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

第11期 / 再談呼吸




再談呼吸



編按:

氣功有三大結構,動作、呼吸、意識。動作最容易,只要努力練習,每個人都可以開發身體氣機的場域;較難的是呼吸和意識訓練。呼吸與意識的相關性很高,練氣一定要練心,意識鍛鍊也一定要先通過呼吸這一關。氣功三大結構的修練進程與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如何鉤連?如何將這龐大而複雜的理論架構搭建起來,並帶領大家一步一步落實在身體的修練中?張老師以個人的修證經驗,考核古代立論,並發展為可複製、可傳承的中介技術,同時訂定明確的檢證標準,幫助大家循序學習;而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有來自各方的勤行之士畢至於此,這難得殊勝的因緣,實非偶然。

以下文字節選自張老師在不同的班級所做的「再談呼吸」,與各位同學相互提攜。


動作的管理--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內外合一

動作的層次是由外而內、由內而外,最後內外合一。先學動作外形,慢慢影響到身體內部的作用,達到舒筋活血的功能,這叫做由外而內;第二階段是由內而外,練到身體強壯,內氣足、體力好,身體就可以往外放鬆,外在的條件是由內部主導,這時候外形就不大重要了;第三個層次是內外合一,外則向內,內則向外。動機在裡不在外,外形停止,成為靜態,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化入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外不有相,其相在內。

剛開始我們強調一個關節一個關節依序運動,並以呼吸配合動作。呼吸短、動作就快一點;呼吸長,動作就慢一點。先感覺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讓意識專注在動作上,對身體了了分明,然後,才能對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掌控自如。就像一個大企業的老闆必須經常巡視所屬部門,慢慢熟悉每個單位的運作情形,然後才能進行無為而治的意識管理。

 
呼吸與意識的管理--真息在臍不在鼻,真炁在意不在息

呼吸的管理,無法跟動作與意識訓練切割,所以練氣必先練身,練心必先練氣,三者同時並進。而呼吸訓練的過程,首先是從胸式呼吸過渡到腹式呼吸,以至逆腹式呼吸,同時進行慢勻細長的呼吸訓練,達到「巽風」的狀態;並以「巽風」燉丹,練精化氣,準備進入下一階段的丹田呼吸。待丹田開合的呼吸更為成熟,就要止風存火,意守丹田,再進入意識呼吸,也就是體呼吸、胎息與龜息,練氣化神。最後止火(入定),寂然大定,練神還虛。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都屬自然呼吸,當人站立時,自然為胸式呼吸。在臥姿、放鬆、睡眠時自然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深、也較長。所以呼吸訓練的第一個階段,要讓胸式呼吸往腹部、甚至往更深的背部延伸。這就是以意念帶動下的逆腹式呼吸收提,帶動氣的出入,讓腹式呼吸產生動能,把氣推到腎臟,並使呼吸進入慢勻細長的狀態。這個階段強調呼吸與動作的配合。

慢勻細長的呼吸還有不同的層次,慢到幾乎停止,勻到綿綿不絕、了了分明。所以我們雖然從一開始就不斷強調呼吸要「慢勻細長」,但要練到功夫成熟,則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等待;除了必須配合動作訓練開發身體空間,最重要的是意識的管理。所以,古人將慢勻細長的呼吸稱為「巽風」。也就是說,在身體經過長時間的收提訓練,而具備了「橐籥」的功能條件時,氣在體腔內形成往來循環,而且是在意識導引之下運作的,這就稱為「巽風」。

巽風是以下丹田為爐,以上丹田(百會)為鼎;透過上丹田的意識之火,讓下丹田的爐火旺起來。所以,讓慢勻細長的巽風吹到下丹田,就有「燉丹」的作用,對丹田的形成與練養有很大的助益。

經由慢勻細長的巽風呼吸,藉後天氣引動先天氣,逆腹式呼吸就會漸漸成熟,產生真正的丹田呼吸;呼吸的控制也會轉成以臍代鼻,稱為武火。此時,虛無而實存的丹田,就會慢慢形成了。丹田形成之後,呼吸現象漸漸停止,後天氣止,先天氣行,身體動作是由丹田的開合收放來帶動呼吸,(稱為「半文半火」)。緊接著,連丹田的收放也停止了,只有鼻根、泥丸宮的意識呼吸(稱為「文火」)。這就是「止風」「存火」(意識)的體呼吸,或稱「胎息」或「龜息」,進入「燉」的階段。就好像燉雞湯一樣,大火滾開後轉小火,慢火細燉,才能煨一鍋好雞湯。

所以,一開始從胸式呼吸過渡到逆腹式呼吸,再以慢勻細長的巽風呼吸配合動作,再到以丹田開合的身體動作來帶動呼吸,都是從「練」到「燉練」的「練精化氣」階段;在止風存火,意守丹田、「燉」的階段,是透過靜坐等文火功,讓鼻呼吸漸趨停止,以意識呼吸狀態練心,聚氣凝神,到達「練氣化神」的功夫。最後,連「意守丹田」也不要了,意識也停止了,進入「止火」的境界。就好像雞湯煨透了,把爐火關掉,還得再燜一段時間,讓香氣完全釋放出來。這就是「養」的功夫達「練神還虛」。

如果沒有經過慢勻細長的巽風訓練,怎麼可能學會「真息在臍不在鼻」?所以,「真息在臍不在鼻」是呼吸慢勻細長的巽風成就。把風關掉,叫做「燉練」;「燉練」一段時間以後要把火關掉,這叫做「止火」。「止火」之後開始「養」。經過十月養胎,經歷三花聚頂、五炁朝元,入於虛境,這就是練神還虛。

總結氣機導引在動作、呼吸、意識訓練以橫面、縱面交疊的多維結構層次,練功的要訣是:真息在臍不在鼻,真炁在意不在息。練功的三個階段是——練(慢勻細長的巽風呼吸,練精化氣)、燉(止息,練氣化神)、養(止火、止練,練神還虛)。


練功就是地水火風的管理

練功就是地水火風的管理。「地」就是人體的骨骼肉體,水是血液和水濕,火就是精神意識,風就是呼吸。練地和水時,除了肢體動作,還要對大小便、汗水、血液、津液進行管理。小便次數減少、大便次數增加,因為毛孔排汗可以取代小便,糞便要一天三次。小便次數少,膀胱才有力;大便次數多,腸胃的蠕動強。現代人是便秘、頻尿,反其道而行。練氣功就是要改變這些現象。淚水則需不抑不生,不刻意碰觸傷心事,不小心碰到了就不要壓抑。淚水往肚子裡吞,就會得癌症。如果是自己製造悲慘的情境——例如為情欲自傷,那就是自己製造悲慘,死亦不足惜。津液是製造出來又吞進去,所以靜坐要配合「攪赤龍」和「吞津」的練習。

地水風火的管理,越來越無形化。道家練氣講性命雙修,以有練無、以身練心、以實練虛的功夫次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質。但如今很多靜坐法門直接練火而不練地水風,空談修心性,對身體的循序鍛鍊嗤之以鼻,非但修不到根本心性,反而會修到更深的虛假妄念。像這樣刻意修一種外在氣質的表現技術,無非是希望人家覺得自己有修養、不計較、很有慈悲心……。這是表面不爭,爭在起心動念;不爭名利,卻爭道德的表象尊嚴。

在練氣的領域應無毀無譽,什麼都是對的。如江海之納百川,走到哪裡都能融入。所以,練氣也不僅限於調整呼吸而已。讓大腦更單純,還沒發生的事不臆想,未雨不綢繆,把來到眼前的事做好……。把這些觀念實踐在每天的生活裡,這才是氣機導引的生活化;掃地順便做延伸旋轉的動作,還是基本層次的東西。真正的生活化,要表現在待人處事、思想格局上,這才是練功最終的目的。

所以,練氣要不斷往內走,內在成就不必別人懂,也不必表現在動作上,但內部一定要有真功夫才行。為了讓別人看懂,把自己向上的層次放掉,就是媚俗,最後一定會失去自己。修行人最後是獨而不孤;當今生意人為了普及化不得不包裝趕流行,到頭來卻往往忘失了自己的道德和精神。

所以,「練精」就是練一個「勤快」,走一條向內的道路,杜絕外感、走向內感;「練氣」是練「格局」,想法、包容力都在中丹田;「練神」泛指一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但「練神還虛」時,沒有動作、沒有理想、也沒有價值觀,通通都要空掉。

由「練神還虛」談虛相的短暫與永恆:小虛在人為,大虛在天命
虛是人生的最高成就。但如何通過真實的人生,達到「虛」的境界?我的體會是--「小虛在人為,大虛在天命」。

人生初始,一定有明確的理想目標;但經過不斷的實踐與追尋,慢慢會發現,理想、目標不是主要的動力來源,實踐本身自會湧出源源不斷的力量。就像我們在這裡練功、做動作,剛開始可能會想,我要得到健康,我要學會放鬆,我想得到靈性的啟發……。到了一個層次,若還有這些目標掛在心上,練功也練不到真成就。專注在動作中,放鬆再放鬆,這「實踐」本身,就具有獨立、完整的價值意義,不需要任何理由。這種體驗越豐富,生命的滿足,就可以靠自我的內在實踐自給自足;跟外在世界的互動,隨緣而已。這種「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澹然,是經過無數歷練慢慢透顯出來的,所以能在深山如在鬧市,在鬧市如在深山;獨而不孤、澹泊名利、遯世无悶。

人生許多理想目標,嚴格說來,都還是從深層存在意識投射出來的慾望。拯救人類、創造生命價值等偉大的使命感,到頭來都是「虛」的障礙;再遠大的理想目標都是階段過程,到後來都要放開。在「練神還虛」的階段,若還談濟世救人的大愛,那就掉回人間的愛欲坑。因為心中有「大愛」,就必然有「小愛」;在根本處應該連愛都沒有,有愛就有恨,這是相對的存在。人生到最後,只是單純地活著;隨遇而安,隨緣而作,凡事不強求。下雨撐傘,雨停收傘,一切自然而然,無所為而為,就不會有失落感;即使有失落,那也是該受的因緣。

你一定會問,既如此,我們談「小虛」、「大虛」,不也落入小大相對之辯嗎?其實,「小虛」、「大虛」本為一體。人的一生藉短暫存在的肉體,活出獨特的生命價值,這是有限人生可以完成的;但無限的歷史時空還有一種非人力所能及的成就,兩者之間的差距,勉強以量化的語言描述之,則有「小虛」、「大虛」的層次之別。有形的身體雖然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小實相」,卻是完成「小虛」的必要條件;而「小虛」則是成就「大虛」的基本功。明心見性、開悟成道,歸根復命,回到人的本初,這是人的一生通過「踐形」做得到的;但人死之後四大毀壞,一生的成就還諸天地,能為後人留下多少貢獻,則有歷史因緣的偶然與必然,非人力所能計算,所以「大虛在天命」。人生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最後就要把自己全然地交託出去。就像歷史上有佛陀、耶穌、孔孟老莊,他們和凡人一樣帶著肉身活著,但他們死後,他們的思想精神卻如亙古明燈,為崎嶇世路指引方向。這些成就,是從「大虛」呈顯的「大實相」。

所以,我們談動作、呼吸、意識的管理,以及「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這些過程都是為了開發洞見的智慧。不斷超越、不斷拉高層次;由動反靜,靜到一定的程度,再由靜反動。每天都在這樣的思維中,就是修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不管合不合理,都能坦然面對,人生就可以活出閃亮的神采。

這些領悟,都是我從身體修練當中看見的。但我雖然看見了,卻還未能把這些道理活出來。就好像到了海邊,看到海水的潮汐,但還未能渡海。但至少我已經看到大海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知、悟、證、行

氣機導引的修練架構,雖然路途遙遠,但一步一步紮紮實實,每一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身體力行,到達頂峰,我也不能豁免。每一個人條件不同、稟性各異,最後的成就,相信你們當中很多人都可以超越我。

為了幫助各位鍛鍊真正的實力,在練功的道路上,接受更嚴格的挑戰,我們以知、悟、證、行,作為練功的階段目標。知級學程必須達到:動作由外而內、逆腹式呼吸、意識專注;悟級評鑑的標準是:丹田收提跟動作同步,用動作帶動呼吸,下丹田的語言多,鼻息的語言少。證級要求動靜合一,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時鼻息處已經「討不到消息」,下丹田也沒有收縮了,隨意念而走。練精化氣時讓我感覺到你的氣,就是悟級;練氣化神時,讓我看到你的神,就是證級。

要取得知、悟、證,三個學程的證照雖然越來越難,但這還是我們氣機導引協會自己有能力頒發的。到了「練神還虛」的「行級」成就,卻需由社會、由後世史家定評。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方向。不過,求一個後世名聲也還是求,隨緣而作、放歌而行,無為而無所不為;小虛在人為,大虛在天命。先從不斷把身上剛猛的力量放掉開始吧!



東醫氣機導引第11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