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第74期 / 這個夏天,我們讀「延脊划臂」/ 細讀「旋轉乾坤」,遇見深層的自己 / 那一夜,我們熱烈討論「抱轉脊髓」



【讀書會記要‧之一】


這個夏天,我們讀「延脊划臂」


◎李 明








氣機導引功法內臟篇於2010年出版,引體篇也於近期出版。對學員而言,這兩套書除了是練習相關動作的指南,更重要的是,老師課堂上講述的內容龐雜,難以全盤吸收記憶,而書中經過摘要整理的文字,內容融會身心靈修練的思想精華,可供反覆咀嚼,仔細推敲。藉此次讀書會的機會,可督促大家認真研讀,對功法當有更深的體悟。

由於週三上午班最近半年多來一直在練習「延脊划臂」功法,因此這次讀書會就選定《引體功法三──延脊划臂》為研讀對象。為方便學員參與,所以配合上課時間,利用課前半個小時進行討論。同時每次只討論兩節左右的篇幅,好讓大家事前細讀消化。到九月三日止,本班讀書會已進行過四次,每次由助教指派不同學員負責主持。

透過研討「功法原理」與「心法要義」章節,讓大家體認到延脊划臂功法「引腰腿、圓融而能通」的核心意涵。畢竟練習此功法雖已有一段時日,但大致僅止於熟悉動作外形的層次。而且這方面的討論,可延伸擴展至人生的不同面向,激發學員由己身經驗反思既有的價值觀。像「心法要義」雖然僅短短幾頁,卻不乏發人深省的警句,如「所有的恐懼都是從心發出的想像」、「已在因地上持續耕耘,就不必計較『果』是什麼」、「道場就在自己的身體裡面,哪裡有弱點,就在那裡紥營修練」,更不用說散見書中各處更系統化的論述,在在指出「登階而趨,從引體見道體」途徑。

至於討論功法個別動作時,除了主持人的重點提示,其他學員則就書中不清楚的地方提出問題,或分享相關的練功心得,從而激盪出更深刻多元的觀點。當然,很多問題並不在於意思看不懂,其實是火候不足,等功夫成熟時自然迎刃而解。不過再高明的武功秘笈,領悟後也得靠實修苦練才能成就,因此一段討論過後,趁大家對動作要領記憶猶新時當場練習,並相互觀摹糾正,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班屬於較資淺班級,不少學員是搬到新會館後才加入,尚無法熟練掌握呼吸與氣機運作,因此對書中這部分的解說常有疑問,也易生挫折感。此時較資深學員會以自身實際的體會加以詮釋,並給予鼓勵打氣。不過有些地方現階段大家都還做不到,也只能努力揣摩而已(如「食虎撲羊」吐三留七的丹田壓氣法)。面對身心靈整體修練的龐大世界,我們還真的有點像盲人摸象,但無論如何,以自己的觸覺去真實感受,縱然只是局部的象鼻、象尾或象腿,也勝過最利害的虛擬3D大象影像。而且只要時間夠久,終能從點點滴滴中拼湊出大象的全貌。

此次讀書會參與情況踴躍,平日下課後即匆匆離去的學員,難得有了直接交流的機會。大家席地環坐,在輕鬆氛圍中,提問與發言都更為自在。相信這種同儕間良性互動發揮的正面能量,足以緩和練功過程中難以避免的辛苦與迷失,讓整體學習力更為提升,讓我們都能持續在氣機導引這條道路上懷抱信心前行。

(感謝鐵板橋可以撐15分鐘的簡玉玲助教對本班耐心的指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讀書會記要‧之二】



細讀「旋轉乾坤」,遇見深層的自己



◎朱芮瑩








首先感謝怡萱發起本班讀書會的提議,並且為了讓這個讀書會更有吸引力,還主動提出會後要幫大家整理讀書會內容摘要,會中討論存疑的地方也會盡量去請教師兄師姊或老師求得解答,並寫在讀書會的內容摘要,email給與會的師兄師姊,所以本班的讀書會終於成立了,時間是每個月第一個及第三個星期三晚上7點到9點,地點是會館樓上教室,歡迎各位師兄師姊來參加。

這個讀書會從今(103)年8月6日開始到9月3日已舉辦了3次,由於有各位與會師兄師姊的參與討論及功法細節講解示範、心得分享,一次比一次精彩,尤其每一次看到讀書會的內容摘要,不禁對怡萱文字表達的功力感到佩服。文字表達對我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為了應羅師兄的要求,希望我將參加這3次讀書會的點點滴滴寫一篇心得報告,籍由電子報的刊登,吸引更多師兄師姊的參與,這真是責任重大,雖然我文筆不好,但我還是盡量寫寫看。

本班讀書會是以內臟篇的「肺臟功法」為研讀的第一本書,本書前面的楔子、功法原理及心法要義,我們等到這套功法都一一討論過後再回來導讀,目前我們已經導讀到第四節「抱轉脊椎」。讀書會的進行方式,經由這3次讀書會後漸漸成形,每套功法我們藉由一位師兄或師姊的帶領導讀,大家在導讀的過程中如果對書中的文字內容或動作功法有不懂的地方就隨時提出討論,在場的師兄師姊也會不藏私的發表見解,或是實際動作細部講解示範,導讀完後再由最有福報的師兄或師姊做一遍當天討論的功法,並接受師兄師姊們的個別指導。

「肺臟功法」這本書老師早就已經出版了,之前也有讀過,但總是沒有很認真的看,很多地方似懂非懂,藉由這個讀書會的成立,以前不敢問的問題終於得到了出口,雖然不見得每個問題都能得到解答,也許是因為自己火候不夠,但就像雅靜師姊講的,只要專注感覺,不要去求什麼,一直練下去該來的自然就會來了,來了也不要強留。有了師姊的鼓勵,我相信總有一天我一定會感覺到的。

自從我參加了這個讀書會,觀摩到包括羅志仁師兄、莫仁維師兄、鳳英師姊、雅靜師姊、淑敏師姊的練功狀態,以及心得分享,加上最近老師開始教我們呼吸,也就是要我們靜坐前先做發聲練習,盡量達到吸10秒吐20秒,以及調整身體的「鐵板橋」,我的氣感比以前更強了,只要我靜心專注呼吸,坐腕、旋腕、突掌、舒指,在每一根手指末端就會有氣感,整個手掌也會漲漲的,手肘表面的皮膚也會有刺刺的氣泡感,練「鶴潭蹻手」時,我專注呼吸放鬆的一根手指一根手指的轉,從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到小指,轉到那一根手指那一根手指的末端就會有漲漲的要衝出去的氣感,這是我以前都感覺不到的,而且以前練「鶴潭蹻手」5分鐘我就受不了了,現在練20分鐘也不會痠,只要我專注呼吸,那裡痠就鬆那裡,慢慢動,加上慢勻細長的呼吸,現在練「鶴潭蹻手」簡直是一種享受。

這套功法相信各位師兄師姊都練過,也都相當有心得體會,藉由菜鳥班的提問及討論,也許能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也或許藉由導讀的過程中,隨著師兄師姊身體條件越來越成熟,在讀書會這麼好的氣場下,突然就靈光乍現,看老師書中平常看不到的玄機奧妙,哎呀!就是這樣,就是那樣,而得到跳躍式的成長也不一定!

張老師畢生功力的精華都在十八套功法中,而十八套功法,目前已出版的有「引體篇」6本及「內臟篇」6本。我們今生何其有幸,能跟張老師學習功法,又能看到老師將自己親身實證體驗,旁徵博引的用文字表述出來,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緣。老師為了能為三百年後的世界留下點點火苗,在充滿障礙的大環境裡努力教學,努力寫書。人身難得今已得,機緣難遇今己遇,而諾大的寶藏,老師已經幫我們擺在眼前了,入寶山豈可空手而回,各位師兄師姊還在猶豫什麼,來吧!來參加這個讀書會吧!(Ps.記得帶書來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讀書會紀錄摘要】


那一夜,我們熱烈討論「抱轉脊髓」



◎黃怡萱

討論內容:肺臟功法_抱轉脊髓pp. 89-103
主講人:宛琳
指導人:鳳英師姊、淑敏師姊、仁維師兄、志仁師兄
紀錄人:怡萱








抱轉脊髓

眾家心得整理:

1.    動作的重點不在於脊椎能彎得多彎,而是在於能不能在放鬆的狀態下 
深層地轉到每一個角度。
2.    練習時,要找到每個動作的動機。如:落湧泉,落得愈深,反彈的力道越大,身體隨著這個力道起來,這就是動作中的動力來源,而不是施用蠻力讓身體起來。
3.    初學者做動作要求精準到位,好比楷書筆畫工整。爾後,要慢慢放掉ㄧ筆ㄧ畫的概念,讓筆畫連結流暢,形成動態感(dynamic),呈行雲流水之勢。
4.    動作熟練以後,身體一次比一次放鬆,會清楚感覺到脊椎的轉動,意念專注在做動作的時候怎麼樣轉到每一個角度,專注在膻中到肚臍,肚臍到胯,胯落到湧泉,心夠靜,靜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感覺到身體產生的熱量(內氣)灌注到脊髓(練氣入髓,p. 91)。內氣透過壓縮進到脊椎,脊椎統領全部的陰陽經脈,因此氣入脊髓後自然就會流注到其它地方。
5.    氣機導引強調低頻率、低能量、高波長的運動(pp. 101-102)。低頻率
是指呼吸的頻率低(慢、勻、細、長的呼吸);低能量是指低耗能,不用力、不燃燒,動作緩慢放鬆,配合深層呼吸,讓身體大量納氧;而深長的呼吸即是高波長的呼吸,高波長的呼吸會壓縮內氣,形成高波長的內氣共振,高波長的內氣共振可達身體深處,如:臟腑、四肢百骸,促進氣血循環、活化細胞。


練功時常發生的問題

作法1.
A. 起式(上承猿呼引肋p. 78,圖2),手掌雖是放鬆但是仍要維持延伸的勁道,以利氣機運行至末端。

B. 兩腳張開與肩同寬,兩臂交抱於胸前,勞宮貼到肩貞穴,兩肘相互緊貼。

作法2.
胯往前頂,膝蓋微彎,氣落湧泉。是因為落湧泉產生反彈的力,手肘才因而提起(兩手手肘相互緊貼)。
補充:此處,胯不一定要推,反而是胯要留些空間,不要完全推出去,如此腰椎才不致於受力太多。作法五亦然,胯不要推到沒空間。

作法3.
以肩膀帶動,依序由頸椎、胸椎、腰椎(往右旋時,試想著以左肩膀落,如此可做更深層的轉動)由右後方旋轉成後仰旋脊狀(眼睛要看到後腳跟,如:圖3),兩腳微彎,重心在右腳(邊往右後旋轉,邊氣落右腳湧泉)。動作中需始終以兩手環抱兩肩,才能使脊椎兩側平均受力,並使動機深達脊椎,若兩手鬆開就只能轉到腰椎,增加腰椎負荷(動作要訣3,p. 95)。

作法4.
持續吐氣,身體放鬆朝右後翻落,並以腰部帶動左旋至前俯狀,兩腳打直。

作法5.
吸氣,以腰部帶動,往左後方旋轉至左側,兩腳微彎,重心在左腳(邊往左後旋轉,邊氣落左腳湧泉),胯往前推,由腰椎、胸椎、頸椎依序翻轉而上。








問題討論

(ㄧ)猿呼引肋

1. 身體開闔延伸的氣機用…..兩股相對的內部反作用力,形成外部的身體動作。動作圖5至圖6 (p. 80),吸氣→收提,左手心朝上(上手),右掌心朝下 (下手),藉收提之勢將身體由內而外緩緩的打開,而身體開闔延伸的氣  機作用,是從左湧泉反運至右勞宮(右手,有往下按的感覺),湧泉越往下沈,左勞宮越往上飄,兩股相對的內部反作用力,形成外部的身體作用(p. 85)。

補充:

A. 鬆胯落湧泉的時候要試著揣摩一種螺旋往下紮根的勁道,練久了才能腳 
底長根。左腳落湧泉徹底就能借地的力量上來,左手是鬆的,靠右手下按的動機讓左手往上飄(右手往下壓,左腳又紮實,左手自然往上)。
  
B. 提醒自己肩膀鬆→胯鬆,肘鬆→膝蓋鬆,手腕鬆→腳踝鬆。

2.『猿呼引肋』上下兩手延伸即形成一個太極雙魚圖,陰中之陽、陽中之陰的兩個魚眼睛,即在膻中與肚臍。能意識到此,就可以體會動靜之間的陰陽平衡關係(p. 86)。何謂陰中之陽、陽中之陰?

有一說法為:膻中位於臟海(心、肺)之中,臟屬陰,膻中為陰中之陽;肚臍位在腑海(大腸、小腸、膀胱…)之中,腑屬陽,肚臍為陽中之陰。 但無論字面上的解釋為何,陽中有陰,這個陰(膻中)就是接下來動作的動機所在,陰中有陽,這個陽(肚臍)就是動作的動機所在。因此在猿呼引肋動作的操作上,肚臍與膻中是動機。

作法2,吐氣,由腰椎、胸椎、頸椎帶動身體旋轉至左俯延伸……左手一上一下斜抱於胸前(pp. 77-78)。此處,旋轉的動機即是以肚臍與膻中帶動。


(二)抱轉脊髓

1.作法三,吐氣以肩膀帶動,依序由頸椎胸椎腰椎,由後方旋轉成後仰旋脊狀(p. 93)。若是以肩膀帶動,要怎麼感覺肩膀以上的部份?

肩膀放鬆,由肩膀帶動,頸椎順著肩膀往右後落下,是由頸椎的基部轉到稍處,若僅是轉頸,則肌肉往往僵在一個點上,無法做到深層的頸椎旋轉。此外,抱轉脊髓動作,包含頸椎的旋轉運動,讓頸部放鬆,順著肩膀緩慢滾動,越慢越放鬆,越能動到深層,放鬆肩頸(p. 98)。

2.為何作法3強調抱轉脊髓以肩膀帶動,p. 91又提到身體的轉動完全由 百會這個端點帶動呢?

隨著身體開發程度的不同,同樣的功法會有不同的操作層次,不同層次,動機也會隨之不同。

初練,抱轉脊髓透過脊椎及髖關節以弧線立體的旋轉。強調弧線立體的旋轉與前俯後仰,讓脊椎本體得到均衡的深層運動。目的在於透過這種360度的脊椎旋轉,按摩五臟六腑,疏通心臟腑血管,提升整體機能(p. 91)。這個階段屬於引體的層次,動機來自肩膀,以肩膀帶動大的關節以及淺層肌肉群的活動(初學者動作要求一筆一畫精準到位)。待動作越來越熟練,身體越來越放鬆,就可以發現脊椎聚氣的作用….若身體透空放鬆,身體的轉動完全由百會這個端點帶動,鬆到沒有腰椎、胸椎、頸椎….(pp. 91-92)。這個階段屬已經拋棄骨骼、肌肉等具象的操作,鬆到只剩百會與湧泉,此時百會是動機(動作放掉一筆一畫的概念如行雲流水)。


(三)練功常見問題

1. 如果功法書中沒有特別強調動作的動機為何,練功時要怎麼自己 找到動作的動機?

初學者在功法操作時,要去摸索動作的力學原理,觀察產生動作的動力來源在何處。比方說猿呼引肋動作,圖5到圖6 (p. 80)左手是鬆的,靠右手下按的動機以及左腳落湧泉產生的反彈力道,讓身體往上帶動左手往上飄(右手往下壓,左腳又紮實,左手自然往上)。其中左腳落湧泉與右手下按就是這個動作中的動力來源,也就是這個動作的「動機」。

隨著身體的開發,會逐漸覺察到氣感,要去察覺每個動作中,氣落湧泉後勞宮開闔的關係,去覺察百會、會陰的關係,膻中、肚臍的關係。正如8/20讀書會摘要中提到的,一些大的穴道(如:百會、勞宮、膻中….)以及關(如:夾脊關、玉枕關…)的位置要知道在哪裡,要去察照這些地方的變化,這些地方是身體內動能的引爆點,練久了就會有所感應。只要按照功法正確地、持之以恆地操作,這些現象自然就會出現。

2. 鐵板橋要用內臟收縮,如果感覺不到內臟,要怎麼收縮?

這個原理就像是肝臟功法中的仰臥攀足,動機在於膻中跟肚臍相合。一開始的時候肌肉會用力,但是繼續練,練到肌肉可以放鬆不施力,那麼力量就會開始往內走,這時候收縮到的就是內臟。




東醫氣機導引第74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