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第48期 / 空相的愛才能開闊博大 / 陳昀慶──這小子,後生可畏也! / 活化的,不只是身體,也是心靈 / 兩年薰陶,開始探索本質


空相的愛才能開闊博大

◎編輯部





《拳經拳論》與《心經》

《拳經拳論》是形而下的,講的是身體動作的最高程度。《拳經拳論》的每個原理都做到、都超越了,哪天你就會突然跳躍到《心經》的層次。《拳經拳論》是練九陽神功,《心經》是練無極無相神功,從眼耳鼻舌身意開始逐一修練,最後到心的層次,練到「心無罣礙」,才能「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一個狂亂的人,只要能真正的被愛,他就會好起來。人心是要用來愛人的,人心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愛。但一般人的心能量不夠寬廣,像一湯匙的水量,所以愛不了、也無法愛;你自以為是的愛其實是慾望和恐懼。層次和包容力太低,就無法像大海一樣寬闊無邊、無所不容。心最美的就是愛,一個有愛的人會因喜而喜、因悲而悲。他的心柔軟而善良,可以感知一切、回應一切,而不帶絲毫主觀的慾望。人人都有向陽的一面,像向日葵保有向陽性一樣;你因為受到干擾,所以被遮蔽了。但務必要相信自己有這一面,終有一天,它會再度顯露光明。萬物都在身心靈的邏輯空間裡,所以要從身心靈的邏輯空間下工夫,不要用神的邏輯來經營生命;就好像你不是樹,就不能會像樹一樣站在同一個地方活兩千年。你現在的層次也有你的邏輯空間,你就要瞭解自己的邏輯空間,老老實實做該做的事,不然你的所有作法都只是滿足虛榮的慾望和莫名的恐懼而已。


放空,才能真正的愛

要怎麼學像大海一樣寬闊無邊、無所不容的愛?把心放空了就好,無好無壞、無善無惡。《拳經拳論》說:「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力,若將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把這些有為法都放空了,超越到心的層次──「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面沒有提到手怎樣腳怎樣,卻講眼耳鼻舌身意、講色身香味觸法。一切有相都要空掉。《心經》講空相,《拳經拳論》講的是有形有相,張三峰已經很高竿的了,他最後的結論是「願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練身體練到後來,就是要把身體空掉,然後進入心的修煉。

心的修煉就是把遮蔽你的東西拿掉,沒有是非利害的計較,也不受道德判斷的干擾,你就可以用沒有執著的無盡包容去愛你身邊的一切,還是做同樣的事,盡心盡力作媽媽、在職場上衝鋒陷陣,但心無罣礙,像一面鏡子,只有本能的反射。到這種程度時,你就能產生一種神力,可以鎮懾一切妖孽和苦難,只有歡喜、成全和由衷的感恩。進入空相的愛,就像天地一樣寬廣,連身體和心都沒有了,只剩下精神,可以主導人類往前邁進、使人類不至毀滅。這個精神力量,往下產生心、再往下就產生行動。


最有效率的活著

精神的力量會像太陽光一樣,讓黑暗退盡。你在有生之年要不要印證這個力量?要就隨時做最接近自己的事,隨時去經歷、去聽、去感覺身體。我們的動作就是要帶領你從各個角度去感覺身體,感覺它的奔馳、它的脈動。活在自己的感覺裡,對自己的生命來講,這是最有效率的活著;是最近的距離,可以進到自己的心裡去。讓野馬一樣奔騰不定的思緒靜下來,全然理解每個動作的意義,慢慢地,你就可以聽到別人的聲音、聽到他的苦難悲傷,聽到他的起伏不定。因為你夠穩定,好像有神功護體,他的負面能量不會干擾你,你的能量會普照出一種深澈的關懷反應,你會是超然的、開放的,無喜無樂的,但是你可以回應他,這就是能量氣場。

我跟你們說到這些,已經非常深、非常難囉!我很努力、很用心的學習體會,也努力想讓你們學會。人生很短,要及時努力。你的人生責任已經完成,就要在自己身上用心,無所恐懼的望前走,即使你的肝心脾肺腎都要退休了,或者你得到癌症,你都要很歡喜。因為身體已經完成使命,自然退休,了無遺憾。他們已經為你做得夠多了,只因為你心性愚昧,無法讓身體的付出得到相當的成果,你讓他去追逐無意義的東西,卻沒有用心去開發智慧。現在,你的身體逐漸無法實踐你的指令,這些後果你都要歡喜接受。能體悟到這裡,下輩子就可以直接繼續修煉,不再浪費時間去追逐那些空花夢幻的東西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陳昀慶──這小子,後生可畏也!


◎星亦雲




編按:現在美國Johns Hopkins攻讀博士學位的陳昀慶是氣機導引家族大家共同的「寶貝」。由於他年輕,又肯上進,而且性格樸實厚重,不僅張老師對他疼愛有加,同學們也把他視為自家後生。那年他束裝赴美,不得不中斷氣機導引的學習,大家都很惋惜,張老師也若有所失。因為要讓一個人循著知、悟、證、行的軌跡,從肌肉關節運動到無相呼吸,再到真實體悟氣功是「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並且能脫胎換骨、改換心性,落實為一種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生命態度,張老師這一生的教學機緣,也就這麼一趟了。我們一路緊緊跟隨尚覺得吃力,更何況中途脫隊!沒想到昀慶在去國離鄉的這幾年,他竟可以在百忙之中規規矩矩依老師囑咐的方法靜坐、站樁,每隔一段時間就打電話向老師報告練功心得;靠著他的勤奮不輟,進步速度絲毫不受影響。那天昀慶在電話裡跟老師談了兩小時,他告訴老師,越來越覺得身體神奇奧妙,例如他發現練功時身上的肌肉「好像一直往下滑」;當年老師就說過,練功必須先練到「骨肉分離──皮轉肉不轉,肉轉骨不轉」,大家覺得匪夷所思;老師說,現在昀慶確實練到了,接下來,他就可以更具體的發展一種內視系統,清楚看見身體的內部景象。

張老師常提醒大家,許多人會把自己的懦弱怠惰推託給自己的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其實,真正的關鍵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你並沒有真正相信自己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獨立個體,你真的可以靠著老老實實感覺自己,而活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風采特色;也許你說你真的相信啊!可是你並沒有信到骨髓、血脈裡,把這當作生命的第一等大事!所以你心思散漫,渾然不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你的心被世俗的風浪追著跑,無法念茲在茲、「行不離輜重」,把心收到自己身上。儘管你的決心、毅力比起醉生夢死的社會大眾強太多了,可是力道仍然不足,以致還陷在根性的纏縛裡,掙脫不出!

我們的世界正在快速改變,在可見之處,也在不可見之處。不管我們做了什麼準備,都未必能適切反應時代變局,唯有鬆開自己僵化、固著的慣性,打開祖先留存給我們的優勢基因,我們就可以順著時變的機勢「漂浮」。就像〈莊子‧達生篇〉裡那個在瀑布中戲水的男子──「與齊具入,與汨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我任由自己被漩渦捲入,又隨著涌流漂浮而出;我順著水勢而動,並不隨著自己的主觀意願而動)

要到達這樣的生命狀態,當然不容易,不過,氣機導引在身心靈的修煉進程上,每一步都有具體的做法,只看我們是不是真的信到骨髓、血脈裡,並且亦步亦趨,老實練功!陳昀慶這小子,後生可畏也!電子報特透過書面採訪,請昀慶跟大家分享他的練功心得。他很認真,每個問題都仔細回答;過來人的真實語,每句話都值得借鏡!


 



當年勉為其難,如今是明智之舉

Q1:記得昀慶當時在學校是網球校隊,受父母之邀勉強來學這「老年人的運動」,有點不情願,但後來卻很投入,請回憶這段經驗好嗎?

A1:當時是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年輕時候不知道培養肢體運動的重要性,因為求學期間有體育課,平常也會跟同學打打鬧鬧,活動身體的機會很多。再加上年紀輕,身體沒什麼毛病,運動的目的主要是同儕間的互相競爭和娛樂。在我當時的年紀,氣機導引被我們歸類為「一個人慢慢來的老人運動」,既無跟朋友一較高低展現自我成就的機會,也沒有團體娛樂的效果,因此非常缺乏學習動機。唯一讓我有一點點好奇的,反而是來自我對武俠世界的憧憬。從國小開始看武俠港劇,到國中開始看武俠小說,一直到高中、大學,甚至到現在,都不時會回顧一下以前所接觸的武俠種種。記得高中有另一個同學也很愛看武俠小說,我們都很醉心於小說裡面的神奇武功,常互相討論。有一天,他跟我說他覺得丹田是膀胱,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小說裡面形容丹田在下腹,又是一個空間,看看人體解剖,比較符合的就只有膀胱這個器官。我當時也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雖然書中的神奇武功對我很有吸引力,但我壓根沒想要去練,因為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切都讓我理解到,這些武功類似于神話。有時看到國術社團表演,也只是把它當成另一種運動,並沒有和書中的高深內功產生任何聯想,因此也從來沒有嘗試參加。

記得那年暑假,我想趁暑假沒有課業壓力,好好鍛鍊體能。因此從早到晚都盡量安排運動,有球伴就打球,沒球伴就跑步。這樣持續了兩個多星期,發現身體肌肉是結實了些,但精神好像變得比較虛弱,搞到最後開始拉肚子、沒體力,不得不停止鍛鍊計劃。那時爸媽一直叫我試試氣機導引,我想『現在身體虛弱沒體力做其他運動,就試試看這個老人運動吧!』

第一次上課,因為身體僵硬(肌肉多),感覺沒有想像中容易。上課時,我對自己解釋這是給平常不運動的人或女生做的柔軟體操,常運動的人未必需要這些鍛鍊。不過令我意外的是下課之後精神確實好了許多,之前運動過度產生的虛弱感居然一掃而空。再加上課堂上的肢體僵硬觸動了我的好勝心,因此決定繼續跟著爸媽來上課。幾次之後,有一天碰到張老師教課,當天老師講的話以及做什麼動作我已記不清楚,只記得老師在前面示範動作不知怎麼讓我覺得這樣緩慢柔軟的運動卻蘊含着一股力量,同時也帶著幾分瀟灑。這樣的感覺讓我把氣機導引和虛幻的武俠世界做了一個連結,似乎武俠小說中的神奇武功不完全是虛構的。從此就對氣機導引有了一探究竟的動力。

許多年過去了,不知何時開始,培養一種適當的運動,居然成為我同齡朋友之間的重要議題。就連以前常常一起運動打球的同學也都出現相同的困擾──例如球伴難找、時間場地有限、體力不如從前…,種種原因讓十年前不存在的問題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當初學氣機導引,反而成為明智的決定。而網球,現在對我而言比較像是社交工具,在吃飯聊天之外,另一項結交新朋友、聯絡老朋友的選擇。回想當年,再看這十年的變化,讓我覺得很有趣。


 



練到深層時,唯求自知

Q2:記得你說過,因為你學得很勤,常有同學問,氣機導引到底是學些什麼?你也答不出來。要表演給人看,也不知道要表演什麼?現在你能清楚說明氣機導引到底在學什麼嗎?你也提到過,有一次美國同學要你跟他推手,結果人家怎麼費勁都沒法推得動你。

A2:剛到美國的時候,別說美國學生,就算來自台灣或中國大陸的同學也壓根沒聽過導引術。當時自己還比較專注在大關節和一些比較表層的動作表現,不知怎麼,心態上也比較想『show something different』,好讓人瞭解,有時候就會做給同學看。後來比較專注在深層的變化之後,反而不是這麼想主動讓人知道。遇到隨口問問的人,我只會說這是另一種幫助身心放鬆的運動。但如果遇到真正有興趣的人,我也會很開心的分享。通常他們會不斷地追問鬆柔的好處或怎樣叫鬆柔,這時候我就會一邊解釋一邊表演給他們看。例如表演「拋韁過海」和「甩手踢腿」,演示手腳放鬆之後的勁道,表演「乾坤手」或「過蹻手」,展示肩背、肩胛的內部鬆柔。另外有些同學遇到一些身體痠痛來問我,我就會根據以前所學的招式選幾招教他們做。有些人問我什麼叫做練深層而不練表層,我就跟他們講講我所知道的道家思想以及意識內收與外放的差異。不過,要完整表達是很困難的事,通常無法三言兩語說清楚。因此若對方沒有這麼高的興緻,也不需要白費唇舌。

我在美國只有頭一兩年曾找幾個華人同學推手玩玩,想要看看怎樣的身體運用才能像張老師一樣不會被人推動。後來我發現自己的優勢只是比較柔軟,角度比較大,雖然贏面較高,但我很清楚這不是我想要的。後來身體慢慢往內鬆,我發現要有本質上的改變更重要,因此漸漸地不找同學玩推手,只比較專注在身體內部的體會。


靜坐聞香,真實體會體呼吸

Q3:功課這麼忙,你仍然每天練功嗎?老師教過的功法你也常複習嗎?你如何要求自己?記得你說過用沉香靜坐真的很有幫助,可否跟大家分享你的體會?

A3:我在美國忙的時候練得少,輕鬆的時候練得多;週間練得少,週末練得多。但每天無論如何都會想辦法動一動,半小時總是有的。這得感謝出國前老師多年來幫我奠定的身體習慣,不動就全身不舒服。同時也懂得享受靜功對身體內開發的樂趣,而非只有痛苦忍耐。如此一來大大提高了我持之以恆、主動練習的動力。當然我也常回想起老師在耳邊的告誡兼勉勵『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種種原因讓我雖然不像以前在課堂上那樣努力操練,但卻始終沒有長時間中斷自我鍛煉的習慣。我發現自己一個人練習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所以只要時間不允許,我不會給自己訂高標準,畢竟懶惰還是很容易戰勝堅持,而我懶惰一天就可能隔天也懶惰,之後成為慣性,高標準也失去意義。還有就是我若是堅持做什麼,很容易不知不覺變成緊繃的狀態,練功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觀察自己一段時間之後,歸納出練功要隨性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例如靜坐,一開始我不管多忙都盡量早起練習。但後來發現如果起床還想睡,靜坐效果就很糟。所以之後只要起來還累,就繼續倒頭睡覺,一點也不猶豫。只要起得早又覺得精神好,就會趕緊把握機會靜坐一會兒。但是為了要持之以恆,我都非不得已不晚睡,如此也就讓自己常早起又有精神。

將要出國時我有些緊張,不知道離開老師後自己一個人怎麼練才比較好。老師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特別交代要練哪些特定招式。我也就每隔一段時間隨機的換功法練習,唯一比較固定的是靜坐。靜坐的明確細節要領很難掌握,且練功的同時往往參雜着各式各樣的身體感覺,讓我常常也不知道怎樣坐才是最好。但我想到老師強調的最高原則是『鬆、虛、凝』,因此只要常常提醒自己往這個方向走,應該不會有大錯,頂多就是進步得比較慢一點。在台灣時常常只顧著上課跟著老師練習,比較少靜下心來自己體會。在美國或許是因為自然環境好、心情放鬆,心態上比較不急,卻較能注意到身體裡面的細微變化。今天坐一下,沒什麼感覺,那就算了,明天再坐。若今天發現一個有趣的感覺,或想到一個可能的關鍵,明天就繼續在那個點上摸索。隔一段時間回頭檢視,忽然發現自己沒做到『鬆、虛、凝』,就趕緊再往對的方向調整。久而久之,我發現身體的變化其實常常在鬆緊之間切換,現在覺得緊,未必是身體變緊,很可能是現在才感覺到這裡的緊。因此只要再提醒自己在這裡放鬆,漸漸地又會有一個小小的進步。

我現在很少點沈香了。回想起來,我覺得靜坐聞沈香對我幫助最大的是體會老師強調的『體呼吸』。老師強調吸氣要靠身體放鬆而不是靠鼻子吸氣。沈香進入身體容易讓人感覺氣飽,因而讓我感覺到身體放鬆之後真的有吸氣的真實感,而非很空泛的讓人無法捉摸;讓我知道身體放鬆之後真的有東西進來,而不是呆在那裡死寂一片。同時沈香的氣飽現象也讓我比較知道怎樣放鬆。放鬆得對,身體的飽脹感就越來越紮實,也越來越能往末梢走。放鬆不對,就沒有這樣的感覺。所以說沈香對這樣一個令人難以摸着頭緒的操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線索。


學術訓練與靜功學習,都不放過「意外現象」

Q4:一個優秀的孩子告訴我說,他學任何東西,凡是沒有徹底弄懂的都列為「不懂」。我發現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學習態度都很嚴謹,你在練功時也是如此嗎?

A4:我大學時成績好,有些時候其實是不求甚解,但可應付考試。來美國唸書才發現自己以前囫圇吞棗的壞處,或自以為懂了,其實沒懂。後來又發現,其實要確定自己『懂』,也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學習A、B兩個數學模型,分開學習時看著公式的推導證明,會覺得自己懂了。可是當老師問『A和B有什麼不同?解這一題時哪一種好?為什麼?』忽然又糊塗了起來。久了以後發現,越抽象的東西就越立體,『橫看成嶺側成峰』,一開始學習時往往從該物體的主要面向下手。要真正瞭解,就必須學習過許多類似的抽象概念,彼此交叉比對,才能越來越看清楚這些觀念的立體面貌。另外,有些很難的東西一開始怎麼弄也弄不懂,或說弄懂必須花很多很多時間。一開始我也是投入很多時間試圖弄懂,但後來發現先不求甚解,然後做中學,可能更有效率,也可能是真正弄懂的唯一方法。

關於學習的方法,其實可以用目前很熱門的機器學習作比較。『機器學習』是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主要的目的是讓機器(電腦)透過內建的數學模型自動學習資料中的規則,進而對未知的資料做預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是『沒有假設就沒辦法學習』。比如說給你 x-y 平面上三個點,(1,2)、(2,4)、(3,?)。很多人會說“?”是6,那是因為你假設了這三個點是由同樣的方式產生的(y=2x)。如果移除了這個假設,這三個點完全沒有關聯,那就完全無法從 (1,2)、(2,4) 得知“?”是什麼。所以這原則告訴我們,要學習就先要有假設,假設某些條件是事先成立的。套用在練功的學習上,可能就是要先有信念,沒有信念則無法學習。比如說相信道家學說是對的,相信目前的方向是正確的,相信『鬆、虛』是有力量的…等等。如果一點信念都沒有,或處處懷疑,則無法有效學習。然而,另一方面,假設太多也不是一個好的學習方式。當學習的項目符合所有的假設時,學習和應用都會很順利。但是一旦學習的項目不再符合所有的假設,那學習效果就會變得很差。拿大人與小孩當例子,大人經過訓練,因此對這世界已經存在了許多既定假設,而小孩則沒有。因此當遇到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大人的反應往往比小孩快,因為常識性的問題符合大人對這個世界所作的既定假設。但是如果遇到一個新的事物,小孩的學習速度往往比大人快,因為新的事物違反了大人對世界的既定假設,在學習上因為假設錯誤產生學習錯誤,而小孩卻沒有這個問題。回到練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功夫越到深處越違反以往的經驗,也就是大腦所建構的假設。因此要放慢學習速度,不時檢視每個之前的既定想法,多觀察意料之外的火花,看看這火花是不是因為某個假設錯誤造成碰撞所形成的。再由此對自己的假設慢慢修正。我自己在靜功的練習上尤其注意這樣的原則,常提醒自己不能急,盡量在精神最佳狀態做練習。如此才能放慢學習腳步,集中精神小心檢視每個意料之外。如果精神狀態不佳,練靜功時我往往會急躁,身體就只能反射性的用既定假設處理所遇到的狀況,而錯失許多微小的意外。

西方科學偉大的發現往往起源於意料之外的現象,為了解釋這意外的現象,就必須跳脫原本的假設,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經過嚴謹的推論分析,發展出更新的理論模型,將這意外的現象與之前認定的常態現象一起解釋得更完美。在這個過程當中,推翻假設只是第一步,接著要建構一套新的嚴謹的理論,然後再小心的反覆實驗驗證,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研究成果。若推翻假設後,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些模糊的理論,就只能算是有趣的猜想。因此科學研究的訓練,也就是仔細觀察(發現意外)、想法創新(擺脫執著)、自圓其說與小心求證的過程。我想這樣的精神套用在階段性的身體研究上,也是有相當用處的。


 



今天體會一點點,明天繼續探索

Q5:你每隔一段時間會透過越洋電話向老師請益,是遇到學習的困惑嗎?一般同學不大習慣問問題,癥結何在?

A5:哈,通常我都自我感覺良好,遇到一些不明白的東西都先自己觀察一陣子。有時候久了問題就自己消失,就算真的有困惑,也不會是那種明天之前非解決不可的問題。打電話給老師,通常是練習一段時間,感覺到一點點以前沒有的發現,跟老師討論討論。而老師有時會根據我的描述,給我一些我從沒想過的建議,同時講一講他最近所見所聞和想法。練功練久了,我相信在身體解開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感受一定不盡相同,因此一些比較枝微末節的問題,還是得靠自己慢慢觀察、解開。問老師問題,我傾向于觀念上或原則上,或一些新的身體發現需要討論。其實我也不太會問問題,我喜歡先自己觀察,形成自己的結論,然後再跟別人討論。這點跟美國同學不同,他們往往一有問題就問,馬上進入討論。後來我發現這兩種方式各有好壞。先自己想想的好處是能把問題釐清,討論時能真的切入重點,但壞處是有些事情其實一問很快就能解答,自己卻摸索很久,或者一開始摸索的方向就錯了,導致浪費時間。提問和討論的好處,一則是馬上能解決問題,二則是在沒有既定想法之前彼此激盪,比較容易產生新的點子。但壞處是因為沒仔細想過,所以在困難問題上很容易產生假懂而非真懂的情形。若一群人當中沒有一個真懂的人,這個討論常常會變成在原地打轉而沒有結論。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劣,但從小到大的習慣養成讓我一時也改變不了,只能偶爾提醒自己注意,不要固著在自己的習慣上。

剛來美國的時候,覺得沒辦法上課很可惜,後來發現自己在台灣的時候常常上課反而有點太依賴老師,有一點"把自己的進步指望在老師的教學"的心情。也不是不認真,而是覺得多上課就好,認真學,但有沒有進步是老師要比較操心的事,我只要聽老師的話,做老師教的動作。這聽起來沒甚麼不對,但無形中就比較少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候。到美國以後,想說只要不退步就好,其他的不強求、慢慢來。少了課堂的刺激自然損失很多啟發,但另一方面卻讓我比較有時間慢慢琢磨以前所學的某幾個點上。這時候能不能有所進步就全看自己,因此反而會比較專注在每天一點點的小發現上,今天體會一點點,明天就從這一點點繼續往下探索。久而久之,好像也有了一些以前比較會忽略的體會,因為自己的心態改變了。這是自己的問題,跟老師無關。但若沒有這樣的環境轉變,我可能沒這麼快發現這一點。


Q6:第一次悟級評鑑時,老師說你胯不鬆,所以你第一次沒通過,大家都為你抱屈,老師卻說,把你刷下來是送給你一份貴重的人生禮物,你當時是怎麼想的?針對「胯不夠鬆」這個弱點,你如何彌補呢?

A6:我一直都知道我胯不鬆,到現在雖有進步,但還是不夠鬆。我當時沒有特別難過,只是覺得有點丟臉,因為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雖然理智上知道自己想太多,但感覺神經還是會反射出丟臉的感覺。可能是還太嫩,這方面的經驗值不夠,很多事情還是要慢慢習慣,沒辦法一步到位。

關於胯的問題,我以前很急,習慣性的一直去轉它拉它。後來發現過度的拉來拉去縱然可以翻壓坐地,但組織並沒有真的鬆開。後來取而代之的是放鬆地動,常常意念關注,偶爾調整呼吸,讓壓力微微的傳到胯,而胯本身卻不用力。如此一來,久而久之才發現稍微有一點點鬆開,但卻是內部組織的滑動,而非腳可以抬更高。








理解與實踐並重

Q7:你在Johns Hopkins學什麼?老師常在課堂上提到讀書無用論,你今已置身高端研究領域,又有豐富的氣機導引身體實踐體會,你會如何解讀老師這個說法?

A7:我的研究是關於計算生物學,用數學模型以及電腦程式分析生物資料。像是如何找出疾病的致病基因,如何預測某種基因突變的致病可能性。由於生物科技的發達,現在已經能在可支付的範圍內,解開個人完整的基因體序列,並透過比對,找出每個人所帶有的突變。以前資料量小的時候,只能對個案進行邏輯推理或實驗。現在資料量大,就必須透過數學模型以及電腦的快速計算能力找到這一群資料背後的道理。找到了道理,就意味著可以預測。就像由許多物體運動實驗歸納出F=ma這個背後的道理,但是由F=ma卻能應用到所有相同的事物上。

其實我覺得老師批評讀書無用,應是對於現在社會普遍過度偏向讀書而缺少實踐的大力矯正方式。老師也常說『未學拳,先明理』,『明理』其實就是知識理解,也是讀書的目的。所以理解性的學習也有其必要性,只是往往理解多了就忘記實踐,而實踐是得到東方這套學問的重要方法。來美國之後,我發現其實他們是理論與實踐並重,因此才能進步得這麼快。他們研究的問題往往來自於實際操作上遇到的困難(實踐),或某些事物上人類仍無法理解的探索(理論),而非應用價值低且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假議題。唯一的差別是,他們專注於五官與大腦的能力,而東方認為應當恢復人類某種原始深層的能力。西方的研究依賴五官的感受作為判斷的接收器,輔之以各種精密儀器,延伸五官的探測能力,同時校正五官可能產生的偏差;接著用大腦對所見所聞進行思辯分析。像是顯微鏡、望遠鏡、示波器、核磁共振儀器、…等等,都是將眼睛看不到的世界,轉成眼睛看得到的訊號,進一步量化成數字,而後能做邏輯推理或數學分析,歸納出背後的道理,進而瞭解自然。而東方這套學問指出理解自然(或說其目的也不是要理解自然,而是回歸自然)並不能光靠五官和大腦,必須藉由五官大腦之外的識覺(或其他種種)才能回到初始的狀態,進而得到完整的認知。有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傳遞或溝通,卻必須藉由五官發送、接收訊息,藉由大腦組織想表達的意思與理解接收到的訊息。因此東方這套學問的精髓往往難以傳承,唯有理解之後透過不斷實踐才能心領神會,而西方建築在五官大腦系統的知識,反而能很有效率、有系統的隨著時間積累。人都有慣性,當習慣了五官大腦系統的運作(讀書理解知識),就弱化了心領神會的能力,我想這是老師強調讀書無用的原因。當我在試圖說明上述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很自然的用了大腦的邏輯思考。從氣機導引練功的角度,可能又是多餘或干擾了。

Q8:在未來的生涯規劃中,氣機導引是不是也在考慮之列?

A8:當然會考慮,但是要做什麼還沒仔細想。不過無論怎樣,把功夫練好總是必要條件,因此目前先專注在練習上。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應是相輔相成

Q9:很多同學一開始都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來,沒想到一路跟隨,老師現在說氣機導引是哲學,你覺得呢?老師常強調:「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你還年輕,應該學習「加法」,但氣機導引卻不斷強調「減法」,對你的觀念或實際的人生追求,會造成衝突嗎?

A9:我想說是哲學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因為練功要深入,往往重點已經不是招式的學習,而是更內化的體會,甚至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態度。相反的,當身體漸漸放鬆,心理也跟著漸漸放鬆,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甚至對自然的認知也會改變,因此說是哲學一點也不為過。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字面上看起來是衝突,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互補的。「為學」的目的是「理解自然」,而「為道」的目的是「回歸自然」。「為學日益」是要我們對自然的理解一天比一天全面,而「為道日損」是在回歸自然路途中將障礙一一拔除。理解得越透徹,就越清楚障礙所在。當越過一個障礙後,回頭往下看,來時的路卻又清晰許多,自然對週遭事物有更深更透徹的理解。但是也有可能吸收許多錯誤的知識,對自然的理解越偏執,自我產生的障礙越多,久而久之深陷泥沼。所以從這個角度練功可能反而有助於學習,讓自己看得更清楚,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目的地,什麼是路過的風景。「為學」和「為道」本身的概念不衝突,衝突的是目前社會對「為學」的價值觀。目前社會認為「為學」應當盡可能吸收大量知識,盡可能在短時間截彎取直比別人快一步到達。但是在練功時,卻偏偏急不得要慢慢來,強調把自己的汙點清除乾淨比快速奪取更多東西重要。看似衝突,但也可以說是平衡,讓自己不要時時刻刻都急著跟大家跑,不時放慢腳步看清楚方向,或當大家都追逐眼前美景的時候,讓自己懂得停下來仔細感受一下體內的暢快。我自己也一直在學習與調整,日後有什麼心得再與大家分享。

有些問題很耗腦力思考,講完之後卻感覺不知所云。歸納這些道理也是「為學」的一部分,而實踐也只是剛剛開始。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覺得有趣,為練功增添一點樂趣與動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活化的,不只是身體,也是心靈


◎嚴茂旭






由於在工作期間長期熬夜及使用電腦,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而不自覺,直到出現種種不適的症狀,諸如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等問題,才想起好友辛華昀勸我多年,一直要我來學的「氣機導引」。當時總覺得那應該是老人家學的東西,所以沒有付諸行動。

而後真正讓我動心的,是華昀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他學習相關武術多年,拜師多人,卻直到學習張老師的「氣機導引」,才發現張老師所教授的,正是他多年尋覓而不可得的。張老師所教授的每一個動作都有深刻的內涵,沒有一個動作是多餘的,也沒有哪一套功法需要再增加動作的,套一句梁實秋的話來形容,真是穠纖合度「多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啊!

於是我抱著一試的心態,初次加入「氣機導引」這個大家庭。第一堂課,不例外地,我收到的第一份大禮便是隔天早上起床後,全身有種快要「分崩離析」的疼痛感,心中不禁微微抱怨老友為何要介紹我加入這種「操死人不償命」的課程。但神奇的事卻在幾個月後發生了!起床時不再有腰酸背痛的感覺,那是種四肢百骸間充盈著充沛的狂喜,彷若初生的嬰啼,全身都沒有負擔的輕盈。於是當下,我便毅然決然地決定跟著張老師繼續學下去了!

自從接受張老師的教誨後,至今已經兩年多了,仍不禁深深感到這門課的博大精深,有種誠如印度大文豪泰戈爾所言:「真理之海近在咫尺,卻深不可測」之感。

說來慚愧,雖然已經學了兩年多,仍只能學到老師所教的皮毛而已。並非我不認真練習,而是老師所教的東西需要長時間用心體會。就拿「大鵬展翅」來說吧!每次跟著老師做動作的時候,都會有新的體悟,雖然不是每次都有大的突破,但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心得,不管是手部的旋轉、重心的轉移皆然,每每有新的進展時,便會有種喜悅跳上心頭的衝動,此中奧妙,只有在年輕時代反覆閱讀〈紅樓夢〉這般經典時才體會得到。

對鏡,仍可憶起兩年多來的種種,除了肢體之外,授教最多的便是張老師每週上課的「心靈講堂」。之前的我總自認為有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但每次上課時,卻總覺得被重重的一擊。如果驚蟄是通告萬物春天的來臨,那麼張老師的言論,便是次次敲開心靈淤塞之處的春雷。老師的思維如老鷹遨翔於世界,不受時空限制,又如同庖丁解牛般,恢恢乎其間,游刃必有餘地矣,不受任何枷鎖桎梏;猶如老和尚的醍醐灌頂,更似熟識的老友給予的關懷。

有時在工作中遭遇困境,總會想起張老師在課堂上用身體動作來應證經典的智慧,諸如:《老子》、《易經》,以及《莊子》。有時候會想起《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為,而是無為而無所不為;有時會想起《易經》的「群龍無首,吉。」人,既活著,便當以追尋自然法則為圭臬,而老師讓我們從身體開發智慧,這種力量遠非文字理解所能比擬,每每能帶我飛過險境深淵的峽谷,讓我在每次跌倒之後,總能更瀟灑的爬起、站起來,站得比以往更加挺拔。

誠如張老師所言,他要教我們的是身心靈進化,而不僅僅是外在的肢體動作而已;所以,我們都要十年以上的學習,才有可能瞭解他的語言、思想。我現在僅能初窺這句話的意涵,知道老師絕不是炫耀,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的無奈。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最後祝福「氣機導引」這個大家庭平安喜樂,謝謝志仁、碧蘭、華昀、…等師兄姐的提攜。(本文作者為周二晚班學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兩年薰陶,開始探索本質


◎吳海銘



民國98年12月底,我和我哥哥在俊介師兄引薦之下和老師見面,只記得老師順口問了幾句,就笑咪咪說:「好!好!」之後就突然嚴肅的告訴我們兄弟:「來這裡不是運動,是練功,你們要有心理準備,想好了再來。」當下覺得心驚了一下,但隨即想,「哇是鐵人ㄋ,有甚麼好怕!」因為之前做鐵人運動,對自己的體力耐力頗有信心,當下定了隔年一月開始上課。

第一次上課當天,傻呼呼的也沒甚麼心理準備就來到教室,在月英師姐的指導下開始鬆身,這下才知道事情大條,原來我真的是「鐵人」──身體如鋼鐵般僵硬,這裡腳抬不起來,哪裡腰彎不下去,手也卡,腳也卡(難道是女神卡卡附身??)經過師姐耐心指導,體力也好像去了1/3,終於鬆身完畢,開始上課。老師一來先說了一段話,再開始上課。坦白說,我根本不記得過程和做了甚麼,只記得上課中,看師兄師姐們自在的做一些我根本做不到的動作,我只能勉強配合。之後,好像看到過往的人生如跑馬燈一般出現在眼前,(啊!我不是鐵人嗎?)好不容易挨到下課,我已經全身虛脫,感覺像是跑完一趟半程馬拉松。後來才知道,氣機導引運動使用的肌肉和經脈,有許多都是平常很少動到的深層肌肉,動作的目的是達到全身性的內外平衡,跟一般人所瞭解的運動是截然不同的層次。而身體長期的不協調、不當的用力代償和沾黏,需要一段時間的鍛鍊,配合體力和耐力的訓練,才能重新喚起它。經過老師耐心的指導,身體慢慢出現轉化,漸漸明白何謂鬆,何謂絞轉,雖然還僅僅是皮毛,但身體的活動角度變大,以前的腰痠背痛消失了,抵抗力也比以前強,對身體的感受加深,體驗甚麼是氣落湧泉、甚麼是手自己會舉上來等等。一點一滴的累積和變化,對身體的探索,也明白自己對身體的無知。

今年最重要的是上課時老師教導的觀念心法,引導我們何謂「道」?由思想導入身心靈,從身體的陰陽虛實平衡來綜觀萬物,無論待人接物,兩性關係,親子關係,到生意場上的進退應對,都有很大的進步。經過2年多的薰陶教化,對事物的看法漸漸深入,不再只看表面,而是試著去探索其本質,在在都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和改變,不再只注意形而下的物質層面。真的很慶幸能在這個地方跟隨老師,今後我還是會繼續努力,寫得不好,還請大家見諒海涵。(本文作者為周二晚班學員)






東醫氣機導引第48期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