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第41期 / 張老師現身說法,政大學子初涉道家練養大道 / 簡玉玲──踽踽汲汲於道的「上士」/ 肢體白癡堅持到如今 / 在此相逢,在此經歷,靜待他日隨風而逝 / 那一年,我走進和平會館……


張老師現身說法,政大學子初涉道家練養大道


◎王志楣




今年因學校課程上的變化,促使我必需再開一門新課,當時,有人建議我可以在先秦老莊道家的領域上,繼續向下深化至漢魏時代,故可開授如「淮南子」、「魏晉玄學」等,但經我回顧這十餘年來在氣機導引的身心練養後,決定累積學理與經驗,選擇新開一門以教育推廣為宗旨的全校通識課,並定名為「道家經典的養生理論與應用」。

我曾在教學大綱上網中寫道:「快樂是人類生活中最主要的問題,幾乎所有人都想要追求快樂的生活,故現代也出現了『樂活』新詞,『樂活』牽涉到人們身體與精神狀態,簡言之,身體要柔軟、精神要放鬆,即可達到身心快樂之境。而傳統文化中,只有在道家經典裡,才具有相關文獻與方法解答這個問題。」另外,我在課程目標上也設定幾個面向,1.培養學生對道家經典的認識與了解。2.從思考與應用的操作過程中,體會實用與樂趣。3.正面認識生命與生活,具備掌握主體與現代社會之間互動能力。

或許上述內容對氣機導引的學員們來說,在張老師多年的諄諄教誨下,早已耳熟能詳,但對許多未成年的大學娃兒們則是充滿吸引力,只因比起其他嚴肅冷峻的學科,他們更喜歡快樂、想要放鬆。因此我本來擔心年輕人不會如中老年人喜歡談養生的課,竟然一下子爆滿至50人選課上限,等待後補者也超過250人。

原本一直不敢向張老師透露我在政大開此課程,因可想見張老師對我竟敢公然賣弄三腳貓的功夫將會嗤之以鼻!嘿!張老師!您不知莊子曾說過嗎:「其(指有道之人)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參見《莊子.逍遙遊》)所以以我十年師門所學,雖尚未能達登堂入室之境,但應付那些乳臭未乾的娃兒們則綽綽有餘啦。

不過,為了讓上課的學生,能如《莊子.秋水》中所言,有機會從井底之蛙接觸到大海的眼界,我還是斗膽邀請了張老師來政大養生課上做一場專題演講以嘉惠學子,因為沒有人會比張老師更權威更適合上此課了。

100年11月15日下午四時,當張老師以「型男」姿態蒞臨政大教室時,許多同學不禁訝異:「怎麼王志楣老師的老師這麼年輕呀?」事後同學們告訴我,以為心目中的張老師是一名有著白髮鬍鬚的老先生呢!

張老師以<道家性命雙修的養生觀與西方養生運動>為講題,主軸看似龐大,因為內容涉及人類的一生、道家養生思想與氣功之內外練養,又要兼述古今中外的比較;面對的聽眾是一知半解的年輕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下,要如何濃縮成女人的精華液般,以虜獲聽眾的內心?當時,在旁為老師操作筆電的我不禁暗想著:我要看看張老師如何佈局論述這個大哉題目?

在配合簡賅有趣的PPT圖文下,張老師將人生分類成25~40歲的青年練精化氣(魄)、40~65歲的中年練氣化神(氣)、65~85歲的老年練神還虛(魂)的三階段架構,結合上述主旨,張老師開始旁徵博引經典文獻,以展現其深厚學理基礎;又以他數十年身心體悟所得,為三階段骨架添加肉皮。除此之外,張老師時時以精準詼諧又不落俗套的表達能力,句句實實打入學生心坎,學生們聽到生命中過去無人提醒卻又深獲我心的議題時(例如所謂自然,就是要勇於表態,以達到作為一個堂堂正正人的追求),莫不流露出砰然心動的契慕表情。

即至演講完畢,許多同學紛紛主動提問,也有好鬥的男同學要與老師玩推手,老師讓他雙腳著地,而老師則單腳攻防;男同學使盡吃奶力氣也無法撼動,然後臉紅脖子粗地告訴我「好難推呦!」我臉上微笑,心裡回答他「廢話」。

據我整場頻頻觀察,張老師的演講真的沒法讓任何一個人與周公打交道。雖然我極力想剖析張老師演講成功之道,但那並非是機械式的技巧方法,「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才是真象,就像是平日導引課上,老師示範如何調動他身上的丹田氣機,以化去欺身而來的對象氣力,雖然他解說的明白,卻往往還是令聽者似懂非懂,覺得奧妙。

張老師到政大的演講迄今已逾一月,但連張老師自己都不知道,自他來後,每次我課堂上討論到相關問題時,學生還是很自然地會提到「上次張老師有說…」,看來,張老師的粉絲年齡層愈來愈「幼齒」了。(本文作者為政大中文系副教授,週四晚班學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簡玉玲──踽踽汲汲於道的「上士」


◎謝神助




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簡玉玲對於她有興趣的事物總是全力以赴,作為家人的我們(我和女兒)總是跟在她後面跟著往前跑,對於氣機導引的學習熱忱,她不僅是勤而行之的上士,應該是士官長級了,而我連大笑之的下士還不夠格,不過應該有上兵的資格。

話說2001年年中我在書局看到一本武林巨學葵花寶典,不用自宮就能學到功夫,書名曰《太極導引-新身體空間》,作者張良維。雖然書中動作招式寫得很清楚,但是跟著內容的指示做動作,卻怎麼做都做不來,正要放棄學這武林絕學時,忽接到學會寄來會訊,知道台中有辦課程,便趕緊報名參加,簡玉玲還一起邀請她的同事及同學一起報名。

2001年12月15日中部太極導引研習課程第二梯次開始上課,我們才終於得以登氣機導引堂奧之門(雖然目前我還僅在門口徘徊),跟著張老師學習氣機導引。第一次上課,上課時間從早上10點到下午六點(每月一次),下課後要從上課教室(大進市場三樓)下樓梯時雙腳顫抖著爬下樓梯,隔天全身痠痛不已,此時心中了然這就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真功夫,從此以後每一次上課都是一種期待與考驗,後來她的同事和同學第二堂課就不見蹤影了。

2004年內政部役政署在台中成功嶺營區成立「替代役訓練班」,規劃替代役男學習氣機導引課程。因地利之便,簡玉玲幾乎跟隨著張老師參加成功嶺上的每一場訓練課程。在張老師的坐鎮之下,她面對數百名的替代役男作示範、喊口令,指揮若定,那段時間她體力與功力增進不少。

就在那一年,她接下學會交付的棒子,負責輔導台中入門班的學員練功。台北上課、台中上課、又要教導入門班同學練功,讓她忙得不亦樂乎,但從此我們家就沒有了假日。日子就在一次次的上課練功中度過,算一算已過了快十年,期待下一個十年。

每週三凌晨5點,她起床煮早餐,準備搭乘6點的統聯客運到台北會館上課。我問她學氣機導引有什麼心得?她說:「沒有特別的什麼心得,就只有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照著張老師說的去練就是了。」(本文作者為台中班學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肢體白癡堅持到如今


◎文/于蕾瓊




ㄏㄚˊ?要寫學習心得報告???ㄣ~~~要寫什麼好呢?好吧!那就從我這副殘破的軀殼說起吧!

猶記約25年前,某個颱風過後的週末午後,我必須到屋頂清理積水,偏此時屋內電話響起(當時是尚無手機的時代),一心只想下樓進屋接電話,完全沒顧慮到腳上穿的是拖鞋,階梯溼滑危險,完全不知發生了什麼狀況,只知整個人騰空飛起,摔個四腳朝天,仰躺在樓梯的每一個90度銳角上。當時,雖然痛徹心扉,卻立刻翻身坐在梯階上,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趕快起身,回屋接電話』。但,恐怖的是──我怎麼也無法指揮我的腿站起來!屋內電話響個不停,我用最大的意志力,嘗試站起身子有五次以上,但我的下半身就是一動也不動。在那瞬間,我腦海中浮起『ㄚ~完了!我變成癱瘓了!我的年紀還輕,人生還長,孩子等著我去帶,還有那麼多的事等著我、需要我去做,我要怎辦?』那種從心底升起的恐懼與絕望,真不是筆墨言語可形容!

不知過了多久,心中再次喝令自己起身,居然就真的站起來了,但是整個背部從下痛到上,只能弓腰駝背、一步步慢慢的爬下樓來,電話當然已斷線。此時卻又被怨怪,動作那麼慢,為何不快接電話?身體的疼痛再加被誤解,眼淚不聽使喚的流下來。家人見狀,吃了一驚,忙問怎麼了,我只痛得搖頭和掉淚,痛極哭累睡去,醒來已天黑,但仍疼痛無法動彈,家人只得將我背負至台大掛急診。大家都知道,急診能做的不過就是照張X光片,給些止痛藥,就把人打發了。但,我真的痛得不能動!急診醫生卻一付『有那麼嚴重嗎?裝的吧!』的表情,讓人真恨不得有把刀可以殺了他們!X光片上的脊椎,是真的沒有裂痕也沒有其他徵兆,醫院的標準流程就只有那種處置!我也不能賴在醫院不走,哭也沒用,只得又被背回家了。

摔這一跤之前,我雖稱不上有付頭好壯壯的身體,但在這之後,身體各方面的狀況如坐溜滑梯般,一路下滑,既不能久站也不能久坐,時時都在腰酸或背痛,就從尾椎開始痛起,更時常頭痛,痛到終於體悟到為什麼孫悟空會那麼怕如來佛唸咒的原因了。遍尋中、西醫,舉凡針灸、煎藥、推拿、泡溫泉、復健、吃補,什麼都試過,或許真的沒找對方法,也或許自己耐心不夠,一概不見成效。多年後,每晚該上床睡覺時,就是我最痛苦的時候,因為第二天起床時,整個背部又僵硬又痛到無法下床,不能不睡又怕起床,日子真是難過,心灰意冷的認為人生只剩黑白!

好在老天有眼,居然讓我看到張老師的著作,買回家後照書操練,一試之後就鼓起勇氣進入會館學習,也還好張老師不嫌我是肢體白痴,睜一眼閉一眼的,收留我到如今。整個學習氣機導引的時程,我也不敢大聲的說我到底學了多久、學到了什麼,真怕遭人訕笑,只能很大聲的說:我的學習心得就是,我的身體一年比一年進步,而這只能歸功於每一次上課時被老師堅持的硬撐(雖然我還是有偷吃步)的益處!

如今最最想說的是:我懂的還太少,要學的還很多,真心祈望張老師能不棄不離繼續帶領大家航向氣機導引更浩瀚的世界!(本文作者為週四晚班學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此相逢,在此經歷,靜待他日隨風而逝


◎文/鄭雅靜
 




如果有人問我,這些年來學習氣機導引有甚麼好處或心得之類的,其實很難一言道盡。以個人需求作為學習的動機,應該是比較容易表達的方式。工作多年又沒有運動的習慣,難免有些職場造成的肢體傷害,頸椎、腰痛、肌腱炎之類的問題。開始的時候,只是想找一個不會受限於場地、時間和器材,而且真正能達到肢體復健效果的運動。接觸氣機導引不是點對點,而是線性連結,偶然牽引的機會。在書店發現張老師的書,產生好奇循線找到會館,慢慢開始學習的過程。有很長的時間,我都覺得自己處於「做」體操的感受。雖然常常無法領略老師示範的精華,這些年來跟著做著,自己的身體從很難流汗到會出汗,逼出汗,再到溫煦出汗。偶爾,專注的時候也會突然閃過幾句老師很久以前上課曾經講過的話語,才恍然領悟這些話原來是這麼個意思,然後,一下又分心了。

幾乎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會因為量變而產生質變,氣機導引也不例外。對我來說,在眾多學習中,氣機導引顯然有其特殊之處。它幾乎不可說,無法說,但又能和歲月與時俱進。肢體健康的改善固然是非常實際的效果,但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自己很難突破的瓶頸。人一生尋找安身立命之所託,至死都要與自己共存,試過很多方法,總是找不到可行的入口。書籍可以讓人增加知識理解,藝術作品可以讓人心領神會,人際互動可以讓人短暫地釋放情感壓力,先賢哲人的智慧好像總隔了一層歷史的羊皮紙,書本上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演練,不容易有具體操作的體會。這些年特別覺得張老師詮釋的氣機導引提供一個探究自己所有可能的機會,一個能夠經由肢體,透過反覆操作,讓身體的自主性和意識做結合,體會從中產生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上,我向來不是個聰明的學生,比別人需要更多時間做練習。感謝班上同學熱心的提點,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操作練習,慢慢練到讓身體熱出反應,學習等待量能產生質變,應該就有機會體會到自然迸出的介質(我隱約感覺存在這樣的東西,但不知該怎麼形容或稱名)。

班長早在暑假裡就向大家邀稿,讓大家有幾個月的時間做準備。原本以為這篇心得應該很容易完成,斷斷續續提筆寫了幾回,才發現真是難以聚焦。提起學習氣機導引的個人心得,當然可以隨手拈出:老師的大才,同學的難得,個人的機運…等,但這些都很難具體描繪這些年老師對學員的付出,彼此素不相識卻因氣機導引而結緣的同學關係,也不容易表達自己因為這段學習經歷而有的撼動。或許,其實是很簡單的想法,我們相逢,我們經歷,有朝一日也會隨風而逝。(本文作者為週四晚班學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一年,我走進和平會館……


◎文/辛華昀



 
2004年五月,完成學位口試後的第二天,我走進和平會館,這是原本計畫中的事。當天是美珍師姐上的課。美珍師姐動作解說鉅細靡遺、示範確實、柔軟度好、態度親善,對我第一次所謂『試練』的生手而言,已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此後在入門班的課程當中,我沒有缺過一次課,我深怕因缺課少學習了一個重要的動作,或是少聽到一句重要的話。在入門班的學習過程中,讓我讚嘆的是動作的功能設計及效率,為了讓每次上課都有最好的學習效果,每天在家的複習及練習是很重要的事,因為每個動作都不好練,既要掌握九大關節的順序動作,又要控制慢勻細長的呼吸,首要必須先把動作不經思考的熟練,才能體會細膩的呼吸。

入門班教授十八個功法,是由十八套功法中各取一功法組合而成,經過七個月的練習,美珍師姐告知我可以到進階班上課,我心中甚喜,因為當時認為,我又向種子班邁進一步。事後回想,除了對美珍師姐認真指導充滿感謝外,若能在入門班多練半年,或許更好,因為這十八個功法,豈是一年半載能練好的呢。

在師姐的指示後,我到靜淵師兄所指導的進階班接受師兄的磨練。師兄帶班的風格與美珍師姐迥然不同,但同樣的盡心盡力,無所保留的指導學員,在進階班的學習以旋轉乾坤及大鵬展翅功法為主,同時強化耐力訓練與收提練習,因此,每次彈壓動作都得做二百次,師兄也親力親為,偶而師兄興起帶領做三百六十次,但只要師兄不起來,我也不停下來;一是對師兄的尊重,二是我想知道師兄還能撐多久。師兄也會教學員們一些老師新傳授的觀念及動作,讓我們嚐鮮,我們也只能跟著比劃。當時,我並不是很清楚每個功法動作的目的及功能,但我認為必須把動作記熟,以後有機會接受張老師指導時,練習到這動作,我會立刻了解,看出動作的精義。

我一直期待能進入種子班接受張老師的教導。在進階班一年後,我徵詢靜淵師兄的意見,是否可到種子班練習。但是當時會館的規定要通過知級評鑑後才能進入種子班學習,然而當年度並未舉行知級評鑑,因此我一直在進階班學習一年半後,才經由靜淵師兄推薦到了周四晚,跟隨張老師練功。到種子班的第一次上課,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張老師,我在忠孝會館的邊邊角角佔了一個小位置;那天,張老師沒理我,我仔細看著每位師兄、師姐的動作,大家都做得很好,真不愧是種子班。

進入週四種子班,當時正在教授甩手踢腿,同時也反覆練習大鵬展翅、旋轉乾坤及攀足長筋。每次不同師兄姐帶領練習時,我都很仔細觀摩每位師兄姐的差異處,待老師親自示範解說時,心中便有了基準,也漸漸可以看出每位師兄師姐與老師動作的差異,作為自己調整及改進的參考依據。週四種子班,在班長蕾瓊的帶領下顯得十分有紀律,學員們也非常配合班長的政令宣導,同時包括我在內的多位學員也都在班長的指導下通過知級評鑑。班長還得負擔起老師閉關期間的正常練習,據我觀察,幾年前老師閉關時出席人數並不踴躍。但是近年老師閉關時,出席人數越來越多,可見大家逐漸認同團體練習的好處,學員間藉由互相觀摩,相互砥礪,指正彼此間的缺失,練習時有時甚至比老師在時還要認真。

隨著老師親自指導甩手踢腿、螺旋旋轉、延脊划臂、引體旋天、五龍抓氣等功法,我對肢體的控制也逐漸純熟,但仍不能體會各功法的要義,只能將老師耳提面命的重點及動作要領銘記於心,心想有一天明白後,定能將老師的功法節節貫串,由各動作的點,串連至一套功法的線,將氣機導引的整體全面,在我的身體實踐中體現出來。

練功是自我體現,自我磨練。初入週四種子班時,我常咬緊牙關硬撐,卻見多位敬佩的師兄姐不動如山,面不改色,這便是功力的差距吧!還有幾次練到頭昏眼花,胃部翻攪,噁心想吐,吞了老師幾滴昂貴的沉香油。隨者上半身的逐漸放鬆,下半身愈見扎實,呼吸綿密細長,終究跨過這不適的過程。

搬到新會館後,我們有一個新的開始,新的環境,有百萬級的音響,有雅緻的設計,氣氛的燈光及凝神的沉香,感謝老師給了我們這個安心的地方。我有較大幅度的進步,便是從到了新會館開始,當老師開始教托掌旋腰時,我一如以往,上課時記熟老師的動作要領,回家將動作練到純熟,等候上課體會老師教導呼吸的方法,待老師教完整套功法後,意外的要我到前面帶練功法,當時我很緊張,心想在那麼多練得好的師兄師姐前帶練,心理壓力實大,如何能放鬆!如此經過了半年,上前帶功練習也漸漸習以為常,然而不知不覺中,往前進了一大步。托掌旋腰是一套重要的功法,在當時讓我們更清楚體呼吸的方法,也訓練我們呼吸慢勻細長,之後再回頭練習旋轉乾坤、大鵬展翅、五龍抓氣等功法,已有不同的體悟。

以前曾聽師兄說,螳螂捕蟬是老師最得意的創作,當時心中便殷殷期盼有朝一日能像老師學習這偉大的發明,在教完托掌旋腰後,老師果真親自教授螳螂捕蟬,實是莫大福氣。老師一步步解說動作,呼吸,體用,於繁複處會拆解動作說明,讓本班學員學習到最清楚、最精華及最完整的螳螂捕蟬功法。由於老師多年前已分別於不同班別教授過螳螂捕蟬功法,然而教授本班時動作多有變化,因此我們在展演時常看到有師兄師姐演練的動作與老師現階段教授的套路有若干差異。我學習的時間雖晚,卻能觀察到一套功法的變化軌跡,這不是莫大福氣嗎!我認為,學習老師的功法,動作一定要正確,用意一定要明白,特別是老師帶練時,務必仔細觀察老師這次要給我們的觀念為何!老師會將觀念置於動作之中,引導我們在動作上的彈性及變化,而不是像有些學員所說:「老師怎麼又改動作了」。但是老師第一次教的動作確實要牢記,將來有機會傳承時,才不致變調。

手滾天輪功法無疑是奠定丹田基礎的最重要功法,愈是看似簡單的動作,愈是氣機充沛,只要放鬆練,專心練,按要領練,我想必會有新的階段出現。將新階段的學習成果套用在以前學過的功法中,一定有加乘效果,屆時功法一通百通,我期待此階段的出現,即使是十年後,我也願意等待。

原本還要報告推手及行禪的心得,由於篇幅的關係,且按下不表。這多年來,我一直將練功視為最重要的工程,這個工程似無盡頭,工程會越來越好,目標卻似乎越來越縹緲,待其完工的那天,或許會發現「雖名得道,實無所得」。平日雖然工作繁忙,也必定留下周四晚上練習的時間,其實每周練習一次是不足的,但現在我還沒辦法固定騰出星期一的時間加入練習。有時必須出國,我也盡可能周五出發,並趕在周三回國,堅持不請假,當個認真的好學生,雖不一定會成功,但機率比別人大。有次腸胃炎,我仍堅持開車從基隆來台北上課,停好車後實在不舒服,便請假回家休息;之後有次上課,老師提及上課的重要性,「如果能爬來,就該來上課」,聽了之後我慚愧地想,那天腸胃炎,我應該爬得進來,但是練完後能否爬回基隆就不一定了。

我覺得最可惜的便是中途放棄的多位師兄師姐,他們或許覺得沒有進步,而等不到花開的那天,殊不知,練功的過程中,變化已在他身上發生,花雖未開,而樹根已漸漸扎實。離開這團體想自已把功夫練好,除非你是張老師第二,希望諸多半途放棄的師兄姐們能看到我的心得分享,特別是週四的啟明師兄,真的十分可惜。

沉肩墜肘方可鬆腰落胯,才能氣沉湧泉,這是練功多年後才知道該如何做到,也是練習所有功法的準則之一。我們若是將氣機導引當成是運動,氣沉湧泉的現象大概不會出現。若是珍惜與張老師此生難得的機遇,聽其言,觀其行,必可得其道,哪怕是一小部分的道,也是很大的成就。(本文作者為週四晚班學員)



 
 東醫氣機導引第41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