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第78期 / 懸壺之餘,試探氣、八識、五行之說




◎莊朝傑







 氣是一種能量,存在人體小宇宙內主宰各種病理、生理機能運作,以及宇宙天地萬物運行的準則(古賢文天祥 正氣歌之河嶽、日月星辰),且大小兩宇宙間可互通影響。張老師定義氣功乃是:「心識與宇宙的空間學,藉陰陽五行往來互動,透視其機。」

※ 氣之分類:
               (一) 先天之氣 --- 元氣   ( 存於腎中 )
               (二) 後天之氣 --- 內氣   (來自外氣,經肝臟轉化而成)
                                                                 (1) 宗氣 ( 存於胸中 )
                                                                 (2) 營氣 ( 存於脈內)
                                                                 (3) 衛氣 ( 存於脈外)

(一) 先天之氣(元氣 / 原氣):
               [醫學源流論]「當其受生之時,已有定分焉。所謂定分者,元氣也。」
               [醫學讀書記]「元氣,是生來便有,此氣漸長漸消, 為一生盛衰之本。」
               [醫原]「先天真一之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而為人身之至寶。」
元氣,自受胎便有,一生中受胃氣( 榖氣 / ATP )滋養以補充,氣足則體壯,虛則衰,
終究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消減。
       
來自於父母精血,存於腎中(註1),故由下而上,為人體之本源,主宰人體的特徵、發育及
遺傳後代,近乎現代醫學之染色體。


(二) 後天之氣
           
(a) 外氣 -- 口吃食物和飲水,吸收 "地" 的營養;鼻呼吸空氣,接受 "天" 的營養,其中空氣、食物和飲水所含藏的能量,稱為「外氣」。
(b) 內氣 -- 外氣(糖類、蛋白質、脂肪、水、氧氣)進入體內,經消化分解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氧氣等單分子,才可由小腸毛細血管或毛細淋巴管吸收,至此仍屬外氣,再經肝臟轉成肝醣型式貯存備用或直接經氧化作用生成能量, 稱為「內氣」,(例如: 1 分子葡萄糖經由有氧呼吸可產生 38 個ATP),供應身體所需(肢體運動、臟器活動、腦部思考和控管、免疫反應、生殖作用 ••• 等)。

                [醫碥]「氣一耳,以其行於脈中,則曰營氣;行於脈外,則曰衛氣;
                                  聚於胸中,則曰宗氣。名雖有三,氣本無二。」

#內氣 依《存在部位》區分:
                      
 (1) 宗氣(大氣)-- (存在於胸腔內)心與肺的功能。
為後天根本之氣,積存在 "氣海"、"膻中"。
              [素問]「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脈宗氣也。」
                [靈樞]「宗氣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心臟搏動以推動血管內的血液(內含營、衛之氣)運行周身,乃宗氣之用。
心電圖可記錄心臟肌肉內各節律點的電位變化及傳導,顯示宗氣之變化。
肺臓內支氣管漸行漸細,而終於單層細胞之囊狀結構(肺泡),以行呼吸作用(註2)。
心肺之能量(功能 / 宗氣),乃最主要的生命現象,所以急救時若心肺復甦術(CPR)能成功恢復心肺的運作,就可挽回生命。

 (2) 營氣(榮氣)-- (存在於脈內)營養身體所需。
因營養作用必須常態穩定供應;不可間斷,所以得運行於固定的系統內;
即任督及十二經脈、血管及淋巴管系統。(猶如自來水供應系統)葡萄糖、氧氣可附著在紅血球表面上、血漿或淋巴液內之大分子蛋白質上、或以游離態,而被輸送至身體各處供應營養,激素也是以相似模式被運送至特定器官產生作用。

                [素問]「營者,水榖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臓絡六腑也。」
相較於 "衛氣","營氣" 主營養臟腑,故行走偏向內臓,屬陰,稱「營陰」。
       
 (3) 衛氣 -- (存在於脈外)保衛身體。
古代無顯微鏡及組織學,推想古聖賢們觀察人體之生理、病理現象時,發現身體 的體溫變化不大(恆溫動物);外傷時血液會凝固,傷口會癒合;生病時("外邪" 入侵)的痊癒機制,可能不知其因,但理解必有一種能量運作著,其性慓悍具抗拒力, 能護衛身體,且行走自由,無既定路徑,名之為「衛氣」。如同戰爭時,若兵力只能在旣有的路徑內(鐵道、公路)運動,仍不算勝利,一定需以步兵脫離幹道,遂行巷戰;地毯式搜索,逐一殲滅敵人,才能確保戰果。同理衛氣必須能夠脫離既定的經絡(任督及十二經脈),進入組織間隙發揮作用以保護身體,故曰「衛行脈外」。

               [醫旨緒餘]「衞氣者,所言護衛周身,溫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素問]「營者,水榖之精氣也;衛者,水榖之悍氣也。」
               [素問]「衛者,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
                                於 肓膜,散於胸腹。」
               [難經]「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如環之
                               無端, 故知營衛相隨也。」
                               "衛氣" 主抵禦外侮,故行走偏於體表,屬陽,稱「衛陽」。


試舉數例敘述身體保衛機制
 
 ①體溫調節 -- 皮膚血管收縮、豎毛肌收縮 --- 保溫。
                       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由呼吸道散逸 --- 散熱。
 ②血液凝固 -- 外傷時,血小板和血漿內 "凝血因子" 由破損的血管壁外移入組織間隙,進行
    血液凝固作用,減少血液流失。
 ③免疫反應 -- 血管和淋巴管內的各種免疫細胞及抗體滲出管外,消滅病原體及產生 "免疫
    記憶"。若病原體已侵入血管內(菌血症或敗血症),免疫反應也可在管腔內進行。

以上諸例屬異常狀況,且各次事件間具變異性,既無固定操作模式可依循,且需迅速應變,所以古代醫者相信必有一種能量,以不固定的路徑遂行上述保衛身體的工作,此或許是古醫書稱「衛氣行於脈外」之因。然而,以現今醫學知識對照,以上狀況並非全在脈外發生,也有少部份是在脈內進行,所以個人認為:"衛氣" 不只行於脈外,亦行脈內;且「行」應作「作用」 解,而不只是「行走」之意,因為平時免疫細胞大多在脈內流動,只是其作用大多在脈外之組織間隙進行。

以上所述各種「氣」,毎個人都具備並終生受用,若聽其自然則如散兵遊勇流竄周身,僅能發揮基本功能,倘能集結鍛鍊必能發揮更大功效,此乃「氣功學」之目的。


               
【身心靈之修行與靜坐五階段】
    
(子) --- 練精化氣 --- 百日築基 --- 動功或靜坐初始,肢體痠痛和心神不安、昏沉,同靜坐五階段之一"未定"。
經由引體和內臟功法的鍛練,於降伏肢體痠、痛、麻、僵 ••• 諸「身魔」,或
靜坐使心神安定,不昏睡,念頭存在但過而不擷取。
主「滅心」,同靜坐五階段之二"入靜"。
 經由上、下橫膈膜壓縮腹腔和骨盆腔(合稱黃庭)內的營、衛二氣而結丹(真種子)。

泌尿生殖膈膜(下橫膈膜 / 海底)內含 “尿道括約肌”,主由副交感神經(自主神經)控制,另含部份 “薦神經”(體神經)。當副交感神經作用時,括約肌放鬆即可順暢排尿,但排尿過程中,可以(意識)經由薦神經作用,中斷排尿之進行,顯示 “下橫膈膜” 可由 “自主神經” (副交感神經)或 “非自主神經” (體神經)控制。

呼吸時,上橫隔膜的運動由「自主神經」和「意識」均可獨立控制,所以能 "無意識" 的自主
呼吸;也可 "有意識" 的隨意呼吸。

所以上、下橫膈膜可說是「自主」和「非自主」之間的橋樑,「精 / 身」與「氣 / 心」往來的
管道,可藉之由「意識 / 非自主 / 精 / 身」而鍛練「自主 / 氣 / 心」,無怪乎;上、下橫膈膜
(呼吸及海底收放)在養身、修行、練功方面占關鍵地位。

 (丑) --- 練氣化神 --- 十月養胎 --- 培養真(氣)種子成為真氣(丹氣),繼之,導引 “丹氣” 巡行任督及十二經絡至舌下穴道,出津液,吞下津液存養於黃庭,謂之「養胎」。
                                   
 --- 三年乳哺 --- 藉著專注於上、下横膈膜(身、心間的管道)的壓縮和提放,體會從肢體動作所引發的心波變化(自主神經和激素作用),並學習讓心波趨於穩定,逐漸降低自主神經和激素對外境(五塵) 透過神識所造成的影響,增加心的不受激性,此即心量的提昇,心無相,腦無念。主「滅相」「空相」「自性」,同靜坐五階段之三 "初定 / 小定"。


【心量如何增大】從個人行醫體驗說起,與同學共參:

首先可從「同理心」著手,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可發現對方 "為何如此做" 的理由,其理由不見得 "無理",甚至我在該情況下也會那樣做,那時我們的心波就因理解而不再波濤洶湧,自主神經和激素的作用漸漸消退,心跳、呼吸、肌肉緊張度也趨於穩定,逐漸能包容對方的言行。

         例如:
     
(i)抱怨 --- 看診時,有些病人反覆抱怨一些不適,雖經詳細檢查並没發現重大問題,但病人聽不進解釋,仍一味發表他的意見,確實讓我煩躁而動怒,如今 "偶爾" 嘗試耐著性子和他多聊一下,發現他其實是因為獨居,害怕視力喪失將難以獨立生活。
     
(ii)插隊 --- 快速道路交流道出口回堵時,若有人在一旁試圖插隊就覺得氣憤,為了不讓他得逞,神經緊繃地跟緊前車不留空隙。現在試著推想:他可能趕時間,或路不熟錯過排隊的時空,或縱使故意要佔便宜插隊,也差不了幾部車距離。
     
(iii)爭吵 --- 一定是堅持自己意見絕對正確,才會和不同意見者發生爭執,事後還會妄想:對方回去後 鐵定會發現他自己的錯誤而覺得理虧,就靜待他的道歉吧!在此要體認,大多數對方也是 抱持同樣的想法,所以應該自我轉念思惟:我真的百分之百没錯嗎?    如此將可啓動 "反省  "、"道歉" 的念頭,並率先實行,以確保不負於人。「對不起」、「我錯了」、 鞠躬 ••• 這幾個字或行為,在我們意識裏所代表的意思是從小被灌輸的,誤以為你高我低,其實和「今天天氣很好」、握手 ••• 一樣中性,只是表達我誠心想了解您的想法,為求絲毫不負於你,由我先做出來而已,且經由溝通之後,常常會發現實際上自己錯得比 較多或頻繁。
      
(iv)高興 --- 得意、興奮 ••• 時,也會造成心波的震盪,必須減低其作用力。反問自己:此事確實 值得高興嗎?都沒有造成別人的委屈或落寞嗎?又可高興多久呢?常言「福禍相倚」,今天的高興可能造就日後的禍因,如此也就沒有什麼事情真正值得高興的。

當腦(意識 / 上丹田 / 靈)對任何外境均不起作用時,則身體的主宰由上丹田(鼎)移到中丹田(爐),此即「移鼎換爐」。當肢體動作(身)純熟時,不必再花費太多心力在下丹田(爐),而將重點移到中丹田(鼎)以觀察心波,此稱「移爐換鼎」。
上、下丹田皆空,神(靈)和精(身)不再干擾氣(心)的運作,身體全然由氣(心)主導,此稱
「一意規中隨氣行」。
「面由心生」當自主神經和激素不隨外境而變化時,心波自然平靜,使得焦慮、易怒、恐懼、高興、愛慕 ••• 等,正、負面情緒不再發生,繼而改變臉部表情肌肉的表現模式,致使面相( 皺紋、肌肉張力 ••• )變化,謂之「滅法相」。
    

 (寅) --- 練神還虛 --- 九年面壁 --- 隨著心量逐漸提昇,終至意識(靈)對五塵(色聲香味觸 等外境)絲毫不起分別心,三念(身念、心念、法念/執著)不生, 心海如鏡。主「滅性」。如槁木死灰,喻之「活死人」。
同靜坐五階段之四"中定"。
再上一層「出神」「入化」,上合宇宙天地之能。道家稱為「羽化」;佛家謂之「涅槃相」。同靜坐五階段之五"大定"。

「百日築基」「十月養胎」「三年乳哺」三者,並不一定按照順序修行;可同時併進,但若前項的基礎深厚,還是有助於後者的成效。且猜想其中所提時程 (百日 / 十月 / 三年) 或許暗示該階段的困難度。


連結八識】   

人腦中約只有 5 ~ 7 % 的功能被開發,其餘 90 % 以上功能處於休止狀態。   
外界環境的刺激(色聲香味觸法 / 六塵)經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進入人體,在那 5 % 的腦功能中被運作,分別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塵存於外界,六根出生就有,兩者皆無法改變,所能作的唯有滅「六識」而已。

前五識:各別以外界的色、聲、香、味、觸為對象,產生各別的 "境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一 ”識” 對一 ”塵境” 起作用)

第六識:(意識)--- "意根" 對 "法"(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加以想像、推理、判斷等心理思惟作用,即綜合前五識的感覺形成知覺、思維等。(連結 "一切境";一識對五識總和作用)

第七識(莫那識):是意識的跟源,不同於前六識有時會中斷,「莫那識」總是不停地進行思慮作用,經由愚癡、知見、傲慢、愛惡以處理前六識,也是發生「我執」的原因,為潛在的自我意識。
如生活經驗中對某人、地有熟識感或對某事、物固執均屬之。

前六識若清淨無染如嬰兒般時,所感覺者皆是萬物本性,此為「識性」。若經 "知識"、"好惡" ••• 等等 "執著"介入而染著,此稱「識識」(第一字是形容詞;第二字是名詞)。

至於如何將已污染的「識識」轉成清淨的「識性」,老師有三種方法:
1)導氣功法 --- 為「動禪」,主在靜身。
2)靜坐 --------- 為「坐禪」,主在靜心。
3)走靜 --------- 為「行禪」,主在靜靈。將六根專注於腳掌,不攀執外緣,依「跟 -- 泉 -- 尖」的次序(腳跟 -- 踴泉 -- 腳尖),專注地走每一步,逐漸使神靈安靜。

三禪同時並行,轉「識識」為「識性」,終至「六識清淨」,使得「莫那識」所思慮的都是善良;正向的。

第八識(阿賴耶識):乃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含藏一切現象「善業、惡業、無記業(非善非惡)」的「種子」永不散失,又稱"藏識"、"一切種識",一般認為就是「內我」「靈魂」。


「阿賴耶識」和前七識互為因果關係 --- 即:前七識的熏習、雜染作用形成「阿賴耶識」田中的特定「種子」,該特定種類的「種子」可在同一世中返回影響和表現在前七識。

只有「阿賴耶識」能經歷輪迴,所以那特定「種子」經由轉世而帶到下一世的個體,並發揮作用影響下一世的「莫那識」,生成「我執」,張老師稱之為「情感過敏」。
「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多不可數,每次輪迴時哪些「種子」會被挑選,並無一定先後次序,端視哪些「種子」的因緣成熟「發芽」了。
經由修行使「莫那識」的運作逐漸平靜,所覺均是「萬物之本性」「自然」,不起分別心,無所謂你我,不再在八識田中生成新「種子」。所有已生成的「種子」不論善的、惡的,我們都要一一去接受它的報應,俟八識田中無有「種子」時,才成為佛。


附註:
(註1)古醫書所稱"腎",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泌尿生殖系統",此處應指「睪丸和卵巢」。

(註2)(外)呼吸作用 --- 新鮮空氣中的氧,在肺泡內向肺微血管擴散進入,再循肺靜脈流回心臟
左心房  ---> 左心室,而至全身。
心臟右心室內,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經肺動脈流至肺微血管,於此向外擴散
入肺泡內,再滙向支氣管   --->  氣管,由口鼻呼出。

 (另外:在組織內微血管和相鄰細胞間,氧氣由微血管內擴散入細胞內;同時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由細胞內擴散入微血管內,稱為內呼吸。)


附:



五行
五色
方位
五味
五臟
五腑
開口
小腸
西
大腸
膀胱

六臟 = 五臟 + 心包       「臟」屬陰,本質上較為實心。
六腑 = 五腑 + 三焦       「腑」屬陽,本質上較為空心 / 袋狀。


生之序: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木(母生子)(另有“子母相及”,解釋身體病理狀態。)

剋之序:木 --> 土 --> 水 --> 火 --> 金 --> 木             ( 另有“相乘”、“相侮”,解釋身體病理狀態。)




(以下為利於記憶所做臆測,僅供參考。)
木 --- 張老師說:外氣未經過肝臟作用之前仍屬外氣,所以肝乃外氣轉為內氣之樞紐,榮養
         身體的起點,猶如樹(木)發嫩(青)芽或似太陽(東)昇開始養撫大地萬物,具"初始"
         之意。果實初生未熟時,其味(酸)澀。
         膽囊位在肝臟之下,兩者緊鄰。
         肝病常現黃疸(註@)於眼白,故(目)為肝之口(表現)。

火 --- 心內含(赤)血,運動明顯,(舌)亦同理,以(火)喻之。
         肝所生之肝醣,由肝靜脈經下腔靜脈至右心房,即「木生火」。
         膽汁在肝生成,入膽囊濃縮備用,最終排入十二指腸(小腸初段),亦「木生火」。

土 --- 古醫書認為脾 (註@) 、胃都是消化吸收的器官,開竅於(口),吃入(土)地上(黃)澄澄成
         熟的麥穀,因內含之葡萄糖而有(甘)味。

金 --- (金屬)相撞音高亢,而語言、發聲需由肺壓縮氣體,都和聲音有關。肺開竅於(鼻)。
         因肺和大腸都有氣體排放現象,或由於大腸排便之後,腹腔壓力減少,有利於橫膈膜
         的收縮, 繼而對肺之擴張有所助益。

水 --- 體內(水份)的排泄主在腎和膀胱等泌尿系統,若吃入的食物太(鹹)則口渴而喝下多量
         的水,造成尿液增加以排除過多的鈉離子。腎臟功能除了排泄尿素•••等代謝產物外,
         另有重要功能就是維持血液中離子濃度的平衡,尤其是鈉離子和鉀離子。(腎臟組織的
         最小單元為"腎元",其中的腎小管進行由血液生成尿液的作用,其中有一機轉為
      「鈉離子 -- 鉀離子交換幫浦」,以調節體內兩離子的濃度。)      另猜測由於腎外型與
        (耳)相似而關連,故中醫認為耳鳴來自腎虛。

※ 身體平躺於地,將肝對著東方;心則位於南方;胃(脾)大略居於中;腎則處於北方;肺委之為西方。

※ 中國古方位稱 : 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若左邊對著東方,
    則:「東 -- (青)龍」
           「西 -- (白)虎」
           「南 -- (赤/朱)雀」
           「北 -- (黑/玄)武」
  (以上論點完全沒有根據,只為便於記憶,僅供參考。)


註:(解釋 黃疸 和 營養吸收,看看即可。)
   @ 依近代醫學觀察,脾臟的功能為:生產淋巴球;破壞紅血球;處理血中的細菌,並沒有消化功能。
    
血液經由 ”脾動脈” 進入脾臓作用後,由 ”脾靜脈” 離開,與"下、上腸繫膜靜脈"滙合入"肝門靜脈",進入肝臓,再由 ”肝靜脈” 離開肝臟,注入 ”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






老舊或異常的紅血球在脾臟內被破壞,釋放出內含的"血紅素",經由上述的靜脈系統抵達肝臟,在此變成鐡質和 ”膽紅素” 。鐵質再回收利用;膽紅素 分泌到膽汁中,送至膽囊濃縮,於需要時(食物含脂肪時)膽囊收縮而排入 十二指腸,膽紅素 不含消化酵素,只是間接促進脂肪的消化與吸收。
膽紅素 受腸道細菌作用轉成 ”糞膽色素”,此即「黃色」糞便的原因。整個過程中任一環節有問題(如:肝炎、肝硬化、肝癌、部分胰臟癌)造成流程受阻,膽紅素無法排入十二指腸,則無 ”糞膽色素” 生成,造成糞便顏色呈灰白色;且膽紅素鬱積過多,因滲透壓增加而進入血管系統流通全身,表現在皮膚、眼白變黃,並經腎臟生成茶褐色尿液,稱為「黃疸」。
其他原因,如 : 脾臟功能亢進,在短期間內破壞太多的不正常、甚至健康的紅血球;或由於輸血血型不合;或 "新生兒黃疸”,也會造成大量的紅血球被破壞。這些情況是膽紅素的上游原料 (血紅素) 量增加,生產過多的 膽紅素,溢散至血管系統,並非阻塞,雖也會產生「黃疸」,但糞便顏色仍是黃色的。

小腸內壁的絨毛吸收 ”外氣”,單糖類 和 氨基酸 進入絨毛內的 ”毛細微血管”,經 ”下、上腸繫膜靜脈”,再與脾靜脈 滙合成 肝門靜脈,到達肝臟。
脂肪酸 或 甘油 則進入絨毛內的 ”毛細淋巴管”,經由 "胸管" 送至靜脈系統。




東醫氣機導引第78期電子報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第77期 / 生命進化的幾個階段法則



◎李明








 靜坐的四個層次

在修練中丹田(心)的階段,靜坐是一項關鍵功課。靜坐的層次有四:降魔(安住)、入靜、小定、大定。


一、降妖、伏魔、斷念(安住)
降妖指克服靜坐時身體的痠痛麻,伏魔指克服靜坐時的昏沉感,而斷念則是克服靜坐時心裡的雜念。能克服身魔、睡魔、心魔,才能安住,達到靜坐的第一個層次。對於長期練習動功者而言,身體條件已打好基礎,痠痛麻問題並不難克服,只要每天盤腿靜坐一兩個小時,一段時間後應可克服身魔,至少也能做到不構成干擾,甚至平常坐時也覺得盤腿比較舒服。睡魔是指靜坐時保持清明,不陷於昏沉。

心魔比較難治,因為克服心魔要斷念,但靜坐時手頭沒事要忙,腦袋裡反而容易湧現比平常更多的想法和念頭。不必勉強壓制念頭生起,但念頭來了,就讓它過去,如船過水無痕。可以每天走路一小時(走淨),因為大腦空相的恆定,在走路時設定最快。走時注意腳下的感覺,每一步1、2、3(腳跟,湧泉,腳尖)都有三個感覺。等到腳下的感覺很清楚,而腦袋的感覺歸零,你就是一個「行者」。走到每步都了了分明,大腦一定是放空的。

二、入靜

雖然眼耳鼻舌的作用還在,能接收到外界訊息,但念頭不住。只要念頭不停留在大腦,就不會下載到心而成為心事,影響到心情。等心慢慢靜下來,就能「滅心相 」,達到入靜的層次。

三、初定

等到眼耳鼻舌身意不再接收,不再作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大腦不再有念頭閃動或飄過,完全空掉,就入小定。入定時原有習性會一直消泯,執著既滅,長期性格所形塑的臉部稜角趨於柔和,每個人的臉孔看起來很相像,好像不再有個性存在,這就是「滅法相」。

四、大定

眼耳鼻舌身意的覺知空掉,沒有怒恨怨惱煩之相,但心相雖滅,心仍有感覺與能量,心波還在。要等到心如止水無波,大腦一念不生,才入大定。大定還虛,指的是還掉人之性,身心靈的人相俱滅去,即「滅性相」,與大自然的萬物無別,回歸大自然生命的本來狀態存在。此時「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野生動物不以你為敵,因為你的身上已經沒有人類的貪嗔癡,而是如嬰兒般的原始能量。



滅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為人的六種感官,稱六「根」,六根的功能為六「識」。人有六根,故有六識。六根所得之識,受到記憶與知識所主導,為「識識」,叫六「塵」。

當身體充滿欲望的干擾,心充滿個人的喜怒哀樂,會影響到六根的作用,天堂與地獄也就在其間擺盪。如果心情快樂、身體欲望都能滿足,眼耳鼻舌所見所聞所嗅所嚐盡是美好的事物,你會感覺身在天堂,反之就宛如地獄。但不論天堂或地獄,其實仍落在六根六識的循環中。

六根六識是人識,頂多讓人變得很聰明,但它源自5%的腦,受制於既有的知識與記憶,其實是一種我執,感受不到像宇宙間能量轉換或人體內氣的運行這種功能性、作用性的存在。我們得拿掉這5%的腦,才能滅掉六識,讓習性退盡,六根清淨,自然就六塵不生,止念靜心。

這個滅的過程是一種轉化,經過這種轉化,就可以回頭見到本來自性裡面的識,即「識性」。它不是知識,不是「道可道、名可名」那種被布局巧裝後的東西。就像我們盡心盡力孝順父母,已經在孝的本然狀態中,還需要談什麼孝順的大道理,或強調該有怎樣的孝順作法嗎?那就是知識了。就像貪污的政府才會一直講清廉。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就是指拿掉所有指標性或知識性這些沒意義的東西,看到本性的存在。由這樣的「相對論」來看人類的生活,正是老子高明的地方。

當六識都能超越、空掉,執著滅掉,回到本然的識性,那麼95%未開發的腦(是指腦的功能種類)就能對應到原本與其相應的宇宙運行法則,到達小定。入定狀態下內分泌穩定,情緒不會起伏波動,體內各項系統都維持在最佳恆定狀態。只要能經常進入此種狀態,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即使出定,日常生活仍能經常維持住這種內分泌的恆定,自然就可消除情緒的起伏波動。


莫那識與阿賴耶識

在佛教說法中,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還有第七識莫那識(無明、我執),與第八識阿賴耶識。(這裡暫借用佛教的名稱,但其中的意涵並不相同。)當六識都滅,原本的執著完全退盡,不再受出生以來種種習性的遮蔽,就能得阿賴耶識與莫那識。六識都隨身而滅,但這兩識卻可以帶到下輩子。

所謂莫那識,就是超越自己情欲、也不再有知識的障礙下,直觀到你與萬事萬物的關係,這是一種直覺的生命記憶。人世間所有的緣,所有人、事、時、地、物的關係,都以一種無形的鍵連結,有人的鍵比較複雜,有人比較單純,而這些鍵都寫在莫那識中。

有些人你一看就不順眼,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卻覺得很親切,甚至一見鍾情,這就是莫那識,是從上輩子帶過來的。和你有很深緣份的人,可能是上輩子你們曾經互利幫助,有過很和諧的關係,所以下次輪迴把這把這種意識延續下來。還有學習某些才藝,有的人特別容易上手,甚至不學而能,也是因為記憶在莫那識。莫那識像一個軟體,如果這輩子沒修正過來,到下一輩還是沿用一模一樣的關係來連結。

所以我們修練莫那識,就是在這一輩子不要有可恨之人。人與人之間的緣,不一定都是順緣,但有時逆緣反可幫助你修練待人態度,從中產生正向的突破。與人相處,不能只找與自己投緣者,不理會看不順眼的人,應該學習在順緣、良緣中感恩,在逆緣、孽緣中與人為善,甚至轉負為正,讓緣更完整,能量更為提升。

假如你看世界時,不會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而是認為自己的好是別人的貢獻,別人的壞是自己造成的,就能修改你的莫那識。如果事事懷疑,第一個受影響者一定是你自己,而非你質疑的人或事。所以對任何事,看見就相信,充滿自在。當你沒有執著,對別人的好意抱持單純的感恩,讓別人覺得溫暖,那麼下輩子你們見面,就會自然有種親切感。

如果說莫那識是一種關係性,阿賴耶識就是一種突破性。我們修練的過程中,如果能不斷在超越自己,那麼身體與心的每一個躍進都會記錄在阿賴耶識。這些超越帶來細胞與內分泌的改變,會延續到下輩子。天生有音樂細胞,學樂器很快上手是一種莫那識,而突破既有天賦,經過不斷努力成為大師級的音樂家,就會作用到阿賴耶識。遠古以來人類能力不斷演進,就是透過這樣的歷程。

父母子女關係是天性,孝順父母會記錄在阿賴耶識,而與其他人的關係則不會。孝順應出自真誠對父母感恩,不要落入利害關係的計算,與兄弟姐妹計較誰該照顧多長時間。只要是真心,不一定要花大錢買什麼東西,那怕是餵父母一口飯,也會記錄在阿賴耶識。假使表面孝順,想博得別人的讚美,卻不是發自真心,那麼「假作真時真亦假」,你所得到的回報就只有別人對你的肯定,但是不會記錄在阿賴耶識。

只要我執一滅,超越自己的情欲,你眼耳鼻舌身意看到的不再是自己,而是眾生,有這樣心,就會記錄在阿賴耶識。雖然個人在整個宇宙中至為渺小,就像從航空母艦落下的一顆小螺絲釘,但如果能修練到具有足夠的能量,作用到DNA,就能回歸到無限大的母體,去補足它的能量。等下一輩子乘願而來,也會帶著母體的祝福與能量。

我們日常生活中做的許多事情,即使是好事,或許當下獲得感謝與好名聲,但這些只是隨身而滅的有限價值,生命結束時全都帶不走。世間芸芸眾生帶著上輩子的業障,卻忘記自己所為何來,結果這輩子該作的題目還沒作完就走了,永遠沒法開悟,得智慧滅苦。如果了解莫那識與阿賴耶識的作用,就能正向面對今生的苦難,從中昇華超越,將前世種下的惡果轉化為來生的善因,下輩子周遭就會充滿善緣。


積極的態度

上了年紀的人代謝率變差,所以不要再有太多事情消耗心神。大腦放空,心靜下來,配合走路一小時,就可提高代謝率。不要做讓交感神經亢奮的動作,動功只是用來訓練感覺,幫助心安靜,能入靜或入小定。

如果你的學習態度不夠積極,只想多少聽一點東西,就絕對學不會,這樣表示你還是活在我執之中。在練心的階段,要每天靜坐走路,好好寫筆記,寫得出來,才表示你都聽清楚。保持積極的態度很重要,因為積極的人想法會少,就會正向快樂。氣機導引每階段的課程設計都有其用意,即使是現階段看來不可思議的境界,只要登階而趨,持續努力下去,日久功深,自會發現那並非遙不可及。

在這末法時期,我希望融合道家與佛家思想,創造這個時代的智慧。不要空談,而是有一套具體的方法,讓每個人可以直接拿到生活中去實現。形而上的知識,如果無法轉化為形而下的執行方法,就沒有意義。我們學習醫學知識,諸如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作用,或內分泌變動對情緒的影響,是為了身心靈該怎樣修練。佛學沒轉化為作法,讓你知道如何滅六識,讓心靜下來,那麼就算每天念千遍心經也沒意義,反而成為執著。



超越別人眼中的價值

大家來這裡上課,不是要你聽道、練功而已,而是能「滌除玄覽」,讓身與心不再為欲與情所困,大腦不再執著於那5%的腦細胞,而能追求對生命有意義的真價值。面對當前社會的各項問題,由「道」或宇宙能的層次,作整體性思考,就能超越別人眼中的價值,不會人云亦云,無知地跟著搖旗吶喊。

就以最近沸沸揚揚的頂新黑心油事件,魏應充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但不妨從反面思考一下,他為了降低成本,買昂貴的機器把臭油處理過,符合政府所訂的檢驗標準。他以便宜價格供應,讓收入25K的人和小攤販買得起,而且店裡有那麼多油供你選,他又沒強迫賣你。另一方面,微軟和蘋果讓那麼多人變得不會寫字,受到電磁波干擾,比爾蓋茲和賈伯斯的罪大不大?你不買一萬元的衣服,去買一件150還附送氣球的,結果發現衣服染色劑會致癌,就要去告,這合理嗎?為了滿足你的偷窺欲,《壹週刊》才有那麼多不堪入目的報導。這裡不是要評斷誰好誰壞,而是要告訴你真相:這個世界是你生出來的,我們都在同一個共犯結構裡。

500萬年來人類的演化,為了滿足自己身的欲和心的情,大腦只需開發與此相關的5%的腦細胞就夠用了,其他部分則逐漸封閉退化。人類集體5%的腦細胞順著這種軌道,從農業社會發展到今天的資訊社會,其間所創造的文明固然為人類帶來種種便利與安全,對其他物種的威脅卻日增。如果從地球整體生態圈著眼,未來所有生物都有滅種的可能,因此大自然必須啟動調整機制,把製造這些負面影響的人類代謝掉,讓生態圈得以存續。所以說文明只會毀滅人類自己,而不會毀掉地球。和人類比起來,地球沒有為己的執著,是一個很虛無的存在,愈虛無的東西時間性愈少,存在時間就愈長,此即「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廿四章析義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形)」,故有道者不處。


好高鶩遠、追求速成、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誇、自傲,這種種我執是一般人的通病,所帶來的後果,是不立、不行、不明、不彰、無功、不長,恰好與原本的期望背道而馳,而且如發臭的廚餘令人厭惡。

乍看之下,踮著腳好像可以看得比較遠,跨大步好像可以走得比較快,但這樣揠苗助長的作法無法撐太久。按部就班,扎扎實實,才是可長可久之計。愛自我表現的人,一定不是明白人,生活中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自見者不明,反過來說,就是他現者明。就像老師的教學成就,不是他說自己教得多好,而是要從學生表現來評斷。每天ㄍㄧㄥ在那裡,不自在,是沒法維持長久的。

我執一退,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改變了,一直退到完全的空無,就能看到自性的存在,每天活得優游自在,變化無窮。謙虛不是口頭或表面工夫,而是要看你所做的事情,你是否在其中成長,是否大到讓別人看不到,這才是真正的謙虛。無形無相的工夫才是真厲害。




東醫氣機導引第77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