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日 星期二

第12期 / 用身體讀《心經》


 
用身體讀《心經》



從練功的體驗與《心經》對參,跟一般註解或有出入,
但經典若不能在各領域的實踐中獲得應證,
就失去跨時代的普遍性價值;而我們用身體實踐《心經》,
藉《心經》幫助我們掌握練功的方向,
這才是閱讀經典的正確方法……。
 

《心經》是人類思想的結晶,也是跨宗教的人類精神遺產。十幾年前我就已熟背《心經》,這幾年隨著練功的體悟漸深,對《心經》的領會也越深。用自己的身體實踐參照《心經》,練功如有神助,彷彿走上一條通往悟道的捷徑。所以我認為,閱讀經典一定要有相對的能量,讀《金剛經》就要有《金剛經》的相對能量,讀《聖經》就要有《聖經》的相對能量;而且,必須透過親身實踐,讓自己的能量頻率與經典合拍。若只在文字堆裡打轉,頂多得其皮肉,無法得其神髓。

所以,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實際經歷與原典對話。一個肢體實踐者可以從「如是我驗」的心得,直接印證經典;整天埋在故紙堆裡做研究的文人學者,卻未必能直探經典核心。因為只有力量識得力量,只有實踐者才能傳授真功夫。

本來我要等各位對身體層次有更深的體會時,再幫各位將修習氣機導引的重點與《心經》作對照,但我發現大家最近雖然都有明顯進步,但繼續往下走,若在觀念上有正確的方向,進步會更快。所以我想,這時候來談這個主題是很必要的。不過必須再次強調的是,我純粹是從練功的體驗與《心經》對參,跟一般註解或有出入,但我覺得,經典若不能在各領域的實踐中獲得應證,就失去跨越時代的普遍性價值;而我們用身體實踐《心經》,藉《心經》幫助我們掌握練功的方向,這才是閱讀經典的正確方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我們在動作中強調專注內守,身心放鬆,用動作觀照身體存在的真相,跟自己的身體對話,這就是「觀自在」。當動作、呼吸都從有形化為無形,動中有靜、似動非動,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動作沒有心的主導,這就是「行深」,可達到「般若波羅蜜多」的定境;也就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之謂坐忘」的境界。我認為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大靜態。就像賽車手在高速行進中心無旁鶩,眼前只有車道的線條,所以能在高速中立即反應。

「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定」的狀態。當我們以不斷的實踐「觀自在」,透過練功開發身體覺知,「行深」而能熟生巧、巧生勁,爐火純青,破除身體的僵硬執著,最後到達靜中猶動的定境,自然就可以照見五蘊(肝心脾肺腎、眼耳鼻舌身、怒恨怨惱煩、金木水火土)皆空,此時再回顧過去耿耿於懷的種種煩惱,就能醒覺它其實都是不斷生滅流變的空相,就再也不會拿來綁縛自己了。所謂「一輪明月,破九州之幽暗」,這種洞然明白的觀照功夫,才是「度一切苦厄」的根本大法。

然而,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生老病死如影隨形,怒恨怨惱煩鬱結於中,要將各種生理、心理的障礙層層剝除,就要痛下「剝」的功夫。可是,古今多少英雄豪傑在其中載浮載沉,過了這一關,未必過得了下一關,生死輪迴,反反覆覆。我認為,這是基礎功夫不夠扎實之故,所以練功要先破除身體的僵硬、增加身體的韌性,再透過呼吸和意識的鍛鍊,以有練無,乃可以循序撥開根性上的執迷。如果身體的痠痛都無法克服,如何能承受心理的傷痛?有了強健、鬆柔的身體作基礎,才能對「五蘊皆空」有真正的體會。因為練功練到全然專注放鬆時,眼耳鼻舌身意所有覺知都會漸次放開,以一念代萬念,最後只剩「動覺」與「識覺」的「觀照力」,對於「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宇宙真相,就能產生洞見的智慧。

所以,「舍利子」就是「諸法空相」。從練功的體驗來說,手的具相不見了,氣感出現;五臟六腑的覺知不見了,但仍有肝氣、胃氣;這無形無相、卻實際存在的「空相」,就是「舍利子」。然而,氣感也是相,肝氣、腎氣都是相。因為能量不滅,所以空是相,相也是空,兩者相互流轉;唯有道體才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舍利子」。當我們能洞見「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就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虛空之眼、無心之心,並以此心眼觀照諸法空相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身體在恍惚之中,動猶靜、靜生動。既已跨越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所有的恐怖與顛倒夢想,都如風過林梢,來了去,去了又來,當苦難不再是苦難,人生就是一場隨緣隨意的冒險遊戲,日日是好日,走到哪兒都是好的。

在虛靜的層次,靜坐是很重要的訓練。但靜坐沒有形式,任何事情只要落入形式規範,就是「智」與「得」。你看十八羅漢有那麼多形象,這就提示我們,任何形象都可以成佛。所以「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一個真正練功修行的人,就是「菩提薩埵」。在定境中時時觀照空相,維持心的覺知,就能擁有超越語言、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咒」能量;因為定的時候氣波很穩,不受干擾,連小嬰兒都可以感受。所以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要得到這個無上秘法,在於不斷的「經歷」和「實踐」。所以最後它再次強調:「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提醒我們每天都在「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的訓練中,帶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清醒之心,做一個清醒的實踐者,走向三界火宅,在五濁惡世之中「觀自在」,這時候,你就是菩提道上的菩薩了。




東醫氣機導引第12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