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第78期 / 懸壺之餘,試探氣、八識、五行之說




◎莊朝傑







 氣是一種能量,存在人體小宇宙內主宰各種病理、生理機能運作,以及宇宙天地萬物運行的準則(古賢文天祥 正氣歌之河嶽、日月星辰),且大小兩宇宙間可互通影響。張老師定義氣功乃是:「心識與宇宙的空間學,藉陰陽五行往來互動,透視其機。」

※ 氣之分類:
               (一) 先天之氣 --- 元氣   ( 存於腎中 )
               (二) 後天之氣 --- 內氣   (來自外氣,經肝臟轉化而成)
                                                                 (1) 宗氣 ( 存於胸中 )
                                                                 (2) 營氣 ( 存於脈內)
                                                                 (3) 衛氣 ( 存於脈外)

(一) 先天之氣(元氣 / 原氣):
               [醫學源流論]「當其受生之時,已有定分焉。所謂定分者,元氣也。」
               [醫學讀書記]「元氣,是生來便有,此氣漸長漸消, 為一生盛衰之本。」
               [醫原]「先天真一之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而為人身之至寶。」
元氣,自受胎便有,一生中受胃氣( 榖氣 / ATP )滋養以補充,氣足則體壯,虛則衰,
終究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消減。
       
來自於父母精血,存於腎中(註1),故由下而上,為人體之本源,主宰人體的特徵、發育及
遺傳後代,近乎現代醫學之染色體。


(二) 後天之氣
           
(a) 外氣 -- 口吃食物和飲水,吸收 "地" 的營養;鼻呼吸空氣,接受 "天" 的營養,其中空氣、食物和飲水所含藏的能量,稱為「外氣」。
(b) 內氣 -- 外氣(糖類、蛋白質、脂肪、水、氧氣)進入體內,經消化分解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氧氣等單分子,才可由小腸毛細血管或毛細淋巴管吸收,至此仍屬外氣,再經肝臟轉成肝醣型式貯存備用或直接經氧化作用生成能量, 稱為「內氣」,(例如: 1 分子葡萄糖經由有氧呼吸可產生 38 個ATP),供應身體所需(肢體運動、臟器活動、腦部思考和控管、免疫反應、生殖作用 ••• 等)。

                [醫碥]「氣一耳,以其行於脈中,則曰營氣;行於脈外,則曰衛氣;
                                  聚於胸中,則曰宗氣。名雖有三,氣本無二。」

#內氣 依《存在部位》區分:
                      
 (1) 宗氣(大氣)-- (存在於胸腔內)心與肺的功能。
為後天根本之氣,積存在 "氣海"、"膻中"。
              [素問]「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脈宗氣也。」
                [靈樞]「宗氣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心臟搏動以推動血管內的血液(內含營、衛之氣)運行周身,乃宗氣之用。
心電圖可記錄心臟肌肉內各節律點的電位變化及傳導,顯示宗氣之變化。
肺臓內支氣管漸行漸細,而終於單層細胞之囊狀結構(肺泡),以行呼吸作用(註2)。
心肺之能量(功能 / 宗氣),乃最主要的生命現象,所以急救時若心肺復甦術(CPR)能成功恢復心肺的運作,就可挽回生命。

 (2) 營氣(榮氣)-- (存在於脈內)營養身體所需。
因營養作用必須常態穩定供應;不可間斷,所以得運行於固定的系統內;
即任督及十二經脈、血管及淋巴管系統。(猶如自來水供應系統)葡萄糖、氧氣可附著在紅血球表面上、血漿或淋巴液內之大分子蛋白質上、或以游離態,而被輸送至身體各處供應營養,激素也是以相似模式被運送至特定器官產生作用。

                [素問]「營者,水榖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臓絡六腑也。」
相較於 "衛氣","營氣" 主營養臟腑,故行走偏向內臓,屬陰,稱「營陰」。
       
 (3) 衛氣 -- (存在於脈外)保衛身體。
古代無顯微鏡及組織學,推想古聖賢們觀察人體之生理、病理現象時,發現身體 的體溫變化不大(恆溫動物);外傷時血液會凝固,傷口會癒合;生病時("外邪" 入侵)的痊癒機制,可能不知其因,但理解必有一種能量運作著,其性慓悍具抗拒力, 能護衛身體,且行走自由,無既定路徑,名之為「衛氣」。如同戰爭時,若兵力只能在旣有的路徑內(鐵道、公路)運動,仍不算勝利,一定需以步兵脫離幹道,遂行巷戰;地毯式搜索,逐一殲滅敵人,才能確保戰果。同理衛氣必須能夠脫離既定的經絡(任督及十二經脈),進入組織間隙發揮作用以保護身體,故曰「衛行脈外」。

               [醫旨緒餘]「衞氣者,所言護衛周身,溫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素問]「營者,水榖之精氣也;衛者,水榖之悍氣也。」
               [素問]「衛者,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
                                於 肓膜,散於胸腹。」
               [難經]「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如環之
                               無端, 故知營衛相隨也。」
                               "衛氣" 主抵禦外侮,故行走偏於體表,屬陽,稱「衛陽」。


試舉數例敘述身體保衛機制
 
 ①體溫調節 -- 皮膚血管收縮、豎毛肌收縮 --- 保溫。
                       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由呼吸道散逸 --- 散熱。
 ②血液凝固 -- 外傷時,血小板和血漿內 "凝血因子" 由破損的血管壁外移入組織間隙,進行
    血液凝固作用,減少血液流失。
 ③免疫反應 -- 血管和淋巴管內的各種免疫細胞及抗體滲出管外,消滅病原體及產生 "免疫
    記憶"。若病原體已侵入血管內(菌血症或敗血症),免疫反應也可在管腔內進行。

以上諸例屬異常狀況,且各次事件間具變異性,既無固定操作模式可依循,且需迅速應變,所以古代醫者相信必有一種能量,以不固定的路徑遂行上述保衛身體的工作,此或許是古醫書稱「衛氣行於脈外」之因。然而,以現今醫學知識對照,以上狀況並非全在脈外發生,也有少部份是在脈內進行,所以個人認為:"衛氣" 不只行於脈外,亦行脈內;且「行」應作「作用」 解,而不只是「行走」之意,因為平時免疫細胞大多在脈內流動,只是其作用大多在脈外之組織間隙進行。

以上所述各種「氣」,毎個人都具備並終生受用,若聽其自然則如散兵遊勇流竄周身,僅能發揮基本功能,倘能集結鍛鍊必能發揮更大功效,此乃「氣功學」之目的。


               
【身心靈之修行與靜坐五階段】
    
(子) --- 練精化氣 --- 百日築基 --- 動功或靜坐初始,肢體痠痛和心神不安、昏沉,同靜坐五階段之一"未定"。
經由引體和內臟功法的鍛練,於降伏肢體痠、痛、麻、僵 ••• 諸「身魔」,或
靜坐使心神安定,不昏睡,念頭存在但過而不擷取。
主「滅心」,同靜坐五階段之二"入靜"。
 經由上、下橫膈膜壓縮腹腔和骨盆腔(合稱黃庭)內的營、衛二氣而結丹(真種子)。

泌尿生殖膈膜(下橫膈膜 / 海底)內含 “尿道括約肌”,主由副交感神經(自主神經)控制,另含部份 “薦神經”(體神經)。當副交感神經作用時,括約肌放鬆即可順暢排尿,但排尿過程中,可以(意識)經由薦神經作用,中斷排尿之進行,顯示 “下橫膈膜” 可由 “自主神經” (副交感神經)或 “非自主神經” (體神經)控制。

呼吸時,上橫隔膜的運動由「自主神經」和「意識」均可獨立控制,所以能 "無意識" 的自主
呼吸;也可 "有意識" 的隨意呼吸。

所以上、下橫膈膜可說是「自主」和「非自主」之間的橋樑,「精 / 身」與「氣 / 心」往來的
管道,可藉之由「意識 / 非自主 / 精 / 身」而鍛練「自主 / 氣 / 心」,無怪乎;上、下橫膈膜
(呼吸及海底收放)在養身、修行、練功方面占關鍵地位。

 (丑) --- 練氣化神 --- 十月養胎 --- 培養真(氣)種子成為真氣(丹氣),繼之,導引 “丹氣” 巡行任督及十二經絡至舌下穴道,出津液,吞下津液存養於黃庭,謂之「養胎」。
                                   
 --- 三年乳哺 --- 藉著專注於上、下横膈膜(身、心間的管道)的壓縮和提放,體會從肢體動作所引發的心波變化(自主神經和激素作用),並學習讓心波趨於穩定,逐漸降低自主神經和激素對外境(五塵) 透過神識所造成的影響,增加心的不受激性,此即心量的提昇,心無相,腦無念。主「滅相」「空相」「自性」,同靜坐五階段之三 "初定 / 小定"。


【心量如何增大】從個人行醫體驗說起,與同學共參:

首先可從「同理心」著手,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可發現對方 "為何如此做" 的理由,其理由不見得 "無理",甚至我在該情況下也會那樣做,那時我們的心波就因理解而不再波濤洶湧,自主神經和激素的作用漸漸消退,心跳、呼吸、肌肉緊張度也趨於穩定,逐漸能包容對方的言行。

         例如:
     
(i)抱怨 --- 看診時,有些病人反覆抱怨一些不適,雖經詳細檢查並没發現重大問題,但病人聽不進解釋,仍一味發表他的意見,確實讓我煩躁而動怒,如今 "偶爾" 嘗試耐著性子和他多聊一下,發現他其實是因為獨居,害怕視力喪失將難以獨立生活。
     
(ii)插隊 --- 快速道路交流道出口回堵時,若有人在一旁試圖插隊就覺得氣憤,為了不讓他得逞,神經緊繃地跟緊前車不留空隙。現在試著推想:他可能趕時間,或路不熟錯過排隊的時空,或縱使故意要佔便宜插隊,也差不了幾部車距離。
     
(iii)爭吵 --- 一定是堅持自己意見絕對正確,才會和不同意見者發生爭執,事後還會妄想:對方回去後 鐵定會發現他自己的錯誤而覺得理虧,就靜待他的道歉吧!在此要體認,大多數對方也是 抱持同樣的想法,所以應該自我轉念思惟:我真的百分之百没錯嗎?    如此將可啓動 "反省  "、"道歉" 的念頭,並率先實行,以確保不負於人。「對不起」、「我錯了」、 鞠躬 ••• 這幾個字或行為,在我們意識裏所代表的意思是從小被灌輸的,誤以為你高我低,其實和「今天天氣很好」、握手 ••• 一樣中性,只是表達我誠心想了解您的想法,為求絲毫不負於你,由我先做出來而已,且經由溝通之後,常常會發現實際上自己錯得比 較多或頻繁。
      
(iv)高興 --- 得意、興奮 ••• 時,也會造成心波的震盪,必須減低其作用力。反問自己:此事確實 值得高興嗎?都沒有造成別人的委屈或落寞嗎?又可高興多久呢?常言「福禍相倚」,今天的高興可能造就日後的禍因,如此也就沒有什麼事情真正值得高興的。

當腦(意識 / 上丹田 / 靈)對任何外境均不起作用時,則身體的主宰由上丹田(鼎)移到中丹田(爐),此即「移鼎換爐」。當肢體動作(身)純熟時,不必再花費太多心力在下丹田(爐),而將重點移到中丹田(鼎)以觀察心波,此稱「移爐換鼎」。
上、下丹田皆空,神(靈)和精(身)不再干擾氣(心)的運作,身體全然由氣(心)主導,此稱
「一意規中隨氣行」。
「面由心生」當自主神經和激素不隨外境而變化時,心波自然平靜,使得焦慮、易怒、恐懼、高興、愛慕 ••• 等,正、負面情緒不再發生,繼而改變臉部表情肌肉的表現模式,致使面相( 皺紋、肌肉張力 ••• )變化,謂之「滅法相」。
    

 (寅) --- 練神還虛 --- 九年面壁 --- 隨著心量逐漸提昇,終至意識(靈)對五塵(色聲香味觸 等外境)絲毫不起分別心,三念(身念、心念、法念/執著)不生, 心海如鏡。主「滅性」。如槁木死灰,喻之「活死人」。
同靜坐五階段之四"中定"。
再上一層「出神」「入化」,上合宇宙天地之能。道家稱為「羽化」;佛家謂之「涅槃相」。同靜坐五階段之五"大定"。

「百日築基」「十月養胎」「三年乳哺」三者,並不一定按照順序修行;可同時併進,但若前項的基礎深厚,還是有助於後者的成效。且猜想其中所提時程 (百日 / 十月 / 三年) 或許暗示該階段的困難度。


連結八識】   

人腦中約只有 5 ~ 7 % 的功能被開發,其餘 90 % 以上功能處於休止狀態。   
外界環境的刺激(色聲香味觸法 / 六塵)經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進入人體,在那 5 % 的腦功能中被運作,分別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塵存於外界,六根出生就有,兩者皆無法改變,所能作的唯有滅「六識」而已。

前五識:各別以外界的色、聲、香、味、觸為對象,產生各別的 "境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一 ”識” 對一 ”塵境” 起作用)

第六識:(意識)--- "意根" 對 "法"(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加以想像、推理、判斷等心理思惟作用,即綜合前五識的感覺形成知覺、思維等。(連結 "一切境";一識對五識總和作用)

第七識(莫那識):是意識的跟源,不同於前六識有時會中斷,「莫那識」總是不停地進行思慮作用,經由愚癡、知見、傲慢、愛惡以處理前六識,也是發生「我執」的原因,為潛在的自我意識。
如生活經驗中對某人、地有熟識感或對某事、物固執均屬之。

前六識若清淨無染如嬰兒般時,所感覺者皆是萬物本性,此為「識性」。若經 "知識"、"好惡" ••• 等等 "執著"介入而染著,此稱「識識」(第一字是形容詞;第二字是名詞)。

至於如何將已污染的「識識」轉成清淨的「識性」,老師有三種方法:
1)導氣功法 --- 為「動禪」,主在靜身。
2)靜坐 --------- 為「坐禪」,主在靜心。
3)走靜 --------- 為「行禪」,主在靜靈。將六根專注於腳掌,不攀執外緣,依「跟 -- 泉 -- 尖」的次序(腳跟 -- 踴泉 -- 腳尖),專注地走每一步,逐漸使神靈安靜。

三禪同時並行,轉「識識」為「識性」,終至「六識清淨」,使得「莫那識」所思慮的都是善良;正向的。

第八識(阿賴耶識):乃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含藏一切現象「善業、惡業、無記業(非善非惡)」的「種子」永不散失,又稱"藏識"、"一切種識",一般認為就是「內我」「靈魂」。


「阿賴耶識」和前七識互為因果關係 --- 即:前七識的熏習、雜染作用形成「阿賴耶識」田中的特定「種子」,該特定種類的「種子」可在同一世中返回影響和表現在前七識。

只有「阿賴耶識」能經歷輪迴,所以那特定「種子」經由轉世而帶到下一世的個體,並發揮作用影響下一世的「莫那識」,生成「我執」,張老師稱之為「情感過敏」。
「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多不可數,每次輪迴時哪些「種子」會被挑選,並無一定先後次序,端視哪些「種子」的因緣成熟「發芽」了。
經由修行使「莫那識」的運作逐漸平靜,所覺均是「萬物之本性」「自然」,不起分別心,無所謂你我,不再在八識田中生成新「種子」。所有已生成的「種子」不論善的、惡的,我們都要一一去接受它的報應,俟八識田中無有「種子」時,才成為佛。


附註:
(註1)古醫書所稱"腎",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泌尿生殖系統",此處應指「睪丸和卵巢」。

(註2)(外)呼吸作用 --- 新鮮空氣中的氧,在肺泡內向肺微血管擴散進入,再循肺靜脈流回心臟
左心房  ---> 左心室,而至全身。
心臟右心室內,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經肺動脈流至肺微血管,於此向外擴散
入肺泡內,再滙向支氣管   --->  氣管,由口鼻呼出。

 (另外:在組織內微血管和相鄰細胞間,氧氣由微血管內擴散入細胞內;同時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由細胞內擴散入微血管內,稱為內呼吸。)


附:



五行
五色
方位
五味
五臟
五腑
開口
小腸
西
大腸
膀胱

六臟 = 五臟 + 心包       「臟」屬陰,本質上較為實心。
六腑 = 五腑 + 三焦       「腑」屬陽,本質上較為空心 / 袋狀。


生之序: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木(母生子)(另有“子母相及”,解釋身體病理狀態。)

剋之序:木 --> 土 --> 水 --> 火 --> 金 --> 木             ( 另有“相乘”、“相侮”,解釋身體病理狀態。)




(以下為利於記憶所做臆測,僅供參考。)
木 --- 張老師說:外氣未經過肝臟作用之前仍屬外氣,所以肝乃外氣轉為內氣之樞紐,榮養
         身體的起點,猶如樹(木)發嫩(青)芽或似太陽(東)昇開始養撫大地萬物,具"初始"
         之意。果實初生未熟時,其味(酸)澀。
         膽囊位在肝臟之下,兩者緊鄰。
         肝病常現黃疸(註@)於眼白,故(目)為肝之口(表現)。

火 --- 心內含(赤)血,運動明顯,(舌)亦同理,以(火)喻之。
         肝所生之肝醣,由肝靜脈經下腔靜脈至右心房,即「木生火」。
         膽汁在肝生成,入膽囊濃縮備用,最終排入十二指腸(小腸初段),亦「木生火」。

土 --- 古醫書認為脾 (註@) 、胃都是消化吸收的器官,開竅於(口),吃入(土)地上(黃)澄澄成
         熟的麥穀,因內含之葡萄糖而有(甘)味。

金 --- (金屬)相撞音高亢,而語言、發聲需由肺壓縮氣體,都和聲音有關。肺開竅於(鼻)。
         因肺和大腸都有氣體排放現象,或由於大腸排便之後,腹腔壓力減少,有利於橫膈膜
         的收縮, 繼而對肺之擴張有所助益。

水 --- 體內(水份)的排泄主在腎和膀胱等泌尿系統,若吃入的食物太(鹹)則口渴而喝下多量
         的水,造成尿液增加以排除過多的鈉離子。腎臟功能除了排泄尿素•••等代謝產物外,
         另有重要功能就是維持血液中離子濃度的平衡,尤其是鈉離子和鉀離子。(腎臟組織的
         最小單元為"腎元",其中的腎小管進行由血液生成尿液的作用,其中有一機轉為
      「鈉離子 -- 鉀離子交換幫浦」,以調節體內兩離子的濃度。)      另猜測由於腎外型與
        (耳)相似而關連,故中醫認為耳鳴來自腎虛。

※ 身體平躺於地,將肝對著東方;心則位於南方;胃(脾)大略居於中;腎則處於北方;肺委之為西方。

※ 中國古方位稱 : 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若左邊對著東方,
    則:「東 -- (青)龍」
           「西 -- (白)虎」
           「南 -- (赤/朱)雀」
           「北 -- (黑/玄)武」
  (以上論點完全沒有根據,只為便於記憶,僅供參考。)


註:(解釋 黃疸 和 營養吸收,看看即可。)
   @ 依近代醫學觀察,脾臟的功能為:生產淋巴球;破壞紅血球;處理血中的細菌,並沒有消化功能。
    
血液經由 ”脾動脈” 進入脾臓作用後,由 ”脾靜脈” 離開,與"下、上腸繫膜靜脈"滙合入"肝門靜脈",進入肝臓,再由 ”肝靜脈” 離開肝臟,注入 ”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






老舊或異常的紅血球在脾臟內被破壞,釋放出內含的"血紅素",經由上述的靜脈系統抵達肝臟,在此變成鐡質和 ”膽紅素” 。鐵質再回收利用;膽紅素 分泌到膽汁中,送至膽囊濃縮,於需要時(食物含脂肪時)膽囊收縮而排入 十二指腸,膽紅素 不含消化酵素,只是間接促進脂肪的消化與吸收。
膽紅素 受腸道細菌作用轉成 ”糞膽色素”,此即「黃色」糞便的原因。整個過程中任一環節有問題(如:肝炎、肝硬化、肝癌、部分胰臟癌)造成流程受阻,膽紅素無法排入十二指腸,則無 ”糞膽色素” 生成,造成糞便顏色呈灰白色;且膽紅素鬱積過多,因滲透壓增加而進入血管系統流通全身,表現在皮膚、眼白變黃,並經腎臟生成茶褐色尿液,稱為「黃疸」。
其他原因,如 : 脾臟功能亢進,在短期間內破壞太多的不正常、甚至健康的紅血球;或由於輸血血型不合;或 "新生兒黃疸”,也會造成大量的紅血球被破壞。這些情況是膽紅素的上游原料 (血紅素) 量增加,生產過多的 膽紅素,溢散至血管系統,並非阻塞,雖也會產生「黃疸」,但糞便顏色仍是黃色的。

小腸內壁的絨毛吸收 ”外氣”,單糖類 和 氨基酸 進入絨毛內的 ”毛細微血管”,經 ”下、上腸繫膜靜脈”,再與脾靜脈 滙合成 肝門靜脈,到達肝臟。
脂肪酸 或 甘油 則進入絨毛內的 ”毛細淋巴管”,經由 "胸管" 送至靜脈系統。




東醫氣機導引第78期電子報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第77期 / 生命進化的幾個階段法則



◎李明








 靜坐的四個層次

在修練中丹田(心)的階段,靜坐是一項關鍵功課。靜坐的層次有四:降魔(安住)、入靜、小定、大定。


一、降妖、伏魔、斷念(安住)
降妖指克服靜坐時身體的痠痛麻,伏魔指克服靜坐時的昏沉感,而斷念則是克服靜坐時心裡的雜念。能克服身魔、睡魔、心魔,才能安住,達到靜坐的第一個層次。對於長期練習動功者而言,身體條件已打好基礎,痠痛麻問題並不難克服,只要每天盤腿靜坐一兩個小時,一段時間後應可克服身魔,至少也能做到不構成干擾,甚至平常坐時也覺得盤腿比較舒服。睡魔是指靜坐時保持清明,不陷於昏沉。

心魔比較難治,因為克服心魔要斷念,但靜坐時手頭沒事要忙,腦袋裡反而容易湧現比平常更多的想法和念頭。不必勉強壓制念頭生起,但念頭來了,就讓它過去,如船過水無痕。可以每天走路一小時(走淨),因為大腦空相的恆定,在走路時設定最快。走時注意腳下的感覺,每一步1、2、3(腳跟,湧泉,腳尖)都有三個感覺。等到腳下的感覺很清楚,而腦袋的感覺歸零,你就是一個「行者」。走到每步都了了分明,大腦一定是放空的。

二、入靜

雖然眼耳鼻舌的作用還在,能接收到外界訊息,但念頭不住。只要念頭不停留在大腦,就不會下載到心而成為心事,影響到心情。等心慢慢靜下來,就能「滅心相 」,達到入靜的層次。

三、初定

等到眼耳鼻舌身意不再接收,不再作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大腦不再有念頭閃動或飄過,完全空掉,就入小定。入定時原有習性會一直消泯,執著既滅,長期性格所形塑的臉部稜角趨於柔和,每個人的臉孔看起來很相像,好像不再有個性存在,這就是「滅法相」。

四、大定

眼耳鼻舌身意的覺知空掉,沒有怒恨怨惱煩之相,但心相雖滅,心仍有感覺與能量,心波還在。要等到心如止水無波,大腦一念不生,才入大定。大定還虛,指的是還掉人之性,身心靈的人相俱滅去,即「滅性相」,與大自然的萬物無別,回歸大自然生命的本來狀態存在。此時「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野生動物不以你為敵,因為你的身上已經沒有人類的貪嗔癡,而是如嬰兒般的原始能量。



滅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為人的六種感官,稱六「根」,六根的功能為六「識」。人有六根,故有六識。六根所得之識,受到記憶與知識所主導,為「識識」,叫六「塵」。

當身體充滿欲望的干擾,心充滿個人的喜怒哀樂,會影響到六根的作用,天堂與地獄也就在其間擺盪。如果心情快樂、身體欲望都能滿足,眼耳鼻舌所見所聞所嗅所嚐盡是美好的事物,你會感覺身在天堂,反之就宛如地獄。但不論天堂或地獄,其實仍落在六根六識的循環中。

六根六識是人識,頂多讓人變得很聰明,但它源自5%的腦,受制於既有的知識與記憶,其實是一種我執,感受不到像宇宙間能量轉換或人體內氣的運行這種功能性、作用性的存在。我們得拿掉這5%的腦,才能滅掉六識,讓習性退盡,六根清淨,自然就六塵不生,止念靜心。

這個滅的過程是一種轉化,經過這種轉化,就可以回頭見到本來自性裡面的識,即「識性」。它不是知識,不是「道可道、名可名」那種被布局巧裝後的東西。就像我們盡心盡力孝順父母,已經在孝的本然狀態中,還需要談什麼孝順的大道理,或強調該有怎樣的孝順作法嗎?那就是知識了。就像貪污的政府才會一直講清廉。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就是指拿掉所有指標性或知識性這些沒意義的東西,看到本性的存在。由這樣的「相對論」來看人類的生活,正是老子高明的地方。

當六識都能超越、空掉,執著滅掉,回到本然的識性,那麼95%未開發的腦(是指腦的功能種類)就能對應到原本與其相應的宇宙運行法則,到達小定。入定狀態下內分泌穩定,情緒不會起伏波動,體內各項系統都維持在最佳恆定狀態。只要能經常進入此種狀態,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即使出定,日常生活仍能經常維持住這種內分泌的恆定,自然就可消除情緒的起伏波動。


莫那識與阿賴耶識

在佛教說法中,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還有第七識莫那識(無明、我執),與第八識阿賴耶識。(這裡暫借用佛教的名稱,但其中的意涵並不相同。)當六識都滅,原本的執著完全退盡,不再受出生以來種種習性的遮蔽,就能得阿賴耶識與莫那識。六識都隨身而滅,但這兩識卻可以帶到下輩子。

所謂莫那識,就是超越自己情欲、也不再有知識的障礙下,直觀到你與萬事萬物的關係,這是一種直覺的生命記憶。人世間所有的緣,所有人、事、時、地、物的關係,都以一種無形的鍵連結,有人的鍵比較複雜,有人比較單純,而這些鍵都寫在莫那識中。

有些人你一看就不順眼,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卻覺得很親切,甚至一見鍾情,這就是莫那識,是從上輩子帶過來的。和你有很深緣份的人,可能是上輩子你們曾經互利幫助,有過很和諧的關係,所以下次輪迴把這把這種意識延續下來。還有學習某些才藝,有的人特別容易上手,甚至不學而能,也是因為記憶在莫那識。莫那識像一個軟體,如果這輩子沒修正過來,到下一輩還是沿用一模一樣的關係來連結。

所以我們修練莫那識,就是在這一輩子不要有可恨之人。人與人之間的緣,不一定都是順緣,但有時逆緣反可幫助你修練待人態度,從中產生正向的突破。與人相處,不能只找與自己投緣者,不理會看不順眼的人,應該學習在順緣、良緣中感恩,在逆緣、孽緣中與人為善,甚至轉負為正,讓緣更完整,能量更為提升。

假如你看世界時,不會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而是認為自己的好是別人的貢獻,別人的壞是自己造成的,就能修改你的莫那識。如果事事懷疑,第一個受影響者一定是你自己,而非你質疑的人或事。所以對任何事,看見就相信,充滿自在。當你沒有執著,對別人的好意抱持單純的感恩,讓別人覺得溫暖,那麼下輩子你們見面,就會自然有種親切感。

如果說莫那識是一種關係性,阿賴耶識就是一種突破性。我們修練的過程中,如果能不斷在超越自己,那麼身體與心的每一個躍進都會記錄在阿賴耶識。這些超越帶來細胞與內分泌的改變,會延續到下輩子。天生有音樂細胞,學樂器很快上手是一種莫那識,而突破既有天賦,經過不斷努力成為大師級的音樂家,就會作用到阿賴耶識。遠古以來人類能力不斷演進,就是透過這樣的歷程。

父母子女關係是天性,孝順父母會記錄在阿賴耶識,而與其他人的關係則不會。孝順應出自真誠對父母感恩,不要落入利害關係的計算,與兄弟姐妹計較誰該照顧多長時間。只要是真心,不一定要花大錢買什麼東西,那怕是餵父母一口飯,也會記錄在阿賴耶識。假使表面孝順,想博得別人的讚美,卻不是發自真心,那麼「假作真時真亦假」,你所得到的回報就只有別人對你的肯定,但是不會記錄在阿賴耶識。

只要我執一滅,超越自己的情欲,你眼耳鼻舌身意看到的不再是自己,而是眾生,有這樣心,就會記錄在阿賴耶識。雖然個人在整個宇宙中至為渺小,就像從航空母艦落下的一顆小螺絲釘,但如果能修練到具有足夠的能量,作用到DNA,就能回歸到無限大的母體,去補足它的能量。等下一輩子乘願而來,也會帶著母體的祝福與能量。

我們日常生活中做的許多事情,即使是好事,或許當下獲得感謝與好名聲,但這些只是隨身而滅的有限價值,生命結束時全都帶不走。世間芸芸眾生帶著上輩子的業障,卻忘記自己所為何來,結果這輩子該作的題目還沒作完就走了,永遠沒法開悟,得智慧滅苦。如果了解莫那識與阿賴耶識的作用,就能正向面對今生的苦難,從中昇華超越,將前世種下的惡果轉化為來生的善因,下輩子周遭就會充滿善緣。


積極的態度

上了年紀的人代謝率變差,所以不要再有太多事情消耗心神。大腦放空,心靜下來,配合走路一小時,就可提高代謝率。不要做讓交感神經亢奮的動作,動功只是用來訓練感覺,幫助心安靜,能入靜或入小定。

如果你的學習態度不夠積極,只想多少聽一點東西,就絕對學不會,這樣表示你還是活在我執之中。在練心的階段,要每天靜坐走路,好好寫筆記,寫得出來,才表示你都聽清楚。保持積極的態度很重要,因為積極的人想法會少,就會正向快樂。氣機導引每階段的課程設計都有其用意,即使是現階段看來不可思議的境界,只要登階而趨,持續努力下去,日久功深,自會發現那並非遙不可及。

在這末法時期,我希望融合道家與佛家思想,創造這個時代的智慧。不要空談,而是有一套具體的方法,讓每個人可以直接拿到生活中去實現。形而上的知識,如果無法轉化為形而下的執行方法,就沒有意義。我們學習醫學知識,諸如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作用,或內分泌變動對情緒的影響,是為了身心靈該怎樣修練。佛學沒轉化為作法,讓你知道如何滅六識,讓心靜下來,那麼就算每天念千遍心經也沒意義,反而成為執著。



超越別人眼中的價值

大家來這裡上課,不是要你聽道、練功而已,而是能「滌除玄覽」,讓身與心不再為欲與情所困,大腦不再執著於那5%的腦細胞,而能追求對生命有意義的真價值。面對當前社會的各項問題,由「道」或宇宙能的層次,作整體性思考,就能超越別人眼中的價值,不會人云亦云,無知地跟著搖旗吶喊。

就以最近沸沸揚揚的頂新黑心油事件,魏應充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但不妨從反面思考一下,他為了降低成本,買昂貴的機器把臭油處理過,符合政府所訂的檢驗標準。他以便宜價格供應,讓收入25K的人和小攤販買得起,而且店裡有那麼多油供你選,他又沒強迫賣你。另一方面,微軟和蘋果讓那麼多人變得不會寫字,受到電磁波干擾,比爾蓋茲和賈伯斯的罪大不大?你不買一萬元的衣服,去買一件150還附送氣球的,結果發現衣服染色劑會致癌,就要去告,這合理嗎?為了滿足你的偷窺欲,《壹週刊》才有那麼多不堪入目的報導。這裡不是要評斷誰好誰壞,而是要告訴你真相:這個世界是你生出來的,我們都在同一個共犯結構裡。

500萬年來人類的演化,為了滿足自己身的欲和心的情,大腦只需開發與此相關的5%的腦細胞就夠用了,其他部分則逐漸封閉退化。人類集體5%的腦細胞順著這種軌道,從農業社會發展到今天的資訊社會,其間所創造的文明固然為人類帶來種種便利與安全,對其他物種的威脅卻日增。如果從地球整體生態圈著眼,未來所有生物都有滅種的可能,因此大自然必須啟動調整機制,把製造這些負面影響的人類代謝掉,讓生態圈得以存續。所以說文明只會毀滅人類自己,而不會毀掉地球。和人類比起來,地球沒有為己的執著,是一個很虛無的存在,愈虛無的東西時間性愈少,存在時間就愈長,此即「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廿四章析義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形)」,故有道者不處。


好高鶩遠、追求速成、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誇、自傲,這種種我執是一般人的通病,所帶來的後果,是不立、不行、不明、不彰、無功、不長,恰好與原本的期望背道而馳,而且如發臭的廚餘令人厭惡。

乍看之下,踮著腳好像可以看得比較遠,跨大步好像可以走得比較快,但這樣揠苗助長的作法無法撐太久。按部就班,扎扎實實,才是可長可久之計。愛自我表現的人,一定不是明白人,生活中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自見者不明,反過來說,就是他現者明。就像老師的教學成就,不是他說自己教得多好,而是要從學生表現來評斷。每天ㄍㄧㄥ在那裡,不自在,是沒法維持長久的。

我執一退,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改變了,一直退到完全的空無,就能看到自性的存在,每天活得優游自在,變化無窮。謙虛不是口頭或表面工夫,而是要看你所做的事情,你是否在其中成長,是否大到讓別人看不到,這才是真正的謙虛。無形無相的工夫才是真厲害。




東醫氣機導引第77期電子報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第76期 / 初論身心靈方程式的操作與觀心波 / 幸窺天機在此身


 
 初論身心靈方程式的操作與觀心波



◎阿充

 






現代舍衛國祇園精舍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園精舍開講,千二百五十弟子為常隨眾。時空轉移,今日張老師在漢口街長期召開研討會,常隨眾約四百人。當年佛陀有博聞強記的弟子將其講授的內容集結成經文,今日人類早已具備神通,透過錄音技術,不需要博聞強記的弟子,張老師悟的道,可以很精準的被轉化為經文,永久流傳。我想像著,在數千年之後,後代子孫在閱讀經文的時候,當他們讀到「阿充」這個名字,是不是就像現在我們看到佛經裡的「阿難」一樣? 雖然我被老師提到的時候大多是扮演負面教材的角色,但是正因為如此,我也是獲得最多提點的人。說實話,張老師課堂上說的每一句話,我都把它當作是對著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的,所以每堂課我都強力地接收著張老師所傳達出來的能量。每次下課後的喜悅,從一開始如獲至寶的興奮,到後來慢慢累積出一些篤定與自信。縱使我的肢體依然僵硬,我也無法預知將來我的行為和性格可以產生多大的改變,但是我的願力是強大的,也對於未來要走的道路深信不疑。

自從課後可以重溫錄音檔以來,學習對我來說變得更加有效率與踏實。我不認為有任何人的筆記或心得可以超越張老師的現場錄音,因為不論就結構性、完整性和層次性而言,張老師早已面面俱到,各位如果反覆聆聽的話,就能感受授課內容的力量與珍貴。「聽一百次,一定悟道」,這是張老師給大家的忠告,只是聰明又講求效率的現代人,大概不會真的去聽一百次,所以對於精簡的課後筆記就會有所期待。雖然對於整理筆記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訓練過程,因為記錄形式的轉化本身就蘊含著許多能量。但是對於學習者而言,我的建議還是直接聆聽錄音,因為透過第三者的轉譯一定會有失真,能直接閱聽原典是何其幸福的事。再者,張老師透過聲音和表情所創造出來的氣場,其能量絕對不是單純文字可以比擬的,所以接收者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學習效果。在此也要特別呼籲大家要盡快聽完一百次,然後銷毁錄音檔,轉化為自己生命實踐的形式呈現,這才是對悟道者最佳的感恩。

關於「說法」,就是每個人找到自己的方法,讓其生命的演進與經文有所對應,把這樣的經驗分享出來。換句話說,每個人悟道的方法都不同,只要能悟道,就是對的方法,而這樣的經驗往往可以讓其他人有所啟發,所以我鼓勵大家都來說法。今天我就來說說自己的法,而且我要做一個勇敢的嘗試,我要忘了張老師的語言,試著不去看任何筆記,也不聽錄音,我要用我目前為止所有的認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我對於張老師悟的道的理解。我希望這是一篇誠懇的文章,因為誠懇,所以也是一篇自在的文章,我不用擔心我的文字和真理有多大的誤差,只是很誠實的寫出來。在此先謝謝各位的成全,讓我依照我的方式做自我訓練,才能讓我寫的東西轉化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在進入主題之前,希望大家先閱讀一些先修課程,第一是怡萱發表在電子報的「身心靈方程式」,第二是以下我所整理的表格:

練精化氣
練氣化神
練神還虛
下丹田
中丹田
上丹田
身(硬體)
心(軟體)
練氣
氣是一種功能性的存在
要練到五臟六腑功能性的改變
內分泌
觀心波、去心相
心神、心能量
心淨則靠波動連結萬物本性
心亂只看見自己執著而萬物失真
宇宙真相在心中
空、虛
往上連結空虛的力量則為上帝
往下連結空虛的力量則為神通
開發身體空間
開發心能量
開發智慧
體神經(感覺、運動)
自律神經(交感、副交感)
腦神經
有機
無機波動



上表中有一句關鍵的句子,「宇宙真相在心中」。「心」扮演者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使用不當,可能產生負面循環,造成身心靈的大亂;反之,如果能夠去心相、發揮心能量,則能同時開發大宇宙和小宇宙,讓身心靈維持在同步和諧的狀態。氣機導引現階段的訓練著重在觀心波和心能量的開發,張老師的用心不言而喻。身心靈方程式是描述人這部機器的運作模型,他無時無刻都在運作,至於這部機器下一步該怎麼運轉,除了我們可以控制一部分的外在變數(六根的輸入)之外,「觀心波」是至為關鍵的功能,雖然他是一種內在的功能,但他又是一個可變的功能,隨著修煉的境界而改變。觀到什麼心波,再加上後續採取的行動,就決定了你的人生。「觀心波」就像是啟動正向身心靈方程式的按鈕,接著才能進行「去心相」,進而開發心能量。

 
什麼是心波和心能量?

氣是在下丹田一種功能性的存在,心波在中丹田也是一種功能性的存在。氣作用於人體這個有機體中,而心波除了作用於人體這個小宇宙,也是溝通小宇宙和大宇宙的載具。心波是人體內分泌整體狀態的呈現,若是用身心靈方程式的語言,他是心室裡所有心事的動態總合,因為是動態變化的,所以他以波動的方式呈現。心能量就是接收與傳送心波的總能量,如果將心能量比喻成一條十米寬的馬路,如果五米拿去處理心事了,則可用的心能量就只剩下一半了,所以心事縮小可以增加有用的心能量。狹隘的說,觀心波可以解心事、去心相;廣義的說,觀心波可以接引宇宙能量,開發智慧。下面我會舉兩個例子說明身心靈方程式的運作以及觀心波和心能量所扮演的角色。

例一、登山

在今年的三天兩夜戶外教學活動中,沒想到第三天的登赤柯山活動竟然讓許多人產生了恐懼與挫折。以我個人為例,年輕時就有許多登山的經驗,再加上氣機導引的訓練,登山對我而言早已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反而是一件愉悅的事,換句話說,在我的心室裡不存在一件「登山會痛苦」的心事。但是對許多缺乏登山經驗的學員而言,「登山是痛苦的」這樣的印象,早已深植在他們心中,所以當他們看到(眼的輸入)登山的行程時,「登山是痛苦的」這件心事就開始隱隱發作,慢慢在發炎當中。當境界現前,開始爬山的時候,感覺神經(身的輸入)傳來身體酸痛的訊息時,此時你有兩種選擇:第一、繼續擴大自己的心事,告訴自己爬山比想像中還要痛苦,此時你的肌肉會越來越酸痛,你也下定決心以後了再也不爬山了。這就是陷入了所謂的惡性循環了,你不但沒有超越,心事還益發腫大。第二、你可以先運用靜坐的技巧,讓自己冷靜下來,呼叫你的副交感神經系統,化掉你酸痛的感覺,放鬆你僵硬的肌肉。此時你可以清楚的思考(腦神經),想起氣機導引功法中全虛全實重心轉移的觀念,下指令給你的運動神經,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然後你會慢慢覺知到爬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當你一次又一次體驗到成功的經驗時,心事就會逐漸的縮小,內分泌也同時悄悄地產生了變化,真相就會慢慢地浮現,相對的,心能量也增強了。腦細胞不需去處理心事,多了這些空下來的腦細胞,增強的心能量能夠接引大宇宙的能量,進而開發出更多腦細胞的功能,這是造物者的神奇,而這種成長可能是指數型的成長。在這個正向身心靈方程式的運作過程當中,你會發現化解心事的三個方法都用上了,靜坐、功法和提昇高度。一、讓心靜下來才能避免啟動負向身心靈方程式;二、透過功法來實現動作;三、以及經由思考來提升高度。此處只是短時間運用了靜坐和功法的技巧,和「身心靈方程式」中所提到持續的靜坐和練習功法來化解心事略有不同,這個例子是透過腦神經的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事情解決了,原先的心事就不再是心事,高度就相對提昇了。在過程當中,需要靜坐和功法技巧的配合,所以張老師一再強調身心靈是要同步運作、同時成長的,因為他們相互間會有正向和負向的循環,是沒辦法拆開來獨立運作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先百日築基,先開發身體空間,才能談心能量的開發。

 
例二、學習氣機導引

下一個例子是個大題目,我要談談大家如何面對「氣機導引」這件事。「氣機導引」可以是悟道的法門,也可能成為一輩子的罣礙,端看個人的身心靈方程式如何運作。眾所周知,接觸過氣機導引的眾人當中,能夠堅持下來繼續學習的比例非常的低,在我介紹的朋友當中,大概只有百分之十的機率會堅持下來,我想整體的統計可能還低於這個數字。我們來看看,我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而其他人又是如何放棄的。通常會開始接觸氣機導引,不外乎是兩種人,一種是生病的人,包含生理和心理的病,另一種是想要把身體弄好一點的人。若說一開始就想來求道學開悟的,我想應該是鳳毛麟角,不在討論之列。上述兩種人,心裡一定有個慾望,就是「想把身體搞好」。剛開始學習氣機導引,一定把很多人都給嚇壞了,因為身體的魔很快就出現了,酸、痛、脹、麻透過感覺神經傳送給大腦,「氣機導引太痛苦了」這件心事就產生了,所以原先的心事未解,又多了一件新的心事。每當要上課前,這件心事又被換醒,如果一時找不到解決的方式,這件心事就開始發炎、擴大。當心室無法承載過多的心事時,為了避免崩潰,一般人就會選擇放棄或逃避,不再來上課了,至少暫時不用面對「氣機導引很痛苦」這件心事。這裡之所謂「暫時」,是因為「想把身體搞好」這件心事依然存在,未來還是得找其他方法來消弭這件心事,或許又會回到氣機導引,從而陷入無止境的循環。

瞭解了身心靈方程式的運作,就知道當我們建立覺知和控制能力之後,可以朝正向循環的路走。以氣機導引的學習為例,當身魔來襲時,先暫停接收眼耳鼻舌身意的輸入,專注於強化副交感神經的運作,身體鬆開了,身魔也就被擊退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喚醒副交感神經的方法,調息是基本功,尤其是呼氣的過程,可以將察覺到僵硬酸痛的肌肉,一一化解。當整個過程操練得很熟練之後,身體自然會產生記憶,從此不再需要大腦下指令,當全身的每一塊肌肉都經過充分的訓練而產生記憶的時候,也就差不多是克服身魔的時候了。訓練到了這個程度,就可以很快的進入氣功態,此時不需要再專注於身體,也不需要操作身體了,而是去覺知身體和大宇宙的互動。或許還有很多身魔等著我們去克服,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過程,只要掌握了克服身魔的機制,自然就無有恐怖了。身體的障礙消失了,學習時我們的腦細胞就可以用來做清晰的思考,這時候我們開始相信,修習氣機導引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它的價值被確立,然後我們一步步建立強大的信念。正確的思考可以解決問題、化解心事,就是智慧,就是高度的提昇。當你相信修習氣機導引會讓身體變好,「想把身體搞好」的這件心事就會漸漸地縮小,甚至消失。

 
心能量開發智慧

當心事減少而心室空間變大的時候,原先要處理心事的腦細胞就空下來了,反而引發其他腦細胞全面性功能的開發。大家或許知道,許多自閉症的孩子都擁有不可思議的特異功能,那是因為他們不需要處理人際關係所引起的貪嗔癡慢疑,所以腦細胞反而得以大量開發,異於凡人。如此觀來,誰是正常人,誰是高等人,定義恐怕得重寫了。有些研究顯示,自閉症孩子的怪異行為其實是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萬物溝通,例如與水溝通、與植物溝通,就如同張老師最近提到的與大自然對話的心能量訓練,接引大宇宙的能量到身體這個小宇宙,讓腦細胞得到快速又全面性的開發,這就是開智慧,就是神通。

在身心靈方程式真實的操練過程當中,無論是正向或負向循環都不會只是單向性的,會是正負穿插的,有時也會走回頭路的,既不會從此就一帆風順,也不會從此就一去不返。殊不見有些學員在修練十年之後,受不了老師的當頭棒喝,半途而廢,也有些學員在十年之後才奮起直追,成為黑馬。直到有一天,你悟道了,心事都清完了,你還是一樣的過日子,只不過所有的反應都是本然覺知,不再受到污染,你也明瞭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開智慧的關鍵就是先清除心室裡的心事,但是身心靈是交互運作、互相影響的,身體的空間不開發出來,心事也解不了,心事解不了,智慧也就無從開展。究竟該從而解起,其實也糾纏不清了,唯有協同一致,一棒接一棒,從那兒開始都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不啟動正向身心靈方程式,一切都是免談,所學也都無用武之地,啟動的關鍵就是覺知。張老師緊接在《新身體空間》之後的第二本書就談「身體自覺」,道理也就在此。少了自覺的能力,那就跟路上的凡夫俗子沒甚麼不同,只能渾渾噩噩過一生,因為完全無法啟動正向身心靈方程式,往超越的人生前進。換句話說,如果他連自己有甚麼心事都不知道,如何去化解心事,當然也就不可能開發出智慧了。張老師一再強調觀心波(心波就是心的當下反應,也就是心氣的作用,其根源就在人體內分泌賀爾蒙的變化)的重要性,就是要幫大家找到那啟動的按鍵,如果無法啟動,就永遠沒有機會,一旦啟動了,依照正向身心靈方程式來運作,永遠存在著機會。觀心波就是覺知自己心的狀態,觀照起心動念的「起心」,看看是哪個心被六根所喚起,然後啟動正向身心靈方程式好好處理這負面的波。去心相就是處理掉那件心事,佛家的用語叫做去罣礙,心事或心相就是對某件事情有個既定的看法,也就是執著,也就是罣礙。去心相就像是重寫劇本,改變人或事在自己心中的角色,當然也包含自己的角色。各位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總是和同樣的人為了同樣的事情在爭吵,照著一成不變的劇本演一齣爛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陷入泥沼而無能為力。觀心波才能啟動拯救開關,幫我們撕掉劇本,沒有劇本的劇本才是最好的劇本,讓心波的互動去決定劇情的發展。各位可以做這樣的實驗,當你抹去對某個人的成見時,即使不需要言語,對方是否能感受到你的改變,也回應給你相對應的改變?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心波的功能,心能量的展現。

 
心波如何觀

心波既是無機的,又是一種波動,到底要怎麼觀? 老師要我們隨時觀心波,是不是要啟動一個觀心波的模式?如果隨時都處於這個模式,那豈不是什麼事都不要做了?如果心都被觀心波佔據了,那觀心波豈不變成最大的心事了?觀心波不是一件工作,而是一種覺知的能力,一種偵測心波起伏的能力。你不需要刻意去做甚麼,而是當你培養這種能力之後,隨時可以啟動正向身心靈方程式的開關去修正自己扭曲的心。俗話說「起心動念」,心事被挑起之後,念頭就會跟著冒出來,只不過念頭來來去去,瞬間即逝。我們並不是要抓住這個念頭,而是要用這個念頭當作線頭,循線把那個「起的心」找出來。此外,心的整體狀態是以內分泌的變化在人體上呈現,而內分泌的變化也會引起一些生理上的變化。譬如說,心跳了一下,眼神閃了一下,肩膀僵硬了起來…,這些變化也都是線索,協助我們把那個「起的心」揪出來。換一個說法,你能夠覺知每一個當下的自己有什麼不自在嗎?人總是活在慣性裡,當習慣了不自在,也就喪失覺知不自在的能力了。人活著,無非就是求個自在,唯有時時刻刻面對自己的不自在,才有可能得到自在。如果你有顆求道的心,你就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不自在。

通常在環境變化大的時候,比較容易觀察到自己的不自在,因為心會被眼耳鼻舌身意所接收到的新刺激給挑起。所以每年三天兩夜戶外教學的安排,透過不同於日常人、事、物的新刺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好讓大家去觀心波,從而打破慣性。當觀察到心波的起伏之後,就得先發揮定的功夫,好好把這檔心事給挖出來,千萬不要找錯對象了。從事電腦電子相關行業的人大概都知道除錯(Debugging)的重要性,而除錯的關鍵就是要找到問題源頭(Root Cause),否則永無安寧之日。心波不只可以往內觀,也可以往外觀,去觀察別人,觀察萬物。張老師為什麼可以看穿每個學員的心,然後因材施教,一一點化,就是因為他有閱讀他人心波的能力。如果這樣的能力擴及於萬物,那就會產生無比強大的力量,以萬物為師,讓智慧有無限發展的可能。心波除了可以閱讀之外,我們也可以運用心波傳遞訊息與大宇宙互動,找到與他人相處之道,與大自然相處之道。說實話,運用心波傳遞訊息,雖然我心嚮往之,可惜功夫還差得遠,但是對於覺知宇宙萬物的美感,倒是有些經驗可以分享。試想各位對美的感受,是發生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下?通常會讓我感動的美,永遠是出現在那非預期、靈光乍現的一刻。所謂非預期,就是我拋開對美的定義;所謂靈光乍現,就是我拋開對時空的期待。所以真正的美是出現於對大自然最本然的反應,沒有心的干擾,這樣的時刻不是刻意追求來的,是自然發生的,也是留不住的。

身心靈方程式是一種動態的運作機制,理論上來說,它是不會停止運作的,因此,誰掌握了這個機器的關鍵樞紐,終究要悟道的。現在大家欠缺的就是實際演練,而這樣的演練,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上演。其實,這裡所談的,大約只是張老師一堂課的內容,一堂課就足以悟道,力量實在強大。其他任何一堂張老師的課也都具備如此強大的力量,一輩子只要懂一堂課,也夠了!現在再把氣功學的二十二字箴言看一次,「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希望今天這篇七千多字的文章,能和二十二字箴言有所呼應,雖無法透視其機,至少希望能窺得一隅。

 
後記

題目之所以定為初論,是因為知道張老師的授課內容早已更廣更深,而我卻還來不及消化,只好來日再論。書寫過程當中觀察到的心波,很值得記錄下來,當做實例跟大家分享。首先要解決為何而寫的問題,是被強迫的嗎,還是心甘情願的?因為我下定決心要透過書寫讓自己進步,所以答案是心甘情願的。 接下來要決定寫什麼題目(當時尚未被分派做課程紀錄),既然要自在,就寫自己肚子裡的東西,如果抄來抄去,不過是浪費時間,完成一項工作罷了。至於寫什麼內容,好像也不是坐在電腦前想出來的,常常是放空的時候,靈感就來了,先把標題記下來,剩下就只是補文字而已。這也印證了,如果有固定的形式,是很難有創造力的。 寫作過程中常常浮現的念頭是什麼? 最常出現的就是老師的肯定,同學的讚嘆。 每每浮起這些念頭,文章就會背離我原先的初衷,無法誠懇的表達自己。沒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賞( 貪好名聲)就是我這輩子除了怕死之外最大的罩門,所以這樣的心動不動就會冒出來,也不容易滅掉,看來得需要長期配合靜坐、功法和時時觀照這樣的心,才有可能降伏它。寫一篇文章就有許多觀心波的工作可以紀錄,更何況是日常生活。在張老師的提點之後,這段時間以來在我身上發生最大的變化,就是人際互動比過去自在許多,不管什麼樣的對象,我都可以很輕鬆的聊開來。我很清楚這樣改變的原因,先是去我相,把我身上的標籤都拿掉,包括學歷、行業、職稱等,再來是去他人相,除去他人在我心中的刻板印象。沒想到有一天我也可以悠哉的遊走傳統市場,像歐巴桑一樣自在,原來歐巴桑的境界,其實是她們智慧的累積啊!我有個自閉症的兒子,他是如此的無邪,他在我心中的相就是小菩薩,所以我可以包容他的一切,感恩他帶給我的一切!我老婆問我,為什麼我不能把所有人都看成菩薩?真是好問題,同時也是答案,果然她比我有智慧。等我做到的那一天,應該就悟道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幸窺天機在此身



 ◎尚義

 







學習氣機導引才剛滿一年,身為張老師菜鳥班裡最菜的學生,我的學習心得可以說是乏善可陳。然而,儘管對氣機導引所知有限,這一年的學習,對我個人而言,卻真的是獲益匪淺。

開始接觸氣機導引只是為了學習一點內在功法,順便強健強健體魄,沒想到,氣機導引卻帶我進入了一個深遠幽微的世界。對一個從小在基督教氛圍裡長大的人來說,凡事都是二分法,身體和靈性世界是對立、是相互矛盾的。張老師下中上丹田的“三位一體”,還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循序漸進的質變,讓我領悟到宇宙原是太一的道理。身心本為一體,人生只是一個了悟的過程:身體才是真正的道場。
這樣的形而上理論,我本是聞所未聞,但我深信張老師能指引我們步上正道。以老師的智慧、對人心最深層需要的洞悉、再透過有學理根據的教學,身體空間的開發整合,引發學習動機,讓人茅塞頓開的課堂講話,並利用多重覺知的引導,張老師無私的教導讓我窺得“道”的堂奧,並體會到身心由於虛靜鬆柔而產生的滿溢和幸福。感謝老師在我們潛心學習,寸步前行的修道路上亦步亦趨的珍貴引導。(翻譯:)

 
(原文)
 
It’s been just a little more than a year since I started practicing Qiji Daoyin. As one of the most novice students of Master Zhang, there is only so much I can share. But despite this shallow knowledge of Qiji Daoyin, I feel like the year was a long path travelled for the extent by which the teaching has affected me as a person.

While I was seeking to understand a little more of the internal martial arts and ways to improve my health, I found that and more. Raised in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there always seemed to be a dichotomy, an appa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uman body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With the trinity of the three “dantian”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ransmutation from “jing” to spirit, Master Zhang’s teaching has allowed my view of the universe to become one again. One in the very body we live in, potentially turning every second of our breathing life into an enlightening experience: our body as the true temple.

Similar metaphysical teachings are not unheard of, but I believe we met in Master Zhang a guide that is for once, able to shine light on the path ahead. Guided by wisdom and insights of our deepest needs, through theoretical teachings, the unifying and “space-creating” movements of Qiji Daoyin, motivational and “mind-freeing” talks as well as multi-sensory leads, Master Zhang is giving us - with a generosity beyond my comprehension - glimpses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th. Glimpses felt in the body, that fill the heart and radiate happiness that stem from the stillness of the mind and the opening of the soul. Those little things we need to have faith to forge ahead and seek more on our spiritual path: some rare gifts.
 


東醫氣機導引第76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