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第122期 / 淺述氣機導引與一般運動的不同(下)




◎林孟君



(二)呼吸

現代人因生活便利,導致缺乏運動,成人之後,比嬰幼兒時期動得更少。當軀體變大,運動量又減少,留存在肺部的濁氣會更多,因此,「吐故納新」的呼吸作用,也就是徹底交換的呼吸變得非常重要。

要增強呼吸的作用、增加呼吸量,運動是必要的方法。但一般運動採用的是以激烈的肢體動作,增加氧氣的交換,使用的呼吸方法,仍以胸式呼吸為主,少數用到腹式呼吸。而胸式呼吸受制於胸腔的空間範圍,通常較為短促,呼吸量少,氣體的交換自然不多,運動之後,雖然氧氣的交換率增加,但呼吸的深度卻無明顯改善,對深層的肌肉的氧氣需求助益不多。

氣機導引以和緩鬆柔的動作進行身體鍛鍊,使體內空間變大,以吸納更多氧氣;加以肌肉(橫隔肌與骨盆底肌)的收縮擴張,呼吸時可產生更大的內部壓力,將氣血推至末梢,有助於末梢的營養輸送與氣體交換,對建構健康的身體大有幫助,卻非終極目的。

呼吸是人體氣化作用的燃料,可促進氣血循環。呼吸作用可引動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調節身體功能,若是練習得當,就可透過呼吸後天之氣(空氣),引發體內真氣,強固先天之元氣。

呼吸還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憤怒和喜悅時呼吸的狀況都不相同。人的心念一動,就有氣的產生和出入,所以氣源於心,是心的功能表現。想要有平穩的心性或性靈的提升,就要在呼吸的調控上下功夫。練氣必須讓心念和呼吸相互制約,不使分開,達到心息相依的地步。這對意識的控制,也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呼吸的訓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氣機導引的呼吸指的是以肚臍、命門、及三陰之間的體呼吸,與一般鼻喉呼吸有天壤之別。呼吸訓練的過程,需先由胸式呼吸過渡到腹式呼吸,再進一步到逆腹式呼吸,最後進入體呼吸的階段,在此期間,慢、勻、細、長的原則需一以貫之。過程中,還需動作、意識的配合,三者同時並進,初時動作與呼吸密切配合,待熟練之後,加以意識引導,便能帶領身體進入更高的層次。因此,在氣機導引的架構中,呼吸是一種催化劑,在不同層次的肢體鍛鍊中,能促成身體與心靈不斷的向上一層次超越,這是其他運動未觸及的部分。



(三)意識


意識的訓練是氣機導引與其他運動極大的不同之處,一般運動重視體能與技術的鍛鍊,忽略意識訓練,殊不知影響運動員臨場表現的,常是身體以外的因素—緊張、恐懼、得失心、自信心等,當面臨決勝關鍵,壓力來襲,如何化解危機、轉危為安,才見高下。試看許多棒球、籃球等賽事,常一輸球就兵敗如山倒,無法挽回頹勢、或比賽期間表現起伏太大,成績忽上忽下,究其原因,球員是否有穩定的心理素質是重要因素。想在競賽中得勝,意識的訓練絕不可輕忽。可惜的是,掌管運動大事的人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對意識的訓練常付之闕如。

氣機導引包含動作、呼吸、意識三方向的訓練,但練形容易練意難,所以練功首重意識,其次是呼吸,動作是末節。但入手功夫當然要從動作訓練開始,身體的內覺知才能慢慢被開發出來,否則意識沒有載體,如何作用?


氣機導引的意識訓練,是要與動作、呼吸配合才能完成。意即在肢體開發過程中訓練覺知的能力。


首先,做動作時,意念要非常專注(意守)、身體放鬆,在緩慢安靜中,讓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帶著你進入自己的身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意識全由身體主導,心念活動則凝歛在單純的看見身體:動到哪裡專注到哪裡,注意力始終在自己身上,不使離開,將身體視作流水,用依序的概念,讓意念緩緩從皮表、肌肉、關節到經絡、臟腑……一一流過,如此以一念代萬念,意念專注在肢體動態中,將平日放逸的心逐漸收束,返回自身。

初時,意念專注的時間不長,雜念叢生,須時時將意念拉回;或略有敷衍,未將動作所牽涉部位依序放置,就須以意念加以控制。練習日久,覺知能力更上一層,一有他想,便能有所覺察,將意念拉回自身,此時專注的時間逐漸加長,終至片刻不稍離的程度。

當意念專注於自身時,覺受能力會變得敏銳,會感受到身體的不同狀態:僵硬、酸痛……等,此時必須更放鬆,才能更專注於肢體的動作中,而專注又加強覺受的能力,敏銳的覺受力又將專注導向更深一層,如此專注、放鬆、感受層層遞進,加上慢、勻、細、長的呼吸,意念會從感知有形肢體的動作到無形氣機的運作,專注能力與覺知的敏銳度將更上層樓。

假以時日,一舉手一投足,了了分明,就能清楚感知身體各部位彼此之間的關聯性。這是一種「看見」的專注力,是在動作中培養覺知整體的能力,這種覺知能力,能刺激大腦不斷成長,讓思想、生命的層次不斷提高。

身體的開發過程,時刻離不開意識。意識的專注與覺知,讓我們感受到有形肉體的僵硬,也帶領身體不斷突破生理機能的瓶頸,最終消除身體的障礙,構築出一條意識的高速公路,此時,身體的速度將可由意識掌控,心靈的力量將帶動身體,產生超越的爆發力。而一己的生命也會在這樣的超越與爆發中開創新局。

  


三、修練三丹田的智慧


氣機導引是運動,也是氣功,因此動作的目的不在把動作做到完美,而是藉動作來訓練身體的功能、練習身體的聰明、結身體的丹藥。

氣功學將人體分成下、中、上三個丹田:下丹田主精,強調肢體養生;中丹田主氣,著重心的練養;上丹田主神,強調靈性的開發,而肢體的開發是練養心氣的基礎,唯有整合下、中二丹田,才能開啟上丹田的靈性智慧。

下丹田 --- 究有無之際


下丹田的鍛鍊以肢體整合為目的,在建構身體的無障礙空間、一個身心協調安適的生理環境,需透過體神經(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加以訓練。引體篇重點在肌肉關節、腔體空間的開發、及有形肢體的操作靈敏無礙;內臟篇則著重活化五臟六腑及其傳鏈機制,使臟腑分泌功能正常、訊息傳導無誤、心性平穩。

經過功法鍛鍊,我們體內的濁氣、雜質得以排除,身體各部分協調無間,我們會擁有一個聰明、沒有干擾的身體,它會有:正確的姿勢、良好的體能與協調性、靈活且運作良好的關節、強健的腰腿、有韌性的筋骨、鬆柔的肢體、敏銳的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左右平衡的身體、暢通的筋脈、功能正常的臟腑、專注敏銳的覺知能力等。

而這樣沒有滯礙的身體,將擁有帶領我們體證虛無的能力。肢體的鍛鍊助我們清除肉身的雜質,使身體、變得清澈透明、覺知敏銳、各部位得以整合,我們就能放掉對身體的執著,讓身體虛無化,身體也才能被遺忘,進入隨機應變的自由狀態,恍恍惚忽、若有若無,所有的動作都是身體自發的,只要身體哪裡不舒服,身體就會想法子動起來,主動尋找、主動化解內在的僵硬與痠痛,這樣由身體主導的運動沒有制式,充滿自由。心靈也會完全靜下來,進入一個無煩惱、無掛礙的世界,當我們返回現實世界,將帶著那樣的清明覺察,看到生活中的無明煩擾,幫助我們超越現實。



中丹田 --- 明(覺)心氣之變


中丹田的練養以心為主,重點有自律神經系統(包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呼吸的調控、內分泌的控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管理、及看到心波的起伏。

首要的是呼吸的訓練,人的心念一動,呼吸狀態就會改變,所以調息就變得重要無比。息慢心就慢,心中清朗如鏡,不太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挑動,自律神經就自然平衡。自律神經平衡,內分泌就會穩定,帶來穩定的情緒。

呼吸可以調控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又影響內分泌,內分泌又影響心、造成心波起伏,因此需從有形的呼吸著手,才能進入內部無形的控制。此外,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收外界的訊息,與大腦結合產生六識,而心會受到大腦所傳導訊息的影響而產生波動,因此六根的管理也是必要之事。

氣機導引的呼吸指的是以肚臍、命門、及三陰之間的體呼吸,就是吸氣時橫膈肌往下,體腔充氣,收縮腰腹,且骨盆底肌(下橫膈膜)出自本能的縮提,體腔就會形成類似風箱開闔的壓縮作用,使臟腑受到緩和的按摩效果以產生正常的代謝作用。爾後,意念愈專注於呼吸、身心愈放鬆,逐漸進入胎息、體呼吸的階段,亦即以先天的臍呼吸取代後天的鼻相呼吸,古人稱為胎息或龜息的生理現象。

肢體可以直接反應心性,動作是直接面對自己的界面,透過動作,可以如實的看見自己,看見自己身體的緊張,看見自己面對困境時的態度,動作當中,忍受痠痛煎熬時,心情跟躺著聽音樂必是截然不同,內分泌當然也不一樣,不同的內分泌會產生不同想法,內分泌失調想法就會失序,樂觀悲觀、積極消極,都受到內分泌的影響。因此練功不是練功,是在練內分泌,要透過動作看到內分泌的不同變化造成的結果,以及影響內分泌的各種情緒,進而將內分泌調控在最平穩的狀態。

要能達成內分泌的平穩狀態,練功時還要結合呼吸與意識。以慢勻細長的呼吸,意識的專注覺知收束大腦的想法與意念,停止六根和大腦連結的「識」的運作,聆聽心波,看見心波的起伏。之後,呼吸頻率恆定、心波穩定、大腦安靜,身心逐漸進入空的境界,一舉手一投足,都不造成內分泌的錯亂。



上丹田 --- 成一己之性


上丹田靈性的開發,必待下、中二丹田整合完成,有個健全且能量具足的身心環境,如此上丹田才能擺脫生理及心理的羈絆,有形的肉體才能超脫至無形無為的精神世界,成就靈性的智慧。

當身體熟練動作,大腦都不用想了,把感覺交給身體,大腦神經線不傳導、不判讀也不下指令,心自然安定了,各種感覺、情緒也都止息,心波不再起,於是看見就只是看見,聽見就只是聽見,船過水無痕,雁過潭不留影,一切都變得平靜安詳,不再被五色五音所惑,也不需要動心忍性了,自然而然地活在天地之間,是何等的喜悅。

這是一種身心同步合作的狀態,動作、呼吸、意識三者整合無間,具有高度的靈敏、高度的客觀,擺脫了世俗紛亂、達到極度的寧靜。回到現實後,你依然是你,仍然過著以前的生活,卻可以清楚意識到每一種感覺、每一個現象、乃至我們的肉身、七情六慾,都是鏡花水月、轉眼即逝,我們看人看事更加透徹,生命價值觀更加明確,心中更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何而做,不急不躁、不爭不求,順勢而為,不被慾望統治、不被世俗價值觀牽制。至此,清明的自性得以顯現、完成,做個天地之間的自然人。



下丹田
練精化氣
身鬆
引體篇
內臟篇
螺旋、延伸
開闔、絞轉

生理學
中丹田
練氣化神
心靜

導氣篇
靜心、旋轉、
壓縮、共振

心理學
上丹田
練神還虛
腦空


哲學












四、結論


導引術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以動作、呼吸為主,之後兩千年間,吸收了武術、丹道養生、氣功、乃至禪宗思想,形成中國身體文化搏大深厚的面貌,這原是可以令後代子孫覺得驕傲的文化遺產,但在清末,西風東漸,加以政治、戰爭上的挫敗,導致民族自信心低落、崇洋心態作祟,使這一套肢體性命之學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

氣機導引18套功法,乃是張良維老師將武術原理融合導引術作為動作根基、並以內丹學為骨幹、儒釋道三家思想為思想內涵,加上中、西醫學理輔證,將傳統中國身體文化做一大規模的蒐羅整理、溯源存菁,歸納編創而成,強調動作、呼吸、意識的鍛鍊,三者並進,除了可供現代人肢體養生保健,成為西方運動模式之外的另一種選擇,還有保存、發揚傳統肢體文化的深意。

但是,張老師的期待不止於此,他更大的期待應是讓中國的肢體文化藉由氣機導引的推廣,更為世人了解接納,並以之為身心靈修練法門:將形而下的肉體鍛鍊成熟,架構出一個脈理暢達、虛靜無為的身心環境,再以此為基礎,上探形而上精神力量的境界。換言之,氣機導引的練習目的,並非只追求身體的健康,而是以功法進行身心靈整合,以獲得個人靈性的提升,再以自我的小宇宙體證大宇宙生生不息的奧義,最終達到先哲所示「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此看來,氣機導引18套功法,不只是一種養生運動,更是我們用來「究有無之際,明(覺)心氣之變,成一己之性」的媒介,當大家都能開啟自己的靈性智慧,內心會充滿積極正面的力量,不再力不從心,人類的精神文明將再展新頁、再創高峰。



二月第122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