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東醫氣機導引第189期電子報 / 其實,每天都在收成



其實,每天都在收成


​編輯部






預告今秋第一波冷氣團將要來襲的週日傍晚,台北市中心高樓上,已經可以看到城市東北方的山陵線外,濃黑雲層正悄悄靠攏。而101附近的高樓塔群,燈,在薄暮中一盞一盞亮起。


每時每刻,這個世界都在悄然改變,然而,也一切如常,無聲運行。


讀完本期最後一篇專題投稿文章時,每位投稿者的身影和他們的文字氣韻霎時湧上,眼角竟微微地濕了。


他們就站在那裡,平凡,卻真實;有各種缺點,卻又都剛剛好成為他們各自的樣子。


一起走過了這說不清楚也看不明白的十年二十年,我們就會知道這多麽珍貴!鉅變的能量已經在蓄積著,只是,鉅變即是不變,靜水流深,一切如常。惶惶然的三級警戒疫情,巧妙促成氣機導引山莊的夢想工程,於是,在台灣靈動力最強的山林裡,早就構築好的「親近大自然」課程隨即展開。與此同時,老子道德經的練功心法,從總論到分論,從題綱到實踐法則,也剛剛好藉由不得已而為的視訊課講授完畢,從此,黑白、榮辱、雌雄,成為我們隨身的照妖鏡。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種子撒下去了,澆水施肥修剪砍伐都是平常,至於什麼時候結果?人們總要問。其實,每天都在收成!真走進來了,你就看見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又一里程碑 】   


接近大自然的第一堂課


​洪淑敏




氣機導引的野外教室已落成啟用,張老師也立即展開接近大自然的第一堂課,落實了東醫氣機導引飲食、起居、運動、情緒、接近大自然的概念。走進全台灣混沌靈力最強的原始森林中,打破六根的慣性,向大自然學習,調整修復身心失衡的波動。


離開都市叢林,幾近三小時的車程,到達張老師的私人會所,入口處一串串火刺木(狀元紅)果實成熟,紅艷欲滴,迎風搖曳歡迎我們;一片如地毯般綠油油的草地映入眼簾,白色石板引領我們走到素雅的會所門口。瞥見兩邊大門上「專氣致柔」、「上善若水」的木頭橫匾,書法字跡風格內斂。我們檢視自己離「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境界有多遠?省視自己能如水的不爭處下嗎?樓下是住宿處,有客廳、廚房,後面是一整排廁所和淋浴間。沿著迴廊走上二樓,轉頭看到樓梯口上題著「谷神不死」。二樓迴廊有一排座椅,座椅下方是鞋架。


走進攝影棚空間,肖楠雕件無論線條或造型都相當吸引人的目光,空間被肖楠的氣場包覆著。迎面的鎮館之寶台灣肖楠瘤,有著漩渦般捲曲的線條,是經歷多少風霜雨雪的試煉,烙印出千迴百轉的紋理。視線移到右側的肖楠雕件,是誰把一條細長的帶子掛在上面?仔細一看,原來是蛇蛻。「東醫氣機導引」六個字高掛在牆面上方,是生鐵線割而成,有一種古樸感。一副對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九十歲的泰山總裁詹仁道先生所賜墨寶,充滿期許的深意。一張泛著古銅色的桌子,是銅門改造的,轉進化妝室的右側,鏤空的木雕花窗,古樸典雅。


老師介紹會所的環境,海拔700公尺,四季宜人,夏天不需開冷氣,冬天也令人覺得舒服。站在二樓陽台,遠眺對面山壁,可欣賞到山嵐繚繞無窮的變化。大雪山所有的動物,這裡都有,晚上山羌、山豬、甚至猴子都會跑下來,牠們不會傷害人,清理蜘蛛網的過程中,發現大自然超強的修復力。這生態圈是絕佳的生命教材,靜觀萬物可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示,讓我們學會共生,彼此尊重。如道德經「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浸泡在從原始森林匯流而下的溪水中,可瞬間恢復疲勞。「山環水抱必有氣」,水流帶動兩邊山壁的氣匯聚到這裡,這氣場的靈動力可以讓人改變,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寶地。這裡無光害,晚上可以仰望星光閃耀。廣場有樹燈探照,讓人感受一種回家的溫馨感;坐在樹下石桌旁沉思,可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寧靜悠哉。在這裡還可進行很多的發生,洗滌自己的身心。起身練功,音樂從專業級的音響設備流洩出來,全身60兆個細胞都被喚醒,跟著老師的動作,融入音樂的波動中流動,鬆開內心深處的鬱結,卸下肩上沉甸甸的壓力,滌除玄覽,安定躁動的心,愉悅感油然而生。


接近大自然的第一堂課,探索原始森林的生態圈,打破慣性,讓大腦重新設定;讓六根在不同環境的影響下,看見自己的改變,學會共存共生的概念,體現東醫氣機導引五大面向的內涵。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題  / 知其白,守其黑,我在哪裡 ・ 之一 】   


一棵樹倒下的聲音


​蔡育展



小方是一個今年剛滿九歲,留著短髮愛笑又愛吃的三年級小女生。平常總有著一堆不著邊際的有趣想法。最近她喜歡上了貓巧可這套書,這一天她抱著一本書提出了一個問題:


「貓巧可提出一個有趣問題欸! 如果一棵樹在沒有人的森林中倒下,它是否發出聲音?聲音是發生在樹林裡還是人的大腦裡?」


這個問題怎解?是個腦筋急轉彎嗎?


從現象上來看,樹撞到地上產生振動,在某一個頻率之內,振動鼓膜刺激神經,轉化成電子訊號傳到大腦進行認知,比對過去的記憶、經驗,人類產生了認知,認知到了「一棵樹倒下的聲音」。這一切的發生起源是一個「空氣振動」,有了人類心智的參與,變成一棵樹倒下的聲音。對有些人來說甚至可能會是一個故事、過去的回憶,並產生相對應的情緒、感覺。到了小蔡這邊,居然變成一篇破千字的文章?脫離了人的感知、經驗,與豐富的創造力、想像力,它就只是一個振動頻率!


想像森林中,蛇取代了人的位置。蛇並沒有像人類的外耳、鼓膜,而是透過皮膚、肌肉、骨骼感知振動並傳到內耳,交給大腦進行判讀。蛇的大腦結構簡單多了,感知的是不同方位、不同頻率的振動,音樂與噪音,笑聲與怒吼聲,不過是不同形式的振動,聲音對蛇來說是觸覺而非聽覺。不需要解讀,也沒有想像、創造的空間,對蛇來說所有的作用都與生存有關,其他功能都不需要,就這麼單純的活著就好!蛇顯化出來的世界,簡單有效率,少了許多色彩,但是說不定蛇活得可自在!


我寧可相信樹倒下的聲音是發生在我的大腦裡,讓我的大腦、身體能找點事情做。除了聽到,還能想像、編故事,去猜測一棵樹倒下前經歷過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或是像莊子一樣,晚上還夢到樹跑來跟他抱怨訴苦呢?這樣的世界應該精彩、生動多了吧!


所謂的真實,發生在外境刺激後,身心與其同步作用的意識裡,並透過人來賦予意義。妳編妳的故事,我做我的夢,各有各的解讀與練習,各自享受其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我知道自己的選擇,但是也看到了你的經歷。孰高孰低?誰尊誰卑?其實都是宇宙這個大調色盤其中一種顏色呢!


沒了外境, 心智沒有東西可以抓取,想鬧點事也沒材料。沒了人類的意識,粒子無法產生,只能以一種概念、可能性的形式存在,宇宙會安靜得太無聊了點。雌雄、黑白、榮辱,其實如同樹與人,外境與心智,物質與意識,波函數與粒子,相依而生,互顯其用,彼此的差異還不是人自己去搞出來的?真要分個差別,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沒事找點事做唄。不想分別時,復歸於樸,心物一元,天下本無事,作個夢而已,何必太認真?


駭客任務四今年要上映了,我還是比較羨慕Neo,在母體裡面憑著想像就天下無敵了,真實世界中可沒那麼強。Neo 到底該吃紅色還是藍色藥丸?應該在母體裡聽到樹倒下還是在真實世界中聽到?都好都好!兩種輪流吃吧!



/



【 專題/知其白,守其黑,我在哪裡・之二 】   


曾經熱愛「雄白榮」,如今稍安於「雌黑辱」


​鍾宛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今年的一個月,感覺像是經歷一年一樣!整個世界的變化,似乎永遠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在這樣快速變化的時局當中,前面幾個月能夠有幸關在家裡上班,不用應酬交際,然後可以省去舟車勞頓時間,同時上很多線上課,接著還能每天篆香,想篆幾次就幾次,這樣的日子實在是太愜意了!


最重要的,那段時間公司業務進行得非常順利,順利到我都開始懷疑平常公司聘用那麼多人,然後大家每天到公司上班、打卡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但是過去的人生經驗,加上這幾年上張老師的課,以及研讀道德經的「訓練」,我知道這麼順的事情無法持續,所以也不用過於開心,後面事情肯定就要來了。


果然時序進入九月,不順的事情就變多了,到十月時簡直是災難爆發!全球物流亂得一塌糊塗,中國限電以及對疫情的嚴格管制,造成客戶和供應商狀況百出,然後各種產品價格飆漲使得銀行額度不夠用,一切的一切造成供應商不滿,客戶投訴求償遍地開花,船東要不大喜要不大悲,員工精神緊繃,情緒潰堤... 我默默地受著,看著自己的內心,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張牙舞爪的面對外境的變化。雄雌,白黑,榮辱,道德經的文字一直在腦袋中浮現,可惜我還是等於不了。


雖然等於不了,但是也不像以前不停批判自己的無能與不堪,比較能接受自己無法永遠是最好、最優秀、最強、最有辦法的了。此時心中忍不住有一些些的得意:「嗯,我進步了!」那個熱愛「雄白榮」的我,總是有辦法找到事情自我感覺良好一下,哈!


然後一通跟我們上海業務經理的電話完全敲醒了我。在我們討論完事情,我忍不住唸了一些台北發生的事情後,他說:「難怪你最近感覺起來心情不好⋯⋯。」天啊!真的是五雷轟頂啊!!!遠在上海,只有每週一次的視訊會議能看到我的人,居然感受到我心情不好?!那麼何況在台北的同事們!!所以大家精神緊繃、情緒潰堤,就是從我這邊發散出去的... 即使不是我,但是我也沒有成為他們的支柱,讓他們能感受到我面對困難與挑戰時的大度與不亂!這一切都是因為我離「道」還是太遠了,即使「道」從來就沒有離開過⋯⋯


這樣一轉念,很多事情突然就很清楚了,即使我還沒有看到解決之道,但是心就不再亂了。如果沒有接觸到氣機導引,我這一輩子應該不會有這樣對自我的深切體會。這一次的轉折,的確又讓我對於道德經的感受多了一些,真的不虧是經典中的經典,我似乎終於能夠稍微安於「雌黑辱」了。


寫到這邊,嘴角不禁上揚,心情頓時也輕鬆起來了。這麼多懸而未決,棘手到了極點的事情,在這個當下完全干擾不了我被理事長「逼迫」寫文章的心情,彷彿這些事情都不存在,只有寫電子報的文章是我該做的!同時也干擾不了我上任何一堂氣機導引的課!嗯,這幾年的鍛鍊還是有些用的,我進步了... 哈哈哈哈!



/



【 專題/知其白,守其黑,我在哪裡・之三 】   


夢境與實境之間


游夙君




書寫是日常的習慣了,除了所思所感,也記錄夢境,以作為觀看自己的一種途徑。字裡行間的我跟書寫當下的我,相互映照,手記久了,對自己平日行事的模式漸漸能夠產生一種心知肚明。


今年九月初視訊課程期間,我做了個夢。夢裡我搭著巴士以為要去某處,要下車時車票成了空白,不知要在何處下車。換幕,在市中心搭車,人一到公車站,公車就跟著來。一如平常身心處在一致性的狀態時,有著「走到街口即是綠燈、到車站車就來」的流暢感,原以為是我熟悉的路線,心想很快就能抵達目的地。上車後,見一女乘客趨前向司機反應,沒想到司機毫不猶豫地倒車,一路順暢無阻礙,窗外該是車水馬龍的街景,夢裡卻呈現大自然般的流動景緻。後來順利抵達某處,那女乘客下車拎回她的烏龜,捧在手心上,彷若珍寶。夢醒,才發現這是一來往於會館及生活靈感來源之所在的某路公車,且是我日常未曾搭過的路線。


夢境聯想、拆解與扣連回到現實生活:第一幕,意味著來此練功,經歷種種互動、課堂點滴、諸多矛盾擺盪的面對之後,處在沒有目標的狀態。換幕之後,搭乘公車象徵著個體我與群體我的關係,包含參與會館的各組關係,不管是班群或是因應活動、課程而成立的小組,以及與重要之人的關係。女乘客是相對於快速、精準、問題解決取向的那個我。因為公車是固定路線,一站接一站前行,而女乘客秉持單純心念要拎回烏龜,打破常規及制約,結合司機倒行而滿足需求。司機象徵練功房裡拾得的信息,依信息回到生活裡的行動。退行是隨著女乘客的需求,進入我的意識之外、原本逃避不想看見的,或者是深層隱微而意識無法觸及的心思,經歷與穿越,從中汲取如烏龜般緩慢、會依照環境溫度去調整其行為而使身心自在的生命本能。然這過程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充滿未知,而且在公車上非自己所能掌控,想快速往前進,卻身不由己,最終只能隨順。


每個人的內在都具存著陰性與陽性能量,兩者平衡運作時,可以左右逢源,行動經常快速而到位。生活處在如此狀態的經驗不少,做事經常是快速而精準的,因此容易心生「自己就是對的」的理所當然心態。殊不知一有這樣的心態,人早已不平衡,感知也難以全面,忽略情境中的人事物各有自身生活背景脈絡而來的狀態,以為的精準與清晰,少了當下處境情感面向的理解,局面也就難如己意,於是急促、煩躁,最後落得身心俱疲。例如:有次因著活動在班群裡說著大家集體逃亡的心態,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只想著解決問題,沒有顧慮到班群文化及每個人各有面對及修煉自身的步調,不僅讓當時的班長很為難,自己也很挫敗。或者不符期待時就想斷離、轉身就走的堅硬作風,這種種在課堂裡都被視為稜角稜線。自問,稜角稜線有何不好?稜角稜線是他人眼光,我真是這樣?面對張老師的話語,困惑懷疑未曾少過,又一連串的不如意之後墜入無意義深淵,逼得自己不得不停下來,更細緻地觀看,於是看見身上帶著一個彷若揮刀亂砍不眨眼的殺手面貌!


不多久,疫情進入三級警戒,講求效率的都市生活嘎然而止,不得不轉向。當時已無目標,還是跟著上視訊課,也激盪生活靈感。後來的生活情境裡,內心如殺手般的面貌再現,與某回課堂信息相應,殺手般的斷離念頭頓時消散,然大腦依舊半信半疑,但又不得不認了自己「又來了」。於是一反常態,此後,那信息如心錨般,有著定向提醒的作用,一旦「又來了」,就只是不斷允許自己有「想要斷離」的念頭,然後放掉。不斷允許以調伏內心的過程中,從每次遇到就煩躁不安,到後來可以看著念頭並自我解嘲,最終看見那是生命原初關係的根結。


拆解完夢境當天,我未依往常習慣搭車返家,而是走上一條不同以往的路線。那人行道上一邊車水馬龍,一邊是花草而成的自然景色,我緩步前行,眼前是深邃紫色群蝶翩翩飛舞,心則無比寧靜。若你問:會不會「又來了」?肯定會。然那又如何?起碼知道「勾子」的存在,自動化反應的頻率少了,自然也就走上整合之境。



/



【 專題/知其白,守其黑,我在哪裡・之四 】   


知白守黑論自己


​鄭雅靜




誤會當下抄錄就是自己


我們一路跟著張老師學工夫,到頭來發現工夫是學做人。讀書抄筆記是學習的慣性,分析剖論,各抒己見,重點還在自己的實踐工夫。馬王堆《老子》帛書出土後,有人拿自己身體做試煉,用「為」的修道形式,進行「無」的意識功能態。對「知其白,守其黑」心得,是老子指點開發人體潛能的三守功法--守雌、守辱、守黑,讓人在「無」的意識態下,返還身體潛能的生命本態。[1]


而張老師講述《道德經》,有別於世說新語的評注、集解、釋義,不翻譯白話文句,也沒有名詞解釋,只帶入一種作用力的感受。常常在聽聞當下,感覺似乎心領神會,隨手寫下言談筆記。後來發現,如果沒能做到知行合一,反而誤會當下抄錄就是自己。


 

用最省力的方式活著


眼睛的明視覺可以辨識光彩顏色,暗視覺會感受到黑白影像的微光,但對世界的認知會關係到自己的想法、心的感受。「黑白」可以是美惡對錯,「雌雄」成為剛柔,「榮辱」對應到貴賤利害,日常生活中遇到轉不來的彎,硬生生卡住的心空間,都讓人在事件中見識到動作、呼吸和意念的相互影響,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平時練習做動作,經常停留在外形的模仿,腦袋的想法飄忽不定,一閃神時就想著如何如何,動作一片空白,其實無暇顧及當下的自己。練功是種選擇,會讓身體暴露出內心的黑白、想法的具象。如果能在動作中練到感覺、感受,在一次次重新啟動中建構新的身體邏輯,改變大腦對身體的慣性認知。經年累月下來,時間會磨化掉身體的僵硬稜角,看見內心的空泛,工夫成為火候。


那麼,能否感受到自己的明,守在其內的輕,用最省力的方式活著?何妨試著隨順在變化過程,而不守在絕對的黑白、雌雄、榮辱,用感受知道陰陽的同時存在。然而,這一切都還在內外虛實、前後左右或上下相對的陰陽中,「復歸於無極」還在遙不可及的彼岸。


 

[1] 干昌新(2008), 破译老子祖本, 第1版,中央編譯出版社,頁232。



/



【專題/知其白,守其黑,我在哪裡・之五 】   


在廣漠之野,無何有之鄉


​張可士





《道德經》有云:「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世事白與黑,無非陰、陽二氣之變化與感知,《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陽非道,陰亦非道,道其在陰陽之間,恍惚杳冥,渾然在抱,或此是虛,虛自生神,應有不期然而然者,心若不虛,已先無道,不知白不守黑,知其白,守其黑,大白若黑,廣德若不足。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益不始於益,必先損而後益;損不始於損,必先益而後損。窮通得失,屈極則伸,伸極必屈,至無之內,有至有者存,至虛之中,有至實者在;無與有、妙與竅,無非陰靜、陽動,一氣判為二氣,二氣仍歸一氣,又復歸於虛無,虛而妙有,道動生反,反者道動,凝神於虛,合氣於漠,冥心內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知白守黑,道法自然,非惡黑以成白。


貫陰陽於始終,串黑白為反復,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黑白所以循環無端,物窮則變,時極則反,陰陽往復之機,其機肇於隱微,無極而太極,太極判而陰陽生,陰陽分而黑白出,和其光、同其塵,若非和光同塵,烏能長保恆常?由黑而白,黑自隱白中;由白而黑,白自隱黑中,此乃洞徹本源,知其白,能不守其黑乎?


《道德經》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莊子有「吾喪我」之論。「吾喪我」的「我」,乃世間的「我」,有「形軀」和「心智」兩個層面,由於感官(六根)需求,其相互糾纏,一再干擾著「我」的思慮(六塵),進而造成個人的業障與輪迴,或此即莊子要將此「我」予以「喪」掉的主因;「喪」有「消解」、「去掉」之意,所謂「喪我」,即消弭「形軀的我」與「心智的我」,但既已喪「我」,「我」究竟在哪裡?


「喪我」即是「無己」;去除形軀的束縛與心智的執著,即莊子的「吾」,這個「吾」即是從世間的「我」 (相濡以沬,相呴以濕),所抽離出的「我」(相忘於江湖)。如老子所言「外其身而身存」,亦如佛家所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莊子認為其存在於「無何有之鄉」(「何」字甲骨文通負荷的「荷」)。


 元神無形,識神有跡,務令三寶(外)閉塞,莫許知見從慮嘆變慹而出,方可抽離「我」為清淨元神,此「我」即化識為元,轉識成智,又若原來的「我」以識當家,逐逐營營,擾擾紛紛,攘奪無休,不旋踵而禍患隨之,愛其身而竟喪其身;鑒此,「明心見性」的「我」應否存在於「無何有之鄉」?



/



【 專題/知其白,守其黑,我在哪裡・之六 】   


 重溫經典《老人與海》


​倪暐婷






人們在閱讀時,免不了沿著作者所編織出來的字句遊歷在故事裡,或多或少也將自身的人生經驗帶入其中,但往往僅止於字面內容上的體會。然而,透過張老師《道德經》的步步引導,回頭再次閱讀《老人與海》這本經典,彷彿漸漸能感受生命高度的不可思議,甚至在書中看見「知其白,守其黑」之道。


〈摘錄〉—— 年齡是我的鬧鐘,我不喜歡它來叫醒我,那好像顯得我比不上它。


除了眼睛之外,老人的一切都是老的,他的雙眼與海同色,他從未被擊倒過,不畏村民的嘲笑,老人依然拖著年邁衰老的身軀一次次駛向大海,即使常常無功而返,依然擁有與大自然搏鬥的鬥志,甚至面對象徵力量的海浪、大魚、鯊魚群也不退縮。對我而言,老人永不氣餒的搏鬥對象並不是海、也不是魚,而是他自己。即使最後用盡力氣帶回的魚已殘破不堪,不但得不到讚賞,周圍的人甚至說這條擱淺在沙灘上的大魚是垃圾,而老人則精疲力竭地躺回床上安穩地進入夢鄉。





〈摘錄〉—— 風總是我們的朋友,而海中有我們的朋友,也有我們的敵人,還有床。床是我們的朋友,當你被打敗時,床依然還是我們的朋友。



在老人的身上,看見了他對於大自然的尊敬,還有他與生命的共存之道,雖然擺脫不了挫敗與沮喪,旁人總讀不懂、看不清,正如我們去逛美術館看見藝術家的作品,也常常視而不見,或是駐足幾秒後擅自下了定義就走,這些都像極了看見只剩半條魚的路人,彷彿一生不斷追求和拼搏的,到最後只剩下一場空。但對老人而言,他所得到的結果,早已超越那具有形的殘骸。







〈摘錄〉—— 想點快樂的事情吧!老頭兒!現在每過一分鐘就使你離家更近了,少了那四十磅的魚肉反而使你航行得更輕快些。



老人的夢境裡反覆出現了如同小貓般玩耍的獅子,老人愛著出現在他夢中的獅子,不管是在出海前、與大魚纏鬥時、在歸程後他都夢見了獅子,在每次遭逢困境時,牠帶給老人希望與勇氣。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頭獅子,那正是每個人心中守著的雌、黑、辱,即便旁人無法領略,牠仍然會不停地奔跑,與生活、現實戰鬥、與生命戰鬥。


〈摘錄〉—— 在日暮時分,他看見了第一隻獅子,其他的獅子也隨之到來,他等著要看看,是否有更多的獅子出現,他很快樂。



如果把這個世界比擬成一片汪洋大海,每個人乘著各自的船努力向前,我想氣機導引的學員即是划在共同航線上的大隊伍,或許不如自己所想的那麼強壯,但卻比其他人更有決心和生命力。從老師、師母到每一位學員都是我最敬愛的人,他們是我的榜樣,不斷重建我對於老的想像,直到時間推移、實際實踐之後,才明白其中的落差,但我相信即便生活中有各種痛楚,將其當作享受,懷著心中的那頭獅子向前奔跑,映照著經典同行,即能與想像的相去不遠了。


回頭再來看故事中老人,他守著的究竟是什麼呢?他又知了什麼呢?

我想,他知道海的危險與壯闊,守著對自然生命力的崇敬還有著對海滿滿的愛。



/



【 專題/知其白,守其黑,我在哪裡・之七 】   


得失之間


​賴碧蘭





慾望貪婪是無底深淵

放任五感不斷地追逐

像閃爍的霓虹燈

只在乎一時的激情與滿足

身體像魁儡般

任人擺布而失了魂


 

想把別人身上那個樣子

拷貝到自己身上

卻無法複製深厚的底蘊與神髓

想得到什麼

就會失去什麼

沒有靈魂的軀殼

像行屍走肉般

每天沉浸在

名利權情欲食睡

編織的美夢中

漸漸失去自我

一直想要掠奪更多

卻發現自己墮落在五里霧中

捫心自問

快樂嗎?喜悅嗎?安心嗎?

原來這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在驚嚇中突然驚醒

人生如夢幻泡影

到底想要得到什麼?

留下什麼?

經歷什麼?

突然驚覺 

已走到生命的盡頭

不寒而慄

自己無法擺脫宿命及習性

就讓所有發生降臨

才有醒覺的一天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得失之間

經歷過也坦然接受所有一切

活得精彩、自在就靠自己!



/



  【 專題/知其白,守其黑,我在哪裡・之八 】   


就待在薛丁格的貓箱裡吧!



​賴鈺晶





信與不信信皆在


老師說氣機導引在練「道氣」。氣是什麼?「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練那個又是粒子,又是波動的「信」。大哉練!我們這麼卡的身體、這麼亂的心、這麼粗的覺力,如何能進入10-34的量子世界?此刻的我,所覺非覺,所知非知,都不是,離道真的很遙遠,難怪老子開門見山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我選擇「信信」,相信有信,有一個真實不虛的存在。這個道氣之信,也不是離開氣機導引就不存在,而是生命之所從來的存在。所以我信信。如果有一天練功態能夠練到知道信入,那也是難以思議的境地,不也是迷人萬分!這種不需要囤積索求的生活,真的是少私寡欲、節能減碳。然而,不論是信信或是不信信,信都在,因為它的法則就是自然之道。透過無極內息導引的身體語言提高覺力,從鉅入微,因若水,而幾於道。我信信。



無極看信,信顯無極


雖然信信,但不是傻信。老師說信就是波包(波函數)。根據量子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薛丁格在1926年提出的「薛丁格方程式」認為,以原子為核心的電子軌域是一種電子在該空間範圍內出現的機率(就是波函數),而不是電子在空間中的運動軌跡,其具象以電子雲模型呈現。也就是說,構成鉅觀物質界的微物質電子本質上是一個不斷流變的機率性存在,故老子說的「常無,欲以觀其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小無內,往內練功,原來是練一個無內的機率性。電子雲在不斷的變化中產生波動,在每一回的動作中因能量推動無數的波疊加,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疊加疊加疊加,從無內而形外,回到了動作與生活。從動作上看無極,其實無極是無作亦無動作,因萬物(或說動作)是無數的波函數疊加而成,由於機率不同(一直變化),而成恆河沙數般無邊無量的唯一獨特。從這裡看,理解了老師說記住動作就不是無極。若在再看回去(從萬物或動作看回去源頭),也理解了佛的般若空義,確實是因緣有自性空。突然想起一句德國諺語:Einmal ist keinmal.(只發生過一次的事就跟沒發生過一樣),在鉅觀的世界裡人生沒有返還,只有不斷的向前。老師講的無極,就是在練這樣的一個觀照吧!若能練得大腦的畢竟空、心氣的至柔靜、身體的通透鬆才能有更多的波函數來疊加出每一次的無極吧。要損之又損。



又活又死是道貓


就算不懂量子力學,沒見過老子,我們也活在法則的作用裡;就算知道了,我們也看不到。所以老師大大地提醒我們老子又說:「知其白,守其黑」。的確,知而能守是功夫,更是智慧。然而白是什麼?黑是什麼?用量子力學的語彙來類比,白黑就是疊加態(superposition),在量子維度的世界裡,物質既是波動又是粒子,但是看到粒子時就看不到波動,看到波動時就看不到粒子,當觀察者想要看到量子的一種狀態時,量子就呈現觀察者要看的狀態,就是量子的塌縮(collapse),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想看的。回到鉅觀世界,我們的日常生活,假設有一隻貓,被關在慢慢釋放毒氣的箱子裡,在沒有打開箱子一探究竟之前,那隻貓有機率活著,也有機率死了。所以在沒有看之前那是一隻「又是活的/又是死的」二種疊加態同時存在的貓,在真實世界,卻不可能存在一隻又活又死的貓,這是很有名的薛丁格的貓(Schrödinger's cat)詭論。回到老子的知守白黑,回到日常生活,面對所有事情的發生,我們能夠窮盡多少的疊加態?能察所有的疊加態才庶乎能夠了然可能的塌縮,而不只是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所以知其白(所有的疊加態),守其黑(去看到圓滿一切的疊加態)。當我還沒有功夫能夠窮察一切態時,我練習選擇躲在薛丁格的貓箱裡,當一隻又死又活的貓,經歷活了又死,死了又活的思想概念貓。


 

充滿問號的貓箱


老子實在太難了!無極實在太難了!問我無極練得如何?2021年5月30日那天晚上,我忍不住困惑的以Line問老師無極的問題(如下圖,不准笑!):






殊不知老師才歷經完高速公路又死又活的「實驗」,以「我做給你看」回覆我,呈現了我要看到的塌縮。我思故你在。



/



【 專題/知其白,守其黑,我在哪裡・之九 】   


道場還是戰場?


​沈紅玫




應該是十幾年前吧,老師感慨有則廣告說,「心是人生最大的戰場」,看到我們傻愣愣的,老師接著說:「心是人生最大的道場!」當時我點點頭,覺得老師的“廣告詞”比較高明。


殊不知,這廣告詞的後面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身為語言老師,在學生失去努力方向,茫然不知所以的時候,最容易的作法,就是把目標拉近,方法變簡單,用些小小手段和誘餌,一步步引領他前進,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相信有目標有作法就會有成果。但張老師說:「我沒有什麼要教你們的,只能帶著你們做事。」難不成,“道”的無邊無際連本體都不見,連誘餌都沒有?那我們要學什麼?但,若非絕對的虔誠和空靈,怎麼可能這樣自在赤裸地展現自性的存在?那心法又是什麼?



「你練的是自己的想法,當然變成自己的樣子!」


這話是什麼意思?半夜被打醒:「大腦放空啦」,哦!


 

聽到老師在《道德經》28章談反樸時,詳細分享了登階而趨的修練進程,心裡喜不自勝。


首先是觀。把自己拉出來在外面,感覺你的感覺,靜觀身體上,心理上,想法上的自己,勇敢地把自己放在道德經的圭臬上,用經典的光譜讓自己隨時檢驗自己好到什麼程度,修到什麼程度。


局部的為己(雄、白、榮)跟整體的為人(雌、黑、辱)之間,我們先要學會順從接受,莫再螳臂擋車,固執於自己的固執。當我們看清楚自己的微小跟整體之間的關係時,我們才慢慢知道,有些東西是不用爭辯的,我們會覺悟這是虛耗,因而開始有了一點悟性。然而,開悟並不代表我們已經成為我們所開悟的狀態,而是“超越自己這個微小的微觀時”叫作開悟,不是成為開悟的內容。我們還需要在這開悟的內容中,不斷日復一日,在想法上、作法上,等於開悟的質地。


這好有一比:由於環境、職業加上個性的關係,在生命中已經養成一種固著的堅持。我在過去一個月書寫心得的練習過程中,起先倒真是看見自己不斷在“巧砌”與“本然”之間掙扎,這不是“我”,那也不是“我”。到了第二十幾天,終於發現只有願意放掉,願意接受,路才走得下去。無論這中間的感覺是什麼,或我認為自己改進了多少,我還是我,不如勇敢地讓道的規律法則帶著我前進吧。大制不割的包容讓我不再半夜被自己的矯揉做作驚醒,輕鬆無比。


知、悟、證、行。老師說,開悟之後就已經不再侷限在皮質區的知識來源或經驗法則所留下的認知,已經超越了知識的看見。一個開悟者會超越知識、經驗跟執著,不會掉入自己執念的泥淖了。他用他開悟的那個東西,把自己拉到那個位置,那個境界,這叫修練、修行、成長、精進,時間久了叫證悟。因為有效,我們大腦的皮質會抓住這個有效的隱喻。就因為有效,它才會被輸入認知裡,真正的認知變成了行動。時間久了,行為就變成了慣性,行為在我們開悟的東西裡,就會慢慢幫你鎖定在這樣的本能裡面,而不是表面的行為或道理。這時候,你裡裡外外已不再侷限在那個知識、生死論證、輪迴觀或什麼倫理觀裡,你已超越,你就得道,可以微笑了。你已經把你悟到的,自性化變成了你的行為,這是一種境界。


好棒,剝落原是這等自在,處虛守黑,用自己的缺點自我砥礪,等待天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  圖靈集 】   


境界


​阿充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境界用於區分各種領域、區域、環境。本意指地理空間界限,引申至人物所處的抽象領域層次如:哲學思想的高度、宗教信仰的修行修煉進度、內心所處環境(心境)。」境界是一種空間的概念,不涉及優劣好壞,只有高低大小,這裡所謂的高低是一種描述空間界限的形容詞。境界如我者實在沒有那個境界來談「境界」,但是藉由「如是我聞」式的整理、發現、甚至創造,正好是檢視自己境界的大好機會,也一定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日後必有回響,無論是與自己或眾生。


境界既然是空間界限,就不存在學習模仿他人的動機,只有自我創造長大的概念。既然是長大,原有的都還在,不用否定,不需破壞,更不用羨慕別人的境界,因為都與你無關,你只需要自己長大。什麼是空間的長大?就是走到這裡也可以,走到那裡也可以;就是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也可以。不用改,原有的都還在,只是將來可能用不著了,這樣是不是輕鬆多了?但是原先過不去的地方,現在有新的路可以通了;原先翻不過去的高山,現在有隧道貫通了;還是會這樣想,只是這樣想也不會怎麼樣了;不是非得這樣幹,但是這樣幹也無妨。空間大了,可能性多了,路的選擇就不再是出於無奈,而是出於自然之性。我們會怎麼想怎麼做其實主要是取決於神經元的連結,換句話說,空間長大就是神經元連結的長大,每一個神經元可以有上萬個連結的可能性,可能形成指數型的成長,由此可知,人可以有多大的可塑性和成長性。這就是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創造原先不存在的連結,化不可能為可能,境界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堆疊出來的。


道德經說到:「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談的就是境界,在「道」的境界裡,已經包含了「德、仁、義、禮」,不需要再拿出來講了,就會自然流露出來。反之,會講「禮」的人,一定到不了「義」的境界;會講「義」的人,一定到不了「仁」的境界;會講「仁」的人,一定到不了「德」的境界;會講「德」的人,一定到不了「道」的境界。為了「禮」,你所以選擇不生氣,但是有一種人他本來就不會生氣,因為他找不到生氣的理由,這就是境界的差別。人會怎麼做,都是境界的問題,勉強不來的。境界低的,就只能這麼做;境界高的,怎麼做都OK,怎麼做都自在。所以不需要去否定自己,推翻自己,什麼樣的自己都有他背後的自然,唯一要認知的是,我們永遠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讓自己充滿無限的可能性,讓自己可以是任何樣子,也就是沒有樣子。


試問,賺了兩億的人和賠了兩億的人誰的境界比較高?或是說,誰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比較多的境界?就看誰在這個過程中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誰創造了更多的神經元連結。通常會是那個賠了兩億的人,只要他活了下來,他就不再害怕失去兩億了。不需要羨慕有錢人,也不需要為貧窮的人悲哀,「自在」才是衡量境界的標準,可能性越多就越自在,什麼都可以就是最強大的力量。人可以高到什麼程度?從空間的界限來看,最高的境界是宇宙,人既然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又被稱為小宇宙,理論上最高的境界也是宇宙。如何做到?透過神經元的連結,讓人成為大自然的導體,與大自然同步,感知宇宙的一切,那人就和宇宙的境界一樣高了。


道德經談的都是境界,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很輕鬆地面對經典,因為不需要學,我們知道就好,知道有那樣的境界存在。我們和道德經的唯一關係,就是藉道德經來檢視自己,我們到哪裡了?還有沒有一些成長的可能?當然有,因為神經元的連結還有無限的可能性。練功在幹什麼?就是在練神經元的連結,就是在練創造原先不存在的空間,也就是在練境界。藉由身體的平台,我們可以隨時進行神經元連結的創造性工程,同時也是在創造心的空間、意識的空間。比起心、識,身體的介面更方便,從身體下手,成績單卻可以寫在永恆不滅的阿賴耶識,這就是練功的奧妙之處。要有效的練功,一定要跳脫筋骨、肌肉的層次,放眼在神經元的連結,或是套用圖靈集的語言,擴充圖靈機的程式,增加圖靈機的功能,變成一台什麼都可以處理的機器。境界不是抽象的哲學名詞,境界就在我們身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境界,也都可能擁有宇宙大的境界,加油吧!



/



 【 專欄二 香之物語 】   


千年繁華 綺羅飄香


​ 王亞玲




在現代生活裡找香的書寫,終於來到了宋朝。之所以那麼晚才寫,是因為每次看到有關宋朝生活訊息都非常地不爽(袂宋)。因為市場上關於宋朝生活的書,多到數不完,為什麼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在談宋朝,因為那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有錢有閒有品味,大俗和大雅兼備,理想與現實並重。品香與點茶、掛畫、插花都是宋人的四般閒事,這些屬於宋人日常生活的小確幸,都非宋人所創,卻由宋人賦予高雅的品趣,流傳後世。我不爽的是,這品香的美好體驗,在千年前繁華飄香,在今世卻變成不可多得。



我也很想,像哆啦A夢(小叮噹)般有個任意門口袋,可以隨意打開穿越時空,這個時空門便是香,透過嗅覺掉進時光隧道,閱讀宋孟元老撰寫,伊永文箋注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在故宮博物院欣賞宋人的書畫,便可從中感受宋代人的香。《東京夢華錄》箋注是一部研究宋代日常生活,城市風情的重要文獻,用現代人的眼光,它是生活的各項指標,商鋪酒樓林立、南北時令美食、夜市夜生活、藝文戲劇表演,整個汴京就是個享樂之城,繁花似錦,活色生香。





孟元老在北宋晚期居住汴京(現河南開封市,北宋首都東京汴梁),直至金人入侵才避居南下,他在汴京二十四年,他曾經在書序中寫道:「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眼,羅綺飄香」 在卷五〈民俗〉裡也以「所謂花陣酒池,香山藥海」形容當時汴京的繁華景致。其實《東京夢華錄》很重要的主題是跟著時令節氣過生活,吃什麼食物,擺什麼花,用什麼香,皆是宋代的尋常。而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又正好成為其對照集,畫卷徐徐展開汴京的繁盛市井風情畫,讓人感受千年的繁華。


以香來說,兩宋時期香藥的引進主要與醫療為主,中國的海路運輸發達,與東南亞、南海諸國貿易往來頻繁,進出口的交易中,香藥是最大宗。當時旅居中國的穆斯林將香料的功效與用法等相關知識一併傳入,這些香料變成藥材和藥方,融入宋代醫學體系。另外交阯國(越南北部)占城(越南南部),向中國輸入沉香、檀香、犀角、玳瑁、乳香、龍腦、胡椒、豆蔻等。阿拉伯也進貢香藥與醫學著作,讓宋人進一步了解外國的醫學。


因此宋朝在皇城即設有「香藥庫」,《東京夢華錄》卷一內部司〈內香藥庫〉,真宗皇帝賜御詩:「每歲沉檀來遠裔,累朝珠玉實皇居,今辰內府初開處,充牣尤宜史筆書。」東庫內有王燒金藥一爐,至今猶在。足見外部使節每歲朝貢奉香。書裡街上(御街、朱雀門西街、東角樓街⋯⋯.)香藥店林立,書裡的李家香舖,就如同〈清明上河圖〉畫裡街肆上的「劉家上色沉檀揀香」,即可對照汴京香藥舖的情景。因為香藥在宋代應用很廣,祭神禮佛的焚香、薰香、香囊、香球、花蠟等。北宋海外貿易主要進口香藥、象牙、犀角和珠寶。一九七四年,在福建泉州古港出土的宋船上,沉香、乳香、龍涎香、檀香等多達四千斤。《宋史.食貨志》裡有提到:「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唯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所以政府收歸專賣,因為利潤之大。





卷二〈香藥〉裡葉窴《坦齋筆衡》〈品香〉有提到宋詩人范成大(著有《桂海虞衡志》裡面的〈志香〉也有沉香的評鑒)生平酷愛水沉香,有精鑒:「黎峒所產大磈,大率如繭粟,如附子,如芝菌,如茅竹葉者,皆為佳品。雖刳薄如紙,入水亦沉。…環島四郡,以萬安軍所采為絕品,或謂萬安在島之正東,鍾朝陽之氣,尤醞藉豐郁,四面悉香翻,爇燼餘而氣不焦,所產處價與銀等。」大抵海南香氣皆清淑,海南瓊脂高雅的香氣足見當時宋人以海南沉香為上品,黎峒即海南島五指山黎人的部落。宋洪芻的《香譜》也稱沉香絕品,以黎峒之南為最。但在〈香藥〉裡也提到,「在海外則登流眉片沉與之相伯仲,登流眉有絕品,乃千年枯木所結。…焚一片則盈屋,香霧三日不散。」登流眉即泰國南部馬來半島西部。因此在宋朝,最好的沉香應是海南沉香和西馬沉香。但西馬沉香被稱為假惠安,也是越南蜜香樹種,味道清揚涼甜。


在宋朝,沉香不僅是香藥的珍貴材料,也是宋人飲食的素材。卷二〈州橋夜市〉裡的生淹水木瓜、藥木瓜裡,《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諸品湯.乾木瓜湯〉:木瓜(去皮淨,四兩),白檀(一兩),沉香(半兩),茴香(炒,一兩),白豆蒄(半兩),縮砂仁(一兩),粉草(炙,二兩半),乾生薑(二兩),右為極細末。每用半錢。加鹽。沸湯點服。這木瓜湯的療效是除濕止渴快氣。在現代人來看,好高級的木瓜湯啊!同卷還有沙糖菉豆甘草冰雪涼水,裡面箋注《武林舊事.涼水》,裡面有十七種涼水,包括有沉香水,可見宋人在街上就可以隨手買名香製作的溫飲,消火解渴。


另外卷三〈大內西右掖門外街巷〉的洗面藥,許國楨《御藥院方.洗面藥》的配方,御前洗面藥和皇后洗面藥裡都記載裡沉香半兩和一兩,是皇家洗面藥重要的素材。同樣卷三的〈諸色雜賣〉的香餅子,在《御藥院方.沉香餅子》提到,許多藥材和沉香打成細末,打白麵糊和丸,如小豆大,捏做餅子,以溫生薑湯食服下,可治食飲停積,胸膈痞滿,腹肋疼痛,嘔吐不止等症狀。





《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西湖老人《繁勝錄.諸行市》記載了京城的四百四十行,其中還有個「打香印」的工作,宋朝的服務業比現代還盛行,街上的貨郎,可以像流動攤販般叫賣、跑腿、買貨,還可以幫人家打香印。「打香印」就是將香打成粉末,用模壓印篆香,使之成為篆體線形,用來計時。篆香唐代時由印度傳入,原本為佛教頌經禮佛用以計時的香。後再兩宋時代成為筵席必備。另外還有供香爐灰也是服務業之一。


卷六〈元旦朝會〉裡的交州、真臘等鄰近國家交流記錄,《諸番志》:古交州指的是交阯,就是越南北部,接占城(越南南部),土產沉香、蓬萊香、金、銀、鐵、珠寶 ,歲有進貢。真臘接占城之南(柬埔寨)土產暫速細香、粗熟香、生絲、棉布等。足見來往之東南亞國家,皆有沉香進貢。此外宋徽宗是歷史上最尊崇道教的皇帝,初起十年道佛並重,焚香在宗教的運用相當多,在書裡的節慶皆有燒香祭祀。宋徽宗特別欣賞太湖石的瘦、透、漏之美,他還會在石下孔穴中焚一爐香,孔穴揚起縷縷清煙,如入太虛之境。宋人對於精神層次的追求,品味的情調,比現代人想像得還要多與溫存,實無法企及。


從《東京夢華錄》箋注一書,我們看到香在宋代不再只是皇親貴冑的宮廷享受,尋常百姓在日常生活裡用香普遍,同時將其擺在食衣住行裡,已然是生活情趣,所以香文化到了宋朝可說到了鼎盛時期,宋人愛香玩香食香也傳香。香無所不在。宋人在《東京夢華錄》裡看到沉香文化百姓俗的運用,接著還有雅的妙趣,可以從文人雅集、香譜、詩與香器可以觀妙,陸續會再分享。



/



【 專欄三 身體書寫 】   


從身所欲不逾矩,談沉轉


​鄭雅靜





鬆沉不是平移


翻開功法「內臟篇」或「引體篇」,會發現只要提到身法動作,沉轉二字隨處可及。像「螺旋旋轉」功法,動作中強調身體往下時落胯、落湧泉,吐氣落腳跟,鬆腰坐胯。從踝、膝、胯、腰、椎、頸九大關節依序左旋或右旋、再沉轉。動作的關鍵在上半身脊椎旋轉必須放鬆;下盤要穩、腳勁要夠,力量才能卸到腳底湧泉。再配合內臟收提、丹田內轉,力量才不會卡在膝蓋。


「螳螂捕蟬」更是如此,動作務必要做在可轉關節,即脊椎和髖關節。功法動作很多強調弓步、馬步交替運用,要用可轉關節配合步法變化的規矩,骨盤才會穩當;重心則是鬆沉而不是平移。所以,動作是上盤動脊椎,下盤動胯而不動膝。而步法變化的練習是「過橋」,鬆沉則是關鍵。


 


蹲馬步要自在


一般人走路只用到小腿肌肉,腿部關節脆弱,所以要練習腳的抓地力,上盤才能放鬆。馬步要蹲得自在,先得學會坐胯。因為練功第一步就是重心胯往下坐,學習讓髖關節、腰椎、膝蓋、腳踝關節放鬆,再把力量放在踝關節上,重心才能往湧泉落,而不是落腳跟。


走步時,要讓肩胯的運動和腳底的圓圈同步,慢慢會感覺腳底很重,藉此磨到讓重心往下沉。重心在行進間迴轉,腳尖要先扣進來,後腳收半步,弓步變馬步,全身各部組織密切配合,形成動作的不沾不滯。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要做到「行乎手指」並非舞蹈動作可及,因為丹田旋轉才是主要的動力來源。如「螳螂捕蟬」功法的主軸旋轉,就是丹田旋轉與手的延伸所形成,功夫的深淺在於能否掌握骨幹,其餘都是枝節。


 


動作結合丹田操作


像「提練腰馬」功法可以鍛鍊胸腹、背、腰腿韌性,也是丹田訓練的基礎。丹田位於肛門、會陰、前陰形成「海底」連線,並與肚臍、命門之間區域所形成。透過「提練腰馬」壓縮這個區域,讓丹田逐漸成形。


功法動作的招式似乎相同,差別就在於是否有丹田,以及動作能否結合丹田。因此,丹田旋轉是很多功法的根柢,如「四梢旋轉」、「過橋手」、「托掌旋腰」、「九轉還丹」的旋轉丹氣,都需要透過不同的動作結合不同性質的丹田操作練習,使能收放或旋轉自如。


以「五龍抓氣」為例,便是手指與全身協調的放鬆旋轉,以及腳底鬆沉、螺旋的步法練習。相信透過前述不同功法開發身體各處細微空間,體會呼吸、勞宮和湧泉的氣機發動,將更能體會鬆沉,開發更完整協調的身體傳鏈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