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八德會館即將啓用,帶你找回身心的依靠




『50有感,以運動學老(上)/鄭雅靜』


氣機導引的學員來自四面八方, 有媒體記者、公教人員、醫師、家庭主婦和工商人士,多年來大家每星期齊聚一、二回。當人生邁入知天命或耳順之年,看似生活和事業兩得意,猛一回頭才發現搭乘的歲月高鐵已經衝過人生的中站,朝向終點而疾馳。

我們的青壯年時期多數在80、90年代的方興未艾中度過。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台灣傳統勞力密集的工業漸漸被電子產業所取代,金融、娛樂、媒體百家齊 放,各行各業繁榮興盛,人才輩出,台灣對世界經濟發展佔有一席之地。當時的社會不流行「台灣之光」,也不盛行創新或典範移轉,大環境充滿了「我有話要 說」、「愛拚才會贏」的蓬勃朝氣,股市行情一片欣欣向榮。

長期迎合社會價值和同儕認同的打拼人生,扶小顧老的家庭生活,都讓人不自覺地過度使用身體作為代償。我們也許沒有感覺自己正在慢慢變老,但攬鏡自照,頭髮 不再烏黑亮麗,身材失衡。偶有小事就心生掛懷,情緒難安。白天的思緒縈懷,甚至夜不安枕。當年開始運動不是求健康,而是身體的現實需要。沒想到二十年前單 純保養身體的運動,在眺望高齡人生之際成為身心的依靠。

專家學者近乎耳提面命地提醒,台灣高齡人口每年以1%成長,一年增加23萬老人,人口老化速度居全球第一…,其實很難體會這些數據和自己有甚麼直接關聯。 然而台灣50歲以上男性,近半數曾有攝護腺肥大的困擾。女性停經後的荷爾蒙下降,促使生理機能的骨質流失、動脈硬化及記憶力衰退等快速老化。中高齡人口的 心血管功能普遍變差,耳朵的機能逐年萎縮,無法避免的白內障…,一個人的孤獨生活感覺好近又好遠。

人體如果長期缺乏活動,每年會減少1%〜2%的力量,有朝一日,我們會衰弱到無法從椅子上順利起身的程度。但是透過規律、適度的運動且養成慣性的話,假設可以增加30%〜40%力氣,將相當於年輕15歲,延年益壽之效遠勝任何仙丹妙藥。






東醫氣機導引 / 八德會館

坐落在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52弄7號,鄰近捷運忠孝敦化站。




八德會館即將啓用,帶你找回身心的依靠



『50有感,以運動學老(下)/鄭雅靜』


身體難免會變老,心理需要慰藉,大腦的神經連結則是愈用愈活躍。身體的老化不應該是尋求長期照護的必然理由。學員們從肢體運動的導引術入手,練到情緒管 理,身心的連結,親身體驗氣機導引養生運動的成效。曾為恐慌症所苦的公務員,罹患氣喘、甲狀線腫、心率不整、退化性關節炎的無齒之徒(牙周病的緣故),脊 椎側彎、肩頸和腰部痛到無法平躺睡覺的小職員,想要增強體能的上班族…,十多年來,學員們個個腰背挺直,手腳俐落,精神抖擻,心少掛懷,不知老之將至。

人如果養成正確身體運動的慣性,將會產生正向思維和能量的循環。有學員偶遇舊識,詫異其老態龍鍾,慷慨為其出資,給付運動的學費。有學員多年來學而優則 教,身體力行,義務教學。有學員長於裁縫,張羅會館的布置。有學員退休,擔任義工,認同「動」的預防醫學,向親朋好友推薦運動的好處。大家習慣貢獻己力, 既避免被歲月偷去自己的健康,成為長照的對象;也呼朋引伴,攜手努力,不讓高齡族群淪為下流老人的潛力股。

與其感嘆無法避免的高齡社會,不如積極打造身從心所願的尊嚴老年。台灣有一群主張飲食、起居、情緒、運動管理及親近大自然,不求偏安一隅的養生運動團體,可以和您共同經歷以運動學老的樂齡人生。





東醫氣機導引 / 八德會館

坐落在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52弄7號,鄰近捷運忠孝敦化站。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逐 夢 之 路










小時候,父母耳提面命,要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性,努力做人,長大才有出息。老師循循善誘,要學生努力念書,完成我的志願。我們一度誤以為人只要長大,夢想就會自己實現。踏上人生築夢之路才明白,人有多少夢想,人生就有多少故事。

有夢想的人,透過各種歷練,放鬆身體,清空雜念,讓心安住。

有夢想的人,在生活中保持專注,以不變應萬變,養成動、靜皆宜的從容。

有夢想的人,紮穩人生的馬步,隨波逐流而不失中介之心,應對世間萬象。

原來,實現夢想之路就是發現自己生命的初心。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第129期 / 六根修煉初步



◎李 明



六根與識識


我們常用「六根清靜」,來形容專意修行、不問世事的出家人。「六根」一詞,的確出自佛教,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佛教談六根,是因為六根接收外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干擾心的清靜。在佛教唯識宗的看法,根、塵相遇而生識,六根的眼識、耳識…等六識,加上先天的莫那識與阿賴耶識,形成「八識」,構成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識是虛妄、染污的,所以要追求「轉識成智」。佛學中對六根八識的論述連篇累牘,分析繁複精微,橫跨哲學與心理學等領域。只是其中枝蔓複雜,又創造了許多專有名詞,反而令人難以掌握精髓,作為實修的指引。

下文談「六根」,會借用這些佛教用語以利說明,但未必與其原意一致。我們的討論是從身心靈全方位切入,並與三丹田的修煉貫穿起來。

所謂六根,其實可分為兩部分,意根乃是指大腦的思想、判斷、記憶等功能,其性質與其他五根不同。至於眼、耳、鼻、舌、身,是透過神經系統接收並傳遞外界訊息。雖然人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靈敏度在各類生物中並非最優,但經歷漫長的演化,形成最能適應周遭環境的構造。只是兩百多年來的工業化,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的資訊革命,使得人類接觸的事物迥異於前,影響到五根與環境的協調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看手機與電腦螢幕時間不斷增加,致使原本以看遠方景物為主的眼睛功能受損,變成了近視。

進一步分析,五根雖然都能感知外界訊息,但相較於遍布全身的身根,眼、耳、鼻、舌位於頭部,與我們心智關聯更為直接。眼、耳、鼻、舌(加上口)構成中醫所謂的「五官」。五官與身體內部五臟互為表裡,眼為肝之竅,耳為腎之竅,鼻為肺之竅,舌為心之竅,口為脾之竅。也就是說,人體內在經絡臟腑健康與否,可以從五官看出端倪。

五根可視為具有感覺功能的主體,與之相對應的客體則為色、聲、香、味、觸,稱為「塵」,或「境」。根境相遇,就形成眼識、耳識…等五種「根識」。例如嗅覺是由氣味分子(香)刺激鼻粘膜中對應的受器(鼻),激發大腦嗅覺皮層中對應部位,產生我們聞到的氣味訊息(鼻識)。

眼、耳、鼻、舌、身五根的根識,其性質只是對境的映照,透過第六根即意根的作用,變成「識識」。由於經過大腦的記憶與判讀,識識形成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也可能進一步作用到內分泌,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一般人自懂事以來,被灌輸的就是對名、利、權、情、欲、食、睡的追求,導致大腦不斷透過這套價值觀來解讀外界訊息,因此我們的識識籠罩在制式而僵化的思維下,又會反饋強化意根的慣性作用。

如此長年累積之下,會造成六根壅塞,無法準確對焦,影響對訊息的接收與解讀能力。我們變得更執著,只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只是自己記憶與知識的制式化投射,所以掌握不到事件的真相,也容易迷迷糊糊掉入情緒的陷阱,徒生種種煩惱。譬如百貨公司裡吸引人的衣服、化妝品,都是對焦你大腦裡希望漂亮年輕的念頭,因為價值觀被教育成這樣,所以你看到這些就想買。又例如堅持某種政治立場的人,一聽到反對者論點就充耳不聞,或心生反感,逕自貼上負面標籤。

滌除識識的層層堆疊,才能回歸六根初始的根性,有能力看清萬物面目與宇宙真相。



境的清淨化


「根」「境」對立而成識,因此可在境的管理上下功夫,不要讓六根過度超載而不堪負荷。老子所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太多聲色之娛、口腹享受,容易造成感官失去辨別的能力。這裡的問題出在境,而不是眼根、耳根、舌根本身功能有毛病。老子還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也是透過境的管理,避免識識擾動心緒。孔子則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列為仁的具體實踐,只是後世儒家把「禮」變成僵化的教條,反而忘記孔子講勿視、勿聽的初衷。

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與孔子就有如此的洞見,可見當時精神文明的高度。可惜人類並未由此走向更高層次的覺醒,反而一步步往物質文明的方向發展,先污染人的身體心靈,再慢慢污染整個地球。如今在3C影音產品充斥下,六根隨時隨地都在接收五花八門的訊息轟炸,除了不斷誘發大腦進行不同的想像,刺激交感神經亢奮與內分泌變化,喪失心緒的平靜,其程度又比老子時代超出何止百倍千倍。

最簡單的對策,當然就是自我檢點,隨時注意與六根對應的境。剛開始進行身心靈的修煉時,要戒慎恐懼,少讓自己暴露於令心神紛亂的人為之境。多置身大自然環境中,回歸與宇宙連接的和諧狀態,自然能多接收人類幾十萬年演化以來所熟悉的天地萬物的訊息。其實只要點一炷沉香,就可啟動好的氣場,營造一個讓六根清靜的境,把身心靈帶到好的地方,讓自己就在其中,這叫「造境」。當然,在日常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廣告也是在造境,不斷以動人的畫面與煽惑的語言,營造一種吸引人的假象,誘發你對產品的購買欲。

以「根境相對」的觀點出發,對許多問題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世間萬象萬物都是境,根不對映就看不到那個境。同樣的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問題不是山有變化,而在於你是橫看或側看。通常你的根有怎樣層次,就看見什麼層次的境。

根境和合則生緣,但萬事萬物都會變,等到根境和合不再,礙愈來愈大,良緣也會變為孽緣。因此緣至礙時總須散,這是天道,散未必不好,若堅持不散,反而帶來悲苦。



截斷 / 解構意根的作用

嬰兒看電腦螢幕,也會產生識,但他的識停留在視神經跟螢幕間的關係,大腦的解讀是空白的;但你看電腦螢幕,螢幕上的訊息經視神經傳回大腦,就會被比對解讀。這中間的差別就在意的作用。

意的作用按先後順序,可分為「觸、作意、受、想、思」等階段。常見之意是外緣的,感官先接觸到外境,即觸,然後才作意,即意識到這個外境的存在。如果只發生觸,但其後未作意,就會像嬰兒那樣,東西只是看了而已,當下形成短暫的眼識,但沒留下印象,就馬上被另外的影像取代。有時也可能在沒有外緣之下,腦海直接產生某些想法,也就是從作意開始。如練習靜坐時,明明眼睛與耳朵不看不聽,但腦袋裡卻無端湧現許多念頭。如果作意在前,是內發性的意,而觸在前,則是外緣性的。

只要意的作用還在觸或作意階段,如果能就此打住,即斷觸或不作意,當下凝結在一個根識的狀態,不產生後續的受、想、思,心就不會被干擾。所以平時大腦不要有太多的念頭和想法,有些事情想到一個程度就停下來。只停留在表層,概念就會消失。看事情若能這樣,就視而不見,全都明白,卻不進入深層。靜坐時,不必勉強壓制念頭生起,念頭來了,就讓它過去,如船過水無痕。即使眼耳鼻舌身的作用還在,能接收到外界訊息,但只要念頭不停留大腦,就不會下載成為心事,而產生內分泌的變化。

意愈到後續的階段,就愈難截斷。受就是大腦已與外境形成連結,進行初步判讀。而想和思,則是起心動念,產生了進一步的想法,甚至決定採取相關行動。這時念頭在大腦中揮之不去,很容易下載到心而影響內分泌。



回到五根自性與真意


眼耳鼻舌身五根自性,乃是人類演進五百萬年寫在DNA裡的東西,但在後天的識識層層堆疊下,已經很難釐清本來面目。就像我們的大腦功能只開發5%,眼、耳、鼻、舌、身的許多功能也被封閉。我們看外在世界,常透過既定價值觀以及知識與經驗形成的框架,而且只找想看的部分去對焦,因此只看到自己的欲望,而非物的自性。從表達到觀察,你都被限制,被干擾,失去了真。

五根雖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門戶,但是在識識干擾下,造成根性被蒙蔽或扭曲,五根反而變成體察真相的障礙。我們原本有很單純的眼,但被大腦的念頭主導,以為事情原本就該是這樣。我們認為,我看山是山,你看山是山,他看山是山,所以山就是我們共同認知的那個樣子,就是我們共同定義的那個答案,這叫做非真相的一致性。

凡事沒有回到真正的根源,就解決不了問題,因此五根的修煉,也得從還原它們的本來面貌開始。眼耳鼻舌身五根,就讓它純粹到它的根性,回到單純的神經根感受中。讓五根的感覺就在感覺中,不要連結到心裡的情緒,也不要連結到既有價值觀。把識識切掉以後,就不會落入自己的執著,所以從眼耳鼻舌身進來的訊息都很準確。

我們必須抽絲剝繭,洞悉所謂普世價值的本質。要開始反省,以往學習了很多知識、技能,乃至在職場競爭……是否讓你覺得這才是你的成就,得到越多才是成就越大。如果我們眼睛看東西時,先剝除這層識識,不為了個人利益或社會觀感而遮掩隱藏,就能在本心中看到自己的無明,看見自己的粗糙面,還回五根的根性。聽別人說話,不會因口氣或音調不符自己喜好,就封住聽的能力,聽不出裡面的心。

等到進一步靜心凝念,大腦放空,意根停止作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真意」就會出現。你會閱讀到天地的真正訊息,而不是自己所想聽到、看到的東西。原本封閉的95%的腦開始作用,讓你像嬰兒一樣重新認識世界的真相,開啟與宇宙的聯繫。不去連結識識,以知識與聰明去「對話」萬物;而是心不想,不起念,只「對應」萬物。







展開六根修煉


氣機導引進行三丹田的修煉時,其實也在同步訓練六根。在下丹田階段,對功法中各項招式由初學到熟練,乃至進一步感知內在氣機的流動,都需要「覺知」和「專注」。這種由粗而精、由外而內的過程,也有助提升六根的覺察力與專注力。

等到進入修煉中丹田階段,靜心是基本的課題,所以必須守候六根門戶。練心的道場就是當下各種狀況,你處在眼耳鼻舌身接收進來的資訊所構成的立體空間中,產生不同樣的心象起伏,你的道場就在那裡。修六根才能定,不修六根是定不了的,只是空談感覺。

專注和覺知,還只是六根的意,而不是真意;真意是完全脫落了身體的執著、心裡的障礙,來自身體本身的雜訊統統不見了,就可以跨越四度空間,洞見五度、六度空間。在真意的狀態下任運自然,就是氣功學。

在靜坐時點一炷香,以觀陰火訓練眼根,再配合發聲練習,藉由腔體與經脈的氣機共振,找到對六根的感覺。你會看到,六根與外界的連結是以一種波的震動現象呈現。以眼睛而言,除了原本透過大腦產生的視覺,還有散發強大能量波的眼中之眼,這就是可連結到外界的「眼神」。耳、鼻、舌也有耳神、鼻神、舌神…你必須練習打開六根,透過體內波動,培養六根互通的能力,開啟久被封閉的功能,洞見宇宙萬物的虛實相生。

如此你從擺脫識識開始,由根識到根性自見,再帶著這些根性不斷再改變,你會開始翻盤、變天。等到打開松果體,展開「轉識成智」的上丹田修煉,由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往上提升。



七月第129期電子報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開 發 身 體 - 為 老 先 學 老






那天,他們一起站上舞台。

紅衣灰髮的婦人是古月英,七十一歲。前年,身體一向硬朗的老伴突然過世時,她一下子方寸全亂了,大家都擔心她會撐不住,沒想到她度過半年的悲傷期,很快又笑容滿面地站在大家面前,而且神態舉止更從容安定。

她說:「每當我感覺悲傷難抑的時候,我就開始緩慢轉動身體,讓細膩的身體動作,幫助我化解累積在身體的情緒鬱結。我現在每天早晚帶著小孫子跟我一起練功,我教他們用動作認識自己的身體,踝膝胯、腰椎頸、肩肘腕;我也教他們學習靜坐,感覺自己的身體、感覺自己的心、跟自己的身體相處。我跟他們有共同的語言,我的生活很豐富,一點也不寂寞。」

跟古月英一樣,在舞台另一端全場動也不動靜坐兩小時的是七十一歲的姚崑宗。十八年前他剛退休,被報上的氣機導引專欄吸引,他想試試看這宣稱可以讓自己「脫胎換骨」的運動,到底是什麼東西?那年他才五十出頭,但視茫髮蒼,精神體力都明顯衰退了,幾次疏忽導致的擦撞,賠了不少錢,夜間再也不敢開車。

他跟太太素蘭相約一起學習,因為秉性質樸,加上用功,不僅體力倍增,精神意志都比同年齡的朋友好很多。現在兩老選擇在烏來的山居獨立生活,把市區的房子讓給正要打拚事業的兒子住,而且夫妻搭檔,成為最年長的氣機導引專業教練,一個星期共有六堂教學課程,在社區大學、中山堂等公共場所,教大家安靜下來,用深層緩慢的動作,跟自己的身體結緣。

像古月英、姚崑宗、鄭素蘭這樣的老年學員還不少,他們在覺察到身體開始走下坡的時候,選擇用老老實實的方式,走進酸痛、擊潰酸痛,讓自己的生命再也不受病痛所擾;而且未老先學老,在台灣社會即將步入老年社會的時候,不假外求,就從自己的身體開發智慧寶藏,為自己張起最穩固的安全防護網。
這個專欄將以「跟自己的身體結緣」為主題,用實際案例,鼓勵大家回到自己身上,從身體開始、慢慢拓展至身心靈的整合,改變自己、改變社會。



(本文摘錄20160610人間福報家庭12版)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啟 動 台 灣 新 心 跳










台灣崇山峻嶺森林蔥鬰,是個能量綿密彙粹,福德俱全的寶島。曾經,我們在這塊土地創造了共同的驕傲;曾經,昂首闊步,馳騁夢想,神采飛揚。然而,在世界經 濟競爭的洪流中,我們迷失方向,心不再激烈澎湃;在生活的困境中,夢想不再遠颺。縱然繁華如水月夢境,但只要保有活潑的赤子之心,就留下重燃希望的星星之火。

這次,我們用全套的「左右開弓」心臟功法,在每個動作的深層壓縮中,指向自我的幽黯內在,釋放縈繞心頭的鬰結、塊壘,透過吐故納新,與「心」對話,注入夢想熱情,啟動每個台灣人的新心跳。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行 者 圖 鑑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十年後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中就有一位年齡超過65歲。老人照護問題、青壯年面對壓力造成的身心問題,都是未來台灣社會要面臨的嚴峻考驗,其實­這些問題你我早已了然於心,卻又覺得事不關己。試想,十年後的自己就是那個老人,造成­社會負擔!十年後的自己就是那個青壯年,身扛千斤重擔!老不能避免,但是我們能讓自己­老的無病無災、優雅自在;壓力不能避免,但是我們能讓自己身心平衡。

『我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我們能為社會準備些什麼?』,東醫氣機導引沈潛二十年,為­了培養真才實學的教練,也為了凝聚出這樣的共識與實踐力,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實踐自­己,完成眾人。

點點螢火也能照亮無盡的夜空! 期待你的加入。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第128期 / 我是 75歲一條龍



◎沈清雄



學員沈清雄(前排左1)




人生對兩種人要絕對感恩:一是生養的雙親,二是傳道授業解惑及教導養生的師長。


前者是先天的,所謂「命」也,而後者是可選擇的,所謂「運」也,人的一生有如張老師所常提起之知命、應命、造命,而應命與造命之間常可「轉命」,即把先天的生辰八字加上本身的材質,運用到「最佳狀態」,因而轉成好運、好命之轉命造命也。


今天要談的是後天的「轉命」。


約15年前,得幸由時報得知張老師教太極導引而前來上課,才知道張老師教的導引功法是導引正向能量的養身方法,使身、心、靈及精、氣、神得以增長。張老師之太極導引後改稱為氣機導引更是貼切了得,他的教學不能說只是導引動作之功法,而更詳究其功法的真諦,誠如教室門口前之六句真言:



沈肩落胯鬆擬霜,

起手墜足輕映雪,

氣貫湧泉透成根,

周身轉運綿若水,

行住坐臥皆安定,

體正神寧虛入髓。



另外,



夜闌人靜萬慮抛,

意守丹田封七竅,

呼吸徐緩搭鵲橋,

身輕如燕飄雲霄。



這些真言口訣,我每天早晚練功時,就自然引入我腦海之意識中,從而靜心、聚神、呼吸、動作、安定、入髓。尤其八大原理(螺旋、延伸、開闔、絞轉、靜心、旋轉、壓縮、共振),它的動作是-開闔以密、延伸以遠、絞轉以深、旋轉以復,運用於身體九大關節(踝、膝、胯、腰、椎、頸、肩、肘、腕)環環相扣,使得脊椎運動微調五臟六腑,受到極大化之刺激,當然於此正向能量會加大,事物就會朝著正面去處理它、接受它、放下它,當放下它時,「壓力」自然減輕,而更「自在」了。


「養生」無它,就是減少壓力增加自在,而要減少壓力,「正向」能量須增加,正向能量之增加當然有很多妙法,如宗教、音樂、畫畫、游泳、旅遊等等,然老師教的是「內外兼修」之「動禪」(輕、鬆、綿、透、虛、定),用氣機導引九大關節及八大原理來產生正向能量,而用意識導引身體動起來,然後又把身體還給意識,正向循環生生不息,動靜自如也。


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張老師提倡「身體自覺」、創立「東醫」。東醫就是「動的醫學」。「東」方主震、屬動,象徵生生不息的自然動力;「醫」就是專業的健康管理,透過運動、飲食、起居、情緒管理與接近大自然的生活,掌握自己的生命品質。吾人所熟悉者常為「心靈自覺」、「中醫」、「西醫」,哪有身體自覺?只有東醫才是「真懂,悟也」。


凡是自覺覺他,套一句俗話:想通了沒?心在人在,用心才有心。這又關係到時間點,要在對的時間把對的事做好,充分發揮時間的效率,在精氣神最佳的時間內,做最能養生之動禪-氣機導引,使我們在餘生中能有效的延長有品質的生活。


依我練功之體驗,以張老師之氣機導引-動禪最能養生,最有效率。還好我15年前有幸在對的時間作對的事,學到了氣機導引而轉命,至今75歲更像一條龍。



感恩有您 張老師!




五月第128期電子報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揮 灑 忘 年 的 青 春 / 常 青 組 曲









這是一場素人表演。由一群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高齡長者,以活動自如的身體,充滿內涵的肢體語言,透過輕靈的動作訴說他們的生命尊嚴。他們沒有繁複的物質念想,也沒有華麗的動作,只有鬆開身體,拋開執念,在天地間盡情揮灑忘年的青春。他們是高齡社會的青春代言人。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動 出 健 康 ─ 跟 自 己 的 身 體 對 話







東醫氣機導引創辦人張良維老師應泰山文化基金會邀請,以『 動出健康 ─ 跟自己的身體對話 』為主題,與大家分享如何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動出健康也動出身心的智慧。


演講資訊:


2016中區「智慧生活」系列講座《第4場》

時間:105年05月22日(日) 下午2:00-4:00
講題:動出健康 ─ 跟自己的身體對話
地點:彰化縣員林市永裕街2號 (佛光山員林講堂)

自由入場不需報名,座位有限請盡早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