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第123期 / 道體中見眾生平等



◎黃佑充



如果功夫也有入世和出世之分的話,那麼我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無論是動功或靜功,大體都歸類於出世的功夫,很難直接用來解決入世的問題。舉例來說,當你和老婆吵架時,是不是在她面前打一套「螳螂捕蟬」就可以解決問題,還是會被當成瘋子,反而製造更大的問題?當你在開會中和別人意見相左時,是不是來個小周天就可以令對方折服?班上的許多同學像我一樣,學了十幾年的氣機導引,大家可曾捫心自問,除了學會了許多功法,是否也變成了更好的一個人?更好的爸爸?更好的媽媽?更好的兒子?更好的女兒?更好的老闆?還是更好的員工?就我的觀察,很少人願意就這樣的議題來分享,也意味著大家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多無法篤定地回答,更遑論能有所超越了。最近張老師在課堂上對同學的個別提點,幾乎都不是在功法上著墨,而是針對每個人的根性問題,提醒再提醒,希望大家能有所超越。功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們每天生活中的煩惱依舊存在,我們還是帶著無明生活著,那功法豈不只是安慰劑,會館也只不過是我們的避風港?

當大家正熱烈地在Line群組討論功法之際,我要另闢一條道路,從三度空間(靈)來切入,談一談如何有效地超越自己固著的思考以開啟智慧?一如往常,請各位原諒我的任性,我不打算引經據典,也不斟酌於張老師的遣詞用字,我只是把自己現階段的認知陳述出來,如果還能達到拋磚引玉之效,也是功德一件。



何謂「入世」?在「名利權情慾食睡」這個大遊樂場中生活就是入世。

何謂「超越」?在大遊樂場中生活卻不把「名利權情慾食睡」放在心上就是超越。



其實我們來到會館練功,和出家人在寺廟裡修行沒什麼兩樣,因為我們是利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刻意遠離「名利權情慾食睡」這個大遊樂場。然而無奈的現實是,就算是非常用功的同學,一天當中恐怕也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不是在練功的狀態中,因為我們都是入世的修行者。那麼我們究竟可以拿出什麼樣的方法對應那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呢?我絕對不是否定功法的效用,只是以目前大家的火候而言,要把動功和靜功轉化為生活的智慧,恐怕效果極為有限。當我們理解了六度空間(身、心、靈、時間、陰陽、宇宙能)理論之後,對於法門有八萬四千種這句話,一定一點都不會感到懷疑,因為任何一度空間都是切入點, 而每一個空間又有成千上百種方法,也都可以對其他空間產生正向循環作用,現在我要談的就是從三度空間為切入點的一條修行路徑。仔細回想張老師近年來的授課內容,大多是以三度空間(靈)為中心,只是智慧這件事很難有系統的編成功法,生活上應用的範圍又如此廣泛繁雜,每個人的領悟能力和應用能力就成了關鍵。

身體會老化退化,往往是一去不復返;心情很難捉摸,常常是飄忽不定的。所幸人類可以思考,而思考也讓我們成為萬物之靈。思考是隨時可以進行的,可以是天馬行空、沒有成本的,而想法也是隨時可以改變的,有十足的彈性,所以說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武器。我們常常說「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的能量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無論是好的方向,還是壞的結果。用電腦科學的語言來說,每個人的腦袋裡都存在著一個演算法,也就是說,遇到事情總要有個做法,怎麼來怎麼去才有的依歸。對凡人而言,演算法一旦建立了就不太能修正,不能自我修正的演算法就叫做執著,叫做慣性思考。現在人們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談的就是遇事處事的SOP,當然每個步驟都需要身心靈的統合運作, 但其中「處理它」特別強調在演算法的運作,也就是說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現在問題來了,什麼才是正確的演算法、好的演算法?這是我這篇文章探討的重點。

人類歷史上,有多少悟道者、聖人和哲人要把他們知道的好的演算法留給世人,端看那成千上萬卷的大藏經就知道這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世界何其複雜,每個人無時無刻身處的主客觀環境都一直在變化,如果想從前人留下的資料庫當中去對應到標準答案,顯然是一件極為困難而且效率不高的事情。如果掌握了一些準則,自己遵照這些準則去尋找答案,完全不需要運算,就看到答案活生生的呈現,這才是智慧。現在就將我在過去一年中在課堂上所體悟到的一些準則整理出來,跟各位報告。




了解自己所處的生態系


維基百科的生態系定義如下: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在一個特定環境內,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環境的統稱。此特定環境裡的非生物因子(例如空氣、水及土壤等)與其間的生物之間具交互作用,不斷地進行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傳遞,並藉由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連接,而形成一個整體,即稱此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

人的生活,脫離不了一個個的生態系,在不同的時空當中,他可能隸屬於不同的生態系。舉例來說,自己的小家庭是一個生態系,大家族又是一個生態系,每天上班的公司也是一個生態系。擴大來說,我居住的台北市是一個生態系,台灣也是一個生態系,地球更是我身處其中的生態系。我們常說人要擁有不同的宇宙觀,指的就是在不同生態系中的生存之道,我們也會說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視野有多高,指的就是這個人所理解的生態系大小。

要了解生態系就必須先了解其中的成員和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以我所熟悉的IC設計產業為例,這個生態系的主要成員包括了IC設計公司(創惟科技)、晶圓代工(台積電)、封裝測試(日月光)、以及客戶(Apple)。創惟科技將設計好的IC委外交由台積電代工生產, 再交給日月光做封裝測試,然後再將製造好的IC賣給Apple,創惟科技是台積電和日月光的客戶,而Apple是創惟科技的客戶。依照傳統的觀念,出錢的是大爺,所以創惟科技應該就是台積電和日月光的大爺。但如果這樣想的話,恐怕會死得很難看!相反地,有機會讓台積電和日月光賺我們的錢可以說是三生有幸、祖上積德,因為他們在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無可替代且能量強大,需要他們的幫忙,IC才得以順利生產。而另一方面,Apple願意出錢買我們的IC,更是我們無上的榮耀。所以在這個生態系當中,創惟科技不會是大爺,而是扮演依附其他世界級大公司生存的角色,這就是現實,只要認清事實,即使不當大爺還是可以快樂的過日子。老師在課堂上提過命盤,也提過乞丐一輩子還是乞丐,如何當個快樂的乞丐才是智慧所在。從生態系的角度來對照以上的論述,其實一切都很清楚了。

再舉一個老師在課堂上曾經提到,大家都會面對的例子,那就是當父母年紀大了,到底應該由誰來照顧的問題。是長子?女兒?還是兄弟姐妹輪流照顧?現在有許多家庭為了所謂的「應該」而家庭不和,如果因為「應該」而破壞了家庭生態的平衡,「應該」就變成「不應該」了。最「適合」的人就是影響家庭生態平衡最小的人,通常是那個最有能力的人,相對給自己增加的負擔不大,卻大大的減輕了其他兄弟姐妹的負擔。生態系得以為繫的關鍵在於每個成員都能夠自在的過日子,維持平衡,一旦平衡遭到破壞,生態系很快就會瓦解。所以除了自己自在的存在之外,觀察了解其他成員如何自在的生存,不去破壞相互間的平衡,就是智慧。我們常說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很多事情就能理解了,就有轉圜的餘地了,其實就是以生態系的結構和運作在想事情。



道體中見眾生平等


道體就是一個個的生態系,維繫生態系運作的法則就是道。運作的法則不是用推理出來的,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為道就在那裡已經運作了億萬年,就是最好的證明。順應著運作法則就可以得到生命最自在的狀態,毋須在乎道體中的其他成員是我、是你、是他、是人、是畜生、是花、是草,因為在道體中缺一不可,少了一個就會破壞生態系的平衡,大家會一起瓦解,所以在道體中眾生是平等的。我們只須尊重每個成員的生存,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麼就已經體現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境界,如果再認知到生態系的延續是跨越了單一生命的長度,那就超越了壽者相。張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一個公案,「一隻蝴蝶在花園裡飛舞,人們都喜悅地欣賞著她的舞姿;另一隻蝴蝶不經意地飛進了餐廳,停在美味的菜餚上,人們都急著要消滅她」,蝴蝶究竟是該被人們欣賞還是該被人們消滅的?既是公案,就是不會有標準答案,而是藉由研究公案的過程,先把道體給搞清楚,道自然就會呈現。至於是大道、小道、還是無間道,就看個人當時的造化,我相信在不同的時間點,同一個人對同一個公案也會有不同的體悟。



觀察萬物成長,自己才會成長


道永遠存在那裡,我們究竟該如何取用?我們無法經歷所有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藉由觀察萬物的成長,吸取成為自己的經驗,屆時境界現前,就會有所依據了。觀察的越多,我們能夠自在悠遊的生態系就越大,我們的格局就越大,智慧就越高。從生態系的角度來看,道不是思考出來的,道是觀察到的,是已經存在的,是可以讓我們一步到位的。佛法所談的「無所住」或是「出離」,都是在告訴大家當生態系失去平衡時該採取的行動,但是究竟該往哪裡移動, 移動的方向會不會收斂,或是多久才會收斂,並沒有清楚的指南。而透過觀察生態系中萬物成長的方式,卻是一次中的,直接到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尋找自己最自在的途徑

為自己在氣機導引的發展史中定位



氣機導引所涉獵的範圍實在太廣了,包含導引術、內丹術、醫學、科學、宗教與哲學,我今天僅是以道家哲學「道法自然」的角度切入,做些說明與探討。其他功夫不是不重要,因為超越的過程需要身心靈的高度整合,沒有恆定的身心,產生不了高度的思想,沒有高度的思想,也造就不了恆定的身心。身體的進步需要長時間的鍛煉,心的恆定功夫也不是一蹴可幾的,但是思想的成長卻具備跳躍性的特質,所以才會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而觀察道體中的萬物成長,就是蓄積思想成長能量的來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根性,順著自己的興趣,尋找自己最自在的途徑,比起面面俱到的練功,或許可以事半功倍,加速成就。如果用觀察自己這個小宇宙生態系的角度來看,就是選擇最不費力、還能保持平衡的方式來運作。或許有人會說,這麼一來,豈不永遠無法突破自己的罩門?但是如果突破罩門的代價是破壞了小宇宙生態系的平衡,那不是又創造了更大的罩門?別忘了,每個生態系的成員都必須自在地存在,自在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衡量標準,觀心波的訓練就是要學會觀自在,沒有觀自在的能力,智慧也無以啟動和應用。我的前一篇文章「初論身心靈方程式的操作與觀心波」,談的就是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像我個人求學與工作的訓練,大多著重在邏輯推理與思考,所以當老師從哲學的面向講課的時候,我就會特別的專注與自在。週一晚的種子班已經自成一個生態系,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羅漢菩薩,各有所長,我們不必羨慕或嫉妒別人的成就,之所以會在這個生態系當中,一定有他的價值。尊重別人的存在,同時也讓自己自在的存在,就能形成一個穩定的能量交換場,每個人都可以吸取足夠的養分,形成一個穩定的系統,並且日益壯大。五百年後的今天,就看看我們每個人在氣機導引的歷史上是如何被定位的,一定非常精采。在此先跟未來的羅漢菩薩們說聲晚安!




三月第123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