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第65期 /「生命空間」與「身體空間」的對話



       
「生命空間」與「身體空間」的對話


◎編輯部&張克鎮





開創「空間醫學」的北京泰濟堂張克鎮院長,十一月十八日蒞臨東醫氣機導引會館,以〈中華傳統醫學與未來醫學創新〉為題舉行演講。慕名而來的同學把會館二樓教室擠得水洩不通。最興奮的莫過張老師,張老師與張院長在演講前的餐會上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幾年前,當張院長在大陸首度提出「生命空間論」時,張老師稍晚也在台灣提出「身體空間論」。所以張老師以半開玩笑的口吻告訴大家說:「當一個思想基因在大陸產生突變時,台灣這裡也立刻有一個思想基因開始突變,這就是思想覺醒的能量傳播作用!難怪我一見到張院長,就有一種直逼而來的壓迫感。我知道這個人的成就將非同小可!」張院長聽完張老師簡單講述身心靈如何互相作用的「身心靈方程式」之後,也誇獎張老師「思想精到,直指核心,而且人風趣、幽默、率真,有感染力,是一個真正能做事的人。」

因此,張院長在緊湊的首度訪台行程中,又特別安排了一整天,跟張老師做深度的交流,而且在回京後如陀螺一樣忙碌的工作中,不忘抽時間給我們寫信。他在信中說:

回京後已經有些時日了,但是一回到北京,就如陀螺一樣,被各種瑣事抽著轉個不停。本來急著想寫信的,只是想好好地靜靜的時候,多想一點美好的詞,以表達這次去臺灣對諸位同道的感謝之情,但是總難以靜下來,以至拖到今日。

這次去臺灣,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認識諸位老師,許多朋友的真誠與善良、熱情,讓我深受感動,看到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執著,我也深有同感。我想我們這類人,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為中醫,有時候甚至會用生命與全部的熱情來做這些事情;做這些事情,也讓自己這麼多年來的感覺一直很快樂,即便是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一些困難,仍然樂此不疲地一如既往地堅持,直到今天。

這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夠把中西醫的理論融合到一起,讓世界更清晰地認識到中醫的科學性及她對人類健康的偉大意義,以及對於未來醫學的指導意義,這些年來應該說已經突破了最難的理論瓶頸,這次我去臺灣的演講,也算是向臺灣的同道做的一次彙報吧。在我的研究看來,古老的中醫乃至于中華傳統文化,非但不是如某些學者認為的那樣落伍與不科學,反而是超出現在所謂的那些幼稚科學的,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因此,我在以後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仍然會堅持不懈地把這件事情做下去。當然我知道這很難,首先是人才的培養,團隊的建設等,需要時日,需要人手,需要一批有志於此並且理念與價值觀相同的一群人來做,但已經開始越來越好了。也希望以後能夠多多向各位同道學習一些這方面的經驗。

至於有朋友要來大陸跟我學習中醫的問題,我甚感欣慰。我在中醫的培養教學方面,有很多自己的體會,但是在辦學形式及管理方面還缺乏相應的經驗,所以希望各位能在教育推廣與教學管理方面多多指教。

關於中醫的培訓與辦學問題,我也很想能夠在2014年啟動。很想把自己對中醫的認識與經驗,與熱愛中醫的同道分享。從我以往帶學生的經驗來看,一個不懂醫的人包括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要想學好中醫應該具備三個方面的素養:一是思想;二是技術與經驗;三是知識。目前為什麼出不來好的中醫?關鍵是學生學到的不全面。如在中醫學院學的,多只是知識;而在民間中醫學的,多是技術層面,甚至技術層面某些師傅也不想全教;這些都忽視了全面培養,尤其是在醫生思想方面的培養。而一個比較好的中醫師的基礎素養必須具備這三個方面的能力結構;更優秀的醫生,則需要再上升一些,是需要智慧的,這就需要更多修養的綜合,例如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在這方面就顯得尤其重要了。所以我一般教育學生從三個方面設置教學內容:道,是講宏觀規律的;理,是講生理病理規律及諸病個別規律的;術,是講具體診治方法的。這三個層面掌握了之後,一般就會是個不錯的醫生。當然我的理解不一定對,只是個人在教學生過程中的總結與體會罷了。敬請指正,謝謝!

順祝健康平安!

張克鎮敬上






張院長的繁體版新書由台北秀威出版社出版,簡體版《醫之正道》由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簡、繁版內容相同,簡明扼要,切中現代醫學之弊病與盲點,極具啟發性。


東醫氣機導引第65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