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東醫氣機導引第221期電子報 / 氣機導引醫療顧問團成立

 【 編輯小語 】   

氣機導引醫療顧問團成立


編輯部






積功勤行十幾二十餘年,多數的氣機導引學員也漸漸走向中晚年,總是及早佈局的張老師,大約在十年前就在課堂上殷殷叮囑,我們的工作方向是耕耘老年社會,為蕭條落寞的人生晚景,激發燦爛的光。於是,課程主軸進入無極內息導引,五感覺知用香道、茶道當教材,又堂皇推出「道的周天運轉圖」,引領大家統合虛實有無波粒二相的生命景緻,讓我們相信——雖然功不成、名不就,加上年華漸老,但我就是不增不減、本自具足的佛!


然而,佛也還有凡人的肉身,會生病,會腰痠背痛、口渴、肚子餓,所以,張老師鄭重邀請幾位熱心的醫師,成立「氣機導引醫療顧問團」,協助同學在健康遇到難決的疑問時,可針對自己的身體症狀,準確判斷該看哪一科的醫生,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顧問團的運作模式還在摸索中,未來會如何發展,端看同學的心態如何為這個從自助、助人噴發的善意,注入更多更大的力量,讓老人充分發揮生命智慧,調和社會的急躁與茫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是我聞  】   

覺醒之道


課程筆記彙整/週四午班






本文重點摘要:


1. 以現代人的老年哀歌,以及集體意識形成的自我限制,洞察生命的實相

2. 如何以道心轉換人心,以內在的安定來洞察真相,無虞恐懼,跨越外境的障礙

3. 洞察真相之鑰為:意識的覺醒——這一生要成為甚麼

4. 如何覺醒? 如何成為? 分為四個主要方向:  

(1)練功:從身體練就源頭的覺醒

(2)個性:內心的脈動,轉化個性的限制

(3)內心與大腦潛移默化的自我整合

(4)大腦的修煉:帶狀性信念的養成

5. 如何鍛鍊出覺醒者所具備的「心靈轉換力」?

(1)運用介面及工具:以茶道為例

(2)放下執念,走出侷限,敞開接受,多多參與,多多交流

(3)以氣機導引的核心價值,來以身修心

(4)識與覺的轉換:守靜之法

(5)覺性的脫離心

(6)覺醒的定義:對因緣合和之理解

6. 覺醒者之相

(1)道法自然,因緣合和,無限可能

(2)五濁中空的覺醒之心: 一切皆我,我即一切,向一切說對

(3)覺醒者與一般人的同與不同

7. 覺醒者的力量

8. 覺醒者的考驗

9. 覺醒者的生命觀:

(1)五感參與的生命藝術

(2)生與死,告別與新生



以感恩翻轉老年哀歌

 

老年後要進入陌生團體是辛苦的,若能隨遇而安,充滿感恩,那麼這生命是好的。如處處不順眼,更因動能不足,只能在有限範圍內挑剔,最後會形成兩種狀況:一是說出來,將內心的混濁倒在照顧者身上。二是不說出來,則內心混濁扭曲怨嘆,在死亡還未來臨之前,生命儼然已成人間煉獄。


這佔人便宜,好挑剔,臨老不改的習氣,所形成的因果業力,即是這一生的清算,也將隨著死亡,繼續帶入另一個世界。


當逃避事實時,負向波的頻率就越大。再加上不願面對,假裝善良圓滿,波頻就越差。反之,若能直視,即能制壓。

 

如同有人自覺身體不好,一直去看醫生,執著於聽信權威,令自己被催眠,結果身體越來越不好,越看越多科,招致更多問題,陷入負向循環。

 

故要以正規方式去看,無須以善良、慈悲、道德論斷,這些都只是假象。將事實說出即是。當內心格局夠大,就無需規避事實。



意識的覺醒:這一生要成為甚麼

 

意識的覺醒,才有高度的視野。而意識的覺醒,必須藉練功而對身體有務實的觀察做起。但人們往往不務實,沒有要成為甚麼,沒有設定終極目標。

 

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受過如何定義目標的邏輯訓練,只是人云亦云,跟隨普世價值,無意識地受到集體意識的催眠、安排、及暗示,活得宛如射出成型的模組。一般人所謂的目標,大多在追求外在的功成名就。

 

然而,真正的目標是:向內探索,清楚自己要做甚麼,人生要走向何方。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能意識到「我要成爲什麼」。

 

練功,就是透過身體開始理解「我要成為甚麼」。練功不在追求動作招式,而是在每個動作中,練就自我覺察。譬如,當手抬起時去感受: 我是誰? 我的身體是什麼? 我的大腦是什麼? 我的內心是什麼?透過與身體的對話,持續覺察的過程,創造不一樣的自我。這套修煉方法,沒有被加諸任何世俗的定位,或去發展出一套看法來自我催眠。這是一套直接帶領練功者到達源頭的覺醒。這是張老師在自我生命中所做的選擇,而發展出的一條道路。


 

「個性」創造成就


 若人生已走上某一條路,受了他人之安排,現在又該如何走上覺醒之道呢? 答案是:把握當下的機會。每一個人選擇的舞臺,都是處於時代整體現狀中,所產生的效率。其實人人都有達到極大成就的可能,其中最大的關鍵是「個性」。

 

人格跟個性不同,人格是大腦想出的邏輯,個性則是內心的脈動,兩者常被混爲一談。個性的重要性大於人格,許多成功者的人格皆有瑕疪,但個性足以令他創造成就。

 

所以最重要的是內心,內心是源頭,內心不滅。大腦無法傷害內心。但是大腦卻是修煉最主要的途徑,而非直接修煉內心。人就是這麼複雜。

 

如何創造「到達」的境界呢?這境界既能見內心個性的狀態,又能主導大腦形成之方向,進而達到所有自我的共同參與、整合。

 

活著的目的,即是全心致力於這種自我潛移默化。在每日的生活中,外在所見皆假。唯有透過潛移默化,不斷的識別,所見之外在,才得以被內化而定義為真。

 

以上的智慧很深,需細細咀嚼,以自己的人生去印證。你所要做的,就是將內心及大腦想法進行潛移默化;用肉體的覺受教大腦思考。人無法主宰外界、外境對大腦的影響,但絕對可以主導自我身體對大腦的影響。因爲對身體而言,你就是上帝,透過身體與大腦之間的修煉,自己擁有主導權,來決定要創造什麼樣的腦。



透過身體教育,轉換個性的侷限


再來,是該如何看見自己最深層的潛意識? 內心的個性要如何超越?要如何轉換個性的面相? 


所謂江山易改,個性難移。改變實屬不易。轉換的方法是,透過身體教育,或是運用腦來轉換個性,就不易出事。比如原來的個性喜歡罵人,很難改變。但可以在大腦輸入指令,將罵人的本能衝動,轉換成罵自己,變成一種懺悔。練功就是要練就這般的清楚與提升。

 

越不認真,就越不穩定,越容易出事,這是吸引力法則。越是在意什麼,則必然發生,這是頻率。當人走向對的、務實的頻率,一切即趨安定。

 

若帶著許多自我執著練功,既聽不進他人的建議,亦不積極參與活動,不接受多方嘗試,便可惜了機緣,無法變好。人無十全十美,亦無對錯,但若自我的世界如此狹隘,那麼,走到最後的結果,人生亦如是。因為個性決定人生。

 

多多參與,譬如好好參與品香喝茶,讓細胞安定。每當來學習時,與他人多聊天互動,不要有過多個人看法,學會聆聽而能笑得出來,這就是快樂之道。


 

格物致知的心靈轉換力

 

甚麼可以令人真正快樂、真正紓壓? 泡茶是很好的方式。和茶建立起情感連結,愛上喝茶, 與茶連結,產生感情,即意味著「真心接受」,才能獲得「心靈的轉換力」。


那麼,要如何選擇好的介面與工具呢?


第一 ,長期使用對身體無害。

第二,不過量。喝白開水都會過量,更何況喝茶。若從早到晚都喝茶,血液裡都是茶,反而需要水來中和酸鹼濃度,即為過量。

品茶是品心情。茶好喝,亦能帶來好處。但要先確保安全,再考慮品質。這是覺醒者在處世中所具備的正確態度。

透過安全物質所帶來的風韻,讓自己放鬆,感受幸福,把大自然的韻味放到身體上,進而在心靈昇華出對世間的讚美,形成正向波動,這物質即為好的介面與工具。



放下執著,敞開接受他人建議

 

許多人終日把時間花在被催眠的無謂醫療上。若要跳脫這無意識的循環,則要出去連結、積極生活。譬如來到會館,讓自己有個安靜之處,在潛移默化中,轉變即發生。反之,若讓自己陷入混濁、鬆散、孤獨的狀態,還不自覺的自我感覺良好,則是可怕的。


老師的建議,就是天地的安排,透過老師的訊息,傳遞老天的照顧。來這裡是學會看到上帝給的祝福及安排。若能以此角度來看,生活將充滿色彩。所有一切皆是不同顏色的祝福,便不會陷入怨歎之中。

 


氣機導引的核心價值:以身修煉內心的安定,跨越外境障礙

 

如前所舉之例,老師看到的是,台灣不用付稅金,就有軍艦來保護,而且是從四面八方來的,連海空都保護,台灣是世界最安全的。然而,一般人看到的是恐懼。如何轉換不同角度,來看一個現象及事實?

 

政府能做的,就是自救,即使是卑鄙的方法也是方法,只要能安定,就是好的。能作如是觀,即能在恐慌中獲得紓解。

 

紓解並非不恐慌、不知危險。而是一方面看清楚危險,同時又具有紓解的能力。紓解能力的定義是,身心不因外境而產生作用,不形成對世界的扭曲看法,不破壞感受世界是平衡安定的自我。

 

一切發生都是外在,不論發生在個人或是國家,都不影響內在對世界的自在。這是至高的智慧與邏輯。

 

練功時要將以上的安定性,投入在動作裡、在感覺的當下,使正向觀念充滿能量性,培養出能跨越障礙之心。

 

但並非跨越障礙後,而無視障礙。反之,是清楚明白了然於心,障礙即使在前,內心仍能凝定,如如不動。這才是身體教育,亦為氣機導引的核心價值。


 

大腦(上丹田)的修練:帶狀性信念的養成


為什麼做如此教育與修煉呢? 因為理解生命的短暫,時間的寶貴價值。


追求功成名就、金錢等物質,不代表生命真正的成就。但人們卻被世間催眠著要追求金錢。諷刺的是,人不見得有足夠的時間享用金錢,卻必須花更多時間,面對衍生而出的憤怒、煩惱、與人對抗,產生不協調的對立性。反而陷入再多錢都解決不了困境。

 

人們一味地怕吃虧、怕花錢。有錢當思該把錢投資於何處。絕對有價值、必須不遺餘力的投資,就是在「大腦」,亦即對上丹田的投資。切勿投資在短暫剎那感覺的、或休閒活動。一時短暫的快樂高潮達不了智慧,高潮結束後伴隨的是低潮的來臨。

 

唯有帶狀性的信念養成,才足以改變大腦。在各種情境中,歸納出帶狀性、常態性,來養成大腦。

 

至於是何種方法? 依個人喜好,並無固定之法,亦無最佳之法。在生命分秒進行之際,自己要能規劃出系列性的生活方式,並在生活的過程中順應變化。生活中不管發生甚麼,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人生最大之事,莫過於死亡,其他小事便任其經過,無須留心,只要死亡不來臨就好。生活中所要經驗的是,身體、心理、大腦各自如何作用,是否屬於自然?


譬如80歲的膝蓋無力是符合自然的,醫生卻說是膝蓋退化,將其歸納成疾病,那麼膝蓋就真的失能無用了。當體認到這是自然現象,就無需恐懼,只要維持膝蓋基本功能,能蹲能站就好。



識與覺的轉換方式:守靜,離開當下想法

 

人心到大腦的過程中,該如何找到道心? 比方說,面對武力環台的威脅,轉換恐懼,看到中共其實是在保護台灣,從恐懼的困境中解脫,這顆心就是「道心」。

 

再來是大腦的想法。最佳方法即為「不要想」。 譬如先轉換情境去喝茶,找一個足以把自己從當下想法提拉出來的方式,稱之為「守靜」。

 

總結來說,守靜,是先將當下的意識隔開,這就是識與覺的轉換。

 

人對於事的反應機制,是從生理的反應、心理的反應、大腦的反應,再由大腦反應回到心理,經由內分泌、自律神經,再回到身體,不斷地在身心靈循環,因而捉弄人所認為的一切真相的變化。這些反應與人格、道德,甚至業力都毫無關係。

 

業力鎖在人格與個性中,上輩子已總結,因此不看上輩子,要論這輩子。能從這輩子觀全貌,是為「覺性」。以覺性了解自己的生命真相是甚麼,以及形塑了甚麼樣的日常。

 

不要管業力。在自身下功夫做了解,一切源於自然變化。最終修煉的是道,道即覺性、全覺能;是謂覺心、道心。

 

在對於宇宙自然的觀察中,生氣時、煩惱時、高興時,都是無明,以上都是蛋白質酵素,內分泌分泌的反應。

 

人的痛苦,都是由不快樂引起的,是一種受內分泌作用而出的心情。真正的快樂不存在於作用力的影響,真正的快樂能產生作用,感覺到好玩,稱之為法喜。若能見法,即能客觀地看到自己心情不好,可以感覺到自我反應、看到生命運作當下的自己,同時能生出「脫離心」。一定要有這種「覺」,才能擺脫生命的作用。

 

這是至高智慧,與學歷、金錢、人生際遇無關。要理解這門智慧,需經長期薰習,配合八卦圖,道的周天運轉等眾多工具,因而得以著力修習,得以將智慧,換算成如此語言。若無以上各項的累積,對於一般人而言,聽到此論述時,僅只是粗淺的知識認知,無法真實領受。真理只需感受,無須理解。



覺醒:是對因緣和合的理解

 

真理不需要理解,必須在傾聽與感受中體悟。覺醒,乃是對於「因緣和合」的理解。任何狀況皆有因緣。因緣來自何方? 來自人本來就這樣,是為「道法自然」。但必須透過得「道」,方能在自然裡得「法喜」。

 

開悟成佛,即具有可「安住」的因緣。能在紛亂的時局中看到表象後面的真相,你就能擴散出安住的力量,那麼社會整體也能不再受到外境的干擾。這是出自於內在變化而生的安心,這就是「覺」。

 

覺醒,才能看到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如果覺得自己可能,光,就如其所是的照耀。哪個講師不認爲自己是無限可能而充滿信心? 哪個分析師是真的?真假重要嗎?

 

倘若覺醒,即能成為無限可能。

 

覺醒之光全然是太陽能,無須充電。但凡吸氣、面向陽光,即有能量。光,都是淨能量、綠能,只要覺醒,即可連結能源而產生光。

 

五穀產生的是濁能。五濁,具風、暑、濕、燥、寒五氣,皆有副作用。

 

覺醒者如水清澈。飲用清水且飲食簡單,受濁甚輕。能夠吸收大自然中的空氣、陽光、水。


覺醒者的每一口氣皆平穩內斂,氣息直接進入智慧,不在五濁及地、水、火、風之中,直接在智慧中形成流動。

 

覺醒者從陽光中即得骨氣、維他命D,在大自然獲得所需而毋需充電,故曰人要道法自然。

 


五濁中空 : 一切皆我,我皆一切,向一切說對

 

一切皆在五濁中空,看到五濁的空相。在「空」中了然一切即我,我即一切,向一切說對。人生如夢,對;人生如棋,對;人生如戲,對;人生即修行,對;人生即活著,對;人生即苦,背著上輩子的負欠而來修行,對;人生為上帝所創,命運早已安排,對;人生天註定,無需計較,對。


當能處於一切,對於種種說法、每個人的身心靈狀態,清楚明白,皆能說對,那麼此人的世界即在無限可能、為所欲為的境界。


覺醒者道法自然的能量狀態,和帶著意圖、「故意」甚麼都說對、甚麼都接受的人,是截然不同的真相。


覺醒者的生命如常人,亦經歷著一連串的病痛意外。但與常人不同之處為「覺醒之心」。


覺醒者具備將看到的明白,化為真相的能力。我是一切,我是一切心,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無所不在。

 

覺醒者具有龐大能量,面對生老病死,都有辦法,令人安定、度苦難。無須落入任一種意識形態,亦無需投靠門派。凡人則是動輒得咎,一遇到事情就淪陷,再像鴕鳥般轉開,受外境之困而不自由,無法等於一切。


不用工具,卻處處是工具,每天的時事都可以成為教化的工具,讓學生練習用「覺」看真相。覺醒者分析犀利,批判清楚,僅對事實分析,其中沒有攻擊,沒有偏頗的立場。

 


覺醒者的力量


以能量創造與香道、茶道之相遇,引領覺性修練之機緣福報。然而,舉凡各種能量之起始,皆需付出許多人力物力。包括大腦的思考擘劃,配合內心的大格局,同時要具備比他人強十倍的行動力,才能推動他人產生行動。覺醒者之所以能有此巨大力量,是一套生命觀,能超越身心靈的力量。覺醒者所做所為一如常人,任人解讀。你可以用各種社會觀感解讀他,因為他都是,但覺醒者完全不受他人觀感影響,他還是他,一樣具足能量。


覺醒者可以絕對付出,而老天會以一套人類的方法回流給他。眾生所看到的只是一般人、一般生意、一般過程;但凡是來到覺醒者手上的,都會變化成藝術品,變成教育。凡他所經驗的皆有收穫,能看到其中之微妙。


覺醒者與常人有一樣的長相及生理性,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他的個性、缺點、人格,看到他完全跟你一樣。因為他活在你之內。無論怎麼看,你所看到的都不是他。他如一面鏡子,反映出你自己。這句話充滿智慧,無須以任何心態去想,不需評判對錯、無須認同,只要放空去聽、去覺受。


覺醒者具有抵擋他人看法的能量。因爲他人都是用自身的意識與角度在看,絕對不是真相。覺醒者已經超越每一個自我狹隘的他人,成為全部的眾生。覺醒者在衆生裏,在衆生的優點,也在衆生的缺點裏,是為「等於衆生」。因此,無論他人怎麼看都對。但同時又可以說,那不是我,那是他。既等於眾生,又可以在識與覺中清楚明瞭。當能有如此的篤定、本能反應、細胞運作,否則,光是忍耐修行、喫苦耐勞皆徒勞無功,唯有在識與覺及周天圖中完全明白才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意味著,所有人都在追求各種方法,既然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又為何要去追求各種方法呢?


活得明白,才能於凡塵俗世中完成一生。而非高高在上,隱居出家,天下唯我獨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覺醒者才得以看見。常人皆不足以解釋這個「我」。若說,我就是我。這樣的說法,僅是片面的伸張。當有一天可以真正達到不用擺脫,無須拒絕,無須對立,在那裏就好,一切安定的境界,雞就會下蛋,魚就會游水,老鼠就會過馬路。該發生的自然發生,無須特別做些什麼,無須刻意創造追求,一切如是。生老病苦同樣會發生,會口渴,會買股票,會套牢。世間所有的發生,覺醒者與常人一樣皆參與,有相同的權利去發生常人的發生,方為天下唯我獨尊之境界。


兩者的差異在於,常人對於所有的發生,心裡常過不去,覺醒者過得去。常人認為窮,覺醒者不會認為窮。不管有形、無形,覺醒者內外皆富有,付出即獲得。可以體會到:所有的語言都是對的;走過的善良、經驗都是對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與人越多己越多,對;明裡施捨,暗裡天還,對;舉凡世間發生的一切都對。

 


覺醒者的考驗:選擇的絕對性所產生之對立

 

一些覺醒者會透過方法,產生特定的意識形態、學說、或進行某種教化的課程、或成立道場,依其所擅長的,來表達最後的真相。但若發生不同於這些表達的錯,便是眾生的錯。會因眾生所做的「選擇」而產生「對立」。譬如佛教想表達最後的真相沒有錯,而當其他面對真相、解釋真相的錯了,就認定是眾生錯了、追求真相的人錯了。錯在選擇的絕對性,而產生排他,因此落入門派、色彩、意識形態之爭,表面上看似不對立、接受一切,骨子裡卻依舊站在一種選擇上,無法真正大氣、淨空自己。所有真正想表達的智者,都必須面對這種考驗。


想要把巨大的智慧,傳授給一無所知的眾生,必受其無知所煩惱、所困擾之苦。所以大智慧者同常人一般,產生煩惱、產生理性變化、如常人般有所得失,只是得失的內容不同。如同魚需要水、鳥需要氣流才能起飛,各取所需、各受所苦,因為生命是活的。在覺醒者的生命中,食衣住行皆與常人相同,同樣要面對壓力、煩惱、生活的險惡。


唯一不同的是「眼界」。人本來都是開悟狀態,是被「識」的環境淹沒,變成以「識」認知,遠離開悟狀態。識並非錯誤,「識」與「覺」,為不同形態的「有」跟「無」。人必須重新意識「悟」。


如同泡一壺茶兩人喝,你內心感覺到什麼,他內心感覺到什麼,事實沒變,每一個人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那就是「識」。認知即為識。當認知到自我安定、喜悅、感恩、那茶就是喝到「覺」了。因為人本身即具足這個主宰,亦即人本具有悟性。


遠離悟性的人則落於個人想法中,只想著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因而忽略真相及完整性。

 


五感參與的藝術,感受美好的當下

 

與人相交,把榮耀歸於對方,雙方和氣就好。無常常在,人生最後終將面對生、老、病、苦。沒有美好結局,唯有美好的想像,美好的當下,美好的面對。


經由介面及工具,來練就六根的感受。譬如泡茶時旋轉茶杯茶具的聲音,具有讓腦波安定的頻率,帶給人一種暗示與期待。養成泡茶的習慣之後,這聲音便形成儀式感,讓眼耳鼻舌都到位。往後只要一聽到聲音,情境即浮現,聲界就出來。聲音可以記錄當下,藉由聲音、味道、儀軌,讓眼、耳、鼻、舌、身、意共同參與,沉浸在當下情境及情感之湧現,留下具足的證據。證據留在耳朵、留在眼睛、留在身體,此即藝術。


呼應最開始談的老年哀歌,切莫活在自我的想法中而嫌棄他人。當人在安寧病房時,他的缺點也會變成你的寶貝。覺醒者的身體可以容忍。因為眼耳鼻舌都是他人,同時也是自己。


除了泡茶以外,日常生活的點滴也會發出聲響,只是狀況不同。譬如有人的笑聲很大聲、笑聲很尖。若看不過去,意味著一定有盲點。人沒有好人,最尖銳的可能也是最被記得的,像一個標誌。這就是智慧。


所以找一些工具,多留一點籌碼,形成彼此交流互動模式,以後就不留遺憾。譬如練功要練到最好而無須貪多,經由練熟一段,練出禪定中的自己,練功的困難是能練就轉到深處,因而達到將很強的物理性,內化的軌跡。藉由個人如此的鍛鍊與取決,為子孫、為自己留下美好。



覺醒者的生與死:從告別中誕生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開始走向死亡。人上不過父母,下不過子孫,在父母與子孫之間,形成兩種人向世界的告別,一種是面對死,一種是面對生。


當父母死亡,就象徵著你也即將走向死亡。父母之後的每一位離世者,都是來與你一一告別,這個過程等同你已經在告別世界。因此,父母長壽是福報,代表告別時間較晚開始。這是「死亡告別」。但不管父母多長壽,只要第一個孫子出生,活著的每一天,也是在告別,是為「生的告別」。


子女早婚,可避免因父母短壽,來不及有孫子和父母告別。來得及的稱之為五福臨門、五代同堂、福祿壽全。孫子是來做生的告別。所以孫子的出生,依循時代、輩分,生命的邏輯變成了時間密碼。父母離世,接下來就輪到你。當周遭的人紛紛離世,代表死亡與你一步步接近,這叫生死告別。


只要這兩個現象,有一個現象出現,代表壽命已經在倒數。這是時間在生命裏的函數,非人所見的函數。覺悟者能看懂此天機,看懂新生命的誕生,與自我生命時間的相關性。這並非悲觀,而是早做準備防範未然。因爲生命是在告別中延續的。人的生命要等到告別出現時,而延續、重生。


因此死亡絕非突然,都是漸進告別。是世界跟你告別,你跟世界告別。無人能抗拒告別,死亡已悄悄地來到面前。老師的母親已四代同堂,有兒子、孫子、曾孫來告別,已經福祿壽,實屬不易。這個時代,告別存在哪裏,一生即有多少福報。下輩子亦從此處開始。這個福報,是透過一生的經營與開創,活出來、實踐出來的。要珍惜這種告別。


一般的告別式是出殯儀式,而非真正的告別式。若能理解時間的函數與告別的智慧,即「向死而生」。人體不過百年,真正活存的方式是留在人心。有多少人的心中有你,即使肉身死亡離世,影響力仍留存,廣泛活在人之中。即使對你無心,但他會記得。就如沒有人真正得佛心,但人人皆思佛陀是誰。即使人心中未必有佛,但大腦的思考中有佛。



告別即放下

 

新生命降臨,就是來宣告要「放下」,由世界提取的一段新生命告訴你。這是邏輯、是真相,透過腦神經、內分泌作用的過程即知。人在世上的意義,是經營出新生命。當新生命到來,也就是放掉經營的時候,這叫放下,這叫告別。

 

告別執着,告別擁有,告別過去重要的東西。比如說此時金錢已不重要。當有一個新生命要來接續,隨著告別的開始,物質所需越來越少,因為已無多餘時間花用。子孫有更多的時間來享用你留下的物質。根據質量不滅的定律,子孫是新一代的擁有者,你的擁有因此交棒傳承下去。


告別式已在進行中,無須執着個人本身得失。餘下的都是福報,四代同堂就是福報。一般人看不見生命中的時間函數,不明白其實只是一種告別。好好在告別式中做好精神轉移,這意味著你懂得告訴別人,如何在生命中佈局。從告別中從容,從告別中誕生你自己,死亡自此開始產生,或者,你自此重生,用不同的方式活着。

 

告別,是讓自己的典範傳承,繼續活在這裏。


 

(本文為5/23/2024 四午班課程內容,劉雅君依該班逐字稿彙整編修而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出生入死」的關鍵


文稿彙整/李明







第五十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講養生之道,這一篇最具代表性,道家後來所有修練系統就是從這篇開始,以之為核心。

 


出生入死

 

老子一開始就以「出生入死」破題,整篇的結論也是這四個字。在身體裡面走出慾望的控制,你就生,可以長生久視;假如你陷入慾望,就死路一條。「出生入死」是道的法則,這四個字現在還常用,但意思跟本篇無關。養生從節制慾望開始,做任何事隨緣即可自在喜悅,不要只從種種的慾望滿足才能快樂。老子厲害的地方,就是快樂也在,不快樂也在,都在都不在,來了馬上就走,就是經過、經過。不需取,也不需迎,因來而來,怎麼樣都對,你看這樣的力量有多大,人生有多廣。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有十分之三的人天生DNA很好,身體可以承受很大的錯誤,也不用特別做什麼,甚至抽煙喝酒、熬夜打牌,照樣耳聰目明,活到高壽,這叫自然的福報。這種人通常很豁達,可以服善,不斤斤計較,所以他們不練功,也會很健康快樂。另外有十分之三的人,跟前一種人相反,遺傳基因不好,一出生體弱多病,做什麼努力身體也難改善。


以上的60%是天意造成,跟輪迴有關,所以這輩子要開始修練。輪迴的關鍵在怎麼修,生命中如何面對當下的各種慾望。人一出生就帶著原來的神魂,進入這個慾望世界去修練。道家是在入世的慾望裡修練道行,不同於佛家的無我,絕對的空,世間萬物都空。道家的無我是眾生,沒有自己,掏空自己。眾生心裡有善與不善,但我皆待之以一個自然的「可」,一切都可,這顆心才是完整的。其中的神魂經過修練,最後會被帶走,還歸於道體。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另外有百分之三十,出生的時候沒什麼特別壞或特別好,卻沒事找事,把自己搞到死地去了。老子講求自然,隨遇而安,不計畫,不造作,無為,只要在每件事上經過就好。道是自然,只要一動,有什麼想法,那就錯了。所謂生生之厚,就是為了預防疾病,動不動去檢查,驗尿、驗血、照X光,結果自己嚇自己;或是養尊處優,吃得很講究,有些人還吃素,以為這就是養生;還有的刻意返樸歸真,想活在這時代已不存在的虛假世界。只要作意,就是生生之厚。


像你們來練功,不是因為沒地方去,而是為了自己,分分秒秒都在自己裡面,沒有想到結果,沒有任何目的。我們在這裡訓練自己的五感,照顧的是源頭。所以你不需要再增加任何東西,不用再做什麼,只要覺察自我就好,這叫「生生」。老了以後,一定要讓自己待在最近的地方,只要在那裡有事做,你的道行就會運轉。你應該跟身體對話,好好了解自己,不要想藉助外力,因為靠外力運轉出來的都不是道行,而是慾望。有太多心念的事物,都是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最後有十分之一善於養生的人,就像走在路上不會遇到犀牛老虎,在戰場也不會受到傷害。猛獸沒有攻擊他們的衝動,兵器的鋒刄也沒辦法攻擊到他們身上。他們生命道路中不會碰到隱匿的危機,不論投身政界、商界、軍旅,也不會遭受凶險。.


為什麼猛獸兵刃都產生不了傷害﹖不是他們練了鐵布衫金鐘罩,功夫很厲害,而是因為他們「無死地」。他們能夠超越自我的物欲,不被物所役。「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人因為不知足而被物役,什麼都想要,不停追求,疲於為慾望奔命,讓生命受到綑綁,入於死地。


老子不講對錯,他不是說陸行或入軍不對,所以不要去,重點是你不能因為慾望而走到死亡的心理狀態。「無死地」是你那顆心,你在哪裡不重要,你做什麼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心。每個人都是因自己的心理狀態走入死亡的,而不是在哪件事情上面。任何事情最後的結果,都是看你內心留下什麼。「死地」就是你自己擁有一顆必死的心,會遭禍的心。


每個人一生當中不可能走遍千萬條路,但都會有幾條適合自己的特定道路,所以人生到頭來非常公平,也非常明白,只是很多人都不明白,也以為不公平。結果明明有很多條活路好走,你卻給自己找了一條死路。


這篇出現兩次「夫何故」,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在問天為什麼,像我們經常會聽到的,「為什麼是我?我每天都規規矩矩鍛練,還注意飲食均衡,為什麼還得癌症?」答案是因為你這樣,因為你「生生之厚」。第二個問題是天在問你,為什麼有人都不會碰到災禍?答案是因為你「沒有」這樣,因為你「無死地」。



/



【 專欄二/導引按蹻 】   

治療學的核心也在覺性開發


​文稿彙整/黃惠如






跟張老師學治療在學甚麼?上課初期拼命記筆記,全神貫注怕漏看漏聽老師的示範解釋和叮嚀,回家有空就看解剖學相關書籍,想盡快補足身體的知識。每次上課,前次上課內容還沒吸收完,老師新給的巨大訊息又再排山倒海而來,一次又一次疊加累積前次的訊息量,漸漸的已讓人不知該如何消化,甚至忘記前幾次自認為已經記得的部分。 張老師覺察到大家的困境,當下警告,千萬不要用過去讀書,學習其他知識的經驗來強記學習,要找到其中的邏輯,實際操作累積經驗,要系統化的學習才能達到效果。這個叮嚀很抽象,表面上沒有可確實參考的操作步驟可遵循,然而歷經一次又一次上課的示範講解,我自己漸漸感受到老師的苦心,慢慢的體驗邏輯、經驗以及系統化運作展現的威力。


張老師的治療學課程內容涵蓋解剖學、生理學、身體基礎的運作邏輯、徒手治療手法技巧及身體力學應用、病理與診斷、營養學、醫病關係、心理學、生命學、身心靈的交互關聯、哲學等等。張老師曾在課堂上指出,治療學才是真正的導引,其他的都只是保養的對話心理。氣機導引大多數的課程,主要是訓練這個頂多百年而且會自然老化的軀體,但我們沒時間浪費短短的生命能,要透過肉體是來練心,練大腦,那個能量才會強。鎖定在練心,練思想,練靜下來,鎖定內化、內視,收視返聽。收視返聽能幫我們看到更廣大的世界,從身心靈小宇宙就能看見大宇宙。這樣你會有自己的人生思維,在人的群居社會當中,不會被慣性催眠,還能長出智慧。有智慧的人,人生都往正能量連結,活得很輕鬆,時間很多,沒有風險。雖然到目前自己的能力仍然有限,但似乎已摸索出未來前進的方向。 


張老師是幾何思考的人,對事物的理解和觀察也是從各個角度同時覺察,多重邏輯同步運算。以我這種單純的腦筋,想要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只能用很多的文字一層一層撥開,細細的描述才能見端倪。目前為止,已進行過的治療課內容進度,只占老師全部治療課程內容的九牛一毛, 以下是我個人初步理解概要整理。


 

(一)解剖學是身體組織系統定位的必要知識


想學治療,認識身體部位器官組織是基本,對我們這些徒手治療麻瓜小白而言,不知道身體組織部位器官骨骼神經的分佈位置,就無法聽懂老師的講解指的是哪裡。對老師而言,他為了用言語指出當前處理的是哪個部分,就必須使用解剖學名詞來定位講解的部位。治療與按摩不同, 不單單只是身體表層的推揉掐捏而已,治療時部位定位必須精準,要能判斷深淺度,到達哪一層才會有治療的效果,這些都是治療者必須知道的。


此外身體的每個組織部位的設計,都有其先天設定的功能, 痛點的產生,不一定是因該痛點發生問題引起的,有可能是來自遠端,跟這個痛點的組織及功能有關聯的部位引起,因此,具備基礎解剖學概念,熟記身體組織器官分布以後,還要學習身體各組織的功能以及各部位運作的關聯性。畢竟身體是活動的,除了靜態的組織分佈外,還要了解這些組織器官在活動時動作的產生或活動時的狀態,了解了各組織部位運作的邏輯,才能推論痛點產生的因果關係,進而做出診療的判斷。 



(二)聽出身體的訊息


這一步跟治療的手法有關,對學習治療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徒手治療,基本是指治療者用手幫被治療者處理身體痛點,但是該用甚麼手法方式進行治療,必須看治療者多年修煉的經驗值。徒手治療絕對不是老師教你按哪裡就按哪裡這麼簡單,徒手治療必須用「心」感受被治療者的狀況: 能從外型判斷出問題的地方,能用手感覺出有問題的部位,深度為何,知道用什麼方式去處理最有效率,同時也不能讓被治療者感覺疼痛難忍而排斥治療。

      

張老師的講法是,能用你的手「聽」出被治療者身體發出的訊號,也能「聽」出被治療後的前後差異。而這種「聽」的功夫,只能靠不斷的接觸被治療者,不停地累積經驗值,自然生出「聽」的能力,手一碰觸的觸感,就能幫助治療者馬上覺知摸到組織的哪一層,是皮膚還是筋膜、是骨頭或肌肉、是韌帶還是肌腱,是筋結氣結或只是勞損,並能立即判斷該如何治療處理,用那種方式將力量透過身體送出去,到甚麼深度能達到治療效果?    


這跟氣機導引練功很像,老師講解再多,還是得如實依法操練,而且不斷練習,才能看到身體、呼吸細微的緩慢轉變,否則,永遠只能站在門外,看不到那些變化。練功和治療都無法速成,世界上沒有武功祕笈能告訴你一招斃命的要訣,唯獨肯下功夫,提升到相應境界,悟出了道理,這樣拿到秘訣時,因緣俱足,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醫病關係   


人會產生病痛,絕對跟他的生活經歷,作息慣性和年紀有關, 成功的治療者,必須很快的覺察出被治療者疼痛產生的因果關係。而該不該治療則不一定與被治療者的不舒服程度絕對相關。有時候治療者已確立病因,並且努力對證施治, 但因治療過程中患者覺得疼痛難忍或症狀並未減緩,反而對治療產生疑慮。 常見的情況男女有別,治療時不可避免的身體接觸可能產生誤解, 也可能是施治的部位與疼痛點距離遠,被治療者不知其治療邏輯而產生疑慮。甚至,被治療者需要的可能不是治療,而是某方面的心理支持,所以,適度的放鬆舒緩,輕柔的碰觸,就有神奇的效果,甚至不再復發。

     

張老師提醒,患者若理解你,就會產生信心; 如果對治療者沒信心,就請他去找人按摩,按摩可以舒緩但不會好,治療會好但很痛。所以治不治療, 先看醫病關係,或是患者心理層面而定。          


此外,治療者必須知道自己與患者之間的身形差異,比如說瘦小的治療者不要幫比自己高大很多的患者做徒手治療,因為體型差異太大超過治療者的能力,建議他找體形較接近的人進行治療。

 


(四) 覺與能量

          

如上段所述,身形瘦小的治療者不要處理體型差異過大的被治療者,其中一項原因是跟能量有關。治療者必須覺察自己與被治療者之間的能量差異,也要注意到治療的處理過程是否有能量過耗的狀況。真正有效的治療,很短的時間內就會有效果,比如說有些痛點的放鬆,治療者只需要在關鍵位置,採取適合的手法按壓放鬆,常常三下就解決了,因此基本上治療者不太會有耗能的狀況。一個好的治療者必須知道如何讓自己不要過度耗能,這樣不僅能有效解決患者的問題,也不會因治療受傷。保持好的能量狀態,能讓治療者維持長久的優渥生命品質與正能量,也能對幫助更多人。

     

除了技術手法純熟,治療者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覺能的開發提升。道法自然,身體各組織的生長是配合一個人生命的生態,身體對應的是自然,一定要遵循自然法則。覺能開發能幫助我們在治療時感受到一個人生命的生態,同時也能讓自己覺知如何面對這個生命的生態,我們該採取何種方式去對應。所以一個成功的治療者,最終還是要回到覺能開發的層面;從最小的覺性開始訓練,先訓練感覺,因為感覺是自己的,知識是外在的,是對外在世界的認知;而訓練覺性,一開始的感覺訓練一定是回到自己。


氣機導引講「道的週天運轉」的概念,讓感覺極大化, 就是回到一個人基本的覺性,慢慢的回到六根感覺構成。六根掌握了六個世界面的感覺,把那個感覺投影到一個地方,收視返聽。能做到收視返聽, 看到內在小宇宙的運行,也掌握了外在宇宙的運行法則,就能覺察出宇宙能量的狀態。所以說學治療其實也是在覺性開發,正是氣機導引道的周天運轉所要達到的目標。



/



【 專欄三  圖靈集 】   

回心轉意


​阿充






原本是想為這篇文章找一個吸睛的題目,沒想到歪打正著,「回心轉意」的原意正是我要表達的主旨,以下是教育部成語典所敘述的內容。〈訓門人〉記載了一段朱熹對魏元壽問《大學》的應答,他說道:當今學者的通病在於「先立私意」、「主張己說」,他們引用聖人言論,不過是藉以接續自己的學說,而非真正汲取聖人話中真義。朱熹又說:人在一天裡,內心的私心意念可說是不曾中斷,但這些學者在百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是批評他們雖然讀聖賢書,卻不知應該改變自己原有態度,扭轉既有主觀,真心實意地回頭思考聖人話語,以做出正確的理解。

 

有看法,就有對錯,有對錯,人心就開始不安了,如何安置這顆不安的心?回心轉意,讓這顆心在「道的周天運轉圖」裡面轉起來,要從人心的情緒中出離,出離到哪裡去?到大腦去,到致虛去,到道心去,到自然去,到人身去,哪裡有空間,就往哪裡去!舉個例子來說,這一陣子幾乎天天面對體感42度的高溫,人心一定浮躁,要如何安這顆心?你可以轉到大腦去,用理性分析,只要待在冷氣房裡就安心了;你可以轉到致虛去,什麼都不用想就沒事了;你可以轉到道心去,一顆浮躁的心,必有一顆清靜的心讓你去;你可以轉到自然去,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你可以轉到人身去,炙熱的陽光正就是能量,身體很自然會想去曬曬太陽。再舉個例,如果有人跟你對抗,你陷入了衝突的人心,會跟你對抗的人一定是弱者,強大的人不需要跟你對抗,這時候你一定也同時存在一顆道心,一顆同情弱者的心,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人遇到事情了,總是鑽牛角尖,因為抽離不了,沒辦法回心轉意。 轉來轉去是功夫,往哪裡轉不分高低,只有維度不同。大家還記得上課時套在周天運轉圖之上的立體螺旋模型嗎?我們就是在人身、人心、大腦、致虛、道心、自然這六道輪迴中不停地螺旋成長,暗能量是推動螺旋的力量,暗能量不是虛玄,只是無法被觀察,但是我們卻可以真實感受它的作用力。當你在練功時,不要多想,讓暗能量來作用你,你的動作就會合乎一切自然規律;同時,當你依循著自然規律動作,你就是在培養你的暗能量。日常生活中,暗能量主導著你的心怎麼轉,為什麼有些人轉得過去,有些人轉不過去,關鍵就是暗能量不同。練功就是在練暗能量,一種無以名之的、自己可以感受到的、作用力無所不在的能量。暗能量足夠的話,當你的人心在動,就存在一個人心的休息站,那個地方叫道心;當你在生氣的時候,就有一個讓你不生氣的心在那裏等著你;當你恐懼的時候,就有一顆不恐懼的心在那裏等著你,這兩顆心是同時存在的。如果你可以外在於情緒,是因為道心在那裡,也就是當你人心一動,你可以外在這個人心跑到道心來。道心是什麼,就是不在事件中的心,也叫做出離心。


螺旋之所以成為螺旋,是除了平面的圓周運動之外,還有一個三度空間的力量出現,也就是必須找到圓周運動的破口,才能在空間中延伸。我們常勸人「想開一點」,就是在尋找這個破口,往空間中延伸,才有機會海闊天空。我們的心會如何轉,就如同浩瀚的宇宙運行一樣,都是受到暗能量主導,螺旋的核心軸就是暗能量,所以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培養、養護我們的暗能量。練功的過程中搞清楚身體這個小宇宙是怎麼運作的,就是在培養暗能量,暗能量就是熟悉身心靈的反應,用來面對生活中更複雜的大宇宙。道的周天運轉就如同我們乘著宇宙太空船遨遊,離開了地球還有太陽系,太陽系外還有銀河系,還有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雖然維度各有不同,但是都在同一個宇宙。螺旋讓我們身體這個小宇宙和大宇宙產生諧波共振,接收天地間的訊息,獲得天地間的能量。覺性是對識性的覺醒,不是對感覺的覺醒,唯有拋開識性的枷鎖,如同找到圓周的破口,才能螺旋起來,順著暗能量,同時獲取暗能量。


功夫要落實到生活中才有意義,說難不難,但是真的需要一些覺醒,擺開非這樣不可的執著。今天談的「回心轉意」,提供了「道的周天運轉圖」裡的六道門,都是可以暫時安頓人心的場所,直到哪一天熟練了,人心就會直接轉道心了,因為根本就是同一顆心,如同有無、虛實是同時存在的。當你感覺好像懂了,練功一點也不難;當你嘗試去理解這背後複雜的系統時,卻往往不知從何下手。所以無論身體或理論,都應該從覺性下手,再從覺性發展出識性。「回心轉意」也是,不要先想著怎麼轉,只要感覺著「轉」,暗能量會帶著你轉,轉了才有希望,轉了才有能量,才能坐著太空船遨遊宇宙。



/



【 專欄四/山腳下的蘆葦 】   

白山的古松樹


傅冶中





加州的白山海拔約4300公尺,是北美的幾個最高峰之一,比台灣最高峰玉山主峰,高了約300多公尺。白山位在加州和內華達州的邊界上,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我們最近去白山兩次,不是為了攻頂,而是為了去看白山的古松樹森林。白山攻頂不是很難,因為有石子路,車子可以開到接近主峰不遠的地方。白山的山腳下是歐文谷,一萬多年前是一個大湖,叫歐文湖。白山的另一側是內華達州的沙漠,在一萬多年前是大湖的湖床,其中最大的一個湖,面積約五萬多平方公里,最深約三百多公尺,這些都是上次冰河時期結束時解凍造成的大湖。歐文谷裏有個荷蘭小城畢曉普,是荷蘭移民建的小城。小城的建築、食品有荷蘭風情,去畢曉普的交通不便,夏天從舊金山越過優勝美地高山公路,才進入歐文谷,冬天優勝美地道路封閉,從舊金山去就不容易。


白山的古森林,到1950年代才被科學家發現。森林裏的樹齡都很大,當時測了其中一棵看起來很老的松樹年輪,確定那棵樹現在的年齡是4800多歲,這已經是當時人類所知世界上最老的生物,周圍的松樹年齡類似,很可能有更老的松樹,這些古樹對現代的碳14古物鑒定幫助很大,以前碳14古物鍳定的誤差約為正負幾十年,有了白山古松的年輪,過去一萬多年內的古蹟古物鑒定,可以十分精準的估計年分,幾乎沒有誤差。為什麼最老的松樹不到五千歲,科學家卻可以鍳定一萬多年呢? 原來白山古森林裏的松樹,死了倒在地上也不分解,或是分解的速度極慢,對比死樹和活樹的年輪,可以準確估計一萬多年的氣候變遷和碳14的變化。


其實白山原來至少還有一棵全世界更老的松樹,1964年有位碩士研究生在白山看到另外一棵古樹,他直覺覺得這棵樹年紀應該更大,但他不太會在樹幹上鑽洞、取年輪,於是他決定把整棵樹砍了。他雇的第一個團隊來看了樹,領隊看到、摸到這棵樹之後,突然拒絕砍樹,卻雇了另一個團隊把樹砍了。樹被砍死後,他計算年輪,果然是一棵更老的樹,老了一百多歲,從此這位研究生就出了名,但人們說他是殺死世界上最老生物的人。後續發現,當時參與砍樹的人,都有一些厄運,或是壽命不長。據說科學家已經找到另一棵五千多歲的松樹,實際位置沒有公佈,因為科學家擔心有人會去傷害這棵松樹。


白山山谷里的松樹比較高大,山上的松樹卻十分矮小而高壽。白山山谷的松樹和山上的松樹是同一品種,但山谷里松樹的平均壽命不到一千年,遠低於山上的松樹平均壽命在四千年以上。山上古森林松樹長壽的秘訣,就在缺乏營養。白山山上的土壤極為貧瘠,都是白色的石灰岩,這些毫無養分的塊狀石灰岩原來在海底,太平洋板塊擠壓美洲大陸板塊,把海底擠成了最高峰。 白山又緊靠內華達州沙漠,氣候十分乾燥,在山上寒冷、乾燥又沒有養分的環境裡,這些松樹的生長極為緩慢,連一根針葉也要經過大約40年時間才會落地。 老樹長到幾千歲的時候,樹幹呈現螺旋型生長,樹形和千年以下的小樹形狀不同。山谷裡的松樹,水分和養分都比較充足,所以長得高大,同時壽命也短。


白山的松樹大概是一萬多年前才遷居白山,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氣候變化比較大,如今白山的松樹也有移動的跡象,因為全球暖化,新的松樹漸漸往山上生長,但松樹往上遷移,最高也只能到三千多公尺高度,有紫外線和其它環境因素的限制,松樹不能再往上移了。我們其實不知道白山的古森林從何處來,也不知道古森林是否會在白山繼續生存,或是會移向何處? 古松在過去一萬多年的時間裡,也經歷了不少氣候變化、蟲害、火災等等天災,古松們都挺過來了,不過這次古松們還能挺過去嗎?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東醫氣機導引第220期電子報 / 你願意是常人還是超人?

 【 編輯小語 】   

你願意是常人還是超人?


​編輯部






本期電子報的文章篇數較少,但每篇文稿的份量都很重,重,不是因為篇幅長,而是內容含金量很高,必須仔細地、慢慢品味。尤其是〈如是我聞——超越常人,成為超人〉,因為是從種子班張老師的上課逐字稿仔細裁剪而成,完整呈現張老師某一堂課的課程內容。看似天馬行空的東拉西扯,其實是首尾一貫的嚴謹佈局,而且旁徵博引,最後全部回歸自身。


沒有這樣細讀細品,平時上課現場通常只能當下感受龐大訊息量的衝擊叩問,很難從俯瞰的角度看自己的狀態與講者的精心佈局,如何形成往來互動的一場即席創作,而展現一種教、學的格局。唯有親身隨著文字鋪陳反覆推敲、體察,才恍然大悟,原來,課程中有每位學員的影子,一晚班跟四午班,老師是一樣的,學員組合不同,互動出來的課程,雖然有類似的主題,細節內容卻各有風貌。


如此,再讀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內在於自己的思想,外在於自己的感覺」,才能體會這些精闢的話,如何落實在日常裡。


雖然這是種子班的課程內容,但初學的入門班同學若有興趣耐心細讀,也能略略領會現在汗流浹背的開筋拔骨、旋這裡轉那裡,最終目標指向何處?


四月以來,台灣地震無日無之,有人心生戒惕,有人卻震到麻木了。震可以大毀壞,卻也是生機蓬勃的徵兆,關鍵是,你對自己的期許,是隨風草偃的「常人」,還是超越個人喜怒哀樂怨惱煩的「超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是我聞  】   

超越常人,成為超人


課程筆記彙整/週二晚班





赫拉克利特說,萬物都有邏輯,只是它善於隱藏。能看見它的邏輯,就是看見它形而上的意義、看見它的作用力,也就能接收到它的波。任何一種物質都有波動,假如我們能把它還原為波粒二相論,在物質中看見波的狀態,這個物質,就有無限的可能。


能這樣解讀一切,我們所學的知識才有用,這叫活學問。因爲我們可以用它來解構一切。


人有高度之別,有境界之差,萬物都有。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要能夠跨越那一道牆。因爲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在時間的範圍中展現自己的「此在」。當你撞上死亡那道牆時,一切都是虛無,你的「此在」也是虛無。


海德格爾應用他的老師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寫出《存在與時間》這本書,對現象學提出批判。他認爲所有人都是在時間中被拋入世界,然後被塑造成合乎社會期望的「常人」,卻從來沒有爲自己活着,也根本就沒有存在過。但我們會用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讓自己繼續沉淪在「此在」的「常人」狀態裡。直到你面向死亡、向死而生,越過死亡那道牆,你就能夠戰勝死亡、戰勝虛無,在死亡中活着。


就像我一輩子在做的事就是沉香跟練功。我把我練的功放到你們身上,放到你們的DNA、放到你們的阿賴耶識,你們每一個動作裡面都有我。同樣的,我用沉香融合我的精神去教導大家,我死後還有很多人會繼續我的說法,所以,我死後還是活着,這叫做「死而不亡者壽」。我這輩子活着在做的事,我死後繼續做着,你說我有沒有死?所以我是向死而生的。


我在國中的時候就把存在主義的重要著作讀完了,後來又讀了加達莫爾的詮釋學。海德格爾講存在不一定要在存在的物質上,而是要回到存在本身。這個觀點讓我得到徹底解放的自由,讓我從「常人」中甦醒:我感受到一種絕對的美感,對詩詞、藝術的超越性存在,有了新的體悟。他說真理就是不遮蔽,詩詞、藝術的美就是不遮蔽,沒有被任何的自我想法干擾,你看見的就是真相。


比如說蘇軾寫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會這樣看見廬山嗎?不會。你會用你的想法對焦你所看見的,這就是現象學。但詩詞超越了大腦的圖騰,超越了廬山的形象。擺脫想法屏障產生的詩詞,才是真正的藝術之美。但常人腦的慣性,山就是山、車子就是車子;擺脫屏障,就會看到車子的線條、車子的精神。


常人被教育成常人的樣子,大家看到的世界、看到的事件都差不多,工作就是去上班、領薪水,計較休假、福利,很少有人能看到工作的本質。但是工作本身有一種意義,可以從另一種角度被看見。這就是海德格爾講的——「詩意的棲居」。

 


拒絕聯考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我從國中開始讀尼采的超人哲學,此後就一頭栽進哲學的領域,我發現冒著嚴冬下海捕撈鰻苗賺來的學費,居然是去讀學校那些無聊的課本,我就用自己的未來做賭注,加入拒絕聯考聯盟,基隆中學畢業就去當兵,服役期間開始讀莎士比亞等世界名著,並且在跟我太太每週一封的書信中分享心得。


退伍以後我開始讀佛學,工作以後開始讀道家,然後學經絡、學鍼灸,臺灣最早在民間開鍼灸課,是我在社會大學辦的課程。早期臺灣很多大師都是我安排課程的教授,中醫藥界例如林昭庚。他們會推薦我哪個人治療手法厲害,我就去拜師學習。我家遺傳的椎管狹窄,加上我經歷的大車禍,神經壓迫得更嚴重。沒有人可以幫我治療,西醫動不動就要開刀,我知道該怎麼治療,但我自己按不到,所以我辦治療課,把學生教到可以幫我治好。


我的治療方法誰都可以用,我留下來的東西後人可以運用,我的思想會一直活著,在我死後會有人繼續挑戰、註解,這就是「向死而生」。所以死亡對我來說是喜悅和祝福,是一種真正的延續。你說我怎麼會死?所以,要戰勝虛無,就要像尼采說的,用一種超人的能力,直面虛無的深淵,不能逃避!因爲人生是虛無的,只有上帝是真相,但上帝已死,你要面對上帝死後的虛無。



從「錘子」的單一存在意義看人存在的物化

 

海德格爾說,我們對人生的態度就像使用錘子一樣,你不會注意錘子的形狀,你只會拿它去釘釘子。這叫作「現成在手」或「當下上手」(readiness-to-hand)——直接取用。這種「當下上手」的態度,我們平常說是「順其自然」,事實上你是把慣性合理化成「現成在手」。譬如說,你看到一個徵人啟事就投履歷表,這是「當下上手」;應徵成功去上班,就是「現成在手」。人就這樣被「常人化」了,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爲自己選擇過,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就像手上的錘子總是被以「本來就這樣」的方式對待。


常人的學習面向很多,有人學經濟,有人學物理、資訊、財會,這些都是外在的,沒有回到自己本身;就在這種專業化的過程,每個人都被物化了,多數人就只是順著這些事物而存在,一輩子汲汲營營於這些物化的事物,這叫「現成在手」。可悲啊!但人不會醒來,他還覺得這樣平平安安、知足常樂。


人生的荒謬感就在這裏。


 

薛西弗斯的荒謬境況與超越荒謬的可能性


可是卡繆(A.Camus,1913-1960)說你要脫離這種荒謬。在古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Sisyphean)被衆神懲罰每天推石頭上山,但巨石到了山頂就滾下來了,薛西弗斯必須日復一日推石頭上山。他在做着一件極端荒謬的事情。人世間難道不是這樣嗎?爲什麼石頭滾下山後,你還願意下山繼續把它推上去?到底是誰把你拋進這個世界?是誰造成你現在的處境?但是卡繆就在這裡解脫了!當薛西弗斯把石頭推到山頂,石頭又滾了下去,但他就在那個時候覺悟了,他感到如釋重負,一整天的酸、痛都擺在一旁了。就因爲這個痛和重,他才可以感到輕鬆安適;因爲石頭滾下去了,才能卸掉重量,在山頂欣賞美麗的夕陽。所以那顆石頭、那些痠痛,和神給他的懲罰,變成神給他的一個機會,讓他在這樣的身體感和心情中看到夕陽的美,感覺到人生的輕鬆。所以他在那裡戰勝了石頭、戰勝了諸神和自己的痛苦。結果,荒謬變成一種成就感。


卡繆是這樣。你不要只看到他的荒謬,以為他最後頂多是跟石頭打合約,這樣就是解脫。沒解脫!真正的解脫是戰勝那個石頭,繼續推它有一個隱藏的意義,不再是懲罰性的工作了;你每天辛苦上下班,就爲了放假日的快樂。人家放假在家發呆,你放假卻開悟了,就因爲你常年在推石頭。



人的存在可能性的開展:體思「無極」以開啟覺性


所有的人都認爲現實性永遠大過於可能性。但海德格爾說,人的存在(existence)是可能性永遠大於現實性。所以,不管現實怎樣,你有無限的可能去把現實顛覆掉,最重要是你能不能把你所學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成爲」、自己的力量,這樣,所學的東西才真正有用。你如何能夠「格物致知」?你所學的專業就是「格物」,不管你學什麼,都不要小看它,你要在所學中「格物」出你的人生,這才會進入你的存在,而不是讓自己存在於你的專業而已。那是很物化的東西,你要能在那個地方昇華。「萬事萬物皆有邏輯,只是它們善於隱藏。」因爲你被所有的教導框限了,所以你從來沒有想到有不一樣的可能,也沒有辦法開發自己的多重「用途」。


練功的時候,「無極」就是讓你把所有的學習都用上。要你們站出來講,就是要讓你們有機會檢視別人教給你的那些套路、定義,重新審視自己,開展自己的「覺」。你的「覺」在哪裏?你的「識」把你放在公司桌上的電腦裏,剛好就使你的認知中了別人的計。但我給你一個空間,把你所學的放在身上去產生覺性,讓你可以找到更具體的「邏輯識」,讓你看懂自己。邏輯就是語言,語言必須合乎邏輯才能成立,語言就是邏輯的表達,所以別人能聽懂。假如你能透過格物致知看到那個邏輯識,把它用到身體上面,你就懂了自己。


你爲什麼不追求這個?這就是修行,就是開悟。別把開悟弄成高不可攀的虛玄,要戒這個戒那個……,都戒光了,還活着幹嘛?所以你們要出來講,照周天運轉圖的邏輯,而不是老師講什麼。不是我講,是你自己講!因爲你就在周天運轉圖裡面,醫學、心理學、腦神經學和你的信仰、你的身、心、靈之道都是這裏面的一小部分。這是我畢生精研所有體悟的歸納。


不是知識沒有用,而是不能停留在知識,就像你的可能性不能讓人家給你定義。你所學的東西也有它的邏輯,可以開發很多的覺性。而且你要用覺性去發現自己的可能性,不要把你所學的東西直接放在所學的平臺,被一代又一代的欺騙,騙你學這個,騙你變成某種技術人才,然後又把你擺在欺騙者的位置上。這樣你就永遠無法醒來!你必須通過「覺」才醒得過來。「覺」醒來以後,你要形成更高明的「識」,這就是「智慧」、「成佛」。能看到自然,就叫「道法自然」,你會看到一切都是從虛無中來、從自然中來。



理性主義哲學中的上帝與自然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 Descartes),荷蘭的史賓諾莎(B. Spinoza),還有日耳曼的萊布尼茲(G.W.Leibniz),這三個理性主義的代表,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啟理性主義思潮。笛卡兒崇尚數學,近代哲學中,透過數學、透過幾何來建構哲學的第一人就是笛卡兒。笛卡兒是一個忠誠的基督教徒、上帝的信仰者。但史賓諾莎開始以理性主義方法來論證上帝,他說上帝一定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內在作用的東西;也就是上帝不被任何事物影響而產生變化,它的所有變化、功能、作用力都是內在發生的東西,所以它是一個無限的完整個體。



史賓諾莎說,自然、萬物都在自行變化,萬物生滅,花開花謝,一切變化都在大自然的整體中發生。所以,自然本身也是一個整體,不是自然之外有一個主宰叫他變化。既然自然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上帝不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嗎?假如自然是一個整體,就不需要一個上帝來創造它。另一方面,當上帝又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它也是內在的,它不被創造而可以創造萬物。所以史賓諾莎的結論是,自然就是上帝,上帝就是自然。



當人可以選擇,可以思考的時候就是開竅的時候


這就是「道法自然」,道就是上帝。所以,你的信仰要走出教堂,否則就對不起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馬丁路德是聽到別人講出「懺悔就得救」而開悟的。這句話他自己早已講過無數次,但從未真正進入他自己。有一天,一個信徒告訴他:「我聽到你說『懺悔就得救』,我就潸然淚下。」馬丁路德一聽就開悟了。他想,既然這樣就可以得救,幹嘛還要透過教會?直接對上帝懺悔、直接讀聖經就好了,不需要透過宗教代理人。


宗教改革以後,宗教那種神祕威權的能量被釋放出來,才有17世紀的科學革命,因爲人可以直接探索真相。那時候伽利略說:只要在地球之外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把地球翻過來。你知道基督教的原罪是什麼?如果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一旦人開始自己做選擇、不聽上帝的話,那就是原罪,而人確實有本能的選擇衝動。當一個人可以自己做選擇,那就開竅了,科學革命於焉誕生。科學革命啓蒙了所有人的智慧,長久被矇蔽的人突然醒過來,18世紀的啓蒙運動就誕生了。啓蒙運動奠定西方強權到現在。所以,人爲什麼要覺醒?覺醒要從思想開始,要懂得思考而不是胡思亂想。能夠思考的人把問題解決之後,就不用再想了,回到覺醒的本能狀態,去思考這個感覺。



五覺合一自然就會產生覺性的本能狀態


我們有六根五覺,第六根在大腦皮質,「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本身的覺性。大腦經由學習、認知來控制五覺。只要五覺合一,腦的覺性自然就會產生。我們通過五感對應出一個腦來面對世界,其實腦本身是看不見的,沒有窗口、沒有界面。我們要有一個思想的先驗性,再充分利用我們的經歷反覆驗證,最後成為被不斷討論的學說,這就是經典。「道的周天運轉」是經文,但不像已經被知識化的經典,它是圖騰、是一種可以不斷擴大連結的雲端contents。未來的神不再像佛陀、上帝、老子,未來的神是衆生,它是一個共同的、巨大的投影。所以「道的周天運轉圖」在我死後五百年會被重新看見。


聰明人很容易融入社會的遊戲規則,反而一開始就被套住了。我們不聰明,所以套不到我們。因爲沒有被套住,反而有另一種觀察角度。被套住的人覺性就被拿走了,變成孫悟空,乖乖去西方取經。沒被套住的留在原地,創造一個心靈的自我王國;按照自己的章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己開墾、種植。因爲我們敢在這塊田地上進行各種狂想曲,不斷的對外找資料、連結,慎重的在這塊土地做實驗,最後看到了真相。


常人的真相是被規劃路程、被指向目的。我們不知道在這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底是什麼?我們知道自己是虛無的,我們不知道自己要成爲什麼?我們既然敢面對、敢拒絕聯考、拒絕仕途,我們就敢拒絕時代的勞役機制,不再被金融遊戲、被所有制度欺騙。我們還是執著在自己的這塊土地上,種出自己的心中之樹。所以我們最後真的看到,小宇宙的一切就是大宇宙;所有的一切發生、有無,所謂的時空、大宇宙、波粒二象論、黑洞、黯能量、貝爾不等式⋯⋯都在身體裏。


貝爾不等式就是你的看法跟聽法不一致。但它都是同時存在於你,都是你的感官,都在感官知覺裏。爲什麼它不等於?因為大腦想做的事內心不同意;身體想要的大腦不同意。真實存在的現象不必用數學計算,用身體拿出來,它就在那個狀態裡。


波粒二象論,其實就是一件事你怎麼看。一句話就講完了。很多事情要經過各種不同的實驗辯證,哲學要define,物理學要實驗證明。但在身體裏面,你的行動就已經證明了。人類離開身體太久了!西方哲學直到梅洛龐帝才講到身體,因為從古希臘哲學到中世紀,整個大腦都沒有自由,何況是身體!早在2000年前,中國都在講身體。所以我說身體解讀的基因還是在中國人的DNA裏。所以我們要在身體覺醒,因爲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擁有這種血液。


 

去除遮蔽,成為超人


你是可以去除一切遮蔽的人,但你卻願意被遮蔽變成常人。我是一個真正「成為」的哲學家,不是空談的思想家。所以我已經跨越死亡,再大的困難我都視若無睹,只是想盡辦法,努力克服它。在某個程度,我也是精神病,因為口無遮攔、胡作非為。基本上就是眶額皮質發展不完整,不會控制自己想要的聰明。很多人雖然爆發出一種美感的投影,卻又想太多縮了回來。所以我當然會出頭!但我們學道的人,知道怎麼隱微不見,而在每個人身上產生作用力。我們知道這個邏輯,所以,雖然我們沒有一個平臺,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我們卻努力在這樣一個邏輯的生命平臺裡,創造真正為自己留下的價值、定義自己。


你們要多站出來講,講你怎樣看到自己的「覺」?分析出自己的「識」,然後在這裡形成你的知識論。


透過「無極」在你身上的經歷,用你的專業格物致知,創造自己的註解,而不是張老師上課講什麼?不要把你的專業變成被催眠的執行產物。根據無極的身體觀察,去重新詮釋一個新的狀態,讓它產生光輝,產生靈波,在身體找到更大的創意跟解讀。一個人的嘴巴有限,我講到舌敝脣焦也不足以把它說清楚。你們要接著講,去說明、去註解,把它知識論化,讓越來越多人在身體覺醒,最後才能到達全螺旋的第一個圈。以後才有辦法再到第二、第三個圈,拓展無限宇宙法則的另一個看見——無限覺力。全覺能是一個生命在這個生態圈裏能匯聚多大的覺能,接收多大的宇宙波象,而俱足成一個全然的理解、一個大圓境智的明白。


而這只是這一個圈而已,還有不同的宇宙、不同的時空變化。以後這叫做「時空覺能」、「無限覺性」。就好像我們直接跨越太極的對立、協調,把因果放在一起,既生又死,活着時就在死亡中直接面對虛無,那就脫離了生死。跟萬事萬物合而爲一,事就是你,你就是事;發生就是你,你就是那個發生。你看到的世界都是你,若沒有這個世界,你就活得不具體。因爲有這麼多的世界,表示你的存在性很大。



只要覺性在,遊戲怎麼玩都可以


等到人類開始重視覺能,AI文明怎麼發展都不會離開存在的本質,不會破壞人與大自然的一切關係。我們跟上帝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內在於自己一切本能的整體。小宇宙等同於大宇宙,宇宙所有的文明發展還是內在於我們,因爲它對你不棄不離,永遠伴隨着人類的覺醒發展。否則,就會掉在game的識裏面,被他完全控制了大腦,對家人沒感覺,對大自然沒感覺。人覺醒以後,就不怕進到遊戲裡,大家都在玩,他也玩,但不會上癮,因爲他有一個不上癮的呼吸感。



文明科技的時代,你逃避不了,所以要懂得用它,不被它控制。


人內在於自己的一切本能,就叫本自俱足。也就是說,在所有熵化的作用過程中,你的覺性會產生負熵的能量,人再怎麼生活,相處模式再怎麼改變,都不會脫序失控,因爲你有一個負熵。也就是說,只要覺性在,人倫就不會亂,不用恐懼、不用框限、控制,更不需要法律。否則人會在文明的快速變遷裏傷害自己、喪失自己。


因爲是「無極」,所有的知識技術思想學派都是裡面的一個content,包括你、我、他,每一個人都在其中。所以要集合眾人的格局、眼光、知識底蘊來詮釋它、定義它。並不是說我有多厲害可以講這些,厲害的是你!不是佛講、耶穌講,而是你講!我只是放一個未來神在這裏,你要怎麼把自己變成神,怎麼看空自己的存在範圍?其實,所有的一切,跟我有關的存在性都是我。回到家裏,又會看到另一個存在形式的我,所以我只是一個整體,在不同的域界中,產生不同的整體存在。你不能走到哪裏都只有你自己的存在。必須把這個範圍打掉,空,無,無也要空。所以存在主義說,你要回到存在本身,打破虛無的永恆,在一切無限性的樣子中,延續着自己意義的存在感。


你其實無限大,但你把自己活成那麼狹隘,真的可惜了!可能永遠大於現實。你活在現實裡,但你有無限的可能,只要打破這個現實。



周天圖是一個共體邏輯


周天圖是一個人與一切的邏輯。它是共在邏輯,不是一個人的想法邏輯,不是一個單一思想的邏輯,不是佛教,基督教或存在主義的邏輯,它是一個共體邏輯,是你加上所有一切的邏輯的存在。而且一個維度的紀元結束,還有另外一個紀元在裏面。一個維度的扭轉,就包含識與覺的共鳴性。等你把明棋下到爐火純青,再來下盲棋。盲棋下完,再來一次對決三盤、六盤、十盤,到最後只下邏輯,有一盤邏輯的棋,可以同時以一對一萬、對一兆,對無限眾生。


這就是無極!要大膽突破極限,就像透過學習象棋的邏輯,再把自己的經歷、人生觀放進去,在「無」中看見自己。因爲你活在虛無中,就要直面虛無的深淵,不要管動作要練哪一塊肌肉了。爲什麼動作這麼複雜?因為虛無。「體正神寧虛入髓」是一種情境,把六字真言弄透了,就是人生,就是格鬥,就是人的應用而已。六字真言是我50歲寫出我對肢體動作的註解,都很心靈化,很哲學化。十八套功法歌訣也是如此,都是為了從你認為具象的東西中看見它的虛無。每一個動作都很具象對不對?但它是虛無的。對我來講,一個真實的存在不在你認爲具象的東西裡,你所想的都是虛無的,有一個更大的真相在你沒想到的地方。因爲無常就來自那裏,那才是你的真實,是你的生命真正要對決的東西。看得到的敵人不可怕,看不到的虛無才可怕,是它真正影響到你。


練動作的時候,「沉肩落胯鬆擬霜」,像霜一樣,輕盈、流動。「起手墜足輕映雪」。這兩句話好好練,練到有感覺,練到感覺到裡面有東西,不在肌肉骨頭上,進去裡面。感覺很明顯一股氣到腳底。你要掌握這種全身通透的存在,然後去變成「超人」——超越常人的人。變成靈覺者。


在平常的生活中,在一切畜生中都有你,但是在一個寂靜無聲的自我當中無人能及,你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具道相、不具意識形態。在空無中,可以完全找到完整的自己,那種清晰度、禪定度,你足以把自己弄成畜生,但你不會是畜生,因爲你回得來;你再怎麼吸毒都不會上癮,因爲你回得了現實;你在文明躍進的遊戲裏(例如現在的AI)也不會被它套住。一定要到達真正的內在虛空定,空定,到最後這裏,五覺合一,全覺能。


 

把虛無變成存在


所有的一切都是虛象,要怎麼樣才能存在一切裡?就在掌握這個虛能!你就看得到螺旋的能量,看得到宇宙運行的能量,而不是看到宇宙的表象。


從胡塞爾的現象學,再到加達莫爾的詮釋學,都還摸不著邊際,他們都還在現象的詮釋中,沒有到達本體。現象是螺旋的樣子,詮釋是螺旋中的應用性,還不是真正的核心。核心是存在本身,是去面對虛無的深淵,直接戰勝虛無而存在 ;也就是在虛無中存在,把虛無變成存在。


海德格爾說爲什麼是存在本身,而不是存在物質?他說假如存在是物質,我思故我在,因爲我想到他,所以他存在,存在有存在之物,那麼虛無也一定存在。因爲有、無都是,無也是一種物質,也是一種狀態。所以應該回到存在本身,戰勝虛無,而產生存在的意義。要不然人都沒有覺醒過。


你是虛無的,叫作「常人」,你要戰勝那個東西。你已經死了,你從來沒活過自己,不就死了嗎?那個已經死了的你就是虛無,怎麼能說那個死了的你不存在?你現在都活在「常人」狀態,你以為那是活著?假如你這樣叫存在,那你死的狀態存不存在?那不是你,因為你不是爲自己而活的。你必須這樣去思維、辯解,去這樣解構自己。你就越來越能感受、參悟。


在每一個動作中參悟,不是這裡、那裡要鬆,全身都在鬆;不是兩條腿故意蹲下去,是整個鬆掉。當你渾身在虛無的氣機中,你就會感覺到最後是整個人空掉的,整個身體是虛無、化成煙霧的感覺。


你必須經過我前面講的內容,每一個動作都在那裏,最後把氣機在無中推演。氣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把身體化成氣機,就能把所有的、四周的虛無包進來,因爲你等同一切了,只有在空相中才能等同一切。


要在虛無的面對中,才有真實的生命力。不要硬邦邦的爭對錯、證明自己。活在別人觀念裏,那個真實無比的你,其實都是死的;你擁有的一切都是虛無。面對這些,你就可以看到價值本身,超越生死。



功夫在抓住自己的深淵


你現在看到的都是你活著的執着,被人家催眠的價值,所以你不斷地去盲目爭奪,其實那都不是你自己要的,因爲它不是你的原始意識想要的。為什麼我們最終要練無極,而不是練太極、練武術,因為它們的軌跡太外在了,內在性很少。無極的內在性卻是無窮的。但是你還沒有真正走到裏面,所以需要更大的螺旋軌跡,走進更深的內在。


太極拳的雲手、摟膝拗步,只是一種變化的、鬆柔的表現圖騰,要練到運勁到裏面的感覺需要很久。但無極是很容易上手的,你們覺得困難,是因為看不見自己的深淵,看不見、抓不住,而功夫就在看見、抓住自己的深淵;不是你動作轉得多厲害、蹲得多低、身體多柔軟、腿有沒有力量⋯⋯,那只是一種基礎,你只要找到協調力量就可以。


只要協調,肌肉就不會緊繃,所以說不需要力量。你以為舉重的人力量很大,其實他只是在固定的肌肉中力量很大,但某種力量出不來。像迴旋性的力量就出不來,因為他硬邦邦的沒有迴旋力。


 

空才可以容納一切、等於一切、具足一切


只有在虛無中,才會瞬間擁有無限。這也不是什麼表達內心的力量,這還是一種具象的東西。它其實是一種自由,是通往心靈、大腦的一種自由,所以你會愛上自己,愛上自己的獨處,愛上自己的語言,愛上自己的感覺。你不怕世界就剩下你一個,也不怕世界有多少的存在,因爲所有的存在都是你,因爲虛無可以連通一切存在。唯有空才可以容納一切、等於一切;當你空了,也就具足一切了。


因爲人可以具足宇宙的一切存在,你會發現人在身體以外發現的所有東西,身體裡面都有;愛迪生發明電燈,我們人體裏面就有光、有電,身體的鈉鉀離子,就是形成電位差的主要元素。大腦是透過電能的轉換形成腦電波,所以人本身就會發電,我們吃了食物以後身體就開始發電。所以宇宙之間所有存在的現象,身體都可以發現。


你爲什麼忽略這個最偉大的寶藏而去外面學那麼多微弱的東西?宇宙中有如恆河沙等的知識,去學知識,只是學成一粒沙而已!你要變成一個山頭,要多少就有多少,你應該在那個地方存在。


那你要怎麼存在?就是無限的、等於空的一種存在。不要小到變成一個具象的技術,小到一個具象的執著認知,然後用那個認知去爭辯、對抗、看輕、否定⋯⋯其實都在折磨自己,把自己變小。


所以必須有一個心法,不斷去參閱、去提高對自己的企圖,你才能有思考邏輯的弘大性、廣闊性、深度性、超越性。發現空無是很大膽的,是很擊破自己的,明明就是手,怎麼是空?那是很大膽的,你必須超越很多人,要否定原以爲是真相的認知,而接受一般人所謂的虛玄。要能這樣,那多難!要多謙卑!這些都是要苦練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


文稿彙整/李明





四十九章 德善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

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站在無限存在中,不思善不思惡


什麼叫惡魔?你喜歡賭,卻從來不敢去賭場賭一下,從你身上不敢做的壞事,就知道你心中的惡魔在哪裡。一般理性的人都不敢看惡魔,離得遠遠的,所以也永遠沒有辦法降魔。你用理性在思維,選擇對的樣子去表現,避免暴露心裡的惡魔。我們的教育就是教你哪個對、哪個錯,教你往好的去,壞的那邊不要去,用理性去逃避。


老子說不能這樣,他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常心就是自我,是出生以後就擁有的那顆心,自然有善有惡,有信有不信。所謂「聖人無常心」,就是聖人不能有邏輯性的心,他的心在百姓身上,以百姓之心為心,百姓有的他就有,也就是處虛。他必須一直把自我完全掏空,到最後轉換成天下之心,形成共同的圓滿之心。


中丹田的修煉,不能一直保持一種「常」的執著,一顆心永遠硬梆梆、食古不化。聖人沒有自私、執著、「我認為」的心,沒有一顆屬於自己的心。因為聖人的自己,即是無限的存在,已化身為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達到可以無限的生出萬物之狀態,即無須自我的存在。因為,萬物存在,等同於他的存在。


大自然本來就不存在善惡,不是你去包容它,而是它就是你、你就是它。還講什麼包容?千萬不要站在一個唯我的立場,「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沒有「我」這個心,你還在問善、不善,還想要去包容,這就還是站在自己的心。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無常心,那就用初心或動機去想人家就好了。


佛教講無我、無心,空在一個「空相」裡,但還是「有」,修到最後是擁有一個空的「有」,這是「有空」。但老子不是,老子是虛的。什麼是虛?因為空了自己,容納眾生,裡面有百姓之心。


佛家「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種境界是空萬物,萬物都是空的,只有人的內心才是一切的唯一主導。所以山可以看成空,可以看成不空,最後山還是山,但在內心是空的。佛教本身並不以萬物為基礎,只尊重個人成道成佛,個人怎樣就怎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佛陀是一切歸於自己的心,心滅了萬般皆空,可說是唯心論。而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聖人修到最後是空的,但這個空相存在萬物,萬物才是真的。道家是歸於萬物,我就等於萬物,所以說我是一切,一切就是我。


佛教是消極的,而道教是最積極的宗教,這個地方佛道的不同很明顯。佛修到最後萬物是空的,道修到最後是自己空,所有的東西都在我自己,所以我很自在。你只要沒有什麼,再也不會失去什麼,「及無吾身,吾有何患?」



成為「德善」


在練功上,「常心」就是企圖對焦這一招或下一招。對焦這一招叫做九鬼拔刀,用這個觀念對應在動作上,而不是在其中覺察。觀念是執著,覺察是當下。


無常心的練功則是不做過多的解釋,專注在身體裡面「道」的狀態,一個「變化」的狀態。在裡面產生了一開一闔,心腎相交,陰陽出入,升陽火、降陰符。在每個動作中沒有好壞,無任何定義及觀念於其中。只知道身體的空相在那個地方,而不分這一招或那一招。不想,感受六十兆細胞的感受,而非僅限於大腦的感受。動作,就是在身上的發生、在身上的事件。因為這個事件,導致身體的空間、細胞間質,導致一切狀態變化的真相,此真相即是百姓之心。


不要擔心自己會怎樣,只要擔心這個世界在你面前會變成什麼樣子。自己怎麼樣不重要,這個世界在你面前變成什麼樣子才重要。你的世界、你感官所觸及的範圍,它怎麼了,就反映了你怎麼了。你不需要修正自己怎麼了,只有你自己好,你的世界不會好;別人好,你的世界才有可能好。


所以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如此才能叫做「德善」。「德」就是道的樣子,道的樣子的善叫做「德善」,它的呈現方式是「不善亦善,善亦善」。它不是人心的善,人心的善是「好就是好、壞就是壞」。我們被教育到只是理性在歸納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道家不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所有人內心一定有善也有惡,道家說不能這個人有惡念時,對他不善,有善念時,才對他善。賞善罰惡,那是法家。


有的人只是現在魔性還沒有出現,等碰到某件事情,比如金錢或名利,就產生魔性,張牙舞爪,命都可以不要。你們完全不敢表現自己,還以為自己是正人君子,其實五十步笑百步,離道很遠。


老子告訴你,善與不善都是同一個人,我都用一視同仁的方式對待。這是德善,一種善的本源,而不是善的區分、善的末梢。分對錯已是善的末梢,在根源所在「一」的地方叫做德善,裡面沒有對錯、正反之分。德善渾其心,不分你和我、善與不善,不是用善來容納你的不善,而是用本身的德善擁有了你,因為我們是同一的。我只是用本源把你收回,把你打破,再合在一起,你儂我儂。


當你要找自己時,找別人就好了,因為他們就是你。當你討厭別人如何如何時,那就是你,你討厭的是你自己的一部份,在你裡面也有。所以不要嚴格要求別人,指責別人,如此做人簡不簡單?做人為什麼難?難在你非善即惡,非惡即善。



善與不善,終歸於德善與德信


練功有時處於專心凝念的狀態中,會覺得很舒服;但有時處在煩躁的狀態,心定不下來,也要用安靜而無為的心來面對紛亂,而不責怪或壓抑自己的念頭,保持一個德善的心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何謂信?信不是信用、相信,信就是「可以」。人世間有很多的可以不可以,而對我來說,我都可以。但是我還是要把可以不可以回到自己的可以裡,也就是我內心的可以涵蓋不可以的條件,我的可以擁有不可以。因為我裡面只有眾生,沒有自己的心,所以百姓的心無論怎樣都可以在我裡面成立。可以、不可以、不一定,我都可以。此信,乃道的信,「德信」。


練功時有些動作可以做到,特別有感覺;有些動作則無法做到,沒有感覺,甚至導致腰酸背痛。無論有沒有感覺,能不能做到,都不能區分信不信,只能去經歷它,讓大腦和心安靜,讓生態自行生滅運作,這就是德信。


宇宙之間有個磁場在統一萬物,根源在那裡,只是萬物用自己的動力,變成各自的步伐,但時間一久,大家終會同歸於這個法則。不善會一直繼續嗎?不信會一直繼續嗎?不會的。就像本來紛亂的擺盪裝置,久了以後,會成為同步化。善與不善,信與不信,最後終將歸於德善與德信。不要選擇性地相信,這個我可以,那個我不可以。什麼都可以,最後什麼都好。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天下就是身體,聖人外貌不好看,因為每天出生入死,衝鋒陷陣,歷練滄桑,不是養尊處優的模樣。相由心生,真正厲害有道行之人以百姓之心為心,裡面必有不善,不可能全然慈眉善目。聖人在身體上是闔在一起的,虛懷若谷,不會趾高氣昂。他內心裡面自己是空的,眾生才是一切。內心不斷往上躍升的人,對待身體是很內化的。外形表現越大,內在功夫越低。真正功夫深厚者,鬆柔無限的力量都藏在內部,不表現剛猛殺傷力。「藏」可長久,聖人練藏,凡人練顯。


「為天下,渾其心」,你的心與一切萬物渾然為一體,等於一,這是心性上的修練合而為一。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為你想,就是為我想,變成同一個人不是為了我,所以才為你想,這就是損,損之又損。學習功法是要來修掉你自己,來損你自己,回到眾生裡面。


老子第五十章說,有一種功夫可以讓你「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犀牛角和老虎爪沒法傷得了你,刀槍士兵刃也沒辦法近你的身。這樣一種功夫,就是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練功的時候虛懷若谷,不是裝樣子,用一種鬆闔、融入、流動的態度,在身體裡面合而為一。你的心不要跟身體脫離,「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老子第十章)要能够這樣渾其心,與萬物合而為一,在天下匍匐前進,不敢趾高氣揚。

 


60兆細胞比你清楚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百姓眼睜睜看著,耳朵豎起來聽著,對你的所作所為,對自己的周遭世界,都清清楚楚。他們用全部的欲望及專注度,注入到周遭的每一個事件。練功的時候不必照鏡子,身體60兆個細胞個個比你清楚,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渾其心就好。一切身體的善或不善、信或不信、可以或不可以,對聖人來講都是孩子,都是因為原來的德善生出來的。你應該要去包容,最後收納到一個根源的善裡面。


嬰兒是很單純的,毫無念頭,等成為孩子受後天汙染,開始有欲望,而聖人都可以包容。聖人不是沒有念頭,他的念頭都在百姓,百姓在他裡面,萬物在他心裡面,他不能像佛陀一樣空了。基本上一個人底線越低,道行越高,如果人生的底線低到隨時都踩在腳底下,永遠看不到,那種人是高深莫測。一個人什麼都可以,就永遠看不到他的底線,這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叫道。道就是隨時都在深淵薄冰裡,但是卻不危險。


大自然裡面本來就有陰陽,陰陽是一生二而來,它必須有對立、有制衡,才能夠協調平衡,才能傳承萬物。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生的事不在你的想法裡面,那就不對嗎?該怎麼辦?孩之!看什麼事情都孩之,只要自己成熟就好了,世界就跟著你的步伐走。


老子就是能給人一種動機,引發人的寛宏大量。生活面的東西只要找到動機,凡事這樣看,看到最後都會沒事。



/



【 專欄二/導引按蹻 】   

細膩的觸感體驗——與臉部對話


​文稿彙整/楊樹蘭






「預防勝於治療」,透過學習治療技巧,可自己進行基本治療(例如按摩)是很重要的。


一、 帽狀腱膜

人頭頂是一層帽狀腱膜的組織,從前額的肌肉延伸至後枕部,形成一個類似帽子的腱膜。過度使用腦神經會造成筋膜的痙攣,使額肌與枕肌處於牽扯狀態,導致頭部不適、暈眩和思緒不清。頭皮要緊實,緊貼頭骨,頭皮軟厚的人濁氣重,腦袋常不清楚,體寒氣上不去,頭皮要緊繃但也不能過度。帽狀腱膜上刮一刮,不但可促進肌筋膜的組織間隙移動,還可舒緩頭部不適和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緊張的肌肉,減輕頭部壓力,可用下面方法:


1. 若沒有專用工具,可以使用手指。將十個手指彎曲,掌心向下,從前額到後枕部,用指甲面或指腹輕輕梳理頭皮。將頭部分成兩半,每一半分成三至四等份,從額頭(額肌)向後(枕肌)梳理,先梳裡側再外側。

2. 使用適當工具(肖楠按摩器)梳裡頭皮,但請避免使用牛角等硬物,以免損傷毛囊。

3. 大拇指指腹按壓風池穴,位於後腦的髮際邊緣(即枕骨附近)凹陷處,向頸椎橫撥(一邊固定頭,另一邊用大拇指撥,做完一邊換另外一邊)。

4. 頭會暈,顳肌刮一刮可緩解。講話過多,咬牙切齒的人,顳肌會不舒服,雖不至於疼痛,但情緒會不安定,刮一刮就會很清爽。



二、 嘴巴周圍肌肉

嘴巴周圍的肌肉按摩有助於緩解面部緊張、促進血液循環。

1. 提上唇肌:位於上嘴唇和眼睛中央之間,通過鼻翼旁邊,使用四指指腹由下向上推。

2. 降下唇肌:位於下巴中間的兩側。使用四指指腹由下向上推。

3. 提口角肌:位於嘴角和眼睛中央之間,使用四指指腹向上推。

4. 降口角肌:位於嘴角的下外側,在下頷骨基部上方,用四指指腹由下往上輕輕按摩這個區域。

5. 頰肌:位於臉頰中央。噘起嘴唇,讓臉頰內凹以感受夾肌的收縮,用四指指腹繞圈揉按。

6. 顴弓上面的凹槽,你可以感受到一個凹凹的區域。把無名指放在瞳子髎穴處,中指放在太陽穴處,食指放在中指後面(即太陽穴的後面)。然後,以順時針方向用力按摩幾圈,再換逆時針方向按摩幾圈。

7.下頷骨:將食指彎曲和大拇指分別放在下頷骨,拇指放在下頷骨下方,食指在下頷骨上方,從耳垂往下到下巴,向下施加壓力單向推按。這樣的按摩有助於放鬆顳肌和下頷骨周圍的肌肉,減輕面部的緊張感。

8. 上頷骨與下頷骨交接的地方,使用四指指腹,以按壓的方式揉動。這個動作有助於預防牙周病。

9. 口輪匝肌:這個肌肉位於嘴唇周圍。用右手的食指在嘴唇上,左手的食指在嘴唇下,兩手同時向外滑動。交換手位,讓左手食指在嘴唇上,右手食指在嘴唇下。這樣的動作有助於按摩口輪匝肌周圍的肌肉。

10. 笑肌:想像一條線連接嘴角和耳垂之間,然後用四手指向上推按。

11. 顴大小肌:顴大肌是從嘴角到顴骨最高點之間,顴小肌是從嘴角到眼角之間的線。對於這兩個部位,經常揉動可以幫助放鬆顴大、小肌,臉部表情是愉悅的。


三、鼻子周圍肌肉的按壓方法

1. 提上唇鼻翼肌:這個肌肉位於鼻子的兩側,從鼻根到鼻翼。用大拇指外側緣,由鼻子上端往下(鼻翼)輕輕推幾次。

2. 鼻肌:位於鼻子兩側是橫部、翼部包裹在鼻翼周圍。輕輕橫推這個區域有助於舒緩鼻部不適。

3. 鼻眉肌:三角形的小肌肉位於兩眉毛之間。用食指按摩這個區域有助於放鬆鼻眉肌。

4. 迎香穴:迎香穴位於鼻翼平過來到法令紋交接處。用食指按壓這個穴位有助於緩解鼻塞問題。同時也可以按壓內迎香穴,即鼻翼上方的位置,觸摸會感覺到鼻骨。按壓這個位置可以舒緩鼻塞。


 



四、眼睛周圍組織

近幾年大家手機不離身,長時間近距離的使用3C產品,讓靈魂之窗未老先衰,以下是眼睛周圍組織的按摩方法:


1. 上眼眶的按摩:


a. 用力閉眼5秒,再瞬間睜開,重複多做幾次,可以用眼皮按摩眼球,促進血液循環。


b. 用拇指與食指將眉毛由眉頭到眉尾向上捏拉來回幾次,再將四指指腹蓋住整個眉毛(眉稜骨上緣),先按揉幾下再旋轉。向左轉幾圈,再向右轉幾圈。接著用兩指指腹由眉毛頭往外推,撫平皺紋,同時按摩提眼瞼肌和眶上神經,預防眼皮下垂。


 


2. 下眼眶的按摩:


a. 使用四指指腹按揉下眼眶骨的地方,這裡有承泣穴、四白穴,向左轉幾圈,再向右轉幾圈,預防眼袋。


b.用食指與中指指腹按摩太陽穴附近的穴道,這裡有絲竹空穴、瞳子髎穴、魚尾穴道。同時,按摩鼻翼溝與眼角交接處的精明穴,有助於緩解乾眼症。

 


3. 攢竹穴按摩:

使用大拇指的關節由攢竹穴(眉頭)往髮際由下往上推,有助於刺激血液循環,舒緩眼部疲勞。


4. 眼眶上下按摩:

使用大拇指固定在太陽穴,食指彎曲在眼眶周圍,食指先劃上眼眶,再劃下眼眶,由內往外劃,有助於放鬆眼周圍肌肉,改善眼部血液循環。


5. 眼球按摩:

閉著眼精,順時針方向遶眼球幾圈,再逆時針方向遶眼球幾圈。用力閉眼5秒,再瞬間睜開,有助於放鬆眼球周圍的肌肉,改善眼睛的健康。





6. 控制眼球轉動的6條肌肉,4條直的(上下內外直肌)2條斜(上斜下斜肌)。


用力閉眼5秒,再瞬間睜開。有助於放鬆眼球周圍的肌肉


眼球往右->往左->往上->往下->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各看5秒->眼球運動


眼球運動,即順時針方向繞三圈再逆時針方向繞三圈,這種動作可以促進眼球周圍液體的流動,有助於降低眼壓,進而減輕青光眼症狀。然而,這種方法並非青光眼的主要治療方式,治療青光眼還需遵循醫生的建議,包括使用處方藥物、進行手術或其他治療方式。

 

近視眼是眼球屈光不正的狀況,通常由眼球過長或屈光系統過強引起,使光線未能在視網膜上聚焦。雖然眼球肌肉能影響眼球運動,但近視通常不是由肌肉問題引起。預防近視可通過保護眼睛、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和定期檢查來實現。所以這六條肌肉的放鬆,有助於改善眼球的疲勞。


7. 中指按眼窩的內外上下(四方向),這個地方這是神經出口,還有眉毛中心,也有神經孔出來,按起來就特別痛,按眼窩這四個地方可以刺激讓它放鬆。


眼窩-內側->中上->中下->外側。按壓眼眶和眼球內側。


 

五、耳療就是搓動耳朵


1. 捏揉耳廓:使用食指與大拇指,由上往下搓揉耳廓把耳朵捏鬆。耳朵是全身的縮影,臟器的變化可從耳朵上反映出來。按摩耳廓相當於按摩身體,捏鬆耳廓可以促進內臟的循環。


2. 按摩耳朵內的凹洞與掏耳洞:戳按耳朵裏面軟骨的凹洞,把凹洞戳鬆,然後將耳朵往下拉開。這些凹洞是耳廓內部的結構,按摩它們可以幫助舒緩耳朵的疲勞,放鬆耳廓周圍的肌肉。食指放入耳朵內掏耳朵,上下左右掏,擴開耳洞。


3. 夾壓耳朵跟按摩耳跟:使用食指彎曲放在耳朵前面,大拇指放在耳朵後面,夾住耳朵,然後由上(顳骨)向下(耳垂)用力劃。這有助於放鬆耳朵周圍的肌肉。


4.耳鳴:張嘴耳中間會有凹陷,凹陷處穴道(上面)耳門->(中間)聽宮->(下面)會聽穴,按時嘴巴先從閉口再轉換成張口按揉,可幫助疏通經絡。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給自己一些時間,來與自己的臉部對話,給予它溫柔的關愛和呵護,是非常重要的。細膩觸覺的按摩體驗不僅僅是對皮膚的呵護,更是一種對心靈的療癒。當我們學會放慢腳步,傾聽自己的內心需求時,我們才能夠真正活出自己最美好的生活。



/



【 專欄三  心田集 】   

內在於自己的思想

外在於自己的感覺


​文稿彙整/鄭雅靜






身體是假象,真相在因緣中


身體的一切變化都來自因緣和合,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自然變化,道家是不養生的。老子云:「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身體的使用時間久了或使用率高了,自會產生不同的正、負回饋,老不是病,只是因緣的變化。因為身體本身的當下是假象,真相在因緣中;彼地所失,此地所得,因緣和合自然會形成一個結果。


所謂的因緣果,「因」是指自然的一種法則,「緣」是自己。人在「因」上加「緣」(法則+自己)就可以決定一切的結果,所以每個人都充滿了機會。問題在於你若少了自己(沒有緣),就不會有「因」的機會,結果也會隨因緣而有所不同,甚至寂滅。一個人如何發光發亮,端視自己的緣與機會,看的是因緣,更要緊的是取決於自己,所以人要好好活著才能決定自己的狀態。道法自然,就是處在身體的假象而活在因緣中,既不計較結果的得失,也不困惑於結果,讓身體活在自然的規範裡。


智者看因,凡人看果。所謂隨緣是指隨因而緣,不是隨結果。問題在人的靈魂無法自外於當下的心境,所以沒法在因緣的結果中弄清楚自己。「覺」是當下的先驗性經歷,不能參雜大腦區塊的任何執著,我們講修行就是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處對「識」產生覺醒,讓「覺」醒來,這種對「識」的覺醒叫做「識覺」。


當代人嘗試透過科學研究探討人的本質、人所為何來,20世紀中葉發展的認知心理學探討人經由認知的震盪而產生「覺」且深入潛意識,認知地圖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隱喻或現象,如回憶資訊,藉由適當的引導或回溯方式,讓當事人回到事件現場以解開最初始的認知,這是「識」的領域,也是覺性的物化。如今,舉凡Google、AI或其他智能資料庫,「識」已經是現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是不容小覷且主導世界朝向的主要力量。人類的感性總是戰勝理性,因為感性就是覺性本身,無法透過心理學主張的認知之心就能分析解構。但人類對文明的覺醒卻必須經歷喚醒覺性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仍需先認知,爾後必須放掉認知,人不執著,覺性才能顯現。



意識作用--用於腦,發於心,其動機在覺


「覺」無須被識賦予定義,卻可以凝聚產生力量。覺的本質是一種感受,在身體是體覺、觸覺;在內心為心理狀態,是受覺;在大腦是一種認知的識覺感受,這三種感覺統稱為感覺。意識是覺的進行式(ing),任何一個「覺」的啟動都會傳導至意識的本體作用,亦即,用於腦,發於心,其動機在覺。


人的覺一啟動,意識就會自然而生,人心便是「意」的投影,來自大腦額葉區塊的運作。舉凡取諸色聲香味觸都出自大腦的意識反應,由神經迴路引發一連串的意識作用,如眼、耳感官→視丘→皮質→杏仁核→下視丘→(回饋)皮質→額葉→控制感覺,誘發一連串自律神經、內分泌的反應。所以轉識成智的甦醒之道在於道心,也就是額葉作用的自然反應。


我們使用的方法是「喚醒」,也就是把認知推到極限的專注,內在於自己的思想,外在於自己的感覺,隨時隨地看著自己,覺察自己。所以,做就對了!只在修行的「行」上看自己,讓六根、五感都在起心動念處醒來,在識與覺之間一直感覺到對焦「覺」的存在,進而找到眼耳鼻舌身五感整體狀況的覺,生成五覺合一的道心。早已超越二分陰陽的對立,也不糾纏「識」的認知過程,不論處在當下何種狀態,五感的感受都發自本能的覺性。


人生百年,去日苦多。我們人在覺的本質意義中要如何投影自己,這是覺的第一種時空觀。其二,對自己生命的終極價值為何?最後,自己這一生到底是誰?人可以看見因緣、覺,還得有維度。五感的覺受必須超越自己當下的直覺感受,所以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必須自外於當下的感受。自然便是一切。「法」是對應,不是效法之意。當人心超越後會生道心,所以「道在自然」是在一切中對應出來的。




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東醫氣機導引第219期電子報 / 一切經典皆婉轉歸於自己

【 編輯小語 】   

 一切經典皆婉轉歸於自己

 ​編輯部









自從莊子藉輪扁之口嘲諷所謂的聖賢之書,只是「古人之糟粕耳」,後代的知識份子就再三提醒自己,讀書求知,得要「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其實,「加邃密」、「轉深沉」的路徑,就是回到自己,跟自己的生命產生呼應。

近半年來,我們在課堂上開始學習分辨「識」與「覺」,跟過去再三強調的「不要想」連成一氣。然而,就在大家把「不要想」的「覺」奉為無限上綱,張老師落落長地講起西方思想史。課堂上脫口而出的哲學家及其思想概要,可把我們嚇傻了!不是說不要去讀古人的糟粕嗎?知道那些,跟我們開發「覺能」有啥關係?

張老師說了——「千萬不要以為讀書沒用,讀書得到的知識,要能佐證自己、幫助自己在某一種思考中得到邏輯性、證據性,藉以肯定自己的想法是在正確的方向。」所以,AI時代識神統御一切,我們要發展、獻祭的是「覺神」,用「覺」掌控、運用「識」,再也不受「識」的綁架操控。

然而,「覺」是什麼?凡能形諸文字、音樂、藝術創作的都屬「識」,「覺」是不可言說的拈花微笑、心心相契。所以,茶道、香道跟身體的覺知訓練一樣,都在養護我們的「覺能」,讓我們在行走於世間不可避免的種種學習,「加邃密」、「轉深沉」、「歸於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是我聞  】   

迎接人類的第三次覺醒

課程筆記彙整/周四下午班











要了解人類思想的演化史,一定要讀書。我們現在談「識」與「覺」的區別,千萬不要以為讀書沒用,讀書得到的知識,要能佐證自己、幫助自己在某一種思考中得到邏輯性、證據性,藉以肯定自己的想法是在正確的方向。
 
現階段我們學習「道的周天運轉」,一方面是回顧過去二十幾年所學,一方面則是瞭望未來的學習藍圖。我們必須掌握的核心要義是:人可以成為、可以學會的是甚麼?
 
所以,我們要談談,「周天圖」的思想脈絡是怎麼來的?
 
每個時代在不同的時空展現的面貌都不會一樣,一定有某種思維在形成當代的法則。2500多年來,主要影響華人世界的是道家、儒家和從印度傳入的佛學思想。西方哲學是由古希臘哲學領銜,其次中世紀哲學和當代哲學。
 
我們發現,從古至今,人類思想的演進,不論東、西方,都有一個共同的脈絡。華人世界的儒釋道觀察到人跟天地、自然的互動,大宇宙跟小宇宙之間的緊密關聯,而歸納出一種思想哲學。例如儒家探討人如何藉由自身的修為,來建立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關係。佛家發現一切存在都是因緣和合,所以物質本身是空相,因緣和合才是真相,希望人能看透一切本質,找到自己身上的自性。
 
人類文明的早期紀錄,都是人跟自然互動的直接感受,那時候知識很少,但感受力很強。伏羲畫卦使用的符號——陰爻、陽爻,也是如此。試想,當你沒有任何知識背景的支持,面對朝日與夕陽,或是炙熱的正午陽光,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西方古代哲學也是從自然觀察開始,如公元500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主張萬物的起源是水。他觀察到萬物都具有神性,但這不代表有神論,他們跟印度一樣認為萬物都有神性的存在。這是對大自然的憧憬與對話。泰勒斯認為人的起源就是水,赫拉克利特卻覺得萬物的起源是火,他說萬物都有羅格斯(LOGAS 邏輯、規律、話語),可是邏輯善於隱藏,一般人看不到。也就是說,萬物都有一種表徵,但這個表徵,就像米開朗基羅可以在石頭裡面看到一隻獅子,而他的創作,只是把不是獅子的部分去掉。
 
畢德哥拉斯是一個數學家,也是一個哲學家,他說我們觀察到的長短高低、節奏速度都是數學,假如沒有數字,人類就不可能欣賞到音樂,因為音樂裡面都是節拍節奏。所以數學才是萬物的起源。

這個時期的哲學家,都試圖把神請下神壇,用人自身去直觀自然而產生所有定義。



人類的第一次覺醒——從自然覺醒

到了西方三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他們深受古希臘哲學家的影響。所以他們慢慢從自然走向人,但還是在自然的規範裡看見自身。蘇格拉底說我不願意站在城牆外對樹木說話,我寧可在城牆內對人說話。從古希臘哲學以下的西方哲學分成辯士學派與自然學派。蘇格拉底就是辯士學派,自然學派著名的代表是發明因數論的原子論之父德謨克利特。柏拉圖受到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影響。巴門尼德提出思想干預說,就是說只要是能夠被我思考的一定是一個存在之物。這是最早出現的唯物論,但還不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到了到了18世紀笛卡爾以後才慢慢形成。跟最早的巴門尼德的唯物論不一樣。巴門尼德是唯物論跟唯心論之父。唯心論的第一人是柏拉圖。他最崇拜老師巴門尼德,他說巴門尼德才是最偉大的古代哲學家,他要把巴門尼德推到古代哲學家的盟主。

一樣受教於巴門尼德的德謨克利特是原子論的創始人。他則是唯物論的代表。其實巴門尼德的理論包含思想與物質,所以唯物論跟唯心論起於同源。我們甚至可以說,波粒二相論早在這個時候已經逐漸萌芽了。

一個真正偉大的思想是從自然覺性中醒來,然後把它記錄下來。



覺性就是波,記錄就是包。

「識」假如是結果,是包,是人類從感覺中發現的真理,它就包含了波與包;是人類在仰觀俯察之後糾纏出來的樣子。假如識是粒子、是物質,覺就是波動。兩者互為波粒二相論。

但「識」與「覺」,「包」與「波」都在同一個理之中,它跟自然的關係,一是思想,一是對萬物的觀察。凡是可以被思想的才存在。一切存在,一定有一個可被觀察、思考的物質原型,所以是既唯物又精神,既物質又精神的存在。巴門尼德把它看做是全部的一個象徵,一個圖騰。我們不要把巴門尼德當作一個人,要把他當作一個靈魂。他的思想結合了上帝、結合了自然、結合了道,也結合了人、人心和大腦。所以它可以切割成唯物跟唯心。



人類的第二次覺醒——從信仰覺醒

人類的第二次覺醒,就是經歷了中世紀第5世紀到15世紀,歷時約1,000年,稱為人類思想史上的黑暗時代,因為當時的人普遍相信萬物都有神識。泰勒斯就是這樣,所以他一直要把神請下神壇。

大約在西元前2,000年前,耶穌誕生,西元後4世紀末再到15世紀,基督教把所有神化成一神,就叫上帝,上帝創造了天地、日月星辰等一切。托勒密繼畢德哥拉斯之後,創「地心說」,用更有系統的理論來證明太陽繞著地球轉。所以在當時,掌握太陽的人就掌握一切真相,就像現在的科學一樣。不符合科學的就是迷信,符合科學就是真理。但真理掌握在教會手裡,沒有人敢質疑教會,藝術、文學,音樂,都在詮釋聖經,都是神的僕人。那是一個恐怖的時代,人類完全喪失自我,連面對自然的權利都沒有,只能屈服在教會的統治之下。

其實,不只有西方如此,舉世皆然。在中國,從秦始皇開始,道教的煉丹術控制了一切,直到唐朝,死於丹藥的皇帝就有13個。西方因為黑暗時代人類不敢違抗,到了16世紀,人類開始質疑這種迷信,人類的第二次覺醒就醞釀出來了。第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加上宗教革命,馬丁路德說不用透過教會,人可以直接讀聖經,可以直接呼喊上帝的名字。他說神屬於你的靈魂,只要有靈魂的人呼喚上帝的名字,把自己交給上帝,上帝就會進駐你,給你一切的祝福、恩典和一切的應許。

然而,人類在覺醒之後依然存在覺醒後的迷信,他們迷的不是教會感,而是自己在教會的感覺,覺得信上帝就感覺很好。他們用另外一種方法繼續讓上帝存在,因為他感覺到上帝,所以他就相信有上帝。這是「覺」的控制而形成「識」。所以,儘管人類一直在覺醒,但覺醒後還是靠「覺」活著,繼續迷著自己的「對」;不論是迷信自己「覺」得的上帝,還是迷信教會所代言的上帝,同樣是「恐懼」的投影。
 


留在覺性中

多年前我到菩提伽耶,歷史已如煙塵,但你站在殘磚斷瓦間,就彷彿看見當年的盛況。當年的易經溯源之旅也是,我們站在歷史的現場,遙望剛要升起的月亮,跟當初周文王站在同樣的地方看到同一個月亮。那已經沒有識性的辨識性,但是卻留在一個覺性中。

所以人類面對一種存在,最後都是感覺,只能感覺上帝的存在,沒有辦法用科學數據證明上帝存在。所以說人類一直被深深抓住的不是「識」而是「覺」,只要覺性出來,所有的認知都會被推翻。

16世紀以後馬丁路德面對教會的腐敗,提出讓上帝存在人的身上,你看這一招才沒有滅掉上帝,他讓上帝存在你的覺性裡,不在知識裡;只要你感覺有上帝,上帝就在你自己身上。

之後,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認為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後來義大利人布魯諾提出跟哥白尼一樣的說法,直指地心說的謬誤,引起軒然大波,被教會斥為異端,處以火刑。直到伽利略證明日心說,教會信用破產,知識不再被壟斷,人可以直接面對真理。藝術家的創作開始轉向人像,諸如〈蒙娜麗莎的微笑〉等。在這個基礎下,牛頓的萬有引力、地心引力學說,把經典物理、傳統物理推到巔峰。最後只剩下光還沒有在16世紀被徹底搞清楚。直到普朗克提出光的不連續性,設法搞清楚光的能量到底是什麼?因為牛頓的時候只知道光是由七種顏色組成。後來愛因斯坦繼普朗克之後證實光是不連續的,因為它是量子,在光叫做光粒子,也就是波。量子物理首次被傳統物理學推展出來成為新概念,愛因斯坦也因此拿到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認為世界最大的速度就是光,每秒鐘30萬公里。就像人的修煉到最高的成就叫佛,但是,不管你多好,只要開出每秒30萬公里這個速度,就一定有超出每秒30萬公里的東西。因為不是無限的存在,這叫黑洞哲學。關於黑洞哲學,我們以後再談。

當人類對光的理解已經透徹了,光電效應、電磁效應都開始蓬勃發展,也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礎;同時,哲學思想也從宏觀走向微觀。那個時候,以愛因斯坦為首的傳統物理學界認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後來,以波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開始研究微觀世界。他們透過光的雙縫實驗發現,一個電子可以同時從兩個縫隙穿透出去;如果用高倍數的感應攝影機觀察這個實驗,就會發現,當人們參與了觀察,粒子就會或從右或從左經過,而且沒有人會知道它是從右或左經過。這就是「測不準原理」。也就是說,只要你去觀察,它就乖乖呈現粒子的屬性給你看到。當你不觀察它,它就是以波的形式同時經過。可是,在愛因斯坦等傳統物理學家眼裡,只有光粒子可以如此,但雙縫實驗證明,萬物皆有相同的特性。後來,奧地利物理學者薛丁格為了支持傳統物理學的理論,就用貓做了一個思想實驗,這就是有名的「薛丁格的貓」。結果,薛丁格的實驗卻反而證明了量子物理學的糾纏與疊加現象,成為詮釋量子力學的典型試金石。

 

借波粒二相論談「周天運轉圖」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任何對象,其實都是你自己糾纏出來的印象,其它都被你坍縮了。所以,每一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萬物其實是因緣和合的假象,因緣就在被你看到的看見中,一個總看見。也就是說,當我看到你的時候,我認為你是這個樣子;當你看到它,你認為它就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在我跟它之間,就存在一個因緣的總看見。那麼,因緣在這個總看見的地方,不在我也不在它,所以這些「看見」都是空的。你把它抓進你的看法裡,即使你看見它了,但不是真的看到。所以,它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存在;有五十是它,也有五十是我,這叫做疊加態,也有可能同時存在。佛陀講的空就是這個,這叫因缘果,果就在那個看法。緣就是你跟它糾纏的東西。


我現在講「周天運轉圖」,千萬不要以為我在講波粒二相論,對我來講,量子物理學只是一個小小的介面、一個工具、一把尺而已。我的工具可多了,就像肌肉學只是我表達肌肉的一種語言而已。人可以存在的太多了,我現在只表現明物質,我還没講人的暗物質。你跟明物質掛鉤,也必然跟暗物質掛鉤,你所有的存在,都是你怎麼樣去進行一種糾纏。但是你也不要以為我用「糾纏」就表示我是藉着量子物理學來說這種玄學。因為我真正了解「糾纏態」在生命裡的意義,物理學家是用糾纏來代表一種物理學的現象,而我是真正感受到糾纏本身。

其實我要教大家的是,一切都可以!一切都可以的原因就在這裡。以後我會告訴你,我們為什麼還要面對苦,為什麼還要面對現實生活的反應?以後你們有問題問我的時候,我再回答你們,否則我現在講的未必是你想要聽的,你還沒有聰明到有這個疑惑。一個人知道什麼不厲害,能夠提出什麼疑問才厲害。因為能提出現在找不到答案的疑問,表示他已經在探索了。



所有的相信,都可以超越

這個世界沒有最好的人,也沒有最好的模式、樣板。如果你把老子道德經變成一種道的認知,那就無道可言了。所有的相信,都可以超越,那個相信,才會無止盡。當我們可以用覺性去超越所有已經認可的東西,才會產生量子疊加態,這個世界才會進步。一個電子,必須要糾纏,沒有糾纏,就沒有力量。量子時代來臨,我們更可以確認,每一個人都有無限可能,在這無限可能當中,你是波,也不是你。我上課所說的,都會在我的動作中做到,但是你們在這裡練功歸練功,做人歸做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你們也不要說你們沒有慧根,你看,牛頓跟愛因斯坦已經厲害到天下沒有新鮮事了,但他也沒有辦法了解微觀世界。我知道而你不知道,因為你是牛頓我是愛因斯坦。你說愛因斯坦有多聰明,但有一個波爾比愛因斯坦更聰明。

不要用「識」來理解我所說的,用你身上的覺,你就會在這裡面,因為你在我,就一定跑得到,你已經被想法坍縮掉的真相就會回到你身上。否則,你只是緊緊抓住自己的執著。什麼樣的人就會糾纏什麼樣的識。糾纏態就是一個電子左旋,必然有另一個電子右旋,兩者是同步的,比光速每秒30萬公里還要快,不管距離有多遠,只要它一動,另一個就跟著動。這是原始太極圖的概念,所以波粒二相糾纏態和疊加態的穿梭性,對我來講不過是太極圖,太極圖已經過時了,我要教大家的是無極圖。



等到一個可以超越太極的時代才提出無極

我可不是在老子裡面看到無極,我是等到一個可以超越太極的時代才提出無極的概念。太極的理解已經不是新鮮事,未來人類要探索的一定是未知的無極。無極是超越陰陽的東西,有形的世界都受到陰陽的影響,無形的世界不再是陰陽,而是無限的陰陽,這叫做無極。


你們坐電梯上來會看到——

沉肩落胯鬆凝霜,
舉手墜足輕映雪,
氣貫湧泉透成根,
周身轉運綿若水,
行住坐臥皆安定,
體正神凝虛入髓。


這是我五十歲那年對我生命行動的註解,我置入很深的哲學和物理學內涵。物理學要打拳四十年才能體會。哲學呢,目前可能沒有一個人看得懂,因為我是用生理的語言來表述我的人生看見。光是「沉肩落胯鬆凝霜」這一句,假如用哲學,用人生概念來講,我絕對可以講一個月。


今天就簡單講一點好了!

人身上最沉重的感覺是落在肩膀,所以要在肩膀找到肩膀的道理。頭是整個思維的中心,他會長在肩膀中間,是要讓你知道該怎麼扛?什麼東西要左肩扛?什麼要右肩扛?其實肩膀扛的都是大腦!存在主義說我思故我在,你的肩膀是扛來的存在。肩膀的哲學定位了,你就會知道人的痛苦都是從頭學來的,都是執著。所以人的肩膀是扛執著的,假如你的肩膀能先放下,你的執著才放得下。你能放下,你就可以坐下來欣賞夕陽,像落胯一樣。那個時候你的內心就像霜一樣,凡物存在但凡物不存在,霜存在什麼?明天醒來就不見了。

 
AI識神讓人類的覺能崩毀

人類的第一次覺醒,是面對自然;第二次是理性的覺醒。在進入量子世界以後,我們需要第三次的覺醒。這次要面對的是AI神,這個神比起教會創造的上帝神更強大幾千萬倍。最起碼上帝不違背大自然,祂創造了天,所以祂等於天,創造了地,祂就等於地,祂創造了陽光、創造了萬物,所以祂等於萬物。AI卻讓人永遠離開自己的覺性。AI的形成,是人類把最尖端的認知發展到極致後,將所有的知識都獻祭給它。所以AI擁有人類所有的價值觀、所有可以授予它的知識內容;它可以用你的認同來說服你,這樣,當你的腦袋被掌控,你還有未來嗎?以後你只要進入一個虛擬網站,你很快就會淪陷,欲罷不能,因為你需要分泌多少多巴胺、多少血清素?它都可以精準設定,你的所有需求都會得到滿足。現在才一個手機,人就開始敗壞了,不會思考、不會寫字,人第一個忘記的會是文字。再來,就是你對AI的依賴成癮,現實生活裡沒有一個人可以比他更完美,任勞任怨、知識淵博⋯⋯。你的眼睛已經無法判別真假,耳朵聽到的都是內容知識,你再也無法從人的聲音裡面聽出懇切的情感。你的「覺能」將全面崩毀。

 

人類將創造第二個衍紀


未來世界,除非你有一種力量,比小孩進入遊戲機更有吸引力,否則你拉不動他。因為人類用最強的知識來騙你小孩,來騙你的朋友,來騙你身邊所有關係人。現在還有誰比他更有能力滿足你的執著?所以我們僅存的籌碼是覺性。將來你用機器人的時代,你也會說,這個機器人我捨不得丟掉。你有更新的版本出來,你會捨不得丟掉。為什麼?因為那個機器人,他的意識已經跟你的意識結合成「識覺」。所以你會跟機器人的時代有情感。這是來自「識」產生的「覺」,人類穩死。我為什麼要在去年年底推出周天圖?還叫大家開始學錄影、剪輯?我要你們獻祭你的覺性。因為AI得到的是一流的知識,我要的是一流的覺性。知識是波包、是粒子。覺性是波,你要獻祭給覺神,AI的神叫識神。覺神只要彼此一個感應就可以把整個AI腦袋的東西放到周天圖裡面,因為它只是一個糾纏態。目前人類的AI認知,在周天圖裡,只不過是干涉了那麼多條紋路中的一個糾纏態。這個糾纏態是由不同人的覺性去糾纏出它Content裡面的一部分,構成一個覺性,叫覺識。是覺產生的識,由AI幫我們做識的服務跟儲存,人類要創造的是第二個衍紀。

人類進入第二個衍紀,就形成對全人類的理解,對天地萬物的理解。只要大家用自己的覺對周天循環圖的註解完成了,我們就可以進入第二個衍紀。這叫衍紀維度。未來的時代已經不會再出現如蘇格拉底、孔子、老子,或形成儒釋道這種單一學說的人或宗派。這個時代需要一個力量,就像「道」是存在人裡面的一種「覺」。所以我們只能在覺中,自己看著,然後把「道」反推出來。這要從一個個體的覺醒開始。但每一個個人覺醒後要回到「道」,而不是回到人本身。因為過去對迷信的覺醒,對自然的覺醒,都是回到人本身;這一次的覺醒,是回到道;用人的覺,而運用識。識不是自己的認知,是自己的覺醒。

人類要面對識神,不是推翻它,是控制它,不是被它控制。我們可以應用它的方便,而不能迷失在它裡面。我們要保留對萬物的感覺,鼻子要聞到香,眼睛要看到大自然的美。這些當然有代價,代價就是不要想,不要想就是放下執著。執著一放下,你就可以看到音樂、聽到色彩了,因為一切都是空的。不要想不是叫你不用想,是叫你像佛陀那樣,不要在已知中被綑綁,是在覺性中跳躍你的認知,超越你的認知。不是不用想,通通不用想像笨蛋,那是沒有用的!

今天AI時代,未來量子世界,只不過是演進,物理學演進到現在的一個末端。接下來我們要的不是物理,而是對非物理的理解,對一個糾纏世界、平行時空的理解。我們必須同意這個世界有很多的存在,不只同意別人,也同意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報導 】   

沉潛15年,見龍在田
——氣機導引屏東靜心會館搬新家

 
蕭怡萍









去年10月,理事長鄧美玲因得知已成立15年的屏東會館面臨遷館,原屋主要出售場地,限期最晚今年6月前需搬遷,因為我曾與屏東會館合作過第一屆武林大會事宜,所以她請我做一個屏東會館的電子報專題。但美玲可能不知,阿懋其實是我的救命恩人。幾年前在關西戶外教學爬山時,我失足倒栽蔥、背著地滑落山坡,過程中腦中一片空白,只見眼前一堆草不斷劃過臉旁身體一路下滑……突然間煞車了,等我緩過來,才看見有人抓住我的小腿救了我一把,那人正是阿懋——屏東會館的負責人。

因緣這檔事,就是一切在時空中已然產生的量子糾纏態。接到這個電子報專題的任務,我是歡欣且感恩地想去看看他們、看能為他們做點什麼。

得知他們覓得新地點並已經搬遷後,我和建珍、惠瑛三月底去了一趟屏東會館,參訪一切才剛就緒、熱騰騰煥發著希望之光的氣機導引屏東「靜心會館」。









為什麼叫「靜心會館」?

所有被命名的文字都隱含、承載著一種願力。

阿懋(蔡進懋)熱切地說,因緣際會在一切都剛剛好的時機,找到了這個座落在長治鄉「進興」巷內的三合院老宅,與他心中的「靜心」會館諧音完美契合。而這老宅將被賦予新靈魂,除了持續氣機導引古老的身體智慧及以氣養心,並積極轉化迎戰 AI 時代「覺」的提升。







新會館空間充滿五感的想像


《屏東靜心會館》藏在住宅區裡,從巷子入口轉進柳暗花明的三合院老宅,時空瞬間轉換到舊時代的寧靜致遠。老宅保留原汁原味的屋頂木造樑柱與老地磚圖騰,進去後總有一種回到阿嬤家的親切情感。

阿懋長年浸淫在身體空間的開發與實踐,對環境空間的敏感變成一種本能,自然對氣場有一定的覺受力。他很用心規劃營造每個空間,讓每個空間都有它該有的位置,及如何佈局達到一個「境」,即是張老師說的「佈氣」,讓空間流動,形成氣場空間。

而五感覺性的開發,是氣機導引進入中丹田與上丹田很重要的訓練。所以整個空間都圍繞著五感的覺性來規劃。

一進門古色古香的客廳就是訓練舌根的品茶空間,牆上掛著大幅沉香雕刻的觀音低眉照,令心一下子就沉靜下來。

一間小教室正在規劃佈置改為品香室,讓鼻根得以訓練提高境界,也作為未來香席活動的場地。

最有趣的是,阿懋計畫把一間位於房子中間無窗的暗室,利用它先天的不利條件,將「面壁室」華麗轉身變成訓練眼根觀陰火的靜坐室,能在暗室中聞香觀陰火,聽了我都好期待!

推拿按蹻室裡有2張按摩床,為治療學、中醫經絡課程等提供實作場地。建珍馬上建議太赫茲能量儀也可以加碼進駐,提供全方位養生之道,當場覺得會館裡有籌劃這個空間實在非常實用。

挨著老宅興建的大倉庫改造成練功房。練功房前方放了兩座肖楠木雕,阿懋準備在牆面貼上:「離火汞龍為氣,坎水鉛虎為精」,作為日復一日養成丹氣的提醒與成為。

阿懋也很注重音樂在耳根所營造的境,除了精選練功的音樂情境,最近正計畫把黑膠唱盤放入練功房,讓耳朵有更極致的享受與覺受。

老宅的廚房也很寬敞,廚房外是個開放式的聚會空間,採訪那日,屏東師姐們邀我們一起午餐,她們自煮一大鍋酸菜白肉鍋、一大鍋芥菜雞湯、油飯,都是極品的手路菜,還有美味無比的自種芭樂、蓮霧、玉米……。阿懋還為我們準備便當,真的是國境之南屏東專有的熱情饗宴。水果女王惠瑛更是立馬就跟師姐要團購芭樂!

《屏東心會館》整體空間約170坪,還有教室提供和屏東社大合作開放的各種課程,舉凡書法課、中草藥課、中醫經絡課……等,另有歌仔戲工作室的入駐,是個多元且五感俱全、充滿可塑性的空間,我們都拭目以待它在阿懋和眾屏東師兄姐們的巧思規劃及實踐中,綻放它的能量。
 


全身無處不丹田

聊到練功及教學的體悟,阿懋說,無論是會館空間、或是練功教學(動作、呼吸、意識的運用)的邏輯,都必須精準地整理。15年教學的經歷,訓練了他整理的功夫,而且每一段時期的淬煉都會進入不同層次的體悟,同樣的功法可以怎樣格物致知,然後把體悟融入到課程的設計裡,課程就會自己慢慢地長出來,不會制式化,而能隨著因緣而變化。他說他不急,就慢慢地磨著、磨著……

「有時張老師的一句話我就會放在心裡,老師的話常是一種作法的呈現,然後慢慢發酵,琢磨著如何解構變成一種作法,這是我喜歡在老師身上吸收的東西。功法的精髓也是,我會思考著如何變成一種作法,有時經過5年、10年,才赫然體悟到真的是這樣!」

我感受到他那種凝念專注與信的堅定力量,同時自己也有一種自慚形穢的感受升起。一樣是學習,我看到那個巨大差距的背後靈:自以為是的蒙蔽障礙。阿懋讓我實實在在看見落實在他身上的各種「作用力」。

下丹田講究的是:精準、到位、是腳底功夫。如何把十八套功法的功力化成腳底的功夫、沉下去的功夫,日復一日慢慢磨,功夫就是這樣長年累積而成的。所以他們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下丹田扎實的功夫,讓他們整個搬遷快速而到位,把原本已經如廢墟的老宅,在短時間內大家分工合作整理。我們參訪屏東會館那日也在現場的志明師兄,老宅所有的水電工程都是由他包辦,才能這樣快速完成裝修及搬遷。

「先看見丹田,然後全身無處不丹田」,這句話真是動人!練功隨時耳提面命的丹田,他說起來就如飲水般自然。

阿懋要求學員們把在舊會館15年練就下丹田的行動力,帶到新的會館來進入中丹田的修煉。







「見龍在田」邁向中丹田

 

起點的新願望。

 

阿懋說:「我們在心會館給了自己這樣的期許與願望,要開始發跡了。在舊會館經歷15年練就了下丹田精準的行動力之後,心會館是從九一爻進入到九二爻的「見龍在田」。是時候進入中丹田練氣化神的階段了。

 

「見龍在田」,乾卦第二爻,意味著時機成熟有了突破及發展,雄心萬丈、充滿鬥志的人終於嶄露頭角、站上了舞台。

 

在訪談的過程中,惠瑛有感而發:「阿懋師兄真的很可佩,15年了不改初衷還很開心,眼睛還有光……」

 

整個談話中,我們三人都感受到阿懋滿滿的活力與願景,一種興奮前進的氣場瀰漫,不由得七嘴八舌為他提出各種建議,並為他感到興奮及開心,更重要的是有滿滿的感動。他一路走來,質樸卻暗含光的力量開始輻射出來。

 

我想起張老師說,以後我們都是爆米花,會一個個爆出來。阿懋就是一個爆出來的爆米花,在新的時空中啟動他的造化。








氣機導引生活化、生命化


阿懋談到,從下丹田養成的空間學當然也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空間。他習慣把今年要砥礪自己的精神,用春聯寫在家裡出入的空間,時時提醒自己,一次一次、一天一天,不斷地省思自己到底現在在哪裡、不斷形成堅定的信念與作用力。



比如他在家裡的春聯就涵蓋儒釋道精神:


他在家裡一樓貼的春聯:「格物致知以窮理/知行合一慎於言/致良知止於至善(橫批)」


在佛堂貼的是:「真意往來無密處/真覺明定境性空/虛極靜篤還道心(橫批)」


他的舊家門口貼著:「太虛是我先空身/其身空天地亦空/空無所空乃真空」


至於一般單字的春聯:「春/福/滿/財」,他則是用「覺/靜/安/真」…等來代替。


惠瑛聽了大生讚嘆,嚷著要和阿懋要「覺」的春聯。阿懋說:「得要自己寫,寫得怎樣不重要,但那是妳自己下的願望與意念才有力量。」


惠瑛感慨地說:「阿懋師兄徹底把氣機導引生活化、落實在生活中了……」


阿懋笑著說:「所以我怎麼會轉行呢?我已經活在這裡面了……不止生活化,而且生命化。」


他說氣機導引是我們的滋養,我們不斷地透過在生活中實踐,每週再回到這邊學習進修,不斷地淬煉、交集、融合,又回到生活中。張老師不辭辛勞地每週六到台中授課,阿懋也每週六不辭老遠地換三種交通工具從屏東到台中上張老師的課,為的就是不斷吸收養分與淬煉自己的實踐體悟。日積月累沉澱的功夫,是滴水穿石的堅持。










打斷腳骨顛倒勇——堅持,才能走入自己的覺


阿懋2019年經歷一場車禍,右腿髕骨裂成三塊,治療後仍無法蹲坐、盤腿,對練功教學的人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打斷腳骨顛倒勇」,護理長師姐的一句話,讓他相信,這是讓自己更強壯的契機。正向信念啟動量子糾纏往好的狀態而波動,一切皆有可能改變、再造,於是,花了三年,得到眾人的協助與祝福及自己練功療癒至今已9成痊癒。這是一個很好的教材,受傷後能身心同步自我復健,就是堅持練功最好的案例。


阿懋說:「不管你什麼時候進來氣機導引,在裡面多久了,堅持到最後,你的感覺絕對和別人不一樣。」


對於日積月累身體的參悟,阿懋說,如站樁,我們不是用肌肉的力量站而是用氣站著,腳底如站在一個無形的球上,凝定在空間上的守候。又比如「輕鬆綿透虛定」,首先身體要輕,轉換進入筋膜空間的作用下就能感受輕與鬆,再以真意流動真氣,進入真中之空,在陰陽動態流動中不斷回到氣機架構的守中。而那個鬆透到底是什麼感覺?鬆透的層次是無遠弗屆的,可以不斷參悟。每一個字,都可以展現出點、線、面,不斷擴展到立體、到全在的境界。


他現在參悟到在大自然裡有著三種能量,遼闊、寧靜、清明的大虛境界。正可呼應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的小虛境界:身體遼闊輕盈,內心寧靜不動盪,大腦清明悠遠。在意與虛合下就如同將大自然的三股力量加持在自己的身上,處虛之境在大自然中不斷地覺。能練好無極帶到大自然裡和大自然對話,是無上的享受與感動。


他侃侃而談的語言皆是下過功夫後的凝定,眼神裡的光亮是來自無庸置疑的堅定。行住坐臥皆安定,舉手投足皆功法。忽然間,我彷彿瞥見武當山上道長的風骨映入與他疊影,無論外型或精神。

 


引領小學生進入「覺」的體驗


阿懋提及他進行小學生的靜心課程已經8年了。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校長,去年再請他針對一班超級活潑的小學生設計實驗課程,看是否能讓小朋友的心安住。阿懋根據孩子們的狀況,課程剛開始時更換三間教室,以找到最合適課程的教室,再開始進入主題。


比如他說第一堂課,他引導小學生摸摸自己的心臟數跳幾下,把數據一一記錄在黑板,依數據講解他們此時心的狀態。再做第二回測試與前一次比較,在遊戲中與心對話,先從安靜一分鐘摸著自己。孩子們從來沒有這樣地去和自己的身體互動玩耍,都覺得新奇好玩,專注就從這一分鐘開始。


之後的課程,教他們簡單盤坐,引導他們像石頭一樣往下沉,小朋友回饋有感受到自己不一樣了,就開始能定住、專心、有秩序、不浮躁。每週30分鐘,經過10週之後效應就顯現出來了。小朋友的覺性是很高的,尤其是女生,很容易沉靜下來。阿懋非常享受和他們一起靜坐,小朋友臉上的表情個個如尊小菩薩,當下的空間充滿了寧靜的純淨。


 


阿懋發現「心經」的音樂很有作用力,比如放齊豫唱的心經,音樂歌聲的波動很快地讓孩子們融入安靜中。開發小朋友的覺性,讓他們能好好地去感覺,會啟動小朋友自我的內在覺察,他們自己也明顯感受到安靜的力量。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小朋友回來報告說,回家後會自己練靜坐,比如在媽媽在煮菜時,他自己跑去靜坐,或者靜坐完後再寫功課,因為他很喜歡靜坐的感覺。


校長非常認同開發小朋友覺性的課程,且效果顯著,正計劃著要推廣到所有班級。我當下覺得這課程該擴展給所有小學,之後再融入導引的基本功,會是AI時代讓孩子們學會專注、及早開發五感覺受的大功德。



三丹田都保持整齊、清潔、精準


會館學員有小也有老。張老師總是對我們耳提面命:「沒有退休這件事!」人老雖有身體的限制,但可以因循氣機架構的運轉而保持氣機盎然。而且老是一種自我暗示,如果有幹勁、充滿希望、樂於付出,年齡只是身分證的數字罷了。屏東會館有一群老頑童們保持赤子之心繼續快樂向前行,樂於公益不知老之將至。


阿懋說,他發現一、二、三年級的老人家長壽的很多,很容易就到90歲甚至超過百歲。或許源自他們經歷過戰爭、貧窮、苦難,鍛鍊了強悍的生命力,並珍惜感恩一切;加上日據時代愛乾淨、自律習慣的養成,而且吃得簡單,身心都整齊清潔,大腦也乾淨不想太多,是真正的見素抱樸。而這個簡單的邏輯如何確實地落實在生活裡,看起來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三丹田都保持整齊、清潔、精準,真是一個對大家很好的提醒。


阿懋也提到,歌仔戲的廖瓊枝前輩8、90歲了都還在做傳承的教學工作,他教一輩子氣機導引沒問題!









上了一艘福報之船,就要分享給更多的人


阿懋:「我們哪兒來的福報,所以真的是很珍惜,很珍惜有這樣的因緣,當然我們要把這樣的福報分享給我們的學員。我們的學員也都很有感:學氣機導引是有福之人,三代燒好香,能進入這個團體系統很不容易,覺得與有榮焉……」


建珍:「因為你是有光的人,你的光可以去照亮別人……」


聽他真誠滿溢地這樣說,觸動我們心中升起深深感恩的覺。且覺得越是資源缺乏的地方,越懂得珍惜所有。所以,天龍國的各位師兄姐們,千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有更多分享福報的心與行動才是。










「飛龍在天」奔向上丹田


一趟搭高鐵、轉台鐵、轉巴士的屏東會館之行,受益最深、領略最多、感動滿滿的就是我們三人。我們還去探訪武林大會的主持人李春盛大哥,他還是和往常一樣熱情招呼我們,讓我們再次感受屏東濃濃的人情味。


「見龍在田」進入中丹田後,我已經看到「道的周天運轉圖」在阿懋一步一腳印中,從他的道館中不斷落實而鋪陳開來。也期待屏東靜心會館未來能在各種挑戰披荊斬棘後,一躍沖天攀上頂峰,能「飛龍在天」奔向上丹田的練神還虛,大家一起躍向精進、無限的未來人生!再歸於練虛合道、道法自然的循環之道。


而在台北會館的我們也不能落後,都要跟上、跟好、跟滿!一同創造自己無可限量的未來。我心中也期待著,未來北、中、南會館能有更多的交流活動,讓彼此激盪更多的火花與分享!


喔,不應該是期待,而是「去做了,就對了」,我們來讓它發生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筆記之一 】   


「識」:概論/生成/ 特性/ 轉識


莊朝傑










概論


我們對外界環境「色聲香味觸」(又稱五塵,喻其具有染污性)的認知,是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根(器官)收受,形成「眼耳鼻舌身」五識(感知),此時第六識(意識)與之並起,加以「思惟」和「分別」,做出「選擇」,選擇有利於自己的部分,逃避自己厭惡的事物,結果就產生「苦」或「樂」或「不苦不樂」,造成煩惱,也由此造出善、惡業,但世俗的教育與日常經驗法則卻都以增長「意識」的「判斷及分別」能力為目標,以謀取世俗價值與慾望的滿足,使得人們浮沈於苦、樂中。 


「識」各有其限制,如「前五識」各有其接收光波長與音頻範圍的限制,也有嗅覺疲勞、觸覺錯亂的情況;而「意識」是直接受著末那識「我執」的牽引;至於「末那識」則執取「阿賴耶識」裏累世以來的「記錄、習氣」為「我」,所以受以上種種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各種「識」,當然有缺陷、不完美,必定會蒙蔽我們對外境認知的真實性。    


身體收到外界的訊息形成「五識」,在內心產生「心境」,其間都經過「意識」的「思惟及分別」作用,所以心境會受到「識」的偏執影響,無法真實地感知外界的原貌,故必須跳脫「意識」的干擾,內心直接與自由的「五識」連結,才能真實感受外界訊息的本質。


人類所以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是因為有發達的大腦半球,處理著「意識」的「想法、分別」,以及下達神經訊號以完成由「意識」而來的語言和身體動作。「意識」和「大腦」兩者相倚互需而壯大,人類在滿足慾望的過程,促使「意識」的力量逐漸開發、增強,同時也提升大腦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比重,但也附帶地壓制人類在演化之初「基礎覺知」的能力,例如對環境的感受力降低,如:地震預兆、氣候預感、地球磁場定位及迴游、遷徙⋯⋯。人類雖以科技知識發明儀器彌補,仍遠不如一般動物靈敏。這也算是「意識」發達而造成的附帶缺失。


 


意識的生成


意識的生成次序就是「五蘊」,所謂的「色受想行識」。

 


一、色:物質。山河大地、世間萬有,包括動物、植物、無生物。是外境,在外。


其他受、想、行、識,則屬於精神作用,在心,屬於「心法」,在內。



二、受:領納、感受。若連結喜愛的外境而受,稱作「順益受、樂受」。連結不喜愛的外境而受,稱「違損受、苦受」。連結非可愛也非不可愛的外境而受,稱「俱非受、中容境、不苦不樂受」。對「樂受」會起貪戀心;對「苦受」將起憎恨心;對「中容境」則起「痴心」,例如:獵人在地面發現獵物的足跡時,是「中容境、不苦不樂受」,因為獵物還未到手,所以「沒有快樂」,但仍有一線希望,所以也「沒有痛苦」。但在此不明朗的情況下,容易起「痴心」,沒有得到卻仍有機會,一直放不開而沈迷於此,賭場的狀況也是如此令人痴迷而愈陷愈深。


 


三、想:想像。對於外境加以了解、想像,構成「概念」。在心理學屬於「知」的功能。



四、行:造作、作為。心的念頭,前者滅;後者生,此落彼起,念念片刻不停,就像走路一樣,兩足互相起落,持續進行著,故稱之為「行」。一旦遇到外境,即起善、惡之念,或貪瞋痴慢疑等念,由意念而行動,由「行」開始「造業」,造作種種善業與惡業。如心理學「意志」的作用。


之前的「受、想」只是心理的變化,無造業的能力;「行」的階段就有力量「造業」。



五、識:判斷、認知與分別。形成埾固的想法,「意識」的生成至此成熟。



例如:


1.對所有事物(色)。

2.接觸它、感受它(受)。

3.想像及分析對它的感受,對初經驗的新事物生起印象(想)。

4.起心動念,念頭一個接著一個產生(行),以「意志力」(造作)想要並進行更多體驗。

5.由於更多體驗就愈能深入了解、判斷、分別,形成堅固的「想法」(識)。


 

又例如:蘋果是「色」。第一次接觸到蘋果是「受」。對蘋果的外表、滋味、⋯加以想像、分析、形成概念,屬於「知」的範圍,是「想」。然後想要再次接觸蘋果的「念頭」一個接一個產生,此意志造作更多體驗(看、聞、摸、彈叩、吃)蘋果,是「行」。逐漸對蘋果形成認識,能夠分別蘋果和其他水果的不同,甚至不同種類蘋果間的差異以及成熟度、喜好的程度、⋯,形成堅固的執著(認知、分別、判斷),是「識」。

   

若只到「受」的時候不要再有「想」,也就不再有接續的「行、識」,那對所有事物就只有「受」「覺」,就能擺脫「意識」的生成與干擾,就能感受到外境事物的真實性。



識的內容與特性


阿賴耶識(第八識)是宇宙人生的本源,自無始以來歷刧生死流轉,永不壞滅,保存我們累世以來的習性、業(又稱「種子」,喻其潛藏並具有未來發展的力量),待特定因緣成熟,相應的業,如種子發芽般顯現。於胚胎形成時,第八識首先進入肉體,死亡時最後離開,它累世恆存但不審慮思量(不審察、不思慮、不分別、不量度),單純只是記錄、貯存。


末那識(第七識)執取/認定阿賴耶識裏表現出來(註一)的種子/習氣為「我」,而固執持有它(稱為「我執」),它追求自私自利,「永恆持續」地審察、思慮、量度,但「不造作」善惡之業,相當於於「潛意識」的範圍。


意識(第六識)以末那識為依據,攀緣(連結)有為法和無為法,涵蓋一切的事物與想法,具有審察、思慮、量度的性質,產生「了別」的作用,能夠「造作善惡之業」,它作用的方式是「間斷、不連續」的。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五根(器官)與五塵(外境)結合而成,眼耳鼻舌身任何一識起作用時,「意識」都與之同時俱起(註二),並對「五識」加以「思惟、分別」的作用。


在「意識」的作用下,所說出的話、所表現的行為以及所產生的思想(即所造的善、惡業),又逆向返回影響到阿賴耶識,形成所謂的「習氣、種子」,在累世輪迴或當世,各「識」之間如此反覆來回地互相影響。



轉識/轉「意識、第六識」   


痛苦和煩惱都來自「意識」(想法)。先前我曾嘗試以「與意識作對」的方法對治意識,就是刻意「規避喜歡的事物」或強迫自己「選擇厭惡的事物」,以打亂「意識的分別」,削減意識的作用力,殊不知這是「以暴制暴」,製造一個「新意識」跟「原意識」對抗,仍然陷在混亂的「意識」泥沼裏,絲毫沒有減少任何煩惱或壓力,反而更為複雜。其實真正要去除意識的影響,我個人覺得要「反思」,不向「外境」去尋找煩惱的原因,因為煩惱之源不在外,它在自身,要反向朝自己內心檢視,當發現有個「念頭」出現時,就是「意識」作用的徵兆,我應該馬上「警覺」,並立刻向內心尋找「為什麼我會這樣想」、「為什麼我會這樣做」⋯等等。向內反思「為什麼我會這樣想」、「為什麼我會這樣做」等後續的意識想法,雖然也是一種意識作用,但這會幫我了解前面那個意識生成的源頭,也就是煩惱與痛苦的真正原因。習慣這樣的處理模式後,會讓我及早發現需要對治的目標,並盡快停止去「想」它。「原意識」缺少這個「想」的灌溉,就會逐漸消失淡離,跳脫「原意識」的箝制。當然「反思」的意識也會影響我們的心,也必須脫離。若能一點一滴地減少「意識」的「識性」(判斷、分別、想法),將逐漸昇起其「智性」(受、覺),就愈來愈可以明瞭萬事萬物的本意,即「轉識成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不再是「分別」而是「妙觀察、感覺、感受」。


 

轉「眼耳鼻舌身識、前五識」​


「五識」都受制於「意識」的指揮,「意識」總是驅使「五識」選擇「意識」所喜好的部分去連結外境。所以要「轉五識」,必須同時轉「意識」(如上段文意)才行,必須先減低「意識」的箝制,才有「轉五識」的可能性,另外還要有「專注」。


「五根」雖各有其攝受的限制與範圍,它們並非完美,但我必須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凝聚「專注力」於五根,配合「意識」而來的「控制程度」降低,期望能發揮至五根的最極限程度。



   * 眼識初看事物外表的美醜好惡,進而鍛練內心的樸實與善良。


   * 耳識聽其語義,進而聽出其性格、燥度、個性。


   * 鼻識嗅其味道,品香,昇華至聞知其「氣」,氣是作用力、精神。


   * 舌識嚐其滋味,品茶、品味。因舌連心,昇華至清心、清淨。


   * 身識觸其感受,進而「同體悲苦」。


    

鍛鍊五識具有「自性」,不只感知外境的表象,更要不受意識的干擾,感受外境更深層次的「氣」與「性」,轉識成智,轉「五識」為「成所作智」,「活躍五感」。


 


轉「末那識、第七識」


「末那識」是執取「阿賴耶識」裏顯現出來的部分,把它認定成「我」,然後以這個「我」影響著「意識」的運作,一切以滿足這個「我」的喜好為目標,讓「意識」造種種善、惡業。「轉末那識」就是要消除「我」的存在,沒有「你」「我」之分,「你」和「我」是平等無二的,沒有任何分別,我們的言行(是我們內心的投射作用)就不會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而是以眾人的利益作考量,「利他」「益眾生」,甚至擴及「跨物種」的平等,是「利他」的極致境界。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平等無二、一切平等」。



 

轉「阿賴耶識、第八識」


「阿賴耶識」即本心、本性,每個人、物種都有,且無高下之分。它像是一個倉庫或記錄器,含藏累世而來的習性。當阿賴耶識裏的習性都清乾淨了,就顯現原來的本性,就是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大」表示沒有界限、包含一切;「圓」表示圓滿、沒有凸角缺陷與萬事萬物都合、融合自然;「鏡」表示看待事物不著相、不扭曲,來則應之,去則不留。


 



註一:阿賴耶識含藏累世以來的眾業、習性,性質多樣且數量極多,喻之以形形色色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中,待特定因緣成熟,相應的業,如種子發芽般顯現,才被「末那識」執取。而因緣尚未成熟的業,依然潛藏在阿賴耶識中,沒有顯現,也不會被「末那識」執取,靜靜地等待相應的因緣。種子(業)的展現時機完全取決於「因緣」,並非依照「先來後到」的順序發生。


註二:也有缺少「五識」,只有「意識」單獨生起的情況,稱「獨頭意識」,例如:睡夢、禪定、追憶過去、預想未來、癲狂、精神疾病。只有「意識」的作用,而無「五識」參與其中。




 【 練功筆記之二 】   


周天圖的自我覺察


余媛媛









我常想,到底是因為練了功,才能有機會體會老師說的心法,才能感受甚麼是大腦不要想嗎?


有人練了一輩子的拳腳功夫,可是越練越執著;有人在道場修心,修了一輩子,修得自己已經通達一切,卻說得到卻做不到;有人一輩子學識淵博,但一切紙上談兵,言不由衷。


只有我們一直在開發自己的無限可能,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是在透過老師不斷的用各種課程,打開我們的大腦、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想,構成無極,讓我們不再有罣礙!才能不斷朝著身心靈一致的目標進行著。


今年開春老師就給了一個很重要的功課——道的周天,讓大家來分享自己對自我的覺察;從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道法自然到最後一靈獨耀,迥脫根塵。不斷的反覆檢驗自己在裡面是『覺』還是『識』?


在幾次的課堂上,每堂課老師都要我上去分享,以下我就針對我分享的部分作一紀錄:


1、 造化:記得在一次三天兩夜研習營的最後一天,老師要大家上台提出對自己的期許,那一次我上台後結結巴巴幾乎說不出話來。老師當時很嚴厲的斥責我,說我很不長進,連話都不會說,我當時很挫折!那次有個課題是只要重複說21次,大腦就會永遠記住。回家後我每天念21次:「我要突破自己,我要成長!」第二年的三天兩夜我又再次上台,我很開心感動地對自己說:我敢上台了!說完我就哭了!謝謝老師。


我覺得不只是「天材地寶」才能帶給人造化,而是每個發生的事件都能帶給人啟發,這就是格物致知。



2、 我覺得「道的周天」不是一個段落一個步驟,而是一個循環,每個發生的當下,都是經過百日築基,才能有所體會,人沒有經歷沒有過程是無法成長的,必須不斷的累積經歷才能有所覺。


在老師開始帶領我們練心時,要我們回家跟家人說謝謝、對不起。我做了!我跟我先生說:「謝謝你!」跟我的家人說:「對不起!」別看這兩句話看起來很容易,當下卻很難啟口!但是當我說出口時,我發現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感恩之心及懺悔的心升起。當時我先生很錯愕,從此我與先生的關係發生變化;我和我的家人在我說完「對不起」之後,兩個人都痛哭一場,彼此都做了一番反省。



3、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是透過練功來打開身體的空間,讓身體的氣息得以平穩安定,內分泌也能達到一個平衡,漸漸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及情緒,然後就會發現情緒其實都是來自於大腦認知想法的干擾,而這些干擾又是來自於六根接收外來的訊息後,大腦的過度反應。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過往,才會產生每個人對人、事、物都有不同的反應,所以訓練六根就變得非常重要。


記得也是在三天兩夜曾經講過,我們發生的經歷在大腦裡就像櫃子一格一格的記憶,當我們把這些櫃子一點一點地看清楚,從記憶裡慢慢地清理出來,就不再影響情緒,最後就空掉了,不用再想了!


這次在雪山坑,我們在賞螢,我跟老師說,我發現今年大家開始思考道的周天,整個會館的氛圍變得不一樣,每個人看上去都很開心,很自在。老師回我:「對!因為每個人的另一個自己出來了,都能看到自己的無限可能,不再是框架下的自己。就好比我們在欣賞螢火蟲,你只看到你自己,怎麼不是螢火蟲在環抱我們?牠們在看著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看不見的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損之又損,無為而無不為


文稿彙整/賴鈺晶









《第四十八章》日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令欲增益,損欲謂之為道,

益智而不益欲,在為學中同時損欲。


「為學日益」的「益」是指欲望,學習本身是增加,增加認知、記憶,藉由學習來的成就、文憑、專業來滿足就業、創業欲望,此欲望就是有為,所以學越多欲望越多,念頭和欲望就是為學。但是有一種是減少叫為道,為道就是自然法則,人們必須吃「為道」這一帖解藥,為道是指人不要一直增益自己,「為道日損」就是必須把欲望損掉,所學才會純粹,謂之學道。


人從嬰兒變成小孩慢慢開始受到汙染,汙染不是來自自然,是來自人類的教養、文化、父母的期望,孩子慢慢被增益,「為學」是在人文系統中一直增加。另一種是從自然觀、自然的法則、道的法則裡去完成自己,是不斷把人的欲滅掉,所以增、減講的是欲。要為道日損,損甚麼?不是損知識、損聰明,不是為道就越來越無知,為道是在損欲望,益智而不益欲,在為學中損欲。


 


生命是六根作用大腦的無間道,

損動機損成為,無為是欲而不欲之欲


「損之又損」的第一個損是「損慾望」、「損動機」,第二個損是損掉「成為」的野心與貪念。學東西是為了損而學,是為了了解自己的不對並改進而學,故學之又學,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是指沒有為什麼,就只是為了做下去。


日常生活當中,眼、耳、鼻、舌、身、意所看、所聽、所聞、所觸的,生命通通都在學習,只是人不知道,所謂「近朱者赤」,者就是學習,近朱就會學習變成紅色,但人不知道他在學習,活著也不知道在學習。每天所看、所聽,經過大腦不斷受影響,最後已認同與支持。當要捨掉欲望時,例如做動作捨掉裝牛逼,但還是有一種欲望是希望自己是不裝牛逼的人,想變成很自然的人、是練得最好、最放空的人⋯⋯這也是追求,想追求放空的感覺,追求另一種對的感覺,也是欲望。所以損之又損是捨掉原始欲望,損欲後只剩下學。

 

學動作不要裝牛逼,把裝牛逼的欲損掉,讓動作歸於動作、讓學習歸於學習本身。學習只要在身體上發生,不要想滿足什麼,只要讓它流動。而流動本身都必須損,損之又損。學習過程中自然發生的事情,只要在其中就好。水在流,在其中就好,不要想去主導水流方向,它自己會帶著你。學習本身是為損而來,所以要一直學、一直學,同時一直損、一直損,最後到達所學的東西是不用想——無為。所以為學的過程中要為道日損,兩者一定要同時並進。


老子的無為就是無貪欲。無為本身不是一種欲嗎?對,它是一種欲,是欲而不欲,就是把心放在自然裡沒有我自己。欲就是我放入,我存在。無為,就是我在自然裡,沒有一個為學習而來的我,連學習的本意都沒有,只剩下學習本身,就是自然一切,就是無我的學習結論,所學習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層層的昇華,最後是一種智慧的存在。

 

所以,學之又學,損之又損。為學日益,不在「益」在「抑」、在「制」。學到最後,是昇華,把欲望滅了!為了滿足欲望,大腦才會去想。當大腦不想,才能感應,讓內心直接應識。只有不用想,才能看怎麼變化。知識是工具,用來對抗欲望,不是滿足欲望。知識是滅掉自己欲望的方法。因為人的欲望每天都在產生就會學很多,所以要為道,每天都要去損,損掉欲望。學與損並進,為學才會純粹,最後就是無為,是一種智慧。

 



無為是大有為,無事能納萬事,端看心念絕對值

 

「無為而無不為」,沒有為什麼,才能叫做是什麼,意指「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其中「無不為」是指「有為」、做就對了。所以,「無為而無不為」是指無為而有為,無為是最有為的。不做,就已經都做了,不做是指內心不亂,大腦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做就對了。不用想,不起心動念,心念的絕對值絕對大,可以容納一切事情,世間無限寬廣。無為等於有為,「無為而無不為」就叫欲而無欲,還是存在一個完成。只要是一個完全損之又損的人,那麼他就在裡面。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天下」是指我們的身體、一生、生命的完成,「取天下」就是安定天下,「有事(有為)、無事(無為)」是指心念。「取天下常以無事(無為)」,係指一個人做事要在無為的狀態,這樣才能安天下,若有事則天下必亂。


一個人的天下只存在生到死之間,想要讓天下安定,生到死安定,就不要沒事找事,少一些欲望。眼睛看了就想,耳朵聽了就想,看了就生氣,聽了就煩,那就是沒事找事。所看到的事情、東西本身不煩,是到了心裡才煩、才憤怒,不就是心念之間而已嗎?這就是人的絕對值出了問題,這樣天下是治不好的。

 

無為、無事,不是不做事,是指內心和大腦無事,行動繼續前進,做就對了,不要想!無為本身是有,不是消極,因為隨時都在那,怎會無為呢?無為是智慧本身,是一種狀態,不是指有形的事情本身。所以,有事就是沒事,沒事就是有事。當沒事了事情就會很多,所以無為而無不為。不是說什麼事情都不做,大家推就跟著走。




在生命絕對值中的成佛之道

 

一、事的心念絕對值構成人的生命狀態


 

│事 (心)│=│生命(念)│



日損章整篇在告訴大家,生命裡有一種絕對值,左邊是「心」,右邊是「念」,心主受,腦主想。心是內在的感受,念是眼耳鼻舌身外在進來的,所有的事情都在裡面,包括有事和無事。當把事情放進心、念之間的絕對值時,從眼耳鼻舌身進來的會到大腦陪審團去判讀,然後產生心的變化,就是色、受、想、行、識(觸、作意、受、想、思),心與念內外不斷交錯。而絕對值就是當下,在時空裡,在覺知裡,就是覺察。覺察就心與念之間。

 

因此,所有人的生命都在心與念的絕對值裡。什麼事套進你的心念,就等於你。生命沒有多長,一切都在心跟念之間。而人往往對於當下每一個發生都要做出讓自己過得去的解釋,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為來過關,這是大腦在編故事,叫做念。為了安那顆心,在心念之間取巧,此心念叫做有為。人在心念的有為中產生很多人生的故事,扮演自己的角色。

 

把事放在絕對值就等於你的生命,生命中有多少事就有多少生命的絕對值。「事」的絕對值(│事│)就是生命狀態,就是當你面對人生、面對任何事時,你有多麼自在?自在或不自在就是生命的絕對值,絕對值狀態不需要任何的道理,要用心感受才能明瞭。而不用想,內心不用動,絕對值就無限大。這叫做無為。所以「重新做人不需要重新做事」叫做絕對值,做什麼事都一樣,沒有做什麼事比較有意義,意義在心念裡面發生,不在事情上發生。所以說「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無事才能取天下」,才能讓身體安定,身體就是天下,就是生命。所以說,世間所發生的事,不要把它等於自己,是要演進在身上,找到自己的絕對值。


人生就像表演老子功法的劇場,怎麼做都對,那就是你。對也是你,錯也是你。老子上身就是你看見你自己:讓發生在身上60兆個細胞的當下狀態閱讀出來,而且看得很清楚。一個覺察的智慧是超越對錯的,一個覺察的自我才能夠完全看到絕對值,才能看見生命的最根源學問。

 



二、損與益互為絕對值:損中見益,益中見損,念念在損



│損(心)│=│益(念)│



成佛就是把損放進心念之間的絕對值中,只要念念不忘在損,念念不忘在心的感受,願意做一個無限承受、無限是損的人,則成佛捨我其誰。所以,損的絕對值是益,把益加上絕對值就是損。例如損了自己的心血,但不辜負他人,反而是益,是為道而損,則│損│=│益│;又例如上班獲取薪水,是青春、健康、自由換取的,賺錢損福,就是│益│=│損│。損益互為絕對值。做什麼事情要抱持「我能吃虧多少」的心,而不是盤算著「我能有什麼好處」,能這樣,就一定能成佛。

 



三、道的絕對值是損之又損


 

 │道(心)│=│損之又損(念)│


成佛之道在損,每天損之又損則立地成佛。把道放在心念之間,則道的絕對值是損之又損,意即損的絕對值(│損│=│益│)之後,繼續再損,損而不益是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就是當損的絕對值已超過心念以外,在心念以外還是再損,就像雖磨破腳皮、磨損膝蓋,還是繼續往前轉,就是損之又損,又稱道的絕對值。故成道必須成為一個最強的自我,讓身體昇華到最強的高度,而不是比別人強。如何從內在與外在的自我完成,昇華高度,進而榮登泰山,一定要損之又損,鬆之又鬆,苦之又苦。


苦的絕對值不會變成樂,那是一般人的道行,那是得。得的絕對值是表面上是損,但得到的無形更多;反之,道的絕對值是損了還是損,沒有目的,損之又損,把原來的欲望、原來的成為都損掉了。已經超越心念,不受心念的作用,意即連心念本身都滅了,此謂還虛,叫做損之又損,稱為道的絕對值。

 

道是萬物,損之又損不會讓人變成乞丐,因為入道之後本身就是萬物,自己是變色龍,自己變成錢,變成一條黃金。所以,毋須學佛,損之又損立地成佛,道的絕對值就成佛。老子只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就是有為,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就有為,如此便可成佛。老子要大家在生活裡面,過火不熱、臥冰不寒,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要在那樣的狀態下百毒不侵。


 


觀自在來自行深:能損基於練功時的深入感受,不斷感受

 

練功時,身體的作用也只不過在你的心跟念之間。學習是來「損」的,沒有深入心裡的感受,就無法「損」。當感受了才會改變自己、對抗自己,才能「損」,「損」了以後才能看到益處。所以,要練習感受(覺知):要去覺察每個動作在「身體」上的覺知是什麼;要聆聽「內心」氣息的覺知;聆聽「大腦」念頭的覺知。但不需要丟掉它們、管它們,而是要用同樣的態度去接納它們。

 


不是有念頭不好,也不是內心不好受不好。都好,都是心,都是當下的想法。就讓它們在那裡:不驅、不趕、不迎、不接。好的,不鼓掌;壞的,不嗤之以鼻。就讓它們在那裡各自找出路。就這樣,不用想,了了分明這些起心動念的過程,就對了。日復一日,終有一天,所有語言,眼睛所看、耳朵所聽,都能進入內心感受,就是「覺察力」、「靈覺力」。能進入所有話境、相境、身境裡,然後才能教育「陪審團」(接收眼耳鼻舌身訊息的判讀陪審團),要怎麼樣重新看待事情?怎麼重新聽話?「陪審團」的功力才會愈來愈好,看世界、聽訊息的能力不斷提昇,這叫智慧。


這是一套盤根錯節的自我對話的學問,難以用語言來說明。除非實際參與,透過練功,你在這裡,你真正去感受。感受再感受,不斷地受了再受,讓你的心念無邊無際地去受。受什麼,受你自己覺察的感覺。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面對形形色色的事件,你自在嗎?你快樂嗎?你長智慧了嗎?你往上躍昇了嗎?還是不斷地在自欺欺人,不斷地為自己製造一種幻覺,為自己找到說詞,為自己找到無數的理由,讓自己一直活在墮落的當下裡,讓自己暫時過關,讓自己迴避那無法自拔的根性。

 

為什麼要「滌除玄覽」?就是要讓自己再也不用去找那麼多理由,而能克制自己的根性,能面對一切宿命、一切尾大不掉的恐懼、一切委屈感。能面對那根源處,在那根源處強化自己。要怎樣強化自己呢?人要時時警惕,要自覺自察,管得了自己的一切慾與貪,能夠把貪慾降到最低。自己能力背不動的還硬想要去背,「貪」。想要獲得但承受不了後果的叫「欲」。應該要不斷測試自己的底線?叫「覺察」。


人可以有欲,但不能不知「足」、不知「止」。重點在自己能不能安心。道德經下篇都在談「無我」,不是佛家所說的空。「無我」是「無」了自己,而等於眾生。老子是講「虛」,不講「空」。「虛」是空的,但等於一切。老子是很積極的。貪就在眾生裡。「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百姓之心有貪,有善、有不善。學會這種邏輯,當起心動念,忌妒別人,馬上會有另一個你把忌妒的你叫回去。這另一個你會修理你,此時你已經植入了一個「真我」。「真我」非常超然,會修理那個活在習俗、習性中的我。把良善的「真我」強化,而把習性的我壓制,不要讓習性的我太過度,達到可欲的限度,滿足就好了。真我會來鞭策習性的我。如何學習?如何教育?只有自己可以教導自己,沒有別人。





/





 【 專欄二/導引按蹻 】   


 覺受之旅:治療骨盆問題的身心體驗


​文稿彙整/陳宛雀









人難免有病痛,病痛時除了看醫生外,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參加張老師的治療課程。張老師不僅教授治療的哲學,還以身作則當個案,讓我們練習治療技巧。這樣的課程不僅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寶貴的體驗和成長之路。希望同學們能夠持續在這條道路上,享受學習的快樂,並將其應用於實際生活中,減輕身體的疼痛。


治療課主要強調治療過程中運用覺性來感受身體的結構,在已知的知識下,運用覺性在身體上應證,讓自己處於健康狀態,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本文聚焦於骨盆的治療手法與心法,以下概述其要:




一、骨盆的認識:


1. 骨盆的重要性:


骨盆是人體結構中的核心部位之一,它不僅支撐我們身體的重量,還承擔著保護內臟器官、支持脊柱和連接下肢的功能。骨盆由薦椎、尾椎及兩個髖骨構成,每個髖骨則由髂骨、坐骨、恥骨融合而成,其穩定性和功能對於人體的運動、姿勢和健康至關重要。



2.肌肉與骨盆的關係:


  [1] -骨盆周圍的肌肉群在支撐和穩定骨盆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例如,腰大肌起源於第十二胸椎和全部腰椎,與髂肌共同終點於股骨之小轉子上,統稱髂腰肌,主要負責骨盆的前傾後仰、屈曲髖部等動作。


 [2] -腹直肌則從胸廓延伸到恥骨,可屈曲脊椎,抵抗脊椎伸直。背部的豎脊肌和腹直肌則是兩面拮抗肌肉,需要平衡調節以維持骨盆的穩定。


 [3] -骨盆的側向連結與側向彎曲有關,肌肉如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臀中肌等對骨盆的旋轉和穩定起著重要作用。腹外斜肌和腹內斜肌連接到髂骨棘,形成腹股溝韌帶,並在軀幹旋轉中發揮作用。股直肌則橫跨兩個關節,連接到髂前下棘、髕股和脛骨粗隆,影響著腳部的彎曲動作。


 [4] -骨盆的左右轉則受到臀大肌、臀中肌等肌肉的影響。臀大肌起自髂骨翼外側和骶骨背面,止於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脛束,對骨盆的側向穩定至關重要。


腰方肌和臀中肌則在腰部和臀部的肌肉群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協同作戰以維持骨盆的穩定和運動功能。


 [5] -縫匠肌和內收大肌等肌肉也對骨盆的旋轉和穩定起著重要作用,需要在治療過程中予以重視。




當我們了解骨盆與肌肉的關係後,就知道治療骨盆問題時,需要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調整:



[1]- 往後檢查豎脊肌和闊背肌,以確保背部肌肉的健康和穩定。


[2]- 往前看腹直肌和腹斜肌的情況,這些肌肉對於支撐和穩定骨盆也很重要。


[3]- 往下找膕旁腱肌群和股四頭肌(尤其是股直肌),這些肌肉影響著下半身的穩定性。


[4]- 內收肌群:要保持內收肌群的柔軟度,以確保骨盆的正確位置和運動功能。


[5]- 鬆開髂腰肌:放鬆髂腰肌,有助於調整骨盆腔的位置。


[6]- 臀部肌肉:要確保臀大肌、梨狀肌、臀小肌和臀中肌等臀部肌肉的狀態,揉開這些肌肉有助於骨盆的穩定性和功能。


 

透過上述這些步驟將有助於綜合治療骨盆問題,提高治療效果,並促進身體的健康和舒適。


 


二、骨盆問題與治療:

 


 1.骨盆的問題影響很大,關節、膝蓋都是一體的,骨盆一歪,頭、肩膀、頸椎、脊椎跟著歪,無論是往上、往下、或左右歪,都可能導致腰、背、腿等多處疼痛的問題,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


  


 2.治療骨盆問題的方法包括物理治療、按摩、伸展等等,治療時需綜合考慮骨盆與肌肉群的作用,透過觸摸和感受身體的狀態,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源,並在對骨盆結構和功能的深入了解下,調整骨盆腔的位置、有效地恢復骨盆的穩定性和功能。


 


3.骨盆治療時除了必須培養敏銳的覺受力手法,在患處附近順著肌理,推開氣滯的結節,捏按揉等手法要輕重合宜,順勢而為,讓肌肉放鬆外,還需要靠啟動自身的治癒力,強化骨盆提會陰,縮小腹,尾椎前頂通任督二脈,這是練精化氣的核心,功法「托腎活腰」則是在調理骨盆前傾跟後傾、改善姿勢、強化核心肌群等,最重要是不可忽略身體的本能,唯有與自己好好相處才是治癒之道。


 


三、結論:

 

治療過程中的覺性感受和觸摸技巧不僅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態,還可以促進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帶來身心健康和快樂。總之,骨盆的治療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調整,更是一種全面的身心靈療法,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和幸福感。


 

 


補充說明:


一、骨盆


1. 核心支撐:骨盆是人體結構的核心,支撐身體重量、保護內臟器官、支持脊柱和下肢連接的重要部位。

2. 構造:由薦椎、尾椎及兩個髖骨組成,其穩定性和功能對姿勢、運動和健康至關重要。


二、肌肉與骨盆的關係

1. 肌肉群功能:在支撐和穩定骨盆中扮演關鍵角色,如腰大肌、腹直肌、腹外斜肌等。

2. 協調作用:需要協同作戰以維持骨盆的穩定和運動功能。






/





【 專欄三  圖靈集 】   


覺識覺



​阿充









今天的題目是「覺識覺」,如果仔細拆解的話,其中包含了「覺」、「識」、「覺識」、「識覺」、「覺識覺」、「識覺識」,這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在說明生命的真相。「覺」、「識」過去已經很多人在談了,但是「覺識」、「識覺」、「覺識覺」、「識覺識」 是我在氣機導引才遇見的概念,今天就著重在這一部分,探討這種生命動力學,以及生命運動的趨向。




「覺識」

 

身、心、靈都會有覺,冷、熱是覺,快樂、悲傷是覺,消極、積極也是覺。覺得冷了就要想辦法讓自己不冷,覺得冷了是「覺」,想辦法讓自己不冷就是「覺識」,一種由覺產生出來的識。詩人在月光下,忽然很有感覺,文思泉湧,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作,這也是「覺識」。說出來了、做出來了都是一種「識」化的過程,「識」可以被記憶,可以被傳播。「識」是為「覺」而服務的,「識」是因為「覺」而創造出來的。當年牛頓「覺」得有一種力量的存在,所以蘋果才會掉到地上,於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成為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知識。「覺」好比是發電廠,產生的電力用來生產「識」,這是生命的自然走向,否則「覺」將無法安頓。「心想事成」背後並沒有什麼神秘力量,「心想事成」就是「覺識」,「心想」就是「覺」,「事成」就是「識化」的過程,讓感覺成真。我們在練功的時候,做動作也是一種「識」化,將身體的「覺」識化,用肢體表達你的「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的動作一定會不自然,肢體一定會卡卡。少了「覺」推動的「識」,只是從別處提取來的外來之物,那麼你依然是「覺」「識」分離,你的「識」無法為你的「覺」服務,能量無法達成平衡,系統終究會錯亂。


 


「識覺」


我們剛才提到「識」因「覺」而被創造,「識」很容易被紀錄、被傳播,成為人類溝通、交流的主要內容。現代的教育,主要著重於「識」的傳授,一個人一輩子接收了大量知識儲存在大腦,這些資料如果沒有經過轉化的話,會爆炸的。那究竟該如何轉化?要「識覺」,要將「識」轉化為「覺」。比方說我們學習站樁,一開始會學習一些技巧,經過長期的練習,最後腳底會有一種感覺,好像有根樁打到地下的感覺,這時候你就可以把學習的技巧丟掉了,因為「識」已經轉化為「覺」了。有了站樁的「覺」之後,如同我們前一段談的「覺識」,「識」就會自然發展出來,不需要再去大腦找技巧了,這時候會感覺很輕鬆,而且充滿自信。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是說「為道」就不需要知識了,而是說一旦掌握了覺性,知識自然就來了,不耗神了,不用勞煩大腦來記了。科學上所謂的熵增定律定義如下:「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加」。如果大腦就是那個孤立系統,「識」就是增熵的原因,而「覺」卻是那個可以減熵的力量,這也是人類開發智慧的希望所在。




「覺識覺」


人類因「覺」而創造了「識」,「識」可以被紀錄,可以被傳播,尤其在現今的AI時代,透過「識」,人與人的連結更容易了。人類學習「識」或是運用「識」,最終的目的是要得到一種「覺」,通常是要一種正向的感覺,否則人生就是白忙ㄧ場。「識」的創造需要「覺」,「識」的實踐也需要「覺」,「覺」才是老大,「識」是為了「覺」而存在的,是為了「覺」而服務的。「覺識覺」是一種人類活動跨時空的連結,尤其「識」在連結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覺」雖然也可以連結,但是難度極高,因為維度不同。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人類所有的活動,幾乎都逃不出「覺識覺」的範疇,一切始於「覺」也終於「覺」,如果生命有什麼能帶走的,那也是「覺」。有「覺」就有「識」,「識」必然存在,我們不是要滅「識性」,而是要擴大「覺性」,才能不為「識」所苦,而是用「覺性」來駕馭「識性」。


今天這篇文章怎麼來的?其實就是我在聽課時很有感覺,也可以說有了一些靈感,自己很想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就把它給想清楚,把它給寫出來,寫出來的東西變成電子報的專欄,可以被紀錄,可以被傳播,這個過程就是「覺識」。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如果看完之後有些感覺,那就是「識覺」,如果你也想把你的感覺寫出來或說出來的話,那就是另一個「覺識」的開始,可以去連結其他人,創造出其他人的「識覺」。人要活出價值,就要依感覺而活,而且要活出感覺,沒有感覺的人生,可以說是沒有價值的人生。我們的人生常常沒有畫對重點,常常糾結在「識」的差異上,產生了對立,破壞了「覺識覺」這樣自然而正向的循環。練功也好,各種修行也好,都在找回「覺性」這個人類生命動力的源頭,進而開啟永不停歇的「覺識覺識覺識⋯⋯」。




/





【  專欄四  觀.行.錄 】


Bowing with Wholistic Awareness

全覺能 鞠躬


Richard Moh 莫仁維

Bob Chang 張尊堡










On 16th March 2024, my father, Dr. Za-Chieh Moh,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93 due to the unexpected turn of cold to pneumonia.   It was a shocking news to many of his friends as many saw him in good health only a month before.   On 12th April, we carried out his funeral and on 13th April, his urn was buried next to my mother.   During the one month of passing, my father’s 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 Taiwan, Malaysia, Singapore, China, Hong Kong, Thailand, Myanmar, Japan, Korea, Australia, Europe and USA and more - poured in messages of sadness, encouragement and fondness of the touching memories they have had with him.   He was a giant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field, bringing in lasting positive effects to the industry and many professional societies,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He played his most possible responsible role as a son, brother, husband, father, grandfather, colleague, professor, boss, companion, mentor, teacher, guest, and friend.  He acted as a humble leader, contributing selflessly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society through his profession as the pioneer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Asia.  Some called him the godfather of geotechnical in Taiwan if not Asia, but he never looked much upon the word.  He has interacted with countless of people spanning many generations from ages 0 to the 90s.   He lived every moment of his life to the fullest, shining upon his wisdom to others, upholding the fighting spirit without any fear whilst always helping people, and he had always opened his heart to listen and learn.  


Before the public funeral, we held a temporarily altar.  Many friends came to pay their respects.   As many as 250 people came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And on 13th April, during the public funeral, over 140 institutes, association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ministries, schools, companies came, accounting over 800 people. In this one month, I and along with my brother and sister and family members, have bowed to all those who came to pay their respects.  


In the beginning, bowing to me was more for the sake of custom.  However, on the first day, many people poured in.   As they approached the altar, when they saw the classic smiling picture of my dad, they couldn’t hold their tears any longer and emotions overcame them.  As I knew most of the people who came, I realized that the bowing custom is not “a required” thing to do, but instead I realized that bowing, as his children, was the gesture to recognize and appreciate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y dad. 

 


I bowed to say thank you for coming.

I bowed knowing who you are and why you came 

I bowed because I saw you and heard you

I bowed to say thank you and that we will let go of any unhappy event that may have had happened between you and him

I bowed to say thank you for your memories with him.

I bowed to cry as I will miss him. 

I bowed with tears knowing how he touched you and how you missed him.

I bowed with tears saying thank you for bringing your warmth to me and my family



I bowed for the grace of god

I bowed to say thank you for being a genuine friend, colleague, etc.

I bowed to say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my dad 

I bowed for my dad’s elegance and compassion

I bowed to say, “let us carry on and transpire my dad’s spirit and warmth to all those around us”


 

I bowed to an end of an era an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I bowed for the sins that I need to improve

I bowed to throw away the impatience that I have

I bowed with humility 

I bowed to learn to be humble

I bowed to say I have so much more to learn from everyone

I bowed to my dad who is the role model for a leader, a mentor, a father, a son, etc.



I bowed to say, “dad, rest assure, I know the roles I am and will be playing”

I bowed to say “I am ready”

I bowed with an empty mind 

I bowed to “always be sincere” to all those around us. 

I bowed to know when to bend down

I bowed knowing I shall bow within my heart 

I bowed to let go and be empty.

I bowed to thank the strength I gained from all that has happened.

I bowed to give my wishes that we shall all live fearlessly and fully

I bowed to wish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gain the wisdoms of a giant who I have got to known.   


 


Throughout the countless of bowing (maybe over 600 times), unexpected revelations and insights came about.  From the physical pain resulting from long period of standing, to emotional reactions, all the way to the point of emptying the mind (虛化), seeing without overreacting but seeing with focus, hearing without overreacting but hearing with stability, standing without pain but standing with emptiness.  Because of the overwhelming number of bows, I could only use what I have learned from Daoyin to cope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nd instead of causing distress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I turned the situation as a way to 造化 and improve.  




---------------------------------




2024年3月16日,我父親莫若楫博士因感冒突然轉為肺炎,不幸辭世,享年93歲。對許多朋友來說,這是個震驚的消息,因為僅僅在一個月前,許多人還見過他健康的樣子。我們於4月12日舉行了他的葬禮,他的骨灰於4月13日安葬在了我母親旁邊。在這一個月的期間,我父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紛紛表達哀悼,包括來自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泰國、緬甸、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等地的朋友,並悼念父親所給予的鼓勵和與他相處時的感人回憶。他在土木工程領域是一位巨人,對許多專業協會、公司和個人帶來長遠與積極正面的影響。他也盡其所能地在人子、兄弟、丈夫、父親、祖父、同事、教授、老闆、同伴、導師、教師、客人和朋友等多種身份中盡責地扮演好每個角色。他以謙遜的領導者身份,無私地為社會的福祉做出貢獻,亦是亞洲大地工程的先驅者。有人稱他為臺灣、甚至是亞洲的大地工程教父,但他從不以此自豪。他一生橫跨了多個世代,並且不論是0歲的的嬰兒還是90多歲的長者,他都能流暢的互動。他總是把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活得圓滿,用他一生的智慧照亮他人的方向;他秉持著無所畏懼的奮鬥精神,也總是毫無保留地帶領、幫助他人,並且始終敞開心扉聆聽和學習。


在公開葬禮之前,我們設置了一個臨時的靈堂。許多朋友前來致意。在最初的幾天裡,多達250人來臨。在4月13日的公開葬禮上,有超過140個機構、協會、政府部門、部會、學校和公司前來,人數超過800人。在這一個月裡,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以及家人,向所有前來致意的人們鞠躬致意。


起初,向我鞠躬更多是出於習俗的緣故。在喪禮的第一天,許多人前來致意,當他們走進靈堂時,看到我爸爸的經典笑容照片,他們再也忍不住地淚流滿面,情緒壓倒了他們。由於我認識大部分來的人,我意識到鞠躬的習俗並不是「必須」的事情,而是作為他的孩子,鞠躬是一種認可和感激他們與我爸爸間的關係,所呈現出來的姿態。


 

我鞠躬以表示感謝你的到來。

我鞠躬是因為我知道你是誰,以及你為什麼來了。

我鞠躬是因為我看到了你,聽到了你。

我鞠躬是為了感謝你,並且將放下你和他之間可能發生的任何不愉快事件。

我鞠躬是為了感謝你和他的回憶。

我鞠躬是因為我會想念他而哭泣。

我含著淚鞠躬,因為我知道他如何觸動了你,你又是多麼想念他。

我含著淚鞠躬,感謝你給我和我的家人帶來的溫暖。



我鞠躬感謝上帝的恩典。

我鞠躬感謝你是一個真誠的朋友、同事⋯⋯等等。

我鞠躬感謝你支持我的父親。

我鞠躬是為了我父親的優雅和慈悲。

我鞠躬,表達「讓我們繼續前行,將我父親的精神和溫暖傳遞給我們周圍的所有人」。



我鞠躬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我鞠躬為了我需要改進的罪惡。

我鞠躬為了擺脫我內心的不耐煩。

我鞠躬帶著謙卑。

我鞠躬是為了學會謙卑。

我鞠躬是為了說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從每個人身上學到。

我鞠躬向我父親鞠躬,他是領袖,導師,父親,兒子等的典範。



我鞠躬是為了說:「爸爸,放心吧,我知道我要扮演的角色。」

我鞠躬是為了說「我準備好了!」

我鞠躬心無雜念。

我鞠躬是為了「始終誠懇地對待我們周圍的人們!」

我鞠躬是為了知道何時應該謙卑。

我鞠躬讓我知道我發自內心地鞠躬。

我鞠躬是為了放下,並且讓自己空。

我鞠躬是為了感謝我從所發生的一切中所獲得的力量。

我鞠躬是為了祈願我們都能勇敢地、充實地生活。

我鞠躬是為了期許未來的世代能獲得我所了解的這位巨人的智慧。


 

透過無數次的鞠躬(也許超過600次),意想不到的啟示和洞察力湧現了出來。從長時間站立帶來的身體疼痛,到情緒反應,一直到虛化的境界,用專注的眼根看待但不過度反應地看;用穩定的心聆聽但不過度反應地聆聽;將自己空掉地站立而不感到疼痛。由於鞠躬的次數太多,我只能利用我從導引中學到的知識應對眾多的人群,讓自己的身心不會感到不適,反而將這種情況轉化為一種造化和提升的機會。





/





【 專欄五  股海人生逍遙遊 】   


​宇宙這樣從你心中生起


蔡育展










有一次聊到意念與感受,疊加成為心態、信念、深層信仰,我很意外普遍來說大家對於這個過程似乎很陌生,只靠大腦會有聽不懂的狀況。從字面上不知所云,從生活、生命中的發生去感受,這個過程是隨時隨地在發生、在進行。


如果盡量的省略文字,請大家回想一下之前手錶的例子。精緻、極致這個概念,如果沒有物質來體現,就只是四個中文字。百達翡麗出現了,透過人的觸感、聽覺、視覺,引發一種情緒、感受之後,四個中文字就不只是中文字,與經驗連結後成為一種認知、心態、信念或是任何大家接受的文字都好。一個概念、思維,唯有相對應的物質、感受也出現後才能完整;概念、思維,無法獨立存在。這個現象,只要大家隨意去想一個形容詞,就會發現一定會有相對應的影像、聲音、氣味、觸感,類似一部小電影、短視頻浮現,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感受!整個組合讓人來認知、學習一個概念、思維。


人無法經驗他沒有認知到的,但是人也無法認知他沒經驗過的事物,像是另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命題?一個概念出現後,人必須創造物質,透過五感去經驗物質產生感受,才能完整的認知、學習一個概念、思維。然後以這個起點,再創造新的物質、創造新的感受,去擴大概念、思維的範圍、增加可變性。百達翡麗的誕生是為了有錢人的一種精緻度,粉紅豬手錶讓桂林仔感受到一種溫度。是不是為了一種概念、思維而生?有沒有產生一種感受,來對應某種概念、思維?例子舉完了到這邊就應該停下來了,剩下的就是讓大家自己去感受生活中、生命中有沒有這樣的過程發生?或是這些只是一個阿呆一直在瞎說鬼扯而已!


概念、思維範圍的擴大、可變性的增加,這是另一個範疇。我只追求百達翡麗的時候,很難感受到溫度。我只要粉紅小豬錶時,就不容易體會到精緻度。有溫度才能顯出精緻度,有精緻度才能襯托出溫度。宇宙為何要生起?用一個更奇怪的比喻來結尾。小蔡想知道什麼叫做酸,問了CHAT GPT幾百次,讀了幾萬字,還是不知道什麼叫做酸。有一天去菜市場買了一顆檸檬一啃,馬的這就是酸啊!為了讓小蔡知道什麼是酸,上帝創造了檸檬也創造了小蔡的舌頭。就當小蔡以為酸原來是這個味道的時候,上帝偷偷又準備了烏醋、酸梅加山楂!





/




【 專欄六/山腳下的蘆葦 】   


黄石公園的灰狼


傅冶中











黃石公園是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黃石公園的動物和風景一樣有名,遊客來黃石公園,主要原因之一是來看各種野生動物,包括美洲野牛、棕熊、黑熊、麋鹿、山獅和灰狼,這些動物在歐洲人來美洲之前,遍佈美洲大陸。


這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灰狼,因為黃石公園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並沒有灰狼。在1872年被劃為國家公園之後,園內灰狼的數目持續下降,1926年正式在公園裡絕跡,到了1950年代美國全境除了阿拉斯加,灰狼已經不復存在。狼群消失之後,麋鹿的數量大增,公園裡白楊樹大量減少,形成一個生態災難,於是又在1995年從加拿大引進灰狼,目前公園裡大概有一百多隻灰狼。


黃石公園約有九千平方公里,大黃石生態區,包括包圍黃石公園的國家森林,總面積約有九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2.5倍大,在大黃石生態區裏,目前大概有幾百隻灰狼在其中生存。 灰狼是一種需要很大生活空間的動物,如果把土地切割成小塊,不能自由移動,灰狼就會漸漸的滅絕。 為了減少公園內的物種滅絕,黃石公園從原先的大小,漸漸擴大了約10倍左右。另外灰狼的滅絕也和人類的捕殺有關,灰狼體型較大,智慧較高,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對人類和家畜來說都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動物,所以人類對灰狼充滿恐懼與仇恨,常常非法獵殺灰狼。


第一批灰狼在1995年從加拿大引進後,白楊樹和園內的生態明顯改善,科學家和園區的工作人員開始持續的觀察記錄灰狼的生活。他們在灰狼族群的主要成員脖子上裝了GPS,其中8號和21號公狼的紀錄最為完整。


8號是21號的養父,一個灰狼家族裡,都有一對強勢家長,21號家族的公狼家長被旅館老闆違法槍殺,母狼家長(9號)無法單獨撫養小狼,8號和9號在野外溝通了幾周之後,9號決定接受8號,成為她家的公狼家長,8號於是負擔起供養養子、養女的責任。


8號是一隻比較小型的灰狼,但是牠和別家狼群爭奪地盤打架,因為牠比較靈活,幾乎都打贏。牠的一個特點是牠從不咬死對手,牠的對手打輸夾著尾巴逃走,牠從不追殺,這在灰狼群中比較少見。8號自己的父親就是被其他狼群咬死的。牠的養子,21號,後來又成為那個仇家狼群的公狼家長。


8號死的時候還是家長,年紀相當大,牠被一隻大麋鹿踢死。屍檢發現,牠的牙齒都壞了,其實已經沒有能力攻擊麋鹿。牠為了伴侶9號和家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牠在狼群中算是仁慈、勇敢、忠誠、負責的化身。


牠的養子,21號,和牠生活兩年後,出去自立門戶。21號個子比較大,個性上好像是養父的翻版,成了仇家狼群的公狼家長。這個家族的母狼家長,40號,比較暴戾,她把年老的母親,39號,趕出家族,讓她孤獨死去。雖然母親已經讓位,而且幫忙帶小狼,40號的嫉妒心比較強,她總是咬死妹妹們(41、42號)生的小狼,只養自己的小狼。有一年她在咬死妹妹們的小狼時,妹妹們反撲,40號被妹妹們合力咬死,42號成了新的母狼家長。42號的個性和姊姊相反,她照顧姊姊們(40、41)和自己的小狼,從此家族興旺。42號成為黃石公園最大狼羣的家長。


21號和42號在黃石公園是傳奇一樣的神仙伴侶,幾年之後,他們都上年紀了,在一次打鬥中,42號被其他狼羣咬死,找不到42號的21號似乎失去了求生意志,滿山遍野到處找尋42號,幾個月後牠孤獨的死在一個山頭上,那正是牠和42號初見面的地方。