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氣感
◎陳昀慶
在練功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不同的身體感覺,一般統稱為「氣感」。氣感是練功時自我探索的重要線索,卻往往也是讓人迷惑和阻礙練功的重要因素。今天想要藉著電子報,與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幾年練功過程中對氣感的觀察與思考。
回到兩千年剛剛開始練功的時候,我記得張老師在前面帶動作時強調「練出氣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時我心裡對自己很沒有信心,因為我覺得自己的身體很遲鈍,一定很難練出氣感。常常練了半天,頂多流很多汗,完全沒有半點「麻、脹、熱」的感覺,似乎練功就只是另一種運動。常覺得想要練好氣功卻偏偏身體遲鈍沒半點氣感,氣餒的同時也羨慕那些氣感很強的同學。這樣的無感情形持續了多久已經記不清,印象中應該超過一兩年。在老師開始著重於呼吸訓練之後,情況開始改觀,我漸漸在兩手末梢(掌指部分)有微微麻脹的感覺。在意識、呼吸與動作持續刻意操作引導之下,感覺越來越強烈而明顯。隨著持續不斷的練習,手臂末梢的麻脹感有漸漸往手肘、肩膀蔓延的趨勢。靜坐教學開始之後,在呼吸的路徑與意念的關注練習下,慢慢對身體內部的空間有模糊的認知。所謂模糊的認知,是似乎能將自己的意識專注在身體內部的某些部分,或說原本只存於皮表的觸覺隱約延伸到身體內部。開啓了這內部覺察的開關之後,靜坐變成一個有趣的內在探索旅程,不時感覺到身體內部不同地方的細微變化。有時這些細微的感覺漸漸變強烈,忽然某一天卻也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正為氣感消失而懊惱幾天之後,卻反而發現本來鐵板一塊的深層組織似乎鬆開了一點點,本來卡住的環節似乎出現了縫隙,讓原本旋轉中僵硬的身體從中滑過。不同的感覺發生在不同的部位加上隨著時間變化,讓我也沒辦法一一記錄。
我相信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氣感的變化過程也不盡相同,所以與其細數自己的種種氣感,不如歸納一下自己這些年身體氣感變化的原則。在這幾年的經驗中,我發現這些身體感覺的變化往往是從「虛到實」、「表到裡」。「虛到實」指的是從單純的「刺激」性的感覺轉成內部組織質變的蓬鬆「紮實」感。「表到裡」指的是一開始氣感往往在表,之後漸漸走入深層。這兩項形容其實是一體兩面。氣感在表時刺激性較強,其表現方式通常是麻、脹、熱、刺,在身體上走的路徑可能是點、線或面。開始往裡走之後,刺激性轉弱卻變得比較紮實且隱而不顯。取而代之的感覺是身體中組織的紮實感 。就方向而言,表層的氣感一般是從末梢開始漸漸往身體中央走。而深層組織的實質改變往往是從下丹田附近開始,慢慢擴及軀幹整體,然後漸漸通過關節往末稍鬆開。總而言之,氣感越往深層走就越紮實越有整體感,動作做起來也就越內化。因為感受到多深,就能動到多深。
從實際的身體組織來看,我覺得氣感的變化應該是一個組織氣血活化進而拔除既有粘黏的漸進過程。身體組織要完全鬆開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該處氣血循環強度要夠,二是組織處於放鬆狀態。當組織緊黏在一起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當組織氣血循環變強且正開始要鬆開的時候,氣感最為強烈。當組織鬆開氣血循環整體改善之後,刺激性的氣感會慢慢消失,有一點像是回到剛開始沒感覺的狀態,不過取而代之的是身體本質上變得更鬆柔更紮實。這個過程就像是一條內部充滿泥沙淤積的水管。當水流弱的時候,雖然內部淤積嚴重,但細微的水流並不會造成管內太大的壓力。如果水流量漸漸變大,則水管內的壓力會因泥沙淤積阻礙而大增。而當泥沙漸漸被沖走之後,縱然水流量大,水管壓力卻會因為沒有阻礙而減少。水流就像氣血,水管就像組織,泥沙淤積就像組織粘黏,管內的壓力大小就如同氣感的強烈程度。雖然這個比喻過於簡化整個身體變化,但卻能讓我們對氣感的產生及作用有個大略認知。然而,由於每個人身體鬆緊的部位與程度不同,氣血循環的強弱不同,使得每個人的氣感變化也隨之不同。瞭解了氣感的產生,藉由觀察氣感的變化,就知道自己身體的鬆緊粘黏情況。當刺激性的氣感出現時,一開始我們往往會被它吸引,想要去加強它、作用它,但這樣的操作通常會讓附近組織緊繃,不利於鬆開。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輕輕的關注它,使得該處能在放鬆的狀態下獲得更好的氣血循環,如此才能更有效率的幫助組織鬆開。
以上為我這幾年來對自己身體的觀察與歸納,希望未來當大家因氣感變化而苦惱時,這些心得能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回到兩千年剛剛開始練功的時候,我記得張老師在前面帶動作時強調「練出氣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時我心裡對自己很沒有信心,因為我覺得自己的身體很遲鈍,一定很難練出氣感。常常練了半天,頂多流很多汗,完全沒有半點「麻、脹、熱」的感覺,似乎練功就只是另一種運動。常覺得想要練好氣功卻偏偏身體遲鈍沒半點氣感,氣餒的同時也羨慕那些氣感很強的同學。這樣的無感情形持續了多久已經記不清,印象中應該超過一兩年。在老師開始著重於呼吸訓練之後,情況開始改觀,我漸漸在兩手末梢(掌指部分)有微微麻脹的感覺。在意識、呼吸與動作持續刻意操作引導之下,感覺越來越強烈而明顯。隨著持續不斷的練習,手臂末梢的麻脹感有漸漸往手肘、肩膀蔓延的趨勢。靜坐教學開始之後,在呼吸的路徑與意念的關注練習下,慢慢對身體內部的空間有模糊的認知。所謂模糊的認知,是似乎能將自己的意識專注在身體內部的某些部分,或說原本只存於皮表的觸覺隱約延伸到身體內部。開啓了這內部覺察的開關之後,靜坐變成一個有趣的內在探索旅程,不時感覺到身體內部不同地方的細微變化。有時這些細微的感覺漸漸變強烈,忽然某一天卻也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正為氣感消失而懊惱幾天之後,卻反而發現本來鐵板一塊的深層組織似乎鬆開了一點點,本來卡住的環節似乎出現了縫隙,讓原本旋轉中僵硬的身體從中滑過。不同的感覺發生在不同的部位加上隨著時間變化,讓我也沒辦法一一記錄。
我相信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氣感的變化過程也不盡相同,所以與其細數自己的種種氣感,不如歸納一下自己這些年身體氣感變化的原則。在這幾年的經驗中,我發現這些身體感覺的變化往往是從「虛到實」、「表到裡」。「虛到實」指的是從單純的「刺激」性的感覺轉成內部組織質變的蓬鬆「紮實」感。「表到裡」指的是一開始氣感往往在表,之後漸漸走入深層。這兩項形容其實是一體兩面。氣感在表時刺激性較強,其表現方式通常是麻、脹、熱、刺,在身體上走的路徑可能是點、線或面。開始往裡走之後,刺激性轉弱卻變得比較紮實且隱而不顯。取而代之的感覺是身體中組織的紮實感 。就方向而言,表層的氣感一般是從末梢開始漸漸往身體中央走。而深層組織的實質改變往往是從下丹田附近開始,慢慢擴及軀幹整體,然後漸漸通過關節往末稍鬆開。總而言之,氣感越往深層走就越紮實越有整體感,動作做起來也就越內化。因為感受到多深,就能動到多深。
從實際的身體組織來看,我覺得氣感的變化應該是一個組織氣血活化進而拔除既有粘黏的漸進過程。身體組織要完全鬆開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該處氣血循環強度要夠,二是組織處於放鬆狀態。當組織緊黏在一起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當組織氣血循環變強且正開始要鬆開的時候,氣感最為強烈。當組織鬆開氣血循環整體改善之後,刺激性的氣感會慢慢消失,有一點像是回到剛開始沒感覺的狀態,不過取而代之的是身體本質上變得更鬆柔更紮實。這個過程就像是一條內部充滿泥沙淤積的水管。當水流弱的時候,雖然內部淤積嚴重,但細微的水流並不會造成管內太大的壓力。如果水流量漸漸變大,則水管內的壓力會因泥沙淤積阻礙而大增。而當泥沙漸漸被沖走之後,縱然水流量大,水管壓力卻會因為沒有阻礙而減少。水流就像氣血,水管就像組織,泥沙淤積就像組織粘黏,管內的壓力大小就如同氣感的強烈程度。雖然這個比喻過於簡化整個身體變化,但卻能讓我們對氣感的產生及作用有個大略認知。然而,由於每個人身體鬆緊的部位與程度不同,氣血循環的強弱不同,使得每個人的氣感變化也隨之不同。瞭解了氣感的產生,藉由觀察氣感的變化,就知道自己身體的鬆緊粘黏情況。當刺激性的氣感出現時,一開始我們往往會被它吸引,想要去加強它、作用它,但這樣的操作通常會讓附近組織緊繃,不利於鬆開。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輕輕的關注它,使得該處能在放鬆的狀態下獲得更好的氣血循環,如此才能更有效率的幫助組織鬆開。
以上為我這幾年來對自己身體的觀察與歸納,希望未來當大家因氣感變化而苦惱時,這些心得能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試問「功夫」是什麼?
◎鄭力豪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跨越了2012年以及古瑪雅文明預言的末日,還好沒有什麼世界末日,世界還在,張老師依然活力十足,我們也都還在,氣機導引的課程繼續進行著。這或許沒什麼好可歌可泣,不過我覺得這的確值得感謝,能活著,本身就是一項奇蹟,可以繼續感受、繼續學習成長,平安就萬幸。
老師在前些日子的課堂裡也講到這個瑪雅預言,但老師說,我們其實是跨越了一個界線,將進入一個沒有古老曆法可以依靠、規範的時代,很多變化將越來越難估算,超乎我們想像。不過同時,老師也勉勵我們,正因為如此,更要跳脫出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另類新世代思維;別再因循苟且,睜大眼放開身心,大膽活出自己的生命。同時老師以他的沉香收藏之路,提示我們什麼是洞察機先的眼光、胸襟與膽識,對此我真是佩服無比。聽到老師談及他認識、收藏沉香,到出書的種種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成為這個領域首屈一指的高手,老師的確不簡單!人生如棋,但老師似乎老神在在,遊戲其中,無憂無懼。老師說那是因為他能夠活在當下,他夠安靜,所以他可以讀到那隱微的天地訊息,讀出很多人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所以他一出手就能夠命中要害,精確無比,這就是功夫。
功夫之所以為功夫,是因為長時間的鍛鍊,滴水穿石,日積月累,這也是我在氣機導引的學習路上,不得不面對的真相。但老師也常常強調,功夫不只是苦練,還要鍊對方向,不要走偏了,所以張三豐祖師很早就說過:「勿徒做技藝之末」,從下丹田的鍛鍊到中丹田修鍊,從身心的蛻變到靈性的成長,這其中有很嚴謹漫長的學習歷程,很多專業,很多要領,失之毫里,差之千里。
近期老師在動作跟心法上都用心設法,帶領我們接近那更高深的層次,進入那「氣功」的領域。「氣功」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兩個字,真的很難懂,老師也覺得很難教,不過張老師就是要挑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真心地視學生們為可造之材,老師用心良苦!老師說他過去跟師父學功夫,代價都不小,要磕頭跪拜師父,要幫忙打雜,要配合師父的任何要求;近幾年要跟師父學功夫,很多都要繳高額學費,我們今天有機會遇到張老師,他這樣費盡辛苦、不計代價,身為學生,真的很感激。
不過在這個過度物質主義的時代,就像老師說的,人們決定做任何事情,甚至在學習上,總看能否滿足三樣需求:一為名,二為利,三為情慾。張老師卻提醒我們對此保持覺知,氣機導引是純粹的自我修行之道,但現世的風氣,這玩弄人心的名利情慾,根深蒂固的影響著人們,關於此,老師也提到近期的一部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其實電影就是要點醒我們,要勇敢面對內在那陰暗見不得人的獸性,才能得到拯救。老師肯定李安導演是有深沉內涵的藝術家,絕非泛泛之輩,電影一開始以台詞告知說,這是一個會讓你相信神的故事,但電影情節卻以隱喻法大膽提出控訴,說人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獸性,就創造了神來自我安慰,說神會解決一切,會原諒我們殘暴、虛偽、虛榮的獸性。所以其實人是為了滿足人的獸性,才創造了神。李安導演很高明,他透過戲劇以隱晦的方式去逼問這個問題,也開放性地提供觀眾自己去解答,終究是愛或是殘忍的哪一方戰勝?人性獸性神性,三者的關係究竟何去何從?但張老師提醒我們,就像在那個船難中,你光是呼叫神的名字無用,神在哪裡?神其實還是在我們自己身心中,但要洞見自身的神,就必須走這樣一趟挑戰人性極限的旅程,在失去一切的時候,或許才真正能淬練出內在那純潔無瑕、與天地相聯通的真心與神性。
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為什麼活著?我要往何處去?這是根本問題,很嚴肅,但總有一天必須要好好回答。我覺得練習氣機導引,其實也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在接近並尋找真正答案。功夫的鍛鍊,應在每日生活的時時刻刻之中,真正要對決打倒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隱藏在自己生命中玄之又玄的慾望,即是功夫的修鍊處。近期有一強檔武打電影,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預告中有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深意:「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呼吸與情緒
◎林鈴宜
星期三放學前我將蟯虫檢體袋、玻璃紙、尿液收集管、家長通知書、完成檢體回單簽名表一併發下,然後口氣慎重地跟小朋友(小四)再三叮嚀:明天早上起床,記得用玻璃紙按一下「屁眼」啊!千萬別忘了!
小朋友哄堂大笑,尤其是男生。我們四目相視,心意相通。這是南投中寮鄉下的一所小學,四年級已進入對性好奇的階段了,偶爾我也會故意學他們胡說逗逗他們。呵呵!屁眼無罪,快樂有理。
星期五一早,同事問我:都收齊了嗎?我想都沒想就回:嗯!都齊了。(剛問過小孩都說帶了)他又說:你們班不錯喔!一年級有一個沒做,我得叫她趕快補做。我聽了依然遲鈍傻笑,且有點得意。
第一節上課鐘響,突然有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祥預感,立刻叫他們把檢體拿出來。果然,走到大眼妹英宣旁「咦!你的呢?」「放在爸爸機車上忘了拿了!」「蛤!去打電話叫爸爸拿來!」走到証諺旁「喂!啊你的呢?」「我不敢拿,很臭!」「什麼!趕快叫媽媽拿來!」同事進來見狀臉色鐵青,我也臉頰發熱,一肚子火。「沒時間了,你們重做,我還要收齊趕到鄉公所。」同事拉高嗓門大吼,然後是一連串的責備。孩子噤若寒蟬、兵荒馬亂。我感到丟臉,情緒在胸中不停地翻攪擴大。想壓它,像以前那樣,但只是讓自己更難受;想發作,像以前那樣,但痛快後是無盡的懊悔自責。「算了!不想了。」我將胸口急促的呼吸拉到丹田,慢慢吸入丹田。沒多久,情緒彷彿墜入無邊大海,消失了,心也靜了,此時清楚看到憤怒的背後是什麼。待同事離開,我對小孩笑一笑:「上課吧!」一切如風吹林梢,無影無蹤。
我常被各種情緒淹沒,如汪洋中的一艘小船隨波逐流,毫無駕馭之力;每天在生活中隨著情緒起舞,怒恨怨惱煩,多如牛毛不勝枚舉。當下大腦的分析判斷,只是讓心更亂而已,徒勞!如此反覆,始終走不出這種反應模式。加上脾胃操壞,開始承受不了隨之而來的種種不適,所以本能地我會避開擾動我的人事物,勤練功。表面看來怒恨怨惱煩少了,但是心裡很清楚──它還在。只是我閃躲著,不讓它被挑起。
這次的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呼吸制心的力量──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情緒消失後自然就看到被事件挑起的貪嗔癡慢疑是什麼(愛面子、虛榮)。那麼清楚,根本不需分析判斷。然後你就可以因應情境的變化,做出適當的反應,不會被吹得東倒西歪。老師說「人老向外求,求名求利求情欲。但是當你內在能量飽和後,人就安定了,這些貪嗔癡慢疑,怒恨怨惱煩都會消失。不需持戒忍辱,不需費力搏之。」又在這次連續停課二次前舉了一個情境,教我們安住情緒中,用體呼吸連結信仰,很快情緒就會消失。我如獲至寶,可是心中仍有疑惑「那往往當下大腦會去分析判斷……老師說:「那就逃離現場吧!」」我恍然大悟。
我想功夫終於有進展了,正暗自竊喜。不料數日後考驗來了,豬八戒被打回原形。哈哈哈!功夫不是一次就練成的。老師也舉游泳池的情境告訴我們:「你不會淪落,只是還沒遇到對手而已!」我想我遇到對手了,雖說不要妄自菲薄,可也不能得意忘形啊!老老實實才是正途。
終於寫完了,修修改改加上打字慢,一個月也就過了。我耐住性子邊寫邊打邊練靜。有那麼幾次,感覺連世界都靜了,而我的手依然不停地敲著鍵盤,眼盯著螢幕。我以野人獻曝的心情,謝謝提供這個園地讓大家分享、激盪、啟發的編輯小組。我們都來共襄盛舉,讓不同階段層次的體悟轉化相互交流,一定很精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喜悅之道
◎蔡小泓
◎蔡小泓
年前老師帶我們靜坐了三個小時,這對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經驗。腿的酸麻自是不在話下。老師一直藉著講述佛教中的一些理念為我們開示,希望我們將自己的心專注於他的講述上,進而忘卻雙腿的酸麻。我因忍受不了腿部的不適,不時調整雙腿的擺放位置,以致專心力大打折扣,真該多練習放下身體酸痛的罣礙,以使專注力提昇。
專注力的培養是很有意涵的,因為專注放鬆能使大腦主管自體感覺的部分降低其活動性,使我們不再注意自體的酸疼而讓僵硬的身體逐漸鬆開。「鬆」是很重要的,老師常要我們注重身體各部位的放鬆,因為全身鬆沉,氣才能往下引,才能積蓄龐大的力量;而身體鬆到極限才能爆發很大的能量。
初習靜坐時,在呼吸方面是強調用意識從鼻根吸,經後庭、大椎到中脘;吐氣則從膻中下到丹田。透過吸氣練習,壓縮橫膈肌,使之往下延伸,日久,身體的空間便逐漸顯現。日前老師在課堂上曾提及走路不著重用腿,而用腹部呼吸推動,則可走得很快。此種藉腰部力量,勇往直前的走路方式,其呼吸法與靜坐的呼吸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粗淺認為),唯一者在靜坐時,一者在行進間,不過兩者均屬用沖脈呼吸,不知此體悟是否正確?另靜坐呼吸吸吐之間,停閉呼吸亦是很重要的,因氣滿之後,停閉使其不動,氣會擴散充盈至周遭的經脈,是以靜坐吸吐之間可以產生龐大的內部能量。
由靜坐的學習,使我聯想到佛家所說的禪定。「禪」就是不執著一切境界相,「定」就是不動心。當第一個念頭消失之後,在第二個念頭產生之前的中間這個空間。所謂外禪內定,禪定一體,就是對外界的景象不起緣染,對塵世間種種欲望不動心,對內心則不昏沉,不糊塗,沒有貪愛,沒有執著。禪定是用來訓練我們的心,使其慢慢恢復本來面目。氣機導引的禪定法門是真正的功夫,嚴謹的訓練過程,點滴在心,難以言傳。
人生在世往往會有很多執念,想要擁有的東西遠超過所需要的,人們自私自利的結果,造成所謂的「我執」,衍生出許多煩惱。我們不可否認人都會有欲望,在欲望沒有實現前,人們總是無止境地追求,但真正擁有以後卻往往不再稀罕,這種擁有所帶來的快樂是不會持久的。我們若要找到安全感,寧靜和真正的快樂就應該放下那種追求我們想要、逃避我們不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態。事實上,現在人的心態是過度專注個人利益,想要擁有的東西太多,心靈的匱乏,使我們無法找到安全感、寧靜的心,和真正的快樂。
我們若想要法喜充滿,找到真正的快樂。慈悲心的培養就很重要。張老師對「慈悲」的解釋很特別,但一針見血。也就是「此心非心」或說「不要多心」。真正的慈悲不是人心,而是天心。人心有分別、有好惡、有對立,天心就不是如此。所以,復見天地之心,就是把小鼻子小眼睛的人心換成無分別心、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天心。此心非心,那就是人的本心,本心就是天地之心。不要想太多,不應該有的念頭、想法,自私、嫉妒、恐懼,都是人心的作用。所以真正的慈悲心,是看見人家好,就像自己好一樣,真心為他高興。
會館是我們大夥身、心、靈修煉的道場。每次下課離開會館時內心總是法喜充滿,滿懷感恩的心。感謝老師的教導,感謝同學間的扶持切磋,充滿能量地期待下一次上課。有機緣能來會館練功的我們,實在是很有福報的一群,可不是嗎?
專注力的培養是很有意涵的,因為專注放鬆能使大腦主管自體感覺的部分降低其活動性,使我們不再注意自體的酸疼而讓僵硬的身體逐漸鬆開。「鬆」是很重要的,老師常要我們注重身體各部位的放鬆,因為全身鬆沉,氣才能往下引,才能積蓄龐大的力量;而身體鬆到極限才能爆發很大的能量。
初習靜坐時,在呼吸方面是強調用意識從鼻根吸,經後庭、大椎到中脘;吐氣則從膻中下到丹田。透過吸氣練習,壓縮橫膈肌,使之往下延伸,日久,身體的空間便逐漸顯現。日前老師在課堂上曾提及走路不著重用腿,而用腹部呼吸推動,則可走得很快。此種藉腰部力量,勇往直前的走路方式,其呼吸法與靜坐的呼吸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粗淺認為),唯一者在靜坐時,一者在行進間,不過兩者均屬用沖脈呼吸,不知此體悟是否正確?另靜坐呼吸吸吐之間,停閉呼吸亦是很重要的,因氣滿之後,停閉使其不動,氣會擴散充盈至周遭的經脈,是以靜坐吸吐之間可以產生龐大的內部能量。
由靜坐的學習,使我聯想到佛家所說的禪定。「禪」就是不執著一切境界相,「定」就是不動心。當第一個念頭消失之後,在第二個念頭產生之前的中間這個空間。所謂外禪內定,禪定一體,就是對外界的景象不起緣染,對塵世間種種欲望不動心,對內心則不昏沉,不糊塗,沒有貪愛,沒有執著。禪定是用來訓練我們的心,使其慢慢恢復本來面目。氣機導引的禪定法門是真正的功夫,嚴謹的訓練過程,點滴在心,難以言傳。
人生在世往往會有很多執念,想要擁有的東西遠超過所需要的,人們自私自利的結果,造成所謂的「我執」,衍生出許多煩惱。我們不可否認人都會有欲望,在欲望沒有實現前,人們總是無止境地追求,但真正擁有以後卻往往不再稀罕,這種擁有所帶來的快樂是不會持久的。我們若要找到安全感,寧靜和真正的快樂就應該放下那種追求我們想要、逃避我們不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態。事實上,現在人的心態是過度專注個人利益,想要擁有的東西太多,心靈的匱乏,使我們無法找到安全感、寧靜的心,和真正的快樂。
我們若想要法喜充滿,找到真正的快樂。慈悲心的培養就很重要。張老師對「慈悲」的解釋很特別,但一針見血。也就是「此心非心」或說「不要多心」。真正的慈悲不是人心,而是天心。人心有分別、有好惡、有對立,天心就不是如此。所以,復見天地之心,就是把小鼻子小眼睛的人心換成無分別心、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天心。此心非心,那就是人的本心,本心就是天地之心。不要想太多,不應該有的念頭、想法,自私、嫉妒、恐懼,都是人心的作用。所以真正的慈悲心,是看見人家好,就像自己好一樣,真心為他高興。
會館是我們大夥身、心、靈修煉的道場。每次下課離開會館時內心總是法喜充滿,滿懷感恩的心。感謝老師的教導,感謝同學間的扶持切磋,充滿能量地期待下一次上課。有機緣能來會館練功的我們,實在是很有福報的一群,可不是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僵硬是你的課題、你的機會
◎范家豪
身體,第一次放鬆之後,這個鬆是一個訊息。這個訊息,是斷絕所有外界的干擾,沒有想著等一下要做甚麼,沒有想著明天要幹嘛,沒有想著有甚麼活動安排,完全不需要對外有所連結,身體會開啟一個鬆的訊息。這個鬆的訊息一打開,身體內所有細胞上的天線,會同時接收到這個訊息。這時接下來好玩的就要開始了,會開始感受到身體所有的部位,哪裡僵硬,哪裡酸,哪裡痛,哪裡緊,無所遁形。而這些酸、這些痛又會影響到情緒,所以這階段要特別注意情緒管理。
接著,就要進入第二階段,身體(物理性的)放鬆。有些僵硬的部位不易動到、也比較深,就要一次一次的鬆化開。比如說夾脊僵硬,連帶肩就也會僵硬,那就從肩開始,慢慢地,一次一次的鬆化,鬆化到夾脊,鬆開它。
鬆開之後,再去感覺,做推手時,對方施多少力過來,就給對方多少的空間。若還存在僵硬,當對方力來時,會因僵硬產生不舒服,身體本能的會用力去抗拒對方。
鬆開之後,再做動作時,慢慢的會轉化去體會,動作在做甚麼?而不是「做到」。這個動作是要鬆開哪一個部位?一個部位、一個部位鬆開了,身體也才有「空間」進行體呼吸。
不用因僵硬而感到挫折,它是一個課題,甚至是你最寶貴的機會。好好感受僵硬時的狀態是甚麼,鬆開後又有甚麼不同,甚至擴大延伸,身體跟心、跟情緒又有關聯。在還未鬆開時,處理事情的態度;而鬆開後,當面對事情時又會是甚麼。這之間的變化,值得探索!
一次一次放鬆,一次一次去感受僵硬。僵硬的另一面即表示,你還有多少空間可以鬆開它。
東醫氣機導引第54期電子報
身體,第一次放鬆之後,這個鬆是一個訊息。這個訊息,是斷絕所有外界的干擾,沒有想著等一下要做甚麼,沒有想著明天要幹嘛,沒有想著有甚麼活動安排,完全不需要對外有所連結,身體會開啟一個鬆的訊息。這個鬆的訊息一打開,身體內所有細胞上的天線,會同時接收到這個訊息。這時接下來好玩的就要開始了,會開始感受到身體所有的部位,哪裡僵硬,哪裡酸,哪裡痛,哪裡緊,無所遁形。而這些酸、這些痛又會影響到情緒,所以這階段要特別注意情緒管理。
接著,就要進入第二階段,身體(物理性的)放鬆。有些僵硬的部位不易動到、也比較深,就要一次一次的鬆化開。比如說夾脊僵硬,連帶肩就也會僵硬,那就從肩開始,慢慢地,一次一次的鬆化,鬆化到夾脊,鬆開它。
鬆開之後,再去感覺,做推手時,對方施多少力過來,就給對方多少的空間。若還存在僵硬,當對方力來時,會因僵硬產生不舒服,身體本能的會用力去抗拒對方。
鬆開之後,再做動作時,慢慢的會轉化去體會,動作在做甚麼?而不是「做到」。這個動作是要鬆開哪一個部位?一個部位、一個部位鬆開了,身體也才有「空間」進行體呼吸。
不用因僵硬而感到挫折,它是一個課題,甚至是你最寶貴的機會。好好感受僵硬時的狀態是甚麼,鬆開後又有甚麼不同,甚至擴大延伸,身體跟心、跟情緒又有關聯。在還未鬆開時,處理事情的態度;而鬆開後,當面對事情時又會是甚麼。這之間的變化,值得探索!
一次一次放鬆,一次一次去感受僵硬。僵硬的另一面即表示,你還有多少空間可以鬆開它。
東醫氣機導引第54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