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第87期 / 從身體開始的返還之道




◎李明
 










保持覺知
 
練功的人沒有快樂不快樂,只是覺知的變化。活著就在變化覺知,因為覺知而活著。我怎麼覺知,就怎麼存在,所以覺知很重要,心情不重要。心情是果,覺知是因。我們要活在因地,活得有智慧,充滿覺知地掌握與訓練。不要每天渾渾噩噩,所思所行都是俗不可耐之事。

覺知的訓練在心,心安靜專注才能覺知,否則只是在念頭上,只是用念頭對焦當下的人事時地物,並非覺知。念頭來自教育文化的養成、以往的生活經驗、既有的思考模式等。真正靜心的人,生活就像行舟過程中,自然看到兩岸風景,而不是在船上用望遠鏡、或是跳下船去看。

只要活著,24小時都在面對世界的變動。碰到所有的課題,當下都必須安靜喜悅,好好觀察。重要的題目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何必刻意創造某種方式來訓練自己應對事件的能力?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要能放鬆、感覺自己、閱讀身體的變化。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找出心的空間,在這裡做題目。

日常生活隨時守候中丹田,不論做什麼都要很清楚。把握「念頭在前,動作在後」的原則,心沒想就不要做,不要動作之後再想。沒有想法的動作就沒意義,有如行屍走肉,但試想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事是這樣。從這裡開始修,裡面就有許多該做的功課,如此乃可逐漸進入道家思想的養生術。
 

單純的力量
 
靜坐是學會一種狀態的轉換,沒有單純的心思是做不到的。單純才能守候在一個觀念裡。單純才能日理萬機,才會看到世界是照你的方式存在。這個時代的人都太複雜,心事太多,不論對自己,或是與別人的互動都太複雜,讓對方覺得不自在,又怎能真心對你。「空無」是什麼都想著別人的利益,想著怎樣完成別人。

單純才能洞察未來。因為單純,看到未來之後,就只需等候時機來到而已,所謂「與時偕行」。不單純的人守候不了結果,達不到自己想要的願望。知識太多、想法太多,都是污染,與天地之道無關,只會困擾你,影響你的格局與捕捉訊息的能力。千萬不要想先學什麼,再學什麼,想一步一步來。天就是天,地就是地,離開地面就是天空。悟道就是悟道,沒有入門、進階,這些都是教育教壞的。

心思單純才能毫髮無傷。心思複雜的人,任何起心動念都會干擾到他的心思,這叫心虛。做什麼事,都先把自己擺在輸了還有合理藉口的位置上。例如演講前就先說,「今天準備不周,等下講得不好請原諒」,預先把自己的無能合理化,其實這樣你就已經輸了。天底下為何有貴族平民之分?奴隸的根性,認為自己就是奴隸,看到主人就不敢抬頭。社會上許多人常會說,我沒辦法、我沒能力,永遠只能跟在後頭讚嘆別人的成就,其實也就是把自己當成了奴隸卻不自知。

練功沒有所謂練得很厲害,天下無敵。武學的真正成就,並沒有敵友、勝負之分,也不存在這樣的衡量指標。你輸我贏、你死我活是「武術」,是二度空間的價值,但在「武道」裡不存在是非善惡,只存在一種虛空狀態。這是智慧。只有這樣才能日理萬機、洞燭機先。

 
返還之道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練功開始時要「處虛」,最後則是「還虛」。道家下丹田修練階段,讓身體虛掉,處在空間中。在肉體的毛病未形成前,就以氣的狀態導引往良性發展。中丹田修練則是守在心波起伏之處,在情緒未發時加以引導。道家講處虛,處在心象尚未形成之前,不要等情緒上來再去克制、忍耐,否則就變成儒家講的修養。上丹田的修練,要讓大腦沒有自己的看法,不再執著自己的認知與知識,隨順宇宙的作用,不以人類想法左右大自然。這不是沒知識,而是知識都在大自然的變化中。身心靈三者都虛透,就是還虛,連結宇宙能。

人生這條路是返還之路。出去的時候,大家在不同位子上爭奪,有人爭名,有人爭利…人人都在爭,只是爭的東西不同,但回來的時候都得丟掉。有人弄不清楚,還緊緊握在手裡,握到最後變成災難。出去的能量和回來的能量完全不同,所以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學二者,就是人生,就是太極。

人一開始不能不去生活,不得不去上班領薪水,這些都是合理的,不必因此自責。從各種爭奪過程中,你了解人生的苦難,拿這些當作課題,從苦難中頓悟。你必須這樣,才知道人間冷暖。你的訓練可能就在這裡。每個人歷練的方式不一樣,也不要以為別人怎樣怎樣就是不對,要哀矜勿喜。看到每個人都覺得是可救的,除非他成見太深,那就是無緣,不可救。

返還之路就是「為道日損」。要身體力行,一切回到自身,用身體來做,用身體來學,用身體來悟。以前是由自身往外,現在是回到自身。能放到裡面的東西才是你的。能放進骨髓、帶到靈性的東西才是你的,否則都是短暫的,最終都不是你的。想放到身體,佛教說四大皆空;想放到心也沒用,心不是容器;須彌山在上丹田,在這個地方練神還虛,可以返還。在這條返還之路,你只能不斷放進靈裡,其他放在身體、放在心裡的,最後都不會是你的,都必須放下。


動功練習要領
 
一、練精化氣階段
 
1、練習身體空間的開發,促進經脈的活絡。
2、訓練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即體神經),透過感覺感覺神經傳回訊息的訓練,增進運動神經指令的程式。
3、意守丹田,練習下橫膈肌的收提,形成丹田的體呼吸,取代鼻子的肺呼吸。

二、練氣化神階段
 
練功過程到氣的階段,主要在練心。動作中不要刻意追求某種氣感,否則你已經執著,看不到氣的完整。一旦鎖定某種想法或感覺,就不是氣。

1、身上所有感覺,都只是讓你看到一個「沒有感覺」的自我。做動作只有經歷、覺知,沒有想法,不要想著怎麼做。止欲靜心,讓心滅掉一切動的根源。如果身體出現某種現象,你只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安靜。發生什麼事,也不要去定義,還是要在經歷中。

動作要鬆、慢,鬆才能做得細緻、有變化,慢才能做得深。化掉酸痛,讓自律神經無所感,內分泌無所知,運動神經不需指揮,身體自動做出動作。等到所有下指令的單位都不必下指令,卻能動到無所不動,這就是虛無。

動作做完,最多流些汗,什麼感覺都不能有,好像什麼都沒做,卻做到極致。不能像以前那樣,有疲累辛苦、或是鬆快舒暢之感,因為那些感覺都是內分泌造成的,是由於改變了身體當下的內在環境。現在你雖然做得很深,但心如如不動,好像都沒做什麼。如果經歷這麼深,身體還能維持恆定,那麼任何事進入你的眼耳鼻舌時,你的心都會全無挂礙,這是高等的功夫。

2、你現在能讓身體進到多深的層次,做動作時就做到那裡。如果百日築基階段沒有下工夫把基礎打好,無法在動作中完整展現螺旋、延伸、開闔、絞轉等原理,那麼到了這個階段也就不必刻意做得很深。因為你雖然懂得這些觀念,但身體條件無法配合,勉強去做,只會落得四不像。但如果你條件具備,也不能因為怕累而不去做得很深。刻意勉強或怕累偷懶都不對。不必擔心動作做得不夠深,未來就沒有成就。不同的車有不同的速度,只要找到最適合的速度就好,成就還是一樣。

氣的作用顯現在身體的空間,所以練身體必須要鬆以開發身體的空間。論語提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顯現大腦的想法和身體的行為會產生連動作用,而居中的關鍵就是心。所以,練氣的初階是覺知空間的過程,覺知心,進而使心安靜,而管理心的關鍵是掌控大腦和外界的窗口,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神經系統作為中介,將外界訊息傳遞至大腦,因此產生事件,姑且稱為心事件。心事件的輕重緩急將會影響到心空間的大小範圍,間接影響身體的內分泌的變化,如,練功感覺舒暢或痠痛,也是一種內分泌的變化。

練身容易練心難,身體有形,容易掌控。肉體的酸痛或舒暢能夠眼見為憑,通體感受,酸痛中有淬煉,汗水中有喜悅,立刻就能獲得辛勤付出的成果。但心不同,心無形,沒有樣貌,很難入手。所以,必須經由掌握有形的身以訓練無形的心。止欲靜心,首先要檢視身和心的連結性,管理身體連接外界的管道,聆聽心波,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慢慢讓心安靜,大腦放空,開發心的空間,訓練自律神經系統、調整內分泌作用,翦除任何影響心的執著因子。

經過練精化氣,身的鍛鍊已略有基礎,下橫膈肌的收提已成為本能,進入練氣化神階段,從身的實踐過渡到心的訓練。首先,釐清大腦認知的假相,如法令規章或禮教僅能拘束人的行為,無法控管內在的心世界。辨識氣的種類,如鼻呼吸運作的後天氣,宗氣、營氣與衛氣和先天元氣的差異。理解人體各系統與組織的運作,內分泌作用,如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作用於身體的差異。學習人體脈理系統和空間的運作,如十二經絡和任督二脈的運作機制。呼吸系統從鼻呼吸到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到逆腹式呼吸,進入內息的命門呼吸、意識呼吸。中丹田的功法訓練,如閱讀心波、走靜、鐵板橋、靜坐、任督二脈循環運作機制等,皆是階段性任務。待動功的運動態漸漸昇華為氣功態,身體能轉化為意識能、物質能量轉化為精神能量,則為日後的練神還虛奠立紮實的基礎。



 
東醫氣機導引第87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