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東醫氣機導引第206期電子報 / ​為道日損

【 編輯小語 】   

​為道日損


編輯部






入門班同學一定搞不懂,為什麼有時候會聽到說,我們這個學門叫做「氣機導引」,有時候又說是「無極(內息導引)」?勉強言之,「氣機導引」就是包含十八套功法動作的身體哲學,「無極(內息導引)」則是包含「氣機導引」,而又比「氣機導引」更廣大泓深的哲學思想。


這樣說,等於沒說,不懂還是不懂!是吧?


那就借老子的話來說吧!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果說,「氣機導引」是「為學日益」;「無極(內息導引)」就是「為道日損」的功夫;而且,還要「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日益」就還有「我」在,「我」是很重要的主體,我的生命志業、人生方向理想,所以,十八套功法讓我們學動心忍性,耐磨耐操。別小看這段經歷,這是脫胎換骨,鯉魚躍龍門的階梯,沒經過十八套功法的淬煉,就沒有對自己開刀的膽識和決心。「無極(內息導引)」一樣有功法動作,但那已經不是功能性的功法動作,而是引領我們不斷走向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的法門。


走向自己,是脫掉面具,面對真實的自己;否定自己,是每當有「我」的意識冒出頭來,就得不假思索,快刀立斬。所以,說什麼人生志業、成佛成道,都得砍、砍、砍,殺、殺、殺!


損之又損,因為「我」的生命力太頑強了!砍之不盡,春風吹又生,所以是一輩子的功夫。

 

損,是「無為」的起手處,而「無為」的前提是「無所不為」。也就是,「氣機導引」十八套功法照樣做,但已經沒有「我要成就什麼」、「我要追求什麼」的想法了。人生啊!該做的都做了,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八九十歲,老驥伏櫪,照樣可以跑天下,但已經不為什麼,只為了,因緣俱足,想跑、能跑,而且,風正涼。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筆記之一 】   

五識的生成與轉化


莊朝傑




我們對外界環境「色聲香味觸」(又稱五塵,喻其具有染污性)的認知,是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根(器官)收受,形成「眼耳鼻舌身」五識(感知),此時第六識(意識)與之併起,加以「思惟」和「分別」,做出「選擇」,選擇有利於自己的部分,結果就產生「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形成煩惱,也由此造出善、惡業。目前教育方式與日常經驗法則都以增長「意識」的「判斷及分別的能力」為目標,以獲得世俗價值與慾望的滿足。


「識」各有其限制,如「前五識」各有其接收光波長與音頻範圍的限制,也有嗅覺疲勞、觸覺錯亂的情況,至於「意識」又直接受到末那識「我執」的牽引,而「末那識」是誤認「阿賴耶識」裏累世以來的「記錄、習氣」為「我」而執取,由以上種種因素所形成的「識」,當然有缺陷,必定蒙蔽我們對外境認知的真實性。


身體收到外界的訊息形成「五識」(或稱五感),在內心產生「心境」,其間都經過「意識」的「思惟及分別」作用,所以心境會受到「識」的偏執影響,無法真實地感知外界的原意。必須跳脫「識」的干擾,內心直接連結「五感」,才能真實地感受外界的訊息。此時所形成的「境」,則稱為「覺境」,此訓練過程稱為「造覺」或「轉識成智」。「無極」是以「物質」鍛練「精神」,用「可被控制的身體」(物質)去控制「不可被控制的靈魂」(精神),就是用身體「練覺性」、「造覺境」。「覺」不必「心想」而得,不存有「識」的干擾,所以練「無極」不需要想,往內練身體的「覺性」,置身體於「覺境」裏,繼而向外於生活中鍛練,練出「外覺性」,讓個人契合於大自然的「外覺境」、「道」。


人類所以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是因為有發達的大腦半球,處理著「意識」的「想法」與「分別」,以及下達神經訊號以實現由「意識」而來的語言和身體動作。意識和大腦,兩者相倚互需而壯大,人類在滿足慾望的過程,促使「意識」的能量增加,同時也提升大腦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優勢,但也附帶地減弱人類在演化之初的「基礎覺知」,例如對環境的感受力降低:地震預兆、氣候預感、地球磁場定位及迴游、遷徙、⋯。人類雖以科技知識發明儀器彌補,但仍不如一般動物多多,這也算是「意識」發達而造成的附帶缺失。



《識的生成》


「識」的生成次序就是「五蘊」,所謂的「色受想行識」。


1.色:物質。山河大地、世間萬有,包括動物、植物。受、想、行、識,屬於「心法」。  


2.受:領納、感受。若連結可愛的外境而受,稱「順益受、樂受」。連結不可愛的外境而受,稱「違損受、苦受」。連結非可愛也非不可愛的外境而受,稱「俱非受、中容境、不苦不樂受」。對「樂受」會起貪戀心;對「苦受」將起憎恨心;對「中容境」則起痴心。  


3.想:想像。對於外境加以分析、想像,構成「概念」。在心理學屬於「知」的功能。


4.行:造作,「思」的別名。心的念頭,前者滅;後者生,此落彼起,念念片刻不停,就像走路一樣,兩足互相起落,故稱為「行」。一旦遇到外境,即起善惡之念,或貪瞋痴慢疑等念,因意念而行動,由此開始「造業」,造作種種善業與惡業。如心理學「意志」的作用。


5.識:了解、判斷與分別。


例如:

(1)對所有事物(→色)。

(2)接觸它、感受它(→受)。

(3)想像及分析對它的感受,對初經驗的新事物生起印象(→想)

(4)起心動念,念頭一個接著一個產生(→行),以「意志力」(造作)想要更多體驗。

(5)由於更多體驗就愈能深入了解、判斷、分別,形成「想法」(→識)。   


又例如:蘋果是「色」。第一次接觸到蘋果是「受」。對蘋果的外表、滋味、⋯加以想像、分析、形成概念,屬於「知」的範圍,是「想」。然後想要再次接觸蘋果的「念頭」一個接一個產生,此意志(造作)是「行」。在心的意念驅使下多方體驗(看、彈叩、聞、吃、摸)蘋果,對蘋果逐漸形成認識,且能分別蘋果和其他水果或其他東西的不同,是「識」。

 

此五個階段所經過的時間其實是非常短的,幾乎是一瞬間的事。

 


《識的內容與特性》


 阿賴耶識(第八識)是宇宙人生的本源,自無始以來歷刧生死流轉,永不壞滅,保存我們累世以來的業、習性(又稱種子,喻其潛藏但具有未來發展的力量),待特定因緣成熟,相應的業,如種子發芽般顯現,則被「末那識」執取以為「我」。它於胚胎形成時,首先進入肉體,死亡時最後離開,累世恆存但不審慮思量(不審察、不思慮、不量度)。


末那識(第七識)誤解阿賴耶識外顯*①的部分為「我」,而執持自私自利的「我執」,它「永恆持續」地審察、思慮、量度,但「不造作」善惡之業,它屬於「潛意識」的範圍。


意識(第六識)以末那識為依據,攀緣(連結)「有為法、無為法」(即包括一切事物與想法),具有審察、思慮、量度的性質,產生「了別」的作用,它是「間斷而不連續」,能「造作善惡之業」。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任何一識起作用時,「意識」都與之同時俱起*②,並對「五識」加以「思惟、分別」的作用。


在「意識」的作用下,所說出的話、所表現的行為以及所產生的思想,又逆向往回影響到阿賴耶識,就像薰香在衣服上,形成所謂的「習氣、種子」。在累世輪迴或當世,各識間如此反覆來回地互相影響。

 


《轉識》轉意識


若要排除痛苦和煩惱,我個人覺得要「反思」,不向「外境」去尋找煩惱的原因,因為煩惱之源不在外,而要反向朝自己內心檢視,為何自己會這樣說、這樣做、這樣想?隨時且立即發現「識」的蹤跡,才有對治的方向和目標。我曾嘗試「與意識作對」的方法,就是刻意「規避喜歡的事物」或強迫自己「親近厭惡的事物」,以混淆原意識,削減其作用力,殊不知這是「以暴制暴」,創造一個「新意識」跟「原意識」對抗,仍然陷在混亂的意識泥沼裏,絲毫沒有減少任何煩惱或壓力,反而更為激烈。張老師曾教導,應該要以「我是誰」「這不是我」⋯等等棒喝(這也是意識),跳脫「原意識」的鉗制,停止去「想」它,「原意識」缺少這個「想」的滋養,就會逐漸萎縮淡離。這兩種方式都是兩個意識間的作用,但前者是先後兩個意識對抗,而後者是以「後意識」移轉「原意識」,並喚醒我們去剖析(反思)「原意識」,察看它生成的原因。若能一點一滴地減少「意識」的「識性」(判斷、分別),就會逐漸昇起其「智性」,即「轉識成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不再是「分別」而是「妙觀察」。


轉前五識


眼識看外表的美醜,進而發覺內心的樸實與善良。

耳識聽其語義,進而聽出其性格、個性。

鼻識嗅其味道,聞香,昇華至聞知其氣,氣是作用力、精神。

舌識嚐其滋味,品茶,品味。因舌連心,昇華至清心、清淨幸福。  


五感(五識)要自性,不只感知外境的表像,更要不受意識干擾,感受外境更深層次的「氣」,轉「五識」為「成所作智」。


我們藉著五感(前五識)感知外界,但意識總都是和前五識同時併起,實在很難完全擺脫意識的干擾以感知外界。但畢竟我們成長的目標是要能繞過意識以感受事物,所以當我們用五識看、聽、聞、嚐、觸外境時,可以試著發掘外境裏「被原意識掩蓋」的美好,可能就會發現情況其實並不是當初所想像的那樣。例如:看著一位長得不太好看的人,仔細看著看著,有時也會發現好看的地方;聽著聒噪甚至責罵的話,耐心聽著聽著,有時也會覺得聲音很有特色,甚至責罵中含著深切關懷的心意,⋯,對於其他鼻舌身識,也是如此進行移轉。總之,認為長得不好看、言語聒噪⋯,都是我「內在意識」的向外投射,而意識的「審慮思量」是間斷、不連續的,隨著時間經過,加上我們的「意志力」的「行」,原意識「長得不好看」「聒噪」就可能被後來出現的「好看」「特色的語音」「感覺被關心」等新意識所取代。若放任習性的自然發展,很有可能會轉為「他罵我,表示他輕視我」「長得這麼醜,好可憐哦」等意識,而愈陷愈深。若能逐漸活絡「意識」往正向移轉的話,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可愛之處,對於原本不喜歡親近的人事物,也覺得没有想像般地難以相處,對萬事萬物逐漸順心,煩惱就減少了。



《瘋語》


光的「波粒二象性」實驗中發現,當有人或甚至只有儀器監視著光子時,屏幕上就只會出現光斑,若人或機器不監視著光子,雙縫干涉條紋就會出現,好像「光」事先知道有沒有人在觀測它一樣。   


看到這段話,我懷疑「意識」可能具有能量,甚至是屬於目前仍無法證明的「暗能量」之一。光子在某種「意識能量」的干擾下,影響到「波像」的產生。而另一情況,當只有儀器在場時,也是沒有「波像」產生,其原因也可能是背後不可見的某處,必定存在著實驗操作者的「意識」,藉著儀器「遠距關注著」這個「觀察」,所以也是受到那個「意識能量」的干擾。


這是否又與下列有關,即「宇宙、道」的事物都必須以「空」去「悟」,而不是「理解」,因為理解是「想」,是「意識」,就有「意識能量」的作用,就會像「光的波粒二象性實驗」一樣,會干擾宇宙自然的運行法則,我們就看不到宇宙在清淨無干擾情況下的原貌,也就進不去宇宙的真理(悟道)。而「空」可能是具有某另一種「能量」,它是可以和宇宙的運行相合,或者根本就是宇宙自然運行所用到的「能量」。所以必須以「空」才能無礙宇宙運行,也才可以體會宇宙的真理、「道」。練「無極」時,可以「不要想」的話,就能進入身體的小宇宙,繼而應用到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練「無極」「空」,才能知「道」。


 

《註》

①阿賴耶識含藏累世以來的眾業、習性,性質多樣且數量極多,喻之以形形色色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中,待特定因緣成熟,相應的業,如種子發芽般顯現,才被「末那識」執取。而因緣尚未成熟的業,依然潛藏在阿賴耶識中,沒有顯現,也不會被末那識執取,靜靜地等待著相應的因緣。種子(業)的展現時機完全取決於因緣,並非依照先來後到的順序發生。

②也有缺少「五識」,只有「意識」單獨生起的情況,稱「獨頭意識」,例如:睡夢、禪定、追憶過去、預想未來、癲狂、精神疾病。



/



【 練功筆記之二 】   

「不想」與「感覺」之間的距離


二早班/廖秀雯





中樞神經大腦和週邊神經系統(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系統相連,人內心產生的執著、害怕、煩惱、七情六慾,就是從這些地方產生回饋作用。大腦對身體組織有極大影響力,如腦下垂體,它和全身的內分泌都有關。幾千年來演化的大腦,它的運作模式常讓我們陷於很多煩惱和無明中,然後無意識地不斷老化。我們透過身體練無極功法,以專注的意志讓我們在做無極時大腦不去想,大腦便能安靜,沒有時間感、沒有自我感,以達到練神還虛的境界。同時利用感覺神經,去感受老師所說的,身體動作的每個移動,都有如水銀般的波動來推動。                                              


感覺是一種本能反應,如果大腦對感覺有想法,就會將其分別命名為哀傷、憤怒、快樂、不爽等情緒。比如在工作上,有時我和同仁開會檢討責罵經理,口氣很不好時,會被總經理提點檢討,指正我開會過程講話不要這麼兇、這麼大聲。我的經驗值是,責罵別人時口氣要好很難,但若口氣好,被罵者無法感受到壓力,造成檢討效果不彰。如此情境,被罵者要如何處理此感覺的反應,不要連結自身經驗而產生不舒服感?如何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只單純地聽到責罵者要表達和要求的東西而去改進、學習?如同夫妻吵架,亦復如是。也是否如同老師所說,聞沉香,不是聞味道,而是聞氣。聞沉香若只聞味道,產生「喔,好香,有枇杷味.....」,這都是感覺神經和大腦連結,產生了老師所謂的「水族箱反應」,是一種慣性、記憶。聞香要聞氣,感受不要具象、不要文字化、不要給名稱,如此這樣去感覺會是什麼呢?這會是所謂的聞氣嗎?是老師所說的氣,是能量,是自性,而不是「樣子」嗎?


這「不想」與「感覺」之間的距離,我仍在體會中,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真正體悟箇中滋味!



/



【 練功筆記之三 】   

火候一到茅塞頓開

林碧珠





3月26日至29日上雪山坑,第一天我和三位同學住在張老師寢室旁的房間。下午兩點多我們在房間內用聞香爐品香,隨後建珍等人先後聞香而至,大家席地而坐。五爐不同香材的香氣隨著溫度高低變化,加上時間的醞釀,各爐呈現不同的香氣變化,花香、果香、瓜香、肉桂香、乳香、焦糖香、還有無法對焦其他香味的好聞味道,有的散發出少女般清新甜美的粉撲味,有的則帶著熟女般的風韻,香醇動人。想到張老師常強調品香要品其氣、品其作用力,於是就靜心下來,會感受到氣在體內產生的擴散熱流,有的會往下走,有的往上竄,不知這些感受是否算是香的「作用力」?這時老師、師母從房門經過,也進來了,小小斗室擠了十個人,感覺超聚氣,也很溫馨。此時因緣俱足,經老師開示,終於明白,所謂聞香聞其氣,可以讓內分泌產生作用力,分泌多巴胺、血清素,讓我們進入喜悅、幸福的境。太高興了!我終於明白了什麼是「聞氣」、「觀作用力」,以及「聞香造境」。


張老師因天生椎管狹窄,加上前年在高速公路上因車禍造成瞬間的劇烈撞擊,脊椎壓迫神經,所有醫師都強烈建議儘快開刀。趁著許多同學一起在雪山坑,淑敏主動幫忙老師推拿做艾灸,我們在旁觀摩,也學到這方面的技能。師母希望大家儘快練成無極功法,好讓老師安心做進一步治療,那幾天師母總是把我們推去練功房練功,引老師來幫我們校正功法。經過幾天的密集訓練,我終於明白,腕、肘、肩的動作不是動一動這幾個關節,而是做腕動作功法時,該功法的外形軌跡,就是以腕帶動身體空間的流動而形成。肘動作功法和肩動作功法也是如此。最近老師做腕動作功法在「靠」的動作後弧度加大,我看到老師兩手上去又下來,總搞不清楚其中的「眉角」,就糊裡糊塗混到下一個肩的動作功法。這次終於理清了!原來連續幾個由「肘」帶動的動作,用在對敵時,都有很強的攻擊力;用在身體空間的開發,角度很大,反應又必須極快,身體要夠鬆才行。重點是,不用想,完全是當下的反應。另外,左右螳螂的弧度也變大了,老師說,要用夾脊轉,我正在努力意會中。


學習都是在快懂未懂時學習興緻最高,老師總在我們自以為已經學會時,給我們重重的挫折,讓我們再虛心前進,真是心理學高手!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  體證道德經 】   

不為主,能成其大


文稿彙整/沈寧衛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成大:「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大道氾兮」,大道無所不在,充滿動能,可形成上下、前後、左右的六度空間。六度空間是破時空的概念,不受時空限制,是唯一時空,也是無數時空。當「大腦」存有維度空間的想像時,舉凡內心尷尬或大腦衝突的低層次感受,將憑空消失;與人爭執的爆炸能量,也隨維度的提升而被黑洞吸納得無影蹤。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身體60兆細胞依照自然運行的法則,生生不息地運作著,過程中不相互干預、刻意讚美,亦無所謂非誰不可、唯我獨尊的英雄主義,但卻緊密相扣未曾離開,當一切圓滿成就時,皆視為本然現象,無人居功,稱為「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衣是「依」,彼此的意思。天地衣養萬物是彼此衣與養的關係,沒有主從概念。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無私貢獻自己,卻不以主自尊,祂讓萬物自由發揮生生不息的生命張力,就如同父母撫養子女是為了成就他們,而非控制他們;老闆付薪水是為了成全員工,而非藉由薪水控制員工,此稱「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常無欲」,修為高的人沒有私心及目的性,就像「百姓日用而不知,眾人皆謂我自然。」如此「可名於小」,微不可見。他樸實無華,不把自己裝扮成高高在上的高僧上人,但卻微妙存在於每一個地方,樸素平淡得幾乎讓人看不見、感受不到,這才是樹德的功夫。老子說「見素抱樸」即是此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一個修為高的人「不為主」,他隱藏自己,讓自己不存在,所以當眾人歸向他,即歸向一個不存在的歸向,直至能夠謙卑、虛心、脫落地歸向自己,才看見自己,完成自己。也正因他不彰顯自我,不自以為大,凡事只思考如何讓對方變好、更強,才得以成就大眾。

無極內息導引是全身無所不在的顯影劑,一個人用何種性格及德性來詮釋這些功法,就清楚呈現自己的樣子,這叫歸向。能夠透過肉體的感受與覺察,看見重視外形、彰顯自我及假裝安靜的自己,才有機會透過功法繼續把「自以為是」的樣子調整到最好,並修掉自大、傲慢、虛榮的我。

感受是一切能量的根本,與學識、社會地位無關,再高的學識地位同樣需面臨身體健康、內心格局及大腦價值觀的試煉,故當眼耳鼻舌身的訊息進入身體產生感受的變化時,只讓意隨身覺,不需有額外想法,愈有想法,離道愈遠,最終看誰能掌握感受的力量,就掌握一世,誰能超越自己,不為主、不自大,全然地放下骨、放下肉,把自己放到全然一場空,這才是真功夫。



/




【 專欄二  導引香道 】   
五感人間,你與香的故事

​倪暐婷








五感人間

拉開鐵門,推開落地玻璃門,把室內電燈全部打開,走進廁所、練功房開抽風機換氣,拿起掃把將室內外地板掃過一遍,花草也確認澆水後,擦桌子整理玻璃商品櫃,點燃一捲紅土沉香環香,放在室外香爐中。

這裡是東醫氣機導引八德館,也是香氣縈繞的五感人間。

草創至今,在疫情的震盪中跌跌撞撞著學習經營,不論打點店面擺設、動線設計、商品定位、Logo設計、官網設計、專業知識等等問題,都在每天每天和八德館的人、環境、互動,被沉香包圍的空間啟發,只要進到這裡,即能感受那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與沈澱。

除了店面的基礎,官網的成立伴隨更多的學問;不論攝影、光影呈現、文案編輯等都需要花大量時間去累積,讓更多人能在不同平台上認識沉香,這個看似充滿神秘色彩的香,其實也可以平易近人。為此,我們開了許多手工香課程,看著學員們搓香、聞香的表情,都是非常幸福且滿足的。

但真正的學習並不是搓香技術,而是整個課程所需要做的功課,從課程內容設計、軟硬體規劃到實際站上舞台分享,都必須翻閱大量的香文化相關資料與歷史,才能讓自己言之有物。研究沉香的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沉香不只是一種香味,更是一種伴隨時代演進的文化;隨著魏晉佛教東傳,沉香走過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成長、高峰、沉潛,雖然清末的動盪讓精緻用香文化大大減少,但仍不曾止息,也讓相對安穩的台灣,有緣承載中國香文化的精髓,在這塊寶島上滋養、發展至今。



屬於沉香的時代故事


沉香,見證了時代的變革,不管是土地上的生木、還是土壤中的土沉,都切身經歷地球上所有的發生。而人對於氣味、精神、境界的追求,在每個時代也從來沒有減少過,香道具、雕刻、配飾、家具、書畫、詩詞、典籍、醫事、文化、生活、宗教等歷史脈絡中都能見到沉香身影,這不是單一事件發生所能成就的,是一個龐大而綜合的發生所孕育的精神文化。

然而,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類的聰明創造了許多文明奇蹟,卻也在極端的追求中失去了應有的節奏,滅絕的生物、消失的森林、釋放的污染,我們不斷在名為家鄉的地球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人們逐漸來不及跟上自己創造的時代,並且在緊追不捨的雜亂腳步裡,忽略了值得細細品嚐的美好細節。

為五感找回遺失的美好

科技、知識、社會發展蒙蔽了五感,體會不到生命中內在應有的富足。然而,富足其實可以很簡單,哪怕只是駐足欣賞社區裡一欉盛開的台灣山櫻花樹、靜心聆聽一場假日午後的驟雨、在盛夏午後嗅聞一顆百香果的酸甜香氣,內心的豐富不需遠求,只要願意打開五感就能體會得到;在日常用香中,學習沉香腐朽後重生的智慧和境界、學習沉香的堅韌、學習香味中富足的作用力與祥和。

願現代的我們,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找回純粹,深刻地在五感中耕耘,感受沒有目的,只有全然的整合,體悟更高一層的人生境界。

點一爐香,在香中體會五感,是什麼樣的感受?
邀請愛香的你,一起來五感人間尋找屬於自已與香的故事。



/



【 專欄三  心田集 】   

信入自己,與煙共舞


​文稿彙整/鄭雅靜






練身體要練到作用力

 

每個人的身體形成自己一生的樣子,我們探究其根源與運作,最後理解他即是「空」——從物質身體到精氣神,層層脫落,直到層次的提昇。人體的細胞本身就充滿空間,體內最細微的空間狀態是組織間隙,細胞間質,一切活動都在此進行交換與化生。


現代人習慣眼見為憑,不容易感受到身體的空間,所以我們練身體開發身體的覺知,從踝膝胯、腕肘肩、腰胸頸等關節,到胸腔、腹腔的空間,最後理解到丹田,即身體無所不在的空間,並由此將身體的鍛鍊推展到極致。練身體要練到最根本的存在——作用力,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訊息在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的HPA 軸調節中得到協調,[1]發現心氣合一,身心靈化生成精氣神三元。元是初衷、原點。


人面對壓力時交感神經主導,腎上腺素因應生物求生本能而分泌,促使心跳、呼吸加快,身體進入防禦狀態;有壓力賀爾蒙之稱的皮質醇,也會導致血壓、血糖升高。情緒來自內分泌變化,自律神經系統的作用,當大腦出現憤怒或感恩的感覺時,身體其實是處在憤怒或感恩的內分泌狀態。所以情緒要穩定,內分泌系統須處在恆定狀態下。


 

心是內分泌運作過程


所謂心是內分泌的運作過程,感覺在大腦,作用在心。心的層次與腦有關。心臟外圍有心包、心血管等,心包的能量訊息和內分泌息息相關。心包經主導了腦神經與中樞神經的傳導,三焦經管理身體水濕的代謝,兩者互為表裡。從解剖學的觀點,HPA軸從下視丘,經間腦作用,透過皮質運算後發出指令,再到身體產生內分泌變化。

 

心的狀態來自內分泌的變化,主要透過自律神經的作用影響,超越運動神經的範疇,內分泌攜帶了人體反應外界訊息的身體調整器——氣。中丹田是心的功夫,練氣在練內分泌。練功要學會慢勻深長的呼吸影響自律神經作用,形成慢的意識;意識再帶動自律神經,控制內氣,間接控制內分泌的傳鏈。所以中丹田練心靜,藉有形來捕捉無形是控制內分泌的方法,單靠冥想並不能控制微細覺知的無形之氣,也無法控制內分泌作用。



藉有形喚醒無形的凝聚力

 

練功要練入,需要在感受中專注才能信入自己,信是一種思想。拆解神字,左半作「礻」,右半作「申」。[2]「申」就是將心中的意念——熱(太陽)點燃。


火在上丹田為腦,屬於意識,在中丹田是心,在人體是溫度。讓火的能量環繞在體內,叫做周天運轉。我們通過沉香作為訓練工具,真正要點燃的是內在的心香。


平日居家可以找個寧靜而不會被干擾的空間,如靜室、佛堂,讓自己有空間可以安靜冥想,冥是內心做想,而非幻想。點燃香之前,站立在供奉的對話對象面前,如慈悲象徵——觀世音菩薩,智慧象徵——佛陀,精氣神的象徵——達摩等,表示與之連結的誠意。「站」是立禪。


除此,與之對話的那尊像(雕塑、圖像皆可)必須置放在適當高度,並且自己是信入的。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所崇敬對象的思想才會產生信仰和力量。



信入自己點心香

 

練功做周天時,周天運轉的時間要精準,一個周天要精準配合到動作,否則還是停留在運動神經的層次。點心香也是如此。等身體與內心已如做大周天的安靜後,再拿起一柱香,執於胸口,凝念,直至感覺慈悲心油然而生,表示已處在慈悲心的內分泌狀態。然後,將之守候讓心跟想要對話的對象產生連結,點燃心意,拿著香約在鼻與心的高度(比心略高,低於鼻,對準下巴、咽喉處,約於雙手平舉打直處),再點燃那炷香。


香火約位於眼睛平視的高度,香的火星會對準那尊像的泥丸,專注穿過火星對著祂的泥丸(盯住),透過你的神進入到祂的內神,凝神與祂連結慈悲。通過火苗與煙交換,祈求祂給予慈悲的能量,如智慧、仁愛、恩澤等。


調整自己祈求的慈悲頻率以至連結祂的慈悲頻率,香的火苗在祂的印堂內燃燒,這個燃燒也將連結至自己的心,對話的對象將再回饋正能量,持續往返。當感覺舒暢時,頻率就對了,感覺一連結,心香也就點燃了。


假如沒有把心的頻率調校正確,點香或祈求都無法產生效用,因為無法交換。所以,需要一次次練習直到養成習慣。之後,大概站立約一分鐘,慈悲心就會油然而生。


 

與煙共舞,與法則之力共鳴

 

心的頻率要跟五度空間對焦才能互為感應。如果可以感應、連結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及其思想,自己的內氣、內分泌也會處在慈悲狀態,外在之氣則是難以描繪的沉香味。大腦對此會一直捕捉、記憶這種內分泌的沉香氣味,直到這種狀態成為慣性。日後又聞到沉香味道時,大腦自會捕捉分辨這種氣息,內分泌就慢慢養成慈悲心的狀態。


觀煙的舞動變化,內有頻率、信息。當大腦可以凝念,專注到持續追根究柢的探索,精神力、慈悲能夠旺盛集中到和煙產生關係的程度,這種頻率和信息會成為載體,精神力放在煙上與法則之力共鳴,這是從內心呼應的精神世界。


我們不鼓勵迷信,旨在通過有形來喚醒自己無形的凝聚力、感覺的接觸力,透過香來記憶內在無法歸類的狀態。如果要呼喚自己內分泌的慈悲心狀態,慈悲的像會有助於自己從有形到無形,似相非相,調出心目中祂的精神。最後,如果有福報擁有好香,請誠意用香供奉自己所崇敬的對象,因為點燃的是自己的內心,也提醒自己點燃每柱香之前讓那柱香產生意義。



[1] 《螺旋旋轉》(引體6):「身體內部的運作系統也有一條中軸線,那就是由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形成的『HPA 軸』。跟耳鼻舌身接收到的環境訊息會全部彙整到下視丘進行分析處理,然後轉達給腦下垂體,腦下垂體再根據訊息內容,指揮腎上腺分 泌不同的激素,以支持身體對此訊息做出回應。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由上而下形成一個內分泌的指揮系統中軸線,稱為『HPA軸』,能否維持動態的平衡,攸關身體健康甚鉅。」。

[2] 《說文解字.示部》:「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quote_code=QTAyODkw



/



【 專欄四  股海人生逍遙遊 】   

本來無一物 無中能生有


​蔡育展






三月金融市場的大新聞應該就是美國兩家銀行倒閉,以及老牌投資銀行瑞士信貸被購併的事件吧,似乎08年金融海嘯的劇本又將重演。政府快速介入,並且信誓旦旦保證有足夠



工具與信心應對可能風險,暫時穩住市場信心,這次會不一樣嗎?就讓我們先簡單解釋一下信用創造過程,看一下錢是怎麼變出來的,會比較知道這次會不會「不一樣」。


1971年美元對黃金脫鉤後,貨幣進入信用貨幣時代,大家相信他值多少,就值多少,不需要實體資產保值。從此貨幣的創造進入了一個新的世代,透過信用,可以憑空變出錢。


什麼叫信用?以一般人來說只要銀行認為你有還款能力就會借你錢,一張借條給銀行,鈔票就進口袋。錢先開心花,還錢的事慢慢來,這麼好的事誰不喜歡呢?這一次我們只要先解釋一個觀念就好,信用創造過程中,一個人的資產,會是另一個人的負債,信用創造是一個繁榮/崩解的過程,借錢時期推升資產價格,還錢時候壓低資產價格,無論科技怎麼進步,人性、行為模式改變其實不大。


舉一個實際例子好了。世外高人張四豐是沉香界泰斗,威名在外銀行願意以近乎零利率借他十億,做一個帳打幾個數字,張四豐就拿到錢了。拿到錢之後,資產是十億的現金,負債是十億個人信貸。拿到錢之後馬上向阿朱買進絕世黃土沉,看準以後會斷貨必然上漲。阿朱賣掉土沉便將十億現金再存回到銀行,存款其實是把錢借給銀行,那銀行的資產呢?別人欠銀行的錢,例如張四豐的信貸。其他老手看到張四豐出手這麼大,紛紛仿效也從銀行借錢,想從張四豐手上買到黃土沉,借了十一億,當了張五豐,也把黃土沉價格拱上去。張四豐賣了土沉拿了十一億也存回去到銀行,還了信貸還多了一億現金,換別人跟銀行借錢。這種資產、負債不斷換邊換人的遊戲就生了張五豐、六豐、七豐,只要銀行能借得到錢,追逐黃土沉的遊戲就會繼續。


銀行創造了貸款、債務,就一定有人資產增加,跟銀行借的錢,也是存戶口袋裡的錢。銀行收到十元存款,大約留一元應付客戶需求。銀行要能創造貸款,很重要一個基礎就是客戶的存款、貸款繼續留在銀行帳戶。錢存在銀行, 銀行將這筆存款的大部分去做放貸,資金再回存,一塊錢可以創造十塊錢的資金流量。銀行放款做長期,但是客戶存款能存半年、一年就算久了,這是一個以短支長的模式。那大家可以想一想,銀行風險在哪邊?


如果給客戶的存款利息高過貸款利率怎麼辦?這種稱為利率倒掛。錢借出去容易,收回來慢,萬一客戶急著用錢把錢領走,銀行能夠跟貸款客戶立刻收回貸款嗎?有難度,提領金額速度過快、過大,就成為擠兌。資產價格高了,或是利息變高了,也會影響客戶還款意願、能力,貸款金額變少,也會逐步引發一波還款循環,引發資產下跌,這一段稱為信用緊縮。


這邊舉的例子相當簡化,只是讓大家去感受資產、負債的兩面性。一個人的資產,是另一個人的負債,債務增加資產價格容易漲,可以借到更多錢,但是反之亦然。幾十年來從未經歷過一年內從零利率升息超過四個百分點的震撼,這次會如何呢?錢能夠系統上打個數字就出現,消失的時候連數字都不用打,本來無一物啊!




/



【 專欄五  導引采風錄 】   

神仙眷侶

鄭素蘭&姚崑宗


​黃坤瑛






第一次跟鄭素蘭及姚崑宗夫妻檔近距離接觸,正好在他倆52周年結婚紀念日,那天一些師兄姊大家約去新店泡温泉,吃中飯,順便去內洞步道走走,沒想到那天正好也是他們的金婚紀念日!很難得看到像他們這樣結縭超過半世紀的夫妻, 不僅關係親密,還可以有共同的喜好,夫妻倆可以在家一起練功,一起慢慢變老!


 

温馨接送情,修煉真功夫

 

姚崑宗年輕時沒什麼運動,身體非常不好,51歲就退休了!他說還未練功前他常感冒,筋骨也非常僵硬,不時落枕,脖子都無法轉動,鄭素蘭笑著學他要轉頭看人時還要整個身體跟著轉才行。1997年,鄭素蘭看到中國時報張老師的專欄及招生,就鼓勵姚崑宗報名參加!姚崑宗是中國時報第一期學員,參加一期三個月後,覺得很不錯,鄭素蘭隨後也跟著他一起來練功,他倆應該是種子班跟張老師學習最久的夫妻檔,至今已25年!


姚崑宗那時因為已經退休,又有開車,上課結束會順便載張老師回家,後來張老師商請姚崑宗當他司機,載他趕場去不同的地方上課,姚崑宗因此也跟著留下來上了許多免費的課程。年輕人打工換宿,姚崑宗是開車換練功,十幾年來載著張老師東奔西跑,最遠還載張老師去成功嶺教學,他從小跟班司機變大師兄助教,可以近距離學到張老師真傳並修得真功夫!


 

氣機導引資深夫妻檔

 

鄭素蘭說,很感謝氣機導引,讓他倆身體愈來愈好,朋友看他們精氣神跟年輕時的差別,不用多說什麼,自然想跟著一起來練功,好幾個姚崑宗入門班的學員,都是他們認識很久的朋友。有一個學員,甚至是她6歲就認識的童年玩伴,也帶她先生一起來上課。他們家老二,身體不太好,也來練功五六年了。


姚崑宗說他練氣機導引最大的改變是原本硬梆梆的肢體變得有彈性、柔軟及空間;另外練功五年後,不再像年輕時般常落枕或感冒,練功十年後,幾乎完全不再發生。鄭素蘭說她也是從小體弱多病,15歲就得肺結核,還有牙周及甲狀腺等毛病,練功五年,身體愈來愈好,她那時剛退休又興趣多元,就跑去學畫畫、南管及崑曲等,中間中斷八年。後來迷途知返又繼續回來練功,因為她覺得這是套可以伴隨一生的功法,就算被關在監牢,仍然可以練功!或像他現疑似打疫苗引起退化性關結炎,雖然無法像平常般轉動九大關節,但仍然可以用意識導氣至勞宮、湧泉,做身體空間的開闔。






學會用丹田及湧泉練無極

 

姚崑宗給初學者的建議是要練好基本功,張老師的書,尤其要好好認真研讀。他認為丹田及湧泉為練功之母,尤其開始練無極後,他更深刻體會,所有的動作都要透過丹田呼吸及氣下湧泉,自然帶動身體九大關節產生不同的螺旋變化,而不是刻意靠肢體的動作來帶動。但多數的學員不懂如何運用丹田呼吸或湧泉沉轉練功,他近期才會開新的課程,想要讓有一點基礎的入門班或種子班學員,學會用丹田及湧泉練功,用體呼吸開發身體空間,才能真正練會無極,做到身體螺旋如流水般流暢,空間開闔如煙霧般綿密!


 

跟張老師學做人處事

 

鄭素蘭說跟張老師上課後,自己變得比較沒有我執,或是非對錯分別那麼清楚,以前比較容易鑽牛角尖!姚崑宗謙虛說道,他比較笨,張老師講那些高深哲理如量子力學、量子糾纏等他聽不太懂,但每次上課就來跟張老師學基本的做人處世道理,隨時提醒自己什麼事可以做或不能做,如何對人好,不要貪執等就夠了!


他們認為原來身體愈不好的人,愈會認真練功,收穫及體會也愈大!我們很幸運,可以跟張老師學一套可以跟隨一生一世的功法,即使到很老,可能無法走路或站立,還是可以躺在床上練丹田呼吸、練身體空間開闔!


 

採訪後記:

鄭素蘭&姚崑宗這對神仙眷侶,真的有太多值得效法及學習之處!姚崑宗多數時候是沉默寡言的,但一講起練功、丹田及湧泉,他整個人活力四射,更棒的是他會示範讓我們去摸他丹田呼吸及空間開闔的變化,對我這種悟性及理解力比較差的學員,真的是百聞不如一觸,終於可以有些明白何謂練功在練丹田。另外鄭素蘭說她一直都運氣很好,不像有人自己蓋房子碰到不好的承包商,他們的廠商都很好,還會主動幫他們做很多,他跟不同的廠商還有「快樂流浪隊」Line群組,家裡有什麼問題要找廠商,找她問就對。鄭素蘭笑說自己也會不時收到別人送她小禮物,採訪當天就有學員送他二本書。我覺得鄭素蘭的好運應該跟她平時就對人很好很熱心有關,像那天去烏來洗温泉,她就做了好多食物請大家。那天學員送她二本呂尚寫的書「老子不為」及「佛陀的量子世界」,我說那本「老子不為」我之前就聽朋友介紹過,但還沒機會拜讀,她馬上就讓我先拿回去看!因採訪認識他們夫妻,除了學會丹田、湧泉練功,還有基本的待人處世之道!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