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東醫氣機導引第194期電子報 / 界域之主

 




【 編輯小語 】   

​界域之主

​編輯部





疫情緊繃,剛好遇到張老師上山閉關潛修,我們卻沒得躲閃,還得在看得見的確診數字與看不見的病毒羽翅之間,繼續前行。張老師臨行前落下一句話——練功最後不是要得道成佛作上帝,而是成為「界域之主」!

好大的口氣!彷彿一個作天作地、可以主導人類命運前途的王者即將誕生!其實不是!張老師說:「這個『主』不是管理,也不是『王』的概念,而是從思想層面影響界域生態的改變!」所以,這個「界域之主」不是哪一個人的專屬,只要相信、肯認我們和所有界域都是「道」所化生,我們就可以跨界域而統合一切差別相,承認一切存在的價值。

因此,在「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的前提下,我們都有可能成為「界域之主」!只是,如何「成為」?莫不是要從練精化氣、練氣化神⋯⋯一路跋涉?光是身體的僵硬沾黏就掃之不去了,更別說起心動念、大腦淨空、處虛守虛⋯⋯!

六祖不是說了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界域之主,一念可成,鑰匙早就在手上,只是我們還不相信可以打開罷!

本期電子報,正可以為鏡,照見你我此刻當下的狀態。進或退,與諸君共勉!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題  / 疑義相與析・之一 】   

有無之間,誰為舵手?

六早群組討論
​彙整紀錄/鄭雅靜





種子班自主練習時間,大家開始以討論老師上課所談的思想體系為主。經過討論,大家對無極內息導引的思想架構與內容就越來越清楚了。這是好的開始。以下是週六早班的討論紀錄,在正式討論之前,主持同學先提出四個討論題綱如下:

Q1 . 從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到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再到道法自然,這是一個大系統。另一個系統是移爐換鼎、移鼎換爐。這兩個系統的關係是什麼?

Q2. 天地玄黃,又跟這兩個系統有什麼關係?

Q3.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的「自性」是什麼?跟上述系統的關係是什麼?

Q4. 老師講的界域又是什麼?在上述系統中,有什麼功能、作用?


主持人:

大家要理解老師到底在教什麼。第一個就是從「有」練「無」。「有」就是我們的身體,進一步就是日常生活。「無」就是靈性,我們的自性,即「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的「自性」。這是最大的結構。

「有」、「無」的系統之下,還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道法自然的系統,這一路大家覺得哪邊是「有」、哪些是「無」?

此外,在前述系統之外,還有小宇宙、大宇宙的交流,也就是個人之我和大宇宙之間的關係。

彭:

練精化氣的階段,是「有」,以有練無。「練氣化神」至「練神還虛」階段是「無」,以無練有。

主持人:
「練神還虛」之後,就進入小宇宙和大宇宙的交流了。大家同意嗎?或有需要補充的嗎?就如老師所講,我們是大法船掉落的螺絲釘,最後要修練回到大法船。我們的自性源自大宇宙化生成為小宇宙的過程。也就是先在小宇宙上練有、無。這個「無」其實是和大宇宙交流的管道。這個管道就是大宇宙的一部份,漸漸泯除個人小宇宙的部分,開始不會用「我」的觀點去看很多事情,當維度變高提升,回頭來看個人遭遇,就不會被這些所牽掛。

王:
我對「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那個是「有」?那個是「無」的理解有點模糊。按老師講的天地玄黃,「有」是黃,指身體部分,一直練到玄是「無」的部分,中間的經歷是在練「空」、「虛」,最後才到「無」。所以我不太理解如果練氣化神是「無」,還是練神還虛是「無」?因為老師在教學過程會運用很多名詞,每個名詞都有各自的層次。我的理解是,在練空的階段,空在虛,甚至到還虛的階段,都還不會回到身體的部分。中間有個返還之道,最後練虛合道,才是整個「無」,以上是我的理解。

語言其實容易被誤解,我以前也會執著在語言或文字部分。如果講練精化氣的系統階段,是否要講一下「有」「無」的層次?可能會比較清楚。

主持人:
王同學的問題非常重要。我覺得「有」、「無」是一體兩面,同時並存,不是單獨存在。在練精化氣系列階段,我們不需要逐一定義那個是「有」,哪個是「無」。

但我們要瞭解有無、虛實是同時存在。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一路都是從「有」練到「無」,藉有形之物來練無的東西。譬如,精與氣的有無,是相對而言。元真之氣是「有」,玄真之氣是「無」。但我記得老師在講天地玄黃之前有非常重要的前提:以前你們都在練「有」,現在開始要練「無」。所以,在老師的這套系統中,「無」的內容就是天地玄黃。但老師為何又說,在「無」中還有一個「有」呢?這可能是引起大家困惑的地方。譬如, 肉體之上打通任督二脈,好像是「有」,其實還是「無」。老師在周一晚課程曾經提到,再怎麼練,練精化氣的氣還是「有」;「練神還虛」的神還是「有」;練虛合道的虛還是「有」。也許我們不需在字義上清楚定義何謂是「有」,何謂「無」,但我們都在「有」、「無」之間一路前進。

其實,天地玄黃是人人生而皆有的「自性」,我們稟受天地靈秀之氣,只因為妄想慾望的遮蓋,所以不見。現在是透過修練而彰顯出來,只要你弄清楚了,那個東西馬上就出來。在修煉過程中損之又損,最後發現其實都不用練,只要在過程中碰觸到,鑰匙打開了,一切都有了,在肉體中即可彰顯我們本自具足的自性。

所以,移爐換鼎到最後還是回到下丹田、身體,回到人間。最後還是「有」的實踐,但這個「有」已經見山不是山了,不再為外境所移。這個「有」,其實包含了「無」在內。

彭:
我們在百日築基階段,從有練到無,不斷循環。就像天地玄黃系統中,從元真之炁→靈氣→心氣→玄真之炁;自玄真之炁後又開始新的循環?

主持人:
這樣說也可以,我等下再解釋。

王:
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階段其實還搭配了移爐換鼎、移鼎換爐的過程,其實也在練空。練精化氣是練專注,用身體開發身體空間,用18套功法。再來是練氣化神,移爐換鼎,中丹田練心的空間,之前有個公式。因為六根連結到心,會影響到心波,控制六根,讓心波不起。最後練到腦空。身心靈都空。

我的理解是,空雖是無,但還是有。到最後小宇宙與大宇宙連結,已經沒有邊界,最後是練無極,因為所有東西都沒有邊界。到無極階段,才成真正感覺到小宇宙和大宇宙連結,道法自然的部分。

陳:
「以有練無」、「以無練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這部分。

「練精化氣」、「練氣化神」是用18套功法去練無,無在督脈,督脈存在而無形。以「有」的功法帶動「無」的產生,到靈、百會。再順著有形的任脈,任脈是有形的血,藉由任脈下來再回到身體。「練神還虛」再從百會,順著任脈,經由透空、虛空的心,回到我們的道體,這是「有」。但是要練到無的狀態。

馬:
陳同學講身體要練成虛空的方式,即從督脈上去,任脈下來。大家都是從有練到無,感覺困難的地方是要往「無」的方向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都是我們修練的方式。有和無是同時存在,因為我們目前在「有」佔的比例比較多,等到漸漸練到進入狀況時,無的比例就會比較多。所以有無是同時共存的。也許有一天有人可以練到「道法自然」階段,就是從「無」練回「有」,這是另一個階段。我覺得這是方向的問題,目前正朝此方向前進。

朱:
我覺得很難說。我剛剛忽然有個想法,那請問,這個「想法」是有?還是無?老師常說,你有想法,就沒辦法「無」,沒辦法到達「空」,但我們常常有想法⋯⋯,我知道不要想,但又偏偏會想…

何:
「想」是心有「相」,你在思考事情時,如果有相出來,就是你的大腦在區別,有分別心出來,就在想。思是田+心,是用心去思考事情,所有的相都收了。

主持人:
這其實是我講的,不是老師講的啦!「思」是心上一塊田,「想」是心上有相,所以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一起,我們就被牽著鼻子走,叫做念念相續,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永無出期。「心田」就是心上一塊田,隨時可以映照萬物,不管你怎麼種。所以人是一定會想。《六祖壇經》〈機緣品〉有個故事,話說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斷掉百思想,叫做斷滅相,但佛陀不言斷滅相。最後是行動力很強、很有效率、行中有螺旋。

主持人:
「想」與「不要想」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李:
我覺得想法一定會有,想法過來時,先把想移到怎樣做時,就不會胡思亂想,這樣對嗎?做下去,有困難再去解決,那時候也不會去想,除非那個事情很棘手,就去想要如何解決,自己沒辦法就找人幫忙解決。這樣對嗎?

主持人:
請問李同學一個問題,移爐換鼎、移鼎換爐怎麼落實在你的生活當中?

李:
爐是身體,有問題進來時,在那邊煎熬,要解決;身體做不到,讓心來幫忙;心做不到,讓大腦轉個念頭。這個算是爐和鼎的關係,對嗎?

鄭:
每個人都說得非常好,講的都是自己的體會。我覺得講話是一種訓練,反映出一個人的思考、個性、習慣,講出自己的感受,或上課內容,或文字記錄,所展現的靈動力會完全不一樣。我在講的過程中會有懷疑的過程,我對了?錯了?我怎麼突然冒出這句話?

想與不想的問題,我的經驗是必須會在很大付出的行動中,就會有所體會。如果你在想,就是還在猶豫。如果不想,就會有個東西自己跑到腦袋來,就會忽然感覺這樣做比較好。舉例來說,像古人寫詩詞,我看過一個故事,說杜甫寫詩詞就是改來改去,李白作詩就是出口成詩,旁人只是記錄。有才氣的人可能都是處於這種狀況,「不想」可能就是類似這種反應。

文字和言語有太多無法表達出來的東西,但寓言可以讓每個人在不同階段,而有不同的體會,每個人都不一樣。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可以讓每個人橫向、縱向去發展。至於我自己對「有」、「無」的體會,是用「凹」、「凸」兩個字,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可以這樣看,那樣看,也可以不要看框,只看框線以外的地方?另外,我們人就是「有」,從有看「無」真的很困難,我覺得可以從解剖學入手也是個方法。我是從作用力去感受「無」的存在,可不可以看骨肉以外的地方,那就是看「無」的開始。譬如,沒有看見祖先,但心和他們有種連結也是一種「無」的存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練習,不一定要在練功裡面。但氣機導引給我們一個系統性架構可以學習,這麼多年我都覺得要有一個架構表,名詞實在是太多了,對名詞要有定義,才能開始一二三四…,這是學校體系教的,但後來發現全部要打掉重練。鈺晶整理表格非常棒,如果頭腦是一盤散沙就可以幫助我們聚焦,但是看表格就想要學會卻絕對不可能。我覺得最難的,是要通通都會了,然後再全部都忘記。

闕:
當大腦像一盤散沙時,只要身體鬆沉,大腦專注,此刻大腦會呈現靜空狀態,就比較容易接收到外面所傳達的訊息。此刻好像可以慢慢體會有無的概念,不是文字,而是明白。

主持人:

我們先把大架構弄出來,再把比較細的放在架構裡面,至少自己會比較清楚。以後老師繼續講,你就會知道哪些東西要放在哪個格子裡面。

余:
我好像沒辦法在那個系統下,一層層練上去!我好像還停留在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的階段。在練專注的過程,想與不想,在想那個過程下,就如李同學解釋,如果將想變成行動,就不用想。練專注就是不想練功以外的念頭,卻一直在想身體的變化,會不會變成是種執著,如身體的動作、變化,當下在想空間的運行,也是一種執著嗎?真意和真氣,是不是就是不想?我搞不清楚。

賴:
我們在練功過程中,感覺是很重要的。因為是用覺受去感覺自己後,再慢慢放掉;放掉後,會漸漸感受一種空和虛的存在。練下丹田、中丹田的過程,都有非常多的層次,就學到哪裡放掉哪裡,到最後其實是什麼都沒有。在練氣化神的部分,目前我應該還沒有到「神」的部分,但要到神才能還虛。所以我在想這部分要如何提升,這也是我的問題。

王:
很多東西要用身體的操練來體驗,包括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我覺得練到身體後,自然就會在生活中實踐。練功就是練覺的過程,有很多層次。先用身體練大腦的專注,老師講要感覺你的感覺。到中丹田是覺受很重要,六根不會去對應,讓心起波瀾,大腦是在「觀」的狀態。到了練神還虛,在無極的階段,沒有任何邊界,不要想。

我的體驗是練覺知,心是空的、腦袋不要想,用身體空間的覺知慢慢去感覺。我沒辦法講出我自己的感覺,那個覺才能真正進入練虛合道,練到丹田無所不在。同學如果有疑惑時,不如一直練習,在身體的鍛鍊中,你的身體自會給你答案,也才能在生活中實踐。老師給我們的訓練是讓我們知道我們自己在哪裡,建議大家一定要講,但不是把老師的東西用教科書方式記憶下來,而是要體會不同的層次。我在日常對自己的訓練,是我做得到的我才講。不管用哪一種方法都很棒,但必須要真正思考、體會在老師這套系統,自己到底在哪裡。

主持人:
六根與心的關係,有哪位同學可以說說自己的體會?

傅:
我從自身過去在職場的工作經驗來分享六根和心的關係。老師上課說「心若無事境自遷」、「心若有事境自困」,有事、無事就是在講大腦有沒有在想;有事,就是在想,沒事,就是大腦沒有想。每個人在很多事情的經歷都很重要,當一個事情、麻煩來了,就是在考驗自己。我過去在職場的經驗就是如此,我被訓練最多的就是耳根,我的方式是採取中立的方式。在學校裡,家長出面時,我都會讓對方先講,聽了對方講一堆不管真假、想法、抱怨,但自己不能跟著情緒起伏才能做後續的處理。我只是蒐集資訊,沒有想法。最後反問對方,今天到底要表達什麼,通常可以切中對方心裡真正想要的東西。

我的經驗是,過去的磨練讓我可以在沒有情緒、想法之下,反而可以洞悉對方的訴求。如果可以開放六根,用心去感受,接受對方散發的訊息和波動。過去好的、不好的或辛苦的經歷,都讓我有所感知,可以在上課時去參照。

有些事在做之前,當然要有些思考判對;但做了之後,就不要想。如果還要繼續想如何如何,就落入了「想」,這樣通常做出來都會有所偏差。我的經驗是如果不想,讓事情走,碰到問題再去解決,到最後,事情圓滿的居多。

陳:
我分享我自己對「想」與「不要想」的感受。要到「不用想」之前,有時候要先想得很清楚。以前相對論而言,必須先背誦一些公式,不可能重新經歷前人的過程。但我們進入自己不用想的過程,可能要先經歷很多想的階段。以寫公式為例,當下可以直覺反映而不需思考,因為已經理解成為我自己的一部份,成為我不用想的感覺。像18套功法要不要想、要不要背?一開始都是要的,但到最後都已經變成不用想、不用背,那是因為之前已經想了很多。

用這個不用想的經驗時,還是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或領域尚未建立感覺,這時可能又要想。所以,有無、虛實、想與不想,其實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交錯練習,是時刻都存在的。我這一秒鐘的不要想,其實還包含著我以前的想,以及我現在醞釀可能接下來要發生的想,而後者可能會成就更未來的不要想。每一秒鐘都在進行很複雜的過程,需要打開全身細胞的感知和覺知,我們非常需要憑感覺,不能只用大腦。

我覺得一個概念或感受一旦訴諸文字,可能就落入框架。老師曾在上課說,你真正聽懂一句話,是你本來就知道這句話的內涵,剛好有人說出而你聽到這句話,便是真懂。譬如你早就知道一本書的內容,當你看到這本書,就是真的懂了。再有一種懂,就是這些言語或文字內容從不存在我的大腦裡,我只有具備理解它們的能力。這些內容原本在我大腦中可能只是一些絲線,這些絲線幫我織成一張網,當我看了這本書後,發現自己懂了。

此外,還有一種層次的懂,就是我原本完全不存在這個概念或理解,當我看這本書後開始懂,這些可能就是落在知識的懂。

像小王子或18套功法的書,我們在不同階段的看,會有不同階段的懂。再以電子報為例,從讀者的懂到寫者的懂,要如何提升?我覺得很重要就是要付出。還有一個問題,剛剛同學提到老師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要怎麼全部都學會,又要全部忘掉。這裡我也產生一個問題,這裡講的忘掉、拋開或丟掉,但是沒有忘掉,我覺得這件事有一點難做到。譬如練無極,螳螂捕蟬到無極,過程有很多變化,從百萬大考驗到現在版本,差異很大。我只能回家練現在學的,但沒辦法回憶中間的過程,連螳螂捕蟬的定型樣子我都不記得,這可能要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歷練,因為覺得不是靠記憶,這是我這段時間常想的問題,但不知如何解決。

傅校長提到做的時候不要想,我自己更細緻的感覺,譬如過馬路,便是用反應來不要想。

主持人:
昨天我在陽明山上課,那群人很多是身體工作者和表演藝術的人。我說我們練功不是去記住動作,而是用功法跟自己身體發生關係。所以是功法要練的所有功能在身體發生後,你再來做無極就不用想。所以,一個初學者對功法這裡卡、哪裡卡,是這個功法還沒有讓身體產生那樣的功能。當我們可以產出那個功能性時,就可以不用想。其他生活、工作上的事情也是這樣子。譬如,剛開始看食譜學作菜,再來就會慢慢可以自由創作了。

今天的討論到此告一個段落,大家發言踴躍,真的很棒。這樣的「共學」,大家的進步會很快。我們下週還有一次機會,今天提出的討論題綱,關於「界」「域」的部分只能留待下週了。謝謝大家!




/



【 專題  / 疑義相與析・之二 】   

從台大人看報紙說起

五晚的群組討論
​彙整紀錄/沈紅玫




張:

老師年前給大家春節大禮「觀行空」春聯,讓我聯想到默照禪。依觀來說,用「默」與「照」兩字來形容,照是「知有相也,知有念也。」默是「放捨諸相,離於念也」,要不住於任何一種現象。

它們的關係次第是先照後默,大腦清楚明白自己在想甚麼、做甚麼!已經察覺有照(如六根攀緣六塵產生六識的連鎖反應)當下立即切斷這些煩惱、無明、雜念,並提醒自己「心不隨境轉」,把散亂心安住下來,再用時間、用方法來改變自己。習性一旦養成,媳婦熬成婆,慢慢的就會不再受影響,放下所知、所覺、所想、所受。

「默其所照」、也就是放捨諸相;再往上昇華、淬煉進入「心無所住,念無所繫」。到了無心可安、無相可捨的情境,如同心經經文所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走入空相的境界。


詹:

今年春聯的「觀、行、空」,基本上來自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我個人多年研學心經,並常思考該如何是「行深」於生活面。心得之一,在教室上,一個人之學習要「觀、照」老師的教學方式;學生若學習不良,學習没有方法,即是書沒有念好,不知老師在幹什麼?當然是一知半解了,最後糊里糊塗,混不出好東西。

我説「不知道怎麼觀,不知道怎麼看」就差了「觀」和「照」兩個字。其緣由來自,有位教授友人分享其「一條基隆路左右二種大不同的學生」的看法:隔著基隆路,一個台灣大學,為甚麼跟另一側的台科大大不同,這兩邊學生為什麼不一樣?他問我意見,直接質疑DNA有差那麽多嗎?

因為我在大學時代(六十年代後期)時,曾參加台北的夏令營活動,我來自成大,輔導老師隨手拿一份報紙,並問 ,今天發生什麼事?十分鐘後向我報告;幾個台大電機系大四學生快速瞄了社論、方塊文章一下,約三分鐘後,就可以開始講了,還真的是條理分明順暢得很。而我們一大群遠道來的人還愣在那邊。一年後我也上台大研究所,就跟這一批人在一起二年,發現他們確實有好幾點不太一樣,最重要的一點就在,高材生很懂得觀察,大範圍看;觀,大格局的掃瞄、快速地巡看。

至於「照」呢? 同様二隻眼睛都在看,讀同一份報紙,人家(高手)就會講出一個概念點,人家能把握到「焦點」。於是就照見了「焦點」。心經的講法是「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在此姑且不談;張老師説,照接下來的是空嘛。

有人隨意看了一本書,就會抓住重點,從小到大,一路上考試就考得很好,自然考上台大。這是我對台大人(學生輩)的見解。然而基隆路另一邊的科技大學,雖也是技職體系的老大,其大部份學生多是老老實實地實作,其實只是跟著做,少有自己的見解。其現象就如我先前舉例的夏令營之非台大的泛泛之輩(包括當時的一般大學,如成大丶中央、中山等)。

我只是在此提出,在真正可「行」之前,有人體會並實踐「觀」跟「照」這二個字,有此二字的修養,即分出高低。

張老師說心經的「行」很重要。然在「觀」跟「照」流程裡,在「行」之前,如果要補上其階段作為的代表字,我會借用咱們會館海報的「知、悟、證、行」四個字。先有觀、照,之後即是這四個字,合稱六字真言(觀、照、知、悟、證、行)。

如何說?就仍以先前台大人看一份報紙或教科書為例;我的見解,書是知識吧!然「知」只是表面(紙頁文字呈現)的一些「事實」,夏令營的各方年輕學子,一群人都看同樣一份報纸社論,台大高材生確實很厲害,就可以看出重點,而且可以重新組合,三分鐘後很順暢地講一遍。「悟」就(是用自己的話,再重新說明一次)。

大部份普普的學生(就像當時成大的我),在如此「看社論- -今日發生什麽事?」的活動裡,傻眼了,呆住了,講不出一個道理;同樣,在課堂上,課本在講什麼,他們也看不出來;只有,極少數、好的資優學生就是有辦法用自己的話講一遍。

我的歸納是「悟」就是有理解了,必須再用自己的話講一遍,講得通,那就是「悟」;不然只是「裝出來的懂」。没法説清楚,就是没悟到。

所以說,觀、照、知、悟,在咱們練功課裡,看懂了就要證明,就是我們要把動作做出來一樣,證明是可行的。最後再加以利用,排列組合。張老師只提三個字,觀、行、空,這境界比較高明很多,我們(咱們,和教練級的同修者)在教學生,確實最後要能行,無極之道,或許是如此的實踐方式。小結一下,先有了「觀、照」的功夫,才能「知、悟、證」而「行」,反覆地,一直這六個字的修煉,到最後才是「空」。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題/練功筆記・之一 】   

無止境的學習之路

傅金匙






十多年前聽了一場演講後,登門拜師。面談不到二十分鐘,老師同意我來上課,卻說:「市面上類似的課程團體很多,你可以多比較,不一定要來這裡學。」不服輸的個性,讓我隔一天就開啟練功的里程碑。原來老師早就看出這種個性的人,要如何出手,才能拯救他的驕傲,自此一入道門無止境。


開發身體覺知

剛開始練功時,因為頸椎腰椎退化,手腳的酸麻有時讓情緒受到干擾。透過當時正在練習調整身體的各種動作,半年後不適感消失無蹤,加深自己走對路、入對門的信心。練功的「輕、鬆、慢」要求,身體九大關節逐漸鬆開,對外界的環境能做出即時適切的反應,幾次在國內外人行道和階梯的踏空,靈活的腳踝帶領身體平衡,並未發生嚴重不良的後果。入門五年之初,透過動作的專注和熟練,練習將外呼吸轉為內呼吸,致力於內心平靜,讓大腦思緒不亂。


不懂腦就不懂心

 大腦是精密的控制中心,一念動的傳導,對身體產生不同的作用。在學校體制內的學習,常常讓我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過去以為對自己很了解,學習幾年之後,發現對身體完全是門外漢,只知道運動神經發展得不錯,感覺也算敏銳,但是對大腦、內心、身體三者的關聯完全不了解。一直以為「收攝身心」即在身心下功夫,實則心、腦互為作用,腦神經同時指揮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的運作,讓肢體和內分泌影響身心的反應。老師經常講解練功的迷思,讓我們豁然開朗。難怪老師常感嘆大家是自以為聰明的無知之人!


道德經對應自己

近三年來,老師以老子道德經談身心靈整合的方法。有別於一般以文字解釋君王管理的道德經。老師以「道在自身,不向外求」的立論開講,只問大腦、內心、身體三者對應,看到自己內在的眾生。誠實面對自己不願為人所知的內心暗處,承認自己的不足、不完美,也不要想得到別人的讚美而假裝,褪下為維持尊嚴的面具…。經歷層層剝落的過程,終究才得真明了。近期又以人人皆有摩尼寶珠勉勵大家,藉由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歷程,讓身體精氣神飽滿,最後能做到練虛合道的無極。


無止境的學習

同門學習者來來去去,或因個人或因家庭,緣起緣滅盡不相同。練功只是在練自己的明白,明白自己為何做這件事,明白每一個起心動念、了了分明,看得清楚自己的狀態,學多少功夫都只和自己有關,知道這個理,還得在生活做到。   

什麼樣的學習無法知道年限?什麼樣的內容,無法讓自己對別人講得清楚?氣機導引是體證之學,必須藉由身體實際經歷才能獲得,這是一門不易學又難說的功夫,也是無止境的學習之路。


/



【 專題/練功筆記・之二 】   

生命的雙螺旋

余安邦





從懷素到弘一,自鋒芒畢露至內在規矩,究竟乃屬一己身體心性之煉養,或可稱之為小道,是宋儒所強調的獨善一己之身,是生命的單螺旋。

相對而言,以社會歷史、文化功業中的大體大用,身教踐行,方可謂當仁不讓之大道;此乃兼善天下之生命旨趣,是先秦儒家肯認之所向,是生命另一個螺旋。

這生命的雙螺旋之間,無高下之分,也無貴賤之別,而是相輔相成,彼此滋養。

雙螺旋的力道無與倫比,沛然莫之能禦,無論是向上提升,或者向下深根,皆然。

關鍵在於,這生命的雙螺旋的力量根源,乃來自生命傷口/殘形/缺口動力學,其均指涉身體、心志、踐行的、以苦痛艱辛為必經之路的創造轉化過程。

故,無極也好,太極也罷,氣機導引做為一種從身體切入的有形工夫法門,切勿落入外在名號之蔽,忽略為學做人之實。從而尤須強調個人生命雙螺旋式的精神提升,重視日常實踐品格,審察行動意志,關心現實生活,發揮鄰人義理。

值此時下疫情蔓延,人心惶惶不安;遠方戰火激烈,眾生顛沛流離失所之際,「靜觀」與「明照」,是我個人致思、努力的方向目標,並自我惕勵,盼將之落實到人間世情,關切社會的篤行中。

「所有書寫者都是倖存者,所有描述極權壓逼的語言,都是劫難過後的殘餘。——廖梅璇,2022.05.04。」

烏俄戰爭中的五四。別有幾番滋味。

拜讀美玲老師220505課程筆記《鋒芒與收斂》一文,以及上一階段阿充老師的螺旋觀,有感而發,略抒己見,若有冒犯之處,敬請海涵,並就教於本班諸位學友。(安邦寫於花蓮。20220507,週末,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導引香道 】   

千年一遇話土沉

​文稿彙整/識香課整理小組





土沉的形成,是沉香樹結油後自然倒下,埋於土石或沼澤中,纖維與植物酸腐朽褪盡,並與土壤中大量元素混合作用,使油質熟成醇化。由於結香後又被長期掩埋,經過大地再度分解,剝落掉銳氣與稜角,所以存留殘香的韻致,會在很沉的地方波動。

沉香自苦難凝聚而來,是一種由植物修行出來的東西。土沉的修行之路尤其坎坷,結香之後死亡,還要在泥土中承受另一重考驗,繼續接收大自然的祝福,在香質轉化中形成能量的還虛之路。就像一個人博覽群書後,褪盡對知識的追求,學而後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也像道家的活死人,未死先學死,學成後長期蟄服潛修,還虛成無極。

土沉的靈動力很強,所以聞的重點不是香味,而是它的香質、它的氣。你必須用「覺」去聞,才能進去它的維度、波動。因此聞土沉,不要像聞其他香那樣用記憶去連結,或是在香氣上進行「識」的追求、用你的識去辨別香的種類、自己喜歡不喜歡等等。在鬥香的場合,黑棋、虎斑、芽莊等上爐後迅速散發迷人香氣,容易拔得頭籌。土沉相較之下並不起眼,它不以香取勝,而是以聞氣取勝,超越了以香氣論高低的層次。

土沉蘊含的生命氣質,需要慢慢感受,才能聞到時間、聞到掩埋,被時空淘洗後純然的沉靜。生命的本質就是葡萄糖,有能量之物以甜氣為主。土沉氣味香甜沉靜,年份愈久,愈具甜氣與沉韻,尤以根部在泥土時間最久,所以更甜,更有韻。聞土沉之前先要有足夠的聞香訓練,知道如何去抓住它,不能用想法去聞,讓心靜下來,用真意去聞,這樣才能帶你進入香之質與香之氣。

一般的香很容易「靈魂出竅」,品香用充電爐即可,可是土沉內歛,香氣不容易逼出來,因充電爐的源頭只有充進去的那些電,上到一個溫度就變死熱。品土沉宜用插電式電熱爐,因背後源頭是整個電廠,溫度可持續拉高,加熱線圈也不同。先調到中間的溫度,大約從140度開始,慢慢愈逼愈高,最高溫也不怕。

人到一個境界後,自然會欣賞那個境界的物質。在任何消費上,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生命的境界。就像有的人原本愛漂亮的衣服,但經過某種人生歷練後,可能就覺得不再需要那些東西,因為你已經到了不同的境界,不再想競爭那種美感。你注意的是質的差別,是衣服適不適合自己,能不能穿出想要的感覺。你已超越漂不漂亮的識,要穿出一種覺的概念。

金錢可說是一種普世價值,很多人都可以看到它的價值,但容易被看見的價值通常維度不高。智慧的人才看得見高維度價值,如沉香這樣珍貴稀有、能量強之物,一般人是很難看到的。一直聞香,每次都聞到內心很安靜,久之你會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氣場。沉香是道的一種化身,由眾香形成的香域在你身上運作,最終能帶領你到達怎樣的境界,要看你本身的道行有多高。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與交通便利,深藏偏遠蠻荒的沉香不斷被開採出來,只要機緣俱足,現在能夠聞到的香,無論種類或品質,甚至連古代王公貴族都比不上。而放眼未來,野生沉香開採殆盡,必然走向以人工種植為主。因此在無數輪迴中,你只有這輩子才可能經歷如此獨一無二的香緣,這是何等稀有珍貴的機遇。真正的感動是因為覺察到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有多麼難得,看到它的千載難逢,人的靈性就是在這種感覺中產生的。

 

 

 



 【 專欄二・圖靈集 】   

不想

阿充





不論是什麼樣的宗教、門派,修行到了最後,「不想」似乎都成為最高指導原則。既然是「不想」,那好像我也沒什麼好寫的,讀者也沒什麼好讀的,因為讀、寫都得「想」。但是不透過「想」又無法瞭解「不想」,我們今天就來「想一想」,到底什麼是「不想」?

如果你不知道在練什麼,你一定練不成功夫的;即使你知道在練什麼,你也不一定練得成功夫。「想」就是讓你知道在練什麼,讓你知道「不想」就是你要練的功夫。換句話說,就是「想」通如何「不想」。除非你是天縱英明、慧根獨具,否則沒有人能夠直覺理解「不想」竟然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因為我們活著以來就是不停地想,為自己的生存利益去想,只要一想,一定是計算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人腦就是這樣設定的。也就是這樣的設定,為人類帶來了煩惱、罣礙與苦難,最後智者發現「不想」才是唯一的解藥。所以「想」清楚為什麼「不想」,「想」清楚如何「不想」,是修煉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事,如果沒有越過這些重要的關卡,到頭來也只是白忙一場。

念頭就是一種「想」。所謂「鑽牛角尖」,就是不斷產生同樣的念頭,轉不出來。還有一種是念頭不斷地延續開展,像連載小說一樣,劇情一直發展,停不下來。上述兩種情況是意識層面比較容易察覺的,要「不想」就是停止念頭,逃出牛角尖,不要再寫劇本了,能做到都已經是不容易的事了。還有一種「想」不是念頭,是意識層面察覺不到的,但是卻實際作用著,這才是最棘手的。就好比你在用電腦,你看不到任何程式在執行,但是電腦卡卡的,殊不知還有一些你不知道的背景程式正在消耗CPU和記憶體的資源。舉例來說,下週要去看切片報告了,你會告訴自己不要去想這件事,也不要去臆測任何可能的結果,你也確實做到了,但為什麼還是吃不好、睡不好,像遊魂般地過日子。這已經不是大腦可以控制的,這是「心」的作用,「心」是意識的投影,如果沒有辦法解除對死亡的恐懼,這個恐懼對「心」造成的陰影就會一直存在。所以勸人家「看開點」、「不要再想了」,這都是毫無意義的話,因為這不是大腦可以解決的。前幾期在電子報專欄常探討的「鼎」、「爐」概念,就是在講不同境界的「不想」功夫。一開始以「身」為「爐」,以「腦」為「鼎」,先不求「不想」,而是要用「專心想」取代「妄想」;接下來以「心」為「爐」,以「腦」為「鼎」,來看看自己起了什麼心、動了什麼念;當意識層面清空了,就要以「身」為「爐」,以「心」為「鼎」,大腦退出運作機制,讓「覺受」來主導。到了更高層次,「不想」就會自動「想」,不是你在想,是老天在幫你想,上帝在幫你想。

「不想」不代表死了,生命還是會運作,那靠的是什麼?是「覺」。涉世未深的小孩,沒有經過任何學習的,難道他們就看不見危險,分不出好人壞人嗎?其實小孩子最靈敏,因為他們有「覺」,大人們都已經拋棄了這本自具足的天賦直覺,習慣用知識、專業,透過大腦的運算來判斷事物,也就是用「想」取代了天賦的「覺」,「不想」的終極目標就是讓「覺」重現江湖。

人生有了歷練的人,一定可以知道「想」的許多壞處,因為「想」出了許多苦頭,但是卻不見得知道「不想」才是唯一的出路。人們總是習慣用這個「想」來解決那個「想」出的問題,所以陷入無限的輪迴。幸運者如我們,練了20年的功,也才初嚐「不想」的甜頭,開始相信這是該走的路。問題是真的很難,而且沒有捷徑,生活中不停地「想」,只有練功的時候才「不想」,在時間上不成比例,效果上當然也有限,如果不把觀念和作法帶到生活上,「不想」就只是一種修行的把戲。還好我們有身體這個平台可以實驗,身體最實在,可以隨時觀察「不想」在身體的反應,如果威力龐大,就會生信心,拿出來用的機會就多。因為「不想」,所以沒有任何的知識可以應用,你上課所聽到的一切,只是為了讓你建立信心,要不就是讓你拿來驗證用的,絕不是讓你拿來「想」的。

「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大家都耳熟能詳。怎麼應?不是用「想」的,是用「覺」的,該怎麼應就怎麼應。如何不留?事情都過去了,「不想」了就不留了。道理很簡單,如此而已,但是做起來很難,因為干擾很多,干擾多了就會「想」。身不淨、心不淨,大腦要如何淨?身體有罣礙就會想,心裡不舒服也會想,沒辦法,人體就是這樣設計的,所以練功才會有一套嚴謹的開發過程,最終才能到達「不想」的境界。「無極內息導引」就是架構一個身心靈的實驗平台,讓實驗者去發現「不想」的妙處,形成一種正向回饋,越練越沒有罣礙,越沒有罣礙就越能「不想」。更重要的是要將實驗的成果應用在生活中,讓「世間法」等於「法界法」,那「此岸」就是「彼岸」了。

 

 

/

 

 

 【 專欄三・觀.行.錄 】   

妙觀而行之路

莫仁維、張尊堡

 




當夜色漸濃    一日的喧囂進入尾聲
雜沓的腳步四處穿梭朝著歸處前行

然而

有這麼一群人選擇安靜地聚首於此
無關乎達官顯要或販夫走卒
無關乎高矮胖瘦或男女老少
他們帶著飽受生活考驗的疲憊身軀
拋開面具    卸下重擔
在彼此的信任與支持中重新發現自己
無需顧慮輿論    不用在意目光

這裡不是廟宇
這裡是氣機導引

這裡是神魂的庇護所
超過二十個春秋眾人在此席地而坐
用心傾聽著穿越時代的智慧
反覆練習著153個功法動作
重新喚醒遺忘已久的自覺
每一處關節的疼痛
都帶領著生命    走向智慧的道路

 


有人為了健康    有人為了啟發而來到這裡
也有人不設目的    只是跟隨修行的腳步
持續尋找    持續轉變    讓自己發光發熱
將生命在潛意識中一次次去蕪存菁

 


在身體的實踐中    讓自己綻放光芒    照亮彼此的道路
用這道光芒帶給彼此全新的自覺    並以此作為面對全新一日的準備
一周一到兩次的洗禮    在一年的52周間
我們跨越了四季    在二十多年間反覆循環周而復始
一群來自社會不同角落的人們在此找到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帶著在這裡所鍛鍊出來的光芒回到生活
用無懼的信心面對人生道路上的無數考驗
並在考驗中看見美之所在



「觀行錄」這個專欄的主旨,是希望透過簡短記錄筆者修習氣機導引二十多年的經驗,透過文字的形式簡短記錄;「觀」、「行」兩字分別代表學習導引中「由外向內」的體悟,以及在體悟後「由內向外」的生命實踐;筆者希望這份記錄能提供未來的世代,在漫長的生命學習中作為參考的一份指引。

作為本專欄的首篇,筆者在開頭採用詩的文體,希望能將氣機導引的學習者中,跨越年紀、跨越角色的多元性,以及為了健康、開悟,甚至不帶特定目的的包容性,用詩文的形式,展現共榮共進的美感。



/




【 專欄四/股海人生逍遙遊 】   

我們擁有的是資源還是錢?

蔡育展






貨幣的發明原本是為了要讓交易更為便利以增加經濟產出,讓人類在物資豐沛之餘能有更多時間思考生命這個課題。貨、幣,貨為主幣為從,幣如果不能轉化為生活所需的商品、勞務,轉化為生命的體驗與經歷,幣、紙鈔、金融資產存在的意義就沒了。幾十年來工具似乎成了目的,我們大概也要開始經歷一個反動期,起點大概就是貨幣、信用體系的大變動,人類藉此機會一步一步的改變目前的模式。

之前提到美元幾次的華麗重生,最大規模,最令人歎為觀止的一次應該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的「後布列敦森林體系」。上次提到美國巧妙的利用石油危機將美元與石油掛勾,創造石油美元體系,強化美元在貿易上的獨霸地位。1991年蘇聯解體後,全球範圍內沒有任何一個力量足以與美國對抗,黃金十年於是展開,直到科技泡沫重創美國。危機仍是轉機,科技是提高生產力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美國亟需一個夥伴彌補傳統製造業不足的短板,以便將資源全力用在科技、金融這些高附加價值產業。當時人口是美國五倍,但是GDP總量只有美國八分之一的中國成為最好的選擇。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後,長期持續的向美國提供成本低廉的日常生活用品,美國也掌握關鍵技術,讓中國成為代工生產基地。美國賺取市場、品牌利潤,中國負責毛利低的製造財。更重要一點,類似石油美元體系,美國只要負責「提供美元」,就能取得實體商品,美元供給可以源源不斷。為了取得貿易優勢,中國還自願維持近乎固定匯率的弱勢人民幣,間接地吸收通膨壓力,賺到的美元又自動回流到美債、美股推升資本市場。這麼好的交易,是上帝送的第三個大禮。這種對美國大量出口取得美元,並維持類似固定匯率的模式,被稱為「後布列敦森林體系」。石油美元僅限產油國、原油交易,這個模式則涵蓋以中國為首的許多新興國家,貫穿國際貿易的許多層面。

在這種模式下,對美元、貨幣、金融資產的需求快速增加,貿易金流創造貨幣、債務,貨幣以及債務回過頭來推升金融資產,自我強化之下,我們經歷了二十年資產價格不斷攀升的「黃金年代」。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種信仰,就是錢能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不了的話就是錢不夠多。一開始是降息刺激經濟,降息沒用就量化寬鬆印鈔,印鈔還不夠用就再加上政府按人頭發錢,直接天上下鈔票不下雨了。不管出現什麼問題,印鈔、發錢、減稅/補貼、買股票、買債券,有錢天下無難事。這段簡短而且好笑的文字,簡單闡述過去二十年來各國政府施政的重心。這一切現象的源頭可以回溯到1944年布列敦森林協定,美元跳脫黃金儲存量限制,一步一步轉向信用貨幣開始。

這兩年可能是有錢會買不到某些商品的一段時間,不管是因為被制裁沒辦法正常買賣,還是因為反制而不想交易,或是因為供應鏈問題而真的來源受限,錢好像不能解決某些問題了。隱隱約約,人類似乎在反思,錢是什麼,我們擁有的是資源還是一組數字。

潦草又過度簡化的以三篇文章快速帶過美元、貨幣/債務、資本市場黃金年代這些概念,真正想表達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想法。制度總是反映當代的集體意識、信仰,重大的制度、體系的改變,也表集體意識的轉向,暗示著人類或許將改變信用刺激消費、無止境追求經濟成長等等方式,建立起人跟環境一個永續共存的模式。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不然真的要移民到火星嗎?危機常常就是轉機,貨幣之亂也許將開啟新的一個局面吧!




/



【 專欄五/導引采風錄 】   

面對無常,危機轉契機
陳哲甯的生死感悟


​黃坤瑛






那天跟哲甯師兄約訪談,完全看不出他一年前才剛經歷過胰臟癌切除手術及四次化療的人生低潮期。他不僅氣色紅潤,完全沒有病容,更看不出已過「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或許是之前在「知天命之年」已經歷過第一波人生無常,算是打了第一劑心靈免疫強心針,這次面對疾病的無常,還可樂觀看待,化危機為轉機,並感恩一切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


人生第一個無常,首度與氣機結緣

與氣機結緣前,哲甯師兄有段不凡的工作資歷。原在大型醫療設備代理商擔任高階主管,出入有司機代駕及英、日文秘書處理行政事務,也感謝那時老闆對他的信任及授權,他的工作可說是一帆風順,也以為會一直在大公司待到退休。但在五十歲時,卻面對老闆交棒,少主與老臣出現經營之爭,他們這些為公司打拼近三十年的老臣們,只好離開公司,另起爐灶。

離開大公司,在沒有大公司光環,相關人力、財力等資源配合下,一切只好從頭開始,像是從天堂掉到地獄,壓力大得不得了。就在那段創業維艱的日子,正好看到中國時報張老師的專欄剪報,為了解除心理的壓力及保持健康的體力好度過創業危機,一個周六下午,正好經過國父紀念舘會舘,就上樓瞧瞧,並在2002成為氣機學員,至今正好二十年。

哲甯師兄覺得有些汗顏,跟他同期進來不少同學現都已經成為教練,自己雖然學了二十年,但因工作繁忙,真正練功的時間不多,功法也沒精進很多。但哲甯師兄繼而想想,就像張老師所言,重點應該是跟自己比,他能持續二十年,在繁忙的創業過程中,保持每周四晚來會館上課練功,也算是堅持與毅力的呈現。


再度面對無常,才與張老師真正結緣

原先以為是胃痛,後來才發現是第三期胰臟癌,所幸醫生認為還可以開刀切除腫瘤。去年四月因需開刀,跟會館請假,才開始跟張老師真正結緣。雖然已經上二十年的課,哲甯師兄笑說自己都在混,張老師可能看到他還叫不太出他的名字。

靠著堅強的毅力及之前打底的體力,哲甯師兄在開完大刀(23cm大傷口)隔天,為早點排氣,避免傷口沾黏,即堅持下床走路。開完刀住院的一個月期間,每天堅持下床走一萬步。他術後恢復比其他病友快,但化療過程仍備極辛苦,身體好不容易才恢復,又要進行下一個療程。

與張老師討論後,哲甯師兄不想讓自己過沒品質的生活,決定停止化療。隨後,他靠每天持續走路、練功,改變生活型態,並積極服用五寶散,目前氣色紅潤,化療期間的掉髮也都長出來了,抽血指數一切正常。5月4日回診CT檢查結果,全部指數正常,真為他開心!

除了跟張老師討論治療方向,張老師也邀他一起去雪山坑,除了可以接觸大自然,也有機會跟張老師深聊,對「無常」有所頓悟,也發現張老師上課時的嚴厲,真是用心良苦,私底下張老師其實是很温暖的。


紮實練功,危機轉契機

開刀化療那段期間,正好因疫情關係,會館暫停所有實體課程,改成線上課程。哲甯師兄感謝那真是老天爺最好的安排,他自問之前二十年的練功,都沒這段期間視訊練功紮實。那段期間,他每天上視訊跟著不同教練練基本功,也覺得現在初級班學員比早期的學員幸福,因為現在的教練經過時間的淬煉,有更豐富的身體體悟,可以教得很仔細,也會進一步糾正動作,不像早期學員多半只是跟著比劃動作而已,教練沒辦法指導這麼詳細。

應該是長期練功及種子班的思想課程,讓哲甯師兄的身體及心理狀況比其他病友恢復得快又好。他提及有另一個癌友,是三鐵教練,無不良生活作息,卻也診斷出是胰臟癌,他一直鑽不出來,無法接受這個無常的安排,雖持續接受治療,身體恢復狀況並不是很好。


夫妻共修,持續練功,珍惜每個當下

哲甯師兄夫妻倆,都是創業家,平常有各自的事業在忙,所幸太太在他的影響下,在他上氣機一年多後,也跟著一起來練功。夫妻倆有共同的課程及話題,也是讓他可以持續上二十年的主因之一。原先夫妻倆各自上不同的班級,後來覺得這樣夫妻共同相處的時間變少,就改成都上周四晚的種子班。

哲甯師兄提及,練功就像煮開水一樣,如果一直只有60度,永遠不會沸騰。他幾乎每天白天在家會練功一小時左右,最常練的功法像是凌波微步,基本鬆身(攀足長筋、交疊鬆身),還有靜坐,他說有練絕對有差,因為功力及體能是日積月累出來的。

也因這次再度面對無常,讓他更能珍惜及把握當下,懂得要善待自己,對自己更好,好好過好每一天,並比較放得下,也把經營有成的事業交棒給女兒。他笑說最近才剛把原來的GLC250換成GLE450大車,算是犒賞自己的禮物。



採訪後記:

很難想像自己如果同哲甯師兄般經歷人生二次重大的無常,可否堅強面對及將危機轉成契機。張老師常說練無極重點就在練轉,面對無常,能不能轉念,是過得去或過不去的關鍵。開心跟師兄的訪談,讓自己可以學習他的堅毅及豁達,也祝他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