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東醫氣機導引第199期電子報 / 無極的滋味

 【 編輯小語 】   

​ 無極的滋味


 ​編輯部



從張老師開始傳授「無極」要旨,大家也就時時把「無極」掛在嘴上、寫在文裡,或者,就時時揣在心裡,沒事拿出來把玩揣摩,看看有沒有機緣,一個閃身,就跨進了「無極」的世界。


所謂「無極」,張老師從未像詮釋氣功 —— 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 —— 那樣,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他每一堂課都在談無極,但每一堂課講的內容、切入的點,都不一樣。比方說:


 


——你們沒有天龍護體,天龍是無極,無極就可以借天地能量。人的價值就像電池,人的電池就是神魂的力量。你的專業成就不是能量,只是技術,倘能用神魂駕馭技術——譬如退休人士用專業知能協助他人,你的技術就有了神魂的力量。神魂的力量能轉換成功能的例子太多了。你可以給出多少功率,就看你神魂的力量有多大。神魂的力量越大,可以得到的天地能量越大。


——無極所到之處都是力量不存在的地方。


——在無極的世界,人與人之間沒有攻防,只有相處。假如你的靈性夠大,遇到有人想佔你便宜,你會覺得他好可愛。


——我常在課堂上講難聽的話,為什麼?因為我希望你們能無所不聽,不會被語言的表象困住,忘了直探話語的核心。你們習慣聽優雅、有道理的話,我就故意講些沒道理丶粗俗的話混淆你的耳朵。你經歷過的世界,很多是因為眼睛丶耳朵丶嘴巴,以及情感丶想法有很多誤區。這些誤區我們都要一一釐清。​



就這樣,我們日日時時浸潤在「無極」的氛圍裡,「無極」到底是什麼?誰也說不清,但「無極」的滋味,我們都嚐過了,也各自有所領略了。這,大概就是無極的滋味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筆記・之一 】   

超越慣性、回復身心的原道


​張鍠焜




在氣機導引課程中,老師每週都會提出不同的議題來說明氣機導引的心法妙理。這些議題有時候是弘大的道家思想、佛家教理,有時候是玄秘的古代氣功原理,有時候是西方哲學或神學,有時候是現代的腦神經科學、量子科學,有時候是嚴肅的世局批判,有時候是乍聽起來很荒唐的奇想或不太正經的話語。這些變化多端的言說其實就像莊子書中各種無端涯、無邊際的寓言、重言、卮言,時而嚴肅、時而荒誕、時而道貌岸然、時而故作卑瑣,總之都是在告訴人們「道」沒有固定形相,不可界定又無所不在。讀莊子可以從任何一個寓言窺見道的奧妙。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從老師任何一個課堂的議題去領略氣機導引的「無極」理論和實踐方法。這篇心得主要是從老師所曾提到「人的慣性」這一議題,整理老師的說法和自己的理解,來與大家一起討論。


人的身心機能的重要特性是建立運作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既定模式來處理各種狀況,而不必每一件事都要重新構想因應與處理的方式。就好比醫療中的SOP(標準運作程序),對各種病症都有一套既定模式來處置,不須針對每個病例臨時設計治療方案。以模式來因應各種問題,可以為人節省大量的能量和時間,這是生命保全自己的重要功能。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是具有充分的能力為自己建構許多身心運作模式。這些模式通常稱為慣性、習慣或傾向,一個人所具有的種種身心慣性的總合就構成他的性格或個性。


慣性不僅存在於明顯的日常行為,也存在於不自覺的身體姿態與機能運作、心理反應與感受方式、理性知覺和思考等方面。也就是說自己的身、心、靈(思)都有許多慣性。面對生活狀況,我們總是會用那些自己最熟悉、最便利省心的身心活動模式去應對:以習慣的姿態與動作去運作身體;以常用的知覺模式去辨認事物,判斷它對自己的利害;即使情緒反應和感受也有一定的型態。人的身心積存的各種慣性,原來是生活的有用利器,但因為運用得方便順利就一直保留下來,並且累積愈來愈多,主宰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慣性雖然給人帶來便利,但是交織於身心的各種慣性也把個人的生命限定於某種固定型態,也成為生命的包袱,甚至是所謂的掛礙,猶如成語所說的「作繭自縛」。


再則,人的種種慣性雖然使自己生活便利、穩定,但這些慣性並非都是恰當的,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慣性是「走樣的」。自古以來許多修養性命的學說認為人的慣性其實違背人類先天的完美本性。就像一部新機器最初都調定在接近完美狀態,但一開始運作,各機件就會慢慢偏移、耗損,如果不適時調校,便會逐漸失準失效。人歷經生活的磨難,其身心狀態也逐漸走樣,愈來愈偏離原初的自然純粹狀態。太多的慣性阻礙了人身心原有的自然自在的本然特性。大多數成人的身型筋骨都因生活方式不當而偏斜不正,不如嬰兒的柔軟而充滿順應性;並且心思複雜而固執,不如兒童純真自在、沒有心機和偏見。所以,多數修養性命的法門就是努力從後天慣性糾結所造成的偏差狀態,回復到先天本性的自然自在狀態。例如,道家即追求「復歸於嬰兒」,儒家則嚮往回復「先天義理之性」。而在課堂上老師也時時提醒我們要跳脫慣性束縛,「練掉那個死樣子」,引導我們透過「無極」功法化解身上的種種慣性,回復到先天本性的自然自在。


消解偏差慣性以回復自然自在的方式,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對偏差的身心模式,一項一項重新用正確模式來加以改正,用正確慣性來取代偏差慣性。就好像氣機導引十八套功法是以合乎原道的身心運作方式來取代我們累積在身上的偏差慣性。這一途徑比較是漸進而局部性的。另一途徑則是直接在身心中經歷、體察一種自在無執的經驗過程,以領會擺脫各種慣性、沒有偏執、沒有扭曲意圖、純淨自然的意境究竟是什麼狀態,並經由不斷複習這種狀態,而逐漸把自己的身心調整至完全符合這種狀態,也同時掃去各種積習慣性,回復先天的自然自在意境。像道家的「致虛極、守靜篤」,佛家的禪定靜觀,就屬於這一途徑。老師所創的「無極」功法似乎也是採取這種直接的方式,直探終極的原道境界。


無極功法同時引導身心靈體驗與經歷人的原道狀態。在身體方面,無極功法引導身體去經歷合乎身體自然原理的動態歷程(自然的螺旋、延伸、開闔、絞轉),以及內氣的自然運轉(靜心、旋轉、壓縮、共振),擺脫了過去累積的身體慣性。經過不斷的練習,身體將逐漸調整、重塑,回復到自然狀態(無極)。


另一方面,無極功法同時要求將心思集中於感覺身體動態的細緻變化,這是讓意識處於較被動、順應式的運作,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慣性辨識或判斷,把意識上的「有為」降到最低程度,而趨近「無為」。長久練習將可以讓我們的意識熟悉這種接近無為的狀態,而逐漸體會虛心、無心的意識狀態,回復原初身心的自然自在。


再者,在情緒感受方面,練習無極功法時將心思聚焦於身體感覺,消減辨識、判斷和意圖,這會減少因得失好惡所引發的七情六欲,使意識感受保持在低度波動的狀態。久而久之,就能逐漸體會無情、無意而無累的狀態,回復本來的自由自在。


在最初的嬰兒時期,我們曾有過自然自在的身心狀態。但經過生活歷程的諸多磨難,逐漸建立許多慣性做為應付問題的生存工具。也因為背負太多慣性,使我們遺忘、遠離了原初的自然自在。學習無極功法,將是一種喚醒與回歸的契機,讓我們一點一滴地修鍊自己以契合於「無極」,重拾身心的原道。



/



 【 練功筆記・之二 】   


回到無極之路


楊清雲




氣機導引的學習在引導完成一趟生命的歷程,以道家為主軸的練養從身體的對話出發,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道法自然,逐步的往上建構,朝向身心靈的整合。


百日築基,開發身體空間

 

練養過程身體無疑是一切的基礎,築基就在增強肢體韌性、肌肉關節的協調、開發身體的空間,把身體的氣道鋪設好,骨正、身正、才能達到氣正的目的。


百日築基如同建築房屋的基地,是其他進程的基礎,因此百日築基的百日是指一輩子,築基的基礎是身體,也就是要用一輩子去固養身體。


練精化氣,以身練心


藉練身體來達到心的平靜,這是以有形練無形的過程,從物質看到精神,屬於哲學範疇。


精是身體,包括皮、肉、脈、筋、骨、五臟、六腑…為「有」,需要氣血的盈注維持其功能性,因此必須藉由元真之炁來補充。氣分先天之氣、後天之氣,先天之氣為元氣,受之於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分布全身,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後天之氣包括營氣、衛氣、宗氣。營衛之氣來自五穀精微,由脾入肺,結合外氣成為宗氣注入於心,輸送全身;健康的飲食、修習有效的功法,可把後天之氣鍛練起來,以後天之氣引動先天之氣產生真氣,真氣是元氣的作用力,加上意識作用將氣燒鍊為炁,滋養先天之氣,先天之氣也為後天之氣的動力,藉二者相生相濟強化臟腑功能,讓身體產生質變,改變內分泌,改變心性功能。

充滿雜念的大腦會讓心無法平靜,因此從動作的感覺中來練大腦的專注,也就是以下丹田為爐練身,上丹田為鼎練專注。


練氣化神,回到本心

 

專注後大腦容易對焦,反而會執著、鑽牛角尖而影響心波,透過修心可以改變嗎?五根進來的訊息包括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會從視神經、聽神經….進入丘腦,當大腦對焦的時候,這些訊息會傳入大腦皮質,大腦皮質是意識形成所在,會從長期記憶區中的過往經驗、知識…等產生想法,如果負責理性思考的額葉無法控制,就會把負面的決策傳送到下視丘、腦下垂體到HPA軸,引起內分泌的反應,心神就無法安定下來;心的波動既來自大腦的想法投影到內心,正本清源要練心就要從上丹田著手,也就是大腦「不想」。


「想」是「識」,是為了不接受結果,若能把一切結果都認為是最好的,大腦不換算就不用想,也就是當下感受,不抓大腦投影的資訊。因此移爐換鼎,將爐移至中丹田,鼎由專注換為不想。


靈氣是與生俱來的,隨著大腦吸收知識、生活的經驗…等,在大腦形成識(第六意識),將靈氣遮蔽了,六根進來的訊息就被想法(也就是識)制約,如果能練到不想,回到本心,靈氣會出現,心就會空,「心虛了」就進入練神還虛。


練神還虛,從太極回到無極


練神還虛,一切歸於自然,將形而上轉變成形而下,就如同雕刻家將他的精神、想法用作品表現出來,讓人看見,是一種藝術。

大腦不想就是元神,上丹田既已不需再燒練,就移鼎煥爐,鼎從上丹田移到中丹田,爐回到下丹田轉換為元精。前二階段先由下往上練督脈,到練神還虛階段返回任脈,由上往下練,任脈主肉體,從肉體去實踐,此時身體已在空中,六根回到自性本能,不被識所整合,五感完全客觀,何來起心動念?心無波瀾,還到虛境,從太極的二極對立恢復本能,還原到人本具足的無極狀態,還虛之後會產生一種炁,叫玄真之炁,就是「無」,進入練虛合道。


練虛合道,無極中練覺


三丹田都空了(元精、元氣、元神)就是玄,玄等於空;玄真是覺,看到、聽到,但覺而不想,只反應真相,沒有好與不好,只感覺所見、所聽的真相,面對人生的問題都在玄真的覺中,練的是自己的覺真,到了玄真才能完成自我;反之若用識(認為)去反應所見所聽,則會看到、聽到很多對立。

玄真之炁是無形的,是結合覺而存在的能量,在感覺中感覺自己的狀態。無極練的就是玄真炁,無極不只是動作,是從身體的動作練到精神與想法,但須先從動作中學習,動作的過程是靠感覺,不受六根影響,不生陰陽、有無、對錯…等對立想法,也就是在當下的感受(而非大腦的想法)。

合道就是自然,連虛的執著都要破除,回到原來的狀態,雖然還是這樣想,還是這樣做,但已在不同的境界。



道法自然,邁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自然是無為;在「道」的境界沒有對錯,沒有是非,不會被任何事物所衝擊。


無極是道的投影,是能量的表達,人的神魂、精神就是能量,神魂的力量來自靈性覺醒(超越現在),覺醒則自己等於一切。人真正的偉大在靈性,卻因慾望與想法的控制而無法產生靈性,靈性的覺醒就是融入大自然,與大自然同步,讓DNA回到原始的自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 練功筆記・之三 】   

心若無事境自遷


楊樹蘭




心若無事境自遷,心若有事境自困。因為心裡有事,境就會自然的困住你。「覺」是可以感覺所有「境」的存在,感覺自己有沒有困在境裡面,困在境裡面就叫「障礙」,境在心的面前就叫「業」。一定是我們有業,才會有境。假如心沒有困在那個境,那我們就沒有業障。障就是困住了,障礙在裡面,心就被困住了過不去,就沒有辦法事過境遷。心無事,就不會被困住。


人要訓練的不是怎麼想,而是如何覺知。「想」是大腦的作用,「覺」就是感受。用心練大腦所見的邏輯,去感受內心的忐忑。大腦不想(一直想著不要想就還是想)心就不會有波動,只是覺(覺察、覺知)。為了不要讓想法出來,就要訓練「覺」的力量。想是靠知識,知識靠堆砌出來,看誰能找到證據,誰能引經據典;覺是靠修行,邊修邊行。覺到最後是不用證據,因為本來就這樣(一切如是)。不要想,感受就好,感受你的眼睛看到了什麼?本自俱足,就是它的自性,叫做六根自性。每個人的眼睛一看,可以覺受,你可以不讓它來困住你。感覺會很清楚,但不要被那個感覺到的東西困住。會困住,就是因為你用了你的「想」去連結。


去年家裡原來的看護回印尼,來了一個新的外籍看護照顧我媽媽。她雖然來台灣工作已經七年,卻與我們溝通不良,真的是雞同鴨講。我說東她聽成西,每天總是不斷的想著該如何與她溝通。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情況讓我把自己逼得喘不過氣,已經療癒好幾年的甲亢就又找上我,醫生卻覺得我這個年紀不應該會復發。我突然想到張老師課堂上講過「心若無事境自遷,心若有事境自困」,這才明白,原來我是心被境困住了,才會讓甲亢再復發。我既然改變不了看護,就把自己的維度提高,去感受她的優點。發現身體似乎也漸漸好轉了。    


上張老師的課也有3年了,老師講課的內容都很白話,好像都聽懂了,但要融會貫通對我來說不容易,經常下課回家後就自動忘了(我就是老師說的不認真的學生)。其實老師講了很多金玉良言,若能將老師所教的運用在生活上,相信我們的維度一定會提高,維度提高就更能看見自己的問題,讓自己不再被任何情況所困。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導引香道 】   

藉沉香培養靈覺力


​文稿彙整/識香課整理小組




現在已經不是買沉香的時候,因為價錢很貴,一般收入者碰不起,而且野生沉香已絕跡,只能在沉香店裡面看到一些,其他一甕一甕都是人工種植的。接下來就是人工種植的時代,野生沉香將變成神話。如今你再有錢,也很難推開沉香的福報之門,所以若有機緣聞到好的野生沉香,抓住沉香能量的尾巴,可以說比過去的皇帝更有福報。


沉香的苦難成長經歷和它在時空留下的祝福,可以讓人超越三度空間的物質界,看到四度以上的精神境界。嗅覺直通腦神經,從鼻子最能感受沉香無形的精神波動。用沉香作為訓練鼻子的工具,可透過香對腦神經的作用,提升靈性。通常我們聞到某種味道,會到視覺綜合區尋找相應的物質影像,但是聞到沉香時卻沒有影像可對應,所以每聞一口香,大腦就忙著尋找這個味道是什麼,一直在「相化」。聞香時要去感覺這種功能如何運作,了解它的作業系統,這樣人會變聰明,所以香嚴童子可以聞香悟道。


深度思考靠靈性,有靈性的人思考力很強,沒靈性的人靠記憶,想來想去的資料,都只是來自大腦裡記住的經驗。面對即將到來的AI時代,機器人無論理性、知識、記憶上都遠超人類,但它沒有思考能力,也沒有人類的情感。機器人與人類感覺最大的差異就在嗅覺,嗅覺的感覺是機器人無法模仿的。鼻子是未來人類碩果僅存的一條靈脈,在未來世界的價值更為珍貴。沉香有靈氣,所以我們聞香,不是拜佛迷信,而是藉沉香來訓練鼻子,培養靈覺力,打開以鼻子靈性為主的世界。


沉香的味道有故事,內容千變萬化,精彩紛呈,是上帝精心創造的劇情。相比之下,合香是人工創造出來的劇情,透過調製出來的味道,創造一種想表現的特定情境,比如黃昏的浪漫或早晨的清新。沉香味道或濃郁或清淡,有花香、果香…,流動變化,是活的味道,每塊香都不同。不像咖啡,雖然它的香也是上帝創造,但只是環繞一種主味道有些許變化,香味比較年輕,有種霸道感,聞一下就容易疲倦。沉香味道柔和不霸道,它的甜是自然界水果植物類純然的甜,一種氣的甜,但吃起來味道卻是苦的,苦樂合一,天下沒有其他東西是這樣的。經由沉香的情境,讓你在萬物中產生自己的靈性,是一種維度提升的看見。


土沉在土中沉埋的時間短則百年,而完全碳化的土沉,時間可達數百至千年。沉香變為土沉,就是它「老」了,所以有醇化發酵的味道。就像像充滿歲月痕跡的老劍,退盡物性的鋒利,只有遙遠的殺傷力與褪色的凶狠,你看到的是一種歷史感。還有經歷歲月淬煉與沉澱的老茶,熬過發酵過程中寂寞與等待,把雜氣純化,把原本的芬芳內歛,沒有了味道的線條,只剩下韻,到最後香氣等於老。這樣的老不是衰老,也不是老奸巨滑,而是能看破陰陽的對立性,具有無限的容納與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體證道德經 】   


​如何才能「襲明」?


文稿彙整/游夙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讁;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氣機導引之學習,是不斷在身體動作過程及日常生活中,將形於外,所產生的想法行為,以《道德經》作為參照,並順應自然規律,長養大智慧。「襲明」章闡述如何從具象身體之有為法,讓好的與壞的,互為因緣,從中取捨而不會有得失之分別,以練入空無,達致無為,任運自然。


「善行無轍迹」,這一章用了很多的「善」,善不僅是善良,也是指完整、循環不已、剛剛好。「轍跡」,原指古代馬車走過的軌跡,依此可以看出駕車者的想法。一如氣機導引的動作外形,可以看出自己的想法。很多人以為記住動作,其實記住的只是表達自己樣子的方式,並沒有到達那裡!所謂「那裡」,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善」,在「修」、「行」兩個字的字義上,那個剛剛好的地方。剛剛好就是不再有負擔。假如還會在意動作好壞,那就是沒有剛剛好。如果記住的是樣子的表達方式,那叫知識。這樣只是多了一個制約框架,即便動作再熟練,也是枉然。「河車」就是任督二脈氣血循環的作用。無痕、無跡,無形,無相,是河車自運的氣血循行。假如有痕跡、有外形,那麼就是以既定想法運氣而成的河車搬運,不是自在的氣血循環,而是有為的做法,就會有樣子。樣子越多,用心越多。無心,方能「善行」。做就對了!


「善言無瑕讁」,道、天、地、大自然一直向萬物表達,但是用耳朵是聽不見的!人也有語言,但人的語言不可靠。所以老子説信是最基本的底限,人的底限就是言善信。天的語言是希言,人要向天地學話,就需要守住本體的虛空。人如何向天地學話?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所以一個人真正的語言是氣!莊子也說過:「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語言最後是用氣來聽,用虛空來聽的。


「善數不用籌策」,怎樣才是善數者?怎樣才算是真正會思考的人?就是無思無想。真意往來無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讓真意存在就好,意就是感覺。只要感覺自身的感覺,感覺到那裡,意就到那裡。即: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練到最後掌握自己的感覺,真意自然而生。意就是善數者。善數者,是整體運行而大腦放空的狀態。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閉是指六根的管理,安守著眼耳鼻舌身內在化的過程,亦即收視反聽。善於練氣凝神的人,外在表現如常人,但內部充滿各種變化的可能性。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一個善於專注在內在感知的人,不須外在教條規範他的起心動念,因為他自有底線。善結,善於練氣結丹的人,元神與氣緊密凝融,這樣命自然歸性,毋須勉強合一。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能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之人,叫做聖人。聖人如何處世待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仁就是他善救人的做法。所以人沒有好壞之分。救人不是拯救他人,而是善待、成全的態度。身心靈和諧一致的人,與人相處沒有區別,也不會放棄任何人。他對待萬物也是一樣,萬物有其時位,只要擺對位置,都是資源。所以沒有什麼東西是無用的。


以練功來說,過程會先經歷痠痛,再慢慢強壯。如果太著意身體而期待它更好,又不斷地在身體下功夫,追求更大的突破,最後變成泰山又如何?身體是有極限的,努力練身體,最終救得了它嗎?痠疼病痛是身體的自然發生,想要用侷限的大腦理性去克服,無異是緣木求魚。所以一個善練功的人,懂得在練功的具體經驗中,體會並超越身體的邏輯,這就是襲明,承襲道的本性,本性自清明。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所以善人者可以做為不善人的榜樣;看到他人的缺點,可作借鏡反省自己。不貴其師,不愛其資。沒有對方的錯,也比較不出我的對。能夠換位思考,涵容對方的立場,成為一個整體,這才符合自然法則。假如看不到自己的缺失,就找不到方向改變。不好,就引以為戒,它是邁向好的循環之指引。沒有好壞之別,因為是一體的。若能了解善與不善、棄與不棄的關係,就能領會道的精微奧妙。


練功,最終也是融入整體的過程。先專注意守一個點,練習體會每一塊肌肉骨骼之間的關聯,須讓氣機到達四肢百骸。持續專注之後,要把專注放掉,最後到達無處不丹田。亦即一切都是透空的狀態。一切透空後,身體的所有病痛,自然沒有附著的地方;感覺到痛,是因為沒有完全透空,就跟它對上了。那個痛,就是不善之人。所以練功要練到全然的透空,是何等不容易!老子的這種功夫,是很深沉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靈集 】   

靜做


​阿充



氣機導引提倡的是「靜做」而不是「靜坐」。我們不是反對「靜坐」, 而是與其「靜坐」不如「靜做」。「靜坐」是藉由減少六根的參與來進入禪定的狀態,而「靜做」又叫「動禪」,是在六根全員參與情況下,尤其是身根,來達到禪定的狀態。不是只有練功才叫做「靜做」,只要能靜著做、做著靜都是「靜做」,所以醒著的時候都可以「靜做」。練功時的「靜做」和生活中的「靜做」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練功是一個變數較少的平台,而生活是一個時時面對無常的平台,「靜做」的目的是要在平台上看到自己的弱點,面對自己的恐懼,朝維度的超越邁進。


 


「靜」是降低六根的干擾


「靜坐」是藉由對環境的控制,來減少六根的干擾;「靜做」是透過自我的訓練,來降低六根的干擾。「靜坐」就好比在清淨的山中修行,而「靜做」則像是在紅塵中修行,環境的控制並不是究竟,修自己的本心才是。 如同我們之前談過的生活線和生命線的概念, 真正的富有並不是擁有大量的金錢,而是不為金錢的匱乏所恐懼; 真正的「靜」並不是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 而是擁有一顆不被六根干擾的本心。「靜」了就知道該做什麼,「做」了才知道自己到底靜不靜,「不靜」了才知道如何修正本心。 過程中看到的善惡、對錯都無關緊要, 真正的輸贏是有沒有順了你的本心。


 


「身根」要參與


人活著就是要動, 身心靈並不是獨立的個體, 而是會隨時協調運作的, 如果少了身體的參與, 情緒就像水庫的水無處洩流, 會潰堤的。 練功的第一階段要將動作融入自己, 第二階段要將自己融入動作, 最後要與自然合而為一。 身體的訓練就是空間的訓練, 不只是為了身體的健康, 同時也是維度的訓練, 朝天人合一的目標邁進。 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帶有訊息,帶有密碼,在「做」的過程中, 我們要溫柔地對待全身每個細胞, 提供每個細胞最自然的工作環境, 唯有「靜」下來, 我們才能觀察、調整, 然後給細胞一個最好的工作環境。 我們通常習慣於粗暴地對待自己,比起外在的榮辱, 身體從來不是我們最關心的,所以身體的細胞常常處在驚嚇、恐懼、沒有自信的狀態下, 唯有透過靜靜地做,給細胞一個自在的環境, 才能讓細胞愉悅地工作。


 


「做」才能看見別人看見自己


「做」才能創造經歷,有經歷才有超越的可能。 別人就像自己的一面鏡子,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悲苦其實就是看到自己的悲苦, 但是我們往往不願意承擔別人的悲苦, 輕易地就替為別人下注解,所以也就錯失面對自己悲苦的機會。 悲苦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恐懼,「做」才有機會面對自己的恐懼, 不管是做動作還是做人的過程中, 常常會不自在, 會勾起你的各種情緒,這都沒關係,要珍惜, 因為唯有透過「做」, 才能看清楚自己的恐懼, 才能去修正你的本心,才能超越你的人生。「做」得聰明地做,不能只是做苦工,要讓恐懼現形,所以氣機導引的訓練就很重要,如果具有「觀身」、「觀心」、「觀想」的能力,就會知道身體怎麼了?心裡怎麼了?腦袋怎麼了?是什麼樣的起心動念造成你的恐懼?那顆本心出了什麼問題?這就是一種覺悟的訓練。


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你的福報,如果你選擇唉聲嘆氣,那就是你的業障。今天你會哭、你會笑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都是那顆本心的投影,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選擇什麼樣的本心。不需要為你的笑感到高興,也不需要為你的生氣感到罪惡,你只是順著你的心而已,修行不要搞錯方向,不要怪地上的影子不好看,源頭是被投影的物體本身,就是那顆本心。那顆心要怎麼修?只有在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觀察中,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溫柔對待中,一次又一次對自己身體的空間開發中,一次又一次對別人的同理中,一次又一次對別人的慈悲中,才能培養出高能量不偏不倚的心,展現出從容不迫無所畏懼的態度。


修行不是宗教、不是信仰,是實實在在生活中的行動。「靜做」就是修行,冷靜下來看看自己怎麼了,看看自己在害怕什麼,看看是怎樣的一顆心才會害怕,這顆心該怎麼修?修行不是強迫自己不要生氣,不是強迫自己要做善事,不是強迫自己要當個社會公認的模範生,修行是自己的事,是要讓自己的每個細胞無所恐懼,是要能接受一切的善惡,直到最後看不到善惡。氣機導引的「無極」,是一套動作,也是一種境界,在動作中趨近那個境界,熟悉那個境界,自然而然就將生活帶入那個境界。這不是唯一的法門,卻是近在我們眼前的法門,只要老老實實地「靜做」, 溫柔地對待身體每一個細胞, 細胞安定了, 心裡就平靜了, 思緒就不會紛飛了, 心經裡那個無罣礙、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世界就在眼前,這應該是人生最值得期待的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股海人生逍遙遊 】   

不一樣的力量與速度


​蔡育展​




前面幾次又是鬼扯一大堆,說穿了就是簡單的循環、趨勢、轉折。降沉升浮、四季、節氣等等各種比喻也只是取象比類,從外界的變化去發現裡面的理、象、數,這些形而下的變化,文謅謅一點來說是陰陽推移、消長,而後轉化。東拉西扯的,但是沒有脫離過「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這段話的範圍,只是更多偏重在用的層面。


再回到早一點談過的力量、速度這個話題,看看缺乏力量也沒有速度的散戶,在大戶、法人的力量與速度之下如何活下來?單靠循環、趨勢、轉折的概念,靠著基本的「數」,靠著二十日線、六十日線,能不能有作用在?大致上套用到指數這種龐大量體的市場,經過這次超過三千點的下跌與一千多點的反彈,應該有些概念、體悟會出現吧。這是一種不同的力量與速度。孫存周與大力士的那個故事會是一個有趣的比喻。


對於沒有在股市中浮浮沉沉來來去去的人來說,這些東西很遠也聽不懂。那不妨回到大家比較熟悉的題材,回到身體的層面吧!一代宗師裡面有許多經典橋段,宮老爺子與葉問掰餅那一段非常精采。葉問借不到力,不管身形、步法怎麼變,聽不到宮老爺子的勁,但是自己的勁被宮老爺子聽得清清楚楚的。這時候的葉問大概在打十個的狀態吧,對於功夫的理解是一橫一豎,站著的人說話囉。但是比試完了宮老爺子卻讓葉問說話,名聲送給他,這燈就這樣傳下去了。這功夫是在身上還是在心上啊?身上沒功夫,心上能有功夫嗎?只在身上下功夫,心識沒有昇華,宮老爺子也就是個強化版的馬三,當天非把葉問打趴不可吧,哪能站著說話呢?


回到看得到的層面,拳怕少壯,勁的直來直往宮老爺子大概比不上正值壯年的葉問,但是走弧線、纏繞,直線力量用不上。比速度的話,葉問先動的話速度方位出現,一個力道最佳作用點位就出現了,老爺子走弧線、斜進,繞過那個點位,反而錯位出現隨時可以打葉問。速度是相對速度,不同於對方預期,錯位的快。力量是相對於對方空隙、弱點的力量,打得到、打到位,適當的力量對方就站不起來了。


再往細一點走,宮老爺子把身上的功夫昇華成心識的改變,看似避、讓的動作反而處處創造機會。人事應用上名聲送給晚輩,但是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一代一代傳下去,產生的作用比自己天下無敵要大多了。身體展現出心識悟到的理,超越了技擊層面,應用到人事上,手上的餅掰斷,另一塊餅卻做得更大了。


老師當年對氣功的定義,後面有兩句話是這樣的,以身心練養為體,以安時處世為用。體、用都重要,功夫超越了武的層次,在人事的應用上反而更加海闊天空。如果在金融市場這個小小的平台上做一個驗證,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出現?螺旋、延伸、開闔、絞轉,與市場價格的循環、趨勢、轉折,有沒有什麼共通點?身心的道,進到人事的用,那會是一種不同的力量與速度。不妨在股市中先試試這八字箴言,看著價格波動時想著「螺旋、延伸、開闔、絞轉」,在轉折處說不定會有不同體會喔!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導引采風錄 】   


王亞玲——從犀利到柔和


 

黃坤瑛​






她不是年紀最長的學員,但卻是目前種子班跟張老師學習最久的學生,也是早期記者班碩果僅存的學員!那時王亞玲才30歲,而立之年開始學習,她很慶幸自己留下來持續練功,現在偶爾與當時黃埔一期的記者朋友相聚,她顯然在體態或精神上,都比其他人年輕有活力!


 

因雲門與氣機結緣


問亞玲怎麼會來跟張老師學習?她說是林懷民的大力推薦。雲門在創作「水月」時,林懷民聘請張老師為雲門舞者教授導引基本功法並融入舞蹈動作中,林懷民認為記者朋友多數身體很差,建議記者跟張老師練功。


張老師那時剛在國父紀念館附近設館開課,課程名稱還是「太極導引」,周六早班的學員都是媒體記者。但隨著時間過去,很多人覺得導引動作很慢,與記者快節奏的生活步調不同,漸漸選擇離去。問亞玲怎會選擇留下來?她說練功之前,她本來就喜歡運動,每星期會游泳一兩次,但游泳換洗對女生比較麻煩,剛開始她也只是把練功當成另一項運動,但冥冥之中,好像是身體知道要做什麼對自己比較好,所以她也就持續留下來練功至今,並成為教練,這都不在她原先的規劃之中!


 

從對練變教練


亞玲師姊坦言,在練功之前,其實她的個性及肢體都很僵硬,從一開始把練功當運動,到比較有體悟,是從推手對練開始。透過對練的互動過程,她開始學會覺察自己與他人身體不同之處,並學會放鬆。她笑說那時跟她對練的同學,兩人的個性與肢體都非常不同,對方輕柔,她則衝力十足,對練時還不小心把對方的手腕敲到烏青。因對練的覺察,她開始對練功更有興趣,除了加強基本功的練習,另外那階段張老師正在教中丹田的心法,回家後她也常把上課筆記拿出來,反覆思考練功相關問題,有時睡到一半,還會起床修正比劃一下有困惑的動作,慢慢就愈來愈有心得,並進一步成為教練。

 


練「覺」及「轉」的生活功法


亞玲認為,我們其實是跟著張老師練一套「覺」及「轉」的生活功法,讓她不僅對自己更了解及有所改變,遇到不如意的事,也不會那麼執著或不開心,就轉個念頭並欣然接受當下的發生。


亞玲說自己以前是那種就事論事,講話比較犀利,也不怕衝突的人。這樣比較男性化的個性,她自覺不太適合婚姻生活。她笑說,練功是一段自我衝撞的過程,張老師以前常說她是愛慕虛榮,注重外表的人,她不開心時也不時與張老師翻白眼,這段拔除舊有習氣的過程,一定會產生陣痛。但慢慢地,她由記者愛說話及慣用言語溝通,轉變成會用身體說話,用身體來讀老子及心經,無形中自己也變得比較柔和及包容度更高。


另外,亞玲原就唸大傳也喜歡當記者,從事新聞業近30年,歷經平面媒體受網路媒體崛起的泡沫化衝擊,這是一段讓她充分體驗什麼是「從有到空」的歷程。從平面媒體退出,原本她計劃以氣機教練為主要工作,因可利人又利己,後來又被之前的長官找去做電視晨間新聞,原先想效法美國ABC電視台 Good Morning America 做出有水準及口碑的晨間新聞,企圖改變台灣現有的晨間新聞只是讀報新聞,但計劃進行一半,卻被公司喊卡,如果是以前的她,一定氣憤填膺,現她也可以坦然接受公司對她的安排。


 

教學相長,專注及持續才可進步


亞玲提及剛開始她當教練時,其實對自己沒很大的信心,因為自覺不論肢體柔軟度或教學所需的相關知識,好像都沒其他教練好。但她自覺勝在毅力及對當下情境掌握,透過教學,自己在做功法時,不再是表現自己,需要觀察學生,並因材施教,真的是段教學相長的過程。另外,當教練更可幫助人,不少學生練功後不僅體態變佳,身體也更健康。亞玲提及她在「全漢電子」企業班的主管們,跟她持續練功這五六年來,啤酒肚變小了;有癌症後遺症的另一主管,長年腳麻麻的,後來也練功練好了。


亞玲建議入門同學,其實回家練功不一定要練全套功法,就選二三個自己喜歡或做起來最舒服的動作,每天持續專注練這幾個動作,一陣子過後就會進步很多。她說簡單如「天旋地轉」,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變化,先轉大圈圈到小圈圈,還是小圈圈到大圈圈,動作由慢至快或由快至慢,中間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排列組合變化,但關鍵在我們是否可以很專注地靜下來,聆聽自己,這也是一種動的靜坐過程,可以讓自己思慮更清楚及有靈感。



沒有煞星,擺對地方就對了


亞玲提及她的紫微命宮有貪狼星及陀螺星,就命理而言,陀螺是顆煞星,但對亞玲來說,正因她命中帶陀螺,對她練功或學習香道,反而是有幫助的,因為這兩種功夫,要練到極致,都需要不斷的重覆練習,如陀螺般。正如同無極心法,張老師不斷強調,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及對錯,就算不好的陀螺星,擺對地方也就對了!



依循身體邏輯,找回自性


學習氣機之前,亞玲喜歡看小說,甚至喜歡暴力凶殺電影,她坦言她內心或許有些暴力傾向,但透過練功正好可以宣洩。現她不時會再重讀張老師的書,她笑說,以前看張老師的書,是拿來催眠,現再重讀,有不一樣的體會,就像好酒,是需要經過時間藴釀,才能品嚐出那獨特風味!


暑假跟大家去雪山坑練功,亞玲更能體會無極是身體邏輯,從第一階段練肢體流暢,到第二階段練肢體張力,未來第三階段可能練勁,亞玲建議我們要去學習那套邏輯語言的變化,但不是去記動作,希望透過這些變化,我們都能更了解自己及找回本性。


張老師對亞玲最深刻的影響如下:因為這都是記者多年習氣下很難做到的,她希望自己能做到、能改變。



道家是看起來吃虧,其實是圓滿,我不見了才有你!

 

生命裡最大的免疫(保護)是謙卑,就是什麼都可以,我都可以!


圓滿不論對錯,遇到鬼都要把路走完,坦然面對自己才自在。

 


採訪後記:


覺得亞玲是天選之人,居然可以在那麼年輕時就開始跟著張老師練功,很難想像她說她之前是肢體非常僵硬的人,看她帶練時,肢體動作如行雲流水般優雅,她的外在及內在轉變,從犀利到柔和,大家有目共睹。非常謝謝她的寶貴建議,只要專注練二三個功法,自會有不同的體悟及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