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第69期 / 導引身體與心靈智慧的轉化 / 繼續探索那有無之間的連結 / 解構心事,真意流泉 / 從復習「旋轉乾坤」談功法的內化 / 氣功修煉次第與實修體證




導引身體與心靈智慧的轉化         


◎羅梨娥







身體與心靈的能量,振動頻率的轉化有如冰轉化為水,水蒸為氣,氣充滿虛空,如地水火風,雷電雲霧的自然現象而存在,大自然的循環周而復始,如春夏秋冬,如人體的新陳代謝,以圓的概念進行著,既然為自然現象又何需轉化?

一切生命物質本該有其自身最精確的能量,以展現自己的方式存在,任何一朵花都以最美的狀態呈現,春天的腳步進了,所有的生物都知道用生命準備好迎接春分,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有此敏銳的覺知嗎?還是只靠著農民曆告訴我們一切訊息,人類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因為我們懂得記憶,懂得記錄所有的過程及學習,這是讓人類不用走重複的冤枉路,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類因為依賴而創造,也因為創造而依賴,創造的工具掌控了人類,還是人類得利於創造呢?

人類看起來是沒有回頭路了,但是大自然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表達的,我們活在道體中,我們該如何找回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的那個反點呢?解鈴仍需繫鈴人,人的內在念頭創造了實相,是否每個人能夠重回自己的內在,靜靜的去覺察每一個大自然的連結,才有機會與蓬勃發展的物質世界共同達到陰陽平衡的氣機。每一個人都有當下身心靈的振動頻率,從哪一個層面進入自己的內在都可以,重點在於先了解自己需要什麼,這個了解也需要靠自己去覺察,放鬆身體,放空思維才有能力覺知起心動念的變化和源頭。

放鬆身體或許容易,放空思緒是需要時間的,日常生活中的撞擊是最好的引導者,只是在面對問題時,能否覺察到這問題是來自於自己的重複慣性,還是執著的觀念,安靜的心靈會有許多的靈感和觸動,我覺得學習不是追求更多,而是需要放下些什麼,有形的放下可能容易,無形的放下總得置身其中才有資格談吧!浩瀚的虛無中,心靈總得想盡辦法接近它的頻率,張老師說的,學習穩定自己的心波,在這個頻率下覺察應該是最直接進入自己內在的入門鑰匙,有時候看著一棵安靜的樹時,不知不覺中它會帶領你進入它的安靜,我們可能在這時候成為頻率相同的朋友了,回饋給你的是一重莫名的感動,或許說是喜悅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繼續探索那有無之間的連結


◎鄭雅靜







我在想連結,假使缺少了關聯性,連結是否就不會產生影響?

試著從已知的醫學概念架構出身體運作的邏輯,以實體練無形,嘗試感覺一個無形的存在。理解人體由感覺神經負責接收外界的訊息,導入中樞神經系統,自大腦而至脊髓;再將訊息傳導至周邊神經,由軀體神經系統的運動神經元傳出受意志控制的肢體動作。經過幾年的強度訓練,可以明顯發現身體因螺旋、延伸、開闔、絞轉的訓練而使肌肉放鬆,關節韌性加強,體內的張力似有若無,但是多數時間還是在摸索導引功法的理論和心法。練功的層次感向來引人入勝。功法配樂容易使人跳脫平日的羈絆,虛擬入境也是一種身的連結,與心產生關聯。旋轉乾坤,左右鶴潭的轉軸撥絃,由內而外,單向迴盪,可以行雲快意,引動心弦續有情,亦可行於當行,止於所止,傾聽間關暗湧聲暫歇。在練精化氣的階段,這些都是導引練身,動中有靜的樂趣。

然而,事物常因觀察的角度不同而無法得知整體的全貌。如果自己的肢體已經僵硬到影響日常生活節奏的時候,其實內在心識活動早已被身外之物所糾纏,大腦的思緒紛雜,心量亦乏善可親。假使我們不想再面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或許該回頭檢視身體和外部連結所產生的關聯性,我們無法視而不見感官訊息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因為在練身的過程中,也同步牽引到心。

當感覺神經負責接收外界的訊息而導入中樞神經系統,與此同時,亦將訊息傳遞至自律神經系統,對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著不同程度的作用,產生不受人體意志控制的結果,而眼耳鼻舌身意皆參與其中。外界資訊因眼耳鼻舌身作為介面而進入身體,連結大腦作用,與累積的經驗資料庫產生資料存取的關聯性,調控人體內部千變萬化的內分泌激素,隨血液輸送到相關作用的細胞,改變化學變化,協調生理機能,再回饋至人的心量空間。

這個內、外虛實兼具,彼此合作又互相牽制的細密過程,是人體60兆個細胞相互溝通與協調運作的結果。用東方哲人的講法,是地水風火的管理;用現代人的講法是肌肉骨骼、血液體液、先後天呼吸和精神意識的管理。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相關電腦專家持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努力,嘗試解析人體因應內外在變數而演繹出不同的生命表徵。然而,生命內在的主宰,心的本質,意識的運作及其關聯性,仍是現代科學令人不解的奧秘。

人無身不足以成事,無形之器仍須有形的介質方能變化。東方慣常以概念化的簡約描述來闡述生命在自然秩序和混亂之間的細膩運作,也許他們認為,任何切割心識及其連結的片面行為或可窺見操作的細微處,但卻無緣得知生命的玄密本質。因此,古人用「眾夫蹈以出 蠕動莫不由」言簡意賅的說明萬物的生成;用「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形容人的呼吸,一呼一吸之息,為氣,為風,為身體內在鼓風鍊火的粹煉,一語道盡生命的現象。

在練功上,內在的壓縮與共振應用,我仍不確定丹田之於命門的作用,但曾感覺如水位上升的內在浮動。很久沒檢測身體肝心脾肺腎的功能性數據,但可以警覺自己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對照身、心內外相應的波動,我不能確知那股催化人體生理機能循環的能量就是氣的質量變化,而掌握的契機就在於探悉那無以名之,卻是細微處明見纖毫,盈虛絲毫不爽的陰陽消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構心事,真意流泉


◎高鳳英






人體有身體的空間學,心理的空間學與靈性的空間學。

身體的空間良否,單看神經網絡連結下達指揮身體作用時的精準精密程度。當然是要從練精化氣築基下工夫,所以在身體練精時重在化,化酸於無形,只有在一步一落時,沉肩落鬆凝霜,起手墬足輕映雪,氣貫湧泉透成根,周深轉運綿若水,行住坐卧皆安定,體正神寧虛入髓,只有在鬆輕綿透虛定中,才能靜心旋轉,在身體開闔當中產生壓縮共振。

除此心理也有空間,靈性也有空間,精氣空間所練的是人類語言,神靈方面的空間無法教導,要靈性去悟,要等心理、身體的空間成熟了,自然產生智慧靈性。

心理的空間是無形的,可無限大,心分器質性的心臟與無形的心氣。

心氣的空間在於心室的大小,高度,心臟功法練的除了強化器質性心臟器官更可由大腦接收眼耳鼻舌身意無法排解解沉痾留在心裡造成喜怒哀樂悲恐驚,藉由功法的聲爆,化解它,歷練它,成為正面空間,事情變小了,心室空間自然變大,事件沒消失,但轉成另一股正面的空間力量。聲爆是透過交感神經拉高副交感神經,越過器質性進入,靈豁然開朗,但如果過不去的傷,累積多年好像不傷了,但心室變窄,輕輕碰觸,又被拉出來,掀起,高度變短,無法增加心室空間,大腦接收的念頭,又再次造成心傷。

心事的解構有三點:

第一、先體悟與大自然的關係,對天無執著,了解天所給予的一切也會消失,當天災奪走你的至親財物,只是能量空間的轉移,無須悲恐。

第二、與萬物包括與人的關係,被他者取走你的財物性命時,萬物也是為了生存,物競天擇,只是食物鏈的關係,全無恩怨,當然你給予萬物的東西,也是天地間取來的,不是你自身所有,因為你我都是天地生成的。

第三、放下對自己的執著:在陰陽有無中游移,我的有是有用於天地萬物,當為有用而用,當我無時,往心靈連結成全的過程,往下沉淪,被慾望掌控,心事放大,心室變小,佔滿心室空間,所以要靜坐,處虛,大腦要虛空,心要靜,身要鬆,當百日築基將紛飛念頭藉由身體專注,讓大腦專注。移爐換鼎。腦專注,心感覺氣,一切動靜中由氣主導內分泌作用,不挾思考去感覺,能量是內分泌。練氣化神第二階段氣功學把爐換為心,鼎換為腦,透過心波訓練,解構憤怒,解構心能量,此時大腦透空,「移鼎換爐」,再把爐放在下丹田,鼎換為心,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任何事件在心都像浮雲掠影,只映萬物,不留萬物的心,無慾的靈,最後爐火關掉,悶熟它。意識只留真意,全部丟掉後。才能練神還虛,三花聚頂。佛陀曾說:「不為法執,不為空執。」 天地萬物與你的陰陽關係,周行而不殆,運行於道法自然,真意自然流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復習「旋轉乾坤」談功法的內化


◎李明







學習氣機導引十多年,從初期的懵懂,到遷入新會館直接跟著張老師練功後,逐漸體會到課程的安排有其深刻用意,只要肯用心投入,就可循序而進。我現在每週上兩班,週三早是入門班,學員多為搬到新會館後才加入,所以從築基功法練起,而週四下午以資深且年紀較長學員為主,因此肢體操練的成份較輕,偏重練氣成份,像腎臟功法托掌旋腰、脾胃功法引體旋天、丹田功法手滾天輪等。

但今年起,兩班同樣開始復習「旋轉乾坤」。對這套築基功法,多數學員已相當熟悉,重新練習對入門與資深學員有不同的意義。回憶我最早接觸這套功法,至少已有十年以上,一路練下來,加上這幾個月密集復習,初步整理心得如下。


見山是山

氣機導引追求身、心、靈的健全與平衡,揭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次第,以身體修練為起始點。但和多數學員一樣,最初進入氣機導引,主要不過想找一種可長期從事的「運動」,以改善或維持身體的健康,對於「化氣」、「化神」的氣功修練根本沒有概念,只是當作遙不可及的夢想。

練功初步追求的目標,就是動作外形確實到位,貫串流暢,可說是「見山是山」。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改善身體條件,透過反覆的練習與修正,形成身體記憶,藉量變形成質變。對四體不勤、久已喪失身體自覺的現代人,這其實是很艱難的過程。剛開始由於筋骨僵硬,耐力不足,許多動作根本力不從心,只靠硬撐模仿個大概,要等練習築基功法一段時間,身體條件改善,能較放鬆地作動作,才算真正開始進入練功。

當初入門階段,除了鬆身動作外,主要學習的內容就是「大鵬展翅」與「旋轉乾坤」,前者可強韌筋骨,後者可開通氣脈,都是改善身體條件的築基功法,打通身體氣脈。不像瑜珈的體位法定格於單一姿勢,氣機導引是一種移動中的變化,一點動全身無處不動,初學者難以掌握,所以整套功法拆解為個別招式,有時再細分為個別動作(例如「旋轉乾坤」中的乾坤手這個招式又可拆成四、五個動作),以便於入手。

當然,每個動作初學時還是不得要領,容易顧此失彼,無法保持整體性的覺知。就以看似單純的鶴潭蹻手,其實對入門者都是相當複雜的學習經驗,雖然外在動作不過由一手的腕、肘、肩旋轉至另一手的肩、肘、腕,但於此同時,重心由一腳湧泉移至另一腳湧泉,也就是說,手與腳時時都在同步移動,而身體其他部位也會同時移動,還得加上呼吸的配合。

在這樣逐漸累積的過程中,已記不清究竟花了多久時間才把整套「旋轉乾坤」學全。就就像一張張停格的特寫,終於變成全像的影片,看得到功法的全貌。對於像我這種肢體學習力較差者,這樣的進度反而比較適合。因為肢體動作的學習不同於知識,只靠腦袋的理解與記憶,而是所謂程序記憶或肌肉記憶,涉及複雜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功能,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才能形成身體的記憶。

身體的修練難以速成,最忌好高鶩遠,總是要經過不斷實踐過程,無法一步登天。如果想勤能補拙,除了增加練習的頻率,每次的量也要足夠,才能產生由量變到質變的效果。否則就像水總是到七、八十度就熄火,要燒滾遙遙無期。這也正是我前十年學習「旋轉乾坤」乃至氣機導引的寫照,雖然能夠堅持下來,卻總沒有進入狀況。

搬到新會館後,經過張老師的諄諄教誨,對功法原理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加上多練習了幾套功法,在動作時大致都能配合呼吸,並運用螺旋、延伸、開闔、絞轉的基本原理。因此這次再練「旋轉乾坤」時,感受就和先前不同。除了肢體各部分較為協調,動作更加熟練,觀察力也會隨之提升,努力做到「每一動都井然有序,了了分明,動中又隨時自我檢視」。由於更能察覺原本遺漏的細節,於是所見之山不再只是粗略模糊的輪廓,而是更清晰的3D畫面。

這次復習「旋轉乾坤」時,是拆解為八個招式段落,配上不同的音樂。這樣可藉反覆練習單一招式的機會,檢驗自己對動作的了解是否透徹,而不像連續演練整套功法時,較不熟悉的招式容易馬虎帶過。另外像這次在週三班自行復習的幾週,助教請較資深學員幫忙輔導資淺學員,我也忝在其列。由於經過長時間困而學之,對同學的問題大概都有切身經驗,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大家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練習不足而對動作不夠熟悉,其他如身體不夠放鬆、無法配合呼吸、忘記落胯以及百會與尾椎保持直線等等。到了週四班,我就成了更資深學員輔導的對象,這才發現原以為自己對「旋轉乾坤」已全盤掌握,沒想到待改進的盲點還不少。雖然動作都已熟練,也能配合呼吸,但外形上仍有某些習而不察的毛病,改善的關鍵在隨時維持身形中正,並往「鬆無止境」的方向努力。所以透過他人眼睛,看到自己的盲點,才能把外形琢磨修正得更為到位。懂得吸取他人長期練功心得,就可少走冤枉路,否則自我感覺良好,很難有精進的空間,甚至積重難返,一路錯到底。

學習氣機導引日久,就更能體會它與一般體操運動大不相同,不會因燃燒肌肉,耗用身體能量,而產生疲累酸痛之感,反而因大量納氧,愈動反而愈有精神。以「旋轉乾坤」功法而言,開始時因肌肉緊繃,又不懂得運用吸提帶動,一下就會覺得大腿酸痛,難以支撐。但現階段配合深層呼吸,運用螺旋、延伸、開闔、絞轉的原理,緩慢放鬆地執行動作,感覺輕鬆不少。

有了這樣的感受,就會覺得外形只是皮毛,真正的精髓應該在身體裡面。即使外在動作看似到位,但缺少內裡的勁道,就只是徒然比畫招式而已。「見山是山」只是修練的初階,雖然身體狀況可能大幅改觀,但如果對功法的期待與認知僅止於此,無異買櫝還珠,錯失更寶貴的精華部分。


見山不是山

練功到了一個地步,招式已經純熟,呼吸漸漸慢勻細長,動作愈來愈放慢,就應由外形的追求,轉而往內部深化,也就從「見山是山」,進入「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因為動作熟練到已形成自動化的慣性,所以重點不再是動作的外形是否到位,而是內在的氣機流動。由於身體條件改善,內部的經脈空間拓展,讓氣血運行通暢,因而動作更為鬆柔緩慢,可以「感覺自己的感覺」,也就是在感覺神經參與下,靜心體察內部氣機的旋轉、壓縮、共振。

其實氣機導引的功法兼具不同層次的功能,端看如何運用。像「旋轉乾坤」入門階段用以強筋健骨,打好基本功,等到操作熟練後,同樣的動作也可作為練氣養心的平台。只要下工夫鑽研,即使僅鎖定功法中少數招式,讓動作愈趨輕、鬆、綿、透,同時心念愈往虛、定的境界,這樣一門深入,要比學習更多套功法外形,卻貪多嚼不爛,會有更深刻的體悟與更豐富的收穫。

因此對「旋轉乾坤」招式已相當熟練的學員,現階段練習的重心,就不應該再放在外在動作的精進,而是如何透過外在動作,進行內在氣機的修練。比起有形的外在招式,無形的氣機難以捉摸,傳授與學習當然更為困難。但長期訓練以來,動作時外呼吸已能作到慢勻細長,而且透過有系統的階段性呼吸練習,加上練習過引體旋天、手滾天輪以內氣為主的功法,還有近兩年上課時,也花了很長時間練習靜坐,為功法內化打下基礎。因此現階段超越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主導的肢體動作,邁向自律神經主導的氣功修練,可說是水到渠成。練習動功時,如果意念專注體察內氣的流動,大腦不易為雜念干擾,身體在副交感神經主導下,心緒平和穩定,也能有類似靜坐的效果,此時練身亦在練心。

趁著復習「旋轉乾坤」的機會,對照《旋轉乾坤肺臟功法》的專書,較容易吸收其中的醫學觀念,更重要的是,對於書中所述與內氣經脈對應的動作原理,可在練習時實際印證。如此就不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練出內在覺知力。像「旋轉乾坤」的動作要動得夠深,徹底轉動到十二經脈末梢,才能開通經脈,發揮其肺臟保健功法的精髓效果。又如「鶴潭蹻手」與「乾坤蹻手」動作外形類似,但因前者氣到指尖,後者手掌按撐,引氣在手掌勞宮,所以內氣作用不同。


見山還是山

當功法內化之後,外在動作引動內氣在身體空間的壓縮與共振,而氣機於體內流動瀰漫,讓肢體的動作鬆緩流暢,更淋漓盡致地展現螺旋、延伸、開闔、絞轉的原理。在氣功態下,配合內氣的流動,自然帶動全身肌肉骨骼同步移動,讓動作具有協調的整體性。

雖然此時並不刻意追求外形,但外在動作到位已不在話下,所以說「見山還是山」。但相較於前面「見山是山」的階段,雖則形似,實際大不相同。透過內在修練,對事物的許多看法乃至人生觀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表現於外的氣質也隨之改變。因為內外兼具,一樣的動作,自然顯得從容自在、開闊大器,其中蘊含爆發的能量,絕非僅僅比畫外在招式所可比擬。就像模仿大師畫作,即使筆觸構圖幾可亂真,但內在就是缺乏真跡的氣韻生動。

到了「見山還是山」,「練精化氣」已有所成,此時再進一步,往「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階段邁進,似乎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氣功修煉次第與實修體證


◎張煥堂





一個人人格的完善取決於體神經、自律神經、腦神經的協調發展,氣功即是身、心、靈的整合訓練。在「煉精化氣」的階段,以下丹田為爐,修煉上丹田(大腦)的鼎,藉著專注於動作,讓腦中的雜念減少,意念慢慢專注、純一,這是氣功修煉的第一階段。

等到意念比較純粹,專注的意才聽得到自己心波的起伏,這時候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的「煉氣化神」,將爐移到中丹田的心,原本上丹田鼎中的雜念則被純粹的意取代,即所謂移爐換鼎。大腦一動念、一思想,心波就起,心就亂(「動則得咎」),所以這個階段的修煉重點在於生活中眼耳鼻舌身意的管理,只要察覺到自己的心波一起,立刻檢查訊息的出入在哪裡出了錯:視覺的對焦是否失當?取距是否太近,以致失去距離的美感,看進了不該看的?耳朵是否聽進了不該聽的聲音?嘴巴是否吃進了不合時令、不是身體需要的食物?或者,口舌說出了不該說的話?而意識本該是空的,念頭又從何憑空而起?經過對訊息出入嚴密監控的訓練,訊息的出入錯誤減少,心波逐漸回穩,大腦就不需要再盲目往外找訊息。同理,在功法訓練上,動作熟練之後,做動作時不假思索,放空大腦,讓身體自己動,聆聽不同的動作引發的不同心波。大腦一旦停止思想,念頭不生,心自然就平靜了。放空的大腦就可以和心合而為一,因為兩者都是空的,這時就進入第三階段的「煉神還虛」,回到用下丹田的「實有」(以意導氣)作爐,燒煉中、上丹田的「空無」,也就是「炁」字造字的取意,最終昇華為上丹田的智慧,所謂「三花聚頂」。

曾有一次單練「手滾天輪」,一開始我還是把意念放在關鍵要領上,諸如吸氣時注意海底縮提、任脈蜷縮、勞宮湧泉收縮,吐氣時丹田放到湧泉、百會上領、中指延伸等等,做了不知多久(至少有二十分鐘以上),突然發現,隨著呼吸的節奏,我的兩條手臂是被一股氣推著上上下下緩緩在移動。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已經忘記要把意念放在動作上了,反而看到身體自己在動。那個觀看這一現象的,顯然是另一個不同的意識,了知一切而不涉入。我在其中時間雖短,卻感覺無比安定、空靈。當我回過神來,動念要去理解這一現象時,它也消失了,肢體變得粗重,動作又靠意念在指揮了。莫非這就是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的差別?




東醫氣機導引第69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