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第111期 / 從「凌波微步」體會「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陳文建





「凌波微步」的功能作用



「凌波微步」功法最簡要的概念就是「用身體走路」,而不是「用腿走路」,因此動作必須動到兩肩胛、兩胯四個點。一開始放鬆全身肌肉、鬆開各個關節,以碎步原地踏步,兩手前後甩動時,以坐腕、突掌的變換,形成手的一陰一陽變化。配合兩腳跟的一提一放,使身體原地走四步蹲下、四步站起,身體高度一上一下,提腳跟時,腳底與地面垂直。保持自然呼吸,動作節拍可快可慢,調整身體的靈活度與平衡。

凌波微步原地走時,膝蓋必須抬到肚臍的高度,方能動到腹肌與腰肌,以命門、肚臍、會陰之間的收縮開闔使兩腳一起一落。肚臍主腿的能量,引動能量推氣至腳趾及湧泉穴。兩手甩動時須高至肩膀,以牽動夾脊,兩手儘量往前、往後甩動,透過夾脊拉動膻中,膻中主手的能量,再推氣至指尖及勞宮穴。掌握這個原則,就可以走到脊椎鬆開、身體鬆開,最後動作中只有吸氣吐氣的變化而已。

「凌波微步」是手、腳的單向性動作,牽動命門、夾脊,行乎勞宮、行乎湧泉,定位在百會,頂天立地;從命門、肚臍到湧泉,從夾脊、膻中到勞宮。因為「凌波微步」是原地不移動地走,將往前走的能量轉換成往上走,轉換成氣循環的動能。腳踩萬遍神情自現,氣下湧泉,走到十二經脈,促進任督循環。  

筋的末梢就是手指跟腳趾,必須走到筋的末梢,才能推動氣血的循環更新。肝主筋,肝臟有肝血,身體才會健康。肝腎同源,所以說腎氣要足,必須肝臟功能要好。腎臟排毒,肝臟解毒。腎臟過濾後,由靜脈將缺氧血帶回到肝門靜脈再到肝臟重新製造營養的血,進行「肺循環」、「體循環」,如此循環不已。「肺循環」是心血管系統中,肺動脈攜帶的缺氧血離開心臟進入肺臟,進行氣體交換,肺靜脈將含氧血帶回心臟的過程。「體循環」是動脈攜帶含氧血離開心臟進入體內各組織器官,再透過靜脈將缺氧血帶回心臟的過程。所謂『龍虎還丹,心腎相交』就是『肺循環』『體循環』。因為心臟是龍的所在位置,虎就是腎臟,就是動脈與靜脈互動循環不已,能量不斷地傳鏈,身體機能運作順暢。


建立身體的恆定能力


「凌波微步」不是在練體力腿力,而是訓練建立身體的恆定(維持體內作業系統於穩態範圍)能力。「凌波微步」剛開始走時,腳一定要抬到肚臍的高度,會很累。走到第2趟(一趟20分鐘為訓練基本單位)時,腳已經會自己走了。因身體在重覆的肢體動作中,肌肉及骨骼神經細胞會記憶由中樞神經傳導到四肢的運動指令,即運動神經會記憶動作的慣性,這是第一個身體的恆定。因能量的運用更有效率,身體愈來愈應付自如,呼吸就會很自然,心跳不會加速,不會氣喘,自律神經系統(交感、副交感神經) 平衡,內分泌不再變化,自然就平靜了,這是第二個心理的恆定。因大腦不再下運動神經的指令,由感覺神經主導,內分泌平和,心安定,進入深層專注,大腦就會放空,這是第三個大腦的恆定。

「凌波微步」維持動作的速度弧度一致,走萬步如同一步,所以心跳、呼吸都沒受影響。連續走三趟一個小時,愈走愈好走,第二趟比第一趟來得輕快,第三趟又比第二趟輕快。這不是體力變好,體力不可能在短短時間內就提升,而是由於身體「恆定」能力的建立。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莊子養生主篇「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無聽之以耳,耳是指肉體物質,身體有感覺神經、運動神經。不要受身體的覺知控制,因其帶著主見。要往上移動,聽之以心,心是自律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但也不要聽內分泌的情緒感覺,因為你的感覺是很人性、很習性的,所以無聽之以心,還要提到更高的層次,聽之以氣。心氣相依,氣就是感應,易經咸卦是講感應的卦,無心之感是謂「咸」。心與腦合起來就是感覺,超越心到腦,無心的感覺就是感應。所以是一個一個往上超越,身心靜下來,大腦就可以放空安靜,就能聽到身體氣的狀態。

「聽之以耳」,感覺走時很酸、很痛苦、很累,只感覺到肉體的負荷。「無聽之以耳」,在走時不會被身體酸痛控制,自己會走,變成自動控制系統,不覺得累,像靜坐一樣不會腰痠背痛,不覺得痛苦。

「無聽之以心」,走的時候不要受呼吸氣喘、心跳,交感神經的恐懼所控制。要心平氣和,不能喘,保持心跳一致不能快的內分泌平和作用狀態。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因為心平靜了,大腦放空安定,就能感應能量與氣的變化。


身體一直「恆定」在這個速度,會感覺到溫度一直上升,這熱會從督脈頸部玉枕開始發熱流汗。熱(遠紅外線)能推動氣在跑,氣必定增強,氣沿督脈而上行。所以,要去感覺恆定何時出現?諸如,抬腿甩手的最適力道,呼吸何時平穩,心跳何時變慢,督脈如何上行,任督如何運轉等等,去感覺這些細微變化。


身、心、靈的整合


人基本上是由身、心、靈三個自我所構成,即是肉體(體神經,即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心內分泌(自律神經系統,即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大腦思考(腦神經)三方面所構成。這三個部份,往往會形成我們對世界,以及對任何事物的反應與認知。道家養生將人身分為三個丹田,也就是身、心、靈。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是一個人從肉體到心理到精神逐步超越的過程,最後還虛到融入大自然的面貌之中。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為身心靈互相整合的狀態。「凌波微步」身體負荷會不舒服,卻想走,願意逼著自己做。是因為自我設定它是健康的。所以是身體被腦袋綁架去做,即使痛苦也願意做,然而心態卻亂七八糟。所以人時常處在正負價值觀的拉扯中,身心靈互相綁架、互相壓迫,因而造成不安、痛苦。

但透過「凌波微步」動作一致、心理平靜、大腦放空,身心靈三者保持恆定,也就是宗教上所謂的禪定狀態,就不會有身心靈互相綁架、互相壓迫的現象。維持在這種身心靈互相整合的狀態,充滿力量,這不是腿變得有力、體力變好而已,它是經由內分泌改變身體狀態,呈現鬆、慢狀態,非交感神經的快,而創造出這種(安靜,不累、心不煩、氣不躁)的狀態,這就是活在當下,能無為而無所不為,處於一種專注、處虛的禪定狀態。

空間是以長寬高立體的體現,一度就是長,二度就是寬,三度就是高。身體生命求其長度,為一度空間,心理求其寬度,心要寬,心寬體胖,心與寬度一樣,為二度空間。高就是智慧靈性要高,為三度空間。所以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身、心、靈分別為一度、二度、三度。一度、二度、三度表示不同形式的能量,彼此能相互轉換。

身體只要一直重複執行一種動作(速度、弧度都一樣)就會進入身心靈恆定(禪定),由感覺神經影響自律神經就會改變內分泌狀態、大腦神經就會起變化。動作的禪定,從身體(一度空間)的能量(體能,物質能量),經過心 (二度空間、內分泌)的轉換(心能),到達大腦(三度空間) 的能量(智能,精神能量)。腦愈安靜,其能量愈強,亦化成心能、體能,彼此相互轉換,能量不斷地傳鏈,增進作用。

「凌波微步」是原地不移動地走,凌於波,因為波呈上下運動,將往前走的能量轉換成往上走,轉換成氣循環的動能。先從一度空間下丹田的體能超越,維持肉體的恆定,再維持二度空間呼吸、心跳的恆定,則內分泌就會設定恆定,身心安靜下來,大腦就可以專注處虛。也就是說,身心靈的整合,一定由下丹田(物質性)的恆定來促進中丹田(心、內分泌)的恆定,大腦也才能專注恆定。恆定就會起身體的變化,讓人的身心靈處在一種特殊狀況,不勞不累、不恐不驚、不煩不躁。日行千里,臉不紅氣不喘,心臟跳動比平常人低,處在內分泌平穩的作用狀態。

另有關身心靈恆定之後,進入禪定,如何清楚「觀察」,將此恆定的能力運用於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當下,請參閱下期『楊慧敏撰寫:凌波微步-走徑、走勁、走淨、走靜、走境』 一文。




十一月第111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