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靜、空的修煉次第
◎陳國華
每件事是我的看法和他的看法相互撞擊而成形,其實我們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所以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同,而且有時還差異頗大。但想法的不同並沒有好壞之別,只是層次不同;某人的想法也許在身體層次比較多,心理的思考比較少;某人則是心理的思考較多,智慧的思考較少。能把三種思考全然包含在內,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好壞、對錯,只是層次有所不同。而層次的不同,也不代表價值的高低,我們追求的是異中求同,所以要從自己的感覺去訓練。
從感覺訓練中整合自我,就是把眼睛看到的,轉換成動作做出來,而且要跟所看到的一致。如此,人生就充滿了執行力、想像力、回憶力。若沒有執行力,對事情的反應就會遲頓,反映在身體上就是身體愈來愈緊;反映在思考上,思考就愈來愈狹隘。身體反映一切功能,生活的參與程度。身體遲頓,世界就會跟著改變。人有無限的可能性,你可以把自己拉到一個觀者觀其耳、觀者觀其心、觀者觀其情的層次。
人就是一股能量,氣會隨之改變,從心理、大腦、細胞釋放出來的整體感應力,未經長期內觀就不能瞭解,也就看不見。要藉由感覺訓練中訓練自己看不同層次的能力。道家講感應,佛教講慈悲,基督教講博愛;慈悲、博愛都是著墨在心的層次,而感應則是靈的層次。心的層次比身的層次要高,而靈的層次更高,幾乎是無所不包。從生理學(身) 、心理學(心) 、哲學(靈),再上去就是虛無縹緲的宗教學。比形而上更形而上即是空,因為沒辦法用實體來比較、驗證,只有在生理(身) 、心理(心)的層次才能比較。
知識若沒辦法提高效率,知識就是毒藥;若知識沒辦法應用,知識留在腦袋中就是障礙、是負擔。因為知識是從教育得來的,讓我們有罣礙,只有將罣礙拿掉,才能像嬰兒般自然鬆柔。
人不思考,你就不存在;人不思考,你就不會進步。思考的基礎在感覺,感覺後寫出你的思考。感覺訓練是多麼重要,感覺身體、感覺心波、感覺智慧。要邁向巔峰,就不要被自己的層次障礙,要跳躍障礙,但這跳躍必須是登階而上。
下丹田從生理物質去打底,這叫做修身;修身以後再躍進到修心,然後再躍進到靈性的超越。修身怎麼修呢?就是把物質的東西修成氣,把物質「氣化」。修心怎麼修呢?就是修到心非常平靜。喜怒恨怨惱煩、喜怒憂思悲恐驚、貪嗔癡慢疑,這些合起來都叫做心,不管起哪一種念頭都叫做心;甚至愛、慈悲等都是毒藥,讓心不能靜。心要修靜,大腦細胞想法太多,所以要練空。靜坐就是讓大腦不要想,練空。一個是氣,一個是靜,一個是空。用空來練心,用靜來練身體專注,感覺感覺神經,感覺到氣。以空練靜,以靜練專。放空,讓心靜下來,讓身體能專注,專注到能夠專氣致柔,回到像嬰兒狀態,看世界就歡喜自如。沒有善惡、是非,也沒有上帝與魔鬼之別。氣、靜、空,再上去就是虛;生理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學,由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來修身養氣。(本文記錄者為週三班學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精化炁 練炁化神 練神還虛
◎吳拓霖
練精化炁
練精化炁在於透過動功,使意識專注在身體,專注在現在正在進行的每個動作中。專注在現在、專注在自己,是這個階段最主要的目標。
多數時候,我們雖然人在現場,但思緒往往飄移到另外的時空;或許昨日 或許未來,於是當下的你分成數個你 當下的每一秒,也隨之三折四扣,不足一秒,如此積累下去,今天過去了,卻好像只有三分之一;今天的你模模糊糊,人生也將模模糊糊。
如果能專注在當下的每一個覺知 每一天都是完整、扎實的二十四小時,能用全部精力面對今天、規畫明天;不懂得專注的人,今天累積下來的是模糊與不確定,留給今天的是一筆爛帳,留給明天的是無脈絡可循的未爆彈。
專注在自己的身體與現在,兼有開啟自身觀察力的效用,旁觀他人,往往能觀察他人的動機與盲點。同時,能專注就能抽離,事件來時,就有能力抽離當事人的身分,改做旁觀者,是當事人也不是當事人,以「旁觀者身分」看見事件的另一個面向。必須同時滿足當事人與旁觀者的利益,不自私,且勢不用盡,凡事預留退步,平衡多方,以圓滿完整為方向。
當知道退,其實已經在前進。
練精化炁階段是藉由先緊實自身的感覺,進而對比出放鬆的感覺,在緊鬆之間架構起一條通道。在思想上,遇到事件發生時,個人得以具備當事人與旁觀者的多重角色,兼顧彼此的利害關係,事件將得到最妥善的處置。在事件中也在事件外。這是練精化炁在心理層面的訓練。
抽離是為了不僵固,如同高爾夫球推杆前,必須以洞口為中心,不管移動到不同的位置,或蹲或站,觀察地勢、草紋、風向,以確定推杆的力道與角度可以一推進洞。
練精化炁在於不逃避,專注在自己的感覺,還原自己的本來面貌。
練炁化神
練精化炁階段是著重在現在的感覺連結。練炁化神的重點就是對現在與過去做肯定。這個肯定是不依世俗知見做好壞、對錯的判別;只要存在的,就肯定它的價值,沒有條件,即便盡是傷痕累累、屢戰屢敗,也都肯定這些經驗值的效能。
「失敗與傷痕」的正面意義通常不被彰顯,某些訊息或能力必須以「失敗與傷痕」為路徑來傳達與揭露。「失敗」其實是反式的學習;「傷痕」其實是精煉後的結晶,也是一種學習。學習是在喚起本來就具有的能力。經歷了學習,就獲得了能力,所有學習的受益人都是自己。
肯定自己的現在,也就肯定自己的過去。現在是過去堆疊而來,即便過去做得不夠好,當時能力仍有不足;但不完整是一個過程,不是最終態。過去的在意,當自己動刀清理創傷是很辛苦的,是一層層剝離的凌遲感,但你會知道清理創傷是值得的。不論怎麼逃避,最後終究要轉過身來結帳面對。
心上不讓任何人觸及的角落,在整理後,讓光線照進去,讓心的陰暗角落重新得到溫度,讓心恢復完整的跳動。練精化炁要的感覺連結只在當下,這時也聯結到心,卸除心裏陰暗的角落後,因為能量滿溢,整個人會開始變大,如同肝指勾引般膨大兩倍或三倍。
肯定是一種本能,當這種能力被喚起,看到的就不再是外相的有限,而是心的努力與事件的本質。每一個人與事件都是有價值的,世界不再被遮蔽,充滿真實。對應而下的每一著棋,都是直接針對問題,往後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的明白。往前接納自己曾經年少輕狂的真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件,心在現在過去未來、在四面八方都安定下來。
心已安定,對「情」則樂於投入、不再計算;論「理」則滿是冷靜、見獵亦不心喜;對「法」則不受拘泥、自有見解。處世不再受世俗的羈絆與框架,以心的直覺行事,大腦不再主導人生,心見到了事實,不需計算沒有邊際。所有的人際互動,都不計較投資與收回,只在參與、不在回收。心與大眾同步,知珍惜、知撫慰、澆灌。
心很大時,卻也知道心很小,知道按部就班而不空談,求日積月累的努力;也會知道從關照身邊的人開始,順勢而為,會接受找上門的都是有機緣的, 安頓它就是。求平平凡凡、一切求質感、求慢勻細長。
練神還虛 練虛還道
以心行事,得先過真實這一關。真實這第一個節流閥,確保每一個言行舉止都以對方利益為考量,把事件相關的所有人當成受益人。真實也同時兼顧每個人的權益、包含自己。
直覺的力量,越使用力量越大。順著心的直覺,隨口而出一句平淡的話,聽在當事人耳中常直擊人心。所以在能力變大時行事越要謹慎小心。促使自己謹守謹慎這第二道節流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敢妄語忘形。
真實、謹慎之下,直覺會更敏銳,見微知著的能力會產生,某些資源會自動出現,引領你趨吉避凶。不同質不相吸、無機緣不相見,感覺由心轉往靈魂上探索──你是誰?你由何而來?你只是你嗎?來此一遭目的為何?要往哪裡去?碰到的每個人是誰?要經歷什麼?什麼緣由相見?
(本文記錄者為週二班學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原初的動能,就在自己身上
◎張煥堂
宇宙萬物都有虛實兩面,虛為體,實為用。人因習於追逐聲色,就容易昧於實相,不見虛境。捨本逐末,隨境而轉。
閩南語把「知道」說成「知影」,一個人若能洞見所有相皆如幻影,庶幾已臻道境。老師常說動作外形不重要,要在洞察內部動機,要能動到內在;如果只在外形上琢磨,充其量不過是技藝之末。每次看老師示範動作,像「如封似閉」那樣充滿張力又變化莫測的肢體表達,儘管美不勝收,卻常發現自己最後迷失其中,不明所以。沒有掌握到動機,肢體動作就像徒擾人意的亂影。
沒有洞見虛境中的實有,沒有穩固的內在,自然容易被境界牽著走,疲於奔命。生活日用莫不如是。唯有讓耳目留在原位,不使隨外境而遷,也不隨內境而走,遺世獨立,回復他們原始的本能,眼睛只是看,耳朵只是聽,心只是感覺,不妄加油添醋。一旦洞見有相世界的虛妄,也洞見內在念頭的虛妄,證知其皆是幻影,不管外面再怎麼喧騰擾嚷,裏面又如何地萬念紛馳,自己還在,沒被捲走,也許這才是真正的自在吧。
老師說要以意接意,然後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從意到身已經歷了一連串幻化的過程,如果不是接到意,只看到形,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當然越看越花。人有人性,狗有狗性,動作在外形之中,也藏著性,而這正是意所要把握的,形不過是性的投影。但形並非真的不重要,因為空就是色,不是別的,體不在用外。內在對了,外形也錯不了。
雖說以意接意,但真意不假外援,那原初的動能不在老師身上,而在自己身上。
東醫氣機導引第63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