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第88期 / 腔體的壓縮與共振原理之應用




◎鄭雅靜









百日築基,練精化氣階段,運用螺旋、延伸、開闔、絞轉等功法原理,強調筋骨、皮肉、韌帶、關節等相關訓練。先以大開大闔的引體作為肢體的處方,整飭現代人日漸遲鈍的肢體,大範圍條理人體600多條肌肉,超過200塊大小骨頭和300多個大小關節的皮相,達到肢體鍛鍊,增加肌肉與骨骼耐力,創造體內的腔體空間,提升體能量。功法訓練結構在外循環的範疇,漸次邁入練氣化神階段,運用壓縮與共振的原理,以成就外循環的進階功夫,完善身心靈的整體作用。


一、突破身心靈的高原期

人體的循環分有內、外二套系統。外循環的修煉以動能為主,透過覺知身體的實相,學習內在腔體的空間作用,學習靜的功夫。粗淺的層面必須克服身體相關酸、痛、麻、癢等肉體覺知的障礙。體內的內循環系統,主要負責60兆細胞間的物質運送,維持體溫與相關作業系統的恆定狀態,如心臟與血管的心血管系統。修煉過程中,身心靈會不斷地經歷各種高原期。修煉下丹田,身體的高原期就是停留在肉體的覺知層面,感覺疲累,每次都是硬撐,沒有感覺進步,好像只是享受肉體的酸痛感,毫無成就可言。假使沒有建立宏觀的身心靈視野,對身體產生洞見,漸漸提升物質性身體的層次而至心的境界,容易就此卻步。修煉中丹田,則是受限於心理層面無法突破,感覺情志的造化弄人,雖然功法動作已十分熟悉,感覺毫無新意,心生倦怠。修煉上丹田,靈的高原期屬於大腦的想法,是價值觀的模糊。常常自我對話,練功好像只是自我安慰。相較於他人對健康的關注,自己好像只是比下有餘,比上不足;身體也會老化,健康前景何堪。然而,真正的結構身心靈為整體的生命強者,是啟動自我成就的永續性,抱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不斷地激勵全人的身心靈能量。凡此,就有賴禪定的功夫。


二、人體的腔體空間

道家修煉以人體為工具,假借自然力的水、風與火的能量應用於冶煉,將人體修煉以水火既濟,啟動相生相榮的循環過程視為生命修煉的階段性目標。人體被具相化為古代冶煉所用的鼓風器,即「橐龠」,具備風箱的效果,狀如現代的手風琴樂器。身為橐龠,作用如風箱,身心的鍛鍊過程被比擬為鼓風煉火的淬煉過程。依人體中軸的喉嚨、橫膈肌與骨盆底肌為界,相連軀體周遭的骨骼、肌肉、關節、相關韌帶及組織,環繞結構成人體的腔體空間,為上、中、下三丹田的修煉所在。

人體的內循環,60兆細胞彼此之間的物質運送,維持人體相關作業系統的恆定狀態自有一番運作過程,行於內部,自成一小世界。人體頂天立地,以脊椎為軀幹的中軸,身體內部的實質空間包括臟腑的腔體、皮膚的毛孔及各個大大小小的關節腔。各部組織、骨骼或骨骼與肌肉之間形成部位的腔體結構。對人體修煉而言,腔體的功能迥異於臟腑器官的實質運作,卻彰顯了空間的作用。

顱腔又細分為鼻腔、視腔、口腔等區塊,眼耳鼻舌等重要器官均位於頭顱部位,並接收外界訊息以連結至大腦,大腦再協調各部系統組織的功能以因應環境需求。原則上,顱腔概括承受了眼耳鼻舌身及大腦的全部作用,為人體承受壓力的緩衝與釋放空間。以眼睛為例,主要接收外界資訊進入大腦的影像,眼睛看久了,如果沒有歇息,視神經因緊繃的時間太久而疲勞,就容易會出現類似影音斷訊的狀態。當眼睛一閉,暫時切斷視神經的連結,大腦就能暫時獲得紓解或壓力釋放的空間。

胸腔內有心臟與肺臟,是人體重要心肺機能運轉和呼吸作用之所,深受大腦作用影響。例如,當大腦因接收外界訊息,進行資料比對而致使心波動盪之際,倘若因為無法即時解決而下載於心,心將會引起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作用。顯現於外的跡象,可能是胸腔因壓力影響了內分泌作用,造成腔體的空間變化。如當人感覺悲傷啜泣之際,會出現胸部起伏或出現胸悶現象。

橫膈肌位於胸腔底部,腹腔上緣,約自人體第三、第四胸肋之間,肌肉纖維向下延伸至脊椎第三節,腰椎之前的肚臍位置。橫膈肌將軀體的空間劃分為胸腔和腹腔。腹腔容納人體重要臟腑,肝、膽、胰、脾、胃等器官,是食物進入身體後的消化道,肩負調理人體脾胃功能,也促成橫膈肌向下收縮的空間。中醫將此胸、腹之間的空間稱為「黃庭」,在練精化氣階段,是外氣轉換為內氣的重要場所;也是十月養胎,練氣化神階段,行周天循環的修煉所在。

骨盆底肌位於人體下腹腔區域,肚臍、生殖器、大、小腸、腎臟與膀胱等重要器官均羅列其間,為人體經脈系統之腎經與膀胱經的交會所在。肚臍之下有前陰(泛指男、女外生殖器和尿道外口),肛門為後陰;會陰位於前陰與後陰兩點之間,是任脈、督與沖脈交會點。練功時,所謂的海底線,意指人體的前陰、會陰與後陰三點連接的骨盆底肌範圍。其中,肚臍和命門二點連線另稱為「生命線」。生命線和海底線呈現一虛、一實的平行狀態;若再和位於脊椎尾骨尖端的長強穴(尾閭穴)相連,三點所形成的立體區域,就是通稱的下丹田範圍。


三、動禪是基本的氣功

入靜、靜坐是修煉禪定的基本功夫。以靜坐二小時為例,保持呼吸的頻率一致、靜坐的姿態一致,展現的動能一致,稱為禪定。動禪是氣機導引修煉的基本氣功。訴求以身體為介面,跳脫大腦思維動作的過程,單純地重複動作。任何功法動作練習久了,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的連結順暢,身體對動作進入深層記憶,演練動作時自然熟練,大腦不必再行操控,全然理解功法原理與心法要義;動作的意念不再遵守自以為是的邏輯或法則,而是謹守覺知,使不致偏離。如此,就能脫離特意做作的肢體匠氣,賦予全然的覺知狀態,知其所以而處之安然。功法過程中,如果大腦還存有想法或目的,就算是目指氣使,動作也會產生忽快忽慢的現象,無法定位速度,當然也就無法鎖定頻率。

世間萬物皆有相對二面,當一方產生波的時候,必須先處於禪定的狀態才能產生恆定的波,而為他方所接收。或者,他方必須具備禪定的能力,才能接收到對方所產生的波。因此,要感受身體內、外的氣流,聽到波,必須先鎖定頻率。禪定是掌握波的基礎訓練,一旦能夠順利接收到相對的一方所產生的波時,自此之後就能弦弦相接,是為諧波共振。


四、諧波與共振

諧波共振包含「諧波」與「共振」二個概念。諧波二字相關數學或物理學概念,如數學相關的傅立葉級數,或物理學涉及的泛音。 共振則是物質吸納能量所反應出來的現象,如聲樂領域普遍應用的發聲訓練,就是利用共振原理達到歌唱共鳴的效果。以磬或鼓為例,物體構造的厚薄程度必須整體一致,方能達到最佳的傳導效果。假使物體的材質或構造稍有瑕疵,固有的頻率不佳;即使能夠敲出聲音,產生共振,但也會因為缺乏優質的傳導介面,無法形成諧波。

對人體而言,經由口鼻等氣息振動至聲帶所發生的原始聲音,通常細小而微弱,卻能在體內的共鳴腔形成共振作用,就能夠產生系列的泛音。假使泛音的頻率相近於其共鳴腔體本身固有頻率的時候,共鳴作用將會增強;表現於外的現象便是聲音響亮,能量增強。因此,若無身體內、外因壓力變化而產生的氣體流動現象,也無身體內部的空間作用,自然就無法形成體內的共振效果。


五、腔體的壓縮與共振作用

以顱腔為例,當人的睡眠不足或大腦混雜,體內充滿濁氣的時候,雖然也能夠產生共振,但可能由於內耳不平衡而導致頭暈、搖晃等不舒服的身心感受;雖有共振,但缺乏諧波。共振的重點在低頻共振,必須配合靜坐鍛鍊,而以腔體的壓縮作用為先決條件。

人體內部的空間結構自上至下,以喉嚨(十二重樓)至胸腹(黃庭)之間的空間最為暢通。唯有經由慢勻細長的呼吸,持續練習橫膈肌的壓縮,持續進行壓縮和循環作用,才有機會得以在最少耗能的狀態下形成低頻共振。

喉嚨又稱「十二重樓」,位於橐龠之上,取其高處不勝寒之意,別稱「瓊樓」。它的通氣原理類似吹奏樂器。以吹笛為例,進入笛子的氣流以螺旋方式旋轉前進,空氣在笛管內依其直徑與長度互異,而產生不同頻率的共鳴效果。位於人體腔體上層的十二重樓,於此扮演類似笛管的角色;呼吸作用則是推波助瀾的助力,目的在形成輕緩的壓縮作用而使氣下行。

橫膈肌在此是胸腔和腹腔產生空間變化的重要工具。以人體的結構而論,假使缺少橫膈肌的參與,就無法產生肺部呼吸的壓縮作用,僅能進行範圍狹隘的肺呼吸;無法形成功法修煉的體呼吸作用。功法操作時,經由橫膈肌向下的壓縮作用,腹腔的空間因而發生變化,使腹部內壓力升高;不僅藉此能夠活絡臟腑的功能性作用,內氣得以抒發,並間接促使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變化維持恆定狀態。

橫膈肌的壓縮作用類似氣球的充氣方式。功法訓練不以鼻呼吸的呼吸作用為重點,而是訓練感知軀體內部的橫膈肌作用,使之向下壓縮;讓胸腔的空間得以拓展,並連帶延伸至腹腔的空間。執行橫膈肌的壓縮動作時,務必全然專注、放鬆,放開對肌肉的牽掛,使吸、吐完全作用於各個腔體的空間之內;再利用腹腔等大面積的空間壓縮,促使其他空間產生延伸、擴大的變化。如此,體內的內氣依循物理性的壓力變化而朝向較小的空間移動,創造更大範圍的腔體空間。

當內部的氣機運作之際,橫膈肌經壓縮作用往下,腹腔因為後有脊椎而呈現前傾現象,結合骨盆底肌收提海底的作用;橐龠一闔,腔體的壓縮力道會對內臟產生壓力,使內分泌發生變化。內氣則從丹田呼吸接續命門呼吸至命門,引氣循背部上行,再循百會降陰穴,通十二重樓,自胸至腹而下,自有一番循環作用。整合各部腔體的壓縮作用,形成共振,將有助於日後周天循環的氣機舒發與順暢運作。(參考辛華昀,「橫隔膜在循環任督時的關鍵角色與操作要領」,2015年4月30日第86期電子報)


六、小結

現代人由於生活緊張,外界干擾眾多,大腦混亂,心氣太濁,心能量薄弱。此外,飲食起居不善,身體的腔體空間不再如嬰孩般呈現原始的飽滿,富含彈性。因此,能否創造腔體空間並善加利用,是操作壓縮與共振原理的重要基礎。假使橫膈肌和海底的上、下壓縮作用,無法熟練到成為本能反應,就無法形成良好的共振效果;或雖有共振,但缺乏諧波。

練精化氣的體能訓練稍有小成之後,就必須提升身體的修煉層次,專注腔體的空間訓練。持續進行橫膈肌的壓縮作用將會導致身體內部的空間變化,都會作用十二重樓或腹腔的空間暢通性,而空間的變化將使內氣產生質變。當慢勻細長的呼吸在腔體出現的共鳴聲音轉變;只要輕微的呼吸,就會產生一連串共振。如此,再也不需用力呼吸,僅憑觀呼吸,啟動橫膈肌壓縮作用,內氣就會在各部腔體的空間形成壓縮、共振、循環的連鎖反應。因此,啟動慢勻細長的呼吸和周天循環的修煉過程,才能產生最小耗能狀態的共振。





東醫氣機導引第88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