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第92期 / 再論四大我執 / 轉「識識」為「識性」的重要性




再論四大我執




◎謝神助



李明同學在2014.11.15發刊的東醫氣機導引第77期電子報上的《生命進化的幾個階段法則》一文中,其中有一段談到對《老子》廿四章的析義,該段僅簡明扼要的說出張老師的解析,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本文是2014.11.08的如是我聞,將進一步敘述張老師闡述《老子》在此章中對於人的我執的看法。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人的四大執著 —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老子所闡釋的人的四大執著,老子指出這是人類無法擺脫的四種執著,因此經常被這四種執著困住。這四種執著就好像是各種不同的宗教如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些宗教的創教者他們各自看到的宇宙能的樣貌,一個看到宇宙能是自現,一個看到的宇宙能是自是,一個看到宇宙能是自伐,一個看到宇宙能是自矜。所以你怎樣定義上帝、佛、阿拉,這四個態度就是宇宙能的全部。每一個人都會有這四個部分,肉體、心理、價值觀跟宇宙能,當我們掉入這四種執著時,你用身體看到的世界,可能看到的境界叫作上帝;用心理看到的世界可能看到的是佛;用價值觀看世界的,可能看到的是阿拉。以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觀察到的就會是不同的世界。老子說用這四種執著去追求明、彰、功、長這些世俗的名、利,並不會持久,而人類卻用盡一生的力氣去追求這些,其實是不切實際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首先釋義的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說,假如躺著看不到,那就坐起來看;如果坐著還是看不見,那就站起來看;若站起來還是看不見,那就千萬不要踮著腳尖去看,因為這樣你會站不穩、也無法持久,這就是「企者不立」,不要過度,不要造作,那樣反而會揠苗助長。「跨者不行」,走路時用過大的步伐跨步走,反而走不快,你只要按部就班,左腳走了換右腳,右腳走了換左腳,這樣叫作「就班」;按部,就按照自己的步伐速度跟自然狀態走,所以要按部就班才能走得久。「企」跟「跨」都是一種執著,你認為跨大步才走得快,踮著腳尖才看得遠,這都是你自己認為的,宇宙能並不是這樣,愛拼並不一定會贏,雖然說你也很拼,但再怎麼拚也贏不了郭台銘。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說,這個「企者」跟「跨者」就是那個愛拼的人,你不用拚到要踮著腳尖看,也不需要跨大步走路,沒必要。

 
你的執著是什麼?
 
老子破天荒跟大家講,執著反而走不快、站不穩。那麼你的執著是什麼?「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一段的字義用很膚淺、表面的解釋是:
自見者不明,自我表現的人反而讓人看不清楚你的長處;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容易彰顯自己;
自伐者無功,自己誇耀功勞的人,反而沒有功勞;
自矜者不長,自負、驕傲的人,反而不會長久。

你覺得老子會教你如何彰顯自己、讓人看見、然後讓你得到功勞嗎?老子的見識層次絕對沒有這麼低。所以,大家如果僅僅是看市面上那些翻譯《老子》的書籍,絕對無法透過《老子》瞭解道家真正的意涵。因為,《道德經》是經,聖經、佛經也是經,在研讀理解所有的經典時,不同程度的人,會有不同層次的解讀與領悟。過去,大家在練下丹田練精化氣的時候,就是在解讀肉體,這是最表面、淺層的解讀,層次很低。現在,在練中丹田的練氣化神階段,在練心的層次,就不是這樣解讀。你真正的執著是什麼?《老子》的這段文字,還有更深刻的參思性值得體會。

 
自見者不明
 
自見者不明,老子說有一種執著的人總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事情。這種只站在自己立場的「自見者」,他看任何事情都不會很清楚,包括看自己。他們看事情,只看對自己有沒有利益,這樣當然無法看清事物的全貌。

 
自是者不彰
 
「自是者」是指一個人心中已經認定某個價值標準,當別人再怎麼建議他也沒用,因為他一意孤行,已經決定要那樣做了。因此,我們盡量不要規勸別人,因為你的建議,對方頂多當作參考,他自己要做什麼,早已經被自己的思維蒙蔽了。這就是「自是者」,這也是一種執著。

有些人有婆媳、夫妻之間的問題,希望尋求別人的心理諮商與協助,當她跟你吐了一大堆苦水,可是在你給她建議之後,她的行為並沒有改變,婆媳、夫妻關係也從未改善。其實她會來跟你說,只是需要跟你喝咖啡、發牢騷,抒發情緒而已。你的意見她絕對聽不進去。因為她「自是」。否則就不會有這些人際關係的衝突,一個衝突者必然帶著「自是性格」。所以,你想用你的方法去改變她的觀念、她的作法,那是不可能的,你多說無益。

所以說,假如有人對你抱怨他的人際關係、他的家庭、公婆……,你聽聽就好,因為不管你怎麼說,都沒有用;而且你講了,就變成「自見」,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一個「自見」,一個「自是」,一個執著加上另一個執著,有可能負負得正嗎?

 
自伐者無功
 
自伐者無功,按照字義解釋,「自伐」就是誇耀自己的功勞。這是低層次、一般的說法。一般人跟悟道的人見識不同,解讀到的經義層次就不一樣。在「練氣化神」,練中丹田階段的解讀,「自伐」就是過與不及,都不對。這是我們的另一種執著,常常過度強調事實、小題大作;過度解釋、誇張,或者故意忽略。一件事來,一般人不是誇張其事,就是抱持著「這沒什麼」的輕忽態度。其實一件事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恰如其分、剛剛好就好,不要輕忽、也不要誇大,否則,過與不及都叫「伐」,無法命中重點、有效解決事情。「功」就是重點,無法達成目標、得到成就,做不到《中庸》的「中」。

 
自矜者不長
 
自矜者不長,什麼是「自矜」,一般字面的解釋為自誇、自滿,這也是低層次的看法。「自矜」就是堅持一種唯一的觀點,「自見」是站在自私的立場想事情。譬如你要買車,現在有四種同樣價錢的車型讓你選,你若特別堅持其中一種,這叫作「自矜」。這跟「自是」、「自見」,站在自己的立場想事情有所區別。人有好惡選擇、有區別心,那也是一種執著。這四種車款其實沒什麼差別,都一樣。如果能夠不起分別,遇到什麼都是好的,都可以如常面對,不堅持什麼,也沒有矜持甚麼,那就叫「不自矜」了。

 
自是、自見、自伐、自矜,你的我執是哪一個?
 
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者,就是人生許多衝突的引爆點,也可說是一個人與眾不同的分界點。你喜歡這個,他喜歡那個,那就有衝突了。其實,絕大部分的人都活在這種混亂的狀態中,毫無所覺。站在自己的既定立場想事情,不肯接受新的想法;對於當下發生的各種事件,不是過度表現,就是輕忽怠慢,錯過時機,然後對某些事情堅持自己的好惡分別。

假設家裡要買一輛車,你先生選一種款式,妳想要另一款車,那怎麼辦?這就是衝突。你決定要買什麼款式的車,這就是「自見」。換一個說法,你決定要買車,妳先生覺得不需要,因為妳是為了自己的立場買車,這是「自見」;堅持一定要買車,不買車就要離婚,這就是「自伐」。為了買一輛車,搞到要離婚,太嚴重了!你看看,人世間不都是在這四種變化中。

在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變化中,我們就會掉入不明、不彰、無功、不長這四種狀態。在這四個我執狀態下,老子將我們拉回到「道」體來說,在「道」的狀態,這些都是「餘食贅形」。「餘食贅形」就像廚餘,如果不處理,就會發臭、發酸。「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自是、自見、自伐、自矜都是多餘的「物」。「或」就是也會、必定的意思。多餘的食物到最後都會自然發臭。宇宙間任何多餘的東西都是廢物,這些自是、自見、自伐、自矜也是我們發展智性過程中的多餘之物。所以,「有道者不處」,修道人會像吐出飯菜裡的蒼蠅一樣,想也不想就把這些髒東西丟掉。

 
超越我執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就是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的人的四大我執,黃怡萱同學在《論我執》一文中說到,人類的我執大抵脫離不了「權」、「利」、「名」、「情」、「慾」、「食」、「睡」七大迷障,老子所指出的這四種我執,就是在追求那七大迷障時所產生的慣性迴圈。要如何滅掉老子所說的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我執,就像《論我執》一文所說的,要誠實分析、理解自己在這如無端之環的四大我執當中,到底是在哪個環節陷進去了?釐清自己真正的目的。經過剖析之後,雖然還是無法跳脫,但你已了然於胸,該怎樣就怎樣,你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活著,不再受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我執約束。

這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我執是人性的根性,其實是很難消滅的,只能超越它。要如何超越,就是要好好練功,從百日築基、練精化氣(下丹田的練養)乃至練氣化神(中丹田的練養),透過有形的身法、無形的心法訓練,破除身體的執著,當根基漸進再深入心理,在觀念(靈)上超越身心的執著,當價值觀與心理超越我執之後,又再回來以身體執行,如此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一步步的將身、心、靈整合,這樣三者相輔相成、不斷推升,才能將生命推升到更高的層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識識」為「識性」的重要性



◎何秋玲




了解六根、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稱為「六根」,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觸覺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六根的根就是源頭,神經的根。根的功用為識。六根接觸物件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例如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狀,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產生的則稱為法,指的是極微極遠、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來說,稱為「六識」。「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是六根所緣的外境,因能染污人們的心靈,所以叫六塵。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和合而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何謂「識識」

六根所得之識受到記憶與知識主導,就稱為「識識」。500萬年來人類的演進過程中,為了滿足身的欲和心的情,在名、利、權、情、慾、食、睡等人性基本需求作用下,大腦只開發了百分之5的腦細胞,其它百分之95的腦細胞尚未開發,則逐漸封閉退化。所以人類的思考侷限在百分5種類的腦細胞間、罣礙都在六識中,六識附著連結著大腦而產生執著、干擾,寫入人的DNA裡的集體習性,我執成為個人的人格特質,人被後天所學得的知識、經歷、感受,及種種記憶所制約、影響,形成出生以後點滴累積的執著偏見。人類DNA裡面,那些面對環境變化的內分泌反應、態度,如果帶著眼、耳、鼻、舌、身、意的習性進來產生干擾,那就亂掉了,耳朵就不明了、眼睛就看不清楚了。

    眼睛的功能假如是透過5%的腦細胞去認知,所得到的是知識,眼睛所看到的、投射出來只是知識,不是真正的眼性的投射,看到的只是用自己的認知立場所看到的面目,那是自以為是的「自是」;只肯定自己的看法、否定他人的看法;拼命陳述自己所見的立場,這是我執的作用。

    「識識」主宰著六根,終其一生為名、利、權、情、慾、食、睡奔波。始終透過我執的遮蔽解讀世界,所看到的未必是世界的真相。所以「識識」產生「六塵」時,無法透過六識看見生命的真相和自性,也感受不到宇宙能量轉換或人體內氣運行的功能性、作用性的存在。






何謂「識性」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其本然具備的功能作用,如眼睛有眼睛的性,鼻子有鼻子的性…,稱為「識性」。如嬰兒因為尚未有後天社會化的作用,看到的世界就比成人保留了更完整的「識性」。

 「識性」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不產生價值判斷,也沒有因循舊習的分別心。當開始判別某一個經驗是好是壞時,過去盲目反應的經驗,會使我們以扭曲角度來看事情,為了讓心從各種束縛中解脫,必須學習不經由習性反應來判斷事情,只是保持覺知,不作價值連結,不起習性反應。

 要恢復「識性」,去掉「識識」,要降低5%的腦細胞的慣性作用,這就要心能靜下來。若能不受百分之5的腦細胞蒙蔽,轉化六識,看見萬物本體自性裡面的變化;當六識都能超越、放空,執著、習性也滅掉了,那就可以回到本然的識性,打開百分5的腦細胞限制,因為我執就是因為只開發了5%的大腦,卻以為這就是全部,殊不知還有95%的大腦尚未開發,還有95%的世界還沒看到,所以會用5%的大腦去看世界。因此把這「5%的大腦」放開,讓它不要產生執見,讓習性斷連,六根清淨,自然就六塵不生,止念靜心,返還六根的本來「識性」,看到宇宙萬物原有的自性。

 道德經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五色、五音、五味,為什麼老子只講了「五」?人類是用六根、用色聲香味觸法認識世界的呀!這裡面少了一個「氣」,「氣」也就是感應力。老子認為到了氣的層次就能洞見自性,你自然可以看到一切。不用自性的人,給你再多的選擇,你反而不會看,也無從選擇,等於目盲。所以說:「 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如「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用身體不斷去追逐,最後心是瘋狂的。老子講的五音、五色、五味都屬眼、耳、鼻、舌的認知,「識性」是當你看時,就只是看,當你聽時,就只是聽,當你聞、嚐、觸時,就只是聞、嚐、觸,當你認知時,就只是認知。

 我執是輪廓分明,不管有甚麼好的壞的執著都沒關係,只要征服牠,不是消滅牠;是抓住牠,不被牠控制,那就不一樣了。抓住知識,是你控制這個知識,而不是被知識控制變成自矜,你將擁有清明客觀的識性,而不是識識,所以看事情的時候,是用眼性在看,不只是用知識在看。




東醫氣機導引第92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