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第10期 / 2007 會員大會學員心得分享

第十期電子報  2007/3/31

編按:電子報每月兩次刊載張老師的上課摘要,希望能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助益。這次摘錄三月七日張老師針對「氣功的三大要素」所作的談話。但願同學們念茲在茲,確實都用在功夫上。

此外,三月二十四日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九十五年度會員大會已圓滿閉幕。會中最讓大家踴躍歡喜的是,各班同學趁功法展演的機會,互相觀摩、互相切磋。同時,由屏東學員黃伯玉與台北學員洪富雄的學習心得分享,言語樸實、態度懇切,誠於中而形於外,真不愧是氣機導引學員,言談舉止都是功夫。袁瑞珠同學不辭辛勞,特將他們二位的談話記錄如后,盼能與更多有緣的朋友分享。

【張老師的上課紀錄】     

從動作、呼吸、意識,讓氣功回歸正道
從前我跟大家談過什麼是「氣功學」?--氣功學就是「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簡單的說,就是氣在體內運行的功能狀態。

人在娘胎時,肚臍是先天能量的補給站;呼吸、飲食等營養的吸收,都靠肚臍完成。此時,人體的成長如神速。出生之後,眼、耳、鼻、口七孔取代肚臍的角色,營養的攝取轉換為後天五穀精微和空氣中的養分。氣功的修練,旨在重新啟動肚臍的功能,回歸胎息,以達到增強與操控身體氣能量運行的目的。

今天我想談談氣功的三大要素,以及修練氣功的三個條件。
氣功的三大要素是:意識、呼吸、動作;也就是「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八字真言。

意識
什麼是意識?五感(眼、耳、鼻、舌、身)之和為「意識」。意識的修練,必先從靜心開始;要靜心,先要專注。比如說,會開車的人,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聊天,碰到該轉彎的地方就轉彎;會煮菜的人也可以一邊切菜一邊談事情。當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你的心就可以從手上的事情抽離,手上正在做的事不會中斷,但意識卻集中在聊天、談事情上。所以,心與意識可以合一,心專注(靜心)才能無心;無心之意識,才能達到本心定時萬意發,一心多用、一心多功。透過此訓練,平心靜氣,自然能使人脫胎換骨。

進入意識狀態之後,再配合身體的放鬆,即可透過意識感知氣的存在。此時,以意引氣,配合肢體動作,就會產生氣的功能狀態,即所謂氣功。

所以,氣功先是以意導氣,再以氣運身,氣隨意行,身隨氣動。



呼吸與臟腑收提
如果沒有配合呼吸訓練,以意識導引肢體放鬆而出現的氣感,只是一種肢體鬆柔動感形成的氣,無法產生龐大的氣功能量。唯有透過內息訓練而開發的內能量,才是氣功的動能來源。

氣機導引的呼吸方法,是將道家內丹學的概念落實為:一、由外呼吸轉為內呼吸;二、收提臟腑的練習。其練習方法可分成下列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將胸式呼吸改為腹式呼吸。
第二階段:以慢、勻、細、長的呼吸,慢慢從鼻相呼吸過渡到無鼻相的內呼吸。
第三階段:訓練收提臟腑的能力,使身體形成風箱作用,逐漸進入胎息、體呼吸的層次。亦即以肚臍的內呼吸取代鼻相的外呼吸、以先天取代後天。古人或稱之為「胎息」、「龜息」、「體呼吸」或「臍呼吸」,同義而異名,指的是相同的身體現象。

雖然收提臟腑並非真正的呼吸,初學者無法在短時間內感受什麼是體呼吸,但只要如法鍛鍊,假以時日,即能水到渠成,形成真正的體呼吸。這就是「以假練真假亦真」的道理。因為丹田呼吸一開始是想像的,但是透過呼吸訓練,配合身體相關穴位的能量開發,假的就變成真的,丹田真正可以收提呼吸。  
            
如何收提臟腑?先天氣在肚臍與命門之間,兩者貫串任、督陰陽二脈。任脈屬陰主血,連接前陰生殖器;督脈屬陽主氣,連接後陰肛門。藉由提前陰到肚臍,再以意念引到命門,形成陰陽交接、血氣溝通的循環體系。因此,臟腑收提是內呼吸的訓練方式,但並非收提臟腑就能達到內呼吸的作用,必須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產生真正的內在能量。

動作
動作的鍛鍊是為了開發身體的空間、疏通經脈、鬆柔筋骨、養固有形肢體。透過「搖肢體、動肢節」的導引術開啟身體空間,此乃古人養有形之身的方法。在動作修鍊時,首先要從骨、肉的身體感超越為氣感,進而以「守虛」的原則,鍛鍊意識的作用。

因此,練氣首重「守虛」,將形而下的生理,藉由鬆無止境訓練和揣摩,讓感覺超越生理,也就是超越自主的運動神經,轉為非自主的植物神經的意識控制,並以「守虛」學習意識的作用及內呼吸的方法,進入無形的意與氣的鍛鍊,達到古人所云:「以有練無,有亦無;以無練有,無亦有」的現象。當呼吸到達「以意導氣」的境界,接下來就是「以氣運身」。藉由肢體一鬆一緊、一虛一實,從動作、呼吸與意識的配合,以實練虛,以虛應實,從而發展出洞見真實氣機的身體智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文火」與「武火」
一般人修練氣功,大多著重在打坐冥想,但是,冥想終歸有想,無心才真是無想。透過靜心,到達練氣功的目的,這就是「文火」。「文火」可以修練到非常高的境界,充滿能量;但光有能量還是不行,必須透過肢體的開發訓練,讓能量通達全身,氣隨意走,意到氣到。我們之前辛苦鍛鍊肢體,那是築基的動功,這叫做「武火」。練功要文武合一,一動一靜。宇宙間的道理,全部在此陰陽動靜之中。所以氣功的修練,最終就是要達到「無心的意識」、「無鼻相的呼吸」與「非力的動作」。
練功的「補」與「瀉」
告訴各位一個以練功補、瀉的方法。正常人練完功,手心應該都是溫溫熱熱的,如果手心越練越冷,表示體質虛寒,需要「補」。如何「補」?練功時著重先天呼吸之「吸」,加重臟腑收提的「提」;反之,如果練功手心越練越熱,就需要瀉,如何瀉?就是著重「後天呼吸」的「呼」,以「鼻」呼氣,這樣就可以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

總而言之,練氣入門必須以動作、呼吸、意識三大元素,完成三個基本條件的訓練:一、身體空間的開發;二、引氣入丹田的能力;三、意識開發。然後,才能開發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能力。也唯有將氣功的鍛鍊確實地從有形動作提升到無形的意識,才是正道的築基功,絕非以迷信虛玄或空談氣功徒做技藝之末。也唯有如此,氣功才可回歸正道,以正確的觀念及運用方法,幫助世人得到更高層次的健康。這就是氣機導引的精神。


















沒錯!我已經得了氣機導引癌!  


◎黃伯玉(第一屆悟級學員)



張老師、各位貴賓、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就我學習導引五年多的心得,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有幾件事。

張老師平常已經有很多重要的提示,但電子報刊登的文章都是張老師的上課精華,對大家幫助非常非常的大,各位不妨點下來看看。學習導引以來,最大的收穫是把我30年的痼疾治好。民國60幾年我跟部隊移防到馬祖,那裡非常潮濕,因為年輕,不曉得保養,咳嗽咳了一年多,回到本島以後,很慘,春夏秋冬,感冒絕對有我。自從五年前因緣際會在屏東社大開始學導引,現在的狀況非常好。我已經是阿公級的人了,像我這種年齡的人,一般來講吃喝啦撒都是很吃力,連晚上要安安穩穩睡覺都不容易,常常三更半夜就會起來,甚至全身都在痛,兩年前我們有一個學員經朋友介紹到社區班來學習,當時他彎個腰,兩手只能到膝蓋以上;轉個頸,得從腳開始轉。他在長庚作復健,聽人家說氣機導引不錯,所以來試試看。兩年以後,現在狀況非常好,去年知級評鑑時,他還特別來到會館,看完評鑑,他很有信心的告訴我,下次知級評鑑他一定要報名參加。

另外,還有一個體驗要跟大家分享。張老師常提到,行住坐臥都是導引,就以我個人來講,我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情,一定換上寬鬆的衣服,先靜坐10分鐘到20分鐘;全身放鬆,讓整天的壓力都排除,好為晚上的社區活動做暖身。所以,做導引要持續,要生活化,在座各位一定有這種經驗,我是退休後二度就業,偶爾在家幫忙做家事,一般人做家事都做不下去,我卻做得很愉快,為什麼?像我每次拖地板都拖得很愉快,拖出去--,順便來一個延伸落胯。我太太看了說:「你在幹什麼?」我在做導引呀!這就是生活化。她常罵我說:「你已經得癌症了。」我說:「對,我已經得了氣機導引癌!」我最想跟各位分享的就是導引要生活化,包括開車也一樣。自從學了導引,我從屏東、台東、關山、南橫、甲仙回到屏東開車一天,我一個人,不會累,因為我會沉肩墜肘、全身放鬆,開得非常非常的舒服,我自己也很佩服我自己。我的耐力怎麼會那麼好!

第三,很多同學在知級評鑑通過之後,開始參與社區的教學,教學相長,就一定有很大的進步。像屏東在李春盛老師的推展下,我們從社大開始,然後進入社區,再一個鄉鎮一個鄉鎮開下去。我們導引要做到社區化、普遍化、大眾化,這樣,通過知級評鑑的學員,一方面有磨練教學的機會,一方面為了教學就一定要研究、發展,,就會有信心。假如站到台上,沒有信心,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教什麼,所以鼓勵大家盡量參與社區教學,把氣機導引推廣到全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氣機導引讓我的退休生活有了根!
      
◎洪富雄(退休校長)


敬愛的張老師,各位貴賓、各位師兄姐,大家晚安,很榮幸能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學習心得。首先要感謝我們的明師張老師,給我們無私的指導,也感謝很同學毫無保留的與我們切磋琢磨。我們週五班給自己一個封號--「菜鳥班」。但我們對自己的期許是--我們的成長空間最大。我們以後會繼續努力。

我想來學氣機導引的每一個人,大概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就是「我們熱愛生命,我們很重視健康。」在跟張老師學習以前,可能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曾涉獵包括太極、外丹功、瑜珈等,可是直到我們跟張老師學氣機導引以後,發現這才真正是學問。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太保留了,沒有講。我們跟張老師學習,是循序漸進的。我是學教育的,教育最可貴的有兩點:一是有教無類。張老師都說,我們人人都可以成佛,跟他學,每人都可以有成就,只要功法對、功夫深、練的時間夠、練的體力夠,每個人一定都能有所成就。這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

像我已經做阿公了,做公車刷卡,嗶!嗶!嗶!三聲不用錢。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一直樂在其中,這個樂是從接觸、摸索、鬆動內在的苦得到的。用小的痛苦、外在的痛苦,去換大的痛苦、內在的痛苦;當內在的痛苦被我們鬆動以後,外在的痛苦就不痛了、也沒有了。我們大家都繼續努力,快樂的尋找痛苦,好好的練功,所以,我們菜鳥班的心情,還在看山還是山的階段摸索,還沒有到看山不是山,不像張老師已經是「看山還是山」的境界。所以,在這樣一個學習過程中,我們覺得生活找到一個根。就我個人而言,氣機導引在我生活中佔了很大一部份。每天一醒來,先做一個伸懶腰的功--以前都會伸懶腰,但現在伸懶腰,我會把兩腿屈起來,然後轉膝蓋、轉胯、轉脊,轉到翻過去,再翻回來,每天做36次,非常的舒服,這是新式的伸懶腰功法。有些老同事長期在電腦前工作,整天告訴我這裡痛、那裡痠,我就告訴他,肩膀放鬆,頭往後仰,兩手往後伸,向後做旋腕轉臂伸出去。--其實做得也不太標準,可他們覺得很棒、很舒服,痠痛很快就好了。

就像黃伯玉同學說的,氣機導引要生活化。我們從困而學之入門,我想現在有很多同學已經到了樂而學之的階段。學了真的有很多好處。更有成就的同學,就可以安而學之了;不知不覺,行住坐臥都在運行氣機、透視氣機,這是我們嚮往、也是未來成長的目標。

我們非常高興能有明師指點,有許多同學互相指點,還有社會賢達鼓勵我們,其實我們更希望今天在座若還沒加入氣機導引家族的親友賢達,心動不如行動。好東西跟大家分享,謝謝,祝大家健邁。




東醫氣機導引第10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