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東醫氣機導引第164期電子報 / 善護念諸菩薩







善護念諸菩薩

◎編輯部


第一階第三次的身心靈成長營才剛落幕,張老師就緊盯著教練團召開檢討會議,並且在課堂上對主辦同學提出直抵要害的建言。不論是檢討會議,或是課堂建言,張老師都不會針對事件,因為事件已經成為過去,讓事件之所以發生的態度、習性,才是我們真要面對檢討的。

氣機導引舉辦的任何活動,都是一個平台、一個局,讓參與者或主事者在這個刻意創造的局面裡,展露自己,然後看見自己。在某一個情境下,你的個性、想法、心態,攔都攔不住,有時候你會看都不敢看、只好掩面逃避。

本期電子報刊出了三篇研習營的學員回饋,每月固定的專欄〈圖靈集〉和〈心田集〉恰恰都指向你如何透過在當下現場的各種感覺,看見自己,然後直探本心——你是真的,還是假的?你的起心動念,跟你所表達出來的,是一致的嗎?你敢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敢不敢站在自己的陰暗面,睜大眼睛,看看他到底從哪裡蹦出來,主導著你的一切?

改變,就必須先站在自己的陰影裡,承認他的存在,坦然面對他。身而為人,我們帶著各種慾望而來,慾望是催促我們前進的動力,也是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接納他,對他一笑,擁抱他,他才有機會轉化。

面對我們所憎惡、恐懼的一切,也是如此。此為「善護念諸菩薩」。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與的力量

◎陳宜







參加這次9月20~22日在麻布山林舉行的三天兩夜身心靈成長營,第一天,在給自己的卡片上,我寫下了:「今天我來這裡,是因為 想參與;今天我來這裡,是想要 感受團體,感受自己。」

每次報名三天兩夜,其實都只是很單純地想參與,想感受平常不太可能有機會百人一起練功的盛況。這次成長營,除了種子班,還有許多入門班的學員,甚至有幾位尚未開始學習功法的新學員,因此內容的規劃和過去很不相同。

張老師的幾場演講,從綜覽氣機導引的生命空間論、認識自己的身體談九大關節與八大原理,進一步探討身體的核心系統、談筋膜論,到提問「人啊!你在做什麼?」進行人的解構,回扣「身體要什麼?」談身體的主宰,從下丹田的生理學/體神經,到中丹田的心理學/自律神經,終結於上丹田的哲學/人腦,短短的三天,不僅讓新學員對「氣機導引到底在練什麼?」有全面性的理解,其中的許多提點,更讓資深學員們對近來張老師講授的《老子道德經》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講道家的處虛哲學,張老師說:「虛並不是空,而是經營空中之有。」講定靜安慮得,張老師說,身體即是一切,修練並非空談。用動作、身體記錄六根進來的訊息如何匯聚成身體的行動。八大關節,定在踝,屈在膝。頸能低頭,腕能轉,肘能伸屈變化,肩可承受。一動無有不動,超越身體的時空。大空之境,超越陰陽,就是無極的概念。氣機導引的作用,就是找到自己的壞,自己的僵硬,才能去改變它。

除了張老師的演講,這三天裡,每一個課程內容的安排,也都緊扣身體的實踐。包括:複習無極內息導引功法,蒙眼行禪,靜坐,以及21遍「謝謝你」、「對不起」、「支持你」、「祝福你」的練習,透過覺察,練習讓「境」與「心」統一、圓融,讓改變自然而然內化。

氣機導引的法門,除了「形」--十八套功法,還包括「感」--導引香道「味無味」,以理香/品香來靜心練定。此外,還有「意」--老子上身,每一拳都打向生命痛處的自我對話。這次三天兩夜,最特別的是首次全體參與學員一起進行品香。在無比沈靜而安定的氣場中,我清楚感受到獨特的生命連結。某一剎那,彷彿穿過了時空維度,感受到獨特的光線、溫度與濕度,感覺自己就是那一顆久遠前依然盎然生長於林間的沈香樹......原來,生命可以跨越時空,過去與未來合而為一!

參加過好多次三天兩夜成長營,雖然每一次都很有收穫,但這次的感受特別深刻。除了品香時獨特的感動,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籌辦本次活動志工們的用心與細心。為了讓大家可以像在會館練功時一樣自在,費心地將會場全部鋪上嶄新的地毯。為了讓所有人能一起品香,治炭、置香、運送的過程不知演練了多少次。這份用心與細心背後蘊藏的「成全」,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氣機導引這個團體的初衷,就是希望讓大家都好的心意。

三天兩夜的過程中,我同時也感受到了「參與」的力量。這個充滿能量的活動,如果沒有我、沒有每一位的參與,就不會發生。很開心我參與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天在山中,開拓身體空間的無限可能

◎劉文山






一、氣機 

「氣」是流動的,蒸發升騰、轉而消失化為無形,在傳統思想中,「氣」涵蓋天地四方,對人而言是人生命的基礎,一方面是「生命力」的具體展現,同時也是「人格」的境界。對個人而言同時也是修練的基本。

繫辭傳對於「機」有明確的定義:「機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從這個角度來看,「氣機」在人體內的發動似乎是要透過一個機制隱隱誘發出來的。


二、導引

 「氣機」發動的key word 應該落在「引」個字上,「氣機導」是理論,「引」是動作。「引」左弓代表蟄屈、右「|」代表伸張。一屈一伸,所謂「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不過屈伸之間必須要有一個情感的相應,也就是對身體健康的盼望,當下即是的「心靈安頓」。

藉著「螺旋,延伸,開闔,絞轉,靜心,旋轉,壓縮,共振」八個動作原理設計出多種動作組合,達到「引」的無限開展,《易經》大畜卦的意象「天在山中」提到「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可以為「氣機導引」做一個最好的理論基石。


三、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20190920夜間盲目行禪,雙眼遮罩,120人在百坪的空間內緩步行禪,有如人的一生,前面半吋都看不見,猜不透,行進中碰到任何人也不知善意還是惡意,只有腳底的觸覺是前進的指引,至於行進方向的判斷則因人的生命價值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大步向前,雖然勇氣十足,但可能臨深淵而不知。

雖然戴著眼罩,但仍努力睜眼而捕抓一點點微弱光點的人生,與閉上眼睛隨波逐流的人生,在結果上也許差別不大,但在人生意義及過程上卻有極大的不同;努力過,隨時警醒的人生,隨時等待著那一閃而過的電光,刹那間,一切事物透明透亮,雖然立即熄滅,但給人的激勵卻是生存的關鍵,同時聽聲辨位,聞香定址,人間世雖不知未來如何,但努力的過程,總是提供許多的標的,努力提供我們進步,謹慎面對挑戰讓我們成長,200萬年前東非猿猴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的森林減縮、走出舒適圈,勇敢走入草原接受食物短缺、野獸攻擊,逼著自己拿起石塊抵抗、作為生存的工具,而無數的挑戰,不斷成長,現代人拿著手機作為生活的必須品,手機的心臟「晶片」本質上與石塊相同,都是矽的進化應用,這樣的行禪似乎也是這樣的精神。

《易經》大過卦初爻:「藉用白茅。無咎」,孔子在〈繫辭傳〉特別讚賞說道:「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在生死存亡、無可如何之時,即使在野外敬神,雖然一切從簡,但是在祭品下還是舖上一層白茅,以示敬慎,爻變夬卦,化挑戰為決戰,盲目行禪,隱藏著這樣的深意。人的行為及決策與環境高度耦合,特別是容易被小事擊垮,在黑暗中禪行,若我們不能理解黑暗,就找不到光明。







四、無極而太極

 老子《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說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忒」是「變」的意思,常德二十八章討論常德:「常德不離、常德不忒、常德乃足、大制不割」,如果從習坎卦大象傳:「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來看,常德還是一個「行」字,知白守黑,同時力行不懈則歸於「無極」


1.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繫辭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經中並沒有提到「無極」的思維,從魏晉以後佛教大行其道,一切庶民只要發願,都可以成佛,當人心的終極問題被解決掉了,倫理才能找到牢固的基石,這就是宋朝的儒家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

周敦頤面對這個情狀提出了「太極圖说」就是爲了向大家說明:儒家的道德信條不僅僅是風俗意義上的倫理,不僅僅是聖人高標準、嚴格要求的訓導,而是有終極真理做依託的普遍意義,「太極圖說」的出現,意味著終極真理不再只是統治者的專屬,而是和每個普通人息息相關。

 

2.無極而太極

無極一般看來有兩種不同的意涵:(1)從什麼都沒有當中產生了萬事萬物;(2)從沒有具體形象的混沌物質當中分化出具有具體形象的萬事萬物。

「理」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引申一切的本源,做為時空的一切源頭、無極也許是無形的存在,無極而太極說明了:(1)無形而有用:太極似指無形的規律處於混沌狀態的原始物質,也許就是氣,也是宇宙的物質性本源,理作用於氣,於是有了陰陽,有陰陽就會發生運動,有運動就會化生萬物。(2)「空」與「弦論」:幾千年前、古人並沒有現代物理學知識,但對於「空」的想像及其可蓄積的能量卻有令人欽佩的直觀體驗。

現代弦理論認為,空間中充滿了宇宙基本組成的結構——是一根根振動的弦。進而可以解釋粒子是如何產生的,能夠把包括引力在內的四大基本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囊括到一個框架裡,並緩解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衝突。而從粒子裂變產生的核彈到粒子聚變產生氫彈,在在都說明了「空」所產生的鉅大能量。


五、淡淡的失落,Secret Superstar 觀後感:女性主義的反撲

 做為老公的反派角色其實是一位負責的男人,努力賺錢養家(每天工作17小時、到海外為家庭爭取更好的生活收入),雖然偶爾打打老婆,但也不全是無端取鬧,老婆生活在安定的日子中,雖不富裕但卻相對幸福,但莫名奇妙就把老公休了,劇情不合理的發展,有目的性的將不合理轉化成理直氣壯,只是有些男人一直不能理解或承認「女性抬頭」的時代已悄悄來了,有如盲目行禪,雖努力工作但總是閉目摸索,而不能等待那一閃而過的智光,我們雖然理解這樣的變化,做為男人,心中難免有一分淡淡的失落,回憶那一去不返的(美好?)時代。


六、易筋經「筋論」及「膜論」

 通過「筋論」及「膜論」結合現代醫學的前沿發展,張老師努力了二十多年透過筋膜的煅練更新,打通全身的經脈通路而促進激活全身小宇宙的生命力,構建了完整的理論架構,令人佩服。


七、結論

 骨架已老,空間有限、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演練模仿,雖然充滿挫折,還是隱隱看到那一絲絲的光亮。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發圓融人生的能力

◎洪美沙





 一、感動、感謝 

感謝這次在北埔「麻布山林」的身心靈成長營所有台前、台後工作人員,師兄師姐們的辛苦,您們的體貼、考慮周全的規劃與付出,犧牲自己成全學員的學習機會,讓我們滿載而歸。此次大會實在辦得太棒了,感謝您們的付出,身為學員的我們,內心充滿著欽佩、讚嘆、感謝與見賢思齊的心願。


二、享受身心鬆弛的有效學習

 此次是我第二次參加,大姐說張老師要講「筋膜」,且不說這個主題多麽棒,而且難遇到有名師深入淺出的講授,能在遠離塵囂的靜謐環境中享受三天二夜的密集課程,有系統性的學習真是人生難得的機會。

這次在放眼全是綠意的樹林中,開闊的空間,無污染的環境,又常有藝術雕塑品散置其中,讓人眼目一新的驚喜,真是令人驚艷的世外桃源。尤其無菜單課程,在老師、師兄師姐們的精心擘劃安排,一道道上菜,讓我們除了在三餐美味佳餚外,更享受著驚喜的精神饗宴,實在太幸福了,我們享受著身心鬆弛下的有效學習。
     
的確,單元多,時間分配不足,看著張老師在限時牌的警示下,為難的表情。正如張老師說的,他恨不得將自己大腦的知識,直接塞入每個學員的腦中,讓我們多吸收些。特別是學齡不長的我,能利用機會有系統的吸收理論與實務,真是太好了。
     
在張老師「筋膜」的講述中,知道筋膜是疏鬆的結締組織,在肉之內、骨之外,膜軟於筋韌於肉。透過對人體的物理性刺激,讓身體空間位移使筋膜空間產生反應力的變化,從而調整身體的健康。張老師將所學淵博的知識、實證的剖析,在跳躍的思緒中演述著,讓大家在腦中整合成自己的圖像系統。令人讚嘆的是放投影片的師姐,能隨著老師說的立刻調出老師才提到的圖片展示,幫助大家更清楚了解,可見師姐的功力與在過程中的努力、付出才能即時呼應張老師的講述。此外,兩個小時的練功機會,120個學員在張老師的帶領下,舞動著、練功著。在共同營造的磁場下,老天爺的雨勢加持陪伴下,享受著優美的音樂聲中,隨著張老師的帶領,我們也在台下忘我地演練著。
   
張老師强調要放鬆、要緩慢、要能與自己的身體對話。2小時練完,擦著流著的汗,身心卻無比酣暢,很是享受。


三、心智模式的改變       

思想形成念頭、想法而有行動,行動成為習慣、習性,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很難改變,但是,念頭一轉,行為即改變,世界將無限寬廣。為讓大家心智模式改變或鬆動,成長營規劃了做中學:品香、禪坐靜坐、行禪,舞動人生,承諾與發願,給未來的自己一封信等課程,真是用心良苦。
   
人要什麼?你將需要做什麼?讓想法、情感、行動如一,能增長智慧,能覺察行為的精準度,能在執行中對境練心,達到無住(無執著)、無念(無妄念)、無相(無分別),讓心圓融、人生圓滿。


四、回顧

回顧上一次的福容身心靈成長營與這次的比較,上一次的我是旁觀的角色多,欣賞讚嘆著表演,而這一次,我是當局者,欣賞與享受著他人與自己身體的螺旋、延伸、開闔、絞轉、靜心、旋轉、壓縮、共振,開拓骨骼與關節的空間,在肉體的苦痛中,享受靜心與內心的對話,也更了解到氣機導引的好處,讓你身心靈合一臻至圓融幸福無憾的人生。可惜的是這次似乎少了最後的組聚,因為能呼應開始的同組組員的分享,從而來檢視3天2夜前後的成長與未來的期望與努力方向,並在小組中醞釀出自利利他的能量。


五、結語       

感謝老師熱誠的教導,感謝承辦學長的圓滿䕶持,感謝所有參加同學共同營造的學習氛圍。
   
這次三天二夜真的是收穫滿滿,看到自己的成長也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感謝此次一期一會的殊勝因緣,學齡混齡教學,學到更多,也增益自己持續練功的信心,讓自己有機會透過老師、師兄師姐的引導與學員互動中,看到內心深處不願面對的「境」而決心去面對。我們除了珍惜此次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如張老師所說的儘量讓更多人知道三天二夜成長營的重要與收穫,讓更多人能參加,以開發達到圓融人生的能力,更期待大家下次的相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覺悟 · 有情

◎阿充







過去在專欄裡曾經提到,氣機導引行的是「菩薩道」。這麼多年來,許多學員也發心熱情參與,希望為他人帶來改變的力量,但為什麼總在每次的活動之後被老師澆冷水,又為什麼好像還看不到菩薩,壓力卻越來越大?大家究竟在忙什麼,會不會到頭來是白忙一場,真的幫到別人了嗎?這些問題值得探討,尤其是早已身在其中的我們,不能只用熱情來面對一切。最近台灣社會還發生所謂修行團體虐待信徒致死的事件,也都是打著「做善事」的名號,我相信發心「做善事」是真的,但最後變了調也是真的,這種現象儼然已成為一種社會問題。

菩薩是佛學的名詞,全名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覺悟是什麼?是一種境界,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境界,也就是以先知覺後知,先知先覺的人來教導後知後覺的人。到了菩薩的境界,解脫世間一切痛苦,但是看到眾生還在苦難中,還要再回到世間廣度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有情。有情還有另一種意義,就是一切眾生,本身都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無論哪一種解釋,前提都是要先覺悟,就如同醫生自己先要懂得醫術,才有資格救人。「自度才能度人,自覺才能覺他」,還沒覺悟,就決定要度人,只能說是發了菩薩心,我想氣機導引的學員大部分都處在這樣的狀態,但是怕的就是這發心的背後藏著魔鬼,恐怕醫術永遠也學不會了。

「表現出有菩薩心」和「有菩薩心」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一種是因慾望而表演出來的,另一種是自然散發出來的。七月號的圖靈集「欲無欲」中曾談到,「如果一個自我不滿足的人在談慈悲,那一定是假慈悲,慈悲是自然滿出來的東西,不是道德的產物,也不是上人的專利。」覺悟的人,就是自我滿足的人,慈悲就會散發出來;自己都搞不定的人,硬要上演慈悲,別人只能看到卻感受不到。現今這個社會,到處都是志工,為什麼我們總是在他們身上感覺到許多虛假,當這些志工脫下了志工服,又有幾個能夠圓滿,又有幾個人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於是志工服變成了戲服。氣機導引的志工沒有豁免權,也沒有理由變得比較高尚,還是要接受相同的檢驗標準,你到底是因為掛著「氣機導引」的招牌而表現出慈悲,還是你本來就方方面面都能做到圓滿,是個慈悲的人?說穿了,氣機導引的活動只是提供一個平台讓你比較容易看到自己,開啟覺悟的門,如果不走進這扇門的話,那麼氣機導引的所有活動和你在公司負責的專案也沒什麼不一樣。其實我們每天在家人面前,可能有更多看見自己的機會,因為最親近的人總是對我們最嚴厲,比師父還要犀利,可惜我們的慣性,讓我們錯過了這一道道的門,甚至把最親愛的家人擺在那顆「假的菩薩心」之後。修道不用捨近求遠,也不一定要進道場,和家人關係都圓滿了,道行一定不差;反之,家人都搞不定,做再多的志工也枉然。我們不是出家人,不能為了修道而冷落家人,反而要更花精神察覺和家人之間的往來互動,裡面有好多試題,考過了,家庭也就圓滿了。所以修道不是偏執的,不是一意孤行的,應該是圓滿的,「圓滿」是複雜的數學題,不能用算的,而是當你不算的時候,答案就出來了。

當教練的人是不是能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辦活動的組長能不能讓學員產生改變?寫文章的人能否讓讀者有所啟發?如果答案是學生覺得教練好厲害、參加活動的人感覺組長好熱情、讀者說作者的文筆真好,那就糟糕了,那不是在行菩薩道,那是慾望的表現,一種把事情做好的慾望。我們可以發菩薩心,但是行動的時候不能想著當菩薩,一想就有慾望,有慾望就遠離菩薩了。如何不想?唯有自覺,是最重要的功夫,是核心中的核心。

佛法說「善護念」,要好好照應你的起心動念,你發的「菩薩心」究竟背後藏著哪些念頭,要好好把它們揪出來。是交差了事?是閒閒沒事?是求名求利?是同溫層取暖?還是求神通?等你把這些念頭都清理乾淨了,你才能不辱「菩薩心」這三個字,你才能自利利他。有慾望就會有得失心,有得失心就會有壓力,所以壓力的背後一定是慾望,行「菩薩道」時如果感到壓力,那就離菩薩很遠了。「覺悟·有情」,要先覺悟了,才有資格談有情。就算還沒覺悟就發了心,也得在行動中不斷看見自己,然後才有可能覺悟。如果發了心就自以為是菩薩,手持尚方寶劍,為所欲為,傷害身邊的人,那就不可能圓滿了。宗教或身心靈成長團體並不是行菩薩道的專有平台,身穿的制服不重要,活動的形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顆覺察的心,從身邊做起,慈悲就會慢慢擴散出來的,你就會遇見菩薩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感覺中循序漸進,從外而內,由內而外

◎鄭雅靜文/稿彙整








當心有餘而力不足

 人會生病是因為長期處在高度運轉的生活型態而不自知,做任何事都鮮少為身體做考慮,也不顧念身體的需求與反應,和自己的距離太遠。人體感覺遭遇威脅時會啟動因應壓力的生理反應,如果壓力源短暫,出現的症狀是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如果壓力源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自律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會相續生起作用。自律神經系統作用內臟平滑肌運動,影響內分泌腺體的激素分泌,作用迅速而短暫;內分泌的變化影響各項生理功能的運作,反應緩慢卻持久。二者都是維持人體內在環境恆定的重要系統。

如果將人體的能量比喻成電池的電容量,五十歲之前的充電量近百分百,五十歲之後約達八成,六十歲會慢慢遞減至七成左右。八十歲以後身體固本培元的能力已下降至五成。身體一旦透支,即便休息睡眠,體能仍無法完全恢復,常常感覺身心疲勞。

每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有人是心的能量較弱,身體強壯;有人是心能量強,但身體孱弱。但人體內部自有保護的機制,都可以通過身心能量的功能性整合,適度分配身、心和腦的能量供需,將感覺刺激持續傳遞到大腦,讓大腦的雜念愈來愈少,降低能量的耗用。身體的能量透過適當的營養與充分休息,通常就能恢復元氣,但心能的回補卻需要不同情境的轉換才能奏效,而快速回饋大腦能量耗損的有效方法是靜坐。靜坐時的大腦皮質活躍區域比平日更為廣布,腦波會由清醒的β波慢慢轉入放鬆專注的α波,甚至進入潛意識的θ波,但人必須處在心波不生的狀態,腦才會展開自我洞見。所以,靜坐調息不是盤腿閉眼休息,而是安靜的觀照波動。


練功的身心回饋

 練功不是為了強肌健骨,抒壓放鬆或調節心肺功能的附加價值,重點在於身心靈的一致性,讓腦進入最佳調節與運作狀態。譬如,練功所排出的汗水呈現酸,體內酸鹼值在汗水排出趨鹼,有助於乳化脂肪的作用。體內的壓縮作用能促進淋巴系統的單向瓣膜開啟,加快淋巴液的流動,如「凌波微步」功法的獨特動作與節拍,使動作與呼吸達到一致性的重複,從身體的恆定到內分泌的平衡作用,回饋到腦幹,促進大腦皮質的穩定。

腦部的間腦涵蓋視丘和下視丘。除了嗅覺之外,視丘會傳遞感官的感覺訊息到大腦,下視丘既是自律神經的中樞,也會分泌荷爾蒙刺激腦下垂體後葉,是調整血液中賀爾蒙濃度的重要機制。腦細胞主宰了一切的思想與動作,神經元透過各種化學物質發射訊號,彼此對話。透過身體的練功行動,會觸發腦細胞產生聯繫的生理變化,調節已經失衡的系統,強化其功能作用。譬如,負責調節腦部及運作的神經傳導物質的血清素可以讓人增加滿足感,改善憂鬱、焦慮的症狀。腦內啡是天然的嗎啡,會讓人產生快樂感。多巴胺使人亢奮,可以改變情緒作用。正腎上腺素可以喚醒正向意識,是幸福感的來源。


外部軌跡會伴隨內部與之相應的功能機制

 人要能看見自己,才能從自身建構出身心靈的管理與整合方法,調配身心靈的能量,使有餘以補不足。問題在於人總是汲汲營營把自己交出去,鮮少活在自己的感覺中。所以,感覺自己的感覺,就是覺知。人必須在動作中看見自己,才能找到自己最自在的方法,改變起心動念的心。功法動作主要在學習身體的邏輯性,在動作行進間,從身體的困難度閱讀腦的想法、觀念,覺知可能存在哪些對應點,而不是用大腦的想法或記憶來做動作。

人體的外部軌跡,必然伴隨內部與之相應的功能機制。下丹田練身與意,從專注訓練引領進入意識活動,但如果還在觀察自己的動作步驟,意謂著意識仍未與動作同步。練功動作會從外而內的大開大闔,過渡至丹田引出動作的由內而外,最後是內外合一。「內三合」的開闔都在「意」。「內三合」指形與氣合、氣與意合、意與形合,形、氣、意的關係是以意導氣,以氣運形,形就是身體。從形推氣,由意導氣,再以氣運身。由外而內是形→氣→意,由內而外是意→氣→形,一來一往還覆而來,是肉體可以到達的境界。人是意到,境就到,由此超越,即為形氣意合「內外合一」的存在狀態。唯,形過於意為浮,意過於形則躁,無論是躁或浮,都是心浮氣躁,皆不可取。


感覺「感覺」

 感覺「感覺」是練功的重要概念。「感覺」不是大腦的想像,而係經由感覺受器將外界刺激傳達神經元,身體所產生的反應。所以,「感覺」出自身體的本體感覺,經由皮膚、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內的感覺受器,接收訊息的刺激與變化,藉以維持動作的穩定度與精準度,包括動作感覺、位置感覺等。譬如,身體上肢的本體感覺承擔精準的動作,下肢的本體感覺則相關人體的穩定度與平衡感。

肌肉、骨骼固然是驅動、調整所有關節運動的主要物質,但人體空間的協調性和平衡感則有賴全身筋膜的作用力。筋膜是人體感覺受器的重要系統,亦可說是身體的情感表態工具。筋膜存在不同類型的機械型受器,對外界力量具有反應性。譬如,高爾基氏存在肌腱相鄰的空間內,察覺動作的刺激;巴氏小體偵測察覺快速的震動、刺激或壓力變化;路氏小體可接收緩慢且持續加強的刺激;間質細胞與自律神經系統相連,負責接收溫度和痛感的刺激等。

做動作要跨越皮、肌、骨頭,甚至到達韌帶的深層空間,既不要讓肌肉參與其間,更不能想像肌肉轉動的感覺,必須放鬆肌肉,用動覺進行機械性的訊息傳遞。如果還處在用腦操作動作、心存意念時,心便無法安靜。人無法處虛,就無法到達心,因為大腦受到眼耳鼻舌身意的作弄,充滿自我及「名利權情慾食睡」的利益。所以,練功要進入以動作取代意識,使意識即動作,感覺筋膜所傳遞的體感,內分泌變化所影響的範圍,將自己交給「覺」,在空間中做動作,才能進入深層的筋膜運動。練功是將自己交給身體,動覺才能到達身體的空間,讓心找到安靜之所,境界才能有所提升。





                                                   -   -   -   -   -   -   -   -   -   -   -   -   -   -   -   -   -   -   -   -   -   






「雁行顧盼」,似有一種神秘的感應⋯⋯

◎余安邦








「雁行顧盼」這名取得好,但它帶來的疼痛是不能分擔的。

是的,「疼痛是不能分擔的,我疼,⋯⋯痛苦本身就是不能緩解的疼痛。這痛苦同關切、溫暖之間有不可跨越的鴻溝,除了獨自承擔,還能有什麼?」(萌萌,2009)。

「每一種徹底都意味著冷淡。但人仍有不可泯滅的、超出任何冷淡的期待,唯有死亡能一筆勾銷它。」(萌萌,2009)。

「雁行顧盼」,似有一種神秘的感應把我逼到生命垂死的邊緣,那裡是沒有任何退路和迴旋餘地的。

疼痛是不能分擔的。



(2019/09/12,氣機導引課後有感。與諸位老師同學分享,並祝大家平安喜樂)





                                                   -   -   -   -   -   -   -   -   -   -   -   -   -   -   -   -   -   -   -   -   -   






歡迎你站上來,打破自己!

◎編輯部

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很多感慨、很多想法。
但,是什麼攔著你,讓你在這個平台上,一句話也不說?
你到底害怕什麼?顧忌什麼?
如果你不敢跨出這一步,
又怎麼可能打破框框,跨越你的個性藩籬?



每月電子報,歡迎你站上來,打破自己!

沒有任何限制!來稿請寄 chiji.taoyin@msa.hinet.net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醫氣機導引    身心靈講座(八)


主講:張良維老師

主題 : 《老子道德經》第11章
功法 : 雙併螺旋及呼吸以踵


時間:108年10月27日(日)19:00~21:00
地點:總會館,樓上教室(台北市漢口街一段3號9樓)


參加對象:入門班學員及學員親友
名額:60位

報名網址:https://pse.is/L74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