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東醫氣機導引第217期電子報 / 覺性與識性的對決

 【 編輯小語 】   

覺性與識性的對決


編輯部






中研院院士、史學家許倬雲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現在全球性的問題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活著的意義。」


這幾天北投高中生霸凌老師的影片四處瘋傳,關於「教育失敗」的種種感慨,又在各種社交媒體上此起彼落。


其實,說來說去,不管是教育還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病灶都在「人找不到意義」。於是,就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看似繁華鼎盛的世界,隨時可能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然而,意義,不又是一個可以讓人鍥而不捨、忘勞忘死的目標、想望、價值感的追求?


多年前,筆者曾致力推動所謂的「經典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從小學教育開始,以「覺性」的啟發,駕馭「識性」的發展。用貫通各學科領域的自編教材實驗過小學六個年級的王修亮老師說:「每個孩子都帶得起來!」因為,「識性」教育的目的是把人當工具,而「覺性」教育,是引導人時時自問「我是誰」、「我怎麼了」?


當每個人都能時時自問「我是誰」、「我怎麼了」?意義,自然浮現,並且,本自俱足的「自性」會引領著我們,以「覺性」為燈,一步一步往下深探。同時,一旦覺性展開,物質世界「用」的需求,也會與時俱進、左右逢源。


張老師最近揭示的「氣機導引學習系統」(道的周天循環),其實就是覺性與識性的對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必然要面對的抉擇。多年來,我們用自己的身體,一起走在一個大時代的關鍵隘口上,大山大水在前,幸哉!幸哉!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歡聚一堂 】   

熱鬧走春,潛心向道


朱芮瑩





年初三到老師家走春那天,幾位同學相約先到八德會館參加「五感人間」的香會。看到張老師的小孫女張相容睡得香甜,完全沒被我們這群七嘴八舌的姨婆吵到,圓圓的臉蛋有大將之風的沉穩,超級可愛。「五感人間」主持人張尊堡和倪暐婷夫婦很有心,自己設計了小吊飾,作為每位訪客的新春贈禮;又點上一炷他們親自製作、至少可以點四小時的手工香,這份心意讓每一位來賓都感到很溫馨。




之後我們一大群人陸陸續續抵達老師家。老師家的客廳如同可納須彌於芥子般,好像再多人也裝得下。大家各自把帶來的點心、水果、肉乾等等一起共享,牛B爐點著沉香,整個空間籠罩在沉香的能量中,熱鬧的氛圍裡也有種寧靜的感受。還有女兒紅、58度高粱浸泡的沉香酒,以及無限暢飲的沉香水。另外今年最特別的是老師教大家抽雪茄烟,以及洪淑敏、蔡靜慧和高袖桐的揮毫助興。我們還品了三種老茶,第一種是1968年的烏龍茶,第二種是1962年的鐵觀音,第三種是30年的高山烏龍茶。這三種老茶的味道及口感都不太一樣,一樣的是喝完之後頭腦清醒、胃腸舒暢。





在品茶的過程中,老師提到上丹田的修練進程,要透過五感覺性的加強,在五感中得到那個物質形而上的悟,也就是要格物致知,不斷的悟,悟的層次也會隨著覺性的擴大不斷提升。眼睛練的是專注,凡事能看到關鍵,耳朵練的是定力,要能聽到真正的苦難,鼻子練境界、練格局,嘴巴舌頭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對內,一個是對外。吃進肚子的是對內,跟鼻子一起合作把味道時空統一;對外是可以清楚的表達,讓人可以得智慧。身體是練空間,練無極時造一個好的境,把五感的覺,納入身體空間裡燒煉,煉出「靜」這個丹藥,然後可以安住在人身(練精化氣),安住在人心(練炁化神),安住在大腦(練神還虛),安住在這裡,在這裡可以清楚的想,整體結構的想,最後由覺產出覺識,也就是靈覺力,一次又一次的加深覺性的復活,不斷的擴大覺性,擴大到一切本自俱足,一切是自己,自己是一切。


老師無時無刻都在無形之中潛移默化、以身說法教導我們,我們這一群學生是祖上積德非常有福報的人,謝謝老師也謝謝諸位同修道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筆記 】   

以身體為道場的修煉機緣

 

朱芮瑩






每一次練無極功法,就是以身體為道場,像作法一樣,從入定開始,大腦不要想,收視返聽,把眼、耳、鼻、舌、身通通定在當下,眼覺耳覺鼻覺舌覺的能量連接覺知在身根的空裡,用沉香的作用力創造一個好的「境」,用身根的「空」來納這個感受的「境」,燒煉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參數,用這個好的境產生的龐大能量,去改變日常生活中的參數,把那時被感覺的感覺而形成的「死樣子」,在這個境裡化掉,燒煉出「靜」,安住在這個靜中,讓一切的「境」都化掉了,境空了,最後道法自然。一次又一次的燒煉,一次又一次的純化,一次又一次的提升維度,直到迥脫根塵,一靈獨燿。


張良維老師拿好香給學生聞,拿好茶給學生喝,用最好的造化之物、造化之術來訓練學生的五感,把每位學生都當成未來的佛在供養,想方設法留好香在人間,讓我們親身經歷感受,一個人——張良維老師活著所示現的一切——原來真的可以這樣活著。

 

老師的教誨,點點滴滴都是無私的愛,我感受到的是無比的溫暖,即使是斥責的言語,我也能感受到一種被包覆的慈愛,這感受深深寫入我的阿賴耶識裡,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永保初心,道心不退,把老師這份無私的愛傳播出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如何才能「常足」?



文稿彙整/李明






四十六章 知足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只要天下有道,良馬就不需要在外奔跑,可以留在自家耕田拖柴。人只要有道,慌亂散漫的心都會回到內在。好好在這裡練氣機導引,做做家裡的事,這就足夠了。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身體假如沒有道,每天在外面跑,心散亂如野馬,沒有隨時覺察自己的當下,做的事對身心靈都沒有累積性,只是消耗體能、滿足慾望。


 

「禍莫大於不知足」


何謂不知足?就是戎馬生於郊,每天在外面跑。我們只要長根就好,安定在自我之中,不需往前往外擴展。不知足就心猿意馬,沒有在自己的覺察當下,沒有什麼災難比這更大的了。



「咎莫大於欲得」


災難因何而起?因爲心猿意馬,什麼都想要。練氣機導引就好好一門深入,絶對够用,不要再去沾惹一些小道,規規矩矩、盡心盡力去學。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道自己已經全然圓滿,身心靈都具備,只要在這裡好好灌溉就好,不用跑到身體外面去經營。「常」是所有一切的圓滿,具備了無限圓滿,知足於自身叫「常足」。你覺得自己本身就已俱足,就不需要追求虛榮了。


你不可能知足,除非你常足,圓滿了自己,知道自己全然的有了,不需要再去追求。身心靈統一,建構自身的真正的圓滿,才能成為常足之人。


怎麼樣才能真正的俱足呢?那必須「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你高中、大學一路考試而來,修過什麼學分,拿到什麼文憑,這些不代表你真正有一種高度。如果身上有道了,你的成就已在自己的神魂血脈裡,就不需要那張文憑。就是因為你沒有俱足的能力,對自己沒有把握,所以才努力去追求學歷。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用的是一種寓言手法,後來的莊子就更加擅長。一般人常喜歡莊子,因為讀起來有趣,而且文字優雅,種種比喻讓人回味。相較之下,老子這裡用「馬」的比喻就沒那麼生動有趣。莊子雖同被歸為道家,但他卻用另外一種樣子詮釋「道」。

 

莊子講了很多詭譎的神話,老子卻沒有一句神話。老子樸實、不浪漫,但充滿「虛」的力量。我是先讀莊子後讀老子,因為怕老子五千言那麼短,會比較看不懂。結果讀了老子,才知道老子是多麼內斂而老練,用五千言說「道」,用不同的角度,讓你真正知道「道」全面、立體的存在,而不是如瞎子摸象,讓你從單一面向切入。



/



【 專欄二/導引按蹻 】   

治療學的柔性動能


楊慧敏





張老師從112年4月間開始傳授治療學,為大家注入活水,藉以啟動學習的熱情、活力,透過治療學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同學們透過參與治療學,讓生活中注入新的因子,保持生生不息的學習動能,如張老師上課提到:「學習,不是一直去了解是怎麼回事,學習本身比學會什麼更重要。因為當你學習什麼,學習而對、而會,那比學會什麼更重要。每一次學會,都代表一次你放空了事情,空掉,才裝得了東西。」首先要把過去雜亂無系統的舊有認知放掉,空出自己,才能納進新的治療思維。在學習過程中以受治療者肌骨筋的結構走向、拮抗、沾黏,生活習性及人生歷程等身心靈形成整體判斷、練習施予治療。張老師提醒:「治療的學習,不是技術,是為了徹底了解因和果,從疼痛接觸裡不斷去尋找因果,不斷在大腦運作中,透過治療的過程建立因果邏輯。這樣的邏輯會在不斷的學習中,不斷被訓練,看事情就會改變」、「學習是用一種方法來練習自己一種邏輯、一種心態」,雖然學的是治療,但卻是藉以格物致知,最終是看見自己。


 

活躍五感,找到卡住點


開春後張老師給同學們兩個字:「卡住」,要大家不要被卡住了,治療的目的就在對治卡住,首先要找到卡住所在,再加以解鎖。在學習治療判斷個案時,眼耳鼻舌身的五感都要到位,用眼觀察受治療者的精氣神,看出整體結構的失衡走向;以耳朵聽出話裡表達的內容及隱含真意;透過鼻子的嗅覺感知整體狀態,找到異常點;舌頭問出關鍵;用身體,尤其是手的觸覺如同探測器,去明白鬆緊、發炎、沾黏、氣結等問題所在,以五感全然投入,找出卡住的癥結,後續再據之以究源因果,找出對治的方法。


 

治療學的維度思考


以往對於治療學認知停留在物理治療、復健、推拿、針灸、整骨等理療方法,著重點多在於肢體治療,張老師的治療課則完全跳脫術的格局,提升至道的層次,對身體結構骨肌筋的瞭解是基本基礎,治療手法、工具的使用都只是百日築基,將治療學帶入身心靈三丹田的整合觀,回到道的周天循環,學習到治療就是施以造化,導入改變契機。張老師在治療案例時,示範對個案的判斷要具系統思考,觀察整體結構。多數的治療在於放鬆,減低壓迫,之後就由身體自己復原;有些甚至是給出一句話,就讓受治療者心情得到同理而鬆開僵硬。另外,還須觀察患者的問題成因,施以生活習性或動作慣性修正,或開出後續要做什麼動作才能改善的具體處方。重要的是引動受治療者朝好轉的方向改變,讓治療者身心靈回歸自然之道。



專注且柔,具精準度及一致性

 

張老師曾提到治療是不見血的開刀,主要將僵硬組織活化,大腦想什麼,手要能做出來,要具精準度及一致性,專注如同麻將自摸,不看而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透過練習的過程裡,體會到手就是傳達訊息的導體,與受治療者間就如同在對練,要有同理心感同身受,要能傳達出柔而有穿透力的作用力,才能讓被治療者不緊張對抗,在安定中有受到照顧的溫暖,就能收到療癒的效果。


很幸運透過參與治療課,擁有一個可以與人互動的語言,且對人有幫助。張老師不但傳授治療的哲學,還以身試法當個案讓我們練習治療之術。期許如張老師所說,能夠持續在這軌道上真正產生柔性動能,變成生命的本能態度,享受學習本身的快樂。



/



【 專欄三  圖靈集 】   

卡住 


​阿充





禪宗有所謂的參話頭,往往只要靠住一個話頭,起疑情,參到底,就可以開悟,可以了脫生死。2024年張老師給大家的話頭是「卡住」,我覺得「參卡住」就像是一把解剖刀,從「卡住」這個角度切下去,剖開生命的真相。如果生命的真相像是個球體,這個球體是由無數的剖面所構成的,當你參透了,無論哪一個話頭切出來的剖面都不離真相。最近張老師提出了「氣機導引學習系統」(道的周天循環)這個大架構,我們就藉著參「卡住」這個話頭,一刀切下去,看清楚道的周天循環這個真相。



哪裡卡住了?


你的身體卡卡嗎?你的心裡卡卡嗎?你的腦袋卡卡嗎?我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卡住了怎麼辦?卡住了得自己解,往內找,不能往外找,自己的生命問題只有自己能解決。卡住了如何解?先要知道卡在哪裡。身體卡住了,心裡一定不舒服,腦袋也一定會出動解決心裡的不舒服;反之,腦袋打結了,心裡一定不是滋味,身體也就不順暢了。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也說不清了,身、心、靈之間的互動盤根錯節,是同步的,也是一體的。就是因為這麼複雜,所以我們得分階段來練習如何「不卡住」,這也就形成了我們氣機導引的學習系統。



以身體為爐,以大腦為鼎


一開始,我們在動作過程中,藉由觀察身體動到的部位,來訓練大腦的專注力,同時,藉由大腦的專注力,來發現身體哪個部位「卡住」了,「卡住」了就要放鬆,要疏通。功夫如果有層次之差別,在於觀察部位之粗細,粗如九大關節,細如細胞,這由大而小的過程就叫「練精化氣」;從大空間練到小空間,關節不卡了,肌肉、肌腱、韌帶不卡了,筋膜不卡了,組織間隙不卡了,把身體的大小通道通通打通。 動作不流暢也叫做「卡住」了,當我們發現身體這個小宇宙有著螺旋、延伸、開闔、絞轉這些真相後,身體依序而動,自然的動,動作也不再是罣礙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移爐換鼎,進入下一階段了。



以心為爐,以大腦為鼎


這裡的心指的是情緒,一種莫名的,不是意識可以控制的,如果可以說清楚的就不叫情緒了。這個過程就是要搞清楚情緒怎麼來的,搞清楚了,解決了,情緒就走了。誰要負責搞清楚?大腦要負責搞清楚。誰要負責解決?大腦要負責解決。所以從頭到尾,情緒都只是大腦想法的投影,或可說是一種副產物。很少人能夠說開心就開心,說生氣就生氣,因為情緒是內分泌的總和,是自律神經控制的,既然是自律神經,就不是我們意識能夠控制的。我們練功可以間接地影響自律神經,以及了解情緒的源頭其實是大腦的價值觀。這個過程訓練的方法就是觀心波,或是說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看到自己的情緒波動,找到情緒波動的源頭,理清楚到底是什麼事讓你「卡住」,看到自己的「無明」,然後明白不值得為這樣的事不爽。這個階段叫做「練炁化神」,藉由觀察心裡的波動來清理你的大腦,慢慢地遠離是非黑白對錯,大腦不再被對立所困,沒有事情可以「卡」你了,心裡就自然平靜了。我們接著要移鼎換爐了。


 

以身體為爐,以心為鼎


在上一個階段,我們已經把大腦清理乾淨了,不會形成干擾了,我們就可以請大腦暫時退位休息。眼耳鼻舌身五根都還是在運作,只是我們要改變一下運作的方式,過去看到、聽到、聞到、吃到、碰到的東西,我們都習慣拿到大腦裡去比對一下,再決定怎麼反應,現在不用麻煩了,因為大腦休息了,我們要直接反應,這叫五根的自性,當下這五根自性的總和,會匯聚成一種統合的感覺,我們就是在訓練這種感覺。這個過程就叫做「練神還虛」,進入一個「虛」的境界,開發五感,也就是五根的覺性,又叫做真意。這種覺性是創造力的種子,能夠喚醒大腦做最乾淨、最有效率的運作,我們不是要把大腦練到槁木死灰,而是要讓大腦清明地在生活中運用。道德經上說:「靜為燥君」,覺性是靜的,識性是燥動的,就好像站在平靜的波上,才能觀察到浪的動靜,有了覺性才能好好地運用識性。


以上談的其實就是人身、人心、人腦的訓練,千萬不要被「鼎」、「爐」這些道家語言給嚇到了。這些訓練之間不存在什麼次第關係,但是有維度之別,也就是人腦可以解決人心的問題,人心可以解決人身的問題,但是人身無法解決人心和人腦的問題。你厲害的話,直接把人腦搞定也就通通搞定了,但通常沒那麼簡單,得一關一關地訓練。氣機導引的學習系統還有三個更高的維度,一方面受限於篇幅,二方面自己也缺乏深刻的體認,實在不容易說清楚,今天就先不細談了,原則上就是先「虛」了,才能超越「人」的範疇,得到天地的造化。至於如何接通天地的能量?想得到天地的造化,也得先「不卡住」,只是不再是物質性的「不卡住」,而是與天地間連接頻道的「不卡住」。或許我們可以轉換到「頻率」這個領域來觀察說明,很多事情就更清楚了,事實上,現今許多科技的應用就是運用這樣的轉換。


「參」是一種往內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覺性的訓練,因為材料只在自己身上,不是去外面找資料庫。「參」就像是格物致知,把事情參得透徹了,自然看到事情背後的真相,而真相就存在覺性之中,因為覺性就是追根究柢之後找到的源頭。有價值的生命就是從「卡住」到「不卡住」的過程,因為這樣才舒暢,也是生命自然的趨向。當你一路地過關斬將,將「卡住」的識性一一排除,最後就會見到你的本來面目。



/



【  專欄四  觀.行.錄 】   


At the Moment.    

At the Present. 

當下


  

Richard Moh 莫仁維

Bob Chang 張尊堡






When we go to a meeting or an event, we should ask ourselves, are we there?  Is our mind there, is our heart there?  Are we focused at the task on hand, the people there and the environment around us?  Do we know how we feel during that moment in time?  Are our ears open to listen to others, are our eyes focused on the task, is our mind not giving any presumptions and are observing the event or the task on hand?  Or are we reminiscing the past and dreaming about the future and forgot the task on hand?Or are we engrossed with our own reactions to the task on hand and blinded by our own reactions and forgot to look at the task or event in a fair manner?



Are we there at the moment?Are we there at the present [當下]?


I have often hear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at the moment[當下].  But for a long time, I did 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behind [at the moment 當下].  It was not until one of the practices more than decade ago that I suddenly had a sudden revelation [頓悟], catching a glimpse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at the moment 當下].  I was so engrossed in the movements (focused on the feeling of the movements without thinking and with minimal presumptions) that I was not aware of time.  It was [at the moment], that I realized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aoyin practices happens only by doing and experiencing at the moment.  It is only at that moment, will you be able to feel, understand and learn.  And it is only at the moment can we make any changes and improve.  At the end of the movements, a feeling of revelation shone on me and I felt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 even though I know it was only the beginning of the path of understanding [at the moment].   


Below is a collection of excerpts of the teachings of [at the moment當下] over the past 20 years in the classes I went.  I took the liberty to simplify them into short phrases with minimal modifications and changes in sequences.  It is my wish to have the teachings of [at the moment] recorded and inspire those who are walking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However, words alone are limited in guiding the path.  The best practice of understanding and walking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is through constant participation, doing, feel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Realization of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there is no past, and there is no future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re all [at the moment]

It is [at the moment] that we observe and practice self-awareness

We observe and practice self-awareness with an unperturbed and calm attitude

It is [at the moment] that we adapt and react with positivity and completeness (圓滿yuánmǎn)



[At the Moment] Awareness


There is no past or future [at the present]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s all [at the present]

[At the present] thoughts drift and pass like clouds

The body condi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past

Only the [heart] is [at the present]

Observe the space created by your mind [at the moment]

Observe the space created by your heart [at the moment]

And be aware of your physical condition and its space [at the moment]

Observe and be self-aware of where you are [at the moment]


 

Living [at the moments]


Enjoy the experiences of the [at the moments] with courage and fortitude

[At the moment] we take actions and evolve

Capturing opportunities is seizing the moments

The timing of the moments and opportunities are most rare and valuable

Tim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timing


The moments are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grow and change

Living [at the moments] is knowing how to live

Being [at the moment] is to live

Living is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is contemplation plus action

[At the moment] there is no time

[At the moment] all is one and one is all


Knowing how to react [at the moment] is knowing what is [change]

Do not react for the sake of reacting, instead, react wholeheartedly

Look at the complete picture [at the moment] and know your role and position


Capture the opportunities and take the necessary actions

Do things well with completeness and thoughtfulness

Do not beg for perfection

Every participation is [at the moment]


Do not pursue the understanding of [at the moment]

Do not look for [at the moment] when you are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is to be self-aware

[At the moment] is to have self-dialogues with your feelings



Everything [at the moment] 


[I] do not exist [at the moment]

The truth [at the moment] is when I am that matter at the moment

Everything [at the moment] is me, and I am everything [at the moment]


Beholding [looseness], beholding [serenity], beholding [emptiness], observing the changes

Without urge for attaining any types of result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re all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is but eternity

Eternity is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recognize the results and go understand the cause

Doing the right actions [at the moment] will change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t the moment] [I] am now the real I

[I] am but Wuiji [at the moment].







我們去參加會議、活動時,我們是否真的在那裡?也就是說,你的心思有在嗎?你有「心」在那裡嗎?我們是否專注於手邊的任務,在場的人,周遭的環境?我們是否知道在那個時刻的自身感受?我們的耳朵是否敞開聽取他人的意見?我們的眼睛是否專注於眼下的任務?我們的思想是否能不帶任何預設立場的觀察整件事件?還是我們總是在追憶過去空想未來,反而忘記專注於現在?或者我們沉浸在對所有發生所產生的情緒,被自己的感受所蒙蔽,反而忘記了用圓滿的態度看待身邊所有的發生?

 


我們是否真的在於此刻?我們是否真的活在當下?


我經常聽到人們說著「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從未真正理解「當下」的含義。直到十多年前一次練功的途中,我突然對「當下」有了一種頓悟。當我全然沉浸在動作中,時間彷彿不復存在,只有專注於動作帶來的感覺,沒有思考,用對幾乎本能反應的動作流程引導著身體流動。就在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們所做的所有動作都只有在做的「當下」產生的專注和體會,才能得到對導引真正的理解;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學習、理解和感受。只有在當下,你才能學習和改變。只有在當下,我們才有勇氣創造改變。在那一次練習的結尾,我感受著頓悟帶來的光與成就感,哪怕那只是對於學會氣機導引踏出的第一步。


以下是我在過去20年的學習中,關於學習「當下」的部分心得摘要。我盡可能以不加修飾的幾則短語形式呈現對於「當下」的心得。希望能藉由記錄自己體會,激勵那些同樣走在覺醒之路的人。然而,單靠有限的文字無法表達完整,唯有透過不斷參與、執行、感覺和學習,才能讓自己在這條路上不斷精進。


 

覺察當下


「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過去,未來就在「當下」

就在那一刻覺察、自覺

就在那刻以平常心覺知

就在那刻保持「圓滿」之心而去應變



當下覺察


「當下」沒有過去未來

過去未來都在「當下」


 

「當下」想法像雲飄過去

身是「過去」,心是「當下」

空間是「當下」

「當下」覺察我在哪理



活在當下

 

每個當下坦然去享受、去經歷


在當下圓滿行動、演進

掌握時機就是把握當下  

時間不重要而是把握「時機」難得可貴


可以變和改就在當下

活在當下,就是覺察自己怎麼活著

當下才有活著

活著就是當下


當下就是「思想」+「行動」


當下沒有時間,每個點跟大自然合起來


當下應事才懂變化

不要應付了事

當下看整體,了解我的角色,


把握機會,行動

把事情做好,做「圓滿」

不求讚美

每個參與是當下


當下不執著與當下


當下覺知; 覺受對話


當下是一切


當下不是自己

當下的真相我就是那事

一切是我,我是一切


守「鬆」守「靜」守「空(虛)」  而觀察變化

不急著要成果

過去現在未來 = 當下

當下是永恆

永恆的當下


就是認同「果」而理解「因」

當下做對的事會改變過去未來


當下的我是「無極」



/



【 專欄五  股海人生逍遙遊 】   

​二與不二  虛還不虛


蔡育展




人工智能近期熱到發燙,帶來許多想像與希望。人類透過資料、模型,進行訓練、推理,想要模擬人類智能。但是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物種?複製出人類大腦就能夠創造出擬人的智能嗎?


 

人類透過體驗、感覺來認識這個物質世界,並且回過頭來形塑內在精神世界,然後以精神世界為基礎,再回過頭來體驗、感覺物質世界。是一個內外交互影響,無形有形交互作用。思維模式透過感知情緒去體驗物質,體驗物質之後回過頭來豐富擴大我們的資料庫,讓思維模式更活潑更多元,而非重複固定模式。一般容易把精化氣 /氣化神/神還虛當成一個高遠的神祕殿堂,其實這過程就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不用一直貶低自己程度差維度低,過度高推勝境。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子思沒在唬爛你


再回到上次手錶的例子,百達翡麗怎麼從手錶變成精緻極致的思維,浸淫日久讓自己氣質上就展現出精緻?透過手的觸感、眼的視覺,耳朵聽覺,有感也有覺。感是神經傳導把手、眼、耳的訊號傳到大腦,內分泌以感覺、情緒增強這種訊號的辨認與轉化,整體運作後賦予意義形成記憶經驗。這一整組的反應讓我們可以體驗感受精緻,而不是文字上的理解。體驗之後精緻這個思維模式,再透過神經傳導,產生身語意表達精緻,伴隨一種感覺情緒重現當時自己對於精緻的體驗。內外交互的影響,以文字簡短描述,大概是這樣一個過程。真要類比,可以說這就是一個精化氣/氣化神,神導意氣、以氣運身的過程,整個過程是同時發生,無法分段。真要分段是著重層面不同,沒辦法說我就只要煉精化氣,而不對神造成影響。


類似模式除了手錶,生活、生命層面的點點滴滴,每一個體驗能不能都有同樣的過程?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當五感與外境交互作用的那一刻,整個過程就開始了。不需要是內功高手,一甲子修行也能開啟這個過程。當然用功日久時,觸及的層面、維度、多樣性比初學者豐富太多,但是要進這個門的能力本自具足。造端乎夫婦,也能達乎天地。


感覺、體驗是會上癮的,愈強烈的情緒、體驗,會讓人愈想持續重現當時的那種情境、感覺。體驗過後不只是自己成為精緻,還會想一直追求、重現那種精緻。買了一個錶後來就挖了一個坑,愈看愈喜歡,收集的慾望開始了,開始了有時就會偏離原本是要體驗的這個基礎。往某一個方向開始偏移時,機械錶是錶是工藝的展現,APPLE WATCH就是俗人在用的工業化產品,意念上產生了雅、俗的區分。小孩子看到卡通錶可以驚喜興奮很長一段時間,以精緻對比通俗,產生二分法後,還能不能回到孩子般的赤子之心,限量錶沒買到會不會不爽?二與不二,二是煩惱的根源,雅、俗本就不同,這不同不造成煩惱時,這不同就是一個事實,如實感知就好。二與不二,虛與不虛?同?不同?一串問號搞人呢!回到體驗上而非理解文字,會更有趣。


/



【 專欄六  導引采風錄 】   

朝向「柔以成勢,力藏於虛」的楊慧敏 


​黃坤瑛






楊慧敏很少在電子報寫文章,但2023年12月一篇〈柔以成勢,力藏於虛〉,將張老師的上課重點整理得條理清楚且明白易懂。她說有天在雪山坑,張老師特別提醒她要朝這個境界精進,下山後幾週老師也都在講這個心法,她特別有感,才著手彙整。



開發身體潛能的功法

 

民國90年,因為看到張老師的著作《新身體空間》及中國時報專欄報導,深受張老師對「身心靈」系統整合的原理及意境吸引,開始參與學習。那時她才30歲,還很年輕健康,不像多數學員是因健康問題才來學習。之前她也學過韻律、瑜珈、太極等,但都無疾而終,唯有氣機導引持續至今超過20年!


楊慧敏說其實她從小就身體笨拙,當她告訴家人要開始當入門班教練時,家人還覺得難以置信!剛開始學習時,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覺得身體很舒服;經過一段時間,她發現身體居然變聰明了!以前沒運動細胞,身體協調及反應極差,練功久了,無形中慢慢開發她的身體潛能,或可說是「回復身體本有的原廠設定」。



上台帶練,自我磨鍊


自小就對站在台前不是很有信心,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下課後,張老師突然要她下周開始帶練動作,她覺得不可思議。持續帶練一陣子後,加上後來當教練,無形中磨練她的基本功法及表達能力。她笑說她不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回家也不太有時間練功,以前她不太喜歡做「大鵬展翅」或「旋臂轉脊」那種要蹲很低的引體功法,但為了上台帶練及講解,她開始要求自己把基本功做確實,也反覆揣摩如何表達,好讓入門班學員可以理解。她很感謝張老師成立教練平台,受惠最多的是當教練的自己!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醫家族


除了上班,楊慧敏有很多時間在會館,她參加了種子班、也擔任種子班助教和入門班教練,每月還有一次香道課及治療課,生活與東醫家族密切相關。她說會持續至今,因為覺得在這裏可以學到很多,另外又有一群可以互相學習成長,志同道合的同學,讓自己在滾動中學習成長。她說,外面雖有不少關於香道、茶道、治療等相關課程,但我們何其有幸,在這個平台就可以跟張老師學習到開發五感的不同課程,而且張老師的教學比較注重「道」的哲學層次,而不只是在「術」的技巧層次。


她現在每天睡前都會點香,藉品香沉澱自己,訓練鼻根,享受屬於自己的空間及當下。以前她也沒特別喝茶,因張老師的引導而開始接觸茶道,開發舌根,也愛上喝茶,體會何謂真正的「格物致知」——我們在喝茶,不在被茶喝;真正在修鍊的是喚醒五感的覺知,那些茶具或儀軌都只是道具或方法而已,不要被物所役!


 

提高境界,還我本來面目


不知道是因為年紀到了,還是上課久了維度無形提升,楊慧敏說以前不管對身體或心法的覺知都比較無感,現在愈來愈有體悟,感覺比較不會因小事執著或深陷困擾,如無極功法般,人生很多問題,只要空間打開,轉一下就化開了!另外身體會記得曾經歷過的動作及感覺。她形容現在做無極功法,朝著不要想,跳脫用識去做動作時,真的逐漸感受到整個人全然的投入及喜悅!


楊慧敏對入門班學員的建議是要練好基本功法,練入「螺旋、延伸、開闔、絞轉;靜心、旋轉、壓縮、共振」八大原理及「輕、鬆、綿、透、虛、定」六字真言。種子班的學員重點要提升境的層次,如同張老師最近一直在強調「道的周天運轉」,我們要「練人、練心,練大腦」,從「百日築基」開始,她自我期許希望那天能修鍊到「道法自然」、「還我本來面目」的境界,回到那個原廠設定最真實的自己!





採訪後記


楊慧敏說張老師常說她像「種田人」,雖然她家有田,卻很少下田耕種,但她無形中自然散發那「種田人」樸實的樣子!自主練習時看她帶練無極,動作是那麼自然及舒服的感覺!為了這次採訪,我特別去上她入門班的課旁聽,她說她兩個入門班的內容不太相同,每次上課,雖有預設主題,也會因學員當天狀況不同有所調整,如同張老師上不同種子班的課,也會因學員程度或互動,上課內容有所不同!我很幸運能因為採訪而認識會館許多同學,楊慧敏是我們那班的助教,我早就想更深入地認識她,這次終於如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