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第105期 / 淺談海底的收提作用




◎鄭雅靜
      


 人自從呱呱墜地後,便面臨二種從未曾有的狀態:鼻呼吸和抗拒地心引力作用。鼻呼吸是後天呼吸,肉體則和抗拒地心引力的重力影響相始終。物質性的身體受制於 時間作用,身體的器官、骨骼、肌肉與組織等老化現象難免,但若能透過正確運動、飲食、起居、情緒管理和接近大自然,啟動適當的身心修煉過程;近得以改善臟 腑器官及相關機能運作,舒暢身心,減緩能量耗損,遠則導引人體身、心、靈發展的願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自強不息以奠基為先。唯有建構下丹田及其功能 性作用,方有機會跳脫粗重的肉體,協調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運作,超越物理性的腳跟和腳尖力量的轉移,漸入以意識為主的氣功態,認知海底的收提作用是為基 本修煉過程。



一、人體經絡的虛無之用


人體內有眼睛看不見的經絡系統分布全身。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包含經脈和絡脈,均結構於十二經脈之中,分屬六陰、六陽,包括:六條陰脈對應五臟與心包(心的包膜),分佈於人體內側與胸腹之間;六條陽脈則對應六腑,分佈於人體外側、頭面與軀幹。

奇經八脈不同於十二經脈,主 要作用於調節十二經脈,分屬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帶脈、沖脈、任脈、督脈。其中,位於軀體前、後的任脈與督脈,作用於串連、整合人體前三丹田 (上中下丹田)和後三關(命門、夾脊、玉枕),為「炁」的運行渠道。功法修煉時,需要透過任、督二脈轉換至十二經脈,歸納為人體十四正經脈;以任、督二脈 居中,故為樞紐,在修煉過程中最為關鍵。

人體脊椎的周邊分佈眾多神經,包括感覺神經上行傳導至大腦,大腦的訊息下行,經運動神經而產生作用的體神經管道。當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和內分泌處於協調與恆定狀態下,便可經由高度意識狀態,導引遊走於十二經脈內的內息,透過奇經八脈之陰維和陽維,注入於任、督二脈。再循督脈升、任脈降的後升前降機制,使氣盈滿於沖脈的空間;狀如氣滿而升,氣退而降,藉奇經八脈以調節十二經脈,活絡人體生理機能。

呼吸作用亦有相關配套的修煉階段。一般人習慣進行的胸式呼吸,鼻子承擔吸、吐的作用。慢慢訓練進入由淺入深的腹式呼吸,乃至逆腹式呼吸時,鼻息的作用不再彰顯。練精化氣階段,專注於順、逆腹式呼吸法的操作以建構下丹田,搭配海底收提作用,漸漸超脫鼻相的功能性作為,開拓腔體的空間。爾後,過渡至練氣化神階段,以橫膈肌為工具,運用壓縮與共振原理,漸至形成結丹現象;內息漸漸轉由丹田呼吸,以至整個腔體都進行壓縮呼吸的體呼吸。

此時,鼻相呼吸早已跳脫過去因襲的慣性作用,吸、吐之息已成為本能作用,而由臍呼吸所取代。吸氣時,外氣入,內氣出;吸後閉氣,出至奇經八脈之任督二脈。吐氣時,外氣出,內氣入,入到十二經脈;吐後閉氣,合至絡脈,將氣能由任督二脈推送至十二經脈,用以膨脹人體的腔體空間。(參考莊朝傑,「懸壺之餘,試探氣、八識、五行之說」,2015年1月5日第78期電子報。)



二、生命線與海底線


人體的骨盆底肌位於下腹腔區域,由恥骨尾骨肌、恥骨直腸肌和髂股尾骨肌等肌群所組成,包括橫紋肌、肌肉纖維組織和結締組織。各部的組織功能相輔相成,如橫紋肌由薦骨神經和會陰神經所支配,由意志控制必要的支撐力和張力。肌肉纖維組織,包含平滑肌和許多結構鬆散的結締組織,具備支撐、懸吊和固定附著的功能,使日常生活的排泄和生殖功能得以正常運作。

若以經脈系統而論,腎經和膀胱經交會於此。生命源自父精、母血所化生的受精卵,受精卵發育至略具形體,便生成臍帶與母體相連,吸納母體的營養以餵養生命。肚臍又稱神闕穴,是人體先天能量最強的穴位,別稱生門。肚臍的正後方貫穿腔體至人體背部的督脈,其上有命門穴位。由肚臍相沿至命門之間的虛無之線,稱為「生命線」。

「前陰」約略於男、女的外生殖器與尿道外口的位置,位於肚臍之下。肛門稱為「後陰」。「前陰」與「後陰」兩點形成虛無連線的中點位置即是「會陰」所在,為任脈、督脈和沖脈的交會點。一般所謂「海底線」,即指前陰、會陰與後陰三點連接的骨盆底肌範圍。

再以軀體的中軸,脊椎而言,自上而下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與尾椎等。椎體兩側均羅列脊椎神經,由椎間孔伸出,貫串全身,分別控制體神經和內臟神經系統。其中,薦椎呈現類似三角的契形結構,上緣部位連結第五節腰椎底部,兩側與髖骨相連;薦椎的背根神經節內有骨盆神經與會陰神經的感覺神經。薦椎末端的尾椎骨位於骨盆腔內,由相關的脊椎關節、肌肉、韌帶所支撐;其下端和肛門連線的中點位置,鄰近督脈上的長強穴。





三、功法的運動態漸變至氣功態


練功初期,嘗試肢體的運動感,摸索肢體外形的動態變化,簡略詞彙是常用的學習方式,如腹部縮小或放大,提肛收腹等。當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開發慢慢進入深層連結,如身體由僵硬至放鬆,呼吸由粗重至慢勻細長。經由身體覺知的開發,對人體結構略有粗淺認知,理解肚臍為人體氣脈中心點,尾椎則是人體骨架的中心點,並為啟動內氣的樞紐。練精化氣階段,最終以「練虛」來達到身理的認同。

以「旋臂轉脊」功法之「搖頭擺尾」套路為例,操作尾椎前頂或尾閭前頂的運動態,強調拉出脊椎從尾椎至百會穴位(約從兩耳向上,朝頭頂方向延伸;眉間中心朝頭頂方向延伸,兩線交集所在)的弓形曲線。由物理性肉體的實體操作,慢慢過渡至意念操作的收提作用,植入虛、實的概念,經脈的詞彙。如縮小腹轉變為收提海底,強調肚臍至命門之間虛無的生命線,逐漸培養氣循行於人體經脈系統的感知能力。

功法修煉時,「生命線」和 「海底線」呈現虛、實的平行狀態,再連結位於脊椎尾骨尖端的長強穴(尾閭穴),所形成的立體區域即是下丹田範圍。當腔體的空間範圍慢慢擴大,物理性的實體感受將會逐漸拓展為無形感知,尾椎前頂的有形操作則浮現若有似無的覺知,以有練無,以實練虛。此時,海底仍為收提,但已由意識的操作所取代;動功的運動態過渡為氣功態,海底收提的積極性作為,漸變為不加思索的本能反應。

人體的胸腔和腹腔的周遭空間皆為骨骼、肌肉組織所包覆,為橫膈肌所劃分的胸、腹腔體已形成穩定的內部壓力。當落胯、尾閭前頂已成為本能的連續性反應,呼吸作用也漸漸由鼻相呼吸,過渡至橫隔肌往下壓縮,海底朝上收合,兩股壓力合成,自然形成所謂「橐籥」現象,直接作用腔體的空間,也影響內分泌系統相關細胞的化學分子環境。

由於橫膈肌的壓縮和海底的收提作用,使各個腔體產生空間的變化。過程中。務使空間到位,深入組織的間隙,使氣機貫穿,產生能夠感知的「倗勁」。身體因內在作用而發熱,氣動後再發熱,將會在封閉的腔體之間產生膨脹的現象。當身體內部出現膨脹感知之際,肌體更需無形,橫隔肌再放鬆,腔體的空間隨之延伸。腔體的空間持續發熱而至氣機出現時,將能以意念導引氣行,朝向更大的腔體空間推展。

氣機類似渦爐或蒸氣機的轉動而產生振動現象。當腔體的空間因內部發熱而更形膨脹、擴張,又被鄰近的骨骼、肌肉組織等所包覆;盡可能減少出自大腦刻意操作的動作,使動作愈趨自然隨形;配合以意導氣,氣將快速且強勢地向上下推移,身體自然出現振動現象。

氣的振動彷若琴弦。初始由大幅度振動到低頻的快速振動,再漸至無形的振動,爾後停止。停止的時候,必須更形放鬆。動能的氣功態,從氣的振動、停止、鬆開,再次循環以至提升氣功態的層次。氣的振波持續不斷地震開肉體的有形窒礙,由粗糙而細,振波的幅度由大變小,由小漸至無,直至幾乎難以察覺之處。一次又一次的躍進,周而復始的循環,人體的覺知愈形放鬆,鬆無止境。當通過身體的實相而探知腔體空間之用的虛相,必然產生空間相對於「我」的疑情,進入練氣化神,中丹田的修煉。
      
所謂「腎水上提」,純然是意識作用。操練前三田(上、中、下丹田)與後三關(命門、夾脊和玉枕),湧泉至百會、百會至湧泉,任脈與督脈的上、下行氣運作,而以上、下鵲橋銜接,膻中和神闕(肚臍)之間的黃庭區域為能量轉化之所,集中高度意識力量以點燃臍能量,另有一番周天循環的操作過程。功法修煉尚包括閱讀心波、走靜、靜坐等。在「守虛」原則下,藉沈香以牽引嗅覺,讓鼻相外呼吸轉為無相內呼吸,慢慢進入高度專注意識的似提非提階段。海底收提的意念早已束之高閣,身心的靈敏度提高,感知腔體的空無之用,「處虛」、「守虛」以達到心理認同成為首要之務。



四、收提海底與「提肛」的差異


人體的下腹腔是靜脈血液聚集最多之處,腎臟、大腸、小腸、直腸、括約肌、攝護腺、尿道、膀胱、子宮和卵巢等重要器官均羅列其間。骨盆底肌是人體唯一支撐所有骨盆腔內器官的肌肉。假使肌肉長期處於用力緊繃的狀態而沒有獲得適當的放鬆,或因地心引力的長期作用影響,缺乏適當的緊縮鍛鍊,猶如橡皮筋長期處於拉扯狀態而出現彈性疲乏,骨盆底肌相關肌肉組織也容易失去活潑張力,導致泌尿系統相關問題。

從生理學的角度觀察,若能勤加練習該區域的器質性活動,經過適當的腹腔收縮運動,不僅能夠按摩,促進下腹腔臟腑及其相關氣血通暢、機能循環的活絡,就有機會使腹腔沈澱的濁氣快速代謝、循環,藉此改善尿失禁、頻尿現象或性功能障礙等問題,並能透過腔體的空間運作,使內臟上提,促使臟腑歸位並調整內分泌作用。

坊間常謂「提肛」的運用,指經由收縮肛門及其周遭肌肉的收縮作用,操作時,易使背部因充氣而結實,有助於增加身體的抗力性作用。又如「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以女性施作為例,泛指骨盆底肌肉的運動。訴求透過緩慢地收縮並夾緊肛門,持續縮緊至陰道周圍的肌肉及尿道口。此時,所收縮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或提肛肌),反覆進行緩慢的收縮與放鬆,藉以改善泌尿系統相關問題。

氣機導引主張的收提作用,包括前陰、會陰和後陰三點連線,稱為「海底」的骨盆底肌區域。功法修煉必須搭配呼吸作用及其階段性歷程,所謂「吸舐撮閉」,最終必須管控人體所有對外的門戶,即孔竅。「吸」,指的是吸氣時,一吸便提,息息歸臍。「舐」,意指舌抵上顎。古代所指的「谷道」或「穀道」,即肛門之意。「撮」,意指內氣運行之際,肛門不能任意排氣而須「內中提」,必須閉氣使氣上行。

以「托掌旋腰」功法之「提膝固腎」套路為例,功法設計以「提膝」和「抬膝」交互作用,目的在訓練不同的身體部位及其功能。由外形檢視,「提」和「抬」膝的動作相類似。但「提膝」動作聚焦於「抬」的前向性,牽動屬於水道的前陰,包括泌尿系統的腎臟、膀胱等相關會陰部位的肌肉與腎經等。「抬膝」動作則強調「提」的向後性,牽動後陰,屬穀道,涉及消化系統的脾胃和腸道,並包括後陰部位的肌肉與膀胱經等。

相較於單純的提肛動作,或凱格爾運動主張強化骨盆底附近的恥骨尾骨肌的張力與耐力訓練,氣機導引主張以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各階段的身、心、靈整體的修煉過程,海底的收提作用僅為基礎訓練之一,呼吸作用亦隨三丹田的建構而有階段性歷程。功法修煉倘若漸漸轉變成以意識提會陰的似提非提時,意念對人體的內氣導向具有決定性作用。此時,吸虛,吐實;吸氣在丹田,吐氣在泥丸。倘若持續仍以吸氣為實相,不自覺地提肛過度,或可能導致頭部的悶脹現象。或者,將意識的作用置於頭部的泥丸,倘若又提肛過度,反而有引發高血壓的疑慮。

 
五、小結


身心靈修煉過程是以形而下的器質之軀,開發形而上的三丹田空間作用。物質性身體修煉從量的變化,慢慢朝向質的漸變。肉體的實體操作都是運動態,唯有修煉至深層的意識作用才漸入氣功態。修煉過程中,落跨、海底的收提都是物理性的基礎訓練。呼吸作用和肚臍的關係至關重要,無論順轉或逆轉呼吸,吸氣或吐氣,意念都會經過肚臍,此即「息息歸臍」之意。一旦進入高度專注意識的似提非提階段,已能感知腔體的空無之用,處虛、守虛頓時成為首要之務。

然而,肉體仍為修煉的工具,掌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清淨是管束大腦思維的方法。閱讀心波的起伏與動盪,不再只是收攝鼻息、意念或感受安靜,而是理解自我的執著,與生俱來的根性、後天養成的習性,由此展開閱讀心波、靜坐等修煉,由理解而至洞見,體悟「眾夫蹈以出,蠕動莫不由。」生命因陰、陽的能量互動而螺旋前進的演化歷程。




十月第105期電子報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第104期 / 六度空間之身心靈能量轉換




◎翁仁君





 人生短短數十寒暑, 要能好好發揮潛能、成就志業、助益子孫,最後更要能老得尊嚴、死得好看,任務不可謂不重。所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要能善加修練自己,隨時將身心靈整合在最適 當的位置,不斷的提升智慧及維持最高的能量,來面對變幻萬千之世事時局以圓滿完成任務,實為有為者之人生大事。張良維老師創建的氣機導引,傳承道德經與道 教內丹學之精髓,將氣功從傳統的身體修練,擴大至身心靈整合之修練,亦即身、心、靈所代表之一、二、三,三維空間之立體世界;更進一步從身體小宇宙擴大至 大宇宙與三千大千世界即六度空間。提升格局高度來定義氣功學,就是六度空間之能量轉換與智慧修練的功夫。提供了追求人生意義及努力於死而無憾者一個最好的選擇。


大小宇宙觀


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人身如同小宇宙,是大宇宙具體而微的縮小版,人體之肝、心、脾、肺、腎即為木、火、土、金、水,人處在天地之間,天地的變化影響所有的生命活動。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氣候正常,人體內的陰陽平衡也正常;氣候異常,人體內的陰陽平衡也隨之而紊亂。進一步而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即是大原則。


三魂七魄觀


簡單的說,人由身心靈所組成,人之思考、感受、行動都是三度空間的變換。進一步說,人生命體非物質的組成部分,也就是無形的部份,稱作靈魂,是由三魂七魄所組成。身體要以魂住於魄才能形成生命,七魄就是指人身之筋、血、肉、皮、骨、水、液。七魄為七孔所養,亦即眼、舌、口、鼻、耳、精水、髓液;三魂指身魂、心魂、靈魂。詳述如下:

身魂:身以魂住魄才能形成生命,人死後身還給大地,魄歸地,身為大地所養,死後亦要分解以肥沃大地。但身魂因執著於肉體,將守於墓,十年內而滅。若死後火化身魂三年即滅。

心魂:人死後守于神主牌位,後守於五度空間之命盤,同時亦活在子女心中。

靈魂:死後歸於六度空間,等待輪迴。直到再度輪迴時,靈魂與心魂才會再次在五度空間相聚,如同佛教七識與八識之結合與轉世。若輪迴至人間時會轉換生成新的心魂與身魂,再與靈魂三魂合體,舊心魂與第七識轉化成人之深層潛意識。


輪迴轉世觀


人死後靈魂進入六度空間,六度空間是混沌虛空無極狀態,也是無陰陽分別對立之合一態,是信息潛能量之本然存在,不分你我彼此之混然均一之空界,也是靈魂帶著第八識之阿賴耶識與業力,進入此無色界等待輪迴。

輪迴時六度空間要根據阿賴耶識寫下六道輪迴之命盤,再送入五度空間結合心魂與第七識之末那識,確認能量環境與輪迴之物種等,完成確認之命盤最後放置於五度空間,掌控著四度空間身體一生之命運。在長期時間軸下,許多食物鏈改變,食物缺乏,許多動植物已絕種,而人類生存力強,六道輪迴在質能不滅定律,數量不生不滅原則下,歷經生態傳鏈後,許多動物靈已經由輪迴投胎為人了。




六度空間相關之能量轉換


靈存在於第三度空間,包括思想、智慧、價值與信仰。人因為有智慧而能在身與心之平面世界創造高度與深度,使生命進入立體的空間,所以人是身心靈三度空間的存在。靈更是融合思想、感受、行動三者成一體,生命唯一永恆存在之實體。生命之靈來自虛無,源自六度空間之宇宙能,而人正是宇宙能化生在世間的使者,秉持宇宙能的特性,共同開創整體宇宙的進化,與時俱進。六度空間是具相也是虛相,無所不在的穿透各度空間,可創化萬物,亦可影響整個星際宇宙的關係。宇宙能是由無窮盡的能量場與信息波所形成,而組成人身的能量與智慧,與宇宙能的組成並無差異。生命是由身心靈不同位階能量所組成,並以靈與宇宙能連結,所以三度與六度空間可相互感應與作用,人死後三度空間之靈即帶走阿賴耶識、末那識與業力返還六度空間。

當一度之身想要向六度宇宙能提取能量時,要能提升足夠的智慧,洞燭真相;要了解宇宙能、大自然與我們息息相關;能量要向大自然提取。宇宙法則有其規律,越遵循自然法則,則個人頻率與大自然更易互動溝通。另外要從身的鍛練著手,在身的肉體基礎上再練氣練心;身與心的執著皆能超越,身心平衡和諧才能練身修心養靈性。如在自然界中行住坐臥,動靜功大小周天運轉中體會「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體會虛無體會動靜中大到無限小,小到無限大,體會人與宇宙之流轉變化,喚醒無形靈性意識,重新和自性本體連結 (指的就是六根淨化的修練),煉出天人合一之宇宙觀 ,靈光乍現長出智慧,透過靈與宇宙能互動,取得宇宙能而為身所用。







五度空間 - 世界會因你的心而改變


六度空間之無極態進入五度空間之太極態,即形成陰陽,可相生萬物,生成各種能量與信息的無形存在,諸如一些看不見的神、鬼、魂、命盤、怒、恨、怨、悲、喜、驚等正、負能量皆存在此空間。二度與五度空間能相互作用與感應,兩者為平行空間(平行宇宙) 作用著整個地球生態。當五度空間中多數之無形能量能更好時,四度空間就會好,天災人禍就會少。

在二度(心能量)與五度空間中(太極陰陽能量),心識能量超越時間的限制而能永恆的存在,所以人之一生有一立體生命圈,這立體生命(身心靈)所面對之處,即是當下。若能把握當下,做出正確的、有智慧的選擇,則立體生命圈中過去的我及未來之我皆將獲得改變,因為現在的我是未來我的因,也是過去我的果。當下心與腦的改變作用了身,甚至心腦不同之想法也影響了自己,信息波並將存在於未來,只是未實行於身而已,故每個人都在當下複製了無數個自己。所以,在五度空間下的立體生命圈,生命是無數的選擇,莫為短暫小事煩惱,要為整個生命次元的大局,把握當下做有智慧的抉擇,使珍貴一生的生命圈能成其大!

每件事皆有好壞不同之面向,都是由當下的心選擇好壞之部分去注意而接續發展。在萬法唯心造下,你選擇快樂,則所見所遇皆為喜樂事。若心選擇憤怒,定會影響周邊使所遇皆為不平事,正為周易所言,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二度的心選擇好事,五度空間即受影響而顯現正面能量,使一度的身體所遇都是好事。見世事都美好時,腦會喜悅,價值觀會傾向正向意念,大腦亦不受汙染干擾而能看更透徹,易生智慧。有智慧時,事也可由壞進展為好、再更好再至超越好壞、超越陰陽而至永恆。使人生之身心靈往正善方向去超越合一,止於至善。若二度心選擇負向情緒時,接踵而至的頹廢、消沉、報復念頭,將與智慧漸行漸遠,若沒動腦想清楚,而依心的衝動行事時,後續之自責後悔,造成之身心壓力將蜂擁而至... 所以說“世界會因你的心而改變”或是“某地一隻小蝴蝶扇動翅膀而擾動空氣,長時間後能導致遙遠彼地發生一場暴風雨之蝴蝶效應”又豈是言過其實呢?


五度空間相關之能量轉換


人死後心魂進入五度空間,當子女祭拜亡父母時,不論是點香連接心波祭拜或心中感恩感念父母,五度空間父母心魂與自身的命盤都可感應到,使能量與運勢都會更好。祖先之神主牌與心魂愈被懷念與尊崇,三度中之靈就越能成就。

不論是否輪迴,命盤將長存五度空間,人之命盤如人身之血,需氣推而行如運勢,若能多點香祭拜先人感應正能量, 能用心而點香連結真誠祭拜, 香即如氣推血般可補命盤運勢。越祭拜祖先,先人則自身命盤運勢將越旺,輪迴投胎越能到歡喜人家,並在世間幫助你。世間事息息相關有如旋轉門,一個動作有時可造成萬千衍生之因果,使你在人間變化著更高的能量。

一個命盤、心魂接受更多正面能量,互動傳鏈與和諧共振,更多的心魂命盤就會更好,五度空間也會更好,影響所及,四度空間之天災人禍也就少。感恩之正面行動不但使我們中丹田更好,子女們在耳濡目染下也學會感恩,使我們下一代社會也會往正能量發展。


四度空間相關之能量轉換


生命的每個當下都是三度空間的存在,肉體在時間軸(第四度空間)上的延伸長度即是人生壽命。故人是由身、心、靈三度空間,加上時間軸而成為四度空間的動物。因身體會隨時間而老化、腐朽,而有其時間的作用性,所以四度空間是跟身體的一度空間相互感應與作用。但時間對人的心靈不起作用,靈是永恆的能量,所以靈魂會不斷輪迴轉化。

要改變四度空間的世界,必須要從身體做起。要主導生命時間的長短,就需加強養生,每天練習動功、靜功、走路行禪,以增長身命。身、心、靈三者可治我們一生中的病,所有的人世間煩惱痛苦,都可以在此三處找到具體解決之法。

四度空間其實對人有最直接的作用,在時間的巨輪下壽命只是其中一面向,最重要的是要修練自己,時時保持自身最佳的能量與智慧,在有限的生命中成就志業助益子孫,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留下值得後人回顧之足跡就是雖死猶生了。不僅是天生萬物以養人,我們一生得之於社會的資源亦豐厚,若是能夠養兒育女善加栽培,為社會精心育養有用人才或是點燈傳承助後生成就,更是我們人生必然要回饋之要務,如此不僅不會辜負一生所努力所得智慧,也是有形身體超越四度空間的能量轉化,也正是菩薩道的世間註解了。


身心靈相關之能量轉換


人生要能性命雙修,以有練無、以身練心,以一度修二度,修心性才能長智慧增靈性靈覺。而人的價值觀、道德觀需要時時調整提升,再影響思想,改變信仰增加力量變成行動,若能使身心靈三者能整合和諧一致,三者都能在適當位置不互相干擾,和諧而無罣礙就是智慧,如此就是“練身修心養靈性/智慧”,就是成就三度空間。同樣的,五度空間的圓滿才能完成六度空間的成就,只有太極態才能與無極態感應與作用。

人身心靈能量有限,最重要的是要能從無形存在之四、五、六度空間取得能量以為補充,如心要從五度空間,靈要從六度空間去作用來提升能量。四、五、六度空間分別控制了身心靈,人要從身心靈的修練去慢慢體會四、五、六度空間之應用。

人生要時時把握當下,在當下為身心靈做出有智慧、超越的選擇與修正,不僅改變自己未來也改變自己過去。要練身體與行動使能對自己完全負責,使到老都有尊嚴優雅。要修心到遠離怨恨不滿,能心平氣和與悲天憫人,要腦中無罣礙不安只有智慧。也要在不同次元中不斷陰陽轉換,空間轉換及能量轉換。在不斷的能量轉換及智慧提升,相互反覆的傳鏈下,窮根究底 ,將可體會到喜樂的自性與無限的潛能之本然存在,如同六度空間與靈性的本質一樣,這將是身心靈之智慧與能量的另一高峰體驗。



十月第104期電子報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第103期 / 生命六度空間論




◎翁仁君



近兩百年來,科技快速發展,物質文明突飛猛進,影響到社會價值逐漸形成物質掛帥。在此趨勢發展下,好像唯有與有形之高科技、名利連結者才是務實。但高度的物質文明卻帶來心靈與物質失衡,心靈、修身養性漸成老一輩高掛牆上的陳舊匾牌,宗教的救贖已逐漸被網路可供心靈暫歇的任何角落所取代。越是滿身先進的科技與時尚,愈發顯現人心之匱乏,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所言之現代人生四大終極困境-孤獨、無意義、自由、死亡越是啃噬著一個個低能量的心靈。

依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disability)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非生理重症的憂鬱症。憂鬱症會造成一個人無法工作,同時造成家庭社會嚴重的負擔。這是每個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近年來美國已有學者專家針對世界文明發展趨勢做出預言:心靈主義即將復興。英雄所見略同的是,現今市面上靈性有關的書刊已經越來越多,許多歐美專家,諸如超個人心理學派,嘗試整合西方心理學與東方傳統智慧,追求靈性、空性、神性的相對真理,在靜坐與冥想上努力靈修。有很多靈修結論都提出關鍵的重點之一在於身體鍛練之加強,但西方世界卻看不到完整身體訓練的方法,更沒有可與靈修連結的身體智慧。

然而,我們數百名氣機導引學員,在張良維老師教導下,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道教內丹學之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四階段修練為骨幹,默默的在精、氣、神,亦即身、心、靈領域上,從身開始以螺旋、延伸、開阖、絞轉、靜心、旋轉、壓縮、共振八大原理,堅持十多年,一步步按部就班的勤練內臟、引體、導氣等十八套功法,開發身體空間,覺知身體智慧。再循序進入中丹田、上丹田之修練。

氣機導引定義氣功為“身心靈之整合學”,並進一步定義氣功為“心識與宇宙作用之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把氣功從傳統的身體修練,擴大至身心靈之整合修練,亦即三維空間之立體世界。然後更進一步,從身體小宇宙擴大至大宇宙的六度空間。簡言之,氣功學就是六度 空間之修練功夫。

宇宙是由多元空間所組成,以人的生命而言則存在著六度空間。生命從虛無中來,從六度宇宙能透過信息能量之轉化成五度、四度、三度、二度,最後到一度,便轉化成人的肉體。氣功所修練的即是返還之道、返虛之路,從一度肉體修練轉化至二度、三度、四度、五度,到最後修練圓滿抵達彼岸,返回宇宙能之道體中。 執行的都是從有相到無相,從有形到無形,從有呼吸到無呼吸,從外到內的哲學觀。



 身是第一度空間


人的身體受到時間的限制大,在人生命的活動空間中,身體的存在受到時間長度的制約。所以有形的物質身體存在於第一度空間,如石頭、礦物等,只是形體的存在,但沒有明顯可見的生命跡象,亦屬一度空間之物。



心是第二度空間


在人生命的活動空間中,心要有寬度。所以心是第二度空間,也是感官與經驗的世界。如植物、動物、昆蟲等有生命但卻沒思想與靈性,屬於二度空間的存在。以人類文明演進發展的角度來看,上述身心的二維空間亦可稱為平面世界。因為較侷限在感官感覺表面的有形物質,如網路3C及名、利、權、色等官能享受,只是擁有單調淺層的表相,沒有高深的思考、價值、意識與超越。大部分現代人都活在如此高功利主義的平面世界中。



靈是第三度空間


靈是第三度空間,是思想、智慧、價值與信仰。人因為有智慧的存在而能在上述的平面世界上開創高度與深度,使生命進入立體的空間。所以人是身心靈三度空間的存在,人也因為有拓展靈性的可能,而有機會恢復原先與宇宙能連結的狀態。



時間是第四度空間


生命的每個當下都是三度空間的存在,肉體在時間軸──第四度空間上的延伸長度即是人生壽命。因身體會因時間而老化、腐朽,而有其時間性。所以四度空間跟身體的一度空間有所重疊、感應與延伸。每種物質的存在都有它的時間性,而人是由身、心、靈三度空間,加上時間軸而成為四度空間的動物。三度空間只是片刻生命,存在於時間中,受到時間的擺布,四度空間即是我們生活的時空。但時間對人的心靈不起作用。靈是永恆的能量,所以靈魂會輪迴轉化。



超心識是第五度空間


第二度空間之心向第五度空間的延伸即為超心識。心識能量可超越時間而存在,四度空間的每一瞬間,在此都是永恆的存在。在此空間裡,可以往返於過去、未來的任何時間點,而無時間的限制。五度空間就是由六度空間所產生,能量或波的無形存在,依陰陽和合而生。諸如一些看不見的神、鬼、魂、命盤、怒、恨、怨、悲、喜、驚等正、負能量皆存在於此空間,作用著整個地球生態。人之靈體從六度空間而來,先透過五度空間確立了人生奧秘之命盤,再透過四度空間的時間安排一些“數”,再透過身體結合心跟靈。所以人生命盤在呱呱落地時已大致底定。人一生當中一度空間之身體所能享用之有形物已是定數,若不屬於我們的,強求也無用 ,但我們可在心所屬的二度空間上超越做為補足。

五度空間和二度空間感應延伸亦有所重疊,心是陰陽開闔之作用,如同蛋白質的開關變換形成身體運作的功能,並產生陰陽、悲喜、得失、愛恨....等等對立,形成我們命運的大輪盤,所以五度空間就存在著天堂與地獄,只有修練中丹田(心能量)才 能影響五度空間的能量變化,改變人生命盤,造就如天堂般的良善環境,迎納喜、樂等正能量進入,以心創造快樂天堂。

中丹田修練跟內分泌、自律神經、心波、感覺有關,但影響最直接的方法是呼吸,諸如在動功與靜功周天運轉之呼吸修練等等,可使內分泌順暢、身心靈和諧,營造天堂環境,迎入喜樂等正能量。若內分泌失調、身心靈紊亂,即造就地獄環境,因為心波感應將引進周遭情緒性的負能量,使人心如在地獄之中。縱使家財萬貫卻心處地獄,窮得只剩錢時,豈不白白糟蹋了前世積累豐裕的命盤?

人之心念常因欲求與防衛機制的經驗累積,養成許多習氣與執著,掩蓋住本自具足之自性。六祖壇經提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孟子也說“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要能真正想通的去除執著,現顯本自具足的慈悲心,轉化成發自內心自然之利他行動與成就,超越的智慧即可記錄入阿賴耶識,再返歸六度空間,進行下次的輪迴。



高宇宙能是第六度空間


靈性感應在第六度空間延伸,構成智慧的源頭,就是宇宙能、是道、是虛無、是無限。也就是基督教看到的上帝,回教看到的阿拉,佛教看到的釋迦牟尼。六度空間是具相也是虛相,無所不在的穿透各度空間,可創化萬物亦可影響整個宇宙星際的關係。宇宙能也是無限的、完整的智慧訊息與純化、淨化能量,是能更替四季,能光合作用,能演進與育養萬物,是侯鳥導航的能量。這個神秘宇宙能量是人類靈性的泉源,故可相互連結,所以人一定要透過靈性能量才能溝通宇宙能。要改變靈性,就必須長智慧。人死後阿賴耶識帶走業力返還六度空間,整合之後再進入五度空間產生命盤,再轉化成一個身心靈的四度空間,如此輪迴不止,直到智慧、能量圓滿、完整,抵達彼岸而不再輪迴。






相互關聯與變換


總而言之,生命是由身心靈不同位階能量所組成,並以靈與宇宙能連結。宇宙能,就是老子講的道,擁有無限能量,是無私又開創性的愛,育養著萬物,並以好生之德使日月寒暑更迭,萬物欣欣向榮。生命之靈源自宇宙能,而人正是宇宙能派到世間的使者,秉持宇宙能的相同特性,共同開創整體宇宙的進化,與時俱進。

具體的生命是從虛無中來,從宇宙能、五度、四度、三度、二度的能量逐步轉化到一度形成肉體。我們修練返還之道,是從一度返回到六度,從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最後練虛合道亦即是反虛之路。要改變六度空間需要從身的鍛練著手,在身的肉體基礎上再練氣練心,在身與心的執著皆能超越,才能靈光乍現、長出智慧,有智慧才能與宇宙能互動,取得宇宙能為身所用。要改變宇宙能,影響我們將來的命盤,改變下輩子人生,就必須要從修練靈性的成就下手。要改變五度空間,就要從治心開始。要改變五度空間的喜悅、陰陽、神鬼、喜、怒、哀、樂,就必須要改變我們的心,當心能量正向化了,命盤也就改變了。

要改變四度空間的世界,必須要從身體做起。要主導生命時間的長短,就需加強養生,每天練習動功、靜功、走路行禪,壽命即可增長。總而言之,身、心、靈練養之法可治療我們一生的病,所有的眾生煩惱,都可以在此處找到具體解決之法。

無論弘觀或微觀,生命的意義都是為了不斷地演進、進化而來。生活最積極的意義就是成長精進,而練氣功就是練己之術,練身、心、靈成就的整合之學。要內練練到內裡最深處的心靈,也要外練練到最遙遠的宇宙能。最後體認到內外兩極的極致,其實是緊密相連的,這就是六度空間的奧秘,也就是《維摩詰經》所言“極小同大,納須彌於芥子”的道理。廣大浩瀚、深不可測,卻又盡在方寸之間,若無若有,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妙不可言。值得有心修練者窮畢生之力作無盡之追求。尤其現今乃物質與心靈世界失衡,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身心靈療育的需求將越來越迫切,生命六度空間之探索與修練也將越來越重要。這也就是專家所預言“心靈主義即將復興”趨勢中,現代人心靈所需的最好藥方。




九月第103期電子報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第102期 / 從西方心理學的演變看張老師的「信息─訊息」說



◎ 蔡克容



西方思想文化所發展出來的近代科學,在20世紀的最初30年 出現了「典範轉移」──思考、探究宇宙的方式的轉變。也就是說,從支配近代世界達三百多年的牛頓科學觀轉移至量子物理學、混沌理論、複雜科學等所形成的新 科學觀。牛頓科學觀的預設為機械觀和還原論。誠如牛頓的「鐘錶隱喻」所表述的,整個大自然是一部運轉有序的龐大機器,其中充滿了可預測,可控制之事物。在 這種見解下,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Lemettrie也 寫出了《人是機器》這本書。而為了理解、認識大自然這部機器是如何運作的,當然就是採用拆解、還原至最基本的要件,以部分、或低層次去解釋整體或高層次。

例如,美國的宇宙學家Sagan和因發現DNA結 構而獲得諾貝爾獎的Crick,就堅持精神或心靈可以還原以物質的過程來加以說明。他們二位皆認為 人類的意識、思想活動只是大腦神經細胞的電化學作用的副產品。而在美國心理學界支配近一甲子的Skinner的 操作制約,將人類行為,從課堂的教與學,整個的教育活動,以及人類的社會活動行為等化約至「│SD ─ R ─ SR+│」(│ 辨別的刺激──反應──增強的刺激│)這一條原則來加以解釋。該條以「增強原理」為教師所熟知的原 則,至今仍在台灣教育界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遺憾的是,這一原則,誠如Skinner本人所說的, 在反應之後所伴隨出現的增強刺激,它只是「增強」作用,但却被以「獎賞」視之。所以學校到處充斥著「獎勵」。試想,當你想打開某盞燈,而按(即R)某 一特定開關(即SD ), 結果那盞燈就亮 (即SR+)了。 下次在同樣狀況下你就會去按同樣的開關。所以「按」某一特定開關的行為就因為燈亮了而被提高出現的機率(即 被增強了)。那麼「燈亮」是在「獎勵」你「按」開關的行為嗎?如果不是,那麼「燈亮」這個事件的本 質是什麼呢?

在Skinner的 年代,認知心理學尚未興起,電腦也還未發明而讓心理學家藉以比喻人腦,因此,大腦被Skinner稱 為「黑箱子」而不過問裡面到底發生什麼事,只把重點擺在所有可以觀測到的刺激、反應、和伴隨的增強事件三者之間的關係。Skinner強 調他只是在「描述」他所發現的現象;即前述所說的│SD ─ R ─ SR+│ 這一增強原理。他並沒有解釋伴隨行為反應發生的事件何以會強化該行為反應將來出現的機率。


隨著量子物理學的發展、控制論、信息論的出現,以及混沌理論和複雜科學等的誕生,所形成的新科學的典範。「西方」科學家開始用有機觀和整體論的方式來思考、 探索宇宙。具體而言,他們開始用「信息」、「系統」、「複雜性」的思想和方法建構新的研究綱領。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說,上述所說的「燈亮」這一事件,或者在Skinner的 實驗中,老鼠壓了桿子後所掉下的「食物」這二項所謂的增強物,其本質為「信息」 [或者說具體點,是「信息的載體」,它們給按開關的人或者壓桿子的老鼠帶來一條信息,告訴他們:下次同樣的情況發生時,如果想得到同樣的結果,那麼就做同樣的動作。總之, 增強物提供的是行為反應的信息回饋。

再以學習張老師的功法來思考信息的重要。在此只以最單純的「獨脚站立」來說明。當一個人要獨脚站立時,他必須根據自己的原始平衡需求去達成。而原始平衡需求 的滿足,必須靠感知自己內在的「信息」。但如果他要去模仿他人獨脚站立時,為了想要跟對方一致,他就會失掉自己的原始平衡需求,只一味地接收來自對方的 「訊息」,而非感知自己內在的「信息」,因此無從閱讀自己的「訊息」。

在強調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的醫學領域裡,病痛不再是除之而後快的敵人。相反地,這一領域的醫生告訴我們,「痛」是更深層現象的症狀;症狀就是「信息」的訊 號,為的是要帶給我們「訊息」,所以症狀和疾病都是有意義的,指明病人在意識和心靈層面失去了和諧。因而像中醫一樣,強調「自癒而治癒」。[我之所以踏入 東醫之門,也是因為一位中醫師告訴我:針灸、推拿,都是外力,一切還是要靠自己。]但如何「自癒而治癒」呢?受到圜道觀念影響的中醫學強調人體是一個動態 平衡的整體(身心靈整體)系統。此一系統透 過「信息反饋」和整體自我調節而維持動態平衡,因而能通過自癒而治癒。


 




現在讓我再回到前面所說的「新科學典範」這一議題來。新科學典範的預設為有機觀和整體論,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採取「系統思考」。[別忘了張老師在課堂上也多次 提及「傳鏈」、「牽一髮而動全局」、「系統思考」這些字眼]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麻省理工學院以Senge為 首的一組專家寫出《第五項修練》這本書。第五項修練就是指「系統思考」。這本書在台灣翻譯出版後,從企業界到教育界都在研習它。

另一方面,心理學家Jung(榮格)指出,中 國自有其異於西方的科學,其標準著作為《易經》。而王樹人等學者也指出,《周易》具有引發整體思考的功能,整體思考就是系統思考,具有全息性。在這種情形 下,再加上多年來西方科學主義的霸權主宰,許多人都會用源自西方科學的「信息」、「系統思考」來解讀、註解我們傳統的,源自《易經》圜道觀的「信息」、 「系統思考」。這是否合宜呢?

首先,美國當代的超個人思想家Wilber就指出,西方的整體論取向的新典範,骨子裡仍屬牛頓科學的 獨白式理論。劉長林更明白指出,現代科學雖著眼於整體,但採取二元對立的立場和抽象思維的方式[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抽 象思維”]。其次,Senge等人在推廣他 們的系統思考理念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理念中有一點難以突破──那一點涉及的是有關思維的「懸掛」。所以他們後來求教於南懷瑾,而學習有關《大學》《中 庸》《論語》等課程,然後提出「U型理論」來。「懸掛」想要達成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知「止」或 《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Senge等人才會認為他們更像佛教徒而非西方科學 家。

以上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想要表明的是:「信息」、「系統思考」等這些語詞在我們今天生活中已經是司空見慣。但千萬不要用源自西方科學典範的內容來理解張老師 所說的內容。誠如張老師自己所說的,他的想法源自《易經》老、莊等。其次,西方人一直到二十世紀六、七零年代出現語意學後,才提出一個命題:「地圖不等於 疆域」,意思就是說,語言不等於事物、情感本身。但中國古代先哲早就說過「辭不達意」,《金剛經》裡也有類似的表述:「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因此 張老師所說的「信息」、「訊息」是無法用語詞去下定義。要理解其內涵意義,只能期望張老師在課堂上舉出各種例子,讓我們用直覺去把握,而不是用邏輯分析去 理解。




九月第102期電子報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第101期 / 練功與訊息的準確感知、傳遞


 
◎楊宗憲




身心靈的協調整合乃必要條件


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情:歡喜和健康。第一、所有作為都只是為了讓自己感到歡喜:當人處在身心靈整合的正向狀態時,就能很自然地保持清明狀態,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是為了自己的成長、都是想做對得起自己的事,因而就會感到歡喜,同時,還能具備看見且享受當下福報的能力,能因為很單純的事就感到愉快,所以就算面對在外人眼中的苦差事,也能甘之如飴;由於當下的出發點不是因為”恐懼”(恐懼將來會失業、恐懼老了存款不足、恐懼萬一怎樣怎樣…)、不是出於”貪嗔癡慢疑”的緣故而做,所以不會受名利外務的制約,也不會因為擔心退休生活而忘了享受當下的青春。身心靈的協調代表著大腦不會因為某種觀念的置入而對眼前的世界產生分別心,所以能看 什麼都順眼、都能接受,如同當下就處在天堂般,心很安定;只要心不亂,心中自然對於萬事萬物就會產生主見,就能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第二、所有作為都只是 為了讓自己更健康:譬如:為了身體健康而選擇健康食材、為了釋放壓力或讓心理健康而去看表演等。人生只要為了歡喜和健康而活,其餘皆是過眼雲煙,能做到這 樣,基本上人生就站穩了。

現代人其實是很脆弱的,生活的一切都需要仰賴各行各業的人來協助,才能生存下去。相對來說,整個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桎梏,從出生開始,每個人就被設定好往後的角色,將來長大了,就被要求要盡力扮演好整個社會中的一個小角色,因為要如此才能獲得報酬,才能讓自己生存下去,於是,大家彼此就不斷地被串聯在一起,如同服刑一般,無法享受真正的自在。一旦讓”貪嗔癡慢疑”指導我們的行為,就只會造成惡性循環、越陷越深。大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的狀態就叫做”無明”。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唯有身心靈整合,讓自己不論做任何事都能保持清明、都能感到快樂、歡喜,才能不受名利外務的制約,也才會健康。《莊子·大宗師》中提到"嗜欲深者天機淺",當大腦嗜欲越來越深,念頭只會越來越多,對於天機就會越來越淺,而所謂的”天機”,是指可以看見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一切福報並且感到快樂的能力,譬如:能享受活著、平安的感覺、感恩天地讓家人依然健在、享受吃一碗麵或是靜坐一炷香的過程…等,能深深感受到單純背後的得來不易,而感到歡喜,但是當一個人的內分泌、神經系統產生錯亂時,就不再能看見在這無常世界中這些看似平常、卻是要天地人互相成全才有的難得的福報,因而不斷追求虛幻的喜悅感,一旦苦難降臨時,就會感到相當後悔、痛苦。所以沒有任何事情比看得見和享受當下自己的福報還來得重要。



 信息&訊息主導生命體的變化


所以生物身上都有一個很重要的能量,叫做”信息”,日、月、宇宙同樣也存在著宇宙能的”信息”,當生物的信息能與宇宙的信息產生正確的連結,天、地、眾生和整個生態體系才會和諧,不然就會出現天災。舉例來說,信息就像是太陽內部的能量產生旋轉內爆,當能量傳播到太陽表面,就會轉換成”訊息”,透過太陽風暴、光能傳播到地球。廣義來說,所有宇宙能的”信息”,都可藉由地水火風當作載體, 把”訊息”傳遞至地球;在人體,”信息”存在於松果體裡,人類的”信息”本身就具有接收來自宇宙能、太陽光”訊息”的功能,當人接收到來自宇宙的”訊息”之後,就會與自身的”信息”產生交流,接著在松果體的”信息”就會分出三組”訊息”指令,即”腦訊息”、”心訊息”和”體訊息”,分別透過腦神經、自律神經、體神經傳遞出去。同樣地,這三路的訊息會再反回饋至”信息”,經過統整,再下達最後的指令,由三組神經系統互相協調、代償執行,而且這三組訊息在三組神經的作用都不同:體神經要能準確執行、保持通暢;自律神經要能順暢地切換交感、副交感;腦神經要能掌握正確觀念。在人體,訊息就像是指令般,主導一切的功能運作,譬如:訊息傳到心臟可使血液流動、傳到經脈可使氣機循向流動。一旦訊息阻斷,就如同電話線斷掉,局部的氣就不再流動,進而產生身體的疼痛,即不通則痛。所以治療身體疼痛的關鍵不能只在肌肉筋骨上下工夫,而是要把”訊息”由上到下重新連結。又譬如:有的人身體僵硬、胃痙攣是起因於心裏的煩惱、壓力太多,心理若是有恐懼,走路的型態、動作的樣子都會異常變化,這樣的病根就不在體神經,而是來自自律神經、內分泌系統方面的問題,治療若單從體神經的角度切入,只用按摩治療身體,疾病自然不會斷根。

至於”信息”的”信”是什麼意思呢?《道德經》提及:”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也就是說在幽微深遠的地方,存在著一種東西,那就是"信", 這樣一個看不見的能量,存在於每個生命體中,所謂萬物皆有"佛性", 指的就是這個"信",這股能量可以主導一個 生命體的變化。具體一點來解釋:假如眼睛能見者都能被稱作是”實體”的話,那麼從側面看一個缽,有明確的形狀、色澤,完全符合實體的定義。倘若換一個角度,從缽口往缽內看,這時看見的是一個周圍由金屬所圍成的空間,這也是一個"空"的實體,叫做”空有”,在"空有"裡面還有一樣東西,是肉眼看不見的,老子稱它做"虛","虛"就 是"存在的「空」"、"存 在的「看不見」",這個"虛"也就是"信"。譬如說當修行到阿羅漢層級時, 腦和心都已修練到"空"的境界,已經能夠悟"空"了, 但仍不能成佛,其中關鍵就在於"空"仍然是"實 體",不論是”實有”還是”空有”,都還"有", 都還能被眼睛看見;所以要繼續悟到”虛”的層級,才能成佛。而且”信息”的”息”拆開來看就是”自心”,也就是說信息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心,也就是腦(上 丹田)要能夠與內分泌(中丹田)達 到協調、同步,這麼一來所有的作為才會是正確的。


 





新世紀醫療──信息& 訊息療法


從治療的角度來看,檢視人體何處失衡必須要有整體觀,才能找出到底是信息或是各路訊息傳遞過程的哪個環節出問題?是神經系統還是內分泌系統出問題?因為人體是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作為外來訊息傳遞和接收的管道,譬如:耳朵方面可能出現解讀訊息錯誤的問題;眼睛方面可能出現短視近利、價值觀錯亂的問題,乃至於看甚麼都不順眼;嘴巴方面可能出現挑食的問題。藉由觀察哪個管道出現問題,就可以推測對方所處的是怎樣的狀態。特別是隨著長期社會化和許多新科技的發展,人類的許多訊息傳遞已變得僵化、甚至產生錯亂,就算聽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方法,也無能執行,形成很多負面的日常習性 (如:知過不能改、人生觀畸變、看法偏激..等)或 功能退化(如:知覺的退化萎縮)都與訊息傳 遞異常相關。因此,必須用整體觀來審視訊息傳遞過程,才能真正找出導致身體不適的病根。

身心靈協調同步的人,從信息到透過心、體神經傳遞訊息的過程都能夠一致化,因此能專注、時時處於最佳狀態,這時的能量也是最強大的。所以練功重點不在於肢體動作,而是要能專注於動作中,才能連結至”心”的平台,產生內分泌的變化,進一步再連結到”腦”的平台,貫串身心靈三個平台,這時才能叫做氣功。氣功就是完整的”身心靈整合”狀態。練功的過程雖然拆解為上中下丹田分別進行,但其實每個階段的練養都與其他階段息息相關。而每個階段的晉升都需經過不斷練習,等達到一定火候後自然水到渠成。例如由下丹田要到達中丹田的練精化氣過程,必須在下丹田不斷練習、擴展身體的空間,等達到一定的”沸點”,才會產生質變,接著自然能從固態轉到液態(如同由”缽的外觀”進入到”缽裡的空 間”);等到中丹田練到一定的火候,自然會再由液態轉成氣態(如同從”缽裡的空間”到”看到空間裡的”虛””);透過捕捉無形的氣、內分泌的變化,看到身體”訊息”的運行,進一步連接到更高層的”信息”(周天運轉), 達到練氣化神,連結上中下丹田,最後進入道的循環,達到練神還虛的境界而長智慧。

從物質的角度來看,人體內許多酵素催化反應、新陳代謝、遺傳訊息的傳遞、內分泌作用、免疫反應等都需要蛋白質的參與,也就與”信息-訊息傳遞網”息息相關。蛋白質是由多種不同胺基酸所組成,其中有一些是屬於必須胺基酸,也就是指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經由食物攝取才能獲得,而對人類來說,總共有九種必須胺基酸需要從外而來。這九種必須胺基酸在不同食物中存在不同比例的差異,雖然這九種必須胺基酸都可在植物類食材中獲得,但素食者仍需要盡量採取多樣化飲食及攝取豆類,才能獲得足夠的必須胺基酸,讓身體機能處於正常狀態。根據張老師的說法,動物性胺基酸具有短暫、讓人滿足的特性,過去人類為了生存下去,甚麼都吃,因為這種短暫、無特定選擇的特性,可讓人的想法不會堅持太久,所以相對比較不會執著,對於練功者是很重要的。


 
與天地同步的訊息表態


信息-訊息傳遞網的正常運 作,不單與個人健康相關,一旦表態錯誤,影響深遠,譬如心的訊息錯誤變得唯利是圖而導致濫墾濫伐的行為,這時傳回給天地的訊息就會讓天地降下災難、引發土 石流來回應我們。這是因為萬物都活在天地之內,天地會不斷接受和回應萬物發出的訊息。萬物的內心感受、信息&訊息的表態都會影響世界、環境的變化,所以不 是天意故意如此,而是天意必先人意。《清淨經》提及”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德經》提到”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藉由這些文字告 訴我們天地的心情,也就是說天地是個空相,無任何想法,任你奪取也沒關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天地無仁愛道德的想法,天地把萬物當成擺在供桌上的供品(芻狗為是用草紮成的狗,用以祭祀,祭祀完就丟棄回歸天地), 既那麼有價值,也那麼無價值;而聖人是無分別心、無劃分眾生想法的開悟之人,會把每個人都當成尊貴者看待,卻也不會去逢迎拍馬。事實上,人不斷傳訊息給天地,天地也不斷地藉由各種地水火風作為載體,傳訊息給我們,此外,這些訊息也會化生成萬物形成各種介面,譬如我們食用的各種動、植物就包含了天地各種不同的訊息在裡面,之後進入我們身體,與我們身體溝通,並讓我們身體產生力量。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裡,認為萬物皆是神,包括石頭、樹、雲…等,而”神”就是天地訊息的載體,這是因為當時的人能時時感知來自天地的訊息,否則很容易就會喪失性命。同時,來自天地訊息的能量也促使人類不斷地演進,最後人類演進到體內每個細胞的運作邏輯都與天地同步。




九月第101期電子報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第100期 / 身心靈能量轉換的洞見與實踐(下)



◎蔡進懋




身體能量的轉換


氣機導引結合正統丹道學的理論,對身體能量的練養實踐之道,建構一套完整的氣功學思想體系,並將病理分類功法化,功法動作原理化,肢體 動作心靈化,在身心共養的原則,強調性命雙修,藉身心動靜合一的鍛鍊,追求整體生命更高層次的健康。時代文明不斷變遷,但身體能量的轉換機制,從古至今, 沒有改變過,重點是如何找出最有效率的做法。氣機導引以引體功法打開身體內外平衡的能量;以內臟功法的傳鏈,啟動內能量的正循環運作;在專注訓練下,與身 體對話;在感覺中,閱讀身體能量;以丹田呼吸訓練,重建生命氣機;以壓縮原理,找回身體空間。生命是一個整體,在能量運作之下,就是生生不息的循環作用, 它不是單向性,而是牽一髮動全身。若能在此立體結構思維之下,以立體的眼光透視身體能量,則能獲得全方位的身體智慧。



 




練精如何化氣


精者,氣之至也。精氣是我們身體運作能量的總源頭,精氣之生成有二:一為來自父母之精氣所化生而成的元氣,又稱先天之氣,存於腎中。二為來自外界食 物精微物質,經消化腺運化,如胺基酸、葡萄糖等,使人體獲得生物能,俗稱水谷(榖)之氣。結合從空氣獲得的清氣,經心肺佈輸,在胸中形成宗氣,屬 後天之氣(外氣)。後天之氣,經臟腑之氣的轉化形成內氣,內氣藉由營氣及衛氣 (詳參「試探氣之說」莊朝傑) 佈輸五臟六腑等組織,產生功能性作用。例如肝氣形成肝功能,腎氣形成腎功能…等,將低單位的外氣能量轉為高單位的內氣能量。因此,練「精」包括三個意涵:


    一、將先、後天之氣合成完整的內 氣循環運作,使出入升降、運化得宜。

    二、使心腎之氣相交,陰陽協調,水火既濟。

    三、透過肢體傳鏈,啟動內外能量,點燃體內真氣,運化水濕,內外合一。


身體的修復由「練」的管理實踐中習得。「練」的意涵,旨在讓身體回歸自然法則。透過「練」的過程,重新歸納整理身體內外運作的機制,與身體對話, 洞見自性並改善自己對身體 的理解。在高效率的引體功法中,覺察身體障礙,面對身體的酸楚,以行動力滌除內心的恐懼,化開大腦的執著。以恆心做後盾,在勤奮積極的態度下,面 對身體的滯礙,練出自渡渡人的慈悲心;堅持下去,總會柳暗花明,撥雲見日。「練」,亦是身體內外能量的管理。管理能量,以易理三易之不易、變易、 簡易而論,在 「不易」的觀點下,找出人與天地的法則,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從變易的角度,洞見人與自然之間的陰陽變化,萬物負陰而抱陽,沖 氣以為和。綜合為簡易的常道,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煉精化氣,主旨在「化」,「化」是能量的轉換,其關鍵在於如何轉化能量。就具體作法而言:以八大原理中的螺旋、延伸、開闔、絞轉,開 發身體空間,活絡身體肌肉關節組織之運作;以意識管理控制肢體操作,由表入裏, 由快而慢,知重而知輕。當身體能量逐漸覺醒,大腦的思考慣性也漸趨退位,身體本能自現,心能清定,智能開啟,整個人開始第一段的質變。身體的智慧 能量出來 了,對於肢體運作有清楚的掌握,自信欣然而升,行動力增加,身體有動能,做事積極,行事有魄力。繼之以靜心、旋轉、壓縮、共振四原理,將功法的運 作轉為內化能量的蓄養,由動中知靜,練出身體內在覺知的靈敏,讓身體高度自覺,體察本質的存在。在動作熟練後開始,由緊而鬆,由淺而深,由實入 虛。此時,可將內氣存於丹田,壓縮結丹,練成真氣,真氣充足下丹田能量盛大。待下丹田能量蓄養茁壯之後,氣行周身,必重新引領外在肢體動作。這又 是一次的質變。

煉精化氣的意涵,是從「有」練到「无」 的轉換,從物質能轉為精神能的蛻變,讓身體能量與智慧做主宰。在處事上,能藉著對事件的琢磨觀照而洞察事件來龍去脈;領悟事件的生態法則,掌握生 機。從全盤的了解而時時領悟、運用,從科學的角度看見哲理,從理性思考轉化為感性覺察,從身理作用到心理作用的認知明白。煉精化氣的成就,是革自 己的命,我命由我不由天,為自己添福報壽,創造生命新氣機。

我們的身體由60兆細胞組成,每一個細胞皆可產生能量。細胞中主要的能量為ATP(三磷酸腺苷)。 ATP是一種核苷酸, 可直接供給細胞活動所需的能量。ATP分解產生的能量,除了可直接用來合成新的大分子物質外,還可提供其他生理作用的能量所需;分解後釋出的能 量,也會轉換成熱能或光能。在身體中,每一個細胞都能自外界獲得養分與氧氣,生物細胞利用氧,將養分進行氧化分解,產生能量ATP及水並釋放二氧 化碳,這個過程稱為細胞呼吸作用,亦即氧化作用。整個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的能量,用來維持細胞的正常運作。經由擴 散作用, 再將產生的二氧化碳、代謝廢物及多餘水份排出體外。

氧化作用的過程可以將物質分解並釋出能量。在生物體外,物質的氧化作用有時是一種快速而劇烈的反應,也就是所謂的燃燒作用。在生物體內,養分的氧化 過程緩慢且溫和,生物不會覺得體內有物質氧化的感覺;所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被細胞利用,另一部分則以熱的形式釋放出來。對恆溫生物而言,這種釋 出的“熱”是維持體溫的來源,亦是生命動能的象徵。人體細胞有一種特性,稱為細胞恆定作用,細胞不會因身體外界環境的變動,而破壞其正常動能運 作,這種維持體內環境呈現穩定之現象,通常是恆定性的。


 





透析身體內部能量運作的組成關係


在丹道學的修煉中提及的前三田、後三關及三鵲橋,是完整修煉動靜功的關竅。而啟動身體內部能量的最佳狀態,在丹道學稱為周天運轉。從練己築基開始, 歷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最後到達練虛合道。練己之術,要從關節骨骼肌肉的動能,轉為前三田、後三關、三鵲橋的氣機輸佈,並對每一個階 段的身體內部運作了了分明,以為學日益的學習態度、精益求精。當每一階段完成時,需將想法與做法脫落殆盡,改採為道日損之功,轉化能量,一切有為 法,如夢幻泡影。

三丹田象徵人體三處積蓄動力的能量場:下丹田屬身,為藏精之府,以 動功之勤換得心能的助力;中丹田屬心,藏氣之府,從靜功之悟,洞見靈性之光;上丹田屬靈,是藏神之府,在洞見價值而知其天人合一之理。

後三關是指周天運轉時,行採藥之功,以文武火運行周天。吸氣時,舌抵上顎,提會陰,意引元精之氣,由腳底跟管上會陰接尾閭,上 行經夾脊、玉枕入泥丸、閉息;呼氣時,降舌,經十二重樓,咽喉再到絳官(膻 中)、神闕(肚臍)、入下丹田,再下湧泉。這過程又稱為坎水逆流,為降陰之路。腎精逆流要通過第一關為命門關,第二關是夾脊關,第三關是玉枕關。 當精氣在通過三關時,會遇到阻礙,唯有在神全氣足時方能通暢。在丹道修煉中,形容通過三關之難:「三關為河車上升之路,由尾閭到夾脊,細步慎行, 如羊駕車之輕柔;由夾脊至玉枕,巨步急奔,如鹿駕車之迅捷;由玉枕至泥丸,大力猛衝,如牛駕車之奮進。」此皆指意識作用。三關之中,玉枕關是最難 打開的;三關能突破,也象徵身體能量遞次躍昇,到達開啟靈性智慧之門口。練功修行為性命之功,先練養命功(精、氣),並修性功(心、神),如履薄 冰、踏踏實實,才能漸次洞見身心靈能量真實的存在。

身體內能量的蓄養,從會陰穴起,繼而啟動尾閭,帶動周身運行。三田三關的升降連結,又關係著三鵲橋。三鵲橋是連通任督兩脈的主要橋樑,也是陰陽轉 換的要塞,其重要性為小周天運轉之首要關鍵。下鵲橋的作用是連通任脈(會陰)與督脈(長強),讓任督兩脈氣機串聯,以啟動循環。當橫膈膜往下延 伸, 開始吸入外氣時,會陰穴先啟動,命門鬆開,尾閭放鬆向下,引氣接會 陰,重心 下落腳底,此時下行氣已接通,下鵲橋也連接;這時會陰再提,腎元之精乃隨跟管而上,命門火開,腎水之精經意識火燒練氣化而上升。中鵲橋乃指舌抵下 顎,橫膈膜放鬆,是中丹田與下丹田的連結之鑰,更是串聯上行氣與下行氣要道,是回歸心腎相交的匝道。當心平靜時,心火下降,以溫養腎水,腎水之精 在下丹田均勻而持續的壓縮下,經命門火燒煉,由液態轉為氣態,上升至泥丸宮時,促使大腦更加沉靜。身能轉換心能,心能化為智慧能量(體神經"自 律神經"腦 神經_內 分泌的協調)。能量的變化就在每一個環節定位正確後,源源 不斷,井井往來。上鵲橋是舌抵上顎,這也是任督兩脈連結的要塞。當下巴內收,虛靈頂勁,舌自然搭天橋,舌下承漿、廉泉兩穴會自湧甘泉,亦稱神水, 此乃心腎相交之表徵。三鵲橋於運行小周天時,分別作用為:吸氣時,橫膈肌降,下鵲橋接上,上鵲橋也搭上;呼氣時,舌抵下顎(中鵲橋),下鵲橋打 開,此時嚥下口中金津玉液,入腹封存煉養。三鵲橋升降練到開闔自如,則表裏氣 機運行體內必順暢無阻,宛若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配置得宜,交通必然通暢無礙。




九月第100期電子報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第99期 / 身心靈能量轉換的洞見與實踐(上)



身心靈能量轉換的洞見與實踐(上)      



◎蔡進懋

   



2006年,張良維老師為氣功學下了一個全新的定義:「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就廣義而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立體對話,在能量的空間壓縮作用下,洞見氣機,找到實踐的方便法門。人與萬物之間的互動,究其根源,透析至極,是以最極小的分子作能量切換;是一種能量與另一種能量相互轉換的過程狀態。能量是氣的代名詞,氣造就了空間,空間形成氣,空間是氣的總和。人為萬物之靈,身、心、靈三者的能量,各俱特質與作用性;可分可合,承先起後,上下貫串,井然有序,首尾呼應,交叉融合,錯綜複雜,是萬物中最具完整的生命體。能量無所不在,充盈大宇,舉凡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質,皆有能量,無論是形而上的道體,或是形而下的器用,皆是能量,是氣的化身。

中華民族自伏羲氏以來,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而知天地之陰陽,而辨人事之是非,故作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天地萬物是氣之所成,分陰分陽,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轉化,周而復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萬千,周流六虛。人立於天地之間,其位在中;
『心』亦居於人身之中,介於有形的物質肉身、與無形的精神靈性之間,是陰陽能量轉換的介面,亦是太極曲線之處。在養生之道,後天之氣入身轉化為先天之氣,『心』是關鍵;在人與天地合一之妙,本心是通往宇宙的入口。當我們外不受物欲之誘惑,內不存情慾之激擾,心才能安;才能喚醒純潔的道心與天地合一的直心。能啟動和宇宙訊息互動的本心,也才能在宇宙中洞悉變化,順應天機,無為而無所不為。因此,洞見氣機的關鍵在本心。 

氣機是由無數的訊息所組成,訊息形成氣場,產生能量區,釋放作用力,發揮效應。訊息的組成由小而大,由內而外,同性相吸,物以類聚。無善惡好惡之分,無高低輕重之別。洞見氣機的差異只有先後之區別,先知先覺是覺者,後知後覺尚有覺,不知不覺則覺已亡矣。因此,先知先覺是發明者,後知後覺是使用者,不知不覺是被驅動者。知微之機在微觀,心靜則能微觀,微觀而能觀其變化;通天之機在大觀,心安則能大觀,大觀而能見其貫通。觀其能量之陰陽變化,伺機而動,先機而發,乃能得機得勢,運轉乾坤。 


天人合一的能量

氣機導引就學習自然之道與結合身心靈能量,歸納出四種能量場,以小宇宙(人)的能量整合,洞見大宇宙的絕對真理。在身心靈的修煉之術上,我們以實際的身體力行長久沉浸、玩索,然後追本溯源,重新透視這套亙古彌新的天人合一祕法,將小宇宙與大宇宙分為四大類能量:

一、身體能量,簡稱為身能,練精化氣內外能量的運用,屬下丹田。
二、心波能量,簡稱為心能,練氣化神開發意識與心氣,屬中丹田。
三、智慧能量,簡稱為智能,練神還虛悟道的靈性智慧,屬上丹田。
四、宇宙能量,簡稱為宇宙能,練虛合道孕育一切萬有生命的主宰,還虛之道。



宇宙能
宗教
佛.道…
混沌
無極


智能
思想
哲學
陰陽
     
智慧
心能
唯心
心理
法門
身能
唯物
物質
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人講三丹田,就現代語意所言,即泛指身心靈經過純化後表現出最高智慧的三種能量。如下丹田即是身體經過有效的管理實踐,脫離有為的身體思想,淬鍊出身體的本能智慧,重建身體能量,使之具備向上提升轉化為「心能」的充分條件。藉以提升心靈格局,洞見精神價值。三丹田對應著三種能量,身能、心能與智能,這三種能量相輔相成,似分似合,身能支撐心能,心能連結智能,智能成就身能。三能合一化作小宇宙,天地山澤、雷風水火、日月星辰,加上活動其間的各類炯炯生靈,構成無窮盡的大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本為一體,這四種能量,分分秒秒進行交叉互動,相互牽連。心居中位,是身心靈能量整合提升轉化的重要樞紐,亦是六根與萬物對話的窗口。身心靈與宇宙的對話,即是能量與能量的對話。在每一個能量與能量的轉換中,都必須從清楚的覺知開始;在清楚的覺知中,產生堅實的信念,相信你所洞見的每一種能量,凝悟智慧才能連結宇宙能,質變重生,找到生命的價值和使命,邁向天人合一的大同之路。


重新蘊孕身體能量

我們的身體元氣從受精卵時,承襲父母之精,在母體的孕育下,日益茁壯而完整。出生時,開始接受天地滋養,父母呵護,初生之時,身體能量呈現純陽之氣,天真無邪。漸漸受學習與環境影響,產生習性,形成不同性格,並取代身體能量的自主性。又因學習環境競爭,增加心理壓力,造成身體能量的消耗。學習本意在促進身心靈的整體成長躍升,但扭曲的科舉制度,填鴨式的教育,很多知識未加以運用實踐,徒增身心負荷,反造成身心諸多不協調,學非所用,言行不一。身體能量長期處在失衡狀態下,體內氣機紊亂,漫無章法,惡性循環下,身心必然百病叢生。

中華民族自炎黃以來,對身體的修身保健之術,已建立相當完整的臨床紀錄,亦即對身心靈整合架構已描繪出一套邏輯基礎理論。兩千年來,先人在身心靈的整合中,做了無數的努力與貢獻,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思想,創造了每個朝代的文化及歷史價值意義。氣功學、丹道學傳至二十一世紀已經改變用語,稱為身心靈整合學。我們身處在這樣的年代,如何承先啟後,以現代語言真實呈現先人的智慧,讓氣功學不再虛玄怪誕或膚淺媚俗,甚至淪為少數人斂財的工具,有機會讓年輕學子一窺身體密碼的奧妙玄機,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氣機導引就丹道練養之術與身心靈轉化法門,在張老師數十年念茲在茲的鑽研下,再以兩、三百人經過近二十年的親身實踐,配合東方醫學的自然法則,融合現代醫學中的解剖學、內分泌學、分子生物學,綜合宗教學、哲學、心理學、空間學等,並研讀先聖經典,丹書大寶,找到重新啟動身體能量的祕法,作系統化的陳述,以海納百川的態度,致力於彙整出完整的氣功學架構,以期註解當代身體藝術,流傳後世,為扭轉時代的走向,成為開啟時代先聲的先知先覺先行者。(文長下期待續)




東醫氣機導引第99期電子報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第98期 / 如是我聞—身體修煉的六度空間論(一)



◎謝神助




電影《星際效應》中,馬修麥康納飾演的男主角庫珀(Cooper)在外太空中被黑洞吸入,身處在黑洞裡的他進入第五次元空間中,因此得與在另一個時空(地球)的女兒溝通。科學家認為黑洞是宇宙中質量超級大、體積卻很小的天體,是恆星死亡後,坍塌壓縮而成,因為質量很大,導致它附近的重力場強到任何物質,連光都會被吸進去。而電影中的蟲洞,理論上可縮短兩個不同時空宇宙的距離,但是事實上,目前科學家尚未觀測到任何蟲洞的存在,蟲洞還只是數學推理算出來的一種可能存在的空間。導演諾蘭到底要探討的是什麼?網路上的揣測眾說紛紜。我想他可能是想瞭解宇宙空間的能量運作。張良維老師在課程中雖然也談到類似觀點,但張老師的學說絕不僅止於探討宇宙空間的能量運作,以他一貫主張「一切經典皆婉轉歸於自己」的態度,他對這個領域的探討、體認與立說,必定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小宇宙的生命能量運作。



身、心、靈是三度空間的存在


日、月、星辰是一個大宇宙,而天、地、人是一個小宇宙,人的身、心、靈的相互運作關係也是一個宇宙。三度空間在一般物理、數學上的說法,0度為點、一度為線、二度為面、三度為立體,所以三度空間是指由長度、寬度、加上高度所構成的一個立體空間。

我們的身體是一度空間,心是二度空間,靈是三度空間,為甚麼?因為物質身體最重要的是追求生命能夠長久,所以身體是一度空間,是長度。我們的心要能夠包容、接納別人,才會有自然流露的慈悲心,所以心是二度空間,追求的是寬度。而智慧是高度,屬於三度空間,因為我們的靈可以探索各種豐富、深邃的思想,也可以超越各種限制,追求永無止境的智慧高度,接通宇宙能。石頭、礦物沒有生命,只是物質性的存在,這些是一度空間;植物是二度,螞蟻、昆蟲的生命是介於二度跟三度空間,只是牠們少了能夠發展思想的靈,所以墜入二度,跟樹一樣。人的身、心、靈就是在身求長、心求寬、智求高的境界,是由身(長)×心(寬)×靈(高)三個要素構成的三度空間的存在。



四度空間的身體觀


四度空間就是三度空間再加上時間軸,也就是我們人生活的時空。時間元素只能計算身體壽命的長度,身體受時間的影響是最明顯的,所以身體的波動是連結四度空間的單位──時間因素,因此四度空間是跟身體的一度空間重疊。時間用來計算肉體時限的長度,但對人的心靈起不了作用。靈是永恆的,這個永恆的能量會輪迴,所以靈魂會輪迴。身體會因時間而老化、腐朽,它有時間性。每種物質的存在都有它的時間性,我們人是由身、心、靈三度空間,加上時間軸才變成四度空間的動物,因此人一樣會受到時間的擺布。



五度空間的作用力


天堂與地獄的境界就存在五度空間中,它是受到心的作用力影響,但不受時間因素的束縛,可以遊走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時空。所有會發生作用的東西都是一種能量。能量是一種作用力的存在,是一種波動,不是具象物質的存在;它會轉換成各種不同的作用力,有的能量也會轉換成具體的形象,有的是轉換成無形的作用,像颱風一樣。颱風是因為冷熱空氣、陰陽交互作用而成,它捲起的水濕,讓我們看到它形成的暴風圈,是風和雨讓我們看見、感覺到颱風的威力;但它的作用力我們是看不見的。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是雨、感覺到風,而帶動雨水的作用力的是冷熱空氣形成的高低氣壓。高低氣壓產生的螺旋氣流我們看不見,我們僅能看到因氣流帶動的那些物質。

人體形成各種身體所需的酵素及養分都是一種能量,例如尿素是在肝臟合成,腎上腺素在腎臟形成,胰液在胰臟合成,肝臟製造酵素、蛋白質和膽汁,胃酸在胃部製造,血在骨髓中製造……。這些東西都是有能量的,像膽汁會乳化脂質,它是一種強鹼的東西,所以它就是一種作用力,它的作用就是將脂質乳化。我們的生命是一種能量的旋轉,血的旋轉靠心臟的作用,不斷的旋轉會產生溫度,所以我們人體中有一股能量在旋轉,氣推血而行,血載氣而走,因為血,我們感覺到氣,看到能量,能量就是一種五度空間的作用。

萬物都是能量的存在,都有它的作用力,那麼憤怒會不會有作用力?你的憤怒會不會對別人產生作用?你的煩惱會不會影響到你的決定、你的想法?當然會。而且這種作用力非常強,它是有生命的,它也是一種能量。所以怒、恨、怨、惱、煩、喜、怒、憂、思、悲、恐、驚其實都是一種生命,這種生命不存在身體的任何器官上,憤怒並不是從肝臟製造出來,只是憤怒會傷肝;其他的恨、怨、惱、煩也都不是由人的臟腑製造出來的,身體的內分泌也不會製造一個憤怒出來,人的七情、六慾可以說都是一種生命型態,它就存在我們的周圍,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這個空間裡面,它是用一種看不見的生命波動出現。這些由我們心的二度空間所產生的怒、恨、怨、惱、煩、喜、怒、憂、思、悲、恐、驚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境界,它遊走在我們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隨時會跟我們當下的心波狀態產生連結。如果你的心波是喜悅的,就會召喚喜悅的能量進駐;煩惱的心波就會召喚煩惱的能量進駐,並產生影響。所以五度空間的作用力與我們心的二度空間是重疊的。

 





六度空間就是宇宙能


六度空間就是宇宙能,這個宇宙能就是基督教看到的上帝,回教看到的阿拉,佛教看到的釋迦牟尼。這是宇宙無窮的作用力,這個宇宙能就是四季更替的能量。萬物自有它們的一套存活方法,跟著四時更替與周遭的環境生存下來。是什麼機制讓萬物的生命得以延續?大自然中只有太陽與月亮就能養活這些眾生,它是如何作用出這麼豐富多樣的生態?宇宙能到底存在著甚麼力量可以養活萬物?張老師認為這股神秘的力量其實是跟我們的靈相接的;所以人一定要透過靈才能與上帝溝通,人死後靈識轉成阿賴耶識,進入六度空間;整合之後再進入五度空間形成命盤,再射出成形,而有了我們的身心。並永遠這樣輪迴不止,生生不息。

張老師認為六空間與三度空間重疊,這是無法純粹用現代物理科學來分析、解釋,需要用哲學的方式來解釋;並透過道家身心靈的修練功夫,才能想得通。解釋生命現象有時候不能全都用物理科學的角度,因為有時候會解釋不通,不是說一定要在顯微鏡底下看得清楚、或運用公式算得出來才對,不一定是這樣,有時候需要用哲學的思維來解釋,因為哲學充滿了質變,物理學上有測不準原理,它不是測不準,而是有另外一套換算公式。哲學家在講宇宙論的推理,並沒有用數學公式,有很多數學家的演算公式都是從哲學家的推論演算過來,因此我們可以把很多哲學的東西數學化。所謂數學就是符號的推理,++--的符號推理就是數學,在某些條件或元素底下,就必產生某種結果,這就是推理,然後形成一個符號來運作。六度空間的概念現在沒有辦法用物理學的符號來解釋,愛恩斯坦的相對論E=mc2已經無法計算,E=mc2它只是在一個某種重力能量變化裡面的模組,但是到了六度空間的限度、向度,這樣的公式已經不夠用了。




生命化的空間論


以長、寬、高論述的三度空間是物理性,科學家們從這些物理理論去尋找空間的推理,用長寬高、時間、重力、能量來推論因壓縮、重疊跟扭轉產生的空間變化,用數學公式證明有五度空間的存在,但是用這種形而下的器質性方式來探討是永遠解不開空間的謎題,空間理論必須生命化才有意義。很多數學公式需要用哲學的思考方式,將四、五、六度的形而上的空間理論形而下化,這樣的空間理論才有實質意義,否則只是一個空談的理論,對人類產生不了幫助。

《周易‧繫辭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人看得到的是物質,看不到的是心、是能量,所有的物質學再進一步探討上去就是形而上學,就是哲學。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一度、二度、三度空間是我們看得到或感覺得到的世界,這三個空間屬陰;四度、五度、六度空間是我們觸摸不到、看不到的能量空間,所以這三個空間屬陽。以哲學的方式,將身體當成是一度空間、心是二度空間、靈是三度空間,而四度空間的時間與身體的一度空間重疊感應;五度空間的作用力與心的二度空間重疊感應;宇宙能的六度空間與靈的三度空間重疊感應。這就是空間理論的生命化,大宇宙與小宇宙的天人合一。這樣的生命空間說才能賦予空間理論真正的運用意義。



六度空間即是氣功學


這整個六度空間就是氣功學,有看得見的,有看不見的,從看得見的物質修練到看不見的能量態。人的生命是從六度空間的虛無中來,透過五度空間的命盤,經過四度空間的時間,給你安排生命長度去歷練、成就,讓身體長出心跟靈。生命的由來就是如此,這叫虛無,有從虛中來,從五度、四度、三度、二度到一度,最後形成肉體。氣功修練就是一條返還之路,或叫「反虛之路」;從一度返回六度,從有相到無相,從有形到無形,從有到無,從有相呼吸到無相呼吸,從外到內,都在這個範疇之內。



空間命盤的改變


要改變六度空間需要從靈下手,要能夠長出智慧,而要長智慧就要修練身心的超越,否則無法接通宇宙能。而要改變五度空間的命盤,就要從治心開始,很多人疑神疑鬼就是一種心病。要主導生命時間的長短,就要好好養生,每天練習攀足長筋,每天出去走路,這樣子活的時間就會比較長,所以要改變四度空間,必須要從身體上改變。而要怎麼樣改變我們的空間命盤,下一回我們再作進一步的探討。




八月第98期電子報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第97期 / 改變命運的秘訣




 ◎柯紳美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類生存在「三度空間」之中;加上時間就是「四度空間」。一般而言,我們對空間的槪念只 有上下、前後、左右三個自由度而已;這是物理學的觀點。而根據張老師更精確的論述,認為人身體當中身、心、靈就是三度空間的體現;身為一度、心為二度、靈 為三度空間。而對於無形的時間我們仍然感覺得到它的存在,是因為四度空間「時間」與一度空間「肉體」重疊;因此說明時間是計算肉體生命。

然而宇宙間還存在著「五度空間」。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麗莎藍道爾發表的「第五度空間」論文,震撼國際物理學界。因為她曾經在一次實驗中發現核分裂過程中應 該存在的粒子突然消失無蹤,這和我們已知的科學理論產生重大矛盾;因此推測這些微粒子可能飛往人類看不到、摸不著的「五度空間」。如果説四度 空間是時間與空間客觀性、物質性的存在,那麼五度空間就是意識與覺知的非物質性存在。因為五度空間是屬無形的、非物質性的存在,所以我們看不到也很容易忽 略它的存在。因此,五度空間超越四度空間,比四度空間更無形、更大、能量也更強。五度空間能壓縮整個時空,在五度空間裡面,現在、過去、未來都可以任意移 來移去。它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回到未來。也就是在五度空間裡面,時間是可以隨意跨越、可以自由移動的。



『五度空間、六度空間』


五 度空間和小宇宙的心對焦,所以說五度空間和我們的二度空間是重疊的。我們常說神啊鬼的、還有我們的生命命盤就是屬於五度空間的東西。當一個人心中充滿愛、 慈 悲,這個人就像是來自天堂的天使。若是心中充滿憤怒與仇恨,這個人就像是來自地獄的魔鬼。這是因為我們的心受五度空間的能量作用所展現出來的樣子。所以說 怒、恨、怨、惱、煩是一種能量,能量是一種生命力。當你的心處在天堂的情境,那些屬於天堂的能量就會轉移到你的身上,讓你變成天使、變成為快樂的人。若是 你的心處在地獄的情境,那麼怒、恨、怨丶惱、煩這些屬於地獄的能量,也會轉移到你的身上,控制你的身、心、靈,讓你變成魔鬼、變成憤怒之人;軀體扭曲變形,心像著魔一樣。因此,天堂與地獄、憤怒喜悅這些情緒性的東西都是一種五度空間的生命現象;而天堂與地獄就是當人心被五度空間的情緒生命侵入後展現出來的樣子。

而六度空間又比五度空間的次元位階更高,所以它能夠把五度空間的天堂、地獄、情緒等無形的東西,包括時間通通會被六度空間吸去。包括所有一切陰陽狀態都會回到 這個地方。六度空間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陰陽,類似五度空間,陰陽才能生三;三生萬物,有身心靈才有生命的高端演進。所以六度空 間就是佛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虛無的整體能量。這虛無的整體能量主宰我們的輪迴。







『命盤、輪迴』


每 一個人都有一個存在於五度空間的生命命盤,這個命盤就是我們的生命地圖、生命的圖騰、生命的電路版;它主宰我們身心靈的運作、形成我們的人格特徵。這個命 盤 是六度空間宇宙能根據人一生的修行演進,改變五度空間與心能量。當生命能量處於美好的天堂狀態下,大腦會產生一種智慧;當生命結束時,智慧回到六度空間; 六度空間會根據這個智慧列印出命盤來。一個人若能營造讓心處在天堂般的環境,讓心中充滿愛、喜悅、與感恩的能量;讓心能量、陰陽能量處在美好的天堂狀態 下,就會產生智慧。因此,中丹田修練的成就,就會形成上丹田的智慧;上丹田的智慧才能跟六度空間宇宙能溝通。所以人死後,上丹田的靈性智慧會回到虛無,就 是六度空間。因為這個智慧不會消滅,會直接轉換成另一次元的能量重新運作,囘到虛無的空間,回到大宇宙的道體之中。這就是所謂的“死而不亡謂之壽”。此時六度空間會根據我們的智慧,重新規劃我們的輪迴,重新列印一份下輩子的命盤。這個命盤就化身成我們的身心靈,此時阿頼耶識 的記錄就像是被封存了。所以我們現在所有的能力是有跡可循的、一切的命運都是其來有自的。在宇宙宗教學的概念,根據阿賴耶識形成的這個命盤,會轉換成具體 的身、心、靈;這個身、心、靈完全照著命盤走。所以我們的明天早就注定好了,明天不是一個變數;因此我們根本沒有明天,過去和未來都是抽象的;因為人只是活在一個當下的感覺而已。昨天跟明天都決定在這個當下的覺知裡面,這個當下就是未來、就是過去;所以這三個點在五度空間裡是同一個點。只是因為人有肉體被時間計算,我們才會分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我們沒有肉體,只有靈魂活著,就沒有時間的概念,它直接存在一個現象中而已。不論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肉體到生命結束之前,這個命盤已經幫我們的生命藍圖做好完善的規劃。


問題是,我們要如何營造肉體性的空間,讓我們的心處在天堂或地獄的狀態?




『改變命運』



我們在下丹田肉體所能做的努力,只有早睡早起、好好鍛煉身體來強化功能,使肉體時間延長而已。

想從下丹田改變命盤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它活在四度空間裡面。我們常誤以為在中丹田或下丹田下工夫,用身體去做義工、捐很多錢做善事,就可以改變下輩子的命運;以為這樣就可以讓自己下輩子的輪迴有更好的處境,其實這樣做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你對人好、熱心助人,別人也會對你好;馬上就得到回報,全無功德,和一般的交易沒有兩樣。它沒辦法寫入阿賴耶識裡面, 無法改變命盤、改變輪迴。同樣的,今生努力賺到的財富、成就、社會地位,死了之後,也完全不會記錄在阿賴耶識裡, 因為阿賴耶識是記錄修煉中丹田所成就的上丹田智慧。

人的一生當中所經歷的過程,包括你讀書考試、上班工作、買房置產、養兒育女、親人朋友、工作態度等等因緣,都是挑戰智慧的磨鍊。要修煉自己的命就要從身心修,要修煉下輩子的輪迴就要在上丹田修。只有生活在一種天堂的作用裡面,讓你這一輩子在當下,讓你的心快樂;讓心中充滿愛,愛就會修改五度空間的信息;然後修改我們的智慧。當我們產生智慧的時候,就產生靈性,就會改變我們的命運。

所以忙碌的上班族,毎天辛苦工作,家庭工作蠟燭兩頭燒,每天愁眉苦臉,那就活在宿命裡。若能修煉中丹田,讓喜悅快樂的能量注入他的心中,雖然他還是辛苦忙碌的上班族,但是會變成快樂的上班族。不過仍然無法改變他的命盤,因為命盤是由六度空間運作的。但是,如果他修煉中丹田頓悟出智慧。那麼這個智慧就會寫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死亡之後回到虛無,六度空間就會照著這個記錄來重寫下次的命盤。從宇宙能來看,生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浄、不增不減的能量轉換成不同的相。因此,我們的生命都是能量轉換來的。


總之,要改變命運,關鍵是長智慧,而不在於你做了什麼、沒做什麼。世人栖栖於途,其實都走錯路、認錯方向了。




八月第97期電子報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第96期 / 周天運轉的呼吸進程






◎ 羅志仁




從中醫的十二經脈與任督兩脈循行次第可以知道,經脈的流注從肺經開始經過其他十一經脈循行入胸後,上行經額頭到頭頂。再循著背脊沿督脈下行至尾閭,經會陰通往身前的任脈上行,然後再注入肺經環流周身,是由前往後的循環。而道教的養生觀認為「順成人,逆成仙」,讓氣逆著回去,「逆奪天地之造化」,即可透過呼吸修煉,讓氣由身後上行再往身前下行循環,修煉精、氣、神,提高生命品質。這樣讓真氣後升前降叫做升陽火而降陰符, 稱為周天運轉。周天運轉又分為小周天跟大周天。小周天是真氣沿任督兩脈後升前降循行的過程;真氣運行以尾閭的長強穴為起點,經背脊的命門、夾 脊、玉枕三關到達頭頂百會,再由身前任脈而下肚臍到會陰。大周天的循行除了任督兩脈還有十二正經脈及奇經八脈,真氣佈乎全身。

嬰兒在娘胎時,不以口鼻呼吸而是透過臍帶輸送母體消化過最純化的營養精微進行體內循環。當呱呱落地後剪斷臍帶,鼻子接收第一口清氣,才開始肺呼 吸,啟動五臟六腑與外氣的傳鏈機制。道家(教)從先秦時期就開始有行氣、導引等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的氣功相關修煉方法,有用鉛汞煉丹的外丹學,到魏晉南北朝後的內丹學,多有提到龜息、胎息的呼吸修煉,目的是要從後天呼吸的修煉返回先天呼吸,返回像胎兒時期從肚臍直接吸收身體所需的氧氣,道家稱為胎息、臍呼吸。

古云:「後天呼吸起微風,引動真人呼吸功」。後天呼吸是以口鼻呼吸的胸式呼吸;起微風是指呼吸要慢勻細長,經過橫膈膜壓縮內臟後,才能夠引動真氣循環任督兩脈的先天呼吸。從鼻呼吸到臍呼吸的練習進程為胸式呼吸→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丹田呼吸)→命門呼吸(體呼吸)→意識呼吸→臍呼吸。










從胸式呼吸到腹式呼吸


◎ 橫膈膜的訓練


人體內外的大氣壓力相等,身體內的腔體壓力也都是平衡的狀態。胸腔與腹腔中間有一層橫膈膜,吸氣時,橫膈膜往下收縮,胸腔的空間變大,壓力變小,空氣自然會從鼻子吸入到肺臟;吐氣時,橫膈膜往上放鬆,又把空氣擠壓出去,稱之為胸式呼吸。所以可以說胸式呼吸是橫膈膜的作用而不是鼻子,鼻子只是空氣進出的孔道。一般人呼吸的時間很短,橫膈膜往下收縮的幅度不大,吸氣也只到胸腔的空間而已,外氣進來單純只是在肺臟交換氧氣及二氧化碳,然而這樣並無法確實的做到吐故納新。莊子講:「吹 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 養形之人…。」為了讓呼吸達到吐故納新,除了肢體的螺旋、延伸、開闔、絞轉導引外,還必須將橫膈膜緩慢的往腹腔收縮,讓腹腔膨漲,讓這口氣達到深層空間的作用。

當橫膈膜往腹部做深層壓縮時即可壓縮內臟,按摩臟腑。內臟屬於自主神經系統,不像手腳只要動一動就會產生動能,所以要靠橫膈肌壓縮產生動能,產生動能則需要氧氣燃燒。所以當橫膈肌往下壓縮了多少,胸腔就會產生多大的容積出來,當胸腔的容積轉為腹腔壓力的時候,胸腔就會需要多少的氣體進來補充,一直維持和大氣壓力間的平衡。 橫膈膜是不隨意肌,但可以用意念專注放鬆、增加胸腔空間的呼吸量來控制它。吸氣時,感覺橫膈膜往下,胸壓轉變為腹壓形成順腹式呼吸。呼吸有風、喘、氣、息四相,息相是「自心」,當胸式呼吸轉為慢、勻、細、長的順腹式呼吸時,意念專注控制橫膈膜緩緩往下壓縮,心念就會安定下來。



逆腹式呼吸(丹田呼吸)


◎ 一吸便提 息息歸臍


逆腹式呼吸是由深沉的順腹式呼吸加上意識作用與略微的提勁。提勁就是收提骨盆底肌與內臟。骨盆底肌在骨盆腔內包含膀胱、尿道、陰道和直腸周圍的肌肉群,中醫稱為前陰、會陰、後陰,道教稱為「下鵲橋」。吸氣時,膻中放鬆橫隔膜往肚臍壓縮將胸壓轉為腹壓,坐胯,尾閭前頂搭下鵲橋,會陰向上往肚臍收提。橫膈膜及下鵲橋在吸氣時,同時往肚臍收縮稱為一吸便提、息息歸臍,然後意念將肚臍往命門收縮。吐氣時,會陰放鬆,尾閭鬆開,意念由命門往肚臍吐,再讓氣往下到會陰。透過膻中、肚臍、會陰、命門四點的空間開闔作用稱為逆腹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吸氣時,橫隔膜(日線)藉意念先往下收縮來壓縮內臟,再將骨盆底肌(月線)往上收提,日月線壓縮在下腹腔形成一個風箱的開闔作用,有如橐籥。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欲出」。日月線不斷壓縮內臟形成真氣,會在帶脈(奇經八脈之一)漸漸形成丹田的空間,所謂氣聚成丹,丹聚成田,只要真氣聚集的空間都稱為丹,身體的丹無所不在。逆腹式呼吸的操作成熟後,吸吐本能的在丹田開闔,才會產生真正的丹田呼吸。氣功的呼吸才由此開始。

氣功的呼吸是壓縮內氣引動真氣在經脈的循環,內臟的氣稱為內氣,是外氣(糖類、蛋白質、脂肪、水、氧氣)進入體內,經消化分解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單分子,才可由小腸毛細血管吸收,最後經肝臟轉成肝醣貯存備用,或直接經氧化作用生成能量,稱為「內氣」。內氣在腎臟產生功能就叫做腎氣,到脾臟產生功能就叫做脾氣,是一種功能性的存在。不斷的透過壓縮內氣方能產生真氣。




命門呼吸、意識呼吸、臍呼吸


◎ 命門呼吸


逆腹式呼吸吸氣時,日線往下壓縮,氣往腹部膨脹,重心會往前落到腳底湧泉;月線往上收提,尾閭搭下鵲橋(月線),氣往腎臟膨脹,重心會退到腳跟。重心的轉移是因為日月線的變化,稱為擺丹。擺丹是將氣不斷往腎臟命門處開闔,讓命門打開、放鬆、打開、放鬆,讓命門發熱,點燃命門火,稱為命門呼吸或體呼吸。命門的熱就是遠紅外線。遠紅外線是指光譜上 位於4~400μm區 域的光波,位於可見光光譜紅色光之 外,為不可見光。生物體可以「熱」的形式,感受其存在。物理現象,熱能會往上走。



◎ 意識呼吸


命門發熱後虛靈頂勁,舌抵上顎,命門打開,夾脊打開,從跟管引氣上來,命門的熱能會沿著背部督脈上玉枕,接著松果體會感應接收從命門上來的遠紅外線的光(熱能)。松果體是一個感光的受器,位於大腦中的內分泌腺體,人體最小的器官,它負責製造褪黑素,是一種會對醒睡模式與晝夜節律功能的調節產生影響的激素。氣從玉枕到泥丸時閉息,在大腦形成凝念意識,稱為屏氣凝神,也稱為意識呼吸。「提肛開始運周天,尾閭夾脊玉枕連,通過三關到百會,莫忘提貼抱頂巔,再從百會降陰穴,二道分別到舌尖,督任接通入胸腹,丹田直下會陰間。」從小周天的口訣來看,前三句是吸氣與身體實際的操作,第四句「莫忘提貼抱頂巔」是吸氣與吐氣的分界點,指的就是氣到頭頂百會時閉息,在大腦形成凝念意識,莫忘收提搭下鵲橋(提);舌抵上顎搭上鵲橋(貼);環抱從下鵲橋到上鵲橋的氣機凝神入泥丸(抱);虛靈頂勁(頂巔)。



◎ 臍呼吸


在大腦凝念閉息後開始吐氣,月線放鬆,舌頭由上顎反抵住下顎,將熱能透過心的意念往下運到肚臍,點燃肚臍火,讓肚臍發熱,這稱為臍呼吸或胎息。
    


氣功的三個要素是動作、呼吸及意識,也代表人的身、心、靈,先修命來後修性,先從肢體的空間訓練開通氣脈,再依循上述的呼吸訓練配合高度的意識作用,讓身鬆、心靜、腦空,真氣即可從小周天任督兩脈的運行,到大周天全身氣脈的運行。




八月第96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