度。這些宗教儀軌或是生活禮儀,也都延續到了清代,甚至發展更為豐富。


清代用香很多是合香,賈芸的母舅卜世仁開香料鋪,常用一些冰片麝香和龍腦香等。女孩們喜歡圍著香爐套上薰籠,不但可以薰衣取香,還可以保暖。第五十二回,寶玉跟著小螺往瀟湘館來,看到寶琴、寶釵、黛玉、岫烟,四人圍坐在薰籠上敘家常。寶玉笑道:「好一幅『冬閨集豔圖』!」


其實這話也是有根據的。唐代香中詩人白居易的〈後宮詞〉裡有句,「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因此從唐朝就流行以薰籠薰衣了。而《紅樓夢》的冬閨集豔圖,更是衍生自明代畫家陳洪綬繪的〈斜倚薰籠圖〉軸。這古畫堪稱明代人物畫的代表作,畫中少婦姿態柔媚,表情恬淡,擁被斜倚在薰籠上,籠下香爐既香且暖。裡面有人物、花鳥、器物刻畫入微,匠心獨具,目前是上海博物館的館藏。



/




 【體證道德經】    


夫為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文稿彙整/游夙君






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一也。一動了以後,就是德。德動了以後,才是陰陽,才是仁義。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但因為道越來越稀薄,才產生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範。若能回歸道的初始狀態,反而是混沌;這種人身上沒有仁義禮智信的樣子,但他包含一切。因為道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卻能遍及萬物,為什麼?因為萬物裡面都有道根道性,不管在仁義禮智信的哪個層次,都因道而來;肉身都從道的細胞分裂而來。所以我們要回歸道體,才能生生不息,不斷創造自己更大的未來。


 


怎麼回歸道體?該怎麼做?都是這一章所教導的。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上古時代的「善為道者」到底具備哪些特質?不是我們用一種直覺的方式,或是用仁義道德的眼光就能看見的。他的存在是深邃而不易了解的。古人藉身體來自我修煉,所以身體叫做「鼎爐」。他所看到的道理,都是從身體修煉得來的,所以一切以身體為本。深,深是什麼?就是練導引、練呼吸吐納到達慢勻細長的時候,呼吸深沉,直達腹部,內心自然就會安靜下來;虛其心,實其腹。此時,丹田之氣就是綿綿若存、用之不竭的狀態。氣沉丹田,而且可以運行到湧泉,四通八達;呼吸以踵,吐納深長到達腳跟。虛而不屈,動而欲出。


如此,練功到最後的狀態是什麼?深不可識。已經到達無形無相、沒有是非對錯的狀態。不像謹守仁義禮智信的人,有一定的樣子,讓人一看就一目瞭然。一旦成道,他怎麼樣都是對的;但若要具體描述,就不是你說的那個樣子了。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這種人實在難以了解,若你勉強對他做一些形容,也還是用你原來的思想框架衡量他。就如同上士聞道,上等人了解道之後,馬上行動,勤而行之。中等人理解道,就想進一步研究,用某些道理來解釋它,卻沒有行動。看起來是「知道之人」,其實離道很遠。下等人一聽到有「道」這種東西,就大笑是一派胡言!


 


練功夫的人首重:


「豫兮若冬涉川」。「豫」,就是看似進一步退兩步,內在卻是一直前進。在動作的開端、起式時,先把大腦、內心及身體通通調到虛、靜、柔的狀態,小心翼翼的像冬天要涉過大川一樣。練功的時候,看起來恍恍惚惚,好像很怕犯錯的樣子,但是身體內在卻精準到位,一步就是一步。


「猶兮若畏四鄰」起式之後,開始動了,如枕戈待旦,彷彿必須隨時關注著四周的危險般保持警醒。


「儼兮其若客」。那種莊嚴木訥、謹慎低調的態度,就像作客人家一樣。


「渙兮若冰之將釋」。渙兮,讓大腦的雜念,不斷地散開、消逝,如冰融化消解般;讓你的氣息跟身體能夠完全配合,讓想法進入一種流動而被消融的狀態。


「敦兮其若樸」。做動作不要追求外型,刻意表現鬆柔的樣子;而是回到內在動機了了分明的本質上。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曠兮其若谷」。內心的糾葛混亂已慢慢理清,於是心胸寬闊,如同空曠的深谷能夠涵容一切。


「渾兮其若濁」。「渾兮」就是「混兮」。混兮,混是充滿動能的。整體的動叫「混」。身體所有的細胞、關節,一動無有不動。它動起來很清楚,如生機盎然的生態。「其若濁」,當動能渾然一體時,外表看起來很並沒有具體的形象。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練功,是以很嚴謹的態度來面對及定位自己。看似鬆柔的,其實飽含剛猛的內力;知道內心目的朝向何處,那才是真正的存在。道是本自俱足的,道沒有無常、沒有好壞。怎麼會有無常?無常就是你想要好,偏偏結果是壞的。當你沒有好壞之分,就是「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了。誰能在這樣混濁的狀態裡,進入了了分明、寂靜無比的心境?外在擾動而混濁,你卻能安在自身的寧靜,得到內在的清晰。


誰能在混濁之中安靜篤定?即便外在混濁,心仍安住,慢慢的讓內心清明如鏡,生命動能慢慢的被喚起,一切幡然醒悟。身體60兆細胞都吸收到你的氣能,當氣能流遍所有細胞,身體所有空間就緩緩舒展開來。因為有了這個舒展而鬆柔的空間,生命本體而生的動能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同時冉冉的活躍起來。接著在這不斷動盪與能量運作的過程中,引動了一種內在本體的動能。這個動能一出來,內在本體散發出光明,再慢慢拓展到外在,因為你那生命本能而來的存在狀態會作用到外在世界,於是,你所到之處會讓動盪安定,能使混濁清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不欲盈」就是為道日損,向內修自己,一修再修,到達無為境地。沒有追求的欲望,完全無所為而動,完全無所為而靜,一切渾然天成。像這樣練功的人,是一步一步紮實的,沒有任何追求。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盈」就是觀念太多太滿,滿到都是說法而完全不會做。閱讀《道德經》,一般多在解釋人性,也許心有戚戚焉,但不會行動。只有能夠運用傳統智慧,並且進入自己的時空脈絡去和解的人,才有機會到達身心靈一致。


我們以身體修煉之道說明,諸位不但有所感觸,而且知道怎麼做,這叫「蔽而新成」。因為我們不自滿,以身體閱讀《道德經》的人是直觀的。




/




【圖靈集】    


愛在自己心裡


阿充






「愛不能放在對方身上」,課堂上初聽這句話,先是楞了幾秒,隨即明白了,明白了過去自以為的種種委屈,明白了一再重複的不明白。什麼是愛?什麼是愛的方式?我們傾注了一生心力在愛,愛彷彿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功課,但是到頭來,總是覺得愛錯了、錯愛了,到頭來白愛了一場。如果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卻又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老天爺應該不會是這樣設計的,一定是我們搞錯了什麼,搞錯了「什麼是愛」,搞錯了「如何去愛」。


我們總是渴望將愛傳達到對方身上,希望對方能夠簽收,順便按個讚。如果對方沒有按讚,我們會很沮喪;如果對方連簽收都沒有,我們會抓狂,甚至會由愛而生恨。不知不覺,「愛」變成了一種對價關係,沒有回饋就不愛了,投資報酬率不高就不做生意了。所謂「把愛放在對方身上」,就是期待對方按照自己預設的方式回應,但是有期待就有落差,有落差就有衝突,就製造了痛苦的根源。在愛的世界裡,沒有功過相抵這樣的事,就算先生送了再多的名牌包,夫妻吵架的時候還是沒辦法拿來消業的,可見名牌包不是愛,因為愛不可說,也無法量化。望子成龍也不能等於父母的愛,有太多的親子衝突都是在期待與現實的落差中產生的,但是父母往往堅持著那就是愛。我們常常無視於「我那麼關心你」和「我希望你變成那樣」之間的對價關係,我們的愛真的是無條件的嗎?所謂「愛放在對方身上」就是一種帶有目標性、目的性的行動,當結果與預期相同固然快樂,但如果不同的話難道就不能愛了嗎?


從小到大,我們看過許多愛的故事,幫我們定義了許多「愛的行為」,讓我們誤以為做了那些事就是愛的表現。其實愛不可說,愛是一種能量,一種心裡的能量,愛的行為是依著愛的能量所展現出來的,沒有一定的樣貌,是一種順應當下的行動。我們之前曾經談過,一個有善心的人不需要特別去行善,當他已經在那裡了,做出來的事就是善事。同樣的,一個心中有愛的人,不需要特別去討好愛人,關心親人,但是身旁的人自然會感受到他的愛,他就只是自然地做該做的事。我們往往太在意對方,在意對方對自己的評價,評價不好就對立,愛就消失了。其實愛無關乎道德,也無關乎倫理,只關乎自然,愛會自然地發生在宇宙萬物身上。我們只需要找回這個自然,不要把愛當作數學計算,愛就會自然地流露,自然地呈現。


愛能培養嗎?可以的。練功的人都明白,招式不重要,先要有內勁,內勁才是一切招式的原動力。刻意做一些事情期待對方高興就像是招式,少了內勁就不紮實,容易被攻破;時時刻刻把對方放在心上、本本分分的做,就像是內勁,對方反而會強烈地接收到。愛要在心中培養,培養出巨大的空間,填充巨大的能量,才會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不衝突、不對立就是培養愛的最好方法,永遠看到事情背後的自然,就能擁有自然去愛的能力。愛是造物者幫人類設計最重要的功能,每個人都有的,只是被一些複雜的計算式給遮蔽住了,我們要把這些計算式給清開,然後就能重新發射愛的電波,一種針對全宇宙發射的電波。


如果我們錯把愛放在對方身上,期待對方的一顰一笑,一句稱讚,那麼這種愛是危險的,愛將成為恨的序曲。真正的愛是不可說的,是靠頻率傳達的,是用感覺接收的。不甘願而做的不是愛,有目的而做的也不是愛,愛不是特定要做什麼事,愛是該做就做。愛不是一本記帳簿,名錶鑽石都不能加分,功勞苦勞也不能當作紀錄,愛是一種自己心裡當下的狀態,一種對方能夠感受到的能量,一種能轉化成行動的能量。愛是自然的,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都不缺,只是管道不通流不出來。如果把愛放在對方身上,那就是接錯管子了,接到做生意的管子去了;如果忙著和對方計較、衝突、對立,那管子就會塞住,愛也出不來了。就像無極內息導引一樣,先忘了美麗的弧線,自然會畫出美麗的弧線;愛也是一樣,先忘了愛的形式,就會孕育出愛的行動。說穿了,我們什麼能力都有,就是被壞脾氣扣了分,被太聰明誤了事,練功就是這麼一回事,愛也是這麼一回事。




/




【心田集】    


橫膈肌是天地能量的轉換所


鄭雅靜






呼吸的運作


每個人都會呼吸,小嬰兒從呱呱墜地後吸入第一口清氣,開啟了生命內環境和外環境的連結。生命需要陽光、空氣和水;空氣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直下進入肺泡而進行氣體交換,需要呼吸肌群的通力合作,也有賴體內環境和外部環境維持平衡。


我們的肺部幾乎沒有肌肉,周遭卻有大片呼吸肌群,包括吸氣的橫膈肌、外肋間肌,以及呼氣的內肋間肌、腹外斜肌、腹內 斜肌、腹橫肌、腹直肌等。呼吸和腦也息息相關,如延腦主吸氣與呼氣之間的轉換,頸動脈及附近的化學受器也會自動偵測氧氣的濃度變化,由迷走神經、舌咽神經傳到呼吸中樞。如果偵測到血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就會啟動橫膈肌往下壓縮,影響胸腔容積所轉化的壓力,讓氧氣流入身體。


一般人常用胸式呼吸,吸氣時胸廓會擴張,胸腔的負壓讓外部空氣流入;吐氣時,胸廓回復原位,肋間肌放鬆,氣體自然排出體外。胸式呼吸在吸氣時胸廓容易往外上舉,阻礙下肺葉的換氣,沒法讓氣體徹底交換。肺部換氣如果不夠徹底,也會造成慣性的胸式呼吸。


 


橫膈肌操作腹式呼吸


還有一種以橫膈肌操作為主的腹式呼吸,遠較胸式呼吸更為輕省。橫膈肌是類似傘狀的圓弧肌肉,上有心臟和肺臟,肺臟負責氣的轉化,心臟負責輸送。下有肝臟、胰臟、大腸、小腸、脾、胃、腎臟和膀胱等器官,各司其職。如肝臟是人體的化學工廠,胃是食物分解廠,脾臟是最大的淋巴器官,具儲血、濾血的功能。血液最後經循環回到肝門靜脈,收集消化道靜脈血在肝臟形成功能性營養,再往上輸送,穿透橫膈肌至肺臟結合氧氣,回到心臟而循環全身。


在呼吸過程中,橫膈肌引動的呼吸作用會牽動胸廓、胸骨、肋間肌、橫膈肌等關節組織,造成胸腔的空間變化,形成負壓,有助於靜脈血流注入心臟。橫膈肌往下壓縮時,胸腔的壓力會低於大氣壓力,空氣就會流入,直到體內壓力和大氣壓力保持平衡為止,叫做吸氣。橫膈肌放鬆時,腹腔、胸腔的空間回復如常,壓力再度改變,形成吐氣的狀態。


我們的內臟脂肪多包覆在內臟器官周圍,內臟脂肪的數值越高,血壓、血脂、血糖也有越高的趨勢。而橫膈肌的壓縮過程會產生熱能,燃燒需要氧,透過橫膈肌的壓縮產生動能,可以提升內臟作用力,操控自律神經的作用變化,增加身體的攝氧量,改善或降低內臟脂肪的屯積,使身體獲益匪淺。


 


橫膈肌的呼吸認知


古人認為呼吸有風、喘、氣、息四種相,前三者都是呼吸不順暢、不平和的現象,[1]唯有從內心出發,呼吸徐緩出入如龜息的「息」相才是正確呼吸。練功是結合動作與呼吸,啟動深層的意識功能,氣功態最多一分鐘6息,必須連續兩小時都保持一分鐘6息的狀態。[2]


橫膈肌收縮運作的空間,即為中丹田和下丹田之間的區域,古人稱作黃庭。橫膈肌的收縮,下達下丹田;放鬆時,上至中丹田。三丹田的修練過程脫離不了動作、呼吸與意識,透過橫隔肌在中、下丹田之間壓力轉化,橫膈肌是天地能量的轉換所。[3]


但練功的認知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如果認知在鼻,動作結合鼻呼吸的思維,如鼻腔黏膜影響鼻道,是短促的生理循環。如此,既無法感覺到動作和身外大氣壓力的關係性,也很難察覺到以有練無、以實練虛的境界。


若能改用橫膈肌的呼吸認知,將對話焦點在橫膈肌的覺知,慢慢會感覺到呼吸是腹腔與胸腔的壓力平衡所致,進一步是身體和體外的氣壓所達成的內外平衡,兩者達成的總體平衡才形成了呼吸運作的順暢。除此,練習用橫膈膜進行吸氣、吐氣,也會導向內臟力的覺知,體內需要多深的凝聚力,就會吸納足夠的氧氣以符合熱能需求。畢竟,練習用鼻根呼吸是為了超越鼻子的物質性,讓眼耳鼻舌的訊息回應到大腦皮質,最後彙整到松果體。


 


[1] 風、喘、氣、息:有聲為風、無聲為氣、氣出入不盡為喘、氣出入綿綿為息。轉引自張良維,氣機導引 : 十八條身心活路 (初版)。臺北市:時報文化,頁52,2002年。

[2] 張良維,引體功法4-甩手踢腿-9甩手踢腿 (初版)。臺北市: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頁101,2014年5月。

[3] 張良維,內臟功法5-托掌旋腰-8托掌旋腰 (初版),臺北市: 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頁35-40,2010年3月。




/




【身體書寫】    


看見腳掌


謝珪如





記得在我四、五歲時曾被轎車輾過左腳掌,那段時間父親每天背我到診所治療,儘管我的左腳腫得像麵龜一樣,生來就好動的我,仍然每天拖著受傷的腳趴趴走找同伴玩.直到醫生警告我再不休息療養,以後左腳可能會變型甚至拐腳。父親當時雖然不捨,還是把我關在房間不許外出。治療了一段時間,終於能下地走路,但總覺得走起來怪怪的。我觀察了我的左右腳究竟有什麼不同,我發現我的左腳掌前端是浮腫的,和右腳的前端形狀不同,我開始嘗試用各種不同的角度來使用我的腳掌活動,日子久了也習慣了自己走路的方式。但也從此開啟了我對身體動作的興趣。


接下來的成長過程中,我常常跌倒受傷和多次翻腳刀,而且多是傷在左腳,我不免懷疑是否和左腳舊傷及長期使用腳掌的習慣有關。因為這些受傷的經驗,讓我又開始密切關注我的腳掌。後來因為工作關係,有機會接觸到身心教育動智慧(Bones For Life)的課程,讓我體驗到如何透過專注,看到自己在動作過程中只是腳掌方向或角度的些微差異,就會造成全身骨架構的歪斜,及如何從腳的動作調整身型,並兼顧全身的平衡與安全承重。經過這樣的學習,讓我體會到在練導引動作時專注和覺知的重要,也讓我意識到要把功夫練好,必須先從腳下練起。


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腳掌主要是用來保持平衡的,也是踩踏地面並驅動前進的力量,腳掌不平不正,全身就會跟著歪斜,伴隨而來的不僅是跌倒也可能是腰痠背痛。 練功何嘗不是如此,在每一次重心移轉的動作過程中,也可能因為腳底一時擺放位置的不適當而造成膝蓋、髖關節等身體部位的傷害。 還記得在初學導引時教練總不忘提醒學員站立時的重心要放在湧泉,而學員又是如何確定自己站的重心在湧泉呢? 我自己會嘗試著讓兩腳平行站立,通過身體的前移後盪,中軸在兩腳的前腳掌到後腳跟之間移動,來找到一個感覺最不用力的點,當這個點找到時,我會覺得自己的站姿穩定鬆沉,經過多次的嘗試,我的身體就好像有了記憶,只要站立時腳的重心就自動會放在這個點上。


導引功法有許多需要運用到左右、前後重心移轉、單腳站立、雙腳併攏、馬步變弓步等動態姿勢,如何運用腳掌支撐身體維持平衡也是很重要的。腳掌的小骨骼數量多,可以變換的動作自然多樣化,我會在練功時花時間探索腳掌可能的變化角度如何支撐身體的穩定度,這樣的探索不僅增加自己腳掌靈活度與反應力,對於練功講求氣下湧泉也有更深的體會。


 練功就像在對自己挖寶,越練越發現身體的可能性,也越讚嘆上帝的鬼斧神工。這種樂趣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自己經歷才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