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東醫氣機導引第176期電子報 / 大人虎變

 大人虎變


◎編輯部




最近學會遭遇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具體言其細節,很難不落入世俗的是非分別,所以不足為外人道,我們自己內部知道就好。不過,對於長期探索、研究「人」的事業,事件透顯的徵兆、訊息,才是值得重視的。


憂患之世,就要有隨時應變的能力,而在百變局勢中維持初衷不變,才真是道行。氣機導引的訓練本來就不只是身體動作,下丹田身體動作所要鍛鍊的耐力與韌性,則是把上丹田的思想落實在人間實踐的憑據。因此,隨順時代風氣為無為,而無所不為,正是把「無極內息導引」的作用力充分展現的契機。


每一個發生,都是千里迢迢為你而來,2020是最晦暗的一年,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年。酷暑已過,秋天的涼風捎來溫柔的天地消息。日常課程、活動仍依序進行,電子報準時發刊,每篇文章也依舊各擅勝場。日出日落,看似無波,但我們的內在,已為翻天覆地的變革,做好了準備⋯⋯。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氣的練習,到質的變化


◎文稿彙整/識香課整理小組





六根之中我們常會追逐視覺、聽覺乃至味覺的享受,但對鼻子掌管的嗅覺往往較為忽略。其實鼻子主管呼吸以及嗅覺功能,攸關我們的生命品質。呼吸不順,影響身體每個細胞正常生理機能,而嗅覺更是五感中唯一不經視丘而直接將刺激傳至大腦者,最後到達情緒中心杏仁核。如果不好好照顧鼻子,讓它不好過,你的情緒也不會好過。


我們的大腦能記憶分辨上萬種氣味,但鼻腔內的嗅覺區只有指甲大小。特定嗅覺神經細胞死亡是一種老化象徵,年紀大嗅覺退化,甚至有人失去嗅覺,就可能會影響性格,變得固執古怪。長期品香的老人因為經常聞到氣味分子千變萬化的沉香,有助於活化嗅神經與嗅小球,也讓大腦不斷產生新的記憶,對防止嗅覺退化與老人癡呆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沉香樹本身是沒有經濟價值的白木,但受傷後為了自我修復,會把大自然中的各種微生物、礦物質等元素吸收進來。所以沉香是大地的合香,其中飽含豐富多樣的各種氣味分子,而每個人的嗅小球所能抓取的氣味分子未必相同,因此大家聞到的氣味就不會完全一樣。


聞香要很專注,凝念於鼻,彷彿把所有的自己都放在鼻子上。這和練功不同,練功的時候不能用鼻呼吸,要用體呼吸。但聞香要用鼻子,不要用橫膈膜,因為我們是要抓住氣味,氧氣吸進太多反而會形成干擾。


每位香道師都該知道一塊香要怎麼聞,才能開啟嗅覺的美好境界。根據香的不同特質,適當取距,或近或遠,或撲鼻而來,或若有若無。除棋楠外,煎香時可用濕布把沉香略略沾水,香氣聞起來會更濃郁,尤其碳化高的惠安與芽莊老殼。環境的濕度會影響出香,通常下雨天特別容易聞得到香。有些香如土沉,是取其優雅的質感,而不是香味,悠遠才能發現其中優雅的美感。啟動情緒不在於氣味的濃淡, 有時淡雅的氣味更能勾起情感,抓住心裡幽微難言的感受。


藏在深層記憶區的潛意識,主宰我們的行為模式。要改變行為模式,得從與潛意識對話著手。我們練習無極內息導引,就是要為身體製造情境,當動作轉到意識到不了的深層潛意識,在那裡創造自己深度的情感,才能真正改變人格傾向。外在膚淺事物再也傷不了我們,這是因為格局變大,而不是靠修養或忍耐。


練功時可藉音樂協助,創造情境整合。但音樂是人為創造,帶有人的感情波動,未必都能到達你的潛意識,只有大自然的天籟之音有極強大的穿透力。人要接近大自然,生態愈自然的地方愈能聽到情感深處,因為我們的DNA是踏著五百萬年前的遙遠記憶而來。聞沉香時,大自然會跟著我們,召喚身體遙遠的時空記憶,我們可以用嗅覺創造一個美麗的情境。


聞香,練習抓住嗅覺,最後藉擴散作用到身體深層,就會逐漸看到人生的奇蹟。把自己玩透,人生就看透了。要在情感中經歷、閱讀,沉香是顯影劑,帶我們看見自己。聞香到最後,從氣的練習到質的變化,由氣變到質變,我們就可以在香裡面完成,可以與祖先對話,與人他心通。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無有入無間


◎文稿彙整/李明




在《道德經》裡,老子經常借水的特質來說明宇宙人生的自然之理。我們上個月刊出的是張老師講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本月刊出的是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下個月則將接續「水」的議題,講第七十八章「天下莫若於水」。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所謂「天下之至柔」,就是指水,老子七十八章也說:「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至柔的水,可以承載、可以駕馭天下所有有形的物質,所以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每一篇老子都可以從身體解讀,天下,就是全身,氣流動全身,連骨頭都能駕馭。


莊子講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無厚就是很薄,有間就是空隙。會宰牛的人,他的刀幾十年不用磨,因為他總是以無厚入有間,心神專一,隨順找空隙而走,不對抗,如水的隨波逐流。因為一抗爭,刀子砍到骨頭就容易鈍。


而老子說「以無有入無間」,無有就是沒有,是一種空的存在,無間就是有,是看起來沒有間隙、黏在一起的固體。只有無形的東西可以穿越有形,所以讓所有的空間產生的無,進入你無所不在的有形肉體中,乃至所有的肌肉、骨骼。千萬不要去動肌肉、骨骼,那就會變成以無間入有間,以肉體中沒有空隙的存在,去練習有空隙的地方,那你的空間一定被扭轉得亂七八招,韌帶受傷,肌肉僵硬。


無形在那裡?無形在我們身體空間裡,氣透過空間以後,會穿越四肢百骸這些有形的肉體。四肢百骸只要放鬆就好了。我們練功是以無有入無間,無間就是沒有空隙的形體物質,無有是身體空間。它會因為壓縮,把氣流動到肉體,於是乎這些氣到了肉體,就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身體的至柔馳騁身體的至堅。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做事情一定會有一個結果,假如你「有」了,選擇了好壞,想要一個「好」的結果,那麼當結果不符合你的想法,就是得到一個壞結果,於是你的內心就會痛苦。如果內心「空」了,在道的狀態裡,結果沒有好壞,那麼不論結果如何,你都不會去撞到,好壞於你就沒有分別了。


萬物自生自滅,老天不會對誰另眼看待。下一場大雨,為的只是給大地滋潤,有些動物可能淹死,有些植物卻會茁壯。假如天要顧慮到公不公平,下雨太多怕這個淹死,不下雨又怕那個乾死,這些綁手綁腳的想法一出現,「天」馬上就毀了。人的慈悲心未必都是對的,因為不一定合道。


不要以為你沈默寡言,唯唯諾諾,就代表你是道家思想,誤會了。道家說無為,無為裡面是無所不為,為無為則無不為,不是消極。只要你活得合於道體,一定能聚萬物,就像一棵生機盎然的大樹,一定會有鳥去那裡築巢,你不用去追求、去爭什麼。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二章也提到「不言之教」:「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行不言之教」,所有有形的教條都是有限的,只有無形的道的運作法則,才能無限的存在。只要在道的法則中,做就對了,不需說太多。不辭就是不缺席,萬物在那個地方生生不息,各自在自然規範中進行生命的過程,人只要活在其中,不要有太多定義,太多做作。


為什麼不言之教、無為之益那麼重要,卻「天下希及之」?天下很少人真正明白、更何況去做到呢?大家渾渾噩噩,讀了很多知識來行「多言之教」,講得頭頭是道,還以為自己能力很強,其實都做不到,做跟學是兩回事,「百姓日用而不知,眾人皆謂我自然」,有時候做了就是一種說明,何必講?先去托缽十年,再來談和尚怎麼當;先去讓自己傾家蕩產,再回來說布施是什麼。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之學者學道理,是為了把自己放在某個人生現場去把那個道理實踐出來,只要執行了,也就不用再講道理了,因為已經完全做到了。今之學者為人,所學的知識自己都不做,也做不出來,只是為了當商品出售,讓別人來買他的知識,所以知識越來越廉價,因為缺少「行」的動能。


「不言之教」就是不要想那麼多、說那麼多,沒做,說再多都沒用。現在你已經在做了,你已經持續在練功了,「無為之益」自然就產生了。天底下練功的人,很少能夠到達這個層次的。所以,我們的做法也不只是身體的做法,或只能在練功中運用,而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在生命的每個面向,包括做事做人的價值觀,都包括在其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這顆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文稿彙整/鄭雅靜






心是器質與神靈的轉折點


古人以「天地為爐」,「造化為工」,比喻萬物須經過歷練才能有所成就。世間有沉香樹,受到各種因素侵襲,為求生存、自我保護,受傷處因而分泌凝結油脂,啟動療傷組織,又經時間與環境的催化,呈現獨特的香氣層次。如果我們將沉香擬人化,沉香的物質面如同下丹田的身體,有看得見的四肢百骸;當我們感受到沉香引氣下行,強化大腦安定的作用,就能發現人還有心靈的覺受層次。


心的練養包括器質之心與神靈之心。器質之心是心臟的臟器結構及心血管循環的功能特性,可透過動作、呼吸、意識並配合功法操作,達到運動的效益。而神靈之心,指通過眼、耳、鼻、舌、身、意感官門戶,出入由色、聲、香、味、觸、法所觸發的情境。所以,要超越身體的器質性,必須經過覺察力的訓練,先訓練感覺你的感覺,也就是中丹田的能量。


身體是練心的工具,但要真正開竅,仍得在心上下功夫。身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肝、心、脾、肺、腎,五臟與其他臟腑有著互動關係。醫學研究指出,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存在信息傳遞、交互調節的機制,除神經系統外,五臟的功能也作用內分泌,各種腺體調控生理功能運作的訊息傳遞,形成心的波動、感受,對人體產生緩慢但持久的影響。


 


心是內分泌變化所生成的情緒


從生理的角度,人的七情六慾和大腦皮質、邊緣系統、下視丘等密切相關。大腦皮質是神經系統的最大區塊,不同皮質區有其不同的功能,包含視覺、聽覺,思考、記憶、語言、認知等許多功能。除了嗅覺,眼、耳、舌的感覺訊息都必須經由視丘,才能進入大腦各相關區域的皮質層。


視丘是轉換感覺訊息傳入大腦皮質層,及大腦皮質送出指令的轉換中繼站。視丘受內分泌變化的影響,處理感官帶入訊息的態度,如眼睛的看法、耳朵的感受,再將處理結果傳到大腦皮質。大腦皮質經過運作後,傳遞其意念想法,再透過密碼轉譯到下視丘。


下視丘掌理自律神經系統系統,負責調節心跳、體溫、內臟運作,維持新陳代謝之餘,也調控內分泌系統,協助身體對外在環境做出反應,並將其狀態回傳到大腦皮質層。這一系列曲折繁複的內部資訊轉譯,各個系統之間的指令轉印,有更多內分泌系統的合作參與,如腦下垂體、松果體、甲狀腺、副甲狀腺、胸腺、腎上腺、胰腺、性腺,內分泌腺分泌各種激素,進入血液並輸送至作用細胞,調控生理作用及體內環境的穩定。


以「杯弓蛇影」為例,當眼睛看見蛇,影像傳遞至視丘,視丘對蛇的處理態度如果帶著大腦認知的慣性作用,感覺蛇是可怕或危險的動物,因而引起交感神經亢奮。因此,是大腦認知的慣性(識識)作用啟動了內分泌的變化。而內分泌的排列組合方式,在眼耳鼻舌攜帶訊息抵達下視丘後,便決定了啟動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的機制。所以,心是內分泌變化所產生的大腦某種情緒。


大腦皮質本身的總合是「意」,其運作方式稱為「念」,也就是意的動能。人透過眼耳鼻舌身意輸入外界的訊息,在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波動,譬如,聲音進入人體會形成波動,產生屬於它的本能覺知,就是「意」。而「意念」是外界輸入的訊息,經過大腦一系列運作所形成的態度,如念頭、意念。如果受到教育、觀念、知識或偏見好惡等執著的介入而沾染,稱為「識識」(第一字是形容詞,其次是名詞)。眼耳鼻舌身意之「意」經過大腦的運作,稱為假意。


相對假意而言,除去眼耳鼻舌所引動的假意,就是「真意」。人一起心動念,心波、心氣一動,內分泌就產生變化。假意在心。練功主張的「以意導氣」,是內分泌動,氣動,心氣的波動。此時,眼耳鼻舌身的專注不再存在,大腦必須放空。於此,道家系統的三丹田論有其系列性的探討,我們有機會再談。





                                                   -   -   -   -   -   -   -   -   -   -   -   -   -   -   -   -   -   -   -   -   -   






天主的沉香


◎王亞玲






秋日前往內灣老街閒逛時,窄巷裡有一方悠靜的小天主堂,恬適寧靜極少人進來,與外頭鬧哄哄的攤販,和川流不息的遊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走進聖堂,聖母上方是玫瑰念珠,耶穌畫像前有香爐。我立即想到了沉香。天主教燒香其實自古有之,念珠也非佛教道教專屬。負責這小教堂的耶穌肋傷修女會的修女沈亞彩,也是從台北過來,她慈愛地領著我解釋玫瑰經與念珠的故事,同時跟我說,彌撒前他們會點香,沉香或是乳香,沉香有時也會用立式的香,乳香則需要火種來點,點香之後,輕煙裊裊,煙往上飄,上達天聽,請聖母轉達耶穌人們的祈禱。以前幾乎是每日點香,現在是做禮拜時,復活節和聖誕節等主日重大節慶一定會點。


沉香樸實無華、玄妙深邃又靈性高雅,香的使用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視,別以為只有東方佛、道教用之,西方宗教亦然。《聖經》記載:「沉香是上帝所栽種的樹木….」《詩篇》104章16節稱其為「耶和華之樹」。基督教《新約聖經》四福音提到「耶穌誕生時,東方三博士帶著沉香、乳香、沒藥、黃金等貴重禮物前來朝拜聖嬰…」《若望福音》19章39節記載耶穌死後,「….那以為夜間來見耶穌的尼苛德摩來了,帶著沒藥及沉香調和的香料,約有一百斤。他們取下了耶稣的遺體,照猶太人埋葬的習俗,用殮布和香料把他裹好。」《箴言》7章17節:「我的床榻上已舖設了絨毯,放上了埃及的繡臥單;又用沒藥、沉香和桂皮燻了我的睡床。」這些香料,在舊約聖經的背景注釋裡,多來自印度、阿拉伯沙漠、紅海海岸,由商隊遠道運來巴勒斯坦,價格昂貴。不少埃及的古墓壁畫,都繪有香料和膏油提煉和製造過程。


我們常常在宗教電影裡看到,天主教聖堂大禮彌撒獻香,在聖潔的歌聲中,神父拿著點香的提爐向祭台並沿著四周獻香,白煙繚繞,馨香宜人,代表著祈禱上達天庭。教友們也要發德行的香味,使別人「聞到」。燒香代表著對神的祟敬、祈禱和奉獻,這點與東方人的祭祀一樣。天主教燒香禮儀發展,始於四世紀,據西爾物斯德肋教宗的主教禮節本的記載,君士坦丁大帝獻給特利騰大殿一對純金的大香爐。當時香爐的用意,並非敬神,而是使教堂芬芳,助人超脫靈動,易於祝禱。





歐洲教堂的香爐,初起多類似埃及人的熔鍋,有把無蓋,後來慢慢改良變小,有蓋並加上三條鏈子,因為提爐要搖晃,代表著祝福。據《瑪拉基書》1:11「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因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這裡面的注解,燒香指禱告,供物指頌讚。可見東西文明燒香的意義皆似。至於香爐裡燒的是什麼香呢?一般多以乳香為主。因為乳香從《舊約聖經》到《新約聖經》裡都有提到,是朝見聖嬰的寶物的之一。根據舊約的記載,乳香來自阿拉伯南部海灣,現代出產的國家則是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歐洲取得比較方便。沒藥雖有,但性味苦。至於沉香,在歐洲極少使用,因為物少稀有珍貴又遠自印度、南洋等地,僅新約聖經有提過。


不過在西元1582年時,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到中國,揭開了近代天主教傳入中國序幕。利馬竇不僅博學多聞且尊祟儒家經典,對於中國的祭祖、祭孔等禮儀,是相當包容禮遇的。他會將天主教的教義融入儒學來傳播福音,深受好評。而中國無論祭祖、祭孔、祭天皆用沉香,當時天主教的燒香就有用沉香(那時應以海南和莞香為主)並融合中國的禮儀。但後來的傳教士對此有意見,以維護宗教聖潔為名回報教皇,教皇使節幾次嚴禁中國教徒祭祖、祭孔禮節,引發了持續百年的「中國禮儀之爭」。直到1 939 年羅馬教廷才正式准許祭祖、敬孔的通令。但隨即而來的太平洋戰爭和國共內戰,中國對於這通令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天主教的中國禮儀反而在台灣開花結果,不僅用香也多是沉香,(台灣多以越南香為主),香爐也入境隨俗。


天主教利用焚香的禮儀,觸動人的五感,讓聖潔的馨香、莊嚴的儀式,讓人入聖堂宛如身臨天主的面前,易於祈禱,求主垂憐,受主恩寵。焚香除了使聖堂芬芳,也是向天主、基督、聖人、聖徒、聖物的一種禮敬。而靈動的香煙,則代表著祈禱上達天主。「我們就是獻於天主基督的馨香,在得救的人中是,在喪亡的人中也是;但為後者,是由死入死的芬芳;為前者,卻是由生入生的芬芳。」( 格後 :二,15-17)


座落於新竹橫山鄉內灣天主堂,原名聖母升天堂,1956年即由法國耶穌會雷德文神父創建,早年內灣、尖石產媒,也產樟腦,大量勞工從外地來從事高危險的媒礦和代木行業,因此建天主堂讓他們精神生活有所寄託。民國五十二年,木匠師傅陳振雲和天主堂建築師潘修士合作,在今日的現址興建天主堂,由於現址前身是製材所,因此利用舊屋拆卸的屋樑再生使用。多年下來屋老人去,四年前破舊的教堂在沈修女的執行修復後,重新再頌玫瑰經。玫瑰念珠串連著歡喜、痛苦、光明和榮福等二十端的奧蹟,每一珠都是一個祝福,早年是玫瑰,因花早逝,後以木頭、寶石為主。如今內灣已成觀光景點,但天主堂依舊簡樸幽靜,靈光乍現,一如沉香。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於手而應於心


◎鄧美玲






最近因為我帶的四個入門班都在加強「大鵬展翅」的精細訓練,我自己的身體也在這套功法的帶領下,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狀態。用余安邦老師「身體書寫」的要點來說,我所嘗試描寫的身體感知,其實早已遠離事實,我無法用文字捕捉到它,但在勉強書寫的過程中,它又頑皮地已在其中。「大鵬展翅」所開發的身體感,似乎可以無限延長地持續進行,不管是入門班還是種子班,甚至包括張老師自己。


儘管身體經驗具有隱晦難言的特質,但在教學現場,我還是常用莊子的「得於手而應於心」來談動作的必要性。這句話不知何時已被悄悄改成「得心應手」,這跟原文的意思剛好相反。得於手,就是得於身體,身體的實踐功夫到位了,自然心領神會,可以從中提取、歸納宇宙人生的運行法則,那就是「應於心」——跟你的認知系統產生呼應、連結,成為你自己真正的體悟。


我最近提出「用身體看、用身體玩」,作為學習氣機導引的起點與終極目標。學會用身體看,避免大腦專擅,就是透過「知」與「行」的互補,讓「看」更完整。看得完整、全面,就比較不會偏於一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或者,知道人心難免偏頗,就比較可以拉低自己、嘲諷自己,然後對別人寬容。這其實是一輩子的學習。


能用這個態度生活,就比較有機會「用身體玩」了。我們的身體受到思想、觀念的很多限制,所以,從身體就可以理解我們是怎麼生活、怎麼思考?不只是身體受到諸多束縛,我們的聲音也是。我們無法盡情歌唱,是因爲怕唱得不夠好,受到恥笑。像我自己因為國中音樂老師說不會看五線譜就沒有資格唱歌,他在我剛要開口唱歌時,「砰」的一聲,把鋼琴蓋重重地闔上,我被他嚇了一大跳,從此畏懼唱歌,聲音也被各種想法卡住了。長期用喉嚨發聲的結果,講話就很容易累。聲音如此,舞蹈、運動也如此,我們用身體表達情感、跟他人互動交流的能力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身體的開發會在不知不覺間打通很多不自覺的身體障礙,人就慢慢過得比較坦然、比較輕鬆,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能力也漸漸提高了。這些狀態都會在緩慢推移中形成改變,最終,可以用欣賞、遊戲的心情,看待人生的每一個發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氣機導引身心靈講座(十八)


主講人:張良維老師


主題:老子道德經21章

功法:旋轉乾坤/乾坤蹻手


時間:109年10月25日(日)19:00~21:00

地點:總會館,樓上教室(台北市漢口街一段3號9樓


參加對象:入門班學員

名額:60位


報名網址:https://pse.is/slec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