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整體感
◎陳昀慶
老師常提到「身體要如九曲珠」,我想除了身體要能一節節鬆開之外,同時也表達身體要有整體感,動機要能貫串全身。剛開始幾年,我覺得關鍵在于身體許多地方肌肉組織太硬或延展性不夠強,因此很勤勞的練習鬆身,試圖鬆開每個關節。後來發現有些關節漸漸鬆開之後,雖然有助於動作的流暢,一些原本做不到的角度可以做到了,但在身體操作上,仍然無法整體貫串,常常顧此失彼。經過長時間慢慢地體會,發現關節的鬆柔是動作流暢俱有整體感的必要條件,但並不充分,其充分必要條件則是對身體一種內層系統的體悟。
根據這些年對自我身體的體察,我覺得身體組織在運動控制方面依深淺不同可粗略分為內、外兩層系統。外層系統的肌肉組織較淺,附著在骨頭兩端,因此被分隔成不同區段,藉由調整不同骨頭移動,完成精細的、強制作用的動作,其控制單元與大腦思考的層次類似,同時與眼睛視覺感官關係密切,作為其訊息接收的依靠。內層系統的肌肉組織較深,有厚有薄,像一層膜貼附着骨頭貫串全身,負責穩定的、整體性的動作。由於它貫串全身,因此其運動的角度與幅度雖受骨頭限制,但動的方式卻與骨頭關係不大,比較類似于甩動或膨脹收縮的感覺。其控制單元與大腦思考相比,顯得較深、偏向意識,與五官(尤其是眼睛)的關聯性較低,在運作時其訊息接收方式則像是一種整體性的覺察。由此可知,外層系統擅長的是手眼高度配合的、局部的、腦指揮的動作,而內層系統擅長的是整體性的、直覺反應的、偏向意識覺察的動作。因此身體動作是否有整體感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啓動內層系統,同時減少外層系統的干擾。其具體作為則是降低視覺信號的接收、增強對身體內視的覺察以及整體籠罩感,動作時減少針對關節、骨頭的個別移動,轉而或快或慢利用整體的擺動、甩動、舒張或收縮的方式取代。四肢因為從小肢體運動的方式,早已習慣由外層系統支配,因此剛開始練習體察內層系統時,要減少四肢的動作才能減少外層系統的干擾。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功夫如此強調下丹田的修煉,因為該處是身體中內外層系統重疊較少,因此也是相對較容易啟動內層系統覺知的部位。
雖然我對生物體的進化沒有研究,但內層系統讓我感覺像是人類肉體進化的遺跡。它在演化過程中應該出現的較早,隨著生物體的進化,慢慢地在它上面搭建上外層系統而成我們現在的肉體。因為外層系統更有利於自然競爭,例如大腦思考、眼睛觀察、手指精細操作等,因此我們對內層系統的認知就漸漸消退。經脈運行于其上,讓它成一個內部支持的系統,支持著外層系統的運作,變成我們身體日用而不知的角色。從這個角度思考,可以理解老師和古聖先賢強調「道,就存于身體」的道理。因為生物演化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之後不斷累加演進的漫長過程。然而,這整個演進變化的過程都記錄在我們的身體中。而練功就像是一個反向溯其本源的過程,一步步檢視身體內存在的遺跡,感覺到內層系統的存在或許只是第一步,然後漸漸地更往深處覺察,最後從有回到無,回到自然,回到我們初始的源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機導引三法印──慢、鬆、自在
◎陳曼玲
春去春又來,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加入氣機導引家族,已經邁入第五個年頭。雖學了5年,但氣機導引的功法、心法、原理、原則,浩瀚如海,學習至今也不過如見海灘之沙,尚未窺其堂奧,今就所學粗淺的心得分述如下:
再談氣機導引三法印──慢、鬆、自在
所謂法印就是氣機導引的功法,大都印持以下三個關鍵元素:
1、慢:練功的目的在覺察自己、活化自己、提升自己,透過十八套功法,練習與身體對話,所以動作勿急,配合呼吸慢慢的做,才能充分感覺每一個功法.對身體不同部位之刺激、連結與傳鍊過程,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去感覺它、去注視它,並感覺你的感覺。找出你與身體的關係,充份的參與自己,表態自己,當身體與呼吸兩者協調時即可見到無形的氣機。
2、鬆:氣功就是覺察無形氣的功能現象,動作要輕,身體要鬆,心要放空。全身整合在鬆及平衡協調的狀態才能洞察內在的張力,發現無形的存在,也才能體會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一切皆是應時而來,順其自然發生。
3、自在:氣功就是與生活無所不在的連結,所有的功法皆需熟練,才不會為思考動作如何做而分心,讓身、心、靈無法統合;當動作熟悉時,不假思索而練,較能體會其中之巧,巧能生妙,妙才能生出自在和法喜,讓練功變成一種享受、一種幸福的感覺,很樂意與人分享,如此就能創造健康覺醒的人生,自信與自在的人生,智慧與歡喜的人生。
如是我聞──急救處理
俗語說:『明天先到或無常先到,誰知道?』有一次上課時突然發生巨響,原來是站在我後面的學姊昏倒在地,臉色發黑,手腳痙攣。老師一個箭步上前,按住學姊的仁中穴約五分鐘,靜待學姊臉色慢慢轉為紅潤,手指腳趾慢慢舒展開來,不久眼睛悠然張開,恢復正常呼吸後補充水分及吃一顆糖。前後總共約十分鐘,老師那種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的態度,守護學生的生命安全,將不驚荒、鎮靜、安定的能量帶給患者和大家安心,令人印象深刻。有效的學習常是無聲勝有聲,這是哈佛學不到的一堂課,對我而言是一次珍貴的學習與啟發,也是實用的知識,可以用來利人利己。
我的挑戰──藏鋒於內
人是習慣的動物,常會受觀念、習氣束縛,及受怨恨怒惱煩的情緒影響而不自知。練身體的目的是為了重新結構我們的心,讓心波寧靜,突破觀念、超越習氣,提昇我們的靈,建立正確價值觀,轉變人生。如何在行住坐臥中保持氣功態,氣定神閒遇事鎮靜安定,看清事實、
不受情緒影響、是我要加強學習的功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氣機導引是一個邏輯、一種態度
◎陳宛琳
這段文字特別難產。我從來不曾想像要認真地寫出對於學習導引的心得是這樣困難──當我發現自己思考所及的竟然和日常閒談沒什麼兩樣時,我才再度體認到,原來導引就在生活中,他是一個邏輯、一種態度,不是一個學科、一種手段-就像物理一樣。老師說導引是任何、說不清的事情,但他也可以把「導引」換成任何其他名稱來述說同樣的事物-那不就跟我會說的「物理」一樣嗎。
縮至身體功法的層次來說,導引的基本是要先能單純地覺知和放鬆身體—知覺是要去感受而不過度投射想像、放鬆才能到達極至卻不使盡力氣。坊間很多所謂「心靈」成長課程也若似會強調這一點,但是要如何能原始而不野蠻、開放而不妄縱,這在回歸本能和學習控制之間,必經「身體」的磨練。而練功就是在這樣肢體和想法不斷互相切磋、甚至衝突之中去突破。
課堂之中有一項非常的體會是「不知所云」──聽得懂老師講的語句但聽不懂老師說的意思,但真正困難的是在於能有這樣體會的前提是要能夠「知不知」。有一次在練習推手的時候老師跟我說「要放鬆」,因為這個說法對我而言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概念,所以我沒有即時發覺這是一個提醒。幾秒鐘之後老師又對我說了一次「要放鬆」,我才警覺事有事有蹊蹺,因為老師從不講多餘的話,這樣簡短顯明的字句他會說兩次一定有原因──至此我才發現他提示我的兩次都是在某一個動作時。於是我嘗試更細地去觀察自己在這個動作和其他動作、以及和不同夥伴藉由這個動作互動時的不同感受,又經過好一段時間,我才比較確切地了解到原先我的動作有多粗魯和無知──以為在放鬆,但其實是失控。
還有很多說不清……繼續練功就對了。…
縮至身體功法的層次來說,導引的基本是要先能單純地覺知和放鬆身體—知覺是要去感受而不過度投射想像、放鬆才能到達極至卻不使盡力氣。坊間很多所謂「心靈」成長課程也若似會強調這一點,但是要如何能原始而不野蠻、開放而不妄縱,這在回歸本能和學習控制之間,必經「身體」的磨練。而練功就是在這樣肢體和想法不斷互相切磋、甚至衝突之中去突破。
課堂之中有一項非常的體會是「不知所云」──聽得懂老師講的語句但聽不懂老師說的意思,但真正困難的是在於能有這樣體會的前提是要能夠「知不知」。有一次在練習推手的時候老師跟我說「要放鬆」,因為這個說法對我而言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概念,所以我沒有即時發覺這是一個提醒。幾秒鐘之後老師又對我說了一次「要放鬆」,我才警覺事有事有蹊蹺,因為老師從不講多餘的話,這樣簡短顯明的字句他會說兩次一定有原因──至此我才發現他提示我的兩次都是在某一個動作時。於是我嘗試更細地去觀察自己在這個動作和其他動作、以及和不同夥伴藉由這個動作互動時的不同感受,又經過好一段時間,我才比較確切地了解到原先我的動作有多粗魯和無知──以為在放鬆,但其實是失控。
還有很多說不清……繼續練功就對了。…
東醫氣機導引第61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